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烟台莱州市(五四制)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山东省烟台莱州市(五四制)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资源简介

山东省烟台莱州市(五四制)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1.(2025六上·莱州期末)积累经典,传承文化
诗文有景致。杜牧用“(1)   ,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把我们带入江南花红柳绿的世界;杜甫携摇曳生姿的桃花醉了我们的心扉“(2)   ,可爱深红爱浅红”(《江畔独步寻花》);山村的质朴闲适既在孟浩然的笔下,“绿树村边合,(3)   ”(《过故人庄》);又在湖阴先生的庭院,“一水护田将绿绕,(4)   ”(《书湖阴先生壁》)。
诗文有情味。王维“(5)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依依不舍的长情;刘禹锡“(6)   ,同到牵牛织女家”(《浪淘沙》)抒发了豪迈气概和乐观情怀;毛泽东“(7)   ,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尽显长征胜利后的喜悦和自豪。
诗文有智慧。二十四节气承载着祖先们的智慧与情感,如“清明麻,谷雨花,(8)   。”朱熹《春日》“(9)   ,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都在告诉我们:孔子的思想学说在无形之中教化人们,就像唤醒群芳的东风,有无穷的生命力,值得认真追寻、研习。《两小儿辩日》中,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10)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由此可见,不同的观察角度,带来不同的观察结果。
让我们沐浴在民族文化和春节将至的祥和氛围里,畅想辛弃疾笔下“(12)   ,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丰收景象。
2.(2025六上·莱州期末)解释加点词语。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则校可知矣   
(3)还来就菊花    (4)渭城朝雨浥轻尘   
3.(2025六上·莱州期末)下列词语中字形及字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锲(qiè)而不舍 势不可当(dāng) 狞(níng)笑 陨(yǔn)石 玛(má)瑙
B.奄奄(yǎn)一息 千均一发(jūn) 山坳(ào) 诞(dàn)生 斗篷(peng)
C.窸窸窣窣(sū) 沧海一粟(sù) 湍(tuān)急 栅(zhà)栏 笨拙(zhuō)
D.迥(jiǒng)然不同 一尘不柒(rǎn) 魁梧(wǔ) 憧憬(chōng) 璀璨(cuǐ)
4.(2025六上·莱州期末)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目前,一些网络主播为了吸引眼球,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B.由于大多数老年人对智能手机并不熟练,因此手机支付、视频聊天、网络购物这些年轻人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似乎与他们还有一段距离。
C.中方代表理直气壮、有理有利有节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举动,得民心、顺民意、长志气。
D.在繁忙而紧张的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备受感动和鼓舞。
5.(2025六上·莱州期末)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冲称象》选自《三国志》。《三国志》,作者是陈寿,该书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B.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互相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论述的是科学发现、追寻真理过程中重要的规律性问题,全文按照“提出观点—阐释观点—印证观点—强化观点—补充观点”的思路展开,思路清晰,论说缜密。
D.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有什么联系呢?——此句中标点符号正确。
6.(2025六上·莱州期末)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1/5以上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
B.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得到了联合国会员国和联合国秘书处工作人员的踊跃支持。
C.随着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让春节文化将在海外民众中激发更广泛共鸣。
D.春节即将就要来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挂灯笼、购置年货,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
(2025六上·莱州期末)名著阅读
7.为了迅速构建《童年》全书的故事框架,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小华同学为小说补写了章节标题。下面标题的排列顺序与小说内容一致的是(  )
①三个少爷 ②两个上帝 ③小茨冈之死
④母亲改嫁 ⑤房客“好事情”
A.③⑤①②④ B.④③②⑤① C.③②⑤①④ D.④③⑤①②
8.下列对《童年》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快,我对他依赖极了,对他寸步难离,我所有的喜怒哀乐都要与他分享。他自己虽然寡言少语,可从不阻止我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只有他总能耐心地听我讲,还常笑着对我说:‘小朋友,这哪是真的,你自个儿编的……’”——文中的他是小茨冈。
B.“好事情”被外祖父赶走的理由是外祖父要把这个房间给阿廖沙的妈妈住,其实这只是外祖父的借口,实际是因为外祖父认为“好事情”在房子里做实验造假币。
C.“他疯狂地砸门。门板已经开始松动,摇摇欲坠。他早把窗玻璃砸碎了,只留下一些碎玻璃碴。这个黑洞,就像一只被挖掉了眼珠的眼睛。外祖母不顾一切地冲到窗口,把胳膊伸到窗外,向他挥着手,一边大叫:‘看在耶稣的分儿上,你快走吧!你会被打瘸的!快走吧!’他对着外祖母的胳膊一棍子打下去……”选文中的“他”是雅科夫舅舅。外祖父分家时让他搬到了河对岸没人住过的地方。
D.有一天晚上,“我”拿了夹在书里的一卢布,去买了一本讲述鲁滨逊的书,被母亲知道后“我”挨了打,书也被收走了。
9.“我们的生活令人惊讶,不仅因为它有滋生败类的沃土,更因为它还哺育了一个个鲜亮、健康、富有创造力的新生命。人类固有的善良在不断地生根发芽,这让我们深信不疑,美好光明的新生活必定会向我们召唤。”结合阿廖沙的成长经历,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成长中的苦难?
10.(2025六上·莱州期末)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
这段文字运用了   和   描写,并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我”终于如愿以偿穿上雨衣后的快活、高兴。
二、古诗词阅读(5分)
(2025六上·莱州期末)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出醉人的美景。
B.第二句写出了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轻阴”写出雨将至,这让客人游兴顿减。
C.最后两句以晴日游山假设,晴天游山,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也要“沾衣”,那么就不必为一片“轻阴”而停滞不前。
D.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表达了诗人归隐山林的心境。
12.请品味首句中“弄”字的妙处。
三、文言文阅读(8分)
(2025六上·莱州期末)王冕者,诸暨(jì)①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②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③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贲蹊(xī)④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⑤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⑥若不见。安阳韩性⑦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宋濂《王冕传》)
【注释】①诸暨:今浙江诸暨市。②陇:通“垄”,田垄。③辄,就④蹊:踩踏。⑤曷:同“何”为什么。⑥恬:安然。⑦韩性:(1266—1341),元代大学者。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或牵牛来责蹊田    (2)已而复如初   
14.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冕因去
B.孰为汝多知乎 录为弟子
C.置象大船之上 挞之
D.有若成人之智 恬若不见
15.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子。
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16.文中王冕最大的特点是   ,文中最能体现这一品质的一个字是:   。
四、现代文阅读Ⅰ(8分)
(2025六上·莱州期末)描绘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作品有很多,散文展现出了独特的韵味和情感深度。让我们一起欣赏关于春节的散文,感受新春扑面而来的喜庆氛围!
①我童年生活中,不光是海边山上孤单寂寞的独往独来,也有热闹得锣鼓喧天的时候,那便是从前的“新年”,现在叫做“春节”的。
②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总是站着我们几个馋孩子。父亲呢,就为放学的孩子们准备新年的娱乐。在海军学校上学的不但有我的堂哥哥,还有表哥哥。父亲从烟台市上买回一套吹打乐器,弹奏起来,真是热闹得很。只是我挤不进他们的乐队里去!我只能白天放些父亲给我们买回来的鞭炮,晚上放些烟火。大的是一筒一筒的放在地上放,火树银花,璀璨得很!我最喜欢的还是一种最小、最简单的“滴滴金”。那是一条小纸捻,卷着一点火药,可以拿在手里点起来嗤嗤地响,爆出点点火星。
③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然后给父母亲和长辈拜年,我拿到的红纸包里的压岁钱,大多是一圆锃亮的银元,我都请母亲替我收起。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演员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的农民,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搽着很厚的脂粉。鼓乐前后簇拥着许多小孩子。到我家门首,自然就围上一大群人,于是他们就演唱了起来,有乐器伴奏,歌曲大都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声不断。耍完了,我们就拿烟、酒、点心慰劳他们。这个村的花会刚走,那个村的又来了。
④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彩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我们默默地听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上床睡觉的时候,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选自冰心《童年的春节》,有删改)
17.阅读文章,按要求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时间顺序 民俗活动(或事件) 文章中心
年前 (1)    读这篇文章,不仅了解了传统春节的习俗,而且还感受到了(3)   的情感。
大年初一 (2)   
元宵后 收心准备上学
18.请参照下面示例,为第②段划横线的句子做朗读设计。
示例:我最喜欢的还是一种最小、最简单的“滴滴金”。那是一条小纸捻,卷着一点火药,可以拿在手里点起来嗤嗤地响,爆出点点火星。
朗读设计:朗读时,我会将重音落在“最喜欢”“嗤嗤”“点点”等词上,语速稍慢,语调轻快,以突出“我”燃放时的欢喜与兴奋。
19.声声爆竹辞旧岁,点点梅花迎新春。离春节愈近,年味也就愈浓……联系生活实际,同时也结合你对短文的理解,写出你心中的年味。
年味,是妈妈做的一手好菜;年味,是   ;年味,是   。
五、现代文阅读Ⅱ(13分)
(2025六上·莱州期末)在祖国的边防线上,有一群可爱的战士。有了他们,山河无恙;有了他们,万家灯火更加璀璨。现在,让我们一同参与“春节,向祖国的守岁人致敬”小说品赏活动,深切感受这些战士的精神风貌。
山高我为峰
高满航
①梁班长已经在祖国西北边陲的边防部队服役16年零8个月。
②这天早上,梁班长和往常的每个早上一样,不等初升的太阳完全跃出地平线,就带领巡边分队出发了。他们徒步在乱石林立的戈壁滩上走了1个多小时,才抵达山脚。大家歇息片刻,正要继续登山,却远远看到裹着沙砾的狂风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朝着他们横扫而来。梁班长身后的士兵小郑没能站稳,被吹得打了个趔趄,差点摔出去。
③梁班长眼疾手快,伸手紧抓住小郑,又大声朝后面喊:“大家都注意了,脚下踩实,保持平衡。”他的话刚出口,就被狂风掳掠而去,连他自己都听得不真切。身后刚站稳的小郑也听了个大概,旋即转过身,向紧跟其后的战友大喊着传达班长命令:“脚下踩实,不要摔倒。”
④以此类推,每个人都把自己听到的口令大喊着传给身后的战友,待传完十几遍,到最后的副班长耳朵里时,已经变成了:“跟紧队伍,不要掉队。”副班长意会,迎风撕开了嗓门,朝着前面回复:“是,收到。”他的声音朝着风的方向飞奔而去。
⑤风越来越大,枯草和沙砾飞上了天,石头也沿着山坡噼里啪啦地滚动。
⑥梁班长从背包里抽出绳子,先在自己腰上缠了一圈绑紧,拽了拽确定不会松开后,又转身传给身后的战友。每个人接过绳子后,都迅速穿过扎在腰间的武装带,再把绳头交到后面一个战友的手里。
⑦十几个人迎风朝着山上爬去,他们与风搏斗,也随风而舞,偶尔有战士被乱石绊倒。每当此时,腰间的绳子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有力地把他拽了回来。偶尔,有战士被风的阻力“定”住,后面的战友就弯下腰去,奋力推着他走。
⑧小郑从挎包里取护目镜时,把素描本带到地上,转眼就被风吹跑了。
⑨小郑入伍前是美术学院的大三学生,算是携画笔从戎,立志要用画笔记录壮美边防。所以从他跟着队伍巡边那天起,素描本就不离身。
⑩自从巡边那日起,小郑就被告知一条必须遵守的规矩——带去什么就必须带回什么——不能在边界遗留任何物品。
见素描本被风越吹越远,小郑心中急切,慌乱中解开武装带,欲随风去追。这时候,他的迷彩服上衣被一只手紧紧抓住。他转头,见是梁班长。
这时候,梁班长已经解开了腰间的绳子。
他把绳头交给小郑,大喊着命令他:“你站着别动,我去追。”
小郑看到,班长沿着风的方向奔跑着去追素描本。
班长跑,素描本也“跑”。他终于追上,没等到伸手抓,素描本又飞到了空中。他又去追,却被一块石头绊倒,滚了几圈,才被另一块石头挡住。这个时候,其他战友都注视着班长的一举一动。他们看到,班长似乎不知道疼痛,刚刚摔倒,又很快站了起来,再次朝素描本的方向飞奔追去。山风时急时缓,就在缓下来的一刹那,梁班长眼疾手快,稳稳地把素描本抓在了手里。
他仔细掸掉本上的尘土,交还给小郑后,又从小郑手里接过绳头,再次绑紧自己。两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登上界山之顶。
原地休息时,梁班长侧身看到,小郑正在画他们所在的这座界山。他仿佛有一支神笔,才寥寥几画,就生动勾勒出了山的轮廓。
小郑画完后转头问道:“班长,咱们这座山的海拔是多少?”
梁班长倒问起他来:“你的身高是多少?”
小郑疑惑地回答:“1米78。”
梁班长脱口而出:“那么——这座界山的海拔就是5962.68米。”
紧挨班长坐着的陈老兵听见了他俩的对话,皱眉沉默了片刻,还是忍不住纠正道:“班长,不对吧,这座山的海拔应该是5960.9米。”
梁班长站起身来,眺望着山下的茫茫戈壁,对陈老兵说,同时也是对小郑说:“没错,这座山的自然海拔是5960.9米,但既然我们来了,山高我为峰,这个自然海拔就要加上我们的高度,就应该是5962.68米。”
陈老兵若有所思地点着头,小郑也恍然大悟。
风止了没多大一会儿,又呜呜地吹起来。
战士们喝了几口军用水壶里的水,又吃了几块军用干粮。“同志们,出发。”梁班长第一个整理好随行装具。顾不得一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战士们绑紧绳子后,又朝着另一座界山行进……
(本文首发于《解放军报》)
20.边防战士在巡逻途中,常会遇到突发情况。请梳理文章②一 段内容,将文中这次“突发情况”梳理清楚。
21.下列对于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头的“16年零8个月”以及“他们徒步在乱石林立的戈壁滩上走了1个多小时”,这组数据一开头就非常让人震撼,让人感受到边防战士卫国报国非常不易!
B.“见素描本被风越吹越远,小郑心中急切,慌乱中解开武装带,欲随风去追。”小郑追素描本的原因是小郑舍不得素描本。
C.小郑入伍前是美院大三学生,他正是现代部队中有知识、有文化又有报国之志的青年的缩影。
D.“每当此时,腰间的绳子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有力地把他拽了回来。”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表现边防战士们坚韧、勇敢、团结的精神。
22.修改语句是写作的重要环节,请阅读文章中的画线句子,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稿,并说说改稿好在哪里。(从修辞角度辨析)
【原稿】大家歇息片刻,正要继续登山,却远远看到裹着沙砾的狂风正朝着他们袭来。
【改稿】大家歇息片刻,正要继续登山,却远远看到裹着沙砾的狂风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朝着他们横扫而来。
23.文章第⑨⑩段似乎与巡边之路毫无关系,是否可以将其删除?请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24.读完全文,同学们围绕题目展开了讨论,请补全下面的对话。
小亮:我觉得文章标题有些复杂,可以用“登界山”为题,这简单明了。
小星:我觉得“山高我为峰”意蕴深厚,能吸引读者兴趣,呼应文中梁班长的话,既指(1)   ,还(2)   。
六、作文(50分)
25.(2025六上·莱州期末)请以“最好的礼物”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①从生活中选材,有真情实感。②有恰当的人物描写。③中心突出,详略得当。④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⑤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千里莺啼绿映红;桃花一簇开无主;青山郭外斜;两山排闼送青来;劝君更尽一杯酒;如今直上银河去;更喜岷山千里雪;立夏点豆种芝麻;等闲识得东风面;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其日中如探汤;稻花香里说丰年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中注意“莺、啼、簇、闼、酒、岷、闲、盂、探”等字的正确书写。
故答案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桃花一簇开无主;青山郭外斜;两山排闼送青来;劝君更尽一杯酒;如今直上银河去;更喜岷山千里雪;立夏点豆种芝麻;等闲识得东风面;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其日中如探汤;稻花香里说丰年。【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2.【答案】认为;计数;接近、靠近;沾湿、湿润
【知识点】古语词;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以:认为。
(2)句意:那么就可以计数(比较)知道了。校:计数。
(3)句意:(等到重阳日那天)再来亲近欣赏菊花。就:接近、靠近。
(4)句意:渭城早晨的细雨湿润了路上轻微的尘土。浥:沾湿、湿润。
故答案为:第1空、认为;第2空、计数;第3空、接近、靠近;第4空、沾湿、湿润。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解题关键是结合句意推断。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以”后接“日始出时去人近”这一判断,结合日常文言积累,“以”表主观判断时多为“认为”,代入后语句通顺,符合逻辑。
3.【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玛(má)瑙——mǎ;
B.千均一发——千钧一发;
C.正确;
D.一尘不柒——一尘不染,魁梧(wǔ)——wu;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及字音。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4.【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
【解析】【分析】A.弄巧成拙:形容本来打算通过巧妙的方法来取得好的结果,但最终却因为方法不当或操作不当而弄得一团糟。句中形容一些网络主播的行为,使用正确;
B.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句中形容年轻人对手机支付等生活方式已经习以为常,使用正确;
C.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句中形容中方代表理由充分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使用恰当;
D.见微知著:指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父母对孩子的关怀是日常且具体的,不是通过“见微知著”这种方式体现的,此处用词不当,使用有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运用。解答此题,需要根据平时的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从词语的含义、对象、程度、范围、感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
5.【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借代;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CD.正确;
B.表述不正确。“红领巾”运用的是借代修辞手法,而非比喻。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综合。关键是区分借代与比喻,借代用相关事物代本体。“红领巾”代少先队员。比喻需有本体、喻体、相似点,此处无喻体,故判断为借代,表述错误。
6.【答案】B
【知识点】成分残缺;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A.语意矛盾,“约”与“以上”矛盾,可删去“约”或“以上”;
B.正确;
C.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删去“随着”或“让”;
D.重复啰嗦,“即将”与“就要”删去其一;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修改病句,首先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之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
【答案】7.C
8.B
9.不能自暴自弃,随波逐流。要永远心怀热望与坚强,永远保持善良、正直。勇敢面对成长中的苦难,在苦难锻炼自己,强大自己。(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故事情节。解题关键是熟记《童年》关键章节顺序,先明确各标题对应情节的先后——小茨冈之死(早)→两个上帝→房客“好事情”→三个少爷→母亲改嫁(晚),再匹配选项,排除顺序错误的选项,选出正确答案C。
(2)本题考查内容辨析。需逐一核对选项与原著内容。
(3)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先结合阿廖沙的经历(苦难中受外祖母、“好事情”等善良之人影响,未被黑暗吞噬),再紧扣题干中“不被败类影响,坚守善良、心怀希望”的核心,围绕“直面苦难、保持善良正直、坚信美好”组织语言,言之有理即可。
7.本题考查故事情节。
根据原著的主要内容可知,小茨冈之死发生在第5章,两个上帝指的是外祖父和外祖母的信仰不同、性格不同,发生在第7章;房客“好事情”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发生在第9章;第9章后面讲述了三个少爷的故事,讲述了在“好事情”走后,“我”结识了新朋友彼得大叔的故事;母亲改嫁的事发生在第10章。因此,顺序为:③②⑤①④。
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内容辨析。
A.有误,文中的“他”是好事情,不是小茨冈。好事情是一个性格孤僻、但内心善良的人,他和阿廖沙关系很好,经常听阿廖沙说话并给予回应;
C.有误,这段描述中的“他”是米哈伊尔舅舅,并且外祖父分家时让他搬到了河对岸没人住过的地方,雅可夫舅舅分在了城里;
D.不准确,《童年》里写到“我脑子里一亮,一个卢布可以买《新旧约全布》,还可以买一本讲鲁滨逊的书。……后来又发现几个小孩是读过鲁滨逊的,大家都夸奖这本书,外祖母的童话不被人欢迎很使我生气,于是就打算读一遍鲁滨逊,为了也能够说一句:这是狗屁!中午休息的时候,我和孩子们把面包和灌肠分着吃了,我们开始读一个美妙的童话《夜莺》,这个童话立刻抓住所有人的心。我在学校里没能把《夜莺》读完,因为时间不够。我回到家里的时候,母亲站在炉台旁,手拿着煎锅把儿,正在煎鸡蛋,她用奇怪的、遏制的声音问道:‘你拿了一个卢布?’‘拿了;这不是买的书……’她用煎锅把儿狠狠地打了我一顿,把安徒生的书没收了去,永远藏在不知什么地方”可知,“我”拿了一卢布去买《新旧约全书》和一本讲鲁滨逊的书,母亲看到“我”读《夜莺》,知道“我”拿钱买了书, “我”挨了母亲的打,书也被收走了;
故答案为:B。
9.本题考查阅读感悟。
《童年》中阿廖沙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苦难,如外祖父的吝啬、残暴,舅舅们的自私、贪婪,家庭的贫困等。但他的生活中也有善良的人,如外祖母的关爱、“好事情”的教导等。从阿廖沙的成长经历来看,这段话告诉我们,成长中的苦难是不可避免的,就像阿廖沙生活中有许多黑暗面一样。然而,我们不能只看到苦难,还要看到生活中的美好,如阿廖沙身边那些善良的人。这些美好如同黑暗中的光亮,能给予我们力量。我们要相信人性中的善良,就像阿廖沙身边的人所展现出的善良一样,这种善良会生根发芽,让我们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苦难,坚信美好的新生活终会到来。
示例:成长中的苦难不可避免,面对成长中的苦难,不要自暴自弃,要勇敢执着、不畏艰辛地去战胜它。我们不能只看到苦难,要看到生活中的美好,相信人性中的善良,凭借这些力量去面对苦难,坚信美好的新生活终会到来。
故答案为: 不能自暴自弃,随波逐流。要永远心怀热望与坚强,永远保持善良、正直。勇敢面对成长中的苦难,在苦难锻炼自己,强大自己。(言之有理即可)
10.【答案】动作;心理;拟人
【知识点】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拟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辨析。
文段中“走”“甩着”“落”是人物的动作描写,“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中的“觉得”一词,表明是“我”的内心想法,是心理描写;“雨点儿特别爱”“起劲地跳跃”赋予雨点以人的情感与动作,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字更加活泼形象,表达了“我”穿上雨衣后的快乐心情。
故答案为:第1空、动作;第2空、心理;第3空、拟人。
【点评】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辨析。先找描写方法:“走”“甩着”是具体动作,对应“动作描写”;“觉得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是“我”的内心感受,对应“心理描写”。再看修辞:“爱”“起劲地跳跃”把雨点当人写,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是“拟人”。两种描写和拟人手法,都围绕“我”穿雨衣的快活,验证答案匹配。
【答案】11.D
12.用拟人手法,赋予了山中景物以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或描绘了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导语】《山行留客》通过描绘春山轻阴、云深雾润的自然景象,展现了山中别样的迷人风光。诗人劝客人莫因轻阴急于离去,借此传达了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呼吁正视眼前琐事,珍惜良辰美景。全诗意境清幽,情感婉转。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先读选项,明确每个选项对诗歌内容、情感的解读;结合诗句逐一审视。关键看D:诗中无“归隐”相关语句,核心是“留客赏美景”,故D错,选D。
(2)本题考查诗歌词语鉴赏。先判断“弄”的手法:把“山光物态”当人写,是拟人;再析效果:“弄”有“嬉戏、展现”之意,让静态的春山景物变活泼,体现生机;最后关联情感:暗含诗人对春山美景的喜爱,也为“留客”做铺垫,整合即可。
1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D.“表达了诗人归隐山林的心境”有误,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通过对春山美景的整体描绘和对客人欲离去想法的否定及劝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查诗歌词语鉴赏。
“山光物态弄春晖”意思是:春天的阳光沐浴着山,山中的景色十分美丽。“弄”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将山中万物当作人来写,“弄”字形象地描绘出万物在春天的阳光下各自展现出自己的美丽姿态,仿佛在嬉戏玩耍,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生动地写出了春山的生机盎然、明媚动人的景象,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春山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为下文留客做了铺垫。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
故答案为: 用拟人手法,赋予了山中景物以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或描绘了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答案】13.有的人;不久
14.D
15.他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16.勤奋好学;痴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导语】这篇文章节选自宋濂的《王冕传》,描绘了王冕自幼聪慧好学的形象。文章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王冕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学习的精神。他在放牛时偷听读书,夜晚在佛像旁读书至天明,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无畏的勇气。母亲的理解和支持,以及韩性的赏识,推动了他的成长。文章通过简练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勤奋、执着的少年形象,传达了对知识追求的赞美。
【点评】(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可结合上下文猜词义。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逐选项对比词义和用法。
(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要在整体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翻译。注意文言特殊句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先从“窃入学舍听书”“忘牛”“挨打仍坚持”“夜读至旦”等事件,概括出“勤奋好学”的特点;再找文中直接体现的字,母亲说“儿痴如此”,“痴”精准表现他对学习的专注执着,对应特点,确定答案。
【点睛】
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垄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不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儿子读书像这样痴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到寺庙旁居住。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学习儒学,后来成为通晓儒学的人。
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有人牵着牛来责怪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或:有人、有的人。
(2)句意:不久后,他仍是这样。已而:不久。
故答案为:第1空、有的人;第2空、不久。
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距离/动词,离开;
B.动词,认为/动词,成为;
C.助词,的/代词,指王冕;
D.都解释为“好像”;
故答案为:D。
15.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此题重点词语:执,拿。策:书。达旦:到天亮。
故答案为: 他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16.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结合原文“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等语句可知,王冕从小因读书专心致志忘记了放牛的事,当王冕住在寺庙里读书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孜孜不倦。由此可知,王冕专心致志、勤奋刻苦、好学不倦。文中描述王冕在牧牛时偷听读书、夜晚在佛像旁读书到天亮,表现出他对学习的执着和热爱,用“痴”字形象地体现了他对学习的专注和投入。
故答案为:第1空、勤奋好学;第2空、痴。
【答案】17.母亲打点新衣鞋帽和食物,父亲准备吹打乐器和鞭炮。;换上新衣新鞋,祭拜祖宗,给长辈拜年挣压岁钱,看耍“花会”的。;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与怀念之情。
18.朗读时,我会把重音落在“系、挽、装、裹”等动词和“大块大块”上,语速稍慢,语调轻快,以突出母亲的忙碌和美食的诱人。
19.父亲买来的吹打乐器和鞭炮;耍“花会”的欢乐笑声(也可是其他春节的习俗如:其乐融融的团圆守岁/观看春晚节目的欢声笑语/经历漫长旅途后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拎着年货走亲访友的热闹/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的喜庆)
【知识点】散文
【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绘童年春节的场景,展现了浓厚的传统节日氛围。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春节前后的准备、庆祝和结束,尤其是家庭成员的忙碌和孩子们的欢乐。文章不仅呈现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如拜年、放鞭炮、看花会等,还通过对细节的刻画,传达了对童年春节的怀念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整体上,文章充满了温馨和喜庆的情感,唤起读者对传统节日的共鸣。
【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概括。先按“年前”“大年初一”的时间线索,在文中定位对应段落,提取母亲、父亲的准备活动及“我”的参与内容,概括民俗活动;文章中心则结合首尾段中作者对童年春节的回忆和不舍,提炼“留恋与怀念”的情感。
(2)本题考查朗读设计。参考示例,先找画线句中的关键信息——母亲的动作(系、挽、装等)和体现食物特点的词(大块大块、喷香),确定重音;再根据场景,设定语速和语调,突出母亲忙碌与年味的诱人。
(3)本题考查句子仿写。仿写需结合文中场景或生活实际,围绕“年味”的温暖、热闹特质,用“是+具体场景/事物”的句式,比如“父亲贴的春联福字”“全家围坐吃年夜饭的温馨”等。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概括。
(1)根据时间“年前”的提示,找到第②段“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父亲从烟台市上买回一套吹打乐器,弹奏起来,真是热闹得很。只是我挤不进他们的乐队里去!我只能白天放些父亲给我们买回来的鞭炮,晚上放些烟火”写母亲和父亲年前分别是如何准备过年的,可概括为:母亲打点新衣鞋帽和食物,父亲准备吹打乐器和鞭炮。
(2)时间“大年初一”的提示,找到第③段“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然后给父母亲和长辈拜年,我拿到的红纸包里的压岁钱,大多是一圆锃亮的银元”“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写自己参与了哪些活动,可概括为:换上新衣新鞋,祭拜祖宗,给长辈拜年挣压岁钱,看耍“花会”的。
(3)根据第①段“我童年生活中,不光是海边山上孤单寂寞的独往独来,也有热闹得锣鼓喧天的时候,那便是从前的‘新年’,现在叫做‘春节’”、第④段“一年一度的光彩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我们默默地听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可知,作者对童年时的热闹春节十分喜欢,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与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第1空、母亲打点新衣鞋帽和食物,父亲准备吹打乐器和鞭炮。
第2空、换上新衣新鞋,祭拜祖宗,给长辈拜年挣压岁钱,看耍“花会”的。
第3空、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与怀念之情。
18.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第②段画线句“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写的是妈妈准备过年的卤肉和红糖年糕时的忙碌状态,突出这些美食的诱人,展现出过年的浓厚年味和母亲操劳的形象。因此朗读时应把重音放在表示动作的“系、挽、装、裹”和形容肉块形状的“大块大块”上。结合本段下文“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总是站着我们几个馋孩子”,如突出“我”的喜爱之情,可将重音落在“喷香的”“裹满红糟的”“卤肉”“红糖年糕”等词语上,同时语速稍慢,语调温暖而柔和,以突出母亲繁忙准备年货时的辛勤以及温馨的家庭氛围。
故答案为:朗读时,我会把重音落在“系、挽、装、裹”等动词和“大块大块”上,语速稍慢,语调轻快,以突出母亲的忙碌和美食的诱人。
19.本题考查句子仿写。这道题要求结合生活实际和短文理解,描述心中的年味。短文中描述了春节期间的热闹场景和家庭活动,如母亲忙碌准备年货、孩子们放鞭炮、家人团聚等,体现了春节的氛围。根据要求和示例,需要写出两个体现“年味”的短语。
结合②段“父亲呢,就为放学的孩子们准备新年的娱乐。在海军学校上学的不但有我的堂哥哥,还有表哥哥。父亲从烟台市上买回一套吹打乐器,弹奏起来,真是热闹得很”可写“父亲从市里买来的吹打乐器”。
结合③段“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然后给父母亲和长辈拜年,我拿到的红纸包里的压岁钱,大多是一圆锃亮的银元,我都请母亲替我收起”可写“是父母和长辈们给的红包”。
结合③段“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演员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的农民,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搽着很厚的脂粉。鼓乐前后簇拥着许多小孩子。到我家门首,自然就围上一大群人,于是他们就演唱了起来,有乐器伴奏,歌曲大都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声不断”可写“是农民门前耍花会”等。
结合生活经历示例:
年味,是全家人围坐一起吃团圆饭的温馨;年味,是孩子们欢快地放鞭炮的笑声。
故答案为:第1空、父亲买来的吹打乐器和鞭炮
第2空、耍“花会”的欢乐笑声(也可是其他春节的习俗如:其乐融融的团圆守岁/观看春晚节目的欢声笑语/经历漫长旅途后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拎着年货走亲访友的热闹/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的喜庆)
【答案】20.①狂风吹走素描本;②班长追回素描本。
21.B
22.改定稿中“狂风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狂风的猛烈,渲染了边防环境的恶劣,从侧面体现出边防战士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
23.不可以删除。这两段内容属于插叙,补充交代了小郑的相关情况以及巡边路上的规定,丰富了小郑心怀祖国大好河山、心系边防事业的人物形象,为后文梁班长在极度危急的情况之下也要去追寻素描本作铺垫。
24.守边战士不惧危险顶风登山,与高山融为一体,成为山的顶峰;表现了战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战胜困难的自豪感,以及守卫边疆的决心。(分别从形象、精神方面答,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小说
【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边防战士在恶劣环境中巡逻的经历,展现了他们的坚韧、勇敢和团结精神。梁班长的果断和责任感,以及小郑对素描本的珍视,体现了战士们对职责的坚守和对生活的热爱。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刻画了边防战士的日常和挑战,传递出“山高我为峰”的精神内涵,激励读者思考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和责任。
【点评】(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先锁定范围②- 段,找出 “突发情况” 的核心事件——先找问题发生(⑧段素描本被风吹走),再找解决过程( - 段班长追回素描本),用简洁语言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逐一分析选项。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先点明改稿用的修辞(比喻,把狂风比作脱缰野马),再分析效果——生动写出狂风的猛烈,突出环境恶劣,侧面体现战士的坚韧。
(4)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先答“不能删”,再说明作用:⑨段补写小郑身份(美院学生,想记录边防),⑩段补写巡边规定,既丰富小郑形象,又为后文班长追素描本做铺垫,让情节合理。
(5)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结合 - 段,第一空从字面意答(战士登山,高度叠加在山的海拔上,成为“峰”);第二空从精神意答(体现战士不畏艰险、守边的决心与自豪感)。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第⑧段“小郑从挎包里取护目镜时,把素描本带到地上,转眼就被风吹跑了”,明确指出素描本被吹走这一突发情况的直接起因。据此可概括为:狂风吹走素描本。
第二空:根据 段“小郑看到,班长沿着风的方向奔跑着去追素描本”和第 段“班长跑,素描本也‘跑’。他终于追上,没等到伸手抓,素描本又飞到了空中……山风时急时缓,就在缓下来的一刹那,梁班长眼疾手快,稳稳地把素描本抓在了手里”可知,梁班长沿着风的方向去追素描本,虽然被石头绊倒了,但却不知道疼痛依然不放弃,最终拿到了素描本。据此可概括为:班长追回了素描本。
故答案为: ①狂风吹走素描本;②班长追回素描本。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结合第⑦段“自从巡边那日起,小郑就被告知一条必须遵守的规矩——带去什么就必须带回什么——不能在边界遗留任何物品”可知,题干中“小郑追素描本的原因是小郑舍不得素描本”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2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原稿只说狂风朝着他们袭来,是一种比较简单直接的描述,缺乏感染力。改定稿,将狂风比作脱缰的野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野马是不受控制、狂奔乱闯的,形象地描绘出狂风的猛烈和肆意妄为,给人一种直观的感受,仿佛能看到狂风呼啸而来的场景,增强了画面感。同时,这种猛烈的狂风环境也从侧面衬托出边防战士在如此恶劣条件下依然要继续登山巡逻,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原稿“袭来”这个词相对比较平淡,只是表明狂风朝着他们过来,但没有突出狂风的力度和气势。改定稿“横扫”一词更加生动形象,它传达出狂风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大面积地席卷而来的感觉,更能体现出狂风吹来时那种势不可挡的气势,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狂风的猛烈程度。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改定稿中“狂风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狂风的猛烈,渲染了边防环境的恶劣,从侧面体现出边防战士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
23.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文章第⑨⑩段在叙述巡边过程中插入了小郑入伍前的身份以及巡边的规矩等内容,属于插叙。
第⑨段介绍小郑入伍前是美术学院的大三学生,立志用画笔记录壮美边防,这一信息丰富了小郑的人物形象,让我们了解到他不仅是一名边防战士,还有着用画笔描绘边防的梦想,体现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边防事业的关注。
第⑩段提到巡边的规定是带去什么就必须带回什么,不能在边界遗留任何物品。正是因为有这条规定,小郑在素描本被吹走后才会急切地想去追回,也为后文梁班长解开绳子去追素描本这一情节做了铺垫。如果没有这两段内容,梁班长去追素描本的行为就会显得有些突兀,我们就难以理解其背后的原因。
故答案为: 不可以删除。这两段内容属于插叙,补充交代了小郑的相关情况以及巡边路上的规定,丰富了小郑心怀祖国大好河山、心系边防事业的人物形象,为后文梁班长在极度危急的情况之下也要去追寻素描本作铺垫。
24.本题考查标题含义。
根据第 — 段“小郑画完后转头问道:‘班长,咱们这座山的海拔是多少?’”“梁班长脱口而出:‘那么这座界山的海拔就是5962.68米。’”“没错,这座山的自然海拔是5960.9米,但既然我们来了,山高我为峰,这个自然海拔就要加上我们的高度,就应该是5962.68米”可知,梁班长与小郑讨论了他们所攀登的界山的海拔。第 段小郑询问界山的海拔,而第 段梁班长先反问小郑的身高,然后给出了一个高于实际海拔的数字(5962.68米),这个数字是小郑的身高(1.78米)与山的自然海拔(5960.9米)之和。所以“山高我为峰”一方面指班长和小郑讨论山的海拔时班长提出的观点。同时,梁班长此举并非在提供错误的信息,而是在表达一种精神象征,即“山高我为峰”。他通过这种方式,强调了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与自然的高度相媲美,甚至超越自然的高度。
在文章中,梁班长和他的战友们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依然坚定地执行巡边任务,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所以“山高我为峰”在这里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相加,更是一种精神的升华。它代表了边防战士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依然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他们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征服一切困难,守护祖国的边疆。这种精神体现了边防战士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担当,他们愿意为了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幸福,付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表达了作者对边防战士不畏风霜雨雪,愿以脚丈量界山,守卫边防安全的高度赞美。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第1空、守边战士不惧危险顶风登山,与高山融为一体,成为山的顶峰
第2空、表现了战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战胜困难的自豪感,以及守卫边疆的决心。(分别从形象、精神方面答,意思对即可。
25.【答案】例文:
最好的礼物
在我记忆的长河中,存放着许多珍贵的礼物,有生日时精美的玩具,有过年时崭新的衣服。但在我心中,最好的礼物,是那次考试失利后老师给予我的鼓励。
那是一次数学考试,成绩公布的那一刻,我的心猛地一沉。看着试卷上那一个个鲜红的叉,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明明努力复习了,成绩却还是如此糟糕。
放学后,我独自坐在教室里,望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心情低落到了极点。这时,数学老师走了进来,她轻轻地走到我身边,拍了拍我的肩膀,说:“怎么还不回家呀?”我低着头,不敢看老师的眼睛,小声说:“老师,我这次考得太差了。”
老师拉过一把椅子,坐在我对面,微笑着说:“一次考试失利并不能代表什么,它只是帮助你发现问题的工具。我看到了你这段时间的努力,这比成绩更重要。”说着,她拿起我的试卷,耐心地给我讲解每一道错题,分析我错误的原因。老师的声音很温柔,每一句话都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心中的阴霾。
讲完题后,老师从包里拿出一本笔记本,递给我,说:“这是我给你的礼物,里面记录了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还有一些鼓励的话,希望能帮助到你。”我接过笔记本,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取得进步。老师相信你!”看着这些话,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
从那以后,我每天都会认真看老师给我的笔记本,按照上面的方法学习数学。遇到难题时,我总会想起老师的鼓励,然后重新振作起来,努力思考。终于,在下次考试中,我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份礼物,虽然没有华丽的包装,却比任何礼物都珍贵。它让我在迷茫和失落时,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勇气。老师的鼓励,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初中学习的道路,成为我成长路上最好的礼物。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
一、审题立意。“最好的礼物”,审题关键在于“最好”和“礼物”。“礼物”是文章的核心事物,它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物品,如一本书、一个手工艺品;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经历、成长感悟等,比如一次难忘的旅行、他人给予的鼓励信任、自身克服困难后的蜕变。“最好”则是文章的题眼,要突出这份礼物在自己心中的独特地位和非凡意义,它可能在特定时刻给予自己力量、温暖、启发,促使自己成长、改变。立意时,可从情感、成长、品德塑造等角度出发,通过具体事例展现礼物背后的深情厚谊、人生哲理,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感恩,凸显这份礼物对自己生命的重要价值。
二、思路点拨。本题要求写记叙文。构思这篇文章,可从回忆引入,以温馨的场景开启故事,比如在生日派对上,大家纷纷送上礼物,而你却望着角落里一份特别的礼物陷入回忆,自然引出下文。 接着详述礼物背后的故事,若是一份手工绘画,就讲讲送画之人是在你遭遇挫折时,默默陪伴,花了很多心思创作这幅画来鼓励你,描绘创作过程中的细节,如对方专注的神情、涂改的痕迹等。 再着重描写自己收到礼物时的内心感受,看到画的瞬间,委屈、感动、振奋等情绪交织,将复杂情绪细致展现。 最后,在结尾处点明这份礼物的特殊意义,它是困境中的支持,是温暖的陪伴,正因如此,它成为你心中最好的礼物,升华文章主旨,让读者感受到礼物背后的深情。
【点评】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先明确“礼物”可实可虚(实物/鼓励、陪伴等),“最好”是核心,需突出礼物对自己的特殊意义(如带来力量、启发、温暖)。立意围绕“感恩”“成长”展开,用具体事体现礼物的独特价值。
1 / 1山东省烟台莱州市(五四制)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1.(2025六上·莱州期末)积累经典,传承文化
诗文有景致。杜牧用“(1)   ,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把我们带入江南花红柳绿的世界;杜甫携摇曳生姿的桃花醉了我们的心扉“(2)   ,可爱深红爱浅红”(《江畔独步寻花》);山村的质朴闲适既在孟浩然的笔下,“绿树村边合,(3)   ”(《过故人庄》);又在湖阴先生的庭院,“一水护田将绿绕,(4)   ”(《书湖阴先生壁》)。
诗文有情味。王维“(5)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依依不舍的长情;刘禹锡“(6)   ,同到牵牛织女家”(《浪淘沙》)抒发了豪迈气概和乐观情怀;毛泽东“(7)   ,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尽显长征胜利后的喜悦和自豪。
诗文有智慧。二十四节气承载着祖先们的智慧与情感,如“清明麻,谷雨花,(8)   。”朱熹《春日》“(9)   ,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都在告诉我们:孔子的思想学说在无形之中教化人们,就像唤醒群芳的东风,有无穷的生命力,值得认真追寻、研习。《两小儿辩日》中,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10)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由此可见,不同的观察角度,带来不同的观察结果。
让我们沐浴在民族文化和春节将至的祥和氛围里,畅想辛弃疾笔下“(12)   ,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丰收景象。
【答案】千里莺啼绿映红;桃花一簇开无主;青山郭外斜;两山排闼送青来;劝君更尽一杯酒;如今直上银河去;更喜岷山千里雪;立夏点豆种芝麻;等闲识得东风面;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其日中如探汤;稻花香里说丰年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中注意“莺、啼、簇、闼、酒、岷、闲、盂、探”等字的正确书写。
故答案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桃花一簇开无主;青山郭外斜;两山排闼送青来;劝君更尽一杯酒;如今直上银河去;更喜岷山千里雪;立夏点豆种芝麻;等闲识得东风面;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其日中如探汤;稻花香里说丰年。【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2.(2025六上·莱州期末)解释加点词语。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则校可知矣   
(3)还来就菊花    (4)渭城朝雨浥轻尘   
【答案】认为;计数;接近、靠近;沾湿、湿润
【知识点】古语词;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以:认为。
(2)句意:那么就可以计数(比较)知道了。校:计数。
(3)句意:(等到重阳日那天)再来亲近欣赏菊花。就:接近、靠近。
(4)句意:渭城早晨的细雨湿润了路上轻微的尘土。浥:沾湿、湿润。
故答案为:第1空、认为;第2空、计数;第3空、接近、靠近;第4空、沾湿、湿润。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解题关键是结合句意推断。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以”后接“日始出时去人近”这一判断,结合日常文言积累,“以”表主观判断时多为“认为”,代入后语句通顺,符合逻辑。
3.(2025六上·莱州期末)下列词语中字形及字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锲(qiè)而不舍 势不可当(dāng) 狞(níng)笑 陨(yǔn)石 玛(má)瑙
B.奄奄(yǎn)一息 千均一发(jūn) 山坳(ào) 诞(dàn)生 斗篷(peng)
C.窸窸窣窣(sū) 沧海一粟(sù) 湍(tuān)急 栅(zhà)栏 笨拙(zhuō)
D.迥(jiǒng)然不同 一尘不柒(rǎn) 魁梧(wǔ) 憧憬(chōng) 璀璨(cuǐ)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玛(má)瑙——mǎ;
B.千均一发——千钧一发;
C.正确;
D.一尘不柒——一尘不染,魁梧(wǔ)——wu;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及字音。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4.(2025六上·莱州期末)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目前,一些网络主播为了吸引眼球,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B.由于大多数老年人对智能手机并不熟练,因此手机支付、视频聊天、网络购物这些年轻人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似乎与他们还有一段距离。
C.中方代表理直气壮、有理有利有节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举动,得民心、顺民意、长志气。
D.在繁忙而紧张的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备受感动和鼓舞。
【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
【解析】【分析】A.弄巧成拙:形容本来打算通过巧妙的方法来取得好的结果,但最终却因为方法不当或操作不当而弄得一团糟。句中形容一些网络主播的行为,使用正确;
B.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句中形容年轻人对手机支付等生活方式已经习以为常,使用正确;
C.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句中形容中方代表理由充分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使用恰当;
D.见微知著:指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父母对孩子的关怀是日常且具体的,不是通过“见微知著”这种方式体现的,此处用词不当,使用有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运用。解答此题,需要根据平时的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从词语的含义、对象、程度、范围、感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
5.(2025六上·莱州期末)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冲称象》选自《三国志》。《三国志》,作者是陈寿,该书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B.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互相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论述的是科学发现、追寻真理过程中重要的规律性问题,全文按照“提出观点—阐释观点—印证观点—强化观点—补充观点”的思路展开,思路清晰,论说缜密。
D.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有什么联系呢?——此句中标点符号正确。
【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借代;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CD.正确;
B.表述不正确。“红领巾”运用的是借代修辞手法,而非比喻。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综合。关键是区分借代与比喻,借代用相关事物代本体。“红领巾”代少先队员。比喻需有本体、喻体、相似点,此处无喻体,故判断为借代,表述错误。
6.(2025六上·莱州期末)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1/5以上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
B.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得到了联合国会员国和联合国秘书处工作人员的踊跃支持。
C.随着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让春节文化将在海外民众中激发更广泛共鸣。
D.春节即将就要来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挂灯笼、购置年货,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
【答案】B
【知识点】成分残缺;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A.语意矛盾,“约”与“以上”矛盾,可删去“约”或“以上”;
B.正确;
C.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删去“随着”或“让”;
D.重复啰嗦,“即将”与“就要”删去其一;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修改病句,首先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之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
(2025六上·莱州期末)名著阅读
7.为了迅速构建《童年》全书的故事框架,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小华同学为小说补写了章节标题。下面标题的排列顺序与小说内容一致的是(  )
①三个少爷 ②两个上帝 ③小茨冈之死
④母亲改嫁 ⑤房客“好事情”
A.③⑤①②④ B.④③②⑤① C.③②⑤①④ D.④③⑤①②
8.下列对《童年》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快,我对他依赖极了,对他寸步难离,我所有的喜怒哀乐都要与他分享。他自己虽然寡言少语,可从不阻止我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只有他总能耐心地听我讲,还常笑着对我说:‘小朋友,这哪是真的,你自个儿编的……’”——文中的他是小茨冈。
B.“好事情”被外祖父赶走的理由是外祖父要把这个房间给阿廖沙的妈妈住,其实这只是外祖父的借口,实际是因为外祖父认为“好事情”在房子里做实验造假币。
C.“他疯狂地砸门。门板已经开始松动,摇摇欲坠。他早把窗玻璃砸碎了,只留下一些碎玻璃碴。这个黑洞,就像一只被挖掉了眼珠的眼睛。外祖母不顾一切地冲到窗口,把胳膊伸到窗外,向他挥着手,一边大叫:‘看在耶稣的分儿上,你快走吧!你会被打瘸的!快走吧!’他对着外祖母的胳膊一棍子打下去……”选文中的“他”是雅科夫舅舅。外祖父分家时让他搬到了河对岸没人住过的地方。
D.有一天晚上,“我”拿了夹在书里的一卢布,去买了一本讲述鲁滨逊的书,被母亲知道后“我”挨了打,书也被收走了。
9.“我们的生活令人惊讶,不仅因为它有滋生败类的沃土,更因为它还哺育了一个个鲜亮、健康、富有创造力的新生命。人类固有的善良在不断地生根发芽,这让我们深信不疑,美好光明的新生活必定会向我们召唤。”结合阿廖沙的成长经历,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成长中的苦难?
【答案】7.C
8.B
9.不能自暴自弃,随波逐流。要永远心怀热望与坚强,永远保持善良、正直。勇敢面对成长中的苦难,在苦难锻炼自己,强大自己。(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故事情节。解题关键是熟记《童年》关键章节顺序,先明确各标题对应情节的先后——小茨冈之死(早)→两个上帝→房客“好事情”→三个少爷→母亲改嫁(晚),再匹配选项,排除顺序错误的选项,选出正确答案C。
(2)本题考查内容辨析。需逐一核对选项与原著内容。
(3)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先结合阿廖沙的经历(苦难中受外祖母、“好事情”等善良之人影响,未被黑暗吞噬),再紧扣题干中“不被败类影响,坚守善良、心怀希望”的核心,围绕“直面苦难、保持善良正直、坚信美好”组织语言,言之有理即可。
7.本题考查故事情节。
根据原著的主要内容可知,小茨冈之死发生在第5章,两个上帝指的是外祖父和外祖母的信仰不同、性格不同,发生在第7章;房客“好事情”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发生在第9章;第9章后面讲述了三个少爷的故事,讲述了在“好事情”走后,“我”结识了新朋友彼得大叔的故事;母亲改嫁的事发生在第10章。因此,顺序为:③②⑤①④。
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内容辨析。
A.有误,文中的“他”是好事情,不是小茨冈。好事情是一个性格孤僻、但内心善良的人,他和阿廖沙关系很好,经常听阿廖沙说话并给予回应;
C.有误,这段描述中的“他”是米哈伊尔舅舅,并且外祖父分家时让他搬到了河对岸没人住过的地方,雅可夫舅舅分在了城里;
D.不准确,《童年》里写到“我脑子里一亮,一个卢布可以买《新旧约全布》,还可以买一本讲鲁滨逊的书。……后来又发现几个小孩是读过鲁滨逊的,大家都夸奖这本书,外祖母的童话不被人欢迎很使我生气,于是就打算读一遍鲁滨逊,为了也能够说一句:这是狗屁!中午休息的时候,我和孩子们把面包和灌肠分着吃了,我们开始读一个美妙的童话《夜莺》,这个童话立刻抓住所有人的心。我在学校里没能把《夜莺》读完,因为时间不够。我回到家里的时候,母亲站在炉台旁,手拿着煎锅把儿,正在煎鸡蛋,她用奇怪的、遏制的声音问道:‘你拿了一个卢布?’‘拿了;这不是买的书……’她用煎锅把儿狠狠地打了我一顿,把安徒生的书没收了去,永远藏在不知什么地方”可知,“我”拿了一卢布去买《新旧约全书》和一本讲鲁滨逊的书,母亲看到“我”读《夜莺》,知道“我”拿钱买了书, “我”挨了母亲的打,书也被收走了;
故答案为:B。
9.本题考查阅读感悟。
《童年》中阿廖沙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苦难,如外祖父的吝啬、残暴,舅舅们的自私、贪婪,家庭的贫困等。但他的生活中也有善良的人,如外祖母的关爱、“好事情”的教导等。从阿廖沙的成长经历来看,这段话告诉我们,成长中的苦难是不可避免的,就像阿廖沙生活中有许多黑暗面一样。然而,我们不能只看到苦难,还要看到生活中的美好,如阿廖沙身边那些善良的人。这些美好如同黑暗中的光亮,能给予我们力量。我们要相信人性中的善良,就像阿廖沙身边的人所展现出的善良一样,这种善良会生根发芽,让我们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苦难,坚信美好的新生活终会到来。
示例:成长中的苦难不可避免,面对成长中的苦难,不要自暴自弃,要勇敢执着、不畏艰辛地去战胜它。我们不能只看到苦难,要看到生活中的美好,相信人性中的善良,凭借这些力量去面对苦难,坚信美好的新生活终会到来。
故答案为: 不能自暴自弃,随波逐流。要永远心怀热望与坚强,永远保持善良、正直。勇敢面对成长中的苦难,在苦难锻炼自己,强大自己。(言之有理即可)
10.(2025六上·莱州期末)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
这段文字运用了   和   描写,并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我”终于如愿以偿穿上雨衣后的快活、高兴。
【答案】动作;心理;拟人
【知识点】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拟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辨析。
文段中“走”“甩着”“落”是人物的动作描写,“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中的“觉得”一词,表明是“我”的内心想法,是心理描写;“雨点儿特别爱”“起劲地跳跃”赋予雨点以人的情感与动作,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字更加活泼形象,表达了“我”穿上雨衣后的快乐心情。
故答案为:第1空、动作;第2空、心理;第3空、拟人。
【点评】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辨析。先找描写方法:“走”“甩着”是具体动作,对应“动作描写”;“觉得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是“我”的内心感受,对应“心理描写”。再看修辞:“爱”“起劲地跳跃”把雨点当人写,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是“拟人”。两种描写和拟人手法,都围绕“我”穿雨衣的快活,验证答案匹配。
二、古诗词阅读(5分)
(2025六上·莱州期末)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出醉人的美景。
B.第二句写出了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轻阴”写出雨将至,这让客人游兴顿减。
C.最后两句以晴日游山假设,晴天游山,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也要“沾衣”,那么就不必为一片“轻阴”而停滞不前。
D.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表达了诗人归隐山林的心境。
12.请品味首句中“弄”字的妙处。
【答案】11.D
12.用拟人手法,赋予了山中景物以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或描绘了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导语】《山行留客》通过描绘春山轻阴、云深雾润的自然景象,展现了山中别样的迷人风光。诗人劝客人莫因轻阴急于离去,借此传达了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呼吁正视眼前琐事,珍惜良辰美景。全诗意境清幽,情感婉转。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先读选项,明确每个选项对诗歌内容、情感的解读;结合诗句逐一审视。关键看D:诗中无“归隐”相关语句,核心是“留客赏美景”,故D错,选D。
(2)本题考查诗歌词语鉴赏。先判断“弄”的手法:把“山光物态”当人写,是拟人;再析效果:“弄”有“嬉戏、展现”之意,让静态的春山景物变活泼,体现生机;最后关联情感:暗含诗人对春山美景的喜爱,也为“留客”做铺垫,整合即可。
1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D.“表达了诗人归隐山林的心境”有误,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通过对春山美景的整体描绘和对客人欲离去想法的否定及劝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查诗歌词语鉴赏。
“山光物态弄春晖”意思是:春天的阳光沐浴着山,山中的景色十分美丽。“弄”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将山中万物当作人来写,“弄”字形象地描绘出万物在春天的阳光下各自展现出自己的美丽姿态,仿佛在嬉戏玩耍,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生动地写出了春山的生机盎然、明媚动人的景象,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春山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为下文留客做了铺垫。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
故答案为: 用拟人手法,赋予了山中景物以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或描绘了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三、文言文阅读(8分)
(2025六上·莱州期末)王冕者,诸暨(jì)①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②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③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贲蹊(xī)④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⑤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⑥若不见。安阳韩性⑦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宋濂《王冕传》)
【注释】①诸暨:今浙江诸暨市。②陇:通“垄”,田垄。③辄,就④蹊:踩踏。⑤曷:同“何”为什么。⑥恬:安然。⑦韩性:(1266—1341),元代大学者。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或牵牛来责蹊田    (2)已而复如初   
14.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冕因去
B.孰为汝多知乎 录为弟子
C.置象大船之上 挞之
D.有若成人之智 恬若不见
15.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子。
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16.文中王冕最大的特点是   ,文中最能体现这一品质的一个字是:   。
【答案】13.有的人;不久
14.D
15.他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16.勤奋好学;痴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导语】这篇文章节选自宋濂的《王冕传》,描绘了王冕自幼聪慧好学的形象。文章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王冕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学习的精神。他在放牛时偷听读书,夜晚在佛像旁读书至天明,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无畏的勇气。母亲的理解和支持,以及韩性的赏识,推动了他的成长。文章通过简练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勤奋、执着的少年形象,传达了对知识追求的赞美。
【点评】(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可结合上下文猜词义。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逐选项对比词义和用法。
(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要在整体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翻译。注意文言特殊句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先从“窃入学舍听书”“忘牛”“挨打仍坚持”“夜读至旦”等事件,概括出“勤奋好学”的特点;再找文中直接体现的字,母亲说“儿痴如此”,“痴”精准表现他对学习的专注执着,对应特点,确定答案。
【点睛】
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垄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不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儿子读书像这样痴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到寺庙旁居住。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学习儒学,后来成为通晓儒学的人。
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有人牵着牛来责怪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或:有人、有的人。
(2)句意:不久后,他仍是这样。已而:不久。
故答案为:第1空、有的人;第2空、不久。
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距离/动词,离开;
B.动词,认为/动词,成为;
C.助词,的/代词,指王冕;
D.都解释为“好像”;
故答案为:D。
15.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此题重点词语:执,拿。策:书。达旦:到天亮。
故答案为: 他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16.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结合原文“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等语句可知,王冕从小因读书专心致志忘记了放牛的事,当王冕住在寺庙里读书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孜孜不倦。由此可知,王冕专心致志、勤奋刻苦、好学不倦。文中描述王冕在牧牛时偷听读书、夜晚在佛像旁读书到天亮,表现出他对学习的执着和热爱,用“痴”字形象地体现了他对学习的专注和投入。
故答案为:第1空、勤奋好学;第2空、痴。
四、现代文阅读Ⅰ(8分)
(2025六上·莱州期末)描绘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作品有很多,散文展现出了独特的韵味和情感深度。让我们一起欣赏关于春节的散文,感受新春扑面而来的喜庆氛围!
①我童年生活中,不光是海边山上孤单寂寞的独往独来,也有热闹得锣鼓喧天的时候,那便是从前的“新年”,现在叫做“春节”的。
②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总是站着我们几个馋孩子。父亲呢,就为放学的孩子们准备新年的娱乐。在海军学校上学的不但有我的堂哥哥,还有表哥哥。父亲从烟台市上买回一套吹打乐器,弹奏起来,真是热闹得很。只是我挤不进他们的乐队里去!我只能白天放些父亲给我们买回来的鞭炮,晚上放些烟火。大的是一筒一筒的放在地上放,火树银花,璀璨得很!我最喜欢的还是一种最小、最简单的“滴滴金”。那是一条小纸捻,卷着一点火药,可以拿在手里点起来嗤嗤地响,爆出点点火星。
③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然后给父母亲和长辈拜年,我拿到的红纸包里的压岁钱,大多是一圆锃亮的银元,我都请母亲替我收起。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演员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的农民,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搽着很厚的脂粉。鼓乐前后簇拥着许多小孩子。到我家门首,自然就围上一大群人,于是他们就演唱了起来,有乐器伴奏,歌曲大都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声不断。耍完了,我们就拿烟、酒、点心慰劳他们。这个村的花会刚走,那个村的又来了。
④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彩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我们默默地听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上床睡觉的时候,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选自冰心《童年的春节》,有删改)
17.阅读文章,按要求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时间顺序 民俗活动(或事件) 文章中心
年前 (1)    读这篇文章,不仅了解了传统春节的习俗,而且还感受到了(3)   的情感。
大年初一 (2)   
元宵后 收心准备上学
18.请参照下面示例,为第②段划横线的句子做朗读设计。
示例:我最喜欢的还是一种最小、最简单的“滴滴金”。那是一条小纸捻,卷着一点火药,可以拿在手里点起来嗤嗤地响,爆出点点火星。
朗读设计:朗读时,我会将重音落在“最喜欢”“嗤嗤”“点点”等词上,语速稍慢,语调轻快,以突出“我”燃放时的欢喜与兴奋。
19.声声爆竹辞旧岁,点点梅花迎新春。离春节愈近,年味也就愈浓……联系生活实际,同时也结合你对短文的理解,写出你心中的年味。
年味,是妈妈做的一手好菜;年味,是   ;年味,是   。
【答案】17.母亲打点新衣鞋帽和食物,父亲准备吹打乐器和鞭炮。;换上新衣新鞋,祭拜祖宗,给长辈拜年挣压岁钱,看耍“花会”的。;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与怀念之情。
18.朗读时,我会把重音落在“系、挽、装、裹”等动词和“大块大块”上,语速稍慢,语调轻快,以突出母亲的忙碌和美食的诱人。
19.父亲买来的吹打乐器和鞭炮;耍“花会”的欢乐笑声(也可是其他春节的习俗如:其乐融融的团圆守岁/观看春晚节目的欢声笑语/经历漫长旅途后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拎着年货走亲访友的热闹/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的喜庆)
【知识点】散文
【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绘童年春节的场景,展现了浓厚的传统节日氛围。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春节前后的准备、庆祝和结束,尤其是家庭成员的忙碌和孩子们的欢乐。文章不仅呈现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如拜年、放鞭炮、看花会等,还通过对细节的刻画,传达了对童年春节的怀念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整体上,文章充满了温馨和喜庆的情感,唤起读者对传统节日的共鸣。
【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概括。先按“年前”“大年初一”的时间线索,在文中定位对应段落,提取母亲、父亲的准备活动及“我”的参与内容,概括民俗活动;文章中心则结合首尾段中作者对童年春节的回忆和不舍,提炼“留恋与怀念”的情感。
(2)本题考查朗读设计。参考示例,先找画线句中的关键信息——母亲的动作(系、挽、装等)和体现食物特点的词(大块大块、喷香),确定重音;再根据场景,设定语速和语调,突出母亲忙碌与年味的诱人。
(3)本题考查句子仿写。仿写需结合文中场景或生活实际,围绕“年味”的温暖、热闹特质,用“是+具体场景/事物”的句式,比如“父亲贴的春联福字”“全家围坐吃年夜饭的温馨”等。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概括。
(1)根据时间“年前”的提示,找到第②段“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父亲从烟台市上买回一套吹打乐器,弹奏起来,真是热闹得很。只是我挤不进他们的乐队里去!我只能白天放些父亲给我们买回来的鞭炮,晚上放些烟火”写母亲和父亲年前分别是如何准备过年的,可概括为:母亲打点新衣鞋帽和食物,父亲准备吹打乐器和鞭炮。
(2)时间“大年初一”的提示,找到第③段“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然后给父母亲和长辈拜年,我拿到的红纸包里的压岁钱,大多是一圆锃亮的银元”“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写自己参与了哪些活动,可概括为:换上新衣新鞋,祭拜祖宗,给长辈拜年挣压岁钱,看耍“花会”的。
(3)根据第①段“我童年生活中,不光是海边山上孤单寂寞的独往独来,也有热闹得锣鼓喧天的时候,那便是从前的‘新年’,现在叫做‘春节’”、第④段“一年一度的光彩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我们默默地听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可知,作者对童年时的热闹春节十分喜欢,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与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第1空、母亲打点新衣鞋帽和食物,父亲准备吹打乐器和鞭炮。
第2空、换上新衣新鞋,祭拜祖宗,给长辈拜年挣压岁钱,看耍“花会”的。
第3空、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与怀念之情。
18.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第②段画线句“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写的是妈妈准备过年的卤肉和红糖年糕时的忙碌状态,突出这些美食的诱人,展现出过年的浓厚年味和母亲操劳的形象。因此朗读时应把重音放在表示动作的“系、挽、装、裹”和形容肉块形状的“大块大块”上。结合本段下文“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总是站着我们几个馋孩子”,如突出“我”的喜爱之情,可将重音落在“喷香的”“裹满红糟的”“卤肉”“红糖年糕”等词语上,同时语速稍慢,语调温暖而柔和,以突出母亲繁忙准备年货时的辛勤以及温馨的家庭氛围。
故答案为:朗读时,我会把重音落在“系、挽、装、裹”等动词和“大块大块”上,语速稍慢,语调轻快,以突出母亲的忙碌和美食的诱人。
19.本题考查句子仿写。这道题要求结合生活实际和短文理解,描述心中的年味。短文中描述了春节期间的热闹场景和家庭活动,如母亲忙碌准备年货、孩子们放鞭炮、家人团聚等,体现了春节的氛围。根据要求和示例,需要写出两个体现“年味”的短语。
结合②段“父亲呢,就为放学的孩子们准备新年的娱乐。在海军学校上学的不但有我的堂哥哥,还有表哥哥。父亲从烟台市上买回一套吹打乐器,弹奏起来,真是热闹得很”可写“父亲从市里买来的吹打乐器”。
结合③段“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然后给父母亲和长辈拜年,我拿到的红纸包里的压岁钱,大多是一圆锃亮的银元,我都请母亲替我收起”可写“是父母和长辈们给的红包”。
结合③段“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演员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的农民,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搽着很厚的脂粉。鼓乐前后簇拥着许多小孩子。到我家门首,自然就围上一大群人,于是他们就演唱了起来,有乐器伴奏,歌曲大都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声不断”可写“是农民门前耍花会”等。
结合生活经历示例:
年味,是全家人围坐一起吃团圆饭的温馨;年味,是孩子们欢快地放鞭炮的笑声。
故答案为:第1空、父亲买来的吹打乐器和鞭炮
第2空、耍“花会”的欢乐笑声(也可是其他春节的习俗如:其乐融融的团圆守岁/观看春晚节目的欢声笑语/经历漫长旅途后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拎着年货走亲访友的热闹/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的喜庆)
五、现代文阅读Ⅱ(13分)
(2025六上·莱州期末)在祖国的边防线上,有一群可爱的战士。有了他们,山河无恙;有了他们,万家灯火更加璀璨。现在,让我们一同参与“春节,向祖国的守岁人致敬”小说品赏活动,深切感受这些战士的精神风貌。
山高我为峰
高满航
①梁班长已经在祖国西北边陲的边防部队服役16年零8个月。
②这天早上,梁班长和往常的每个早上一样,不等初升的太阳完全跃出地平线,就带领巡边分队出发了。他们徒步在乱石林立的戈壁滩上走了1个多小时,才抵达山脚。大家歇息片刻,正要继续登山,却远远看到裹着沙砾的狂风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朝着他们横扫而来。梁班长身后的士兵小郑没能站稳,被吹得打了个趔趄,差点摔出去。
③梁班长眼疾手快,伸手紧抓住小郑,又大声朝后面喊:“大家都注意了,脚下踩实,保持平衡。”他的话刚出口,就被狂风掳掠而去,连他自己都听得不真切。身后刚站稳的小郑也听了个大概,旋即转过身,向紧跟其后的战友大喊着传达班长命令:“脚下踩实,不要摔倒。”
④以此类推,每个人都把自己听到的口令大喊着传给身后的战友,待传完十几遍,到最后的副班长耳朵里时,已经变成了:“跟紧队伍,不要掉队。”副班长意会,迎风撕开了嗓门,朝着前面回复:“是,收到。”他的声音朝着风的方向飞奔而去。
⑤风越来越大,枯草和沙砾飞上了天,石头也沿着山坡噼里啪啦地滚动。
⑥梁班长从背包里抽出绳子,先在自己腰上缠了一圈绑紧,拽了拽确定不会松开后,又转身传给身后的战友。每个人接过绳子后,都迅速穿过扎在腰间的武装带,再把绳头交到后面一个战友的手里。
⑦十几个人迎风朝着山上爬去,他们与风搏斗,也随风而舞,偶尔有战士被乱石绊倒。每当此时,腰间的绳子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有力地把他拽了回来。偶尔,有战士被风的阻力“定”住,后面的战友就弯下腰去,奋力推着他走。
⑧小郑从挎包里取护目镜时,把素描本带到地上,转眼就被风吹跑了。
⑨小郑入伍前是美术学院的大三学生,算是携画笔从戎,立志要用画笔记录壮美边防。所以从他跟着队伍巡边那天起,素描本就不离身。
⑩自从巡边那日起,小郑就被告知一条必须遵守的规矩——带去什么就必须带回什么——不能在边界遗留任何物品。
见素描本被风越吹越远,小郑心中急切,慌乱中解开武装带,欲随风去追。这时候,他的迷彩服上衣被一只手紧紧抓住。他转头,见是梁班长。
这时候,梁班长已经解开了腰间的绳子。
他把绳头交给小郑,大喊着命令他:“你站着别动,我去追。”
小郑看到,班长沿着风的方向奔跑着去追素描本。
班长跑,素描本也“跑”。他终于追上,没等到伸手抓,素描本又飞到了空中。他又去追,却被一块石头绊倒,滚了几圈,才被另一块石头挡住。这个时候,其他战友都注视着班长的一举一动。他们看到,班长似乎不知道疼痛,刚刚摔倒,又很快站了起来,再次朝素描本的方向飞奔追去。山风时急时缓,就在缓下来的一刹那,梁班长眼疾手快,稳稳地把素描本抓在了手里。
他仔细掸掉本上的尘土,交还给小郑后,又从小郑手里接过绳头,再次绑紧自己。两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登上界山之顶。
原地休息时,梁班长侧身看到,小郑正在画他们所在的这座界山。他仿佛有一支神笔,才寥寥几画,就生动勾勒出了山的轮廓。
小郑画完后转头问道:“班长,咱们这座山的海拔是多少?”
梁班长倒问起他来:“你的身高是多少?”
小郑疑惑地回答:“1米78。”
梁班长脱口而出:“那么——这座界山的海拔就是5962.68米。”
紧挨班长坐着的陈老兵听见了他俩的对话,皱眉沉默了片刻,还是忍不住纠正道:“班长,不对吧,这座山的海拔应该是5960.9米。”
梁班长站起身来,眺望着山下的茫茫戈壁,对陈老兵说,同时也是对小郑说:“没错,这座山的自然海拔是5960.9米,但既然我们来了,山高我为峰,这个自然海拔就要加上我们的高度,就应该是5962.68米。”
陈老兵若有所思地点着头,小郑也恍然大悟。
风止了没多大一会儿,又呜呜地吹起来。
战士们喝了几口军用水壶里的水,又吃了几块军用干粮。“同志们,出发。”梁班长第一个整理好随行装具。顾不得一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战士们绑紧绳子后,又朝着另一座界山行进……
(本文首发于《解放军报》)
20.边防战士在巡逻途中,常会遇到突发情况。请梳理文章②一 段内容,将文中这次“突发情况”梳理清楚。
21.下列对于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头的“16年零8个月”以及“他们徒步在乱石林立的戈壁滩上走了1个多小时”,这组数据一开头就非常让人震撼,让人感受到边防战士卫国报国非常不易!
B.“见素描本被风越吹越远,小郑心中急切,慌乱中解开武装带,欲随风去追。”小郑追素描本的原因是小郑舍不得素描本。
C.小郑入伍前是美院大三学生,他正是现代部队中有知识、有文化又有报国之志的青年的缩影。
D.“每当此时,腰间的绳子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有力地把他拽了回来。”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表现边防战士们坚韧、勇敢、团结的精神。
22.修改语句是写作的重要环节,请阅读文章中的画线句子,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稿,并说说改稿好在哪里。(从修辞角度辨析)
【原稿】大家歇息片刻,正要继续登山,却远远看到裹着沙砾的狂风正朝着他们袭来。
【改稿】大家歇息片刻,正要继续登山,却远远看到裹着沙砾的狂风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朝着他们横扫而来。
23.文章第⑨⑩段似乎与巡边之路毫无关系,是否可以将其删除?请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24.读完全文,同学们围绕题目展开了讨论,请补全下面的对话。
小亮:我觉得文章标题有些复杂,可以用“登界山”为题,这简单明了。
小星:我觉得“山高我为峰”意蕴深厚,能吸引读者兴趣,呼应文中梁班长的话,既指(1)   ,还(2)   。
【答案】20.①狂风吹走素描本;②班长追回素描本。
21.B
22.改定稿中“狂风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狂风的猛烈,渲染了边防环境的恶劣,从侧面体现出边防战士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
23.不可以删除。这两段内容属于插叙,补充交代了小郑的相关情况以及巡边路上的规定,丰富了小郑心怀祖国大好河山、心系边防事业的人物形象,为后文梁班长在极度危急的情况之下也要去追寻素描本作铺垫。
24.守边战士不惧危险顶风登山,与高山融为一体,成为山的顶峰;表现了战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战胜困难的自豪感,以及守卫边疆的决心。(分别从形象、精神方面答,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小说
【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边防战士在恶劣环境中巡逻的经历,展现了他们的坚韧、勇敢和团结精神。梁班长的果断和责任感,以及小郑对素描本的珍视,体现了战士们对职责的坚守和对生活的热爱。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刻画了边防战士的日常和挑战,传递出“山高我为峰”的精神内涵,激励读者思考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和责任。
【点评】(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先锁定范围②- 段,找出 “突发情况” 的核心事件——先找问题发生(⑧段素描本被风吹走),再找解决过程( - 段班长追回素描本),用简洁语言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逐一分析选项。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先点明改稿用的修辞(比喻,把狂风比作脱缰野马),再分析效果——生动写出狂风的猛烈,突出环境恶劣,侧面体现战士的坚韧。
(4)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先答“不能删”,再说明作用:⑨段补写小郑身份(美院学生,想记录边防),⑩段补写巡边规定,既丰富小郑形象,又为后文班长追素描本做铺垫,让情节合理。
(5)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结合 - 段,第一空从字面意答(战士登山,高度叠加在山的海拔上,成为“峰”);第二空从精神意答(体现战士不畏艰险、守边的决心与自豪感)。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第⑧段“小郑从挎包里取护目镜时,把素描本带到地上,转眼就被风吹跑了”,明确指出素描本被吹走这一突发情况的直接起因。据此可概括为:狂风吹走素描本。
第二空:根据 段“小郑看到,班长沿着风的方向奔跑着去追素描本”和第 段“班长跑,素描本也‘跑’。他终于追上,没等到伸手抓,素描本又飞到了空中……山风时急时缓,就在缓下来的一刹那,梁班长眼疾手快,稳稳地把素描本抓在了手里”可知,梁班长沿着风的方向去追素描本,虽然被石头绊倒了,但却不知道疼痛依然不放弃,最终拿到了素描本。据此可概括为:班长追回了素描本。
故答案为: ①狂风吹走素描本;②班长追回素描本。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结合第⑦段“自从巡边那日起,小郑就被告知一条必须遵守的规矩——带去什么就必须带回什么——不能在边界遗留任何物品”可知,题干中“小郑追素描本的原因是小郑舍不得素描本”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2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原稿只说狂风朝着他们袭来,是一种比较简单直接的描述,缺乏感染力。改定稿,将狂风比作脱缰的野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野马是不受控制、狂奔乱闯的,形象地描绘出狂风的猛烈和肆意妄为,给人一种直观的感受,仿佛能看到狂风呼啸而来的场景,增强了画面感。同时,这种猛烈的狂风环境也从侧面衬托出边防战士在如此恶劣条件下依然要继续登山巡逻,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原稿“袭来”这个词相对比较平淡,只是表明狂风朝着他们过来,但没有突出狂风的力度和气势。改定稿“横扫”一词更加生动形象,它传达出狂风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大面积地席卷而来的感觉,更能体现出狂风吹来时那种势不可挡的气势,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狂风的猛烈程度。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改定稿中“狂风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狂风的猛烈,渲染了边防环境的恶劣,从侧面体现出边防战士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
23.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文章第⑨⑩段在叙述巡边过程中插入了小郑入伍前的身份以及巡边的规矩等内容,属于插叙。
第⑨段介绍小郑入伍前是美术学院的大三学生,立志用画笔记录壮美边防,这一信息丰富了小郑的人物形象,让我们了解到他不仅是一名边防战士,还有着用画笔描绘边防的梦想,体现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边防事业的关注。
第⑩段提到巡边的规定是带去什么就必须带回什么,不能在边界遗留任何物品。正是因为有这条规定,小郑在素描本被吹走后才会急切地想去追回,也为后文梁班长解开绳子去追素描本这一情节做了铺垫。如果没有这两段内容,梁班长去追素描本的行为就会显得有些突兀,我们就难以理解其背后的原因。
故答案为: 不可以删除。这两段内容属于插叙,补充交代了小郑的相关情况以及巡边路上的规定,丰富了小郑心怀祖国大好河山、心系边防事业的人物形象,为后文梁班长在极度危急的情况之下也要去追寻素描本作铺垫。
24.本题考查标题含义。
根据第 — 段“小郑画完后转头问道:‘班长,咱们这座山的海拔是多少?’”“梁班长脱口而出:‘那么这座界山的海拔就是5962.68米。’”“没错,这座山的自然海拔是5960.9米,但既然我们来了,山高我为峰,这个自然海拔就要加上我们的高度,就应该是5962.68米”可知,梁班长与小郑讨论了他们所攀登的界山的海拔。第 段小郑询问界山的海拔,而第 段梁班长先反问小郑的身高,然后给出了一个高于实际海拔的数字(5962.68米),这个数字是小郑的身高(1.78米)与山的自然海拔(5960.9米)之和。所以“山高我为峰”一方面指班长和小郑讨论山的海拔时班长提出的观点。同时,梁班长此举并非在提供错误的信息,而是在表达一种精神象征,即“山高我为峰”。他通过这种方式,强调了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与自然的高度相媲美,甚至超越自然的高度。
在文章中,梁班长和他的战友们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依然坚定地执行巡边任务,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所以“山高我为峰”在这里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相加,更是一种精神的升华。它代表了边防战士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依然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他们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征服一切困难,守护祖国的边疆。这种精神体现了边防战士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担当,他们愿意为了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幸福,付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表达了作者对边防战士不畏风霜雨雪,愿以脚丈量界山,守卫边防安全的高度赞美。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第1空、守边战士不惧危险顶风登山,与高山融为一体,成为山的顶峰
第2空、表现了战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战胜困难的自豪感,以及守卫边疆的决心。(分别从形象、精神方面答,意思对即可。
六、作文(50分)
25.(2025六上·莱州期末)请以“最好的礼物”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①从生活中选材,有真情实感。②有恰当的人物描写。③中心突出,详略得当。④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⑤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最好的礼物
在我记忆的长河中,存放着许多珍贵的礼物,有生日时精美的玩具,有过年时崭新的衣服。但在我心中,最好的礼物,是那次考试失利后老师给予我的鼓励。
那是一次数学考试,成绩公布的那一刻,我的心猛地一沉。看着试卷上那一个个鲜红的叉,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明明努力复习了,成绩却还是如此糟糕。
放学后,我独自坐在教室里,望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心情低落到了极点。这时,数学老师走了进来,她轻轻地走到我身边,拍了拍我的肩膀,说:“怎么还不回家呀?”我低着头,不敢看老师的眼睛,小声说:“老师,我这次考得太差了。”
老师拉过一把椅子,坐在我对面,微笑着说:“一次考试失利并不能代表什么,它只是帮助你发现问题的工具。我看到了你这段时间的努力,这比成绩更重要。”说着,她拿起我的试卷,耐心地给我讲解每一道错题,分析我错误的原因。老师的声音很温柔,每一句话都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心中的阴霾。
讲完题后,老师从包里拿出一本笔记本,递给我,说:“这是我给你的礼物,里面记录了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还有一些鼓励的话,希望能帮助到你。”我接过笔记本,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取得进步。老师相信你!”看着这些话,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
从那以后,我每天都会认真看老师给我的笔记本,按照上面的方法学习数学。遇到难题时,我总会想起老师的鼓励,然后重新振作起来,努力思考。终于,在下次考试中,我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份礼物,虽然没有华丽的包装,却比任何礼物都珍贵。它让我在迷茫和失落时,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勇气。老师的鼓励,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初中学习的道路,成为我成长路上最好的礼物。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
一、审题立意。“最好的礼物”,审题关键在于“最好”和“礼物”。“礼物”是文章的核心事物,它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物品,如一本书、一个手工艺品;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经历、成长感悟等,比如一次难忘的旅行、他人给予的鼓励信任、自身克服困难后的蜕变。“最好”则是文章的题眼,要突出这份礼物在自己心中的独特地位和非凡意义,它可能在特定时刻给予自己力量、温暖、启发,促使自己成长、改变。立意时,可从情感、成长、品德塑造等角度出发,通过具体事例展现礼物背后的深情厚谊、人生哲理,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感恩,凸显这份礼物对自己生命的重要价值。
二、思路点拨。本题要求写记叙文。构思这篇文章,可从回忆引入,以温馨的场景开启故事,比如在生日派对上,大家纷纷送上礼物,而你却望着角落里一份特别的礼物陷入回忆,自然引出下文。 接着详述礼物背后的故事,若是一份手工绘画,就讲讲送画之人是在你遭遇挫折时,默默陪伴,花了很多心思创作这幅画来鼓励你,描绘创作过程中的细节,如对方专注的神情、涂改的痕迹等。 再着重描写自己收到礼物时的内心感受,看到画的瞬间,委屈、感动、振奋等情绪交织,将复杂情绪细致展现。 最后,在结尾处点明这份礼物的特殊意义,它是困境中的支持,是温暖的陪伴,正因如此,它成为你心中最好的礼物,升华文章主旨,让读者感受到礼物背后的深情。
【点评】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先明确“礼物”可实可虚(实物/鼓励、陪伴等),“最好”是核心,需突出礼物对自己的特殊意义(如带来力量、启发、温暖)。立意围绕“感恩”“成长”展开,用具体事体现礼物的独特价值。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