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教学主题(课题):2.1 力(1)备课时间 备课教师教学核心概念及内容要求 【核心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相互作用 【内容要求】 内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形状的原因 要求:列举生活中的力及应用的原理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能说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识别出生活中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2.能阐述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使物体发生形变。 3.能陈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知道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 科学思维 1.能通过比较、归纳多种生活现象(如推、拉、提、压、吸引等),抽象概括出“力”的共同特征,形成力的概念。 2.能基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进行推理与解释(如:分析游泳、火箭升空等现象的原理)。 探究实践 1.能设计并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如:用手挤压海绵、用磁铁吸引铁钉、两人互推等),亲身体验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 2.能通过与同伴合作、交流讨论,基于证据得出结论,验证力的基本性质。 态度责任 1.通过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力,激发对探索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探究活动中,养成认真观察、实事求是、合作分享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业布置 《作业本》2.1节第1课时板书设计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创设情境,引入任务: 端午节赛龙舟,运动员们一起用桨向后划水,龙舟就能向前运动。这是为什么呢? 围绕任务,建构新知: 一、什么是力 (1)感受生活中的力的存在 日常生活中,用手提起一桶水,就对水桶作用了一个向上提的力;推自行车,就对自行车作用了一个向前推的力;用手拉弹簧,就对弹簧作用了一个拉伸的力;站在地面上,就对地面作用了一个向下压的力。 (2)认识什么是力 结合图2.1-1力对物体的作用进行分析。 “人推轮椅”:“推”这一作用是发生在“人”与“轮椅”这两个物体之间。 “压路机压路面”:“压”这一作用是发生在“压路机”与“路面”这两个物体之间。 “吊车吊货物”:“吊”这一作用是发生在“吊车”与“货物”这两个物体之间。 又如:推土机推土时,推土机对土施力;磁体吸引铁钉时,磁体对铁钉施力。 科学上把物体对物体的这种作用称为力。 (3)力的定义: 大量事实表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如上述例子中人、压路机、吊车是施力物体,轮椅、路面、铁钉是受力物体。 对力的理解: ①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同时存在。 ②两物体不接触也以产生力(如磁铁吸引铁钉)。 二、力的作用效果 【思考与讨论】我们无法看到力,怎么知道力的存在呢?试举例说明。 如:我们无法看到风,却能从树枝的晃动和沙尘的飞扬等现象中感受到风的存在。同学之间互动,列举事例进行说明。 【归纳】大量事实说明,我们也无法看到力,却能从力产生的效果中感受到力的存在。(科学方法:转化法) 【探索活动】 1. 用手指挤压塑料瓶的瓶壁,塑料瓶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扁了) 2. 用橡皮泥制作小动物,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变成了小动物形状) 3. 钓起一条大鱼时,鱼竿发生了什么变化?(弯曲了) 【结论】大量事实表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拓展深化】用手压玻璃瓶,玻璃瓶发生形变了吗?怎样才能观察得到? 发生了形变,由于形变太小,肉眼看不见。 方法1:可借助于科学仪器进行直接观察。 方法2:运用转化法。课堂观看视频或进行现场实验。 【思考与讨论】图2.1-3中,在力的作用下,篮球、足球和排球的运动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现象表明力能产生什么效果? 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排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 【分析】力既能使物体的速度由小变大,也能使物体的速度由大变小,还能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在科学上,物体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统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 【结论】大量事实表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观看视频:甲、乙两人互推 视频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甲推乙,甲对乙产生了力的作用的同时乙对甲也产生了力的作用。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探索活动】 1. 如图2.1-4,在两个靠得较近的小车上分别放一个条形磁体,松手后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两个小车向相反方向运动。 2. 如图2.1-5,一名同学穿着旱冰鞋,向前推墙壁,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该同学向后运动 3. 从上述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也同样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活动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也说明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与研究对象有关。 【思考与讨论】汽车撞到柱子上,为什么反而汽车受损? 由于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汽车撞在柱子上,汽车给了柱子一个作用力,同时柱子也给了汽车一个反作用力,所以汽车受损了。 【问题解决】端午节赛龙舟,运动员们一起用桨向后划水,龙舟就能向前运动。这是为什么呢? 运动员用船桨向后划水,对水施加向后的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水也对船桨施加向前的力,所以龙舟就能向前运动。 归纳总结,应用迁移: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第1节 力(第1课时)力及其作用效果下列有关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B.产生力的两个物体一定发生了作用C.力能脱离物体而存在D.两个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必须相互接触2.下列四种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 )A.火箭起飞 B.卫星绕地球运转 C.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D.小钢球做曲线运动3.下列过程中的物体,被力改变了形状的是( )A.运动员用力将篮球传给队友——篮球B.运动员用力接住队友传过来的篮球——篮球C.运动员用力拉弓箭的弦——弦D.运动员松手后,箭在弹力的作用下被射出——箭4.构建思维导图是整理知识的重要方法。如图是某同学学习力学知识时构建的思维导图,图中4个举例最合适的是( )A.举例1:用力踢足球,足球被踢飞 B.举例2:用力捏气球,气球被捏扁C.举例3:用力推铅球,铅球被推出 D.举例4:用力击排球,手有痛感5.鱿鱼是一种软体动物,鱿鱼头部的腹面有一个漏斗状的喷口,它不仅是生殖、排泄“墨汁”的出口,也是鱿鱼重要的运动器官。鱿鱼经过身体侧面的孔和喷口,把水吸入鳃腔,在躯干里聚集大量的水。当它紧缩口袋状的身体通过喷口将水向前喷出,推动鱿鱼____(选填“向前”或“向后”)运动。这是由于物体之间____。用下列方法制作如图所示的“喷气火箭”:①将气球吹大,并用夹子把口封紧;②从一根吸管上剪取一小段,用胶带把它固定在气球上;③将一根细绳穿过吸管,并水平拉直,作为“喷气火箭”运动的轨道。把封口的夹子松开,气球就会向 (选填“左”或“右”)运动,使气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此现象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7.如图所示,在跳水比赛中,运动员对跳板施力的同时,跳板也对运动员施了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 的,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前者改变了跳板的 ,后者改变了运动员的 。8.如图所示,两辆同向行驶的汽车发生了“追尾”,虽然后面B车的司机紧急刹车,仍撞击了A车,B车撞击A车的力____A车撞击B车的力(选填“>”“<”或“=”),“追尾”后,B车驾驶员受到___(选填“安全气囊”或“汽车头枕”)的保护。9.如图所示的装置,用力F按压平面镜之间的桌面时,经两平面镜反射后照到墙面上的光点位置将 (选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这个实验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桌子受力作用后发生的形变不易观察,通过观察经平面镜反射后光点的位置变化证明桌子的形状发生改变的科学方法是 (选填“类比法”或“转换法”)。10.如图所示,某学习小组同学在做“水火箭”实验时,对水火箭的水平飞行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在容积为2000mL的可乐瓶内装上不同体积的水,每次发射的角度均为20°,向瓶内打气直至橡皮塞从瓶口冲出,使水火箭向前射出。表中是他们在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容器:2000mL的可乐瓶发射角度(°) 20装水量(mL) 300 400 500 600 700第一次距离(m) 18.28 19.6 20.95 19.95 16.98第二次距离(m) 17.42 20.3 24.36 23.36 14.36第三次距离(m) 22.33 19.58 21.32 21.34 19.34平均距离(m) 19.34 19.83 22.21 21.55 16.89(1)由实验方案可知,他们研究的问题是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在可乐瓶容积、发射角度相同的情况下, 。参考答案1.B 2.C 3.C 4.D5.柱子 汽车6.右 空气 运动状态7.相互的 形状 运动状态8.= 安全气囊9.下降 形状 转换法10.(1)水火箭的水平飞行距离与装水量是否有关(2)装水量为500mL时,水火箭的水平飞行距离最远(合理即可)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2张PPT)2.1力(第1课时)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新知导入常见的力有哪些?力和运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进入“力”的学习新知导入端午节赛龙舟,运动员们一起用桨向后划水,龙舟就能向前运动。这是为什么呢?新知讲解一、感受力的存在手提水需要用力手拉弹簧需要用力人站立在地面上人推自行车需要用力新知讲解人推轮椅车需要用力压路机压路面需要用力吊车吊重物需要用力新知讲解你能从以上几幅图片和下面的文字中,概括出什么是“力”吗?二、力是什么手提水:提是作用在“手”和“水桶”之间人推车:推是作用在“人”和“车”之间手拉弹簧: 拉是作用在“人”和“弹簧”之间压路机压 路面:压是作用在“压路机”和“路面”之间吊车吊货物:“吊”这一作用是发生在“吊车”与“货物”之间。科学上常把生活所说的“推”、“压”、“吊”等动词概况为“作用”。又如物体和物体之间发生了举、拉、吸和扔等作用。科学上把物体对物体的这种作用称为力。新知讲解思考1.接触着的两物体之间一定有力吗?水平地面竖直墙面木块与竖直墙面就没有力的作用2.不接触的两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吗?木块不接触着的物体之间也有力的作用,如重力、磁力、电荷间的作用力。新知讲解对力的理解:2.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同时存在。3.两物体不接触也以产生力(如磁铁吸引铁钉)。【思考与讨论】我们无法看到力,怎么知道力的存在呢?试举例说明。如:我们无法看到风,却能从树枝的晃动和沙尘的飞扬等现象中感受到风的存在1.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如上述例子中人、压路机、吊车是施力物体,轮椅、路面、铁钉是受力物体。分析归纳新知讲解我们能够从树枝的晃动和沙尘的飞扬等现象中感受到风的存在。风产生的效果风的存在现在你从画面中能感受到风的存在了吗 感受到力 产生的效果力的 存 在感受到树枝吹弯曲风力科学方法:转化法新知讲解三、力的作用效果【探索活动】1.用手指挤压塑料瓶的瓶壁,塑料瓶发生了什么变化?2. 用橡皮泥制作小动物,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3. 钓起一条大鱼时,鱼竿发生了什么变化?变扁了变成了小动物形状弯曲了【结论】大量事实表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新知讲解【拓展深化】固体的形变通常十分微小,难以直接观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物理学中常采用“放大”或“转换”的思想。下面的例子展示了两种典型的思路。新知讲解下图中,在力的作用下,篮球、足球和排球的运动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现象表明力能产生什么效果?【思考与讨论】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排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速度发生改变方向发生改变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结论】大量事实表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新知讲解1.请举有关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例子?行驶的汽车、打乒乓球、羽毛球、.........2.你能否举出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例子?静止的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3.这时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力既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又使物体发生形变。思考新知讲解1.如图2.1-4,在两个靠得较近的小车上分别放一个条形磁体,松手后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两个小车向相反方向运动。2. 如图2.1-5,一名同学穿着旱冰鞋,向前推墙壁,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该同学向后运动【探索活动】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分析穿旱冰鞋用力推墙,为什向后退,且得出结论。手墙推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 论:新知讲解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划船打鸡蛋汽车撞到柱子火箭升空新知讲解端午节赛龙舟,运动员们一起用桨向后划水,龙舟就能向前运动。这是为什么呢?运动员用船桨向后划水,对水施加向后的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水也对船桨施加向前的力,所以龙舟就能向前运动。课堂练习1.关于力的认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产生力的作用2.下列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 )A.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B.腾空而起的火箭C.在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的气球D.在盘上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DC课堂总结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板书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本2.1第一课时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1 力(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x 2.1 力(第1课时) 同步作业.docx 2.1.pptx 微型形变.mp4 微型形变2.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