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1课时 溶解的过程1.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 ,叫作溶液。溶液由溶剂和溶质组成, 的物质叫作溶剂,溶剂一般呈 态,最常见的溶剂是 ; 叫作溶质,溶质在被分散前的状态可以是 。 2. 溶液的重要特征是具有 性和 性。 3. 物质溶解时常伴随着溶液温度的变化,有些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明显升高,如 ;有些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明显降低,如 。 1. (2024·宿迁泗洪期中)下列有“水”字的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 糖水 B. 食盐水C. 蒸馏水 D. 澄清石灰水2. 下列关于溶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质只能是固体 B. 溶质只能是液体C. 溶质只能是气体 D. 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溶质3. 有一瓶密封保存且长期放置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瓶口附近的溶液较稀 B. 瓶底附近的溶液较浓C. 瓶底会有固体析出 D. 瓶内各部分溶液的浓度都相同4.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B. 氯化钠溶于水就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均匀扩散到水中的过程C. 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D. 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伴随能量的变化5. 请各举出一个实例,证明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1) 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实例: 溶液不是无色的。 (2) 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实例: 可作为溶质,但不是固体。 (3) 某溶液中的溶质只可能是一种。实例: 。 (4) 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实例: 。 6. 现有氢氧化钠、硝酸铵、氯化钠三种白色固体,请你用最简便的方法将它们鉴别出来,简述操作步骤和结论: 。 第2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 在一定 下、一定量的水中不能 的溶液,称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的溶液,称为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 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依据是看在一定条件下,加入某种物质是否能继续溶解。一般来说,可以向原溶液中再加入少量 ,若不再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 ;若继续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 。 3. 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 、 ;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 、 。 4. 溶液浓、稀与溶液饱和、不饱和只是考虑的角度不同,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饱和溶液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稀溶液。只有在相同 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才比其不饱和溶液浓度大。 1. 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 浓溶液 B. 稀溶液C. 含有100g水的溶液 D. 相同条件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2. (2024·宿迁沭阳期中)25℃时向一定量KNO3的不饱和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3. 室温下,分别向四个装有等质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固体,且所加固体的质量依次减小,充分溶解后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 (填字母,下同)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 中盛的可能是饱和溶液, 中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 若对A、B两烧杯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填字母)。 (3) 欲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第3课时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溶液的配制1.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溶质质量分数(1) 定义:溶质质量分数是 之比;其计算公式为溶质质量分数= 。 (2) 含义:若某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a%,它表示每100份质量的该溶液中含有 份质量的溶质,此溶液中m(溶质)∶m(溶剂)∶m(溶液)= 。 (3) 稀释计算:溶液在稀释过程中 的质量保持不变。稀释公式为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稀释所加水的质量= 。 2.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 实验步骤为 、 、 、装瓶存放。 (2) 所需仪器有 、 、 、 、 、 等。 (3) 导致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原因可能有 、 等。导致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高的原因可能有 、 等。 1. (2025·宿迁段考)一种抗生素为粉末状固体,每瓶含0.5g,注射时应配成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则使用时每瓶需加入蒸馏水 ( )A. 1mL B. 2mL C. 3mL D. 4mL2. 如图所示为实验室配制NaCl溶液的操作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 图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量筒、玻璃棒、广口瓶。 (2) 图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填序号)。 (3) 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 3. 10%的氯化钙溶液常用作路面的保湿剂。(1) 配制200kg10%的氯化钙溶液,需要氯化钙的质量为 kg,需要水的质量为 kg。 (2) 现有100kg30%的氯化钙溶液,若要稀释成10%的氯化钙溶液,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 kg。 第三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1课时 溶解的过程1.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起溶解作用 液 水 被溶解的物质 固态、液态或气态 2. 均一 稳定 3. 氢氧化钠固体 硝酸铵固体1. C 2. D 3. D 4. C 5. (1) 硫酸铜(合理答案均可) (2) 乙醇(合理答案均可) (3) 汽水中有柠檬酸、蔗糖等溶质(合理答案均可) (4) 碘酒中的溶剂是酒精(合理答案均可) 6. 将三种固体物质分别溶于水,用温度计测出溶解前后的温度,使溶液温度明显升高的为氢氧化钠,明显降低的为硝酸铵,无明显变化的为氯化钠第2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 温度 继续溶解某种溶质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 2. 原溶质 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 增加溶质 减少溶剂 改变温度 增加溶剂 减少溶质改变温度 4. 不一定 不一定 温度1. D 2. C 3. (1) AB C D (2) B (3) 加硝酸钾固体(或蒸发水分等合理答案均可)第3课时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溶液的配制1. (1) 溶质与溶液的质量 ×100% (2) a a∶(100-a)∶100 (3) 溶质 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稀溶液的质量-浓溶液的质量 2. (1) 计算 称量(或量取) 溶解(或稀释) (2) 托盘天平(或电子秤) 烧杯 量筒 玻璃棒 药匙 胶头滴管 (3) 仰视读取水的体积 烧杯内壁有水(或试剂不纯等合理答案均可) 俯视读取水的体积 将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洒出(合理答案均可)1. B 2. (1) 烧杯 (2) ②①⑤③④ (3) 加快溶解速率 3. (1) 20 180 (2) 20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