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资源简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浅谈
[内容摘要]:数学教学应依据科学的认识论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教师创造性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思考性、创造性的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活动为主要形式。数学课的目的,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课堂教学 思维能力 学生主体 学会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几点做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人类的创造;整体的教学是动态的,具体的教学内容是确定的。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可采取活动的教学,师生活动融为一体,建立“无威胁”的师生关系。在这过程中使学生激发了兴趣,锻炼了意志,培养了严格的科学态度和品质,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因此,在课堂上必须要求学生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耳到、手到。所谓心到,是学会思考,要善于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遇到问题后,要多想几个“为什么”,思考一下“怎么办”。只有会思考,才能会说,也才能学会。眼到,是要善于观察,观察教师的表情和手势,这是因为数学上诸多抽象的概念理论,通过教师的眼神,手势会表达得更生动,更形象,只有仔细观察才有待于理解与记忆。耳到,是要学会听,要听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问题的实质所在,旧知识要耐心听,新知识要仔细听,听完一节课,概念实质要明确,主次内容要分明。手到,一是严格按要求进行操作,掌握技能。二是学会记笔记,根据教师讲课的特点和板书习惯,抓住中心、实质,记下重点,难点,有时,教师解题的思路,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要点等都可记下来,技能的掌握必须亲手操作才能创新形成。   怎样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 动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   1、在为新课的铺垫中教师选择有趣新奇的内容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我在讲授新课之前,总是根据教学内容,用简单的方式创设学习新知识的气氛 ,唤起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如讲勾股定理时,因为勾股定理不是由其他定理经过推理论证得到的,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验证的。因此,课前我要每个学生各自画一个三角形,测得两直角边与斜边的长度,然后分别计算一下它们的平方,观察两直角边的平方与斜边平方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上课时,一经提问,同学们踊跃发言。虽然同学们画的三角形大小不一样,但最终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从而总结出了直角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定理,即勾服定理。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出了结论,便于记忆和灵活应用。   2、在讲授新课中,教师选择直观、具体的材料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教师在讲授新内容时尽量从操作 直观起步,引导学生凭代理操作中获得的具体形象和表象及时展开抽象思维。   如我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先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ABC,把三个内角∠A、∠B、∠C分别剪下来,把顶点拼在一起,能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自己动手,剪下来后,得到一个平角,我再让学生用量角器验证。之后,再用书本的方法,画一个三角形ABC,过点C作CD∥BA,并延长BC,得∠A的内错角。∠ACD,∠B的同位角∠DCE,因为CD∥BA,所以∠A=∠ACD、∠B=∠DCE,由图上可知∠ACB+∠ACD+∠DCE=180°,即∠ACE+∠A+∠B=180°通过以下两种直观的方法,得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众所周知,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之一是教师与学生。前面讲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这里不能忽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因此,应正确地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深入理解这一矛盾的双方的联系与依赖程度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做到以下几点:   1、精设导语,激发兴趣
精设导语,在课堂教学中能起着组织教学、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作用,同时它也能促使学生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索。从而能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根本上减轻学数学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和负担,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会认知、学会应用、学会创造。
例如,在讲授“轴对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首先提出几何引言中的问题四:“要在河边修建水泵站,分别向张村、李庄送水,水泵站修在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同学们对这一早已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都积极思考,互相商讨并尝试解决。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一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顺利地引入了新课。通过这样引入,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由于数学知识又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旧引新”导入法就显得特别重要。   比如几何第二册中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是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引伸;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一般三角形全等判定的补充与完善等。在导入新课时可从旧知识中获得对新知识的预测和猜想。这样的导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旧知的深入与新知的诱发;不是教师生硬的灌输,而是学生思维的自然发展。在旧知的生长点上,已经凸现出了新知的嫩芽。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温故而知新”的教育思想。   2、在课堂教学中以建构主义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观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总是一个劲的抱怨学生连课堂上讲过的一模一样的习题,在考试中出现时仍然做不出来。这里可以依据建构主义观点作如下的分析: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是:学习不应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社会的建构过程。我们对学生“理解”或“消化”数学知识的真正涵义获得了新的解释,“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它只是表明学生认为自己“我通过了”。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学生所学到的往往并非是教师所教的——这一“残酷”事实。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教师尽管在课堂上讲解得头头是道,学生对此却充耳不闻;教师在课堂上详细分析过的数学习题,学生在作业或测验中仍然可能是谬误百出;教师尽管如何地强调数学的意义,学生却仍然认为数学是毫无意义的符号游戏,等等。学生真正获得对知识的“消化”,是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其成为整个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让学生通过对图形的割、补、拼、凑,学生经过了亲自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勾股定理,熟悉了用面积割补法证明勾股定理的思想,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我探究的习惯,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以上仅是我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浅薄见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搞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一起进行的系统工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将会不断地勇于实践、开拓创新,为这个系统工程奉献一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