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基础达标练】一、选择题(新情境·地球的形状)2023年8月31日,我国杭州某公司发布了用“地卫智能应急一号”卫星拍摄的地球全景影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从“地卫智能应急一号”拍摄的地球全景影像中可知地球的形状为( )A.圆形 B.方形 C.球体 D.半球2.宇航员在空间站看到的地球与我们用到的地球仪的共同特征是( )A.都有地轴 B.都能显示经纬线 C.都有海洋和陆地 D.都是不规则球体3.下列关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的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②④①③4.下列能够反映地球形状的诗句是(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新情境·地球的大小)下图示意地球的大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现实中地球是一个( )A.不规则的圆形 B.不规则的球体C.正球体 D.两极稍鼓,赤道略扁的球体6.以下类比中,最能体现地球赤道周长的是( )A.相当于从地球北极点到南极点的距离B.相当于民航客机(约800-900千米/小时)飞行50小时的距离C.约是我国长江长度的2倍D.相当于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新情境·地球的形状与大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可以轻松测量出地球的半径,从而更准确地认识地球的大小与形状。完成下面小题。7.下列描述能够说明地球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太空拍摄的地球卫星照片②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③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④成熟苹果从树上落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下列说法不能表示地球大小的是( )A.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B.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C.地球上居住着80多亿人口 D.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新情境·制作地球仪)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制作简易地球仪”实践活动,旨在加深对地球基本特征和地理工具的理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依据地球的形状,最适合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材料是( )A.正方体木块(边长10厘米) B.空心塑料球(直径15厘米)C.圆柱形铁罐(高度20厘米) D.正方形纸板(厚度0.5厘米)10.在自制地球仪的表面标注海陆分布时,通常用蓝色表示( )A.冰川与积雪 B.平原与丘陵 C.海洋与湖泊 D.高原与山地11.利用自制地球仪可以( )①模拟地球自转与公转②观察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③描述大洲大洋的地理位置④计算不同地点间的实地距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新情境·制作地球仪)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工具。下表示意同学们制作地球仪模型的主要步骤。据此完成下列小题。①给乒乓球两端打孔 ②用记号笔紧贴卡尺刻度,转动乒乓球,画上纬线和经线 ③将铁丝按照一定的倾斜角度弯折成支架 ④准备材料 ⑤将打好孔的乒乓球固定在做好的铁丝架上12.制作地球仪模型的顺序正确的是( )A.④①②⑤③ B.④①③②⑤ C.④③⑤②① D.④⑤③②①13.在制作地球仪模型的过程中,同学们会发现( )A.所有经线相互平行 B.所有纬线都是圆C.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D.本初子午线是最长的纬线14.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可以用来( )A.划分国家界线 B.了解地形地貌C.查找矿产分布 D.进行定位定向【能力提升练】(新情境·地球形状)地理课上,学生们进行了“消失的纸船”实验。图为学生实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在两组实验中,分别沿桌面和伞面由近及远移动纸船,可以观察到( )A.甲组实验纸船逐渐消失 B.甲组实验纸船更加清晰C.乙组实验纸船逐渐消失 D.乙组实验纸船更加清晰2.该实验揭示的地理事实是( )A.天圆如张盖 B.地球是一个圆形C.地方如棋局 D.地球是一个球体(新情境·地球仪)《神奇的地球》登陆某“亲子剧场”,演员们和小观众们寓教于乐的互动,开启了一场新的冒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在看完《神奇的地球》之后,几位同学对学习地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拿着地球仪展开了热烈讨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地球的好帮手 B.地球仪和地球的形状是一样的,只是大小不同C.地球仪上的地轴是地球上没有的 D.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4.如果让你给地球缝制一件外衣,那么所需的布料应不少于( )A.5.1亿平方千米 B.5.1亿千米 C.5.3亿立方千米 D.5.11平方千米(新情境·地球形状)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图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以下哪项陈述正确描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演变过程?( )A.人类从一开始就知道地球是球形的B.在麦哲伦航行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球形的C.早期人类认为地球是平坦的,但通过航海探索逐渐证实地球是球形的D.直到20世纪,人类才知道地球是球形的6.此次环球航行证实了( )A.浑天说 B.日心说 C.地球的形状 D.地球的位置(新情境·地球)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7.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大致经历了( )A.想象→推断→验证→确证 B.推断→想象→验证→确证C.确证→推断→验证→想象 D.验证→推断→想象→确证8.科学家经过精确测量,得到有关地球的数据(上图),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有( )A.极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体积 B.赤道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C.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 D.平均半径、任意纬线周长和地球体积(新情境·制作地球仪)地理活动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利用乒乓球和铁丝制作简易地球仪。读图,完成下面小题。9.制作小地球仪的顺序应该是( )A.①②③④⑤ B.④①③⑤② C.④⑤②③① D.④⑤③②①10.步骤②中乒乓球上正在绘制的是( )A.经线,每条经线为半圆且长度相等B.经线,地球仪上一个经线圈由两条经线组成C.纬线,每条纬线为半圆且长度相等D.纬线,长短不一,赤道为最长的纬线(新情境·地球仪) 地球仪是地理学习和研究的工具,山西省某中学地理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自制地球仪的实践活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依据地球的形状,下列物品可以直接用于制作地球仪的是( )A. B. C. D.12.学生若在自制地球仪上绘制海陆面貌,一般蓝色表示( )A.海洋 B.平原 C.冰川 D.山地13.同学们可以利用自制地球仪( )①演示地球运动②探究地表温度的变化③观察海陆分布状况④对地理事物进行定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基础达标练】一、选择题(新情境·地球的形状)2023年8月31日,我国杭州某公司发布了用“地卫智能应急一号”卫星拍摄的地球全景影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从“地卫智能应急一号”拍摄的地球全景影像中可知地球的形状为( )A.圆形 B.方形 C.球体 D.半球2.宇航员在空间站看到的地球与我们用到的地球仪的共同特征是( )A.都有地轴 B.都能显示经纬线 C.都有海洋和陆地 D.都是不规则球体3.下列关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的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②④①③4.下列能够反映地球形状的诗句是(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答案】1.C 2.C 3.B 4.B【解析】1.读图可知,从“地卫智能应急一号”拍摄的地球全景影像中可直观感知地球的形状为球体,圆形是平面的,地球是立体的,A不正确;地球不是方形,也不是半球,BD错误,故选C。2.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上没有地轴,没有经纬线,有陆地和海洋;地球仪上有地轴,有经纬线,有陆地和海洋,是规则的球体,故ABD不是地球与地球仪的共同特征,不符合题意,都有陆地和海洋,是地球与地球仪的共同特征,C符合题意,故选C。3.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②天圆地方→③根据太阳和月亮形状猜测地球是球体→④麦哲伦环球航行→①地球的卫星照片,后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故B正确,ACD不正确,故选B。4.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月食、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说站得越高,看得越远,选项B符合题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与地形有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与地势有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气候有关,ACD不正确。故选B。【点睛】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仪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制作的地球的模型。(新情境·地球的大小)下图示意地球的大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现实中地球是一个( )A.不规则的圆形 B.不规则的球体C.正球体 D.两极稍鼓,赤道略扁的球体6.以下类比中,最能体现地球赤道周长的是( )A.相当于从地球北极点到南极点的距离B.相当于民航客机(约800-900千米/小时)飞行50小时的距离C.约是我国长江长度的2倍D.相当于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答案】5.B 6.B【解析】5.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能够精确计算出地球的体积大小,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所以ACD错误,B正确。故选B。6.从北极点到南极点的距离是经线长度,经线长度约是赤道周长的一半,故A错误;民航客机(约800-900千米/小时)飞行50小时的距离约是40000千米,与赤道周长接近,故B正确;我国长江长度约6300千米,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故C错误;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约4000米,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故D错误;故选B。【点睛】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最大周长约为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新情境·地球的形状与大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可以轻松测量出地球的半径,从而更准确地认识地球的大小与形状。完成下面小题。7.下列描述能够说明地球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太空拍摄的地球卫星照片②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③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④成熟苹果从树上落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下列说法不能表示地球大小的是( )A.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B.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C.地球上居住着80多亿人口 D.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答案】7.A 8.C【解析】7.太空拍摄的地球卫星照片,可以看出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①正确;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可以证明地球形状,②正确;“天圆地方”明显是古代人的错误观点,说明的是地球是平的,③错误;苹果落地,这应该是牛顿的万有引力例子,但和地球形状无关,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8.是一个不规则球体,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这些都可以表示地球大小,ABD不符合题意;地球上居住着80多亿人口,无法表示地球大小,C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证明地球形状的部分证据:①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②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③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新情境·制作地球仪)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制作简易地球仪”实践活动,旨在加深对地球基本特征和地理工具的理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依据地球的形状,最适合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材料是( )A.正方体木块(边长10厘米) B.空心塑料球(直径15厘米)C.圆柱形铁罐(高度20厘米) D.正方形纸板(厚度0.5厘米)10.在自制地球仪的表面标注海陆分布时,通常用蓝色表示( )A.冰川与积雪 B.平原与丘陵 C.海洋与湖泊 D.高原与山地11.利用自制地球仪可以( )①模拟地球自转与公转②观察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③描述大洲大洋的地理位置④计算不同地点间的实地距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9.B 10.C 11.A【解析】9.地球是球体,正方体不符合形状特征,A错误;球体最接近地球的实际形状,B正确;圆柱形无法体现地球的球形特征,C错误;平面材料无法表现三维球体,D错误。故选B。10.冰川与积雪常用白色表示,A错误;平原与丘陵常用绿色或黄色表示,B错误;海洋与湖泊通常用蓝色标识,C正确;高原与山地多使用褐色或深色表示,D错误。故选C。11.自制地球仪可以通过转动等方式模拟地球自转与公转,①正确;地球仪直接展示海陆分布,可以观察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②正确;地球仪可清晰标注地理位置,所以可以描述大洲大洋的地理位置,③正确;自制地球仪没有实际的比例尺等精确计算实地距离的条件,无法计算不同地点间实地距离,④错误。①②③正确,故选A。【点睛】地球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自转是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自转一周是一天,方向为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等;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公转一周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新情境·制作地球仪)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工具。下表示意同学们制作地球仪模型的主要步骤。据此完成下列小题。①给乒乓球两端打孔 ②用记号笔紧贴卡尺刻度,转动乒乓球,画上纬线和经线 ③将铁丝按照一定的倾斜角度弯折成支架 ④准备材料 ⑤将打好孔的乒乓球固定在做好的铁丝架上12.制作地球仪模型的顺序正确的是( )A.④①②⑤③ B.④①③②⑤ C.④③⑤②① D.④⑤③②①13.在制作地球仪模型的过程中,同学们会发现( )A.所有经线相互平行 B.所有纬线都是圆C.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D.本初子午线是最长的纬线14.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可以用来( )A.划分国家界线 B.了解地形地貌C.查找矿产分布 D.进行定位定向【答案】12.B 13.C 14.D【解析】12.制作小地球仪第一步是准备材料;第二步是给乒乓球两端打孔;第三步是用铁丝按照一定的倾斜角度弯成支架;第四步是用记号笔紧贴卡尺刻度,转动乒乓球,画上纬线和经线;第五步是将打好孔的乒乓球安置在做好的铁丝的支架上。因此制作小地球仪的顺序应该是④①③②⑤。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3.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并不相互平行,A错误。 纬线中除极点外是圆圈,极点是点,B错误。 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C正确。 本初子午线是经线,不是纬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D错误。 故选C。14.划分国家界线不是经纬网的主要作用,A错误。 了解地形地貌需要等高线地形图等,经纬网不能直接用来了解地形地貌,B错误。 查找矿产分布需要专门的地质资料等,经纬网不能直接用于查找矿产分布,C错误。 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也可以用来定向,D正确。 故选D。【点睛】地球仪是人们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能力提升练】(新情境·地球形状)地理课上,学生们进行了“消失的纸船”实验。图为学生实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在两组实验中,分别沿桌面和伞面由近及远移动纸船,可以观察到( )A.甲组实验纸船逐渐消失 B.甲组实验纸船更加清晰C.乙组实验纸船逐渐消失 D.乙组实验纸船更加清晰2.该实验揭示的地理事实是( )A.天圆如张盖 B.地球是一个圆形C.地方如棋局 D.地球是一个球体【答案】1.C 2.D【解析】1.甲组实验中桌面是平的,当沿桌面由近及远移动纸船时,由于桌面没有弧度,纸船不会逐渐消失,而且随着距离变远,纸船会看起来变小,但不会更加清晰,AB错误;乙组实验中的伞面是弧形的,类似于球体的一部分,当沿伞面由近及远移动纸船时,随着距离的增加,纸船下部会先被伞面遮挡,然后逐渐看不到整个纸船,即纸船逐渐消失,C正确;乙组实验纸船会逐渐消失,而不是更加清晰,D错误;故选C。2.这个实验中,乙组伞面类似于地球的表面(弧形),纸船在伞面上由近及远移动逐渐消失的现象,模拟了在地球表面上,船只远去时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的情景。这种现象揭示了地球表面是有弧度的,地球是一个球体,D正确;天圆如张盖是古代关于天的一种错误认识,与该实验无关,A错误;地球是一个圆形不准确,圆形是平面图形,地球是一个球体,是立体的,B错误;地方如棋局是古代关于地的错误认识,与实验揭示的内容不符,C错误;故选D。【点睛】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这点儿差别与地球的平均半径相比,是十分微小的。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仍可将它视为一个规则球体。(新情境·地球仪)《神奇的地球》登陆某“亲子剧场”,演员们和小观众们寓教于乐的互动,开启了一场新的冒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在看完《神奇的地球》之后,几位同学对学习地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拿着地球仪展开了热烈讨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地球的好帮手 B.地球仪和地球的形状是一样的,只是大小不同C.地球仪上的地轴是地球上没有的 D.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4.如果让你给地球缝制一件外衣,那么所需的布料应不少于( )A.5.1亿平方千米 B.5.1亿千米 C.5.3亿立方千米 D.5.11平方千米【答案】3.B 4.A【解析】3.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地球的好帮手, 地球仪上的地轴是地球上没有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ACD表述正确;地球仪是规则的球体,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B表述错误。根据题意,故选B。4.给地球缝制一件外衣是要计算地球的表面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新情境·地球形状)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图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以下哪项陈述正确描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演变过程?( )A.人类从一开始就知道地球是球形的B.在麦哲伦航行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球形的C.早期人类认为地球是平坦的,但通过航海探索逐渐证实地球是球形的D.直到20世纪,人类才知道地球是球形的6.此次环球航行证实了( )A.浑天说 B.日心说 C.地球的形状 D.地球的位置【答案】5.C 6.C【解析】5.人类早期文明普遍认为地球是平坦的(如“天圆地方”),并非一开始就知道地球是球形,A错误;虽然古希腊学者早在公元前就提出地球是球形的,但麦哲伦航行(16世纪)之前,普通民众和部分文化仍存在地平观念,B错误;早期人类多持地平观,但通过古希腊学者的科学推断和后来的航海实践,地球球形说逐渐被证实,C正确;地球球形说在古希腊时代已有科学论证,麦哲伦航行进一步实证,而非等到20世纪,D错误,故选C。6.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C正确;浑天说、日心说、地球的位置是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不了的,ABD错误。故选C。【点睛】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 直觉推断)→根据月食推测(观察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实地考察)→地球的卫星照片,后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新情境·地球)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7.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大致经历了( )A.想象→推断→验证→确证 B.推断→想象→验证→确证C.确证→推断→验证→想象 D.验证→推断→想象→确证8.科学家经过精确测量,得到有关地球的数据(上图),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有( )A.极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体积 B.赤道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C.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 D.平均半径、任意纬线周长和地球体积【答案】7.A 8.C【解析】7.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人们凭直觉认为天圆地方(想象)——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弧形的,推断出地球是个球体(推断)——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一周,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验证)——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确证),故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大致经历了想象一推断→验证一确证。BCD错误,故选A。8.根据上图,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有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ABD错误,故选C。【点睛】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从天圆地方→根据太阳、月球形状推测一麦哲伦环球航行一地球的卫星照片,后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新情境·制作地球仪)地理活动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利用乒乓球和铁丝制作简易地球仪。读图,完成下面小题。9.制作小地球仪的顺序应该是( )A.①②③④⑤ B.④①③⑤② C.④⑤②③① D.④⑤③②①10.步骤②中乒乓球上正在绘制的是( )A.经线,每条经线为半圆且长度相等B.经线,地球仪上一个经线圈由两条经线组成C.纬线,每条纬线为半圆且长度相等D.纬线,长短不一,赤道为最长的纬线【答案】9.B 10.D【解析】9.制作小地球仪的顺序应该是准备材料、给乒乓球两端打孔、用铁丝按照一定的倾斜角度弯成支架、将打好孔的乒乓球安置在做好的铁丝支架上、用记号笔紧贴卡尺刻度,转动乒乓球,画上纬线和经线,制作小地球仪的顺序应该是④①③⑤②。故选B。10.读图可知,步骤②中乒乓球上正在绘制的是纬线。纬线的特点如下:每条纬线为完整的圆,长度不等。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随着纬度的增加,纬线的长度逐渐减小。D正确,C错误。步骤②中乒乓球上正在绘制的是纬线。排除AB,故选D。【点睛】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做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各条经线的长度相等。纬线是指环绕地球仪一周并与赤道平行的圆圈,纬线的特点是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的形状是圆圈,纬线的长度不相等。(新情境·地球仪) 地球仪是地理学习和研究的工具,山西省某中学地理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自制地球仪的实践活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依据地球的形状,下列物品可以直接用于制作地球仪的是( )A. B. C. D.12.学生若在自制地球仪上绘制海陆面貌,一般蓝色表示( )A.海洋 B.平原 C.冰川 D.山地13.同学们可以利用自制地球仪( )①演示地球运动②探究地表温度的变化③观察海陆分布状况④对地理事物进行定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11.D 12.A 13.C【解析】1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但在制作地球仪时,通常简化为正球体。A选项橄榄球是椭球形;B选项物品是正方体不适合;C选项风扇与球体形状差异大,ABC均不适合;D选项为正球体,最适合直接用于制作地球仪。综上,排除ABC,故选D。12.在地球仪上,通常用蓝色表示海洋,因为海洋面积广阔且水体在视觉上呈现蓝色,A正确。平原、冰川、山地一般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或地形标识表示,如绿色常表示平原,白色表示冰川、山地一般用红棕色表示等。排除BCD,故选A。13.制作的地球仪给同学们演示:①演示地球运动:利用自制地球仪可以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等运动,帮助理解昼夜交替、四季更替等现象,①正确。②探究地表温度的变化:地球仪主要体现的是地球的地理事物分布、经纬网等,无法直接探究地表温度变化,需要专门的气象数据和设备等,所以②不符合。 ③观察海陆分布状况:地球仪上可以绘制海陆分布,通过它能直观观察到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格局。④对地理事物进行定位:依据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可以对地理事物进行定位。 综上,C①③④正确,排除ABD,故选C。【点睛】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奠定技术基础 ;积极开展国际航天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促进技术交流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2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原卷版).docx 1.2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