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教学课题 2.1 人的社会化教学背景分析 《人的社会化》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一框的重要内容,在教材体系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它隶属于 “走进社会生活” 这一单元,上承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发展变化;下启第二框《养成亲社会行为》,为学生理解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奠定理论基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社会化。 教材围绕 “人的社会化” 这一核心概念,从含义、成长过程以及具体表现等多个维度展开阐述。通过生动的案例、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以及富有启发性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人是如何从最初的自然生物个体,逐步转化为具有社会属性、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社会人。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更能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身的成长与发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化对个人成长以及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培养和支持,从而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信心,积极主动地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对社会化过程中学习行为规范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自觉践行诚信、友善、尊重、关爱等道德准则,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和个人品德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学会以道德的眼光审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道德氛围。重难点 社会化的含义:准确理解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这是学习本框内容的基础。学生需要明白,人在出生时仅仅具备生物本能,但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逐渐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而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只有清晰把握这一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后续关于社会化过程和表现的内容。 个体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婴儿时期开始,在父母的抚育、老师的教诲、同伴的帮助以及社会的关爱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锤炼品格,这一过程贯穿我们的一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学生自身成长经历的回顾,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社会化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明白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只有积极参与社会化过程,才能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开展 “成长对比” 情境互动:①展示两组素材:a. 婴儿时期 “只会哭闹、依赖喂养” 的图片 / 视频;b. 学生现在 “独立穿衣、主动学习、与同学合作” 的生活照片(可提前收集学生日常素材);②提问引导:“从只会本能反应的婴儿,到能适应学校生活、与他人相处的初中生,我们身上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今天我们通过《人的社会化》,解开‘我们如何成为社会人’的密码。”2. 过渡:“这些成长变化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我们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不断学习、适应的结果,这就是‘人的社会化’,我们将从‘认概念、析过程、践行动’三个维度展开学习。”1. 情境共鸣,激发思考:“小时候连吃饭都要喂,现在能自己做饭、帮同学讲题!这些变化好像是爸妈教的、老师教的,还有和同学一起学的!”2. 明确学习方向:记录 “认概念 — 析过程 — 践行动” 的主线,对 “社会化如何塑造自己” 产生探索欲,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用学生 “自身成长对比” 切入,避免理论导入的抽象感,让学生直观感受 “社会化的结果”,为后续理解 “社会化的含义与过程” 铺垫生活体验基础。二、新课讲授(30 分钟) (一)环节一:认概念 —— 理解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8 分钟)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概念拆解与案例分析:—— 结合学生成长体验,分步解析 “社会化” 的核心内涵: ①展示 “社会化含义” 定义:“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生物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形成社会规范意识,逐步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②用 “成长关键词” 对应拆解: - “自然生物个体”:“对应婴儿时期‘只懂本能反应(饿了哭、困了睡),无社会规则意识’;” - “社会环境影响”:“对应‘家庭中父母教我们说话、学校里老师教我们知识、社会中我们学遵守交通规则’;” - “转化为社会人”:“对应‘现在的我们能独立生活、遵守规则、与他人合作,适应社会生活’。 ②发放 “我的社会化关键词” 卡片,引导学生填写 “自己从婴儿到现在,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遵守规则’方面的 1-2 个关键词(如‘学骑车、懂礼貌、守校规’)。2. “关键词分享” 小组活动:—— 小组内分享卡片内容,讨论 “这些关键词背后,哪些人或环境帮助了自己的社会化”(如 “学骑车是爸爸教的,懂礼貌是妈妈提醒的”),教师巡视指导(如纠正 “将‘天生会哭’归为社会化成果” 的错误,明确 “社会化是后天学习的结果”)。1. 概念具象化,理解内涵:“原来社会化就是从‘只会本能’到‘能适应社会’的学习过程!我学的骑车、懂的礼貌,都是社会化的成果!”2. 分享互动,深化认知: - 分享后:“我们组发现,大家的社会化都离不开爸妈、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还有学校、家庭这些环境,老师说这就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 纠错后:“原来我以为‘会吃饭’是天生的,老师说‘用筷子吃饭、在餐桌礼仪’才是社会化学习的,天生的只是本能,现在分清了!”通过 “成长关键词 + 小组分享”,将抽象的 “社会化含义” 转化为学生的个人体验,帮助突破 “概念理解难” 的痛点;同时明确 “后天学习” 的核心,落实 “健全人格” 中 “正确认识自我成长” 的目标。(二)环节二:析过程 —— 探究 “个体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12 分钟)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成长阶段与社会化内容对应分析:—— 展示 “人生成长阶段轴”(婴儿→幼儿→小学→初中→成年),结合案例分步解析: ①婴儿期(0-1 岁):“家庭环境为主,学习‘翻身、说话、认人’,核心是‘建立基本信任,依赖照顾者’;” ②幼儿期(2-6 岁):“家庭 + 幼儿园,学习‘自己穿衣、分享玩具、说礼貌用语’,核心是‘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初步懂规则’;” ③中小学阶段(6-15 岁):“学校 + 家庭 + 社会,学习‘文化知识、团队合作、遵守校规校纪、参与社区活动’,核心是‘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形成规则意识’;” ④成年期(18 岁 +):“社会为主,学习‘职业技能、承担家庭责任、履行公民义务’,核心是‘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为社会做贡献’。 ②发放 “我的社会化阶段表”,引导学生填写 “自己当前(初中阶段)在‘知识学习、技能掌握、规则遵守’方面的具体内容(如‘学数学、练演讲、守交通规则’)。2. “阶段对比” 个人思考与班级分享:—— 让学生对比 “幼儿期与初中期的社会化内容”,思考 “为什么内容会变化”,邀请学生分享(如 “小时候学穿衣,现在学演讲,因为长大了需要适应更复杂的社会生活”),教师总结 “社会化是贯穿一生的持续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重点”。3. 案例分析:“狼孩的故事”:—— 播放 “狼孩从小在狼群中长大,不会说话、不懂人类规则,无法适应人类社会” 的简短视频,提问:“狼孩为什么不能成为正常的社会人?这说明社会化对个人成长有什么重要性?” 引导学生得出 “没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人无法完成社会化,不能适应社会生活” 的结论。1. 阶段对应,理解持续性:“原来每个阶段都在社会化!初中要学演讲、守交通规则,比小时候的内容难多了,因为要适应更复杂的社会!”2. 案例反思,认识重要性: - 分享后:“狼孩没在人类社会长大,所以不会说话、不懂规则,这说明我们必须在社会环境中学习,才能成为社会人!” - 总结后:“如果没有社会化,我们就像狼孩一样,无法正常生活,社会化对我们太重要了!”通过 “成长阶段轴 + 狼孩案例”,从 “正向成长” 和 “反向缺失” 两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 “社会化的持续性与重要性”,突破 “认为社会化只在小时候” 的认知误区;同时落实 “责任意识” 中 “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 的目标。(三)环节三:明表现 —— 掌握 “社会化的具体表现”(10 分钟)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具体表现拆解与情境示范:—— 聚焦 “学习生活技能、学习行为规范、学习扮演社会角色” 三大表现,结合生活情境解析: ①表现一:学习生活技能: - 展示情境图:“学生自己整理书包、帮妈妈做家务、在超市自主购物”,讲解 “这些都是通过社会化学习的‘生活技能’,从依赖他人到独立处理生活事务;” ②表现二:学习行为规范: - 展示情境对比:“A 同学在图书馆安静看书(遵守公共秩序),B 同学在图书馆大声喧哗(违反规范)”,提问:“为什么 A 同学的行为更合适?我们从哪些地方学到‘公共场合要安静’的规范?(如学校教育、家长提醒、社会标语)”,讲解 “行为规范包括道德规范(如礼貌待人)、法律规范(如不闯红灯)、规章制度(如校规),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③表现三:学习扮演社会角色: - 开展 “角色速答” 游戏:“提问‘在家中,你是什么角色?要做什么?(子女,孝敬父母)在学校呢?(学生,认真学习)在社区呢?(居民,爱护环境)’”,讲解 “不同社会场景需要扮演不同角色,明确角色责任,是社会化的关键表现。2. “情境判断与分析” 小组实践:—— 给小组发放 “情境卡片”(如 “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上车”“同学向你请教难题”),让学生讨论 “该扮演什么角色、遵守什么规范、运用什么技能”(如 “公交车上是乘客,遵守‘让座’道德规范,运用‘礼貌沟通’技能”),教师巡视指导(如纠正 “认为‘帮同学讲题是额外事’的错误,明确‘同学角色’的责任”)。1. 情境解析,掌握表现:“原来整理书包、让座、当好学生,都是社会化的表现!不同角色要做不同的事,还要遵守规范!”2. 实践判断,深化应用: - 分享后:“我们组分析‘公交车让座’:角色是乘客,规范是尊老爱幼,技能是礼貌说‘爷爷您坐’,老师说我们找的表现很全面!” - 指导后:“原来我觉得帮同学讲题浪费时间,老师说‘作为同学,互助是角色责任’,现在知道这也是社会化的一部分了!”通过 “情境图 + 游戏 + 小组实践”,将 “社会化的具体表现” 转化为可判断、可操作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突破 “难以识别生活中的社会化表现” 的痛点;同时落实 “道德修养” 中 “践行行为规范”、“法治观念” 中 “遵守社会规则” 的目标。三、巩固练习(10 分钟)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我的社会化成长树” 实践创作:—— 学生分三步完成创作(材料:画纸、彩笔): ①第一步(画树干):“在纸中央画树干,标注‘我的社会化成长’;” ②第二步(画树枝):“画出三根主树枝,分别标注‘社会化含义’‘成长过程’‘具体表现’;” ③第三步(填树叶):“在每根树枝上填写对应内容(如‘含义’树枝填‘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过程’树枝填‘初中阶段学演讲、守校规’;‘表现’树枝填‘帮妈妈做家务、给老人让座’),并给树叶涂色。2. 教师针对 “创作问题”(如 “含义填写不准确、过程遗漏阶段、表现与生活脱节”)即时纠正(如指导 “含义” 补充 “后天学习”;“表现” 替换为 “自己真实做过的事,如‘整理书桌’”)。1. 自主创作,系统梳理: - 案例 1:“我的成长树‘含义’树枝填‘学知识、懂规则,成为社会人’;‘表现’树枝填‘守交通灯、帮同学讲题’,老师说内容准确,还和生活结合了!” - 案例 2:“我一开始‘过程’树枝只填了‘小学’,老师提醒要包含‘初中’,补充‘学做手抄报、参与班级管理’后,更完整了!”2. 纠错优化,强化认知:“原来成长树要填自己真实的经历,不能瞎写!这样才知道自己的社会化到底有哪些成果!”“成长树创作” 将本节课核心知识(含义、过程、表现)转化为可视化的个人成长梳理,帮助学生突破 “知识碎片化” 的痛点;同时通过 “结合个人经历”,落实 “知行合一”,强化对社会化的系统认知。四、课堂总结与作业(5 分钟)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总结梳理:—— 展示 “人的社会化” 知识思维导图: ①核心概念: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后天学习,社会环境影响); ②成长过程:贯穿一生(婴儿→幼儿→中小学→成年,阶段不同重点不同); ③具体表现:学习生活技能、行为规范、社会角色; ④重要意义:个人适应社会、实现价值的基础,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支持。2. 布置作业: ①基础作业:完善 “我的社会化成长树”,在背面写 1 句 “对自己未来社会化的期待”(如 “希望未来能学会职业技能,成为负责任的公民”); ②拓展作业:采访父母 “他们在自己的初中阶段,有哪些社会化的经历(如学什么技能、懂什么规则)”,记录并对比自己的经历; ③挑战作业:小组合作,设计 1 个 “校园社会化小活动”(如 “礼仪小课堂”“角色体验日”),下次课分享活动方案,引导更多同学关注社会化。1. 跟随导图回顾,巩固知识:“今天学了社会化的含义、过程和表现,原来它贯穿一生,还需要学这么多东西!未来我要继续努力,更好地适应社会!”2. 记录作业要求,规划实践: - “基础作业要写期待,拓展作业想采访妈妈,挑战作业想和小组设计‘礼仪小课堂’,教大家见面问好、排队有序!”“思维导图” 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避免知识遗漏;“分层作业” 兼顾基础巩固、家庭互动与团队实践,拓展作业引导学生 “从个人到家庭,深化社会化认知”,挑战作业强化 “用知识服务他人” 的责任意识,落实 “政治认同” 中 “个人与社会共发展” 的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