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同步分层作业一、积累与运用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不必说碧绿的菜①____,【a】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②____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③____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c】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cán jí B.cán jǐ C.chán jí D.chán jǐ2.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①畦 ②霄 ③倘 B.①洼 ②宵 ③倘C.①畦 ②宵 ③徜 D.①洼 ②霄 ③徜3.该语段善用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表现力,【a】处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b】处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c】处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4.语段中的“蝉”“油蛉”“蟋蟀”“斑蝥”都是昆虫,下列诗词句中未提及昆虫的一项是( )A.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B.未悉前头花好否,且令蜂蝶作前驱。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D.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二、单选题5.下列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脑髓(suí) 蝉蜕(tuì) 白颊(jiá ) 确凿(záo) 皂荚(jiá)B.攒成(zǎn) 系上(jì) 签赏(jiàn) 收敛(liǎn) 缠络(luò)C.宿儒(xiǔ) 后窍(qiào) 秕谷(bǐ) 斑蝥(máo) 书熟(shú)D.桑椹(shèn) 菜畦(qí) 倜傥(tì) 拗过去(ǎo) 窜向(cuàn)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迹罕至的大山里,他们冒着刺骨的严寒,踏着皑皑白雪,连夜对供电线路进行抢修。B.人声鼎沸,吆喝叫卖,市场里充满了烟火气,传递着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情感。C.遇到高温天气,一旦出现淋漓尽致、神志恍惚的情况,就要注意降温。D.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我们必须树立忧患意识,长期保持“赶考”心态,决不能高枕而卧。7.文章在写百草园时还写了美女蛇的故事,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长妈妈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告诫“我”不可随意应答陌生人的话,使“我”懂得做人之险。B.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作者意在表明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C.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也给这个儿童乐园增添了情趣。D.这是一个迷信故事,鲁迅意在以此批判长妈妈的迷信思想。8.某同学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做了以下归纳,请你帮他找出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A.应注意汉字中的一字多音现象,例如:系(jì)绳子、折(zhé)蜡梅花。B.大部分的形声字可根据声旁定读音,例如:桑椹(shèn)、攒(zǎn)集。C.应注意区别形近字,例如:“书熟” 应为“书塾”,“嘻闹” 应为“嬉闹”。D.要注意成语中的一些特殊字形,例如:“翻来覆去”不要写成“翻来复去”。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藤条虬枝交错如网,每行走一步都很困难。B.夜深了,我一个人漫步在寂静的街头,在人声鼎沸中回忆过去。C.他研究古文字虽然只有两年,但进步飞快,现在已经是这一方面的宿儒了。D.不管企业经营得多么成功,领导们都不应高枕而卧。10.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攒成(zǎn)斑蝥(máo)鉴赏(jiàn)高枕而卧(zhěn)B.确凿(záo)倜傥(tìtǎng)收敛(liǎn)人迹罕至(hǎn)C.脑髓(suǐ)蝉蜕(chán tuì)菜畦(xí)人声鼎沸(dǐng)D.秕谷(bǐ)油蛉(líng)宿儒(xiù)狗窦大开(dòu)三、现代文阅读朝花已凋,夕拾依旧美好。小语参加完活动后,搜集了下面两则文本展开探究,请你参与其中。【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节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采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选自鲁迅《朝花夕拾》)【乙】花 园(节选)汪曾祺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①,是灰青色与褐色的。我自小养育于这种安定与寂寞里。报春花开放在这种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晒得那么多粉。曾祖留下的则几乎是黑色的,一种类似眼圈上的黑色,里面充满了影子。这些影子足以使供在神龛前的花消失。晚间点上灯,我们常觉那些布灰布漆的大柱子一直伸拔到无穷高处。神堂屋里总挂一只鸟笼,我相信即是现在也挂一只的。那只青裆子(一种鸟)永远眯着眼假寐。只有巳时将尽,它唱一会儿,洗个澡,抖下一团小雾,再伸展到廊内片刻的夕阳光影里。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每个小孩子都这么唱过吧。有时什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根胡一处一处断。这种声音只有拔草的人自己才能听得见。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啥,难闻得很。沾上身了,不要用手指去拈,用刷子刷。这种籽儿有带钩儿的毛,讨嫌死了。至今我不能忘记它:因为我急于要捉住那个“都溜”(一种蝉,叫得最好听),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循它的声音找着时,拍,得了。可是回去,我一身都是那种臭玩意。想想我捉过多少“都溜”!蟋蟀已经变成大人玩意了。但是大人的兴趣在斗,而我们对于捉蟋蟀的兴趣恐怕要更大些。我看过一本秋虫谱,上面除了苏东坡和米南宫,还有许多济颠和尚说的话,都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捉到一个蟋蟀,我不能看出它颈子上的细毛是瓦青还是朱砂,它的牙是米牙还是菜牙,但我仍然是那么欢喜。听,哪里 这儿,是的,这儿了! 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有时正在外面玩得很好,忽然想起我的蟋蟀还没喂呢,于是赶紧回家。我每吃一个梨,一段藕,吃石榴吃菱,都要分给它一点。正吃着晚饭,我的蟋蟀叫了。我会举着筷子听半天,听完了对父亲笑笑,得意极了。一捉蟋蟀,那就整个园子都得翻个身。我最怕翻出那种软软的鼻涕虫。可是堂弟有的是办法,撒一点盐,它立刻化成一摊水了。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 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梥的。看它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四近②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好容易,可重见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门旁边休息,吹吹风。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点气,因为到这时已一声不响了。(选自《汪曾祺散文全编》,有删改)【注释】①几进:指旧式房院层次。②四近:四周,附近。11.【明结构】请你根据【乙】文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12.【知顺序】【甲】文中的画横线句是按照什么写作顺序,使所写景物显得井井有条的 请结合内容分析。写作顺序常见的写作顺序有以下几种:①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写作内容。②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整体到局部来介绍。③地点变换顺序:按照地点的变化来组织文章内容。④事情发展顺序: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组织文章内容。⑤逻辑顺序:按照内在逻辑关系展开叙述,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等。13.【巧赏析】根据要求,赏析下列句子。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②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从句式的角度赏析)14.【析段落】【乙】文题为《花园》,但开头却写了整个家的情况,似与“花园”无关,这一部分可否删去 为什么 15.【辨主旨】虽然都是写童年生活的趣事,但两文的作者对这些回忆的态度却并不相同。请你阅读以下两则材料,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两篇文章的作者对往事的不同情感态度,并谈谈你对二者的看法。(分层赋分)材料一: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它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选自鲁迅《朝花夕拾·小引》)材料二:汪曾祺曾这样谈自己对散文的理解:“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伤感主义。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也是一切文学)的大敌……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此外,他还有一句名言:“生活,是很好玩的。”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D2.A3.排比;拟人;比喻4.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字音识记,平时应注意反复记忆,针对习惯性读错的字词,比如:是锲而不舍(qiè),不是qì锲而不舍,还有一些不常见的多音字,如:殷红(yān),这些易错字词应及时总结到错题集上,平时反复复习,从而准确掌握。(2)本题考查字形,重点侧重于易错形近字。平时应理解记忆,可以通过字义记忆,如:歉疚的疚是愧疚的疚,歉疚本意是对自己的过失感到过意不去,含内疚的意思,所以是歉疚不是歉纠,同样的方法还有,箫笛,不是萧笛,箫是乐器,和竹子有关,所以是竹字头。(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学生应该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含义和特点。其次,这样的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先确定自己能判断清楚的句子,根据选项,进一步选择正确答案。(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译文,只有掌握了译文,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1.蝉 chán 脊jǐA、蝉 chán 脊jǐ,有误;B、 蝉 chán ,有误;C、脊jǐ,有误;D、 无误。故答案为:D2.A、无误;B、①洼—— 畦 ②宵——霄 ,有误;C、②宵——霄 ,有误;D、 ①洼—— 畦 ,有误;故答案为: A3.【a】处为排比句。【b】 蟋蟀在弹琴是拟人。【c】把覆盆子比作珊瑚珠。故答案为:排比;拟人;比喻。4.A、句意为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昆虫是萤火虫,无误;B、 句意为不知道前方的花开的好不好,暂且让蜜蜂蝴蝶去看一下,无误;C、句意为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没有提到昆虫,有误;D、句意为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昆虫是蟋蟀,无误。故答案为:C5.【答案】D【解析】A脑髓(suǐ),B攒成(cuán) ,C宿儒( sù )。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要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字形相似,而读音不同的字。这样就一定能够选出正确的答案。6.【答案】C【解析】A人迹罕至: 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B人声鼎沸: 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C淋漓尽致: 形容把事物的一切情态充分地刻画、表现了出来。 这里形容高温天气中人大汗淋漓的情形不恰当。D高枕而卧: 垫高枕头安心地睡觉。形容无忧无虑。平安无事。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7.【答案】C【解析】 美女蛇的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主要是增添神秘色彩,丰富情节,以及吸引读者。 具体来说:第一是增添神秘色彩:通过讲述美女蛇的故事,作者为百草园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得整个环境更加引人入胜。这种神秘色彩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也让读者对百草园产生了更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第二是 丰富情节:美女蛇的故事为原本平静的百草园生活增添了波折和变化,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和有趣。这种丰富的情节设置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第三是吸引读者:美女蛇的故事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尤其是孩子们。这种故事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也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A、 美女蛇的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主要是增添神秘色彩,丰富情节,以及吸引读者,有误;B、美女蛇的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主要是增添神秘色彩,丰富情节,以及吸引读者,有误;C、无误;D、美女蛇的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主要是增添神秘色彩,丰富情节,以及吸引读者,有误。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文章情节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 内容方面 1、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 2、为下文买下伏笔或者铺垫。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4、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 结构上:1、 点明主旨。2、 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 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 其次,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句段的作用,不能只写作用空洞描述。8.【答案】B【解析】ACD正确B:攒 (zǎn) 集应为攒 (cuán) 集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9.【答案】B【解析】ACD.正确。B. 人声鼎沸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的情景。这个词语不能用来形容回忆。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10.【答案】B【解析】A攒成(cián),C菜畦(qí),D宿儒(sù)。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要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字形相似,而读音不同的字。这样就一定能够选出正确的答案。【答案】11.红色;不小心碰到臭芝麻;逗弄土蜂12.空间顺序,具体是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顺序,使所写景物呈现出有条不紊的层次感。首先,作者先写了低处的菜畦和石井栏,再逐渐向上写到高大的皂荚树和紫红的桑椹,这是由低到高的顺序;接着,作者又写了高处的鸣蝉和黄蜂,最后写了低处的、从草间直窜向云霄的叫天子,这是由高到低的顺序。13.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油蛉和蟋蟀人的动作,“低唱”“弹琴”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们声音的美妙动听,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里的动物们的喜爱之情。②多用短句,节奏短促,简洁明快,活泼有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捉蟋蟀时的动作和情态,富有情趣,表现了儿童的活泼和童年生活的快乐。14.不可以删去。开头写整个家的情况是为了引出下文对花园的回忆;家在“我”的记忆里颜色是深沉的,与花园给“我”的红色印象形成对比,突出花园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15.鲁迅对童年趣事的回忆,表现的是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儿童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心理。“我”在百草园听蟋蟀弹琴、翻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等,都表明了这一点。汪曾祺对童年趣事的回忆,力求展现真实自然的生活,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展示自然界的生命美,如选文中拔巴根草、含巴根草的根、捉蟋蟀、逗弄土蜂等,都写得富有生活情趣,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愉悦平淡生活的向往之情。两文都是对童年趣事的回忆,表达的情感态度之所以不同,在于两位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不同。《朝花夕拾》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和心路历程,是以成年人的视角来看待童年生活,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快乐无忧;而汪曾祺则是真实地记录童年往事,他追求的是平淡、自然、家常的生活态度,因此在作品中也力求体现这一点。【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內容概括能力。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2)本题考查分析写作顺序的能力。文章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时要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使用的写作顺序。(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4)本题考查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5)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11.第一空,根据第⑤段“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可概括为:红色;第二空,根据第⑦段“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难闻得很。沾上身了,不要用手指去拈,用刷子刷。这种籽儿有带钩儿的毛,讨嫌死了”,可概括为:碰臭芝麻。第三空,根据第⑨段“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 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梥的。看它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四近②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好容易,可重见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门旁边休息,吹吹风。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点气,因为到这时已一声不响了”可得出:逗弄土蜂。故答案为:红色;不小心碰到臭芝麻;逗弄土蜂12.甲文中的画线句子是按照空间顺序进行写作的,具体是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顺序,使得所描写的景物呈现出有条不紊的层次感。首先,作者先写了低处的菜畦和石井栏,再逐渐向上写到高大的皂荚树和紫红的桑葚,这是由低到高的顺序;接着,作者又描述了高处的鸣蝉和黄蜂,最后写到了从草间直窜向云霄的叫天子,这是由高到低的顺序。通过这样的写作方式,不仅使得景物的描写更加清晰明了,也让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形成直观的印象。故答案为: 空间顺序,具体是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顺序,使所写景物呈现出有条不紊的层次感。首先,作者先写了低处的菜畦和石井栏,再逐渐向上写到高大的皂荚树和紫红的桑椹,这是由低到高的顺序;接着,作者又写了高处的鸣蝉和黄蜂,最后写了低处的、从草间直窜向云霄的叫天子,这是由高到低的顺序。13.①“低唱”“弹琴”分别赋予油蛉和蟋蟀以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里的动物们的喜爱之情。②运用了短句的形式,“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这些短句简洁明快、节奏紧凑。短句的接连使用,生动地还原了当时捉蟋蟀时一系列紧张又急切的动作场景,让人仿佛能看到作者手忙脚乱、全神贯注去捕捉蟋蟀的模样,将那种迫不及待、兴奋激动的状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表现了童年时期的快乐无忧。句中多使用动词,像“掏”“扒”“灌”“‘蹦““扑”“追”等,一连串的动词排列,使整个语句富有极强的画面感和动态感,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捉蟋蟀过程中的热烈氛围以及作者对这件事浓厚的兴趣,使文字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童真童趣,读来趣味盎然。故答案为: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油蛉和蟋蟀人的动作,“低唱”“弹琴”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们声音的美妙动听,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里的动物们的喜爱之情。②多用短句,节奏短促,简洁明快,活泼有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捉蟋蟀时的动作和情态,富有情趣,表现了儿童的活泼和童年生活的快乐。14.根据第①段“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第②段“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可知,开头写家的情况是为了引出下文对花园的回忆;联系第⑤段中“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可知,家在“我”的记忆里颜色是深沉的,是黑色的,与花园给“我”的印象是红色的形成对比,突出花园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所以,不可以删去。故答案为:不可以删去。开头写整个家的情况是为了引出下文对花园的回忆;家在“我”的记忆里颜色是深沉的,与花园给“我”的红色印象形成对比,突出花园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15.作者的思想感情即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遵循的模式是“通过写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两文都是对童年趣事的回忆,表达的情感态度之所以不同,在于两位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不同。《花园》作者对生活往事的情感态度。在《花园》选文中,作者回忆童年在花园里的诸多趣事,比如拔巴根草时听那独特的声音、捉“都溜”却沾一身臭芝麻、满心欢喜地捉蟋蟀以及愚弄土蜂等,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对那段童年生活浓浓的喜爱与怀念之情。作者以一种轻松、自然且充满童趣的笔触去描述这些往事,把花园里那些看似平常却又妙趣横生的生活场景一一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纯粹以及丰富多彩,仿佛那段时光是无比珍贵且令人愉悦的宝藏,每每回想起来都满是趣味和温馨。《朝花夕拾》作者对生活往事的情感态度。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序》中的表述,则体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态度。他回忆儿时故乡的蔬果,承认当时它们是极其鲜美可口的,并且在记忆中留存着旧来的意味,即便久别后再品尝觉得不过如此了,但依然会被记忆“哄骗”,时时反顾。这里既有对童年生活中那些美好事物的怀念,可又透露出一种时光流转、物是人非后的感慨,往昔的美好可能在现实的对照下有了变化,然而却依旧割舍不下那份回忆,有一种略带惆怅、眷恋交织的情感在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写了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那是作者的乐园,期间穿插的“美女蛇"的传说和雪地捕鸟的故事,更体现了百草园生活的趣味无穷。这里既有对这份童年快乐往事的回忆与留恋,也有回忆往昔、往昔不再的一些眷恋、惆怅。看法:《花园》的作者侧重于展现童年生活纯粹的快乐,将那些生活趣事如实地、饶有趣味地记录下来,让读者沉浸在那种充满童真的欢乐氛围中,传递出一种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态度,让我们看到生活中那些平常的点滴其实蕴含着无尽的趣味,只要用心去感受就能体会到美好,也启发我们珍惜过往那些快乐的时光。而鲁迅对于童年生活的回忆,多了几分岁月变迁后的深沉感。那种记忆与现实的落差,使得回忆不只是简单的美好怀念,更带有对时光、对人生变化的思考,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复杂和人生的诸多感慨,也让回忆显得更加厚重,引人深思,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类似的对往昔岁月既怀念又感慨的复杂情绪。故答案为:鲁迅对童年趣事的回忆,表现的是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儿童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心理。“我”在百草园听蟋蟀弹琴、翻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等,都表明了这一点。汪曾祺对童年趣事的回忆,力求展现真实自然的生活,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展示自然界的生命美,如选文中拔巴根草、含巴根草的根、捉蟋蟀、逗弄土蜂等,都写得富有生活情趣,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愉悦平淡生活的向往之情。两文都是对童年趣事的回忆,表达的情感态度之所以不同,在于两位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不同。《朝花夕拾》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和心路历程,是以成年人的视角来看待童年生活,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快乐无忧;而汪曾祺则是真实地记录童年往事,他追求的是平淡、自然、家常的生活态度,因此在作品中也力求体现这一点。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