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黄开林散文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家乡的年味黄开林①家乡岚皋县,地处陕南,过年风俗多姿多彩,美食更是五花八门。时令一进入腊月,年味儿就像刚沏出的一壶热茶,眼看着越来越浓酽。熏腊肉,挂粉条,舂糯米粉,做豆瓣酱、米酒、霉豆腐……把早已准备好的鸡肉、鸡爪、牛肉、豆腐干、魔芋豆腐,一股脑儿卤一大锅,吃时用刀一切,盘子里摆出各色花样,蘸上醋辣子汤,就是几道下酒的凉菜。整洁的院落、刚贴的春联、等待燃放的鞭炮,年的喜庆就更加入味。②包谷花糖是一道特色小吃。腊八节过后不久,奶奶在笊篱上装些浸泡过的麦粒,里面丢几颗包谷籽,十天左右,嫩绿的小苗就长了出来,这就是麦芽。我的任务就是上山砍柴,从早到晚,搬回来的柴像一座小山。奶奶说明天可以熬糖了。③煮熟两大锅红薯,捣碎兑水,用筲箕过滤,满到连锅盖都盖不上才作罢。加上磨碎的麦芽,开始慢慢熬煮。锅开后改用文火。到了半夜,我眼睛困得睁不开,奶奶笑着说:“早上就有糖锅巴吃!”锅巴就够好吃了,还有糖,更是诱人。早上,熬好的糖早已躺在炒熟的包谷面里,奶奶揪一坨塞进我嘴里,不能张大口,牙黏着的,甜而不腻,筋道绵软,满口生津。④奶奶把灶眼里的柴火灰铲出来,筛在铁锅里,下面大火烧,包谷籽倒进灰中快速翻动,不久就“噼噼啪啪”一阵炸响,灶前灶后到处飞。我们最喜欢这种场面,追前跑后捡起来朝嘴里丢,牙不必用劲,品尝的就是那股清香之气。等糖加热到一定温度,奶奶就把簸干净的包谷花倒入,搅拌均匀后,趁热团成拳头大的疙瘩,动作总要快,冷了捏不拢。捏好的疙瘩呈板栗色,泛着耀眼的光泽,置于瓮里,盖子封实,以防受潮,正月里来了客人,拿出来双手奉上,就是敬意。⑥我家的年夜饭不算很丰盛,但也是满桌子满碗,特别是父亲那碗霉豆腐蒸腊肉,一块块板栗色肉皮朝上,格外诱人。肉是刚煮的,肥瘦相间,抓在手里可以当砧板肉吃,摆放在碗底,上面倒上红艳艳的霉豆腐,出锅时翻过来倒进瓷盘,热气腾腾。夹一块,抹一些在柴火做出的锅巴上,金黄油亮,脆香无比,吃了还想吃,嘴里“咔咔”有声,就是放不下。此外,属于年夜饭里“蒸碗子”系列的,还有粉蒸肉、藕夹肉、糟肉、条子、肘子,象征来年生活、事业蒸蒸日上。娘在世时,霉豆腐做得很地道,味道正,除了传统工艺,还离不开草鞋垭的水、草鞋垭山上的柴,草鞋垭土地里长出来的黄豆。⑥听说滔河镇一位朋友的母亲霉豆腐做得好,我慕名专门去拜访过一次。灶屋的土灶分外显眼,三口锅一溜排开,揭开里边最大的一口锅,满眼都是豆腐块。主人在篾簸里铺撒一层辣椒面,端起锅里的篾篮朝下一扣,腐乳结成一盘。先放盐,再放大蒜、花椒、当归、姜末、橘皮丁等。最后淋点白酒,多撒些辣椒面后盖严实,两天后翻动,一块块地分开装坛密封。朋友的母亲说,做啥事都急不得,霉豆腐最少要放上一年半载,新的做好才吃陈的,陈压新,新压陈,一茬接一茬,这才气味足,才出味,才味长。⑦人的味觉是有记忆的,在老家养成的口味,年岁增长也难以忘掉。这些年味的记忆与亲情、故园情相伴相随,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成为乡愁,怎样也挥之不去。(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22日)说说文章第①段的作用。第③段中加点词“塞”用得好,品析它的表达效果。第⑤段最后一句“娘在世时,霉豆腐做得很地道,味道正,除了传统工艺,还离不开草鞋垭的水,草鞋垭山上的柴,草鞋垭土地里长出来的黄豆。”饱含着怎样的感情?第⑥段写拜访朋友的母亲,了解制作霉豆腐的过程,似与主题无关,可否删去?说说理由。从内容和写法上分析第⑦段的作用。作为主持人,请你为“说说家乡美食”的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不超过100字)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糯米大汤圆黄开林①近日,我和老伴收到一份礼物——朋友开车送来一盒大汤圆,说是岳父家里自己包的,让我们感受一下上海郊区的年味。②双手接住盒子,沉甸甸的极有分量。揭开盒盖一看,大汤圆雪球似的憨憨地卧在那儿,很吸引人的目光。这是我见过的最大的汤圆啦!我们赶紧烧水。汤圆煮在锅里陆续漂起来,点三遍冷水,汤圆沉沉浮浮、晃晃悠悠,眼见着宝塔尖慢慢塌陷、缩小、消失,最后回归成一个大圆团。③大汤圆出锅。我们用筷子将其拦腰夹住,一口咬开汤圆,一股香味弥漫开来。此刻,汤圆张着口,嘴角还有点往上翘。眼见它想从筷子上溜走,我们赶忙用碗接住。这时的大汤圆,又像是堆的雪人正在融化,身子怎么也立不住。④油花四溢,翠绿欲滴,一股浓浓的清香扑面而来。品其味,很有层次;观其色,绿白夹杂。不忍心吃,却又忍不住,吃下去满口生津,口舌间回荡着满园春色。⑤拌了油的荠菜馅,油润润的一汪绿,冒着雾气,分外诱人。我知道,这是刚从菜园现拔的荠菜,植物的原本味道丝毫米流失。然后,个把小时前手工包出来。现采现包现食,原汁原味,吃起来很有仪式感,是年味的一种特别呈现。⑥鲜香软糯,绵厚筋道,这是我吃过的最胖最大最软糯的汤圆。一疙瘩一疙瘩地在舌面翻滚,齿颊轻叩,等不及细嚼就滑下了喉。不知不觉间六个汤圆下了肚,问锅里还有没有?老伴端来半碗汤,一口气喝完,内心快慰,这组合真是绝配。⑦过去,我在老家吃的米酒元宵,全都是甜的。记得母亲在世时包汤圆,多将核桃、花生、芝麻捣碎,加点陈皮丝拌糖做馅,皮薄馅足,个个饱满,乒乓球大小。吃起来蓬松如糕,柔滑有弹性,给人一种沙沙的感觉。但是吃多了会腻人,得边吃边喝汤,原汤化原食,这样老半天都不觉得饿。我家做的汤圆在当地已算足够大,可还是没有眼下吃的汤圆大。⑧这种糯米大汤圆是上海的传统美食。不仅外形可爱,口感软糯爽滑,咸而不腻,弥漫唇齿间的是难得的清爽,而且寓意美好,意味着圆圆满满、风调雨顺。过去,汤圆多用传统石磨工艺制作,把泡好的糯米用铁瓢“喂”进磨眼,因为怕“噎”住,还要不时“喂”点水。石磨需要两人合力才能推动,轰轰隆隆好一阵响动,雪白的米浆就从磨缝里流了出来,一片片,一绺绺,虽不成形状,却源源不断。⑨吃过大汤圆后下楼,在小区里遇到一位邻居。邻居是宁波人,宁波汤圆出名,我便向他问起糯米大汤圆的做法。他说,小时候他跟着母亲做过,本来以为很简单,却怎么也包不好,做出的汤圆不是歪瓜裂枣,就是东倒西歪。做任何事都得讲技巧,做大汤圆也一样。比如,怎样把握水磨粉的干湿程度,怎样让“合龙”严丝合缝,怎样包裹得圆润光滑,怎样自然地捏出那根“小辫子”,这当中都是技巧。⑩包汤圆时,先将湿糯米粉团成剂子,再捏成小口袋,往里填满馅,收口后揪出一条“小辫子”,作一个结挽住。顶端不仅能冒尖,还能捏出可爱的“小辫子”,让人饱了眼福。这种大汤圆可不是谁都能包的,要有传承下来的手法、娴熟的技术,弄不好就会一盘散沙,东倒西歪。 正聊着,旁边一位本地人听见了,凑过来接住话头。过去,糯米稀缺,只有在重大喜事或过年时才做大汤圆,平时若做,一定是家里来了贵客。馅分季节而定,有肉馅、豆沙馅、荠菜馅、萝卜丝馅等。做法多,名字也多。放在蒸笼上蒸,就是团子;放在开水里煮,就是汤团;放在锅里用油煎,就是油墩子;把团子压扁,贴着锅边煎,就是塌饼。 一样的食材,不一样的口感,真是神奇多变的至味。 大汤圆不是等闲之物。捧一碗热气腾腾的大汤圆,顿时就有了节日的气氛。碗是热乎的,心也是热乎的。吃上一口大汤圆,在一片色香味中,细细品味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阅读选文,围绕“大汤圆”,梳理故事情节。“我”与大汤圆的故事 内心感受收到大汤圆 ①② 急切吃完大汤圆 快慰问汤圆做法 ③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中第②段画直线句子。大汤圆雪球似的憨憨地卧在那儿,很吸引人的目光。选文第⑩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包汤圆时,先将湿糯米粉团成剂子,再捏成小口袋,往里填满馅,收口后揪出一条“小辫子”,作一个结挽住。选文第⑦段为什么要写老家元宵和母亲包的汤圆?阅读选文,根据你的理解谈一谈第 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大汤圆不是等闲之物”。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辞海》情缘黄开林①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很爱读书。那时可读的书籍很少,我见到书眼睛就放光。公社武装部长的抽屉里有一本四角号码字典,已经破旧不堪,好多人不会查,我见了如获至宝,研究了半个月终于学会。武装部长见我喜欢,干脆就把字典送给了我。四角号码是把每个汉字分成四个角,每个角确定一个号码,再把所有的字按照四个号码组成的四位数的大小顺序排列。由于有些汉字的四角不易辨认笔形,所以查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②后来,一位老先生对我说,除了字典、词典,还有《辞海》,什么词都可以查到。好多年后,我才弄明白,“辞海”二字源于陕西汉中的汉代摩崖石刻《石门颂》,取“ ”之意。《辞海》是在中华书局陆费逵主持下于 1915 年启动编纂的汉语工具书,是兼有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③调进县城工作后,我到县委党校学习,在图书室见到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7 年出版的《辞海》。不过,只有《文学分册》和《语言文字分册》,并不厚实,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借来后,发现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辞海》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虽经反复修改,误漏之处仍属难免;因此决定暂以'未定稿’的名义出版,内部发行,继续征求意见。准备在三两年内,再修订一次,然后正式出版。”可是等了几年,也未看见正式出版,只好去买了《现代汉语词典》。④1982 年春,我刚调到县文化馆工作,一次路过书店,看到黑板上有 1979 年版《辞海》缩印本到店的通知。两年前我预订过这一本。那时营业员知道我爱买书,每周一期的《社科新书目》一来,就送我一份。我在所需书名前打上钩,算作“预订”,书到后营业员会给留着。我连忙问:“这本多少钱?”“22.2元。不过没有了,刚卖完。”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才 36 元。我本想这样就算了,可后来和一位朋友聊到此事,他说,你喜欢写作,《辞海》一定会有帮助,价钱是贵了点,但物有所值。我便又去了书店得知,买走这本书的人跑了好几趟书店,非常想买这本书。刚巧这几天营业员未见到我,就想着可以联系其它书店调拨,到货后再给我补上。好书谁都想要。最后,在我的坚持下,这家书店从其它书店调拨来一本,我买了回来。⑤1985 年,我调到县志办公室担任县志编辑,《辞海》自然不离手边。到印刷厂校对,这件“宝物”也不离左右。好多不懂的东西,一查都会迎刃而解。⑥有一段时间,我爱上了灯谜。我写了几则赏析灯谜的短文,刊登在报纸上,受到读者欢迎。就这样陆续写了几十篇,连载了差不多一年。我能写那么多,并且得到好评,《辞海》功不可没。因为好的耐品的灯谜多用典,短短几个字里隐含有曲折故事。不懂的地方,我就请《辞海》帮忙,所以才能得心应手、底气十足。比如有一则“户户换新符”的住谜,打一老电影名字,谜底是《两家春》。一查《辞海》,才知典出“桃符”。古时习俗,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写神名,悬挂门旁,以之压邪。后来,“桃符”演变为春联。因此,“换新符”与春节有关,而“户户”即“两家”。原来如此。⑦十年修订一次,已成《辞海》惯例。我对缩印本情有独钟,主要是便于翻检和携带。1989年出版的缩印本,增加的内容多,自然要买一本。1999年版上市时,西安钟楼书店举办活动,可以拿以前的《辞海》以旧换新,我就委托朋友把翻旧了的 1979 年版拿去换了一本新的。现在想来有些后悔,应该把那本来之不易的《辞海》留着,一来,今后也许再也买不到,二来,这本《辞海》于我有重要的纪念意义,随手翻翻,会回忆出许多往事。⑧后来,我的居住地变动,兴趣转移,就没有再去购买《辞海》。可是,一本旧版的《辞海》一直被我带在身边。近些年用得少了,但仍在发挥着作用。前几年,我写了一篇关于家乡特产魔芋的文章,就从《辞海》中查到了魔芋的学名、别名、习性、功效用途等知识。⑨关注《辞海》出版也成了我的习惯。第七版《辞海》2020年出版。2021年5月,网络版正式上线,这是《辞海》编纂史上的重要突破。2022年1月缩印本出版。⑩尽管现在有网络搜索,有电子词典,然而遇到重大疑问和重要题材,我还是会查《辞海》。每次查,都有收获。查了,才会放心。填入文章第②段空格处最恰当的词语是( )A.海阔天空 B.包罗万象 C.海纳百川 D.兼容并包与《辞海》的情缘体现在“我”数次接触、购买和使用它的经历中,请概括。→县委党校图书室见到(1) ,只有两本分册。→1982 年错过购买《辞海》缩印本,并通过书店调拨获得 1979 年版《辞海》→1985年(2)→1989 年(3) ,后又用 1979 年的《辞海》换得 1999 年新版《辞海》。→持续关注《辞海》新版本,至今仍一直使用《辞海》。联系全文,理解第⑩段画线句的含义。读完本文之后,小语和小文有一段对话,请阅读并补全对话。小语想去买一本《辞海》,小文就帮她找到了《辞海》网络版的介绍。“除了为所有词目增加拼音标注和人声朗读,《辞海》网络版还为 8105 个通用规范汉字提供了标准的书写动态笔顺。新增“汉字源流”,收录 7000 余个汉字的约 30000个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等古文字字形,展示汉字的早期形态和历史演变轨迹。新增“书法”,收录了 1000 余位历代名家书法单字 16万余幅,既展现了汉字形态之美,也满足用户查看同一汉字不同书体、书风的需要。网络版还制作了 200余个 3D 动态模型,直观展示远古生物、历史建筑和部分天体的形态,呈现出更加多维立体的百科内容。”小语:太好了,网络版《辞海》还有许多传统纸质版《辞海》没有的功能呢!小文:没错。你看,作者通过《辞海》解决了写作和灯谜赏析中的疑难问题,网络版《辞海》在知识呈现方式上更多样,在学习书法的时候,你可以用它查阅历代名家的书法作品,在 的时候,你可以用它 。小语:我能理解作者对《辞海》的特殊情缘。不过,“那时可读的书籍很少”,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多了,网络上可读和可查的随手拈来。小文:珍惜和充分利用现在的学习条件,一方面,我们要像作者一样,对学习保有认真的、 的态度;一方面,我们在使用网络查找资料面对不同来源时,要注意 。答案1.总写家乡岚皋县过年的风俗,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交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总领下文,引出下文对包谷花糖、糖锅巴、霉豆腐等美食的介绍,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塞”是动词,一个“塞”字生动地写出奶奶迫不及待地让孙儿尝包谷花糖的情景,表现了奶奶对孙儿的疼爱。 3.饱含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4.不能删去,写朋友母亲制作霉豆腐的过程一方面照应上文“娘在世时,霉豆腐做得很地道,味道正”,表现了对“娘”的怀念,另一方面丰富了家乡年味的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内容上:点明家乡的年味实际上是作者对亲情、故园情的思恋,是藏在心中挥也挥不去的乡愁。写法上:本段主要采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6.示例:家乡美食,是我们记忆中最深刻的味道。它不仅满足了我们的味蕾,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承载着我们的记忆和文化传承,维系着我们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分析】1.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句段作用要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上去分析。内容上写了什么情节和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结构上放在开头,作用大致有开篇点题、行文线索、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从表达效果上,可以分析采用的修辞或表现手法,从给读者带来的感受方面去分析作用,例如,引人深思,意味深长,吸引读者兴趣等。文章第①段写了家乡岚皋县过年的风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并交代了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总领下文,引出下文对包谷花糖、糖锅巴、霉豆腐等美食的介绍,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句的赏析。解答时可以从词性、修辞、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塞”为动词,是奶奶喂“我”吃包谷花糖的动作,为动作描写;“塞”动作极快,吃的东西多,表现了奶奶迫不及待地想让“我”品尝美味;联系后文“满口生津”,表现了“我”早上起来就有包谷花糖内心喜悦,饱含奶奶对孙儿的疼爱,“我”对奶奶的感恩,内心感动。3.本题考查句段的赏析。通过父亲做的霉豆腐蒸腊肉,联想到母亲,内心满是对母亲的思念,符合本文怀念故乡的情感主题;过年把每一位家人都想到,方显团圆寓意;通过对娘做的霉豆腐味道的怀念,饱含了对母亲怀念之情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深深的眷恋之情。4.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考查语句能否删去,首先要明确观点,再从内容、结构与情感方面分析语句。明确观点:不能删;从内容上看,讲述朋友母亲制作霉豆腐的过程,其实也包含“我”对自己母亲的怀念,对母亲制作的食物味道的怀念;从结构上看,承接上文母亲做的霉豆腐地道正宗,具体解释了如何做才正宗,这都属于家乡的味道;从情感表达上看,深化了文章主题,表达了对故园深深地热爱与眷恋之情。5.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从内容上来看,“人的味觉是有记忆的”其实是对家乡人、事、物的记忆、怀念和想念,对已逝去时光的追忆,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美食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些年味的记忆与亲情、故园情相伴相随”直接点明主题,深化了对故园的思念,对亲情的眷恋之情,收束全文,升华主题;写法可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的角度入手品析其特点。写法上通过“这些年味的记忆与亲情、故园情相伴相随,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成为乡愁,怎样也挥之不去”可知,作者直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对家乡故园的眷恋,属于直接抒情;其中蕴含自己的观点乡愁追随着“我”,属于议论;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6.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此题考查开场白设计,注意语言要简洁,有感染力,围绕“说说家乡美食”的主题展开即可。示例: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说说家乡美食”的活动。家乡的美食,不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情感,一种文化。它承载着我们的记忆,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家乡美食,感受家乡的味道吧!7.①惊喜②水煮大汤圆③神奇 8.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大汤圆的形状圆、颜色洁白、可爱的样子,表达了“我”对大汤圆的喜爱之情。 9.动作描写,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包汤圆的过程,突出了包汤圆的不易。 10.写老家元宵的甜和母亲包的汤圆的乒乓球大小、蓬松、柔滑有弹性,但吃多腻人,解释了上文“我”认为糯米大汤圆最胖最大,特别好吃的原因/为下文赞美糯米大汤圆作铺垫/与糯米大汤圆形成对比,突出糯米大汤圆的个头大、好吃和“我”的喜爱之情。 11.大汤圆是上海春节极具特色的传统美食,是年味的特别呈现;大汤圆寓意美好,意味着圆圆满满、风调雨顺;蕴含生活智慧(哲理),做任何事都得讲技巧;制作大汤圆要有传承下来的手法、娴熟的技术;一样的食材,做法不同,就有不一样的口感,神奇多变;大汤圆饱含着对新年的祝福,对和美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解析】7.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筛选与概括。第①空,已知题干信息“收到大汤圆”可定位到文章第①段“近日,我和老伴收到一份礼物——朋友开车送来一盒大汤圆”,再结合第②段“揭开盒盖一看,大汤圆雪球似的憨憨地卧在那儿,很吸引人的目光。这是我见过的最大的汤圆啦”可知,当作者看到汤圆时,它的样子,它的大小让作者不禁感叹,据此可概括内心感受为:惊喜;第②空,已知题干信息“急切”可定位到第②段“我们赶紧烧水。汤圆煮在锅里陆续漂起来,点三遍冷水,汤圆沉沉浮浮、晃晃悠悠,眼见着宝塔尖慢慢塌陷、缩小、消失,最后回归成一个大圆团”,据此可概括故事为:水煮大汤圆;第③空,已知题干信息“问汤圆做法”可定位到第⑨段“邻居是宁波人,宁波汤圆出名,我便向他问起糯米大汤圆的做法”,再根据第 段“一样的食材,不一样的口感,真是神奇多变的至味”可概括内心感受为:神奇。8.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画线句中“雪球似的”把汤圆比作雪球,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大汤圆圆滚滚、洁白无瑕的外形特点,句中“卧”字赋予汤圆人的情态,属于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原本无生命的大汤圆仿佛具有了憨态可掬、安静可爱的性格特征,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大汤圆的喜爱之情。9.本题考查描写手法辨析及作用。画线句中用“团成剂子”“捏成小口袋”“填满馅”“收口”“揪出‘小辫子’”“作一个结挽住”等一系列具体的动作描写包汤圆的过程,属于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包汤圆的步骤和技巧,同时,这也进一步突出了大汤圆制作的不易。10.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根据第②段“揭开盒盖一看,大汤圆雪球似的憨憨地卧在那儿,很吸引人的目光。这是我见过的最大的汤圆啦”第④段“品其味,很有层次;观其色,绿白夹杂。不忍心吃,却又忍不住,吃下去满口生津,口舌间回荡着满园春色”,和第⑦段“过去,我在老家吃的米酒元宵,全都是甜的”“个个饱满,乒乓球大小”可知,写老家元宵和母亲包的汤圆可以和上海郊区的大汤圆形成对比,突出了上海大汤圆在大小和口感上的独特之处,为后文描述上海大汤圆的特点和美味做了铺垫,同时也解释了上文提到的我认为上海糯米大汤圆是最大最胖特别好吃的汤圆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上海大汤圆的赞美和喜爱之情。11.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根据第⑤段“现采现包现食,原汁原味,吃起来很有仪式感,是年味的一种特别呈现”第⑧段“这种糯米大汤圆是上海的传统美食”可概括原因为:大汤圆是上海春节极具特色的传统美食,是年味的特别呈现;根据第⑧段“不仅外形可爱,口感软糯爽滑,咸而不腻,弥漫唇齿间的是难得的清爽,而且寓意美好,意味着圆圆满满、风调雨顺”可概括原因为:大汤圆寓意美好,意味着圆圆满满、风调雨顺;根据第⑨段“他说,小时候他跟着母亲做过,本来以为很简单,却怎么也包不好,做出的汤圆不是歪瓜裂枣,就是东倒西歪。做任何事都得讲技巧,做大汤圆也一样”可概括原因为:包汤圆也有技巧,蕴含我们生活哲理——做任何事都得讲技巧;根据第⑩段“这种大汤圆可不是谁都能包的,要有传承下来的手法、娴熟的技术,弄不好就会一盘散沙,东倒西歪”可概括原因为:制作大汤圆要有传承下来的手法、娴熟的技术;根据第 段“一样的食材,不一样的口感,真是神奇多变的至味”可概括原因为:一样的食材,做法不同,就有不一样的口感,神奇多变;根据第 段“碗是热乎的,心也是热乎的。吃上一口大汤圆,在一片色香味中,细细品味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可概括原因为:大汤圆饱含着对新年的祝福,对和美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据此整理作答即可。12.C 13. 1977年暂以‘未定稿’名义出版的内部发行版《辞海》; 担任县志编辑和自我创作时,我借助《辞海》来校对并解决疑惑、增长见识; 自行购买了添加内容后的缩印版《辞海》 14.尽管当下有获取信息、查证信息更为便捷的方式,但我仍会在遇到问题时,不厌其烦地翻开《辞海》进行查询,它依旧为我答疑解惑,增长我的见识,也通过《辞海》的查证后,我才安心;体现我对文字工作的重视与庄重态度,我视之为权威,表达我对《辞海》的依恋与信任、珍视及其价值的高度认可;也流露出我对《辞海》以及与之相伴时光的珍视之情。 15. 撰写对联 查询字词的典故与文化意义 一丝不苟/严谨 辨别信息的真伪和可靠性/明辨是非【解析】12.本题考查词语辨析。A.海阔天空:原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想象或说话等无拘无束或漫无边际;B.包罗万象: 指内容丰富,应有尽有,但更侧重于强调包含的种类繁多;C.海纳百川: 意思是大海因为能够容纳无数江河的水,所以才如此浩瀚;D.兼容并包:指把各个方面全都容纳包括进来,更侧重于强调对不同观点、学说等的包容;结合语境,此处用来形容《辞海》能够广泛地容纳各种知识和词汇,应用“海纳百川”。故选C。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挂靠。第一空,已知信息“县委党校图书室”定位第③段,由第③段“调进县城工作后,我到县委党校学习,在图书室见到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7 年出版的《辞海》”可知,此处应概括为:1977年暂以‘未定稿’名义出版的内部发行版《辞海》;第二空,由第⑤段“1985 年,我调到县志办公室担任县志编辑,《辞海》自然不离手边。到印刷厂校对,这件“宝物”也不离左右。好多不懂的东西,一查都会迎刃而解”可知,此处应概括为:担任县志编辑和自我创作时,我借助《辞海》来校对并解决疑惑、增长见识;第三空,由第⑦段“1989年出版的缩印本,增加的内容多,自然要买一本”可知,此处应概括为:自行购买了添加内容后的缩印版《辞海》。14.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在全文中,作者详细叙述了自己与《辞海》多年来的不解之缘。从作者初闻《辞海》,到历经波折拥有它,再到工作、写作、兴趣爱好中对它的频繁使用,《辞海》已经成为作者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尾段“尽管现在有网络搜索,有电子词典,然而遇到重大疑问和重要题材,我还是会查《辞海》”可知,尽管现在网络搜索和电子词典非常便捷,但作者依然会选择查阅《辞海》。比如作者在撰写灯谜赏析短文、写家乡特产魔芋的文章时,都会从《辞海》中获取准确且详细的知识,每次都能有所收获,这体现了《辞海》内容的丰富和权威,能够为作者答疑解惑,增长见识。同时,作者在遇到重大疑问和重要题材时,只有通过查阅《辞海》进行查证,心里才会觉得踏实、安心。这反映出作者对文字工作的严谨和重视,将《辞海》视为权威的参考资料。这种行为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辞海》的依恋与信任,也体现了对《辞海》价值的高度认可。而且,每次查阅《辞海》,都会让作者回忆起与它相伴的那些时光,流露出对过往岁月的珍视之情。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语句补写。第一、二空,由第⑥段“因为好的耐品的灯谜多用典,短短几个字里隐含有曲折故事。不懂的地方,我就请《辞海》帮忙,所以才能得心应手、底气十足”以及材料“《辞海》网络版还为 8105 个通用规范汉字提供了标准的书写动态笔顺。新增‘汉字源流’,收录 7000 余个汉字的约 30000个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等古文字字形,展示汉字的早期形态和历史演变轨迹”可知,在撰写对联或探究汉字书写笔顺时,我们可以用《辞海》查询字词的典故与文化意义或获取标准的书写动态笔顺;第三、四空,由尾段“尽管现在有网络搜索,有电子词典,然而遇到重大疑问和重要题材,我还是会查《辞海》。每次查,都有收获。查了,才会放心”可知,原文中作者对《辞海》一直非常珍视,不断购买新版,在工作和兴趣中都执着地依靠《辞海》获取知识。而如今网络信息繁杂,我们在利用网络获取知识时,要像作者对待《辞海》那样认真,同时要学会甄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和优劣,以免被错误或低质量的信息误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