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时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 “我们自己” 单元的核心整合课,承接前 4 课 “身体结构认知、生长变化观察、游戏中身体应用、单一嗅觉感知” 的基础,聚焦 “综合运用眼、耳、口、鼻、手五种感官探索事物”,是 “单一感官体验” 向 “多感官协同认知” 的关键升级。教材以 “日常熟悉事物(苹果、积木、铃铛)” 为探究载体,通过 “识别感官功能 — 安全探索体验 — 归纳协同优势 — 生活迁移应用” 的逻辑链,引导学生突破 “单一依赖某一感官” 的认知局限,认识 “每种感官有独特功能(眼观形色、耳听声音、鼻闻气味、手摸触感、口尝安全味道),多感官联用能更全面了解事物”,初步建立 “感官是认识世界的工具” 的科学观念。教材规避复杂生理知识,以 “安全体验、趣味互动” 为主,为后续 “感官保护、跨感官协同” 学习奠定基础,是连接 “身体认知” 与 “生活探究” 的重要纽带。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学习本课时,具备以下基础与认知特点: 已有经验:能识别身体部位,知道鼻子能闻、眼睛能看,有 “摸东西、尝食物” 的生活体验,但未系统梳理 “五种感官” 的功能体系,也未主动尝试 “用多种感官探究同一事物”(如仅看苹果颜色,不摸触感、尝味道); 认知特点:以具象思维为主,对 “动手摸、用耳听、尝安全食物” 的体验活动兴趣浓厚,但易出现 “单一依赖视觉(只看不动)” 或 “误用感官(尝不明物品、用手揉眼)” 的问题,需明确安全规则与探究顺序; 学习能力:能简单描述单一发现(如 “苹果红”“饼干甜”),但难以完整表达 “多感官探索过程”;动手记录时,需借助图标简化任务,避免文字障碍,且需教师引导 “有序使用感官”。核心素养分析1. 科学观念 通过多感官探索,明确眼(看形色)、耳(听声音)、口(尝安全味道)、鼻(闻气味)、手(摸触感)的功能,知道 “多感官联用能更全面了解事物”,初步建立 “感官协同工作提升认知准确性” 的观念。 2. 科学思维 通过 “单一感官与多感官探索对比”(如 “只用眼睛看苹果 vs 用眼 + 手 + 口探索苹果”),学习 “从多角度认知事物” 的思维方法,能归纳 “某一事物的多感官特点”(如 “苹果:红、圆、光滑、甜、香”),培养初步的归纳与综合思维。 3. 探究实践 能参与 “感官功能识别”“多感官探索” 活动,掌握 “按‘看→听→闻→摸→尝(安全)’的顺序探究”“用图标记录发现” 的方法,提升 “安全探究、有序记录” 的实践能力。 4. 态度责任 感受 “多感官探索的乐趣”,体会感官对生活的重要性;养成 “不尝不明物品、不塞异物进耳 / 鼻、轻摸不揉眼” 的安全习惯,增强 “爱护感官” 的责任意识。教学重点识别眼、耳、口、鼻、手五种感官,说出每种感官的基本功能(如 “眼睛看颜色”“耳朵听声音”); 能综合运用 2-3 种感官探索某一物品(如用眼看、手摸、鼻闻苹果),并描述发现。教学难点理解 “多感官联用的优势”(如 “只用眼睛看苹果,不知道味道;联用口尝,才能知道甜”),突破 “单一感官认知” 的局限; 用完整句子描述 “多感官探索过程”(如 “我用眼睛看苹果是红色的,用手摸是光滑的,用嘴巴尝是甜的”)。教具准备感官功能示意图(眼、耳、口、鼻、手对应功能图文)、安全探索物品(苹果、蓝色正方形积木、金色铃铛)、PPT(探索步骤 + 安全提示)、“感官探索记录卡” 模板、安全提示卡(“不尝不明物、轻摸不揉眼”)、时间提醒卡(绿 / 黄 / 红) 每组 1 套探索物品(苹果、积木、铃铛)、每人 1 张 “感官探索记录卡”(印感官图标 + 空白记录区)、彩色蜡笔、小毛巾(擦手用)、小组计时员徽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互动游戏 “感官猜猜猜”:①用布盖苹果,问 “想知道是什么,先用什么看?”(引导说 “眼睛”);②摇铃铛盒子,问 “想知道有没有声音,用什么听?”(引导说 “耳朵”);③拿出苹果,问 “想知道味道,用什么尝?”(引导说 “嘴巴”)。 聚焦主题:“我们有五种‘感官小工具’能发现事物秘密,今天就用它们探索身边的东西,看看多感官一起用会有什么新发现!” 板书课题,带领念 2 遍:“《我们自己 —— 通过感官来发现》,今天当‘感官小探险家’!” 学生活动 兴奋参与游戏,齐声回答感官名称; 分享生活体验:“我用手摸过小猫,毛茸茸的!”“我用鼻子闻过花香!”; 跟着念课题,期待探索活动。 设计意图 用游戏唤醒感官经验,自然引出主题,降低学习门槛,激发探究兴趣。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我们的 “感官小工具” 有哪些功能?(5 分钟) 教师活动 讲解感官功能:展示示意图,边指边说:“眼睛看颜色形状(如苹果红、圆),耳朵听声音(如铃铛叮),鼻子闻气味(如苹果香),手摸触感(如苹果光滑),嘴巴尝安全味道(如苹果甜)—— 记住,只能尝老师给的安全食物!” 示范探究顺序:拿苹果演示 “看→听(敲苹果)→闻(扇闻)→摸→尝(咬一小口)”,强调 “按顺序探索更清楚”。 明确目标:“只用一种感官和多种感官探索,发现会一样吗?接下来分组试试看!” 学生活动 指认自身感官,跟读功能; 模仿教师动作,记住 “看→听→闻→摸→尝” 顺序; 小声讨论:“只用眼睛看,不知道苹果甜不甜!” 设计意图 明确感官功能与探究方法,为后续安全探索铺垫。 (二)探索:多感官探索物品,记录发现(12 分钟) 教师活动 分组任务:4 人一组,发放物品与记录卡,要求:①按顺序探索苹果(可尝)、积木(不尝)、铃铛(不尝);②用图标记录发现(如眼睛旁画红圆代表苹果);③计时员用提醒卡把控时间(每种物品 4 分钟)。 巡回指导:①纠正不安全行为(如凑近闻、尝积木);②帮助记录(如用 “△” 画积木形状);③引导表达:“用手摸积木是什么感觉?” 学生活动 分组探索: 苹果:看(红、圆)→ 听(咚咚)→ 闻(香)→ 摸(光滑)→ 尝(甜),记录对应图标; 积木:看(蓝、方)→ 听(敲着咚咚)→ 摸(硬),标注 “不尝”; 铃铛:看(金、圆)→ 听(叮叮)→ 摸(凉),标注 “不尝”; 小组交流:“用多种感官知道苹果又红又甜,比只用眼睛看知道得多!” 设计意图 在实践中体会多感官优势,用图标记录突破文字障碍,落实探究实践素养。 (三)研讨:多感官联用有什么好处?(5 分钟) 教师活动 邀请分享:请 2 组展示记录卡,问 “只用眼睛看苹果,能知道味道吗?多感官联用发现了什么?” 总结:“单一感官只能知一点,多感官联用能知更多(如苹果的色、形、味、触感),就像多个小侦探一起工作!” 联系生活:“买水果时,用眼看新鲜度、手摸软硬、鼻闻香味,就能买到好吃的!” 学生活动 上台分享:“只用眼睛看不知道苹果甜,用嘴巴尝才知道!多感官能发现更多秘密!” 点头认同:“买橘子时,我也会摸一摸软不软!” 设计意图 通过分享归纳多感官优势,实现 “课堂探究” 向 “生活应用” 迁移。 (四)拓展:爱护我们的感官(3 分钟) 教师活动 讨论保护方法:“感官很重要,怎么爱护它们?(引导说 “不塞豆子进耳朵、不尝不明东西、轻擦眼睛”)” 布置任务:“回家和爸妈用多感官探索香蕉 / 玩具车,把发现画下来,明天分享!” 学生活动 积极回答:“我不把小珠子塞进鼻子!”“我不尝地上的东西!” 兴奋回应:“我要探索家里的香蕉!” 设计意图 强化 “爱护感官” 的态度责任,延伸探究到生活。三、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 分) 我们用哪个感官知道苹果是红色的?( ) A. 眼睛 B. 耳朵 C. 手 探索积木时,不能用的感官是?( ) A. 眼睛看 B. 嘴巴尝 C. 手摸 多感官联用的好处是?( ) A. 只能发现一个秘密 B. 能发现更多秘密 C. 会伤害感官 二、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6 分) 我们有眼、耳、口、鼻、手五种感官。( ) 只用耳朵听,就能知道苹果是甜的。( ) 不尝不明物品,是爱护感官的表现。( ) 参考答案 选择题:1.A 2.B 3.B 判断题:1.√ 2.× 3.√ 设计意图 检测核心知识,强化 “感官功能、安全使用” 认知。四、课堂小结 儿歌总结:“小感官,五个宝,眼睛看色又看貌;耳朵听声辨得清,鼻子闻味本领高;小手摸触知软硬,嘴巴尝味甜或糟;一起用,发现多,认识世界真奇妙!”(带领做动作) 提问回顾:“五种感官是什么?多感官联用有什么好处?要怎么爱护感官?” 强化态度:“感官是我们的小帮手,一定要好好爱护哦!” 学生活动 边做动作边念儿歌,兴趣浓厚; 齐声回答:“眼耳口鼻手!多感官能发现更多秘密!不尝不明物,不塞耳和鼻!” 设计意图 儿歌 + 动作贴合低龄认知,98 字小结巩固知识与态度,实现目标闭环。板书设计2.5 我们自己 —— 通过感官来发现 一、“感官小工具” 功能(贴示意图) 感官 功能(图标 / 简笔画) 眼睛 看颜色、形状(彩虹、圆形) 耳朵 听声音(铃铛、“叮叮”) 鼻子 闻气味(花朵、香味符号) 手 摸触感(光滑 / 粗糙线条) 嘴巴 尝安全味道(苹果、甜符号,标 “仅安全食物”) 二、探索发现:多感官更全面(贴学生记录卡) 苹果:看(红、圆)→ 闻(香)→ 摸(光滑)→ 尝(甜) 积木:看(蓝、方)→ 听(咚咚)→ 摸(硬)(标 “不尝”) 铃铛:看(金、圆)→ 听(叮叮)→ 摸(凉)(标 “不尝”) 三、爱护感官提示(彩色标语) 不塞异物进耳 / 鼻 不尝不明物 轻摸不揉眼 小声听不伤耳教学反思1. 成功之处 (1)多感官体验激活参与:采用 “看听闻摸尝” 全参与形式,课堂参与率 98%,学生主动发现 “多感官能知更多”,有效突破探究难点; (2)安全保障到位:通过 “提示卡 + 示范 + 监督”,无安全事故,95% 学生能说出 “不尝不明物”,态度目标落实; (3)记录设计合理:图标记录降低难度,80% 学生能独立完成,研讨分享锻炼表达,科学思维得到培养。 2. 不足之处 (1)时间分配不均:苹果探索耗时超 6 分钟,积木、铃铛 “听声音” 环节被压缩,部分小组探索不完整; (2)个体差异关注不足:15% 语言弱的学生仅能说 “苹果甜”,无法完整表达 “用 XX 感官发现 XX”; (3)拓展跟踪不足:家庭任务仅口头分享,部分学生忘记内容,迁移效果打折扣。 3. 教学建议 (1)优化时间管理:缩减探索物品为 2 种(苹果 + 积木),每种 6 分钟,用计时员徽章把控进度; (2)分层指导表达:准备 “我用 XX 感官,发现 XX 是 XX” 句式卡,结对 “表达小助手”,帮助弱生完整表达; (3)完善拓展跟踪:设计 “家庭探索卡”(印图标提示),下次课展评优秀作品,发 “感官小达人” 贴纸,提升完成率。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9张PPT)2.5《我们自己 —— 通过感官来发现》(教科版)一年级上2.5《我们自己 —— 通过感官来发现》我们有五种‘感官小工具’能发现事物秘密,今天就用它们探索身边的东西,看看多感官一起用会有什么新发现!导入新课眼睛看安全提醒:不要闻或尝陌生的物品。耳朵听舌尝手摸、鼻闻眼睛能看物体形状、颜色等;耳朵能听声音;鼻子能闻气味;舌头能尝味道;皮肤能感知软硬、冷热等信息。1.到校园中,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花园或者绿地。校园2.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并画下来。把看到的、听到的或闻到的,选择两种画下来。校园观察记录日期( )苹果:看(红、圆)→ 闻(香)→ 摸(光滑)→ 尝(甜)积木:看(蓝、方)→ 听(咚咚)→ 摸(硬)(标 “不尝”)铃铛:看(金、圆)→ 听(叮叮)→ 摸(凉)(标 “不尝”)能观察到物体的形状、颜色、运动状态等信息。反复观察会得到更多信息,因为能发现之前没注意到的细节。1.我们观察到了哪些信息?2.反复观察会得到更多信息吗?感觉器官很容易受到伤害,我们要注意保护它们。1.不要看强光2.不随意揉眼睛3.多做户外运动1.不用力擤鼻2.不随意抠鼻孔3.保持鼻腔清洁1.保持耳道干燥2.不随意掏耳朵3.不长时间戴耳机课堂练习(一)选择题 1.我们用哪个感官知道苹果是红色的?( )A. 眼睛 B. 耳朵 C. 手2.探索积木时,不能用的感官是?( )A. 眼睛看 B. 嘴巴尝 C. 手摸3.多感官联用的好处是?( )A. 只能发现一个秘密 B. 能发现更多秘密 C. 会伤害感官BAB(二)判断题 我们有眼、耳、口、鼻、手五种感官。( )只用耳朵听,就能知道苹果是甜的。( )不尝不明物品,是爱护感官的表现。( )×√√课堂总结小感官,五个宝,眼睛看色又看貌;耳朵听声辨得清,鼻子闻味本领高;小手摸触知软硬,嘴巴尝味甜或糟;一起用,发现多,认识世界真奇妙!”“五种感官是什么?多感官联用有什么好处?要怎么爱护感官?”“感官是我们的小帮手,一定要好好爱护哦!”板书设计2.5 我们自己 —— 通过感官来发现一、“感官小工具” 功能(贴示意图)感官功能(图标 / 简笔画)眼睛看颜色、形状(彩虹、圆形)耳朵听声音(铃铛、“叮叮”)鼻子闻气味(花朵、香味符号)手摸触感(光滑 / 粗糙线条)嘴巴尝安全味道(苹果、甜符号,标 “仅安全食物”)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让备课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5《我们自己 —— 通过感官来发现》教学课件.pptx 【核心素养】2.5《通过感官来发现》教案含反思.docx 视频素材:五大感官.mp4 视频素材:保护五官小律动.mp4 视频素材:我们的感觉器官.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