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回忆我的母亲》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①掌握 “佃农、溺死、劳碌、私塾、妯娌” 等字词的字音字形及含义;②梳理 “回忆母亲生平 — 概括母亲品质 — 表达感恩与决心” 的叙事脉络,把握 “劳作持家、支持革命” 等核心事件;③赏析 “以小见大、夹叙夹议” 的写作手法,理解母亲形象的时代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标注母亲事迹、小组研讨品质内涵、对比分析情感表达,学习 “从平凡小事中提炼伟大精神” 的散文阅读方法,提升文本鉴赏与情感体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朱德母亲勤劳坚韧、宽厚仁慈的品格,感悟母亲对朱德革命信念的滋养,理解 “平凡母亲与伟大时代” 的关联,培养对母亲的感恩意识与对劳动精神的尊重。二、预习案1. 基础积累(答案附后)(1)字音字形过关(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① 佃农( ) ② 溺死( ) ③ 劳碌( ) ④ 私塾( ) ⑤ 妯娌( )⑥ 周济( ) ⑦ diàn nóng( ) ⑧ láo lù( ) ⑨ zhóu li( ) ⑩ zhōu jì( )(2)词语运用与辨析①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朱德的母亲一生劳碌,操持家务、耕种田地,从未停歇。B. 他为人宽厚,总是周济邻里,深得大家的尊敬。C. 私塾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通过严厉的惩罚让学生牢记知识,效果显著。D. 妯娌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让这个大家庭充满温暖。(3)文学常识填空① 《回忆我的母亲》的作者是______,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本文是他在______(年份)为纪念母亲逝世而写的______(体裁),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② 文章以 “______” 为线索,通过回忆母亲的平凡事迹,不仅表达个人感恩之情,更凸显 “______” 的时代主题,展现劳动人民对革命的支持。(4)课文默写(任选 2 句)①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她就______,______。②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______。③ 母亲那种______的习惯,母亲那种______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2. 初步感知(答案附后)(1)用 “//” 给课文划分结构,概括每部分核心内容:(2)填写表格,梳理母亲的主要事迹及体现的品质:主要事迹 具体内容 体现的母亲品质勤劳持家 终日劳碌,煮饭、种田、养蚕、纺线等 ______宽厚仁慈 周济邻里、善待雇工、和睦妯娌 ______支持革命 理解并支持儿子参加革命,不拖累子女 ______教育子女 言传身教,培养子女勤劳、朴实的习惯 ______(3)预习疑问(课堂交流)三、探究案1. 探究一:母亲的 “平凡与伟大”(答案附后)(1)赏析 “勤劳持家” 的细节(第 3-5 段):① 文中多次描写母亲的劳动场景(如 “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这些细节有什么表达效果?② 作者为何强调母亲 “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劳动”?(2)分析 “支持革命” 的情节(第 13-14 段):① 母亲对 “我” 参加革命的态度是怎样的?(结合 “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 分析)② 这一情节如何体现母亲的 “伟大”?与 “平凡持家” 的形象是否矛盾?2. 探究二:“以小见大” 与情感表达(答案附后)(1)理解 “以小见大” 手法的运用:① 文章通过 “纺线”“种田”“周济邻里” 等小事,为何能展现母亲的伟大品格?② 举例分析 “小事” 与 “大主题” 的关联(如 “母亲纺线” 与 “劳动精神”“民族品格”):(2)赏析夹叙夹议的表达效果(如第 15 段):① 第 15 段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② 这种 “叙后议论” 的方式,如何升华文章主题?3. 探究三:母亲对朱德的影响(答案附后)(1)梳理母亲对朱德的具体影响,填写表格:影响层面 具体表现 文中依据生活习惯 养成勤劳、俭朴的习惯 ______思想品格 形成宽厚、坚韧的品格 ______革命信念 坚定为民族解放奋斗的决心 ______(2)思考:作者为何在文末表达 “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 —— 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的决心?四、拓展案1. 对比阅读(答案附后)【拓展文本】(选自胡适《我的母亲》节选)“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1)对比《回忆我的母亲》与拓展文本中的母亲形象,两者的共同点是:(2)两者的教育方式与情感表达有何差异?2. 微写作(课后完成)任务:模仿《回忆我的母亲》“以小见大、夹叙夹议” 的写法,写一段 “母亲的小事”(如做饭、家务、叮嘱),150 字左右。要求:① 包含 1 处劳动或生活细节;② 结尾用一句话点明小事体现的母亲品质;③ 情感真挚。(示例附后)五、小结案1. 知识梳理(思维导图式)《回忆我的母亲》 核心人物:母亲(勤劳、宽厚、支持革命)、朱德(感恩、坚定革命信念) 情节脉络:回忆事迹(持家、育人、支持革命)→概括品质→表达影响与决心 写作手法:以小见大(小事显品格)、夹叙夹议(叙后升华)、细节描写 主题:赞美母亲平凡伟大,凸显劳动人民对革命的意义,表达感恩与革命决心 情感: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2. 情感共鸣分享一句话:通过学习,我从朱德母亲身上看到______,这让我想起自己母亲______的小事,明白______。六、作业布置(分层设计,答案附后)基础层:① 背诵课文第 15 段(议论升华部分);② 整理文中 10 个重点字词(字音 + 字形 + 词义)及 5 件母亲的主要事迹。提升层:选择文中一处 “以小见大” 的细节(如 “母亲纺线”),写 200 字赏析,分析其如何体现母亲品质与主题。拓展层:阅读朱德《母亲的回忆》全文,结合本文,分析作者在不同时期对母亲情感的变化,写 300 字感悟。参考答案二、预习案答案1. 基础积累(1)①diàn ②nì ③lù ④shú ⑤zhóu li ⑥jì ⑦佃农 ⑧劳碌 ⑨妯娌 ⑩周济(2)C(“通过严厉的惩罚让学生牢记知识” 与文中母亲 “言传身教” 的教育方式不符,且 “严厉惩罚” 并非值得推崇的教育方法,与文章传递的 “宽厚” 价值观矛盾)(3)① 朱德;1944 年;回忆性散文(或 “传记散文”) ② 母亲的生平事迹;劳动人民创造历史(或 “平凡人对革命的贡献”)(4)① 忙碌在灶上;忙碌在田地里 ② 仍然热爱劳动 ③ 勤劳俭朴;宽厚仁慈2. 初步感知(1)结构划分://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 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 从我能记忆时起,母亲就忙个不停…… 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简化版核心划分:// 总起(母亲去世的悲痛)→分述(回忆母亲事迹与品质)→总结(感谢母亲,表达革命决心)//)内容概括:① 总起,点明母亲去世带来的悲痛,引出回忆;② 分述母亲勤劳持家、宽厚仁慈、支持革命的事迹,概括其品质;③ 总结,感谢母亲的影响,表达继承母亲精神、为民族解放奋斗的决心。(2)主要事迹 具体内容 体现的母亲品质勤劳持家 终日劳碌,煮饭、种田、养蚕、纺线等 勤劳坚韧、俭朴能干宽厚仁慈 周济邻里、善待雇工、和睦妯娌 善良宽厚、乐于助人支持革命 理解并支持儿子参加革命,不拖累子女 深明大义、热爱民族教育子女 言传身教,培养子女勤劳、朴实的习惯 重视品德、言传身教三、探究案答案1. 探究一(1)① 这些细节真实还原母亲的日常劳动,让 “勤劳” 不再是抽象的品质,而是具体可感的行动(如 “天不亮起床” 体现早起,“多种劳动” 体现能干),凸显母亲 “一生不曾脱离劳动” 的特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② 强调 “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煮饭”,体现母亲勤劳的极致,连生育前都不停止劳动;“老年仍热爱劳动” 则体现勤劳已成为母亲的本能与习惯,不受年龄影响,从 “一生” 的时间跨度上强化 “勤劳” 品质,让人物形象更立体。(2)① 母亲对革命的态度是 “理解与支持”:她知道儿子的事业是为民族解放,虽不舍却不阻拦,反而 “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展现深明大义; ② 不矛盾。“平凡持家” 是母亲作为普通劳动妇女的日常,体现她的 “平凡”;“支持革命” 是她在时代背景下的选择,体现她的 “伟大”—— 正是无数像母亲这样平凡的劳动人民支持革命,才推动了历史进步,平凡与伟大在此统一。2. 探究二(1)① 因为 “小事” 是母亲最真实的生活写照,如 “纺线” 体现她的勤劳,“周济邻里” 体现她的宽厚,这些小事虽普通,却能直接反映母亲的内在品质;同时,小事易引发读者共鸣,让 “伟大品格” 不再遥远,更易被理解与认同; ② 示例:“母亲纺线” 是小事,但从这件事可看出母亲勤劳、能干的品质,而无数像母亲这样 “勤劳的劳动人民”,正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基石,作者通过 “纺线” 这一小事,延伸到 “劳动人民创造历史” 的大主题,实现 “以小见大”。(2)① 这句话是全文的议论核心,将母亲的个人形象上升到 “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 的群体高度,点明母亲的平凡与群体的伟大,揭示 “劳动人民创造历史” 的真理,衔接个人回忆与时代主题; ② “叙后议论” 在叙述母亲事迹后,用议论点明事迹的深层意义(如母亲的勤劳是劳动人民的缩影),让文章从 “个人感恩” 升华为 “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与对历史的思考”,主题更深刻,格局更宏大。3. 探究三(1)影响层面 具体表现 文中依据生活习惯 养成勤劳、俭朴的习惯 “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思想品格 形成宽厚、坚韧的品格 “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革命信念 坚定为民族解放奋斗的决心 “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2)作者的决心既是对母亲的告慰 —— 母亲期望民族解放,自己要完成她的心愿;也是对母亲精神的继承 —— 母亲勤劳、坚韧、热爱民族,自己要以革命行动延续这种精神;同时,将个人情感与 “民族、人民、党” 的宏大目标结合,升华了对母亲的感恩,体现革命前辈 “舍小家为大家” 的胸怀,让文章主题从 “个人回忆” 走向 “时代担当”。四、拓展案答案1. 对比阅读(1)均为 “慈爱与严格并存” 的母亲,均通过日常小事展现母亲品质,均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与怀念; (2)《回忆我的母亲》中,母亲的教育方式以 “言传身教” 为主(通过自身劳动、宽厚待人影响子女),情感表达更含蓄,融入对劳动精神与民族大义的赞美;拓展文本中,母亲的教育方式是 “严慈相济”(私下教训、重罚但护子女尊严),情感表达更侧重 “个人化的慈母严父形象”,聚焦家庭内部的教育与亲情。2. 微写作示例《母亲的早餐》每天清晨,母亲总是五点起床做早餐。她会先把面粉揉成光滑的面团,醒发后擀成薄薄的饼,在平底锅里慢慢烙至金黄,再配上温热的豆浆。有次我起得早,看见她手腕不停地转动擀面杖,额头上渗着细汗,却笑着说:“多吃点,上午才有精神。” 这平凡的早餐,藏着母亲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关爱。原来,母亲的爱,就藏在这些早起的清晨和温热的食物里,朴素却动人。六、作业布置答案略2. 提升层示例赏析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这一细节运用 “以小见大” 手法,通过列举母亲 “煮饭、种田、喂猪、纺棉花、挑水挑粪” 等具体劳动,展现她 “勤劳能干” 的品质。这些都是农村妇女的日常小事,但 “多种劳动兼顾”“身体高大结实能挑粪” 等细节,凸显母亲劳动强度之大、能力之强,让 “勤劳” 不再是空泛的赞美,而是有具体场景支撑。同时,这些小事也暗示母亲的勤劳是为了家庭生计,为后文 “支持革命、不拖累子女” 的深明大义做铺垫,体现平凡小事中蕴含的伟大品格。3. 拓展层示例(结合《母亲的回忆》全文)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对母亲的情感始终以 “感恩与崇敬” 为核心,但不同时期有细微差异。早年回忆母亲的劳动与持家,情感更侧重 “童年依赖与生活影响”,如 “母亲教我种田,教我纺线”,充满温情;母亲去世后,回忆中多了 “悲痛与传承”,如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并由此生发 “为民族解放奋斗” 的决心;在《母亲的回忆》全文中,作者更将母亲与 “劳动人民群体” 关联,情感从 “个人怀念” 扩展到 “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体现随着革命经历的丰富,作者对母亲的理解从 “家庭中的母亲” 上升到 “时代中的劳动人民代表”,情感更深厚,格局更宏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