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燃烧与灭火 随堂小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化学鲁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 燃烧与灭火 随堂小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化学鲁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1. 燃烧的条件
(1) 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

(2)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            ;②             ;③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如果破坏      ,使燃烧反应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2) 灭火的方法:①        ;②              ;③                     。
3. 火灾现场人员自救的方法:用    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等。
1.  
(2023·乐山)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某同学点燃装有半杯水的纸杯,发现纸杯盛水部分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 (  )
A. 纸杯着火点变高 B. 纸杯不是可燃物
C. 纸杯未与氧气接触 D. 温度低于纸杯着火点
2. (2024·辽宁)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用水浇灭燃着的木柴——降低着火点
B. 用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蜡烛熄灭——隔绝空气
C. 设置隔离带,防止森林火灾蔓延——降低温度
D. 红磷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红磷不是可燃物
3. 为探究燃烧的条件,某同学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 实验Ⅰ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 设计实验Ⅱ的目的是                     。
(3) 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
第2课时 促进燃烧的方法 爆炸
1. 促进燃烧的方法
(1) 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         和              。
(2) 碳的燃烧
① 当氧气充足时,完全燃烧生成    ,化学方程式为            。
② 当氧气不充足时,不完全燃烧生成    ,化学方程式为          。
③ 在高温下,炽热的碳可使CO2转变成CO,化学方程式为           。
(3) 一氧化碳是    的气体,吸入生物体内的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里的    结合,使血液失去了输送氧气的能力,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2. 爆炸
(1) 可燃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就会剧烈燃烧,导致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膨胀,从而引起爆炸。
(2) 可燃气体(如氢气、煤气)、粉尘(如煤粉尘、面粉尘)遇明火都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在加油站、化工厂等场所一定要      ;点燃可燃气体前一定要    。
1.  
《辍耕录》中记载,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将松木削成薄纸片状的目的是 (  )
A. 降低松木的着火点 B. 升高松木的着火点
C. 提高氧气的浓度 D. 增大松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 (2025·宿迁泗阳段考)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
A. 沼气 B. 氮气 C. 汽油 D. 面粉
3.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木炭与O2反应可生成CO2,也可生成CO
B. 木炭与O2的反应是化合反应
C. 碳充分燃烧时放热,不充分燃烧时吸热
D. 乙炔(C2H2)燃烧时冒黑烟是因为燃烧不充分
4. 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 CO具有可燃性,燃烧时发出    色火焰,    大量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 CO有毒,其使人中毒的原因是

(3) CO具有还原性,在加热条件下,能与CuO反应生成Cu和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1. (1)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2) ① 物质本身是可燃的(可燃物) ② 可燃物与充足的氧气接触 ③ 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 (1) 燃烧的条件 (2) ① 移走可燃物 ② 使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 ③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降至其着火点以下) 3. 湿毛巾
1. D 2. B 3. (1)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4P+5O22P2O5 (2) 更加直观地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3) 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第2课时 促进燃烧的方法 爆炸
1. (1) 增大氧气的浓度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 ① CO2 C+O2CO2 ② CO 2C+O22CO ③ C+CO22CO (3) 无色无味 血红蛋白 2. (2) 严禁烟火 验纯
1. D 2. B 3. C 4. (1) 蓝 放出 2CO+O22CO2 (2) CO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比O2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强,使人缺氧窒息 (3) CO+CuOCu+CO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