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碳达峰与碳中和第1课时 碳循环 二氧化碳的性质1. 碳循环:一方面,生物的 作用、生物体被微生物分解、海水中的弱酸分解、化石燃料的燃烧等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另一方面,绿色植物的 作用又消耗了二氧化碳产生碳水化合物;江河湖海的水体也会溶解二氧化碳。 2. 导致温室效应(即全球气候变暖)的气体主要是 ,还有甲烷、臭氧等。温室效应可能导致的危害有使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生物圈受到影响、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实现“双碳”目标,一方面要从源头上减少 的利用,控制二氧化碳的产生,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加大力度促进二氧化碳的 。 3.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 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 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能变成固体,俗称“ ”。 4.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 二氧化碳既不 ,一般也不 。 (2)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 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 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反应可以用来 。 5. 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有 、 、 、 等。 1. (2024·徐州邳州期中)下列关于CO2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组成:CO2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 结构:CO2由碳原子和氧分子构成C. 性质:CO2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 D. 用途:CO2可用于生产碳酸饮料2.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下列实验过程中无明显现象的是 ( )3. 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灭火 B. 人工降雨 C. 作气体肥料 D. 填充探空气球4. 要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2,采用的方法最好是 ( )A. 点火燃烧 B. 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中C. 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 D. 通入水中5. 自然界的碳循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植树造林有利于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B. 二氧化碳是最好的气体肥料C.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持续偏高,会导致海洋酸化D. 同一年度中,夏季二氧化碳的含量会明显高于冬季 6. 如图所示的实验的目的是 ( )A. 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B. 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C. 探究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D. 探究水的组成7. 甲、乙、丙三种纯净物,甲为黑色固体,乙、丙为无色气体。点燃时,甲既能生成乙,又能生成丙;丙点燃也能生成乙。下列关于这三种物质推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是一种化合物 B. 乙是一氧化碳 C. 丙是一氧化碳 D. 丙是二氧化碳8.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一方面要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尽量捕获、封存和利用不可避免的碳排放。(1) “碳减排”。写出生活中能做到“碳减排”的一种措施: 。 (2) “碳捕获”。利用海水吸收CO2是实现“碳捕获”的方法之一。其所得的产物是 (填名称)。 (3) “碳封存”。矿物质碳化封存的化学反应之一是MgO+CO2X,物质X的化学式为 。 (4) “碳利用”。中国科学家已实现由CO2到淀粉的全人工合成,主要过程如图Ⅰ:第一阶段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Ⅱ所示,其中丙为甲醇(化学式为CH3OH),甲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第2课时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1. 实验室通常用 与 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用块状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可选择与用 制取氧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3. 收集二氧化碳通常采用 法,原因是 。4. 检验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 5.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经集满的方法是 。 6.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 装置和 装置两部分,其中发生装置主要由 和 决定,收集装置主要考虑所制气体的 和 。 1.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 )A. 用镊子夹取块状石灰石固体 B. 将鼻孔凑到瓶口闻酸液的气味C. 将用剩的酸液倒回原瓶 D. 用稀盐酸与粉末状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2. 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备CO2。下列措施可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 )A. 降低反应温度 B. 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C. 粉碎大理石 D. 加水稀释稀盐酸3. 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操作图示正确的是 ( )第4题4. 用如图装置在实验室收集一瓶CO2,进行性质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 写出仪器的名称:A ,B 。 (2) 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和现象:先用止水夹夹住胶皮管,再向A中加水至淹没A的下端管口且在A中形成一段水柱,静置,若观察到 ,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的原因是 。 (4) 检验CO2是否收集满的操作和现象是 。 第三节 碳达峰与碳中和第1课时 碳循环 二氧化碳的性质1. 呼吸 光合 2. 二氧化碳 化石燃料 吸收和转化 3. 无色、无味 大 能 干冰 4. (1) 燃烧 支持燃烧 (2) 碳酸 CO2+H2OH2CO3 H2CO3H2O+CO2↑ (3) 碳酸钙 CO2+Ca(OH)2CaCO3↓+H2O 检验二氧化碳 5. 灭火 作气体肥料 作工业原料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合理答案均可)1. B 2. A 3. D 4. C 5. D 6. C 7. C 8. (1)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合理答案均可) (2) 碳酸 (3) MgCO3(4) 3∶1∶4 3H2+CO2CH3OH+H2O第2课时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1. 石灰石 稀盐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2. 过氧化氢溶液 3. 向上排空气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 4.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5.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火焰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集满 6. 发生 收集 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条件 密度 溶解性1. A 2. C 3. A 4. (1) 长颈漏斗 集气瓶 (2) A中水柱不下降 (3)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 (4)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