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安徽省合肥市行知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1.(2024九上·合肥期中)西汉彩绘雁鱼青铜缸灯,使用时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雁体与雁颈一子母口相接B.转动曲鋬控制灯罩开口大小C.燃烧动物油脂照明D.烟气通过雁颈导入充满清水的雁腹2.(2024九上·合肥期中)合肥市行知学校开展了“趣味化学”的校课,在有趣的实验中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知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燃着的火柴靠近蜡烛熄灭后的白烟,蜡烛可以复燃B.使用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应该立刻用水浇灭C.自来水厂经常利用明矾使水中悬浮的小颗粒快速沉降下来D.5mL乙醇和5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mL可以说明分子间有间隔3.(2024九上·合肥期中)“关爱自然,刻不容缓”。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A.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B.鼓励使用清洁能源C.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D.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利用资源4.(2024九上·合肥期中)高精度地磁监测系统可实现“震前”预报,该仪器的材料中含有金属钴(Co),钴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钴属于非金属元素 B.钴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C.钴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D.钴离子的符号是5.(2024九上·合肥期中)在实验室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以下操作错误的是A.检查气密性B.取高锰酸钾粉末C.给高锰酸钾加热D.收集氧气并验满6.(2024九上·合肥期中)科学家发现一种分子结构形似奥运五环的物资—奥林匹克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小的五环标志。它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奥林匹克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B.奥林匹克烯由奥林匹克烯分子构成C.奥林匹克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D.奥林匹克烯是由19个碳原子和12个氢原子构成7.(2024九上·合肥期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观念: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也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B.科学思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物质的状态不同,物理性质不同C.科学探究与实践:自来水煮沸后观察到有较多水垢,证明自来水是硬水D.科学态度与责任:植树造林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应多植树造林8.(2024九上·合肥期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对下图表示的变化理解不正确的是A.反应物是纯净物B.表示2个氧化汞分子加热后生成一个汞分子和一个氧分子C.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D.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分子、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9.(2024九上·合肥期中)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一定是化学变化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大C.氧化物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D.化合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一种,所以有一种物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10.(2024九上·合肥期中)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选项 事实 解释A 和的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的构成不同B 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情况不同 其他条件相同时,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C 过滤操作后水仍然浑浊 滤纸未紧贴漏斗内壁D 将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的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A.A B.B C.C D.D11.(2024九上·合肥期中)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A.空气的组成模型 B.物质构成模型C.反应分类 D.地壳中元素分布图12.(2024九上·合肥期中)利用注射器进行电解水的创新实验,电极插入注射器筒内,装置示意图如图1,产生气体的体积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B.两个注射器内的原始液面、电极长度要保持一致C.0~3s内甲乙试管内气体的体积比和8s时的体积比不同,可能原因是氧气比氢气在水中溶解得多D.检验a管产生的气体时,将注射器(内有剩余溶液)取出,顶端靠近带火星的小木条,推动活塞即可13.(2024九上·合肥期中)某实践活动小组在老师带领下,对空气质量检测等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式学习活动。活动一:了解空气质量指数所表示的含义【思考分析】(1)图1是该小组所在地区某日的空气质量情况,其空气质量状况为 (填“优”“良”或“轻度污染”)。活动二:认识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查询网络】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系统可实时、准确地检测室外空气污染物、其结构如图2所示。(2)太阳能板工作时发生的能量转化是 。活动三:调查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观察并记录某段时间显示的数据如下表二氧化氮 臭氧 一氧化碳22 158 1.3(3)除显示器显示的内容外,还需要检测的空气污染物有 (写一种)。活动四:进行实践同学们对工厂附近的空气质量感到好奇,调研发现该工厂为了获得充足的能量。长期采用燃煤技术。于是同学们猜测该工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查阅资料】二氧化硫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4)设计并进行实验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收集一瓶该工厂的废气,加入 ,振荡。 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活动五:提出空气质量改进方案(5)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在校园中能做什么? (写一条)。14.(2024九上·合肥期中)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将在中国空间站完成各项任务,保障航天员的氧气需求至关重要,需要我们制备氧气从地球带上去。(1)实验室常用二氧化锰催化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写出该反应的文字方程式: ;工业上选择空气为原料制氧气的主要原因是 。(2)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氧气的模拟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浸入液氮一段时间后,试管内产生一定体积的液态空气。取出试管,液态空气沸腾,伸入燃着的木条,木条熄灭,导致木条熄灭的原因是 ;1分钟后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到木条复燃,导致木条复燃的原因是 。(3)利用分子筛可将氧分子从空气中“筛”出去,氮分子不能通过分子筛,从而获得高浓度的氧气。其原理如图2,由此可知两种分子的大小: (填“>”或“<”)。15.(2024九上·合肥期中)饮用水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自来水的净化的主要步骤如图1:①河水外观浑浊,因其含有 (选填“可溶性”或“难溶性”)杂质,除去此类杂质的步骤是 (选填“Ⅰ”、“Ⅱ”或“Ⅲ”)。②物质X能除去水中的臭味,X可能是 。③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 (选填“有”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2)为了保障野外工作人员的用水安全,便携净水器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小组同学利用注射器、蓬松棉、纱布、活性炭、小卵石、石英砂等自制一个如图2所示便携净水器。①为了使净水效果更好,你觉得A层放置的材料最好是 。②使用该净水器,待处理的水由下往上压,优点是 。16.(2024九上·合肥期中)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一百多年来,科学家通过实验与推理不断纠正错误认识,逐步揭开原子的构成。(1)1897年,汤姆逊通过实验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他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物质,他推测的依据是 。(2)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图1),实验现象如图2。由实验现象可以推理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填序号)。A.原子核带正电B.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D.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3)1919年,卢瑟福用a粒子核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一种新粒子,这种粒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其质量与氢原子相近,这种粒子的名称为 。(4)氢气的发现、生产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18世纪,科学家利用铁和稀盐酸反应得到“易燃空气”,之后命名为氢气。氢气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5)1969年,科学家利用催化剂实现光分解水制氢气,同时生成氧气。通过这一变化可以推测出水的组成,理由是 。(6)2023年,我国实现了“固态氢能”发电并网,利用固态合金储氢装置解决了氢气的储存和运输困难的问题。固态合金储氢装置中释放出氢气,将氢气高压加注到新能源汽车中。高压加注压缩时氢分子间的间隔变 (填“大”或“小”)。(7)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况。下列有关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中,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A.扫描隧道显微镜可确定原子的真实存在B.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C.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17.(2024九上·合肥期中)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桂花中有60多种有香味的物质,散发出迷人的香气;同时,桂花的营养价值也很高。经检测发现,桂花中维生素、锌、铁、镁、钙、钾的含量都很高。下列是某种桂花的营养成分表,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营养成分 维生素C(mg/100g) 锌(mg/100g) 铁(mg/100g) 镁(mg/100g) 钙(mg/100g) 钾(mg/100g)含量 400 6.1 18.8 88 306.7 1087(1)上述桂花营养成分中的“锌、铁、镁、钙、钾”,分别指的是______(填序号)。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物质(2)所列营养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 (填化学用语)。(3)某同学想通过食用桂花补充维生素C,需要食用多少该桂花才能补充1g维生素C?(写出计算过程)。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解析】【解答】A、雁体与雁颈一子母口相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转动曲鋬控制灯罩开口大小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燃烧动物油脂照明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D、烟气通过雁颈导入充满清水的雁腹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2.【答案】B【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水的净化;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蜡烛燃烧实验【解析】【解答】A、 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是石蜡小颗粒, 燃着的火柴靠近蜡烛熄灭后的白烟,白烟可燃烧,能使蜡烛复燃 。不符合题意;B、酒精为液体燃料,使用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应该立刻用湿抹布盖灭,不能用水浇灭。符合题意;C、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吸附水中悬浮的小颗粒,使之沉降,所以自来水厂经常利用明矾净水。不符合题意;D、由于分子间有间隔, 5mL乙醇和5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mL,是由于部分水分子和乙醇分子互相占据分子间的间隔。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A、根据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是石蜡小颗粒,具有可燃性分析;B、根据液体可燃物不能用水灭火分析;C、根据明矾净水是吸附沉降的作用分析;D、根据分子间存在间隔分析。3.【答案】C【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解析】【解答】A、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可以净化空气,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B、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不符合题意;C、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并未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不利于保护环境,符合题意;D、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利用资源,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又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空气、水、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由此确定各做法是否有利于保护环境。4.【答案】B【知识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解析】【解答】A、钴名称带“钅”,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钴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符合题意;C、钴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不符合题意;D、钴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形成钴离子,则钴离子符号为Co2+,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A、根据名称带“钅”属于金属元素分析;B、根据所给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C、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易失电子分析;D、根据钴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分析。5.【答案】D【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解析】【解答】A、检查装置气密性,导管放入水中,手握试管,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不符合题意;B、取用高锰酸钾粉末状,试管横放,用药匙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不符合题意;C、给高锰酸钾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同时试管口需放一团棉花,防止试管内固体粉末进入导管,不符合题意;D、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为使集气瓶内空气便于排出,应将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热胀冷缩原理检查装置气密性操作方法分析;B、根据粉末状固体取用方法分析;C、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发生装置特点分析;D、根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导管伸入瓶底分析。6.【答案】D【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解析】【解答】A、 奥林匹克烯 由碳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B、奥林匹克烯是由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C、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奥林匹克烯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不符合题意;D、奥林匹克烯由奥林匹克烯分子构成,每个奥林匹克烯分子由19个碳原子和12个氢原子构成,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化学式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分析;B、根据奥林匹克烯是由分子构成分析;C、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WV SR ;D、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分子由原子构成分析。7.【答案】A【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硬水与软水;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解析】【解答】A、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符合题意;B、物质的状态属于物理性质,物质的状态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C、自来水煮沸后观察到有较多水垢,说明自来水中含有较多钙、镁离子,属于硬水。不符合题意;D、植树造林可净化空气、改善环境,所以应多植树造林。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A、根据催化剂不影响生成物质量分析;B、根据物质的状态为物理性质分析;C、根据硬水的特点分析;D、根据植树造林可净化空气、改善环境分析。8.【答案】B【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解析】【解答】A、反应物只有氧化汞一种物质,是纯净物,不符合题意;B、汞为金属,由汞原子直接构成,不是由汞分子构成,该图示应表示 2 个氧化汞分子加热后生成 2 个汞原子和 1 个氧分子,符合题意;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不符合题意;D、氧化汞由氧化汞分子构成,汞由汞原子构成,说明分子、原子都可构成物质,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A、根据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为纯净物分析;B、根据金属由原子构成分析;C、根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分析;D、根据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分析。9.【答案】A【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合反应及其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解析】【解答】 A、分子种类不同,则物质种类不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生成了新的分子,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一定是化学变化,符合题意;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质量大,但对于不同物质中的分子和原子不能直接比较质量大小,不符合题意;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如碳酸钠含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D、化合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一种,但只有一种物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氧气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臭氧,反应物和生成物都一种物质,不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A、根据分子种类不同,则物质种类不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发生变化分析;B、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析;C、根据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分析;D、根据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分析。10.【答案】C【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蜡烛燃烧实验【解析】【解答】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由分子保持,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水和过氧化氢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B、氧气和空气中氧气浓度不同,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则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不符合题意;C、滤纸未紧贴漏斗内壁,会使过滤速率过慢,不会影响滤液的浑浊,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将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蜡烛燃烧的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A、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由分子保持,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分析;B、根据氧气和空气中氧气浓度不同分析;C、根据滤纸未紧贴漏斗内壁只影响过滤速率分析;D、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11.【答案】A【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化合反应及其应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解析】【解答】A、空气中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其他成分占1%,符合题意;B、原子构成分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分子由原子构成,离子不能构成分子,不符合题意;C、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不符合题意;D、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前四位为:氧、硅、铝、铁,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A、根据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体积分数分析;B、根据原子、分子、离子的关系分析;C、根据基本反应类型有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分析;D、根据地壳中元素组成及各元素含量多少分析。12.【答案】D【知识点】电解水实验【解析】【解答】A、纯水不导电,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是为增强水的导电性,不符合题意;B、两个注射器内的原始液面和电极长度应保持一致,避免因条件不一致导致的气体体积误差,不符合题意;C、氧气不易溶于水,氢气难溶于水,相同条件下,氧气的溶解性比氢气强,故0~3s内甲乙试管内气体的体积比和8s时的体积比不同,可能原因是氧气比氢气在水中溶解得多,不符合题意;D、电解水时a管与负极相连,产生的气体是氢气,b管产生气体为氧气,氢气用燃着小木条检验,氧气用带火星小木条检验,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纯水导电性差分析;B、根据实验条件的要求分析;C、根据氧气和氢气的溶解性分析;D、根据电解水正氧负氢,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氢气可燃烧分析。13.【答案】轻度污染;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二氧化硫或可吸入颗粒物(PM10)或细颗粒物(PM2.5);品红溶液;品红溶液褪色;节约水电、随手关灯、垃圾分类等(合理即可)【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解析】【解答】(1)根据图1,该小组所在地区某日的空气质量指数为108,介于101-150之间,则其空气质量状况为轻度污染;(2)太阳能板工作时发生的能量转化是太阳能转化为电能;(3)目前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等,根据表格分析,显示器显示的有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所以除了显示器的内容外,还需要检测的空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4)根据资料: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根据实验结论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可收集一瓶该工厂的废气,加入品红溶液,振荡,观察到溶液褪色,则说明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5)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在校园中可以节约水电、随手关灯、多种花草、垃圾分类等,都可以改善空气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分析】(1)根据图示中所给数据分析;(2)根据太阳能板中太阳能转电能分析;(3)根据空气污染物包含项目分析;(4)根据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分析;(5)根据节能、减排等都可保护环境分析。14.【答案】(1);空气中含有大量氧气,原料来源广泛(2)液氮沸点比液氧低,先汽化,氮气不支持燃烧,使木条熄灭;液氧汽化,氧气具有助燃性,使带火星木条复燃(3)>【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工业制法;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解析】【解答】(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氧气,文字表达式为:;工业制氧选择空气为原料,是因为空气资源丰富,氧气在空气中含量较多,便于获取。(2)液氮沸点低于液氧,液态空气沸腾时液氮先汽化,此时试管内主要是氮气,氮气不支持燃烧,所以燃着的木条熄灭;一段时间后,液氧汽化,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3)分子筛能让氧分子通过,氮分子不能通过,说明氮分子比氧分子大,即N2 >O2 。【分析】(1)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氧气及文字表达式书写方法,空气中含大量氧气分析;(2)根据分离液态空气时氮气沸点低,先蒸发出去,氧气的助燃性分析;(3)根据通过分子筛的分子比未通过分子筛的分子小分析。(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氧气,文字表达式为:;工业制氧选择空气为原料,是因为空气资源丰富,氧气在空气中含量较多,便于获取。(2)液氮沸点低于液氧,液态空气沸腾时液氮先汽化,此时试管内主要是氮气,氮气不支持燃烧,所以燃着的木条熄灭;一段时间后,液氧汽化,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3)分子筛能让氧分子通过,氮分子不能通过,说明氮分子比氧分子大,即N2 >O2 。15.【答案】(1)难溶性;过滤;活性炭;有(2)石英砂;达到最佳净化效果,且水中的难溶性杂质不易堵塞净水器【知识点】水的净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水质检测及自制净水器【解析】【解答】(1)①河水外观浑浊,因其含有难溶性杂质,除去此类杂质的步骤是 Ⅰ(沉淀和过滤能除去难溶性杂质,步骤 Ⅰ 包含沉淀和过滤操作);②物质X能除去水中的臭味,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所以X可能是活性炭;③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有发生化学变化,在消毒步骤中,消毒剂能将水中的微生物杀死,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①自制净水器中从上到下依次是: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蓬松棉,小卵石可除去较大颗粒的难溶性杂质,石英砂可除去较小颗粒的难溶性杂质,活性炭可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蓬松棉起到支撑的作用,故 A层放置的材料最好是石英砂;②待处理的水由下往上压,这是为了使水与净水材料充分接触,延长对水的净化时间,达到最佳净化效果,且水中的难溶性杂质不易堵塞净水器。【分析】(1)根据河水中难溶性杂质使河水浑浊,过滤可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活性炭的吸附性及自来水净化杀菌发生化学变化分析;(2)根据沿水流方向,过滤层颗粒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水由下向上进入净化效果好分析。(1)①河水外观浑浊,因其含有难溶性杂质,除去此类杂质的步骤是 Ⅰ(沉淀和过滤能除去难溶性杂质,步骤 Ⅰ 包含沉淀和过滤操作);②物质X能除去水中的臭味,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所以X可能是活性炭;③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有发生化学变化,在消毒步骤中,消毒剂能将水中的微生物杀死,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①自制净水器中从上到下依次是: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蓬松棉,小卵石可除去较大颗粒的难溶性杂质,石英砂可除去较小颗粒的难溶性杂质,活性炭可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蓬松棉起到支撑的作用,故 A层放置的材料最好是石英砂;②待处理的水由下往上压,这是为了使水与净水材料充分接触,延长对水的净化时间,达到最佳净化效果,且水中的难溶性杂质不易堵塞净水器。16.【答案】(1)原子呈电中性,电子带负电,所以推测有带正电的物质(2)A;B;D(3)质子(4)(5)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光分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氧元素组成(6)小(7)A;C;D【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解析】【解答】(1)原子整体呈电中性,汤姆逊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为了使原子整体呈电中性,所以他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物质。(2)A、α粒子带正电,少数α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射,说明α粒子靠近原子核时受到斥力,所以原子核带正电,该选项正确;B、大多数α粒子未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射,说明原子核很小,但α粒子被反射,表明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该选项正确;C、α粒子散射实验不能得出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该选项错误;D、大多数α粒子未发生偏转,说明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可以顺利通过,该选项正确。故选:ABD。(3)卢瑟福用α粒子核轰击氮原子核,发现的带一个单位正电荷,质量与氢原子相近的粒子是质子。(4)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文字表达式为:。(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所以可推测水由氢、氧元素组成。(6)高压加注压缩氢气时,是对氢气施加压力,分子间间隔会变小。(7)A、扫描隧道显微镜能观察到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况,可确定原子的真实存在,该选项正确;B、扫描隧道显微镜不能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该选项错误;C、从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程可知,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该选项正确;D、人类借助建立模型等方法,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该选项正确。故选:ACD。【分析】(1)根据原子中含带负电的电子但原子呈中性分析;(2)根据α粒子的运行轨迹确定所得结论分;;(3)根据原子核内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分析;(4)根据氢气燃烧生成水分析;(5)根据文字表达式书写反应物在左,生成物在右,中间连接,条件标在上面分析;(6)根据分子间存在间隔,加压间隔变小分析;(7)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的性质及原子结构的硬究分析。(1)原子整体呈电中性,汤姆逊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为了使原子整体呈电中性,所以他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物质。(2)A、α粒子带正电,少数α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射,说明α粒子靠近原子核时受到斥力,所以原子核带正电,该选项正确;B、大多数α粒子未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射,说明原子核很小,但α粒子被反射,表明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该选项正确;C、α粒子散射实验不能得出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该选项错误;D、大多数α粒子未发生偏转,说明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可以顺利通过,该选项正确。故选:ABD。(3)卢瑟福用α粒子核轰击氮原子核,发现的带一个单位正电荷,质量与氢原子相近的粒子是质子。(4)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文字表达式为:。(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所以可推测水由氢、氧元素组成。(6)高压加注压缩氢气时,是对氢气施加压力,分子间间隔会变小。(7)A、扫描隧道显微镜能观察到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况,可确定原子的真实存在,该选项正确;B、扫描隧道显微镜不能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该选项错误;C、从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程可知,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该选项正确;D、人类借助建立模型等方法,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该选项正确。故选:ACD。17.【答案】(1)C(2)K(3)解:由表格数据可知,桂花中维生素C的含量为400mg/100g,则补充1g维生素C需要食用桂花的质量为答:补充1g维生素C需要食用桂花的质量为250g。【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相关计算【解析】【解答】(1)物质由元素组成,则上述桂花营养成分中的“锌、铁、镁、钙、钾”,分别指的是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C;(2)由表格数据可知,所列营养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钾,其化学符号为K;【分析】(1)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分析;(2)根据表中所给数据分析;(3)根据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1)物质由元素组成,则上述桂花营养成分中的“锌、铁、镁、钙、钾”,分别指的是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C;(2)由表格数据可知,所列营养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钾,其化学符号为K;(3)计算过程见答案。1 / 1安徽省合肥市行知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1.(2024九上·合肥期中)西汉彩绘雁鱼青铜缸灯,使用时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雁体与雁颈一子母口相接B.转动曲鋬控制灯罩开口大小C.燃烧动物油脂照明D.烟气通过雁颈导入充满清水的雁腹【答案】C【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解析】【解答】A、雁体与雁颈一子母口相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转动曲鋬控制灯罩开口大小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燃烧动物油脂照明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D、烟气通过雁颈导入充满清水的雁腹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2.(2024九上·合肥期中)合肥市行知学校开展了“趣味化学”的校课,在有趣的实验中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知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燃着的火柴靠近蜡烛熄灭后的白烟,蜡烛可以复燃B.使用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应该立刻用水浇灭C.自来水厂经常利用明矾使水中悬浮的小颗粒快速沉降下来D.5mL乙醇和5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mL可以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答案】B【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水的净化;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蜡烛燃烧实验【解析】【解答】A、 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是石蜡小颗粒, 燃着的火柴靠近蜡烛熄灭后的白烟,白烟可燃烧,能使蜡烛复燃 。不符合题意;B、酒精为液体燃料,使用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应该立刻用湿抹布盖灭,不能用水浇灭。符合题意;C、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吸附水中悬浮的小颗粒,使之沉降,所以自来水厂经常利用明矾净水。不符合题意;D、由于分子间有间隔, 5mL乙醇和5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mL,是由于部分水分子和乙醇分子互相占据分子间的间隔。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A、根据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是石蜡小颗粒,具有可燃性分析;B、根据液体可燃物不能用水灭火分析;C、根据明矾净水是吸附沉降的作用分析;D、根据分子间存在间隔分析。3.(2024九上·合肥期中)“关爱自然,刻不容缓”。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A.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B.鼓励使用清洁能源C.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D.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利用资源【答案】C【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解析】【解答】A、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可以净化空气,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B、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不符合题意;C、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并未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不利于保护环境,符合题意;D、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利用资源,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又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空气、水、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由此确定各做法是否有利于保护环境。4.(2024九上·合肥期中)高精度地磁监测系统可实现“震前”预报,该仪器的材料中含有金属钴(Co),钴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钴属于非金属元素 B.钴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C.钴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D.钴离子的符号是【答案】B【知识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解析】【解答】A、钴名称带“钅”,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钴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符合题意;C、钴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不符合题意;D、钴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形成钴离子,则钴离子符号为Co2+,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A、根据名称带“钅”属于金属元素分析;B、根据所给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C、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易失电子分析;D、根据钴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分析。5.(2024九上·合肥期中)在实验室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以下操作错误的是A.检查气密性B.取高锰酸钾粉末C.给高锰酸钾加热D.收集氧气并验满【答案】D【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解析】【解答】A、检查装置气密性,导管放入水中,手握试管,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不符合题意;B、取用高锰酸钾粉末状,试管横放,用药匙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不符合题意;C、给高锰酸钾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同时试管口需放一团棉花,防止试管内固体粉末进入导管,不符合题意;D、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为使集气瓶内空气便于排出,应将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热胀冷缩原理检查装置气密性操作方法分析;B、根据粉末状固体取用方法分析;C、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发生装置特点分析;D、根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导管伸入瓶底分析。6.(2024九上·合肥期中)科学家发现一种分子结构形似奥运五环的物资—奥林匹克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小的五环标志。它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奥林匹克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B.奥林匹克烯由奥林匹克烯分子构成C.奥林匹克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D.奥林匹克烯是由19个碳原子和12个氢原子构成【答案】D【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解析】【解答】A、 奥林匹克烯 由碳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B、奥林匹克烯是由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C、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奥林匹克烯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不符合题意;D、奥林匹克烯由奥林匹克烯分子构成,每个奥林匹克烯分子由19个碳原子和12个氢原子构成,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化学式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分析;B、根据奥林匹克烯是由分子构成分析;C、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WV SR ;D、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分子由原子构成分析。7.(2024九上·合肥期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观念: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也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B.科学思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物质的状态不同,物理性质不同C.科学探究与实践:自来水煮沸后观察到有较多水垢,证明自来水是硬水D.科学态度与责任:植树造林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应多植树造林【答案】A【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硬水与软水;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解析】【解答】A、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符合题意;B、物质的状态属于物理性质,物质的状态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C、自来水煮沸后观察到有较多水垢,说明自来水中含有较多钙、镁离子,属于硬水。不符合题意;D、植树造林可净化空气、改善环境,所以应多植树造林。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A、根据催化剂不影响生成物质量分析;B、根据物质的状态为物理性质分析;C、根据硬水的特点分析;D、根据植树造林可净化空气、改善环境分析。8.(2024九上·合肥期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对下图表示的变化理解不正确的是A.反应物是纯净物B.表示2个氧化汞分子加热后生成一个汞分子和一个氧分子C.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D.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分子、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答案】B【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解析】【解答】A、反应物只有氧化汞一种物质,是纯净物,不符合题意;B、汞为金属,由汞原子直接构成,不是由汞分子构成,该图示应表示 2 个氧化汞分子加热后生成 2 个汞原子和 1 个氧分子,符合题意;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不符合题意;D、氧化汞由氧化汞分子构成,汞由汞原子构成,说明分子、原子都可构成物质,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A、根据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为纯净物分析;B、根据金属由原子构成分析;C、根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分析;D、根据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分析。9.(2024九上·合肥期中)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一定是化学变化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大C.氧化物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D.化合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一种,所以有一种物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答案】A【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合反应及其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解析】【解答】 A、分子种类不同,则物质种类不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生成了新的分子,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一定是化学变化,符合题意;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质量大,但对于不同物质中的分子和原子不能直接比较质量大小,不符合题意;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如碳酸钠含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D、化合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一种,但只有一种物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氧气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臭氧,反应物和生成物都一种物质,不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A、根据分子种类不同,则物质种类不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发生变化分析;B、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析;C、根据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分析;D、根据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分析。10.(2024九上·合肥期中)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选项 事实 解释A 和的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的构成不同B 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情况不同 其他条件相同时,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C 过滤操作后水仍然浑浊 滤纸未紧贴漏斗内壁D 将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的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A.A B.B C.C D.D【答案】C【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蜡烛燃烧实验【解析】【解答】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由分子保持,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水和过氧化氢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B、氧气和空气中氧气浓度不同,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则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不符合题意;C、滤纸未紧贴漏斗内壁,会使过滤速率过慢,不会影响滤液的浑浊,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将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蜡烛燃烧的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A、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由分子保持,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分析;B、根据氧气和空气中氧气浓度不同分析;C、根据滤纸未紧贴漏斗内壁只影响过滤速率分析;D、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11.(2024九上·合肥期中)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A.空气的组成模型 B.物质构成模型C.反应分类 D.地壳中元素分布图【答案】A【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化合反应及其应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解析】【解答】A、空气中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其他成分占1%,符合题意;B、原子构成分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分子由原子构成,离子不能构成分子,不符合题意;C、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不符合题意;D、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前四位为:氧、硅、铝、铁,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A、根据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体积分数分析;B、根据原子、分子、离子的关系分析;C、根据基本反应类型有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分析;D、根据地壳中元素组成及各元素含量多少分析。12.(2024九上·合肥期中)利用注射器进行电解水的创新实验,电极插入注射器筒内,装置示意图如图1,产生气体的体积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B.两个注射器内的原始液面、电极长度要保持一致C.0~3s内甲乙试管内气体的体积比和8s时的体积比不同,可能原因是氧气比氢气在水中溶解得多D.检验a管产生的气体时,将注射器(内有剩余溶液)取出,顶端靠近带火星的小木条,推动活塞即可【答案】D【知识点】电解水实验【解析】【解答】A、纯水不导电,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是为增强水的导电性,不符合题意;B、两个注射器内的原始液面和电极长度应保持一致,避免因条件不一致导致的气体体积误差,不符合题意;C、氧气不易溶于水,氢气难溶于水,相同条件下,氧气的溶解性比氢气强,故0~3s内甲乙试管内气体的体积比和8s时的体积比不同,可能原因是氧气比氢气在水中溶解得多,不符合题意;D、电解水时a管与负极相连,产生的气体是氢气,b管产生气体为氧气,氢气用燃着小木条检验,氧气用带火星小木条检验,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纯水导电性差分析;B、根据实验条件的要求分析;C、根据氧气和氢气的溶解性分析;D、根据电解水正氧负氢,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氢气可燃烧分析。13.(2024九上·合肥期中)某实践活动小组在老师带领下,对空气质量检测等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式学习活动。活动一:了解空气质量指数所表示的含义【思考分析】(1)图1是该小组所在地区某日的空气质量情况,其空气质量状况为 (填“优”“良”或“轻度污染”)。活动二:认识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查询网络】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系统可实时、准确地检测室外空气污染物、其结构如图2所示。(2)太阳能板工作时发生的能量转化是 。活动三:调查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观察并记录某段时间显示的数据如下表二氧化氮 臭氧 一氧化碳22 158 1.3(3)除显示器显示的内容外,还需要检测的空气污染物有 (写一种)。活动四:进行实践同学们对工厂附近的空气质量感到好奇,调研发现该工厂为了获得充足的能量。长期采用燃煤技术。于是同学们猜测该工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查阅资料】二氧化硫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4)设计并进行实验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收集一瓶该工厂的废气,加入 ,振荡。 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活动五:提出空气质量改进方案(5)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在校园中能做什么? (写一条)。【答案】轻度污染;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二氧化硫或可吸入颗粒物(PM10)或细颗粒物(PM2.5);品红溶液;品红溶液褪色;节约水电、随手关灯、垃圾分类等(合理即可)【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解析】【解答】(1)根据图1,该小组所在地区某日的空气质量指数为108,介于101-150之间,则其空气质量状况为轻度污染;(2)太阳能板工作时发生的能量转化是太阳能转化为电能;(3)目前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等,根据表格分析,显示器显示的有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所以除了显示器的内容外,还需要检测的空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4)根据资料: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根据实验结论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可收集一瓶该工厂的废气,加入品红溶液,振荡,观察到溶液褪色,则说明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5)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在校园中可以节约水电、随手关灯、多种花草、垃圾分类等,都可以改善空气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分析】(1)根据图示中所给数据分析;(2)根据太阳能板中太阳能转电能分析;(3)根据空气污染物包含项目分析;(4)根据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分析;(5)根据节能、减排等都可保护环境分析。14.(2024九上·合肥期中)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将在中国空间站完成各项任务,保障航天员的氧气需求至关重要,需要我们制备氧气从地球带上去。(1)实验室常用二氧化锰催化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写出该反应的文字方程式: ;工业上选择空气为原料制氧气的主要原因是 。(2)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氧气的模拟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浸入液氮一段时间后,试管内产生一定体积的液态空气。取出试管,液态空气沸腾,伸入燃着的木条,木条熄灭,导致木条熄灭的原因是 ;1分钟后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到木条复燃,导致木条复燃的原因是 。(3)利用分子筛可将氧分子从空气中“筛”出去,氮分子不能通过分子筛,从而获得高浓度的氧气。其原理如图2,由此可知两种分子的大小: (填“>”或“<”)。【答案】(1);空气中含有大量氧气,原料来源广泛(2)液氮沸点比液氧低,先汽化,氮气不支持燃烧,使木条熄灭;液氧汽化,氧气具有助燃性,使带火星木条复燃(3)>【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工业制法;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解析】【解答】(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氧气,文字表达式为:;工业制氧选择空气为原料,是因为空气资源丰富,氧气在空气中含量较多,便于获取。(2)液氮沸点低于液氧,液态空气沸腾时液氮先汽化,此时试管内主要是氮气,氮气不支持燃烧,所以燃着的木条熄灭;一段时间后,液氧汽化,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3)分子筛能让氧分子通过,氮分子不能通过,说明氮分子比氧分子大,即N2 >O2 。【分析】(1)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氧气及文字表达式书写方法,空气中含大量氧气分析;(2)根据分离液态空气时氮气沸点低,先蒸发出去,氧气的助燃性分析;(3)根据通过分子筛的分子比未通过分子筛的分子小分析。(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氧气,文字表达式为:;工业制氧选择空气为原料,是因为空气资源丰富,氧气在空气中含量较多,便于获取。(2)液氮沸点低于液氧,液态空气沸腾时液氮先汽化,此时试管内主要是氮气,氮气不支持燃烧,所以燃着的木条熄灭;一段时间后,液氧汽化,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3)分子筛能让氧分子通过,氮分子不能通过,说明氮分子比氧分子大,即N2 >O2 。15.(2024九上·合肥期中)饮用水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自来水的净化的主要步骤如图1:①河水外观浑浊,因其含有 (选填“可溶性”或“难溶性”)杂质,除去此类杂质的步骤是 (选填“Ⅰ”、“Ⅱ”或“Ⅲ”)。②物质X能除去水中的臭味,X可能是 。③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 (选填“有”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2)为了保障野外工作人员的用水安全,便携净水器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小组同学利用注射器、蓬松棉、纱布、活性炭、小卵石、石英砂等自制一个如图2所示便携净水器。①为了使净水效果更好,你觉得A层放置的材料最好是 。②使用该净水器,待处理的水由下往上压,优点是 。【答案】(1)难溶性;过滤;活性炭;有(2)石英砂;达到最佳净化效果,且水中的难溶性杂质不易堵塞净水器【知识点】水的净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水质检测及自制净水器【解析】【解答】(1)①河水外观浑浊,因其含有难溶性杂质,除去此类杂质的步骤是 Ⅰ(沉淀和过滤能除去难溶性杂质,步骤 Ⅰ 包含沉淀和过滤操作);②物质X能除去水中的臭味,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所以X可能是活性炭;③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有发生化学变化,在消毒步骤中,消毒剂能将水中的微生物杀死,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①自制净水器中从上到下依次是: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蓬松棉,小卵石可除去较大颗粒的难溶性杂质,石英砂可除去较小颗粒的难溶性杂质,活性炭可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蓬松棉起到支撑的作用,故 A层放置的材料最好是石英砂;②待处理的水由下往上压,这是为了使水与净水材料充分接触,延长对水的净化时间,达到最佳净化效果,且水中的难溶性杂质不易堵塞净水器。【分析】(1)根据河水中难溶性杂质使河水浑浊,过滤可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活性炭的吸附性及自来水净化杀菌发生化学变化分析;(2)根据沿水流方向,过滤层颗粒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水由下向上进入净化效果好分析。(1)①河水外观浑浊,因其含有难溶性杂质,除去此类杂质的步骤是 Ⅰ(沉淀和过滤能除去难溶性杂质,步骤 Ⅰ 包含沉淀和过滤操作);②物质X能除去水中的臭味,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所以X可能是活性炭;③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有发生化学变化,在消毒步骤中,消毒剂能将水中的微生物杀死,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①自制净水器中从上到下依次是: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蓬松棉,小卵石可除去较大颗粒的难溶性杂质,石英砂可除去较小颗粒的难溶性杂质,活性炭可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蓬松棉起到支撑的作用,故 A层放置的材料最好是石英砂;②待处理的水由下往上压,这是为了使水与净水材料充分接触,延长对水的净化时间,达到最佳净化效果,且水中的难溶性杂质不易堵塞净水器。16.(2024九上·合肥期中)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一百多年来,科学家通过实验与推理不断纠正错误认识,逐步揭开原子的构成。(1)1897年,汤姆逊通过实验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他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物质,他推测的依据是 。(2)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图1),实验现象如图2。由实验现象可以推理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填序号)。A.原子核带正电B.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D.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3)1919年,卢瑟福用a粒子核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一种新粒子,这种粒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其质量与氢原子相近,这种粒子的名称为 。(4)氢气的发现、生产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18世纪,科学家利用铁和稀盐酸反应得到“易燃空气”,之后命名为氢气。氢气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5)1969年,科学家利用催化剂实现光分解水制氢气,同时生成氧气。通过这一变化可以推测出水的组成,理由是 。(6)2023年,我国实现了“固态氢能”发电并网,利用固态合金储氢装置解决了氢气的储存和运输困难的问题。固态合金储氢装置中释放出氢气,将氢气高压加注到新能源汽车中。高压加注压缩时氢分子间的间隔变 (填“大”或“小”)。(7)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况。下列有关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中,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A.扫描隧道显微镜可确定原子的真实存在B.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C.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答案】(1)原子呈电中性,电子带负电,所以推测有带正电的物质(2)A;B;D(3)质子(4)(5)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光分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氧元素组成(6)小(7)A;C;D【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解析】【解答】(1)原子整体呈电中性,汤姆逊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为了使原子整体呈电中性,所以他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物质。(2)A、α粒子带正电,少数α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射,说明α粒子靠近原子核时受到斥力,所以原子核带正电,该选项正确;B、大多数α粒子未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射,说明原子核很小,但α粒子被反射,表明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该选项正确;C、α粒子散射实验不能得出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该选项错误;D、大多数α粒子未发生偏转,说明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可以顺利通过,该选项正确。故选:ABD。(3)卢瑟福用α粒子核轰击氮原子核,发现的带一个单位正电荷,质量与氢原子相近的粒子是质子。(4)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文字表达式为:。(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所以可推测水由氢、氧元素组成。(6)高压加注压缩氢气时,是对氢气施加压力,分子间间隔会变小。(7)A、扫描隧道显微镜能观察到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况,可确定原子的真实存在,该选项正确;B、扫描隧道显微镜不能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该选项错误;C、从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程可知,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该选项正确;D、人类借助建立模型等方法,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该选项正确。故选:ACD。【分析】(1)根据原子中含带负电的电子但原子呈中性分析;(2)根据α粒子的运行轨迹确定所得结论分;;(3)根据原子核内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分析;(4)根据氢气燃烧生成水分析;(5)根据文字表达式书写反应物在左,生成物在右,中间连接,条件标在上面分析;(6)根据分子间存在间隔,加压间隔变小分析;(7)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的性质及原子结构的硬究分析。(1)原子整体呈电中性,汤姆逊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为了使原子整体呈电中性,所以他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物质。(2)A、α粒子带正电,少数α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射,说明α粒子靠近原子核时受到斥力,所以原子核带正电,该选项正确;B、大多数α粒子未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射,说明原子核很小,但α粒子被反射,表明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该选项正确;C、α粒子散射实验不能得出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该选项错误;D、大多数α粒子未发生偏转,说明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可以顺利通过,该选项正确。故选:ABD。(3)卢瑟福用α粒子核轰击氮原子核,发现的带一个单位正电荷,质量与氢原子相近的粒子是质子。(4)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文字表达式为:。(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所以可推测水由氢、氧元素组成。(6)高压加注压缩氢气时,是对氢气施加压力,分子间间隔会变小。(7)A、扫描隧道显微镜能观察到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况,可确定原子的真实存在,该选项正确;B、扫描隧道显微镜不能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该选项错误;C、从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程可知,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该选项正确;D、人类借助建立模型等方法,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该选项正确。故选:ACD。17.(2024九上·合肥期中)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桂花中有60多种有香味的物质,散发出迷人的香气;同时,桂花的营养价值也很高。经检测发现,桂花中维生素、锌、铁、镁、钙、钾的含量都很高。下列是某种桂花的营养成分表,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营养成分 维生素C(mg/100g) 锌(mg/100g) 铁(mg/100g) 镁(mg/100g) 钙(mg/100g) 钾(mg/100g)含量 400 6.1 18.8 88 306.7 1087(1)上述桂花营养成分中的“锌、铁、镁、钙、钾”,分别指的是______(填序号)。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物质(2)所列营养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 (填化学用语)。(3)某同学想通过食用桂花补充维生素C,需要食用多少该桂花才能补充1g维生素C?(写出计算过程)。【答案】(1)C(2)K(3)解:由表格数据可知,桂花中维生素C的含量为400mg/100g,则补充1g维生素C需要食用桂花的质量为答:补充1g维生素C需要食用桂花的质量为250g。【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相关计算【解析】【解答】(1)物质由元素组成,则上述桂花营养成分中的“锌、铁、镁、钙、钾”,分别指的是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C;(2)由表格数据可知,所列营养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钾,其化学符号为K;【分析】(1)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分析;(2)根据表中所给数据分析;(3)根据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1)物质由元素组成,则上述桂花营养成分中的“锌、铁、镁、钙、钾”,分别指的是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C;(2)由表格数据可知,所列营养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钾,其化学符号为K;(3)计算过程见答案。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安徽省合肥市行知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学生版).docx 安徽省合肥市行知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