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工业区分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化学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工业区分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化学题

资源简介

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工业区分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化学题
1.(2024九上·合肥期中)远到恒星、行星,近到树木、花草,物质世界一刻不停地发生着变化。下列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①烘烤食物 ②钢铁生锈 ③头发长长 ④酒精挥发 ⑤石蜡熔化 ⑥牡丹开花 ⑦铁铸成铁锅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①烘烤食物:食物在烘烤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②钢铁生锈:钢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等发生反应,生成新物质铁锈,属于化学变化;
③头发长长:涉及到细胞的新陈代谢,细胞内进行着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来合成蛋白质等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④酒精挥发:只是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⑤石蜡熔化:是石蜡由固态变为液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⑥牡丹开花:开花过程中有细胞分裂、分化以及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⑦铁铸成铁锅:只是铁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所给过程中①②③⑥发生了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2.(2024九上·合肥期中)2024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下列做法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A.节假日燃放烟花爆竹增加节日气氛
B.提倡绿色出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C.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D.垃圾分类投放,并露天焚烧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保护水资源
【解析】【解答】A、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有害气体及烟尘等,造成空气污染,不符合题意;
B、提倡绿色出行,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符合题意;
C、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会导致水污染,不符合题意;
D、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有害气体及烟尘,污染空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空气、水、环境等污染原因分析,从而确定各做法是否有利于环境日主题。
3.(2024九上·合肥期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量取液体 B.滴加液体
C.添加酒精 D.熄灭酒精灯
【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A. 常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 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 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防止发生火灾,故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D. 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防止发生火灾,故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常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分析。
B、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分析。
C、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分析。
D、根据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分析。
4.(2024九上·合肥期中)如图是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钼属于金属元素 B.钼的元素符号是Mo
C.钼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42 D.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5.96g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钼名称带“钅”,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右上角符号为元素符号,钼的元素符号是Mo,不符合题意;
C、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钼原子的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42,不符合题意;
D、周期表小格信息中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钼的相对原子质量是95.96,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而不是“g”,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名称带“钅”的为金属元素分析;
B、根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右上角符号为元素符号分析;
C、根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分析;
D、根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省略不写分析。
5.(2024九上·合肥期中)2024年10月9日,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生物化学家DavidBaker和英国人工智能科学家DemisHassabis等,以表彰他们在计算蛋白质设计和结构预测方面的贡献。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元,已知某氨基酸分子式为C2H5NO2,下列关于该氨基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相对分子质量为75
B.氢元素质量分数约为7.0%
C.C、H、N、O四种元素质量比为24:5:14:32
D.1个该氨基酸分子由2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相对分子质量 = 12×2 + 1×5 + 14 + 16×2 = 75,正确;
B、氢元素质量分数 =, (不是7.0% ),错误;
C、C、H、N、O质量比 = (12×2):(1×5):14:(16×2) = 24:5:14:32,正确;
D、由化学式可知,1个分子含2个C、5个H、1个N、2个O原子,正确;
故选B。
【分析】相对分子质量: 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元素质量分数:该元素原子总相对质量}{相对分子质量×100%;元素质量比: 各元素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子构成: 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原子个数。
6.(2024九上·合肥期中)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C.在氧气中点燃细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D.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答案】B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解答】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在空气中发出红光,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来解答;
B、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来解答;
C、根据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来解答;
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来解答。
7.(2024九上·合肥期中)生活中的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A.湿衣服在日照下比在阴暗处干的更快,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B.成熟的香蕉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C.水沸腾时,掀开壶盖,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液化石油气经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湿衣服在日照下温度高,分子运动速率快,所以比在阴暗处干得更快,由此证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不符合题意;
B、成熟的香蕉能散发出浓浓的香味,是因为香味分子的不断运动,运动到人的嗅觉器官 ,不符合题意;
C、水沸腾时掀开壶盖,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而分子大小不会发生变化,符合题意;
D、分子间存在间隔,液化石油气经加压后能贮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加压时分子间间隔变小,气体体积减小从而能被储存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且随温度升高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存在间隔,随压强的变化而变化。
8.(2024九上·合肥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主火炬的燃料——“零碳甲醇(CH3OH)”备受瞩目,这是全球首次对“零碳甲醇”的实践应用。目前,该燃料已广泛应用在船舶、汽车等领域。“零碳甲醇”是利用焦炉气中的副产品氢气和从工业尾气中捕捉的二氧化碳在一种纳米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得到的,其微观示意图如图。
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物均为单质
B.丁的化学式为H2O
C.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质量比为3∶1
D.反应前后“纳米催化剂”的性质不变
【答案】B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化学式的相关计算;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
【解析】【解答】A、反应物是氢气和二氧化碳,氢气为单质,二氧化碳属于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后C、H、O 原子的数目分别为1、6、2。反应后丙中C、H、O原子的个数为1、4、1,则丁中有2个H、1个O,所以丁的化学式为H2O,符合题意;
C、参加反应的甲(H2)和乙(CO2)分子个数比为3:1,所以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质量比为(2×3):44=3:22,不符合题意;
D、“纳米催化剂”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化合物分析;
B、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确定丁的化学式分析;
C、根据物质质量比为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个数之比分析;
D、根据催化剂一变两不变特点分析。
9.(2024九上·合肥期中)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选项 归类 物质
A 可直接加热的仪器 烧杯、试管、燃烧匙
B 常见的单质 氮气、氨气、液态氧
C 电中性的微观粒子 原子、中子、水分子
D 常见的氧化物 高锰酸钾、五氧化二磷、氧化铁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单质和化合物;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试管、燃烧匙都可以直接加热,烧杯加热需要垫陶土网,不符合题意;
B、氦气、液态氧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氨气是由氢元素和氮元素组成的,属于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C、原子、中子、水分子都不显电性,是电中性的微观粒子,符合题意;
D、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铁都属于氧化物,高锰酸钾是由钾、锰、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所给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方法分析;
B、根据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化合物分析;
C、根据原子、中子、分子都不显电性分析;
D、根据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分析。
10.(2024九上·合肥期中)建构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模型错误的是
A.原子的结构 B.物质的分类 C.空气的组成 D.反应类型的关系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化合反应及其应用;单质和化合物
【解析】【解答】A、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模型正确,不符合题意;
B、纯净物和混合物为并列关系,纯净物包含化合物,模型错误,符合题意;
C、空气中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约占 78%,氧气约占 21%,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 0.03%,模型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当化合反应的反应物为物质与氧的反应时,该化合反应为氧化反应,但不是所有的化合反应都是氧化反应,如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所以两反应是交叉关系,模型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原子的构成分析;
B、根据纯净物和混合物是物质的两大类别,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分析;
C、根据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体积分数分析;
D、根据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定义分析。
11.(2024九上·合肥期中)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证明蜡烛组成中含有碳元素
C.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D.制备少量蒸馏水
【答案】B
【知识点】蒸发与蒸馏操作;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蜡烛燃烧实验;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原理是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同时生成固体,导致装置内气压降低,燃烧停止且温度恢复室温后,进入装置的水的体积即为装置内原有氧气的体积,据此推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该方案正确,不符合题意;
B、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能是因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也可能是因为温度升高使澄清石灰水的溶质析出,因此不能证明蜡烛组成中含有碳元素,该方案错误,符合题意;
C、浓氨水有挥发性,挥发出氨分子,氨分子运动到B烧杯中,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化。实验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烧杯中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可以探究分子运动现象,该方案正确,不符合题意;
D、蒸馏是通过加热汽化的方法而将物质分离的一种方法,利用圆底烧瓶蒸发液体,加入碎瓷片可以防止液体暴沸,该装置可以制备少量蒸馏水,该方案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来解答;
B、根据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元素守恒来解答;
C、根据分子在运动来解答;
D、根据蒸馏将硬度软化来解答。
12.(2024九上·合肥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B.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C.密闭容器中燃烧一定量红磷
D.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
【答案】B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A、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有无催化剂只影响反应速率,但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不符合题意;
B、电解水生成氧气和氢气的质量比即为水中氧、氢元素质量比,为16:2=8:1,由图可知,生成氧气和氢气的质量比为2g:0.25g=8:1,符合题意;
C、红磷燃烧放热且消耗装置内氧气,装置中的压强先因温度升高而增大,然后随温度的降低再减小,且因氧气的消耗,最终小于原始值,不符合题意;
D、 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高锰酸钾在达到分解温度后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氧气的质量在加热一段时间后开始增加,至反应结束后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13.(2024九上·合肥期中)阅读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镁(Mg)是一种年轻的金属,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最早制得少量的镁。
镁呈银白色,熔点为649℃,质轻、密度为。镁的化学性质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镁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工业上主要利用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制取金属镁,同时生成氯气。
烟花和照明弹里都含有镁粉,是利用了镁在空气中燃烧能发出耀眼的白光,金属镁与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除照明弹里有镁粉外,燃烧弹里也装有镁粉。每架飞机的外表是用耗费近半吨镁的铝镁合金制成的。世界上镁产量最高的年份,往往就是发生战争的年份。因此,镁产量就成了战争的晴雨表和指示剂,人们常把镁称为“国防金属”。
(1)镁与第9号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2)镁原子和镁离子本质区别   。
(3)写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4)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不能用镁代替红磷,其原因是   。
【答案】(1)MgF2
(2)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3)
(4)Mg不仅与空气中的O2 反应,还会与CO2 和N2反应,使实验产生误差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镁与第9号元素(氟元素)形成的化合物,镁元素显+2价,9号元素氟元素显-1价,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其化学式是MgF2;
(2)镁离子是镁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的,则镁原子和镁离子的本质区别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3)镁和二氧化碳点燃生成碳和氧化镁,化学方程式为;
(4)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不能用镁代替红磷,原因是:Mg不仅与空气中的O2反应,还会与CO2 和N2反应,使实验产生误差。
【分析】(1)根据化合物化学式书写遵循化合价代数和为0原则分析;
(2)根据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分析;
(3)根据资料中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由此写出反应方程式分析;
(4)根据镁能与氮气和氧气都发生反应及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药品的要求分析。
(1)镁与第9号元素(氟元素)形成的化合物,镁元素显+2价,9号元素氟元素显-1价,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其化学式是MgF2;
(2)镁离子是镁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的,则镁原子和镁离子的本质区别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3)镁和二氧化碳点燃生成碳和氧化镁,化学方程式为;
(4)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不能用镁代替红磷,原因是:Mg不仅与空气中的O2反应,还会与CO2 和N2反应,使实验产生误差。
14.(2024九上·合肥期中)某化学兴趣小组以“气体制备”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根据如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课堂分组实验:实验室制取氧气
Ⅰ.写出标号a仪器的名称   。
Ⅱ.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可以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为   (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家庭小实验:家庭简易制氧机
Ⅰ.根据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原理,兴趣小组在家完成家庭简易制氧机。相较实验室制取氧气,简易制氧机设计的可以通过拉动线绳实现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接触与分离,从而达到   的目的,体现实验设计的优点。
Ⅱ.为了弥补装置的不足,更好地监测氧气的流速,同学们发现可将装置中右侧饮料瓶中   (填“a”或“b”)端导管延长伸入水面以下。
【答案】(1)试管;CF;
(2)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a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
【解析】【解答】(1)Ⅰ、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试管;
Ⅱ、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C,不选择B装置,是因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故收集装置可选F,故填:CF;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Ⅰ、简易制氧机设计的可以通过拉动线绳实现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接触与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Ⅱ、为了弥补装置的不足,更好地监测氧气的流速,可将装置中右侧饮料瓶中a端导管延长伸入水面以下,这样可通过产生气泡的速率观测生成氧气的速率。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高锰酸钾制氧气原理及装置特点分析;
(2)根据简易制氧机能控制药品的接触与分离,氧气从水中通过可观察反应速率分析。
(1)Ⅰ、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试管;
Ⅱ、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C,不选择B装置,是因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故收集装置可选F,故填:CF;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Ⅰ、简易制氧机设计的可以通过拉动线绳实现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接触与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Ⅱ、为了弥补装置的不足,更好地监测氧气的流速,可将装置中右侧饮料瓶中a端导管延长伸入水面以下,这样可通过产生气泡的速率观测生成氧气的速率。
15.(2024九上·合肥期中)某实验小组对净化水的各种方法进行实验,把收集到的一瓶浑浊的河水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A物质的作用是   。
(2)操作①为过滤,进行该操作时用到铁架台、玻璃棒、烧杯、   等仪器,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若经过操作①得到的液体C仍然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序号)。
a.漏斗内的滤纸破损 b.漏斗下端未紧靠烧杯内壁 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操作②的目的是除去水中的异味、色素,则应选用的物质是   。
(4)操作③为蒸馏,在烧瓶中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的目的是   化。
【答案】(1)吸附悬浮杂质,加速沉降
(2)漏斗;引流;ac
(3)活性炭
(4)防止发生暴沸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蒸发与蒸馏操作;水的净化
【解析】【解答】(1)在净化河水时,加入的 A 物质通常是明矾 ,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吸附悬浮于水中的杂质,使杂质沉降。
(2)过滤操作需要用到铁架台、玻璃棒、烧杯、漏斗等仪器 ;
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防止液体溅出;
a、漏斗内的滤纸破损,会使部分杂质不经过滤纸过滤直接进入滤液,导致滤液浑浊;
b、漏斗下端未紧靠烧杯内壁,会导致液体溅出,但不会使滤液浑浊;
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过滤直接流下,导致滤液浑浊。
故选:ac。
(3)活性炭疏松多孔,有很强的吸附性,能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4)蒸馏时,在烧瓶中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它们表面有许多小孔,能提供汽化中心,防止液体在加热时剧烈沸腾(暴沸 )。
【分析】(1)根据明矾吸附沉降的净水原理分析;
(2)根据过滤所需仪器及注意事项分析;
(3)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
(4)根据蒸馏时要防止暴沸分析。
(1)在净化河水时,加入的 A 物质通常是明矾 ,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吸附悬浮于水中的杂质,使杂质沉降。
(2)过滤操作需要用到铁架台、玻璃棒、烧杯、漏斗等仪器 ;
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防止液体溅出;
a、漏斗内的滤纸破损,会使部分杂质不经过滤纸过滤直接进入滤液,导致滤液浑浊;
b、漏斗下端未紧靠烧杯内壁,会导致液体溅出,但不会使滤液浑浊;
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过滤直接流下,导致滤液浑浊。
故选:ac。
(3)活性炭疏松多孔,有很强的吸附性,能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4)蒸馏时,在烧瓶中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它们表面有许多小孔,能提供汽化中心,防止液体在加热时剧烈沸腾(暴沸 )。
16.(2024九上·合肥期中)某小组对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进探究:
(1)实验一:他们做了“大象牙膏”实验:
原理主要是过氧化氢溶液在碘化钾作催化剂时迅速分解,涌出柱状的泡沫,被称为“大象牙膏”。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二:探究H2O2溶液的质量分数(即过氧化氢的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比)、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下表实验方案:
实验序号 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 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 二氧化锰质量/g 温度/℃ 相同时间内收集气体的体积/mL
1 5mL 10% 0.5 20 V1
2 5mL 10% 0.5 25 V2
3 5mL 5% 0.5 x V3
①实验3与实验1对照,表格中x=   ,实验目的是探究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②通过    (填操作名称)将反应后的固体与液体分离,洗涤、干燥、称量,理论上可以得到   g固体。
③实验测得V1(3)实验三:探究制取氧气的适宜催化剂
实验方案如下:
I.将二氧化锰(MnO2)、氧化铜(CuO)、氧化铁(Fe2O3)三种催化剂分别制成含等质量催化剂、大小相同的微球,备用。
Ⅱ.取30粒含MnO2的微球,采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改用其他两种微球(30粒)分别重复上述实验,得到图2中锥形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3.
①用MnO2的进行实验,60s时压强瞬间回落,其原因是   。
②从实验曲线看,催化效果较好、反应温和的催化剂是   。
【答案】(1)2H2O22H2O+O2↑
(2)20;H2O2溶液的质量分数;过滤;0.5;温度越高,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越快
(3)反应速度太快,导致瓶内气压过大,橡皮塞被弹出;氧化铜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
【解析】【解答】(1)过氧化氢在碘化钾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故方程式为:2H2O22H2O+O2↑;
(2)①对比实验要控制变量,实验3和实验1变量为反应物浓度,因此反应温度一致,所以x=20,实验的目的是探究H2O2溶液的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②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操作是过滤;
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所以将反应后的固体与液体分离,洗涤、干燥、称量,理论上可以得到0.5g固体;
③实验1和实验2的变量是温度,探究的是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测得V1(3)①通过图象可以看出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太快,气体产生过快,压强增大过快,所以橡皮塞容易被弹出,造成压强瞬间降低,恢复至外界大气压;
②根据图2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氧化铜增大的压强较大,且不会像二氧化锰那么迅速增压,催化效果较好、反应温和的催化剂是氧化铜。
【分析】(1)根据过氧化氢在碘化钾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及方程式书写原则分析;
(2)根据对比实验的变量的唯一性,过滤原理,所给对比实验的变量及数据分析;
(3)根据图像中曲线的变化趋势分析。
(1)过氧化氢在碘化钾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故方程式为:2H2O22H2O+O2↑;
(2)①对比实验要控制变量,实验3和实验1变量为反应物浓度,因此反应温度一致,所以x=20,实验的目的是探究H2O2溶液的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②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操作是过滤,故填:过滤;
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所以将反应后的固体与液体分离,洗涤、干燥、称量,理论上可以得到0.5g固体;
③实验1和实验2的变量是温度,探究的是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测得V1(3)①通过图象可以看出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太快,气体产生过快,压强增大过快,所以橡皮塞容易被弹出,造成压强瞬间降低,恢复至外界大气压;
②根据图2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氧化铜增大的压强较大,且不会像二氧化锰那么迅速增压,催化效果较好、反应温和的催化剂是氧化铜。
17.(2024九上·合肥期中)中国天宫空间站三名航天员每日需要,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制氧,是航天员安全可靠的供氧途径之一。向氧气发生器加入粉末状的铁粉和氯酸钠();点燃铁粉,铁粉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受热分解为NaCl和。
(1)氯酸钠受热分解所需的能量来自于   ;
(2)三名航天员4天所需共9.6kg,则理论上至少需要加热分解的质量为多少?(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6.5,列出化学方程式写出完整过程计算)
【答案】(1)铁粉的剧烈燃烧
(2)解:设理论上至少需要加热分解NaClO3的质量为x
答:理论上至少需要加热分解NaClO3的质量为21.3k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根据题目信息,点燃铁粉,铁粉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NaClO3受热分解为NaCl和O2,所以氯酸钠受热分解所需的能量来自于铁粉的剧烈燃烧。
【分析】(1)根据题中所给信息及燃烧放热分析;
(2)根据所需氧气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NaClO3的质量分析。
(1)根据题目信息,点燃铁粉,铁粉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NaClO3受热分解为NaCl和O2,所以氯酸钠受热分解所需的能量来自于铁粉的剧烈燃烧。
(2)见答案。
1 / 1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工业区分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化学题
1.(2024九上·合肥期中)远到恒星、行星,近到树木、花草,物质世界一刻不停地发生着变化。下列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①烘烤食物 ②钢铁生锈 ③头发长长 ④酒精挥发 ⑤石蜡熔化 ⑥牡丹开花 ⑦铁铸成铁锅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2024九上·合肥期中)2024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下列做法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A.节假日燃放烟花爆竹增加节日气氛
B.提倡绿色出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C.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D.垃圾分类投放,并露天焚烧
3.(2024九上·合肥期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量取液体 B.滴加液体
C.添加酒精 D.熄灭酒精灯
4.(2024九上·合肥期中)如图是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钼属于金属元素 B.钼的元素符号是Mo
C.钼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42 D.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5.96g
5.(2024九上·合肥期中)2024年10月9日,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生物化学家DavidBaker和英国人工智能科学家DemisHassabis等,以表彰他们在计算蛋白质设计和结构预测方面的贡献。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元,已知某氨基酸分子式为C2H5NO2,下列关于该氨基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相对分子质量为75
B.氢元素质量分数约为7.0%
C.C、H、N、O四种元素质量比为24:5:14:32
D.1个该氨基酸分子由2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6.(2024九上·合肥期中)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C.在氧气中点燃细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D.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7.(2024九上·合肥期中)生活中的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A.湿衣服在日照下比在阴暗处干的更快,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B.成熟的香蕉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C.水沸腾时,掀开壶盖,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液化石油气经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8.(2024九上·合肥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主火炬的燃料——“零碳甲醇(CH3OH)”备受瞩目,这是全球首次对“零碳甲醇”的实践应用。目前,该燃料已广泛应用在船舶、汽车等领域。“零碳甲醇”是利用焦炉气中的副产品氢气和从工业尾气中捕捉的二氧化碳在一种纳米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得到的,其微观示意图如图。
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物均为单质
B.丁的化学式为H2O
C.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质量比为3∶1
D.反应前后“纳米催化剂”的性质不变
9.(2024九上·合肥期中)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选项 归类 物质
A 可直接加热的仪器 烧杯、试管、燃烧匙
B 常见的单质 氮气、氨气、液态氧
C 电中性的微观粒子 原子、中子、水分子
D 常见的氧化物 高锰酸钾、五氧化二磷、氧化铁
A.A B.B C.C D.D
10.(2024九上·合肥期中)建构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模型错误的是
A.原子的结构 B.物质的分类 C.空气的组成 D.反应类型的关系
A.A B.B C.C D.D
11.(2024九上·合肥期中)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证明蜡烛组成中含有碳元素
C.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D.制备少量蒸馏水
12.(2024九上·合肥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B.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C.密闭容器中燃烧一定量红磷
D.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
13.(2024九上·合肥期中)阅读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镁(Mg)是一种年轻的金属,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最早制得少量的镁。
镁呈银白色,熔点为649℃,质轻、密度为。镁的化学性质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镁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工业上主要利用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制取金属镁,同时生成氯气。
烟花和照明弹里都含有镁粉,是利用了镁在空气中燃烧能发出耀眼的白光,金属镁与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除照明弹里有镁粉外,燃烧弹里也装有镁粉。每架飞机的外表是用耗费近半吨镁的铝镁合金制成的。世界上镁产量最高的年份,往往就是发生战争的年份。因此,镁产量就成了战争的晴雨表和指示剂,人们常把镁称为“国防金属”。
(1)镁与第9号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2)镁原子和镁离子本质区别   。
(3)写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4)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不能用镁代替红磷,其原因是   。
14.(2024九上·合肥期中)某化学兴趣小组以“气体制备”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根据如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课堂分组实验:实验室制取氧气
Ⅰ.写出标号a仪器的名称   。
Ⅱ.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可以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为   (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家庭小实验:家庭简易制氧机
Ⅰ.根据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原理,兴趣小组在家完成家庭简易制氧机。相较实验室制取氧气,简易制氧机设计的可以通过拉动线绳实现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接触与分离,从而达到   的目的,体现实验设计的优点。
Ⅱ.为了弥补装置的不足,更好地监测氧气的流速,同学们发现可将装置中右侧饮料瓶中   (填“a”或“b”)端导管延长伸入水面以下。
15.(2024九上·合肥期中)某实验小组对净化水的各种方法进行实验,把收集到的一瓶浑浊的河水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A物质的作用是   。
(2)操作①为过滤,进行该操作时用到铁架台、玻璃棒、烧杯、   等仪器,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若经过操作①得到的液体C仍然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序号)。
a.漏斗内的滤纸破损 b.漏斗下端未紧靠烧杯内壁 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操作②的目的是除去水中的异味、色素,则应选用的物质是   。
(4)操作③为蒸馏,在烧瓶中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的目的是   化。
16.(2024九上·合肥期中)某小组对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进探究:
(1)实验一:他们做了“大象牙膏”实验:
原理主要是过氧化氢溶液在碘化钾作催化剂时迅速分解,涌出柱状的泡沫,被称为“大象牙膏”。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二:探究H2O2溶液的质量分数(即过氧化氢的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比)、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下表实验方案:
实验序号 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 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 二氧化锰质量/g 温度/℃ 相同时间内收集气体的体积/mL
1 5mL 10% 0.5 20 V1
2 5mL 10% 0.5 25 V2
3 5mL 5% 0.5 x V3
①实验3与实验1对照,表格中x=   ,实验目的是探究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②通过    (填操作名称)将反应后的固体与液体分离,洗涤、干燥、称量,理论上可以得到   g固体。
③实验测得V1(3)实验三:探究制取氧气的适宜催化剂
实验方案如下:
I.将二氧化锰(MnO2)、氧化铜(CuO)、氧化铁(Fe2O3)三种催化剂分别制成含等质量催化剂、大小相同的微球,备用。
Ⅱ.取30粒含MnO2的微球,采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改用其他两种微球(30粒)分别重复上述实验,得到图2中锥形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3.
①用MnO2的进行实验,60s时压强瞬间回落,其原因是   。
②从实验曲线看,催化效果较好、反应温和的催化剂是   。
17.(2024九上·合肥期中)中国天宫空间站三名航天员每日需要,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制氧,是航天员安全可靠的供氧途径之一。向氧气发生器加入粉末状的铁粉和氯酸钠();点燃铁粉,铁粉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受热分解为NaCl和。
(1)氯酸钠受热分解所需的能量来自于   ;
(2)三名航天员4天所需共9.6kg,则理论上至少需要加热分解的质量为多少?(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6.5,列出化学方程式写出完整过程计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①烘烤食物:食物在烘烤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②钢铁生锈:钢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等发生反应,生成新物质铁锈,属于化学变化;
③头发长长:涉及到细胞的新陈代谢,细胞内进行着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来合成蛋白质等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④酒精挥发:只是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⑤石蜡熔化:是石蜡由固态变为液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⑥牡丹开花:开花过程中有细胞分裂、分化以及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⑦铁铸成铁锅:只是铁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所给过程中①②③⑥发生了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2.【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保护水资源
【解析】【解答】A、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有害气体及烟尘等,造成空气污染,不符合题意;
B、提倡绿色出行,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符合题意;
C、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会导致水污染,不符合题意;
D、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有害气体及烟尘,污染空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空气、水、环境等污染原因分析,从而确定各做法是否有利于环境日主题。
3.【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A. 常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 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 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防止发生火灾,故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D. 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防止发生火灾,故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常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分析。
B、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分析。
C、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分析。
D、根据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分析。
4.【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钼名称带“钅”,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右上角符号为元素符号,钼的元素符号是Mo,不符合题意;
C、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钼原子的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42,不符合题意;
D、周期表小格信息中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钼的相对原子质量是95.96,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而不是“g”,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名称带“钅”的为金属元素分析;
B、根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右上角符号为元素符号分析;
C、根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分析;
D、根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省略不写分析。
5.【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相对分子质量 = 12×2 + 1×5 + 14 + 16×2 = 75,正确;
B、氢元素质量分数 =, (不是7.0% ),错误;
C、C、H、N、O质量比 = (12×2):(1×5):14:(16×2) = 24:5:14:32,正确;
D、由化学式可知,1个分子含2个C、5个H、1个N、2个O原子,正确;
故选B。
【分析】相对分子质量: 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元素质量分数:该元素原子总相对质量}{相对分子质量×100%;元素质量比: 各元素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子构成: 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原子个数。
6.【答案】B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解答】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在空气中发出红光,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来解答;
B、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来解答;
C、根据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来解答;
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来解答。
7.【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湿衣服在日照下温度高,分子运动速率快,所以比在阴暗处干得更快,由此证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不符合题意;
B、成熟的香蕉能散发出浓浓的香味,是因为香味分子的不断运动,运动到人的嗅觉器官 ,不符合题意;
C、水沸腾时掀开壶盖,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而分子大小不会发生变化,符合题意;
D、分子间存在间隔,液化石油气经加压后能贮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加压时分子间间隔变小,气体体积减小从而能被储存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且随温度升高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存在间隔,随压强的变化而变化。
8.【答案】B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化学式的相关计算;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
【解析】【解答】A、反应物是氢气和二氧化碳,氢气为单质,二氧化碳属于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后C、H、O 原子的数目分别为1、6、2。反应后丙中C、H、O原子的个数为1、4、1,则丁中有2个H、1个O,所以丁的化学式为H2O,符合题意;
C、参加反应的甲(H2)和乙(CO2)分子个数比为3:1,所以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质量比为(2×3):44=3:22,不符合题意;
D、“纳米催化剂”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化合物分析;
B、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确定丁的化学式分析;
C、根据物质质量比为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个数之比分析;
D、根据催化剂一变两不变特点分析。
9.【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单质和化合物;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试管、燃烧匙都可以直接加热,烧杯加热需要垫陶土网,不符合题意;
B、氦气、液态氧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氨气是由氢元素和氮元素组成的,属于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C、原子、中子、水分子都不显电性,是电中性的微观粒子,符合题意;
D、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铁都属于氧化物,高锰酸钾是由钾、锰、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所给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方法分析;
B、根据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化合物分析;
C、根据原子、中子、分子都不显电性分析;
D、根据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分析。
10.【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化合反应及其应用;单质和化合物
【解析】【解答】A、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模型正确,不符合题意;
B、纯净物和混合物为并列关系,纯净物包含化合物,模型错误,符合题意;
C、空气中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约占 78%,氧气约占 21%,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 0.03%,模型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当化合反应的反应物为物质与氧的反应时,该化合反应为氧化反应,但不是所有的化合反应都是氧化反应,如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所以两反应是交叉关系,模型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原子的构成分析;
B、根据纯净物和混合物是物质的两大类别,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分析;
C、根据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体积分数分析;
D、根据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定义分析。
11.【答案】B
【知识点】蒸发与蒸馏操作;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蜡烛燃烧实验;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原理是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同时生成固体,导致装置内气压降低,燃烧停止且温度恢复室温后,进入装置的水的体积即为装置内原有氧气的体积,据此推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该方案正确,不符合题意;
B、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能是因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也可能是因为温度升高使澄清石灰水的溶质析出,因此不能证明蜡烛组成中含有碳元素,该方案错误,符合题意;
C、浓氨水有挥发性,挥发出氨分子,氨分子运动到B烧杯中,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化。实验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烧杯中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可以探究分子运动现象,该方案正确,不符合题意;
D、蒸馏是通过加热汽化的方法而将物质分离的一种方法,利用圆底烧瓶蒸发液体,加入碎瓷片可以防止液体暴沸,该装置可以制备少量蒸馏水,该方案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来解答;
B、根据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元素守恒来解答;
C、根据分子在运动来解答;
D、根据蒸馏将硬度软化来解答。
12.【答案】B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A、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有无催化剂只影响反应速率,但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不符合题意;
B、电解水生成氧气和氢气的质量比即为水中氧、氢元素质量比,为16:2=8:1,由图可知,生成氧气和氢气的质量比为2g:0.25g=8:1,符合题意;
C、红磷燃烧放热且消耗装置内氧气,装置中的压强先因温度升高而增大,然后随温度的降低再减小,且因氧气的消耗,最终小于原始值,不符合题意;
D、 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高锰酸钾在达到分解温度后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氧气的质量在加热一段时间后开始增加,至反应结束后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13.【答案】(1)MgF2
(2)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3)
(4)Mg不仅与空气中的O2 反应,还会与CO2 和N2反应,使实验产生误差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镁与第9号元素(氟元素)形成的化合物,镁元素显+2价,9号元素氟元素显-1价,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其化学式是MgF2;
(2)镁离子是镁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的,则镁原子和镁离子的本质区别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3)镁和二氧化碳点燃生成碳和氧化镁,化学方程式为;
(4)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不能用镁代替红磷,原因是:Mg不仅与空气中的O2反应,还会与CO2 和N2反应,使实验产生误差。
【分析】(1)根据化合物化学式书写遵循化合价代数和为0原则分析;
(2)根据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分析;
(3)根据资料中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由此写出反应方程式分析;
(4)根据镁能与氮气和氧气都发生反应及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药品的要求分析。
(1)镁与第9号元素(氟元素)形成的化合物,镁元素显+2价,9号元素氟元素显-1价,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其化学式是MgF2;
(2)镁离子是镁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的,则镁原子和镁离子的本质区别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3)镁和二氧化碳点燃生成碳和氧化镁,化学方程式为;
(4)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不能用镁代替红磷,原因是:Mg不仅与空气中的O2反应,还会与CO2 和N2反应,使实验产生误差。
14.【答案】(1)试管;CF;
(2)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a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
【解析】【解答】(1)Ⅰ、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试管;
Ⅱ、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C,不选择B装置,是因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故收集装置可选F,故填:CF;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Ⅰ、简易制氧机设计的可以通过拉动线绳实现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接触与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Ⅱ、为了弥补装置的不足,更好地监测氧气的流速,可将装置中右侧饮料瓶中a端导管延长伸入水面以下,这样可通过产生气泡的速率观测生成氧气的速率。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高锰酸钾制氧气原理及装置特点分析;
(2)根据简易制氧机能控制药品的接触与分离,氧气从水中通过可观察反应速率分析。
(1)Ⅰ、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试管;
Ⅱ、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C,不选择B装置,是因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故收集装置可选F,故填:CF;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Ⅰ、简易制氧机设计的可以通过拉动线绳实现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接触与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Ⅱ、为了弥补装置的不足,更好地监测氧气的流速,可将装置中右侧饮料瓶中a端导管延长伸入水面以下,这样可通过产生气泡的速率观测生成氧气的速率。
15.【答案】(1)吸附悬浮杂质,加速沉降
(2)漏斗;引流;ac
(3)活性炭
(4)防止发生暴沸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蒸发与蒸馏操作;水的净化
【解析】【解答】(1)在净化河水时,加入的 A 物质通常是明矾 ,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吸附悬浮于水中的杂质,使杂质沉降。
(2)过滤操作需要用到铁架台、玻璃棒、烧杯、漏斗等仪器 ;
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防止液体溅出;
a、漏斗内的滤纸破损,会使部分杂质不经过滤纸过滤直接进入滤液,导致滤液浑浊;
b、漏斗下端未紧靠烧杯内壁,会导致液体溅出,但不会使滤液浑浊;
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过滤直接流下,导致滤液浑浊。
故选:ac。
(3)活性炭疏松多孔,有很强的吸附性,能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4)蒸馏时,在烧瓶中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它们表面有许多小孔,能提供汽化中心,防止液体在加热时剧烈沸腾(暴沸 )。
【分析】(1)根据明矾吸附沉降的净水原理分析;
(2)根据过滤所需仪器及注意事项分析;
(3)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
(4)根据蒸馏时要防止暴沸分析。
(1)在净化河水时,加入的 A 物质通常是明矾 ,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吸附悬浮于水中的杂质,使杂质沉降。
(2)过滤操作需要用到铁架台、玻璃棒、烧杯、漏斗等仪器 ;
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防止液体溅出;
a、漏斗内的滤纸破损,会使部分杂质不经过滤纸过滤直接进入滤液,导致滤液浑浊;
b、漏斗下端未紧靠烧杯内壁,会导致液体溅出,但不会使滤液浑浊;
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过滤直接流下,导致滤液浑浊。
故选:ac。
(3)活性炭疏松多孔,有很强的吸附性,能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4)蒸馏时,在烧瓶中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它们表面有许多小孔,能提供汽化中心,防止液体在加热时剧烈沸腾(暴沸 )。
16.【答案】(1)2H2O22H2O+O2↑
(2)20;H2O2溶液的质量分数;过滤;0.5;温度越高,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越快
(3)反应速度太快,导致瓶内气压过大,橡皮塞被弹出;氧化铜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
【解析】【解答】(1)过氧化氢在碘化钾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故方程式为:2H2O22H2O+O2↑;
(2)①对比实验要控制变量,实验3和实验1变量为反应物浓度,因此反应温度一致,所以x=20,实验的目的是探究H2O2溶液的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②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操作是过滤;
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所以将反应后的固体与液体分离,洗涤、干燥、称量,理论上可以得到0.5g固体;
③实验1和实验2的变量是温度,探究的是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测得V1(3)①通过图象可以看出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太快,气体产生过快,压强增大过快,所以橡皮塞容易被弹出,造成压强瞬间降低,恢复至外界大气压;
②根据图2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氧化铜增大的压强较大,且不会像二氧化锰那么迅速增压,催化效果较好、反应温和的催化剂是氧化铜。
【分析】(1)根据过氧化氢在碘化钾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及方程式书写原则分析;
(2)根据对比实验的变量的唯一性,过滤原理,所给对比实验的变量及数据分析;
(3)根据图像中曲线的变化趋势分析。
(1)过氧化氢在碘化钾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故方程式为:2H2O22H2O+O2↑;
(2)①对比实验要控制变量,实验3和实验1变量为反应物浓度,因此反应温度一致,所以x=20,实验的目的是探究H2O2溶液的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②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操作是过滤,故填:过滤;
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所以将反应后的固体与液体分离,洗涤、干燥、称量,理论上可以得到0.5g固体;
③实验1和实验2的变量是温度,探究的是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测得V1(3)①通过图象可以看出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太快,气体产生过快,压强增大过快,所以橡皮塞容易被弹出,造成压强瞬间降低,恢复至外界大气压;
②根据图2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氧化铜增大的压强较大,且不会像二氧化锰那么迅速增压,催化效果较好、反应温和的催化剂是氧化铜。
17.【答案】(1)铁粉的剧烈燃烧
(2)解:设理论上至少需要加热分解NaClO3的质量为x
答:理论上至少需要加热分解NaClO3的质量为21.3k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根据题目信息,点燃铁粉,铁粉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NaClO3受热分解为NaCl和O2,所以氯酸钠受热分解所需的能量来自于铁粉的剧烈燃烧。
【分析】(1)根据题中所给信息及燃烧放热分析;
(2)根据所需氧气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NaClO3的质量分析。
(1)根据题目信息,点燃铁粉,铁粉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NaClO3受热分解为NaCl和O2,所以氯酸钠受热分解所需的能量来自于铁粉的剧烈燃烧。
(2)见答案。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