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

资源简介

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10题每题1分,11-15题每题2分,共20分。)
1.(2024九上·兰州期中)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开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集月壤样品之旅。下列探月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点火起航 B.箭器分离 C.月背着陆 D.采集月壤
2.(2024九上·兰州期中)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用滴管取液体 B.过滤
C.倾倒液体 D.点燃酒精灯
3.(2024九上·兰州期中)小东同学将少量医用酒精涂在手背上,先感到手背凉凉的,后闻到了酒精的气味,会儿发现酒精不见了,气味也变淡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手背凉凉的——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率加快
B.闻到了酒精的气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酒精不见了——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D.气味变淡了——分子的总数减少
4.(2024九上·兰州期中)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净水过程中明矾起消毒杀菌作用
B.天然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得到的水是混合物
C.工业废水经处理符合排放标准后排放
D.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5.(2024九上·兰州期中)科学家运用了模型建构的方法探索原子的结构。下列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过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B.汤姆孙等人在原子中发现了电子,推翻了道尔顿实心球模型
C.卢瑟福等人通过粒子散射实验修正了汤姆孙葡萄干布丁模型
D.卢瑟福核式模型是最完善的原子结构模型,不会被替代
6.(2024九上·兰州期中)“推理”是学习化学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结果正确的是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则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离子是带电的微观粒子,则带电的微观粒子都是离子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则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
D.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热量变化,则有热量变化的过程都是化学变化
7.(2024九上·兰州期中)如图是探究水的组成及变化的实验装置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管中的气体可燃烧,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
B.该实验生成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
C.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
D.该变化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8.(2024九上·兰州期中)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A.:表示2个氧原子
B.2Al:表示2个铝元素
C.:表示7个二氧化硫
D.:表示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价
9.(2024九上·兰州期中)铷广泛应用于卫星导航、计算机通信等领域,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B.铷的相对原子质量是85.47
C.铷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D.氯化铷的化学式为RbCl
10.(2024九上·兰州期中)火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是由木炭、硫黄和硝酸钾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爆炸时发生的主要反应为。其中x的数值和K2S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
A.2,-2 B.2,+3 C.3,+4 D.3,-2
11.(2024九上·兰州期中)“糖醋鲤鱼”是一道传统名菜,其烹饪过程中用到了黄酒和食醋。黄酒中的乙醇与食醋中的乙酸发生反应生成乙酸乙酯,使烹饪出的菜品别具香味。下列关于乙酸乙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乙酸乙酯属于氧化物
B.乙酸乙酯由4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C.乙酸乙酯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D.乙酸乙酯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2024九上·兰州期中)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B.
C. D.
13.(2024九上·兰州期中)如图把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测湿度)探头放入食品保鲜袋中,开始采集数据,然后向袋内呼出气体。采集的数据经处理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X表示二氧化碳,曲线Y表示的是水蒸气
B.根据图乙可知呼出气体中不含有氧气
C.200 s时没有被采集数据的其他所有气体的总体积分数为23.34%
D.由此实验,有人认为空气成分中的“其他气体和杂质”主要指水蒸气是错误的
14.(2024九上·兰州期中) 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40 3 5 2
反应后的质量/g 4 x 5 34
A.x=7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反应中甲和丁的质量比是9∶8
15.(2024九上·兰州期中)科学家用“人工树叶”模拟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获得氧气,实现“碳中和”,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甲、乙质量比为18∶11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个数均不发生改变
C.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D.该反应涉及的物质都是化合物
二、填空题(共20分)
16.(2024九上·兰州期中)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用相应的化学用语填空。
(1)两个硫酸根离子   ;
(2)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   ;
(3)标出氯酸钾(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
(4)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
(5)3个水分子   。
17.(2024九上·兰州期中)同学们在实验室模拟水厂净化工艺,将采集的黎明湖水净化成自来水,并最终制成蒸馏水,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明矾的作用是   ,操作1所需的玻璃仪器有   。
(2)操作2是利用活性炭吸附水中的杂质,除去异味,图2是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为了达到较好的净化效果,液体B应该从   端通入(填“a”或“b”)。
(3)通过操作3可以得到净化程度更高的蒸馏水,操作3的名称是   ;实验时,除了向烧瓶中加入液体C,还需要加入少量的沸石或碎瓷片,其作用是   。
18.(2024九上·兰州期中)叩问天穹,化学助力。
(1)万户飞天:明代万户飞天时用黑火药(含有硫、木炭和硝酸钾)作火箭燃料。黑火药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卫星发射:1970年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入轨。制造人造卫星常用到钛合金,工业制取钛()的一种方法:,式中x为   。
(3)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运载火箭的燃料之一偏二甲肼()中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
(4)探月探火:近日“祝融号”火星车发现火星低纬度地区存在液态水,为星际移民的能源供给提供了可能。利用太阳能电池电解水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9.(2024九上·兰州期中)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是当今社会交通工具的两大主流类型。燃油汽车燃料燃烧不仅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还会释放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发展新能源汽车是降低燃料消耗量、改善大气环境的重要举措。2021~2023年,我国不同动力类型汽车销量占比见图1。
纯电动汽车因其能源利用率高、结构简单、噪声小等优点成为近年来使用最广的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利用电池储能后放电,驱动汽车行驶,但因电池安全性、充电时长、续航里程、使用寿命等因素导致其发展受限。我国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对比了添加1-SP和2-CNT两种导电剂对纯电动汽车中磷酸铁锂(LiFePO4)电池使用寿命的影响,结果如图2(容量保持率越高,代表电池使用寿命越长)。
在“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纯电动汽车的优点有   (写出一条即可)。
(2)磷酸铁锂(LiFePO4)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结果精确到0.1%)。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燃油作为汽车燃料会造成空气污染
B.2021~2023年,我国燃油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占比均逐年增加
(4)对比图2中的两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放电倍率范围内,当放电倍率相同时,   。
三、实验题(15分)
20.(2024九上·兰州期中)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用装置F收集氧气,检验瓶中氧气已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   (选填“b”或“c”)口处,观察木条是否复燃;需要瓶中氧气时,可用水将装置中的氧气排出,水应从导管   (选填“b”或“c”)口通入。
(4)通常状况下,硫化氢(H2S)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常用块状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则制取硫化氢气体可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填字母)。
21.(2024九上·兰州期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以下实验。
(1)请写出镁条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若在陶土网上点燃镁条,镁条完全燃烧后,通过称量发现陶土网上燃烧产物的质量比反应前镁条的质量小,其主要原因是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比逸散的氧化镁质量________(填“大”或“小”)。
(3)小红按图甲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小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通过甲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却发现产物中还有一些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
黄色固体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
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
②镁条能在氮气中燃烧生成黄色的氮化镁()固体;
③氮化镁可与水反应生成氨气,氨气溶于水后得到的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作出猜想】
黄色固体为。
【实验探究】
(4)如图乙所示,取部分燃烧产物于小烧杯B中,加入适量水,然后用大烧杯罩住小烧杯A和B,若观察到________的现象,则可得出燃烧产物中含的结论。
【反思与交流】
(5)空气中N2的含量远高于O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MgO却远多于,请给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
(6)写出丙实验过程的现象________。
(7)在丁实验中,混合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正确的是______。
A. B.
C. D.
(8)通过上述实验,你得到启示: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在________环境进行。
四、计算题(共5分)
22.(2024九上·兰州期中)阳澄湖大闸蟹以独特的品质和口感而被誉为“蟹中之王”,螃蟹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某同学为检测碳酸钙的含量,取螃蟹壳样品加入稀盐酸,反应过程中烧杯内物质总质量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原理:)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结束后共产生二氧化碳   g。
(2)计算此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点火起航,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箭器分离、月背着陆、采集月壤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分析。
2.【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滴瓶中滴管吸液时要先提起在外挤压空气,然后伸入液体中吸液,不符合题意;
B、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符合题意;
C、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向着手心,不符合题意;
D、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酒精灯对火,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滴管的使用方法分析;
B、根据过滤一贴 二低三靠原则分析;
C、根据倾倒液体标签、试剂瓶口、瓶塞三处要求分析;
D、根据酒精灯火柴点燃分析。
3.【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解析】【解答】A、酒精挥发从手上吸热,酒精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说法正确;
B、闻到了酒精的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精气味。故选项说法正确;
C、酒精具有挥发性,因为酒精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到空气中,所以酒精不见了。故选项说法错误;
D、酒精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到空气中,气味变淡了,是因为酒精分子的总数减少了。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答案】A
【知识点】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保护水资源;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自来水净化中加入明矾,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具有吸附性,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形成较大颗粒而沉降,则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沉降,属于物理变化,而消毒杀菌属于化学变化,故A符合题意;
B、天然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得到的水仍含有可溶性的杂质,属于混合物,故B不符合题意;
C、工业废水经处理符合排放标准后排放,可有效减少水污染,故C不符合题意;
D、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明矾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蒸馏得到的水属于纯净物)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硬水的定义进行分析解答。
5.【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化学相关人物及贡献
【解析】【解答】A、道尔顿是探索原子的结构较早的科学家,受当时科学水平的局限性,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于汤姆孙等人在原子中发现了电子,提出汤姆孙葡萄干布丁模型,所以推翻了道尔顿实心球模型。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设计了α粒子散射实验,得出卢瑟福核式模型,修正了汤姆孙关于原子结构的汤姆孙葡萄干布丁模型。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但卢瑟福核式模型也不是是最完善的原子结构模型,将会被替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原子结构模型演变过程,结合科学家的贡献分析。
6.【答案】C
【知识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单质和化合物
【解析】【解答】A.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不符合题意;
B.带电的微观粒子不一定都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电子等,不符合题意;
C.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则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符合题意;
D. 有热量变化的过程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灯泡通电放热等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分析;
B、根据离子、质子、电子等都是带电粒子分析;
C、根据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分析;
D、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都可能有热量的变化分析。
7.【答案】D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解析】【解答】A、水通电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为2:1,a 管中的气体体积较小,该气体是氧气,没有可燃性,不能燃烧,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水通电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为2:1,不是质量比为,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不是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电解水是消耗电能,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该变化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二者的体积比是1:2质量比是8:1;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由水分子构成,氧气具有氧化性,氢气具有可燃性,电解水实验是将电能转换成化学能来解答。
8.【答案】D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合价规律和原则
【解析】【解答】A、:表示1个氧离子,不符合题意;
B、2Al表示2个铝原子,不符合题意;
C、表示7个二氧化硫分子,不符合题意;
D、表示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元素符号右上角数字为离子所带电荷数,元素符号前出现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分子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式前加系数为分子个数,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分析。
9.【答案】C
【知识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A、铷的原子序数=质子数=37,即,不符合题意;
B、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不符合题意;
C、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37=2+8+18+8+n,n =1,铷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符合题意;
D、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在化合物中显+1价,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则氯化铷的化学式为RbCl,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分析;
B、根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分析;
C、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易失电子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数值即为原子得失电子数,化合物化学式书写遵循化合价代数和为0原则分析。
10.【答案】D
【知识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均不变,反应后有3个C,所以反应前也应该有3个C,所以x的数值为3;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K2S中K元素化合价为+1价,设S元素化合价为X,那么有(+1)x2+X=0,解得X=-2,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均不变以及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进行分析。
11.【答案】D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乙酸乙酯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 、乙酸乙酯由乙酸乙酯分子构成的,一个乙酸乙酯分子由4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乙酸乙酯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4+1×8+16×2=88,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不符合题意;
D、乙酸乙酯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4):(1×8):(16×2)=6:1:4,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分析;
B、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分子由原子构成分析;
C、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分析,注意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1,不是g;
D、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12.【答案】A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符合题意;
B、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C、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方程式书写原则分析,书写方程式首先要尊重客观事实,即正确书写出该反应中涉及到的物质的化学式,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按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相等配平。
13.【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A、空气中按体积分数计算,氧气约21%,二氧化碳约0.03%,由图可知,开始时X的体积分数为20.77%,则表示氧气,Y的体积分数为1.98%,则Y表示水蒸气,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最终氧气的体积分数降至17.17%,则说明呼出气体中仍含有氧气,不符合题意;
C、200s 时未采集数据的所有气体,总体积分数为1-17.17%-3.67%-2.50%=76.66%,不符合题意;
D、由实验可知,空气中水的体积分数为1.98%,而空气成分的气体杂质体积分数为0.03%,所以空气成分的“其它气体和杂质”主要是指水蒸气的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图示所给各气体初始体积分数及最终体积分数,结合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体积分数分析。
14.【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40g+3g+2g+5g-(4g+5g+34g)=7g。故说法正确;
B、丙质量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不参加反应。故说法正确;
C、由表中信息可知,甲物质质量在减少,为反应物,乙和丁质量增加,为生成物,反应符合一变多, 属于分解反应。故说法错误;
D、由表可以得出,反应中甲和丁的质量比为(40g-4g):(34g-2g)=9:8。故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对于表格数据的分析及相关计算。
15.【答案】C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质量比为(2×18):(12+16×2)=9:11,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从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变成了甲烷分子和氧气分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反应前水中和二氧化碳中氧元素都为-2价,反应后氧气中氧元素化合价为0,故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该反应涉及的物质中氧气为单质,不是化合物,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根据氧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以及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来解答。
16.【答案】(1)
(2)N2
(3)
(4)Al2O3
(5)3H2O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解析】【解答】(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表示多个离子就需要在离子符号前面添加适当的数字,因此两个硫酸根离子表示为;
(2)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为氮气,化学式为N2;
(3)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数值为1时,不能省略;氯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有(+1)+x+(-2)×3=0,解得x=+5,氯酸钾中氯元素为+5价表示为;
(4)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合价数值约到最简交叉写在元素右下角。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元素Al)与非金属元素(氧元素O)形成化合物为氧化铝,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2O3;
(5)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3个水分子表示为3H2O。
【分析】(1)根据离子符号书写在原子团或元素符号右上角标上所带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多个离子符号前加系数分析;
(2)根据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为氮气,氮气为双原子构成分子的物质分析;
(3)根据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分析;
(4)根据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为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为铝元素,结合化合物化学式书写遵循化合价代数和为0原则分析;
(5)根据化学式表示一个分子,多个分子化学式前加系数分析。
(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表示多个离子就需要在离子符号前面添加适当的数字,因此两个硫酸根离子表示为;
(2)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为氮气,化学式为N2;
(3)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数值为1时,不能省略;氯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有(+1)+x+(-2)×3=0,解得x=+5,氯酸钾中氯元素为+5价表示为;
(4)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合价数值约到最简交叉写在元素右下角。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元素Al)与非金属元素(氧元素O)形成化合物为氧化铝,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2O3;
(5)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3个水分子表示为3H2O。
17.【答案】(1)吸附悬浮颗粒物,加速沉降;漏斗、烧杯、玻璃棒
(2)b
(3)蒸馏;防止暴沸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蒸发与蒸馏操作;水的净化
【解析】【解答】(1)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能吸附水中悬浮颗粒,加速沉降;
操作1能使固体和液体分离,该操作的名称是过滤,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漏斗;
(2)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液体B应从b端通入,能使水与活性炭充分接触,净化效果更好;
(3)通过操作3可以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蒸馏水,故操作3是蒸馏;
蒸馏前加入碎瓷片(或者沸石)的作用是引入气化中心,防止液体过热暴沸,使沸腾保持平稳。
【分析】(1)根据明矾的吸附沉降作用及过滤所需仪器分析;
(2)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及净水时水从下向上进入效果好分析;
(3)根据蒸馏可得到纯净的水分析。
(1)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能吸附水中悬浮颗粒,加速沉降;
操作1能使固体和液体分离,该操作的名称是过滤,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漏斗;
(2)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液体B应从b端通入,能使水与活性炭充分接触,净化效果更好;
(3)通过操作3可以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蒸馏水,故操作3是蒸馏;
蒸馏前加入碎瓷片(或者沸石)的作用是引入气化中心,防止液体过热暴沸,使沸腾保持平稳。
18.【答案】(1)混合物
(2)4
(3)2:7
(4)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化学式的相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1)根据黑火药含有硫、木炭和硝酸钾,属于混合物;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钠原子、钛原子、氯原子个数分别为4、1、4,反应后钠原子、钛原子、氯原子个数分别为x、1、x,故x=4;
(3)偏二甲肼( C2H8N2)中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8:(14×2)=2:7;
(4)利用太阳能电池电解水制氢气,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1)根据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
(3)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4)根据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结合方程式书写分析。
19.【答案】(1)能源利用率高(或结构简单、噪声小等)
(2)158;35.4%
(3)A
(4)添加2﹣CNT的磷酸铁锂电池使用寿命比添加1﹣SP的长
【知识点】化学式的相关计算;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解析】【解答】(1)由题干信息可知,纯电动汽车具有能源利用率高、结构简单、噪声小等优点;
(2)磷酸铁锂(LiFePO4)的相对分子质量=7+56+31+16×4=158;
铁元素质量分数为;
(3)A、燃油汽车燃料燃烧不仅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还会释放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从而造成空气污染,故A正确;
B、由图1可知,2021~2023年,我国燃油汽车的销量占比逐渐减小,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占比逐年增加,故B错误;
故选A;
(4)对比图2中的两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放电倍率范围内,当放电倍率相同时,添加2﹣CNT的磷酸铁锂电池使用寿命比添加1﹣SP的长。
【分析】(1)根据纯电动汽车环保、简便的特点分析;
(2)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3)根据化石能源对环境的影响及题中所给信息分析;
(4)根据图示曲线的变化趋势分析。
(1)由题干信息可知,纯电动汽车具有能源利用率高、结构简单、噪声小等优点;
(2)磷酸铁锂(LiFePO4)的相对分子质量=7+56+31+16×4=158;
铁元素质量分数为;
(3)A、燃油汽车燃料燃烧不仅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还会释放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从而造成空气污染,故A正确;
B、由图1可知,2021~2023年,我国燃油汽车的销量占比逐渐减小,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占比逐年增加,故B错误;
故选A;
(4)对比图2中的两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放电倍率范围内,当放电倍率相同时,添加2﹣CNT的磷酸铁锂电池使用寿命比添加1﹣SP的长。
20.【答案】(1)锥形瓶
(2)
(3)b;c
(4)BC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1)装置B中仪器a的名称是锥形瓶。
(2)装置A属于固、固加热型,且试管口有棉花,故用于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3)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密度,若用装置F收集氧气时,氧气从c口进,空气从b口出,当收集满时,氧气从b口出,故检验瓶中氧气已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b口处,观察木条是否复燃;氧气密度小于水密度,且不易溶于水,故需要瓶中氧气时,可用水将装置中的氧气排出,水应从导管c口通入。
(4)实验室用块状硫化亚铁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属于固、液常温型,故发生装置选B,硫化氢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的气体,故收集装置选C,装置组合为BC。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分析;
(3)根据万用瓶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气体长进短出,验满在短导管口处放带火星木条检验,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气体短进长出分析;
(4)根据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由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分析。
(1)装置B中仪器a的名称是锥形瓶。
(2)装置A属于固、固加热型,且试管口有棉花,故用于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3)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密度,若用装置F收集氧气时,氧气从c口进,空气从b口出,当收集满时,氧气从b口出,故检验瓶中氧气已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b口处,观察木条是否复燃;氧气密度小于水密度,且不易溶于水,故需要瓶中氧气时,可用水将装置中的氧气排出,水应从导管c口通入。
(4)实验室用块状硫化亚铁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属于固、液常温型,故发生装置选B,硫化氢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的气体,故收集装置选C,装置组合为BC。
21.【答案】(1)
(2) 小
(3) 平衡压强
(4) A中溶液变红
(5) 相同条件下,氧气比氮气活泼
(6) 产生大量白烟,气球先膨胀后变瘪
(7) B
(8) 密闭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1)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化学方程式为;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若在陶土网上点燃镁条,镁条完全燃烧后,通过称量发现陶土网上燃烧产物的质量比反应前镁条的质量小,其主要原因是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比逸散的氧化镁质量小;
(3)镁燃烧放出热量,使得装置内压强增大,则小气球的作用是平衡压强;
(4)已知氮化镁可与水反应生成氨气,氨气溶于水后得到的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则取部分燃烧产物于小烧杯B中,加入适量水,然后用大烧杯罩住小烧杯A和B,若观察到A中溶液变红的现象,则可得出燃烧产物中含的结论;
(5)空气中的含量远高于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MgO却远多于,原因是相同条件下,氧气比氮气活泼;
(6)丙实验中,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使得装置内压强增大,气球膨胀,由于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则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后,气球变瘪,故丙实验过程的现象为产生大量白烟,气球先膨胀后变瘪;
(7)丁实验中,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由于二氧化碳是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所以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减少,但不会减少为零,直至碳酸钠与盐酸完全反应不再变化,则在丁实验中,混合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为,故选:B;
(8)通过上述实验,你得到启示: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在密闭环境进行。
【分析】(1)根据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分析;
(2)根据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及该反应前后的物质种类分析;
(3)根据镁燃烧放出热量,装置内压强增大分析;
(4)根据氮化镁可与水反应生成氨气,氨气溶于水后得到的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分析;
(5)根据氧气化学性质比氮气活泼分析;
(6)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且放热,反应时装置内压强的变化分析;
(7)根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时生成气体会逸散分析;
(8)根据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密闭装置进行分析。
22.【答案】(1)4.4
(2)解:设此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
答:此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3.3%。
【知识点】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烧杯内物质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112g-107.6g=4.4g。
【分析】(1)根据反应后烧杯中减少质量为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分析;
(2)根据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出碳酸钙质量,再由此计算出碳酸钙质量分数分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烧杯内物质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112g-107.6g=4.4g。
(2)见答案。
1 / 1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10题每题1分,11-15题每题2分,共20分。)
1.(2024九上·兰州期中)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开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集月壤样品之旅。下列探月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点火起航 B.箭器分离 C.月背着陆 D.采集月壤
【答案】A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点火起航,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箭器分离、月背着陆、采集月壤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分析。
2.(2024九上·兰州期中)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用滴管取液体 B.过滤
C.倾倒液体 D.点燃酒精灯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滴瓶中滴管吸液时要先提起在外挤压空气,然后伸入液体中吸液,不符合题意;
B、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符合题意;
C、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向着手心,不符合题意;
D、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酒精灯对火,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滴管的使用方法分析;
B、根据过滤一贴 二低三靠原则分析;
C、根据倾倒液体标签、试剂瓶口、瓶塞三处要求分析;
D、根据酒精灯火柴点燃分析。
3.(2024九上·兰州期中)小东同学将少量医用酒精涂在手背上,先感到手背凉凉的,后闻到了酒精的气味,会儿发现酒精不见了,气味也变淡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手背凉凉的——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率加快
B.闻到了酒精的气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酒精不见了——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D.气味变淡了——分子的总数减少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解析】【解答】A、酒精挥发从手上吸热,酒精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说法正确;
B、闻到了酒精的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精气味。故选项说法正确;
C、酒精具有挥发性,因为酒精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到空气中,所以酒精不见了。故选项说法错误;
D、酒精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到空气中,气味变淡了,是因为酒精分子的总数减少了。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2024九上·兰州期中)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净水过程中明矾起消毒杀菌作用
B.天然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得到的水是混合物
C.工业废水经处理符合排放标准后排放
D.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答案】A
【知识点】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保护水资源;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自来水净化中加入明矾,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具有吸附性,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形成较大颗粒而沉降,则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沉降,属于物理变化,而消毒杀菌属于化学变化,故A符合题意;
B、天然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得到的水仍含有可溶性的杂质,属于混合物,故B不符合题意;
C、工业废水经处理符合排放标准后排放,可有效减少水污染,故C不符合题意;
D、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明矾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蒸馏得到的水属于纯净物)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硬水的定义进行分析解答。
5.(2024九上·兰州期中)科学家运用了模型建构的方法探索原子的结构。下列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过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B.汤姆孙等人在原子中发现了电子,推翻了道尔顿实心球模型
C.卢瑟福等人通过粒子散射实验修正了汤姆孙葡萄干布丁模型
D.卢瑟福核式模型是最完善的原子结构模型,不会被替代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化学相关人物及贡献
【解析】【解答】A、道尔顿是探索原子的结构较早的科学家,受当时科学水平的局限性,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于汤姆孙等人在原子中发现了电子,提出汤姆孙葡萄干布丁模型,所以推翻了道尔顿实心球模型。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设计了α粒子散射实验,得出卢瑟福核式模型,修正了汤姆孙关于原子结构的汤姆孙葡萄干布丁模型。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但卢瑟福核式模型也不是是最完善的原子结构模型,将会被替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原子结构模型演变过程,结合科学家的贡献分析。
6.(2024九上·兰州期中)“推理”是学习化学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结果正确的是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则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离子是带电的微观粒子,则带电的微观粒子都是离子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则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
D.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热量变化,则有热量变化的过程都是化学变化
【答案】C
【知识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单质和化合物
【解析】【解答】A.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不符合题意;
B.带电的微观粒子不一定都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电子等,不符合题意;
C.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则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符合题意;
D. 有热量变化的过程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灯泡通电放热等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分析;
B、根据离子、质子、电子等都是带电粒子分析;
C、根据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分析;
D、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都可能有热量的变化分析。
7.(2024九上·兰州期中)如图是探究水的组成及变化的实验装置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管中的气体可燃烧,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
B.该实验生成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
C.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
D.该变化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答案】D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解析】【解答】A、水通电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为2:1,a 管中的气体体积较小,该气体是氧气,没有可燃性,不能燃烧,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水通电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为2:1,不是质量比为,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不是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电解水是消耗电能,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该变化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二者的体积比是1:2质量比是8:1;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由水分子构成,氧气具有氧化性,氢气具有可燃性,电解水实验是将电能转换成化学能来解答。
8.(2024九上·兰州期中)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A.:表示2个氧原子
B.2Al:表示2个铝元素
C.:表示7个二氧化硫
D.:表示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价
【答案】D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合价规律和原则
【解析】【解答】A、:表示1个氧离子,不符合题意;
B、2Al表示2个铝原子,不符合题意;
C、表示7个二氧化硫分子,不符合题意;
D、表示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元素符号右上角数字为离子所带电荷数,元素符号前出现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分子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式前加系数为分子个数,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分析。
9.(2024九上·兰州期中)铷广泛应用于卫星导航、计算机通信等领域,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B.铷的相对原子质量是85.47
C.铷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D.氯化铷的化学式为RbCl
【答案】C
【知识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A、铷的原子序数=质子数=37,即,不符合题意;
B、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不符合题意;
C、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37=2+8+18+8+n,n =1,铷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符合题意;
D、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在化合物中显+1价,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则氯化铷的化学式为RbCl,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分析;
B、根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分析;
C、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易失电子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数值即为原子得失电子数,化合物化学式书写遵循化合价代数和为0原则分析。
10.(2024九上·兰州期中)火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是由木炭、硫黄和硝酸钾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爆炸时发生的主要反应为。其中x的数值和K2S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
A.2,-2 B.2,+3 C.3,+4 D.3,-2
【答案】D
【知识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均不变,反应后有3个C,所以反应前也应该有3个C,所以x的数值为3;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K2S中K元素化合价为+1价,设S元素化合价为X,那么有(+1)x2+X=0,解得X=-2,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均不变以及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进行分析。
11.(2024九上·兰州期中)“糖醋鲤鱼”是一道传统名菜,其烹饪过程中用到了黄酒和食醋。黄酒中的乙醇与食醋中的乙酸发生反应生成乙酸乙酯,使烹饪出的菜品别具香味。下列关于乙酸乙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乙酸乙酯属于氧化物
B.乙酸乙酯由4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C.乙酸乙酯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D.乙酸乙酯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乙酸乙酯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 、乙酸乙酯由乙酸乙酯分子构成的,一个乙酸乙酯分子由4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乙酸乙酯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4+1×8+16×2=88,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不符合题意;
D、乙酸乙酯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4):(1×8):(16×2)=6:1:4,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分析;
B、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分子由原子构成分析;
C、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分析,注意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1,不是g;
D、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12.(2024九上·兰州期中)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符合题意;
B、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C、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方程式书写原则分析,书写方程式首先要尊重客观事实,即正确书写出该反应中涉及到的物质的化学式,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按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相等配平。
13.(2024九上·兰州期中)如图把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测湿度)探头放入食品保鲜袋中,开始采集数据,然后向袋内呼出气体。采集的数据经处理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X表示二氧化碳,曲线Y表示的是水蒸气
B.根据图乙可知呼出气体中不含有氧气
C.200 s时没有被采集数据的其他所有气体的总体积分数为23.34%
D.由此实验,有人认为空气成分中的“其他气体和杂质”主要指水蒸气是错误的
【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A、空气中按体积分数计算,氧气约21%,二氧化碳约0.03%,由图可知,开始时X的体积分数为20.77%,则表示氧气,Y的体积分数为1.98%,则Y表示水蒸气,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最终氧气的体积分数降至17.17%,则说明呼出气体中仍含有氧气,不符合题意;
C、200s 时未采集数据的所有气体,总体积分数为1-17.17%-3.67%-2.50%=76.66%,不符合题意;
D、由实验可知,空气中水的体积分数为1.98%,而空气成分的气体杂质体积分数为0.03%,所以空气成分的“其它气体和杂质”主要是指水蒸气的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图示所给各气体初始体积分数及最终体积分数,结合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体积分数分析。
14.(2024九上·兰州期中) 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40 3 5 2
反应后的质量/g 4 x 5 34
A.x=7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反应中甲和丁的质量比是9∶8
【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40g+3g+2g+5g-(4g+5g+34g)=7g。故说法正确;
B、丙质量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不参加反应。故说法正确;
C、由表中信息可知,甲物质质量在减少,为反应物,乙和丁质量增加,为生成物,反应符合一变多, 属于分解反应。故说法错误;
D、由表可以得出,反应中甲和丁的质量比为(40g-4g):(34g-2g)=9:8。故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对于表格数据的分析及相关计算。
15.(2024九上·兰州期中)科学家用“人工树叶”模拟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获得氧气,实现“碳中和”,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甲、乙质量比为18∶11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个数均不发生改变
C.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D.该反应涉及的物质都是化合物
【答案】C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质量比为(2×18):(12+16×2)=9:11,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从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变成了甲烷分子和氧气分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反应前水中和二氧化碳中氧元素都为-2价,反应后氧气中氧元素化合价为0,故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该反应涉及的物质中氧气为单质,不是化合物,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根据氧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以及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来解答。
二、填空题(共20分)
16.(2024九上·兰州期中)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用相应的化学用语填空。
(1)两个硫酸根离子   ;
(2)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   ;
(3)标出氯酸钾(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
(4)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
(5)3个水分子   。
【答案】(1)
(2)N2
(3)
(4)Al2O3
(5)3H2O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解析】【解答】(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表示多个离子就需要在离子符号前面添加适当的数字,因此两个硫酸根离子表示为;
(2)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为氮气,化学式为N2;
(3)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数值为1时,不能省略;氯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有(+1)+x+(-2)×3=0,解得x=+5,氯酸钾中氯元素为+5价表示为;
(4)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合价数值约到最简交叉写在元素右下角。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元素Al)与非金属元素(氧元素O)形成化合物为氧化铝,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2O3;
(5)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3个水分子表示为3H2O。
【分析】(1)根据离子符号书写在原子团或元素符号右上角标上所带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多个离子符号前加系数分析;
(2)根据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为氮气,氮气为双原子构成分子的物质分析;
(3)根据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分析;
(4)根据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为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为铝元素,结合化合物化学式书写遵循化合价代数和为0原则分析;
(5)根据化学式表示一个分子,多个分子化学式前加系数分析。
(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表示多个离子就需要在离子符号前面添加适当的数字,因此两个硫酸根离子表示为;
(2)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为氮气,化学式为N2;
(3)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数值为1时,不能省略;氯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有(+1)+x+(-2)×3=0,解得x=+5,氯酸钾中氯元素为+5价表示为;
(4)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合价数值约到最简交叉写在元素右下角。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元素Al)与非金属元素(氧元素O)形成化合物为氧化铝,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2O3;
(5)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3个水分子表示为3H2O。
17.(2024九上·兰州期中)同学们在实验室模拟水厂净化工艺,将采集的黎明湖水净化成自来水,并最终制成蒸馏水,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明矾的作用是   ,操作1所需的玻璃仪器有   。
(2)操作2是利用活性炭吸附水中的杂质,除去异味,图2是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为了达到较好的净化效果,液体B应该从   端通入(填“a”或“b”)。
(3)通过操作3可以得到净化程度更高的蒸馏水,操作3的名称是   ;实验时,除了向烧瓶中加入液体C,还需要加入少量的沸石或碎瓷片,其作用是   。
【答案】(1)吸附悬浮颗粒物,加速沉降;漏斗、烧杯、玻璃棒
(2)b
(3)蒸馏;防止暴沸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蒸发与蒸馏操作;水的净化
【解析】【解答】(1)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能吸附水中悬浮颗粒,加速沉降;
操作1能使固体和液体分离,该操作的名称是过滤,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漏斗;
(2)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液体B应从b端通入,能使水与活性炭充分接触,净化效果更好;
(3)通过操作3可以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蒸馏水,故操作3是蒸馏;
蒸馏前加入碎瓷片(或者沸石)的作用是引入气化中心,防止液体过热暴沸,使沸腾保持平稳。
【分析】(1)根据明矾的吸附沉降作用及过滤所需仪器分析;
(2)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及净水时水从下向上进入效果好分析;
(3)根据蒸馏可得到纯净的水分析。
(1)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能吸附水中悬浮颗粒,加速沉降;
操作1能使固体和液体分离,该操作的名称是过滤,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漏斗;
(2)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液体B应从b端通入,能使水与活性炭充分接触,净化效果更好;
(3)通过操作3可以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蒸馏水,故操作3是蒸馏;
蒸馏前加入碎瓷片(或者沸石)的作用是引入气化中心,防止液体过热暴沸,使沸腾保持平稳。
18.(2024九上·兰州期中)叩问天穹,化学助力。
(1)万户飞天:明代万户飞天时用黑火药(含有硫、木炭和硝酸钾)作火箭燃料。黑火药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卫星发射:1970年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入轨。制造人造卫星常用到钛合金,工业制取钛()的一种方法:,式中x为   。
(3)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运载火箭的燃料之一偏二甲肼()中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
(4)探月探火:近日“祝融号”火星车发现火星低纬度地区存在液态水,为星际移民的能源供给提供了可能。利用太阳能电池电解水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混合物
(2)4
(3)2:7
(4)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化学式的相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1)根据黑火药含有硫、木炭和硝酸钾,属于混合物;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钠原子、钛原子、氯原子个数分别为4、1、4,反应后钠原子、钛原子、氯原子个数分别为x、1、x,故x=4;
(3)偏二甲肼( C2H8N2)中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8:(14×2)=2:7;
(4)利用太阳能电池电解水制氢气,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1)根据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
(3)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4)根据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结合方程式书写分析。
19.(2024九上·兰州期中)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是当今社会交通工具的两大主流类型。燃油汽车燃料燃烧不仅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还会释放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发展新能源汽车是降低燃料消耗量、改善大气环境的重要举措。2021~2023年,我国不同动力类型汽车销量占比见图1。
纯电动汽车因其能源利用率高、结构简单、噪声小等优点成为近年来使用最广的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利用电池储能后放电,驱动汽车行驶,但因电池安全性、充电时长、续航里程、使用寿命等因素导致其发展受限。我国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对比了添加1-SP和2-CNT两种导电剂对纯电动汽车中磷酸铁锂(LiFePO4)电池使用寿命的影响,结果如图2(容量保持率越高,代表电池使用寿命越长)。
在“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纯电动汽车的优点有   (写出一条即可)。
(2)磷酸铁锂(LiFePO4)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结果精确到0.1%)。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燃油作为汽车燃料会造成空气污染
B.2021~2023年,我国燃油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占比均逐年增加
(4)对比图2中的两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放电倍率范围内,当放电倍率相同时,   。
【答案】(1)能源利用率高(或结构简单、噪声小等)
(2)158;35.4%
(3)A
(4)添加2﹣CNT的磷酸铁锂电池使用寿命比添加1﹣SP的长
【知识点】化学式的相关计算;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解析】【解答】(1)由题干信息可知,纯电动汽车具有能源利用率高、结构简单、噪声小等优点;
(2)磷酸铁锂(LiFePO4)的相对分子质量=7+56+31+16×4=158;
铁元素质量分数为;
(3)A、燃油汽车燃料燃烧不仅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还会释放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从而造成空气污染,故A正确;
B、由图1可知,2021~2023年,我国燃油汽车的销量占比逐渐减小,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占比逐年增加,故B错误;
故选A;
(4)对比图2中的两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放电倍率范围内,当放电倍率相同时,添加2﹣CNT的磷酸铁锂电池使用寿命比添加1﹣SP的长。
【分析】(1)根据纯电动汽车环保、简便的特点分析;
(2)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3)根据化石能源对环境的影响及题中所给信息分析;
(4)根据图示曲线的变化趋势分析。
(1)由题干信息可知,纯电动汽车具有能源利用率高、结构简单、噪声小等优点;
(2)磷酸铁锂(LiFePO4)的相对分子质量=7+56+31+16×4=158;
铁元素质量分数为;
(3)A、燃油汽车燃料燃烧不仅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还会释放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从而造成空气污染,故A正确;
B、由图1可知,2021~2023年,我国燃油汽车的销量占比逐渐减小,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占比逐年增加,故B错误;
故选A;
(4)对比图2中的两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放电倍率范围内,当放电倍率相同时,添加2﹣CNT的磷酸铁锂电池使用寿命比添加1﹣SP的长。
三、实验题(15分)
20.(2024九上·兰州期中)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用装置F收集氧气,检验瓶中氧气已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   (选填“b”或“c”)口处,观察木条是否复燃;需要瓶中氧气时,可用水将装置中的氧气排出,水应从导管   (选填“b”或“c”)口通入。
(4)通常状况下,硫化氢(H2S)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常用块状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则制取硫化氢气体可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填字母)。
【答案】(1)锥形瓶
(2)
(3)b;c
(4)BC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1)装置B中仪器a的名称是锥形瓶。
(2)装置A属于固、固加热型,且试管口有棉花,故用于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3)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密度,若用装置F收集氧气时,氧气从c口进,空气从b口出,当收集满时,氧气从b口出,故检验瓶中氧气已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b口处,观察木条是否复燃;氧气密度小于水密度,且不易溶于水,故需要瓶中氧气时,可用水将装置中的氧气排出,水应从导管c口通入。
(4)实验室用块状硫化亚铁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属于固、液常温型,故发生装置选B,硫化氢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的气体,故收集装置选C,装置组合为BC。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分析;
(3)根据万用瓶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气体长进短出,验满在短导管口处放带火星木条检验,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气体短进长出分析;
(4)根据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由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分析。
(1)装置B中仪器a的名称是锥形瓶。
(2)装置A属于固、固加热型,且试管口有棉花,故用于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3)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密度,若用装置F收集氧气时,氧气从c口进,空气从b口出,当收集满时,氧气从b口出,故检验瓶中氧气已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b口处,观察木条是否复燃;氧气密度小于水密度,且不易溶于水,故需要瓶中氧气时,可用水将装置中的氧气排出,水应从导管c口通入。
(4)实验室用块状硫化亚铁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属于固、液常温型,故发生装置选B,硫化氢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的气体,故收集装置选C,装置组合为BC。
21.(2024九上·兰州期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以下实验。
(1)请写出镁条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若在陶土网上点燃镁条,镁条完全燃烧后,通过称量发现陶土网上燃烧产物的质量比反应前镁条的质量小,其主要原因是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比逸散的氧化镁质量________(填“大”或“小”)。
(3)小红按图甲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小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通过甲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却发现产物中还有一些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
黄色固体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
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
②镁条能在氮气中燃烧生成黄色的氮化镁()固体;
③氮化镁可与水反应生成氨气,氨气溶于水后得到的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作出猜想】
黄色固体为。
【实验探究】
(4)如图乙所示,取部分燃烧产物于小烧杯B中,加入适量水,然后用大烧杯罩住小烧杯A和B,若观察到________的现象,则可得出燃烧产物中含的结论。
【反思与交流】
(5)空气中N2的含量远高于O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MgO却远多于,请给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
(6)写出丙实验过程的现象________。
(7)在丁实验中,混合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正确的是______。
A. B.
C. D.
(8)通过上述实验,你得到启示: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在________环境进行。
【答案】(1)
(2) 小
(3) 平衡压强
(4) A中溶液变红
(5) 相同条件下,氧气比氮气活泼
(6) 产生大量白烟,气球先膨胀后变瘪
(7) B
(8) 密闭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1)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化学方程式为;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若在陶土网上点燃镁条,镁条完全燃烧后,通过称量发现陶土网上燃烧产物的质量比反应前镁条的质量小,其主要原因是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比逸散的氧化镁质量小;
(3)镁燃烧放出热量,使得装置内压强增大,则小气球的作用是平衡压强;
(4)已知氮化镁可与水反应生成氨气,氨气溶于水后得到的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则取部分燃烧产物于小烧杯B中,加入适量水,然后用大烧杯罩住小烧杯A和B,若观察到A中溶液变红的现象,则可得出燃烧产物中含的结论;
(5)空气中的含量远高于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MgO却远多于,原因是相同条件下,氧气比氮气活泼;
(6)丙实验中,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使得装置内压强增大,气球膨胀,由于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则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后,气球变瘪,故丙实验过程的现象为产生大量白烟,气球先膨胀后变瘪;
(7)丁实验中,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由于二氧化碳是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所以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减少,但不会减少为零,直至碳酸钠与盐酸完全反应不再变化,则在丁实验中,混合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为,故选:B;
(8)通过上述实验,你得到启示: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在密闭环境进行。
【分析】(1)根据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分析;
(2)根据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及该反应前后的物质种类分析;
(3)根据镁燃烧放出热量,装置内压强增大分析;
(4)根据氮化镁可与水反应生成氨气,氨气溶于水后得到的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分析;
(5)根据氧气化学性质比氮气活泼分析;
(6)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且放热,反应时装置内压强的变化分析;
(7)根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时生成气体会逸散分析;
(8)根据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密闭装置进行分析。
四、计算题(共5分)
22.(2024九上·兰州期中)阳澄湖大闸蟹以独特的品质和口感而被誉为“蟹中之王”,螃蟹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某同学为检测碳酸钙的含量,取螃蟹壳样品加入稀盐酸,反应过程中烧杯内物质总质量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原理:)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结束后共产生二氧化碳   g。
(2)计算此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4.4
(2)解:设此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
答:此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3.3%。
【知识点】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烧杯内物质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112g-107.6g=4.4g。
【分析】(1)根据反应后烧杯中减少质量为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分析;
(2)根据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出碳酸钙质量,再由此计算出碳酸钙质量分数分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烧杯内物质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112g-107.6g=4.4g。
(2)见答案。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