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整本书阅读 《朝花夕拾》 精读、略读、浏览一、积累与运用1.阅读语段,回答问题。名医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先买药,再寻药引。“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尖,他是不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选自《朝花夕拾》)(1)甲、乙两位同学针对上面的语段讨论时,各自发表了看法。若你参与其中,会发表怎样的见解 (至少答出一点)甲同学:这段话可以看出名医用药特别,有故弄玄虚之感。乙同学:“名医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我觉得这话有趣,其中“的确”强调他用药形成舆论,很有影响力。你的见解: 。(2)在初中教材中,也学到了鲁迅与医学有关的课文。请写出篇名及与他留学生活有关的一件事。二、单选题2.下列《朝花夕拾》中的篇目,没有体现“鲁迅的儿童教育观”的篇目是( )A.《五猖会》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C.《二十四孝图》 D.《父亲的病》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B.《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西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 篇。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D.《诫子书》的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4.下列《朝花夕拾》的人物名片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人物 阿长(长妈妈) 性别 女身份或职业 保姆 外貌特征 黄胖而矮形象特点 喜欢切切察察,不拘小节相关情节 给“我”买有图画的《山海经》作者评价 粗俗、愚昧、仁厚B.人物 陈莲河 性别 男身份或职业 医生 外貌特征 长而胖形象特点 故弄玄虚、草芥人命相关情节 用稀奇的“药”给“我”的父亲治病作者评价 道貌岸然、坑蒙拐骗C.人物 衍太太 性别 女身份或职业 亲属 外貌特征 不详形象特点 精通礼节、和蔼、讨孩子喜欢相关情节 让“我”变卖家里的东西买看的和吃的作者评价 善解人意D.人物 范爱农 性别 男身份或职业 朋友 外貌特征 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形象特点 坦率、正直、倔强相关情节 在同乡会上与“我”争执作者评价 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的觉醒的知识分子A.A B.B C.C D.D5.下面有关《朝花夕拾》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花夕拾》以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B.《父亲的病》中陈莲河给“我”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蚂蚁,其荒唐可笑的药方,使我们认识到旧社会庸医装神弄鬼、草菅人命的罪恶。C.《无常》中塑造的“无常”这个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D.《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6.下面是《朝花夕拾》和《西游记》中关于人物的描述,其中匹配正确的是哪两项( )A.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范爱农B.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藤野先生C.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眼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沙悟净D.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牛魔王7.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 )A.《琐记》记叙了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学堂优良的办学风气,以及作者在这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愿望。B.《藤野先生》记叙作者在日本仙台学医的生活,其中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令他感受到了身为弱国国民遭受的屈辱,这使他产生了弃医从文的想法。C.《无常》描绘了勾魂使者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爽直公正的形象,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D.《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情绪,而这种少年的欢快心情却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淡,展示了旧式教育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三、现代文阅读阅读《朝花夕拾》选段,完成各题。①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②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③“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④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⑤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⑥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⑦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下面是丰子恺先生为《朝花夕拾》画的三幅插图,请根据画意和文字提示填空。图① 图② 图③8.请根据图片写出相关文章的篇名,图① ;图② ;图③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描写了“我”的哪两种心情?10.《朝花夕拾》中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你认为选文更多的是“温馨的回忆”还是“理性的批判”?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11.童年鲁迅对下列这些书分别持什么态度?请任选一项说明理由。A《鉴略》 B《二十四孝图》 C《山海经》我选 。童年鲁迅对这本书是 的。理由: 12.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作者撷取了很多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段,其中《藤野先生》《故乡》《琐记》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在《父亲的病》一文中,鲁迅先生觉得自己在父亲临终时照习俗不断呼叫他是“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C.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D.《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作者抓住阿长的性格特征如实来写,把一个纯朴善良,具有进步思想的先进妇女写活了。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1)示例:名医与大众医生相比,用药确实与众不同,药引难得,常让人忙碌不已,但是,后来还能购求到,这让作者感到很意外。(2)示例:篇名:《藤野先生》;事件:目睹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解析】(1)本题要求对给定的《朝花夕拾》中的语段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甲同学认为这段话可以看出名医用药特别,有故弄玄虚之感。这一见解主要基于语段中对名医用药方式的描述。名医的用药不仅与众不同,而且药引难得,每次换方都需要忙碌一场。这种繁琐的用药方式确实给人一种故弄玄虚的印象,让人怀疑其是否真的有必要。其次,乙同学觉得“名医大概的确有些特别”这句话有趣,其中“的确”强调他用药形成舆论,很有影响力。这一见解则侧重于对这句话的语言分析和名医的社会影响力。通过“的确”这一词语的强调,我们可以感受到名医在用药方面的独特性和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可能源于其医术的高超,也可能源于其善于制造舆论和炒作自己的能力。(2) 与鲁迅及医学有关的课文篇名是《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是鲁迅回忆自己在日本留学期间与藤野严九郎教授交往的经历,其中不仅涉及了医学知识的学习,还深刻体现了鲁迅的爱国情怀和对师长的敬爱。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不仅描述了他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学习生活,还记录了多件与留学生活相关的事件。其中,一件非常引人注目的事件是鲁迅目睹了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具体来说,鲁迅在文中提到,一些清国留学生来到日本后,并没有专注于学业,而是沉迷于各种娱乐活动,如赏樱花、盘辫子、学跳舞等。这些行为不仅与留学的初衷相悖,也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形象和尊严。鲁迅对此深感痛心,并决定以实际行动来捍卫国家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当时部分留学生的不良风气,也体现了鲁迅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以及他坚定的爱国情怀。通过这一事件的叙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的留学生活和他的思想情感。故答案为:(1)示例:名医与大众医生相比,用药确实与众不同,药引难得,常让人忙碌不已,但是,后来还能购求到,这让作者感到很意外。(2)示例:篇名:《藤野先生》;事件:目睹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1)本题考查了学生发表见解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明确主题,围绕主题发表见解。要把自己的看法表达清楚,还要有理有据,表达看法时要有条理。(2)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2.【答案】D3.【答案】B【解析】解题思路:本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对每个选项中的文学常识进行逐一审查,特别是要注意作者、作品、时代背景等关键信息的准确性。具体过程:A项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确实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些信息都是准确的。B项中,《世说新语》确实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但主要记载的是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而非“汉末至西晋”。这里的时间范围表述有误。C项中,《论语》确实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宋代时,《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被合称为“四书”,这些信息都是准确的。D项中,《诫子书》的作者确实是诸葛亮,字孔明,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这些信息也是准确的。通过逐一审查,可以得出B项中文学常识表述有误。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准确性和识记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逐一审查每个选项中的文学常识,特别是要注意作者、作品、时代背景等关键信息的准确性,从而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技巧:熟悉常见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作品、时代背景等关键信息。对于不确定的文学常识,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回忆所学知识来进行验证。注意区分相似或相近的文学常识,避免混淆。易错点在于对文学常识的掌握不够准确或全面,导致判断失误。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加强文学常识的积累和理解,提高识记能力。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将所学的文学常识应用到其他类似的题目中,如判断文学常识的正误、填空等。同时,也可以在实际阅读或写作中注意运用文学常识,提高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4.【答案】C【解析】ABD.正确。C. 衍太太看似和蔼,实际上自私自利、心术不正,她教唆 “我” 变卖家里的东西买看的和吃的,并不是 “善解人意”,名片中形象特点和作者评价与原著不符,C 错误;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ACD.正确;B.在《父亲的病》这篇文章里,陈莲河是一个典型的庸医形象。文中详细描述了他给“我”父亲看病时开的各种荒诞药方。其中明确提到“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 以及“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而该选项中说陈莲河给“我”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蚂蚁,这与原文内容严重不符。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6.【答案】A,C【解析】 A.“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是《朝花夕拾》中对范爱农的典型描写。范爱农性格孤傲,其外貌特征与描述完全吻合,匹配正确。 B.“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这段描述出自《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应的人物是寿镜吾先生,而非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老师,以严谨、正直、没有民族偏见著称,与戒尺、罚跪等规则无关,匹配错误。 C.“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眼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这是《西游记》中对沙悟净(沙和尚)的外貌描写。沙悟净红发蓝脸,声音洪亮,与描述一致,匹配正确。 D.“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这段文字描绘的是《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猪八戒长嘴大耳、獠牙锋利的特征十分鲜明,而牛魔王并非此形象,匹配错误。故答案为: A C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7.【答案】A【解析】A:《琐记》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同时记叙了鲁迅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故“优良的办学风气”表述有误;B: 《藤野先生》记叙作者在日本仙台学医的生活,其中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令他感受到了身为弱国国民遭受的屈辱,这使他产生了弃医从文的想法 ,表述正确;C:《无常》描绘了勾魂使者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爽直公正的形象,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表述正确;D: 《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情绪,而这种少年的欢快心情却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淡,展示了旧式教育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 ,表述正确。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情节和人物的识记。阅读名著时,不能只孤立地阅读某一个故事或情节人物,要将名著中的人物纵向、横向比较,要“瞻前顾后”,全面深入理解。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答案】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无常》9.根据句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的“夹住”可以看出“我”此时的着急慌乱,由“声音发着抖”可以看出“我”的紧张。10.理性的批判。《五猖会》讲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的不合理。这种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违背了儿童的天性,也表明了作者对封建强权教育扼杀儿童天性的谴责。11.A;望而生畏;虽然这书是鲁迅童年开蒙时所读的唯一本书,据说读它很有用,但“我”一字不懂。为了看五猖会,被父亲强迫背诵这些无趣无味的文字。因为这本书,连五猖会也变得没有多大意思了。(示例2:选B;反感;尤其是“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一个将“肉麻当作有趣”,污蔑古人,教坏后人;一个准备掘好深坑,以”孝”的名义活埋三岁小儿。这些“孝”道虚伪又残酷,效果适得其反。示例3:选C;十分喜爱;最初,远方的族叔的讲述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好奇和想象,“我”渴慕得到这本书,以至于念念不忘了。后来,阿长帮“我”买到这本书,虽然粗拙,但那时却是“我”最心爱的宝书。此后,这本书引发“我”搜集更多绘图书本的热情。)12.B【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3)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4)(5)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8.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此文集作为 “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图一展现的是房间里一个人拉着顶着竹筛的短棒;据此可知是捕鸟的画面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情节是 “我”(鲁迅)在雪后的百草园,扫出一片空地用竹筛、短棒等设下陷阱来捕鸟。图二展现的是旧时孩子们常玩的 “吹嘟嘟” 的场景;《五猖会》一文中写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个 “吹嘟嘟”,吡吡地吹它两三天,享受份游戏的快乐。图三展现的是 “活无常” 的内容。《无常》中关于 “活无常” 的情节:“我和许多人所最愿意看的,却在活无常。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图三描绘的是这个场景。故答案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无常》9.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根据第⑦段中 “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 的 “夹住” 可以看出 “我” 此时因为背书而着急,因为父亲说不背完不许去看会,我内心是无比焦急的。由 “声音发着抖” 可以看出 “我” 的紧张,这紧张既因为父亲的严肃,也因为 “我” 怕不能去看会的担忧。故答案为:根据句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的“夹住”可以看出“我”此时的着急慌乱,由“声音发着抖”可以看出“我”的紧张。10.本题考查理解评论名著内容。根据题目的要求,可以先表明自己的看法,再阐述自己的理由。《五猖会》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匠心独运,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作铺垫。然而,接着转写 “我” 准备出发去看五猖会前,父亲要求 “我” 背书,并且要 “我” 背诵的是晦涩难懂的《鉴略》,这让 “我” 失望、郁闷至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五猖会》这部作品中表达的是对封建社会教育的理性批判,这种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违背了儿童的天性,也表明了作者对封建强权教育扼杀儿童天性的强烈谴责。据此可知,本文更多的是 “理性的批判”。可据此整理说明。故答案为: 理性的批判。《五猖会》讲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的不合理。这种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违背了儿童的天性,也表明了作者对封建强权教育扼杀儿童天性的谴责。11.A.《鉴略》这本书是鲁迅童年开蒙时所读的一本书,但 “我” 一字也不懂。因为要去看 “五猖会” 被父亲强迫背诵这些无趣无味的文字。因为背诵这本书有内容,而让鲁迅感到扫兴而痛苦的感受,就连 “五猖会” 也变得没有多大意思了。B.《二十四孝图》——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 “老莱娱亲” 和 “郭巨埋儿” 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C.结合《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内容概括作答。起初见到《山海经》,给了 “我” 无穷无尽的好奇和想象,“我” 渴望得到这本书。后来,阿长帮 “我” 买来这本书,书虽然粗拙,但却成了 “我” 最心爱的宝书。所以是喜爱的。故答案为:A;望而生畏;虽然这书是鲁迅童年开蒙时所读的唯一本书,据说读它很有用,但“我”一字不懂。为了看五猖会,被父亲强迫背诵这些无趣无味的文字。因为这本书,连五猖会也变得没有多大意思了。(示例2:选B;反感;尤其是“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一个将“肉麻当作有趣”,污蔑古人,教坏后人;一个准备掘好深坑,以”孝”的名义活埋三岁小儿。这些“孝”道虚伪又残酷,效果适得其反。示例3:选C;十分喜爱;最初,远方的族叔的讲述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好奇和想象,“我”渴慕得到这本书,以至于念念不忘了。后来,阿长帮“我”买到这本书,虽然粗拙,但那时却是“我”最心爱的宝书。此后,这本书引发“我”搜集更多绘图书本的热情。)12.A.《故乡》不是《朝花夕拾》中的作品,C 应该是《无常》借众鬼嘲弄人生,D 阿长是愚昧迷信的农村妇女。《父亲的病》、《藤野先生》、《琐记》、《二十四孝图》、《阿长与 <山海经>》都出自《朝花夕拾》。《故乡》出自《呐喊》。B. 正确。《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 1926 年创作的 10 篇回忆性散文,1928 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 2 卷。此文集作为 “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 1918 年至 1922 年所作的 14 篇短篇小说,1923 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 1 卷。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故答案为:B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