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高效练】1.3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高效培优练(含解析)--浙教版(2024版)七上科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自主高效练】1.3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高效培优练(含解析)--浙教版(2024版)七上科学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自主高效练】浙教版(2024版)七上科学 高效培优练(3)
考查范围:1.3 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01 科学探究的意义
[典例1](2024秋 杭州月考)同学们一定很喜欢科学课吧?要学好科学,下列说法或认识正确的是(  )
A.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对的,记住书本知识就能学好科学
B.科学学习就是做实验,所以只要做好实验就能学好科学
C.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科学需要观察、思考和实践
D.科学探究、科学发现是科学家们的事,与我们学生无关
[典例2](2024秋 温州期中)2024年10月30日4时27分,我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阶段的第4次载人任务,下列对太空提出的问题,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什么是黑洞 B.太空中为什么听不到声音
C.宇宙有多大 D.航天员在太空会想家吗
02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典例1](2024秋 椒江区期末)为探究香烟烟雾的危害,某兴趣小组观察和记录了红肚玻璃鱼在不同浓度的香烟烟雾水溶液中的心跳次数,结果如表。
实验组别 加入溶液 平均心跳次数(每分钟)
第一组 200毫升清水 66
第二组 200毫升含1只香烟烟雾的水溶液 82
第三组 200毫升含2只香烟烟雾的水溶液 95
第四组 200毫升含3只香烟烟雾的水溶液 71
根据上述结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组实验起对照作用
B.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出香烟烟雾对红肚玻璃鱼的心跳有抑制作用
C.每一组实验均应选择多条大小、生长状况相似且数量相同的红肚玻璃鱼
D.此实验可获得启示:适量吸烟能提高心跳次数,有利于身体健康
[典例2](2024秋 义乌市月考)“转换法”是研究科学问题的一种方法,它将不易直接观测的物理量转换为易观测的量来显示。以下实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属于转换法的是(  )
A.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粒子
B.将体温计做成三棱柱状,更容易观察示数
C.液体温度计利用测温液体体积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
D.研究光在液体中传播情况时,在水中加入少许牛奶使光的传播路径更明显
[跟踪1](2024秋 宁波校级期中)为比较苹果汁与橘子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取2个小烧杯,分别加入蓝色淀粉一碘溶液(维生素C能使淀粉一碘溶液褪色),然后用胶头滴管分别滴入2种果汁,如图所示。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中必须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
①准备的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必须相等
②两只烧杯中的淀粉一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
③两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
④两个小烧杯的大小必须相等
A.①和④ B.③和④ C.①和② D.②和③
[跟踪2](2024秋 余杭区校级月考)人们猜想,长时间的电脑电磁辐射是否对动物的身体产生伤害,有人进行了动物实验:将健康状况和年龄等相同的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喂养情况相同。一组为对照组,置于正常环境中:另一组为辐射组,置于通电电脑前35cm处。实验60天后获得数据如下表,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组别 雄性大鼠数(只) 体重增长量(g) 精子畸形率(%)
对照组 8 86.32±14.08 38.5
辐射组 8 31.25±11.48 99.3
A.电脑电磁辐射会对人类的身体造成影响
B.电脑电磁辐射会对雄性大鼠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造成伤害
C.接受的电脑电磁辐射越强,动物的生殖能力越弱
D.动物的体重增长越慢,精子的畸形率越高
03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典例1](2024秋 黄岩区期末)为了解滨江区降低青少年近视率以及“美好教育”近视防控措施的开展和实施效果,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视力”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典例2](2024秋 江北区期末)“为30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正脊筛查”列入2024年浙江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该项目可以获
得学生的脊柱曲度、体质指标等相关健康信息。“正脊筛查”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猜想或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典例3](2024秋 义乌市校级期末)为了研究铝对鱼类的毒性及解毒方法,有人设计了以下5组实验:第①组将鱼放在正常的池水中,其余四组分别将鱼放在含铝的池水中,其中在②③④组中分别加入从不同树叶中提取的汁液。定时观察,结果如图所示,依据图示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叶的汁液加速了鱼的死亡
B.三种叶的汁液对鱼都有毒性,且不同汁液的毒性不同
C.三种叶的汁液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铝对鱼类的毒
D.松的汁液解毒效果最好
组别 原产地 栽培地
第一组 海拔500米 a组海拔500米
海拔500米 b组海拔3000米
第二组 海拔500米 c组海拔3000米
海拔3000米 d组海拔500米
[跟踪1](2024秋 余杭区校级期末)一种菊科植物从海拔500米的平原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分布,但其植株的高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现设计实验探究“海拔高度是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实验分组及处理如表。请分析并回答:
(1)你认为“第一组”与“第二组”哪个实验方案更合理?理由是什么?   。
(2)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     。
(3)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以     (选填“最大值”或“最小值”或“平均值”)为该组植株的株高。
(4)若仅采用题中一组合理方案进行单次实验获取实验结论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你对本实验设计思路还有什么补充?   。
[跟踪2](2024秋 杭州月考)七年级科学兴趣小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的脉搏快慢与运动是否有关?”针对这一问题,他们提出两种猜想:猜想一:脉搏快慢与运动有关;猜想二:脉搏快慢与运动无关。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金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分别测定四位同学在安静状态、跳绳后、100米赛跑后三种状态下1分钟内的脉搏次数,测得数据如表所示。
姓名 安静状态 跳绳后 100米赛跑后
小宁 82 123 136
小科 80 125 138
小晶 78 120 135
小莹 79 121 137
(1)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你支持猜想    (填“一”或“二”)。
(2)科学探究基本步骤可以分为:①提出问题;②制订计划;③收集证据;④建立猜想与假设;⑤评价与交流;⑥分析证据;⑦得出结论。以上步骤顺序正确是:   (用序号表示)。
(3)王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且很疲劳,脸色绯红,同时伴有咳嗽,于是她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上述信息中,从探究的基本步骤分析,王老师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的目的是    (填步骤名称)。
[跟踪3]微塑料是塑料制品分解产生的直径小于5mm的颗粒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为探究微塑料对生物的影响,研究人员用小鼠进行相关研究,实验操作及结果如表所示,据表回答。
组别 小鼠数量(只) 饲喂方式 实验结果
小肠绒毛状态 体重增长值(g/只)
甲 30 每日饲喂_____,8g/只,连续30天 数量多且排列整齐 7.1
乙 30 每日饲喂含0.3%微塑料的普通饲料,8g/只,连续30天 数量少且排列散乱 1.2
丙 30 每日饲喂含3%微塑料的普通饲料,8g/只,连续30天 基本消失 ?
(1)实验中选取的小鼠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的幼年小鼠(写出2点)。
(2)实验中,若甲组起对照作用,补全其饲喂方式。     。
(3)由实验结果可知,与甲组比较,乙、丙两组小鼠小肠绒毛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影响小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可以推测出丙组体重增加值     (选填“小于”或“大于”)1.2g/只。
(4)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使用塑料制品替代品
B.对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
C.为减少陆地塑料污染,将塑料制品排放至海洋中
D.寻找可无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
1.(2024秋 玉环市期末)在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探究活动中,小宇逐枚轻轻地向杯中放入回形针,并数出到水开始溢出时一共放入了多少回形针,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2.(2025春 永康市期末)小徐家有一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今年却开出了紫色的花,小徐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她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设是不符合的。对此,小徐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修改假设,重新实验
B.修改实验结果,使其与假设相符
C.宣告失败,停止实验
D.继续重复实验,直到与假设相符
3.(2024秋 临海市期末)某同学以叶绿素含量为指标,研究了LED红蓝光照射对西兰花保鲜效果的影响。下表是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的叙述,他们的叙述与探究环节不匹配的是(  )
甲 西兰花的保鲜效果受到什么因素影响
乙 可能是红蓝光照射对西兰花的保鲜效果有影响
丙 对一组西兰花不进行光照,另一组西兰花采用LED红蓝光持续照射
丁 红蓝光照射能缓解西兰花失绿变黄
A.甲为提出问题 B.乙为作出猜想或假设
C.丙为制订计划进行实验 D.丁为表达与交流
4.(2024秋 金东区期末)同学们一定很喜欢科学课吧?要学好科学,下列说法和认识正确的是(  )
A.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对的,记住书本知识就能学好科学
B.科学学习就是做实验,所以只要做好实验就能学好科学
C.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科学需要观察、思考和实践
D.科学探究、科学发现是科学家们的事,与我们学生无关
5.(2024秋 嘉兴期末)速度是通过两个量的比值来定义的一个新的量。下列事例不属于此类方法的是(  )
A.用投篮的进球数与投篮总数的比值表示投篮命中率
B.用电扇转动的圈数与转动时间的比值表示电扇转速
C.用班级患近视的人数与总人数的比值来反映班级近视率
D.用多次测量课本长度的总和除以次数来得出课本的长度
温度/℃ 每小时细菌增加倍数
20.5 2.0
30.5 3.0
36.0 2.5
39.2 1.2
6.(2024秋 上城区期末)某校学习小组想研究“温度对细菌的繁殖速度有何影响?”他们认为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菌的繁殖速度加快,学习小组设计并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对整个探究过程理解正确的是(  )
A.“他们认为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菌的繁殖速度加快”属于提出假设
B.根据结果可得出“当温度为39.2℃时,细菌繁殖速度最快”的结论
C.该实验用不同种类细菌多做几组,目的是数据取平均减小实验误差
D.实验需要修改结果中的数据,才能使结果符合我们的预期
7.(2025春 诸暨市校级月考)某同学探究“不同营养液对草履虫培养效果的影响”,实验设计如表,下列对该实验改进建议不合理的是(  )
组别 营养液种类 营养液的体积 营养液的温度 草履虫的数量
甲组 稻草浸出液 500毫升 25℃ 2只
乙组 牛奶浸出液 500毫升 10℃ 2只
A.统一用稻草浸出液 B.营养液温度统一为25℃
C.草履虫数量改为20只 D.可设置用清水作培养液的对照组
8.(2024秋 诸暨市校级月考)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六个方面:①评价与交流; ②制订探究计划; ③建立猜测和假设; ④提出问题; ⑤得出结论; ⑥获取事实与证据。
(1)一次较完整的探究所经历的流程应该是:    (用以上序号排序)。
(2)某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且很疲劳、脸色绯红,同时伴有咳嗽,于是她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上述信息中,从探究角度讲,老师的“估计”属于  (填序号)。
9.(2024秋 义乌市校级期中)阅读下面材料,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下列问题:
A、一次,小柯发现有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运食物。观察思考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昵?
B、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经验,小柯提出了许多假设:蚂蚁可能爱吃甜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软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小昆虫。
C、小柯针对“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一假设,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把一只蚂蚁放进培养皿中,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
D、小柯按照实验设计完成了实验,发现蚂蚁都聚集在甜食附近。
E、经过几次重复实验后,得出了结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F、然后他把探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进行了交流。回答:
(1)小柯设计实验的变量是     。
(2)上述步骤中属于获取事实与证据的是     。
(3)小柯在E步骤几次重复实验,目的是     。
10.(2024秋 北仑区校级期末)为了探究月季营养生殖的环境条件,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取三个同样大小的花盆,装满同样的土壤后,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
②将健壮、无虫害的同种月季枝条剪成同样长度的三段(每段均留有相同数量叶片),用生根粉溶液浸泡过后,在每个花盆中各插入一段。
③三组花盆按照下表的要求分别培养,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花盆组别 培养条件
甲 2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乙 5℃,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丙 20℃,光照充足,不浇水
分析实验,请回答。
(1)该实验中甲组的作用是     。
(2)该实验甲、乙两组探究的环境因素是     。
(3)实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4)两周后如果甲组的月季都长出新叶,而丙组的发黄枯萎,可得出结论:   。
11.(2024秋 瑞安市期中)如图是纸做的“竹蜻蜓”,在空中释放时能旋转下落。为了探究影响“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因素,小明取翅身、翅尾长度不相同的“竹蜻蜓”,改变回形针的数量,选择在无风的环境,从2.5米高的平台静止释放,记录落地的时间,实验结果如表。
组别 翅身长度(厘米) 翅尾长度(厘米) 翅身负重 下落时间
1 4 4 无 t1
2 4 5 无 t2
3 5 4 无 t3
4 4 5 一枚回形针 t4
5 4 5 两枚回形针 t5
(1)在“竹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针数量进行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比较   组别(填序号)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竹蜻蜓”下落快慢与翅尾长度的关系。
(3)实验结果发现“竹蜻蜓”的下落随翅身长度和翅尾长度的增大而加快,且翅尾长度对“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影响大于翅身长度,则“t1、t2、t3”三者应满足的大小关系是     。
12.(2024秋 余姚市期中)夏季的蚊子惹人厌烦,不仅影响休息,还会传播疾病。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发现,不同人对蚊子的吸引力不同。有的同学认为与衣服颜色有关,也有的同学认为与汗液的气味有关。为了探究衣服颜色和汗液气味对蚊子吸引力的影响,同学们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分析回答:
实验步骤:
①准备3种不同颜色、大小相同的同种纸板各2张,在名种颜色的纸板上分别涂抹等量且适量的生理盐水和汗液(来自同一人)。
②将6张纸板分开随机放置在草地上,用摄像机拍摄,并如实记录每分钟内各纸板上蚊子的停留次数。
③随机交换纸板位置,重复①和②步骤2次。
实验结果:
颜色、蚊子停留次数及涂抹物 浅色 较深色 深色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生理盐水 2 1 2 5 3 3 8 7 6
汗液 20 21 18 22 24 23 28 25 29
(1)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纸板颜色加深,蚊子停留次数   (选填“增加”或“减少”)。
(2)通过涂抹物的对照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
深入探究:小科同学发现,不同颜色的纸板在户外吸热能力是不同的。他提出疑问:随着同一颜色纸板温度的升高,纸板对蚊子的吸引力是否会发生变化?为探究这一问题,他将一定数量活力相同的同种雌蚊子放入如图密闭装置中。实验分组如下表:
组别 1 2 3
纸板温度 25℃ 30℃ 35℃
每5分钟纸板上蚊子停留次数 x y z
(3)若实验结果的大小关系为X<Y<Z,那么实验结论为  。
13.(2023秋 丽水期末)水滴落在荷叶上会顺着荷叶表面滚落,这一现象称为荷叶“自洁效应”。同学们收集资料并开展项目化学习,探究荷叶”自洁效应”的原因。
(1)任务一:探究荷叶表面物质与荷叶”自洁效应”的关系。
[查阅资料]荷叶表面有一层蜡质,不溶于水但能够溶于物质甲。
[实验设计]将一片荷叶从中间切开,分为A、B两个区域,处理方法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A区域 B区域
物质甲浸泡,5分钟后取出并擦干 清水浸泡,5分钟后取出并擦干
处理方法 分别滴加清水,观察水滴在叶面上的状态
实验结果 水凝聚成半球状水滴 水凝聚成球状水滴
B区域起   作用。
(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到实验结论:   。
(3)任务二:进一步探究荷叶表皮结构与荷叶”自洁效应”的关系。
[收集资料]触摸荷叶表面,略感粗糙。进一步制作荷叶横切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荷叶上表皮有凸起,这些结构可以支撑水滴。
[实验设计]将一片荷叶从中间切开,分为A、B两个区域,A区域用刀片将荷叶表面凸起刮去,B区域表面不做处理应观察的现象是:    。
(4)任务三:寻找身边的”自洁效应”。
[启示应用]基于仿生学,荷叶”自洁效应”在生产、生活多领域广泛应用。
根据图分析防油不粘锅是如何模拟荷叶“自洁效应”的:   。(写出一条即可)
1.(2023 衢州)小科发现许多人胸前佩戴除菌卡,除菌卡除菌效果怎么样呢?于是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环境下除菌卡的除菌效果
【实验场所】A:密闭空间—?两个(编号A1、A2)
B:半开放空间—教室两间(编号B1、B2)
C:开放空间—操场东西两侧(编号C1、C2)
【实验步骤】
①杀菌:在A1、B1、C1分别放置1张除菌卡,对实验场所进行杀菌。A2、B2、C2不放除菌卡。4小时后,取出除菌卡。
②取样:在A1、B1、C1和A2、B2、C2中各放置1个装有培养基的无菌培养皿,打开盖子,让空气中的菌种落在培养皿中,40分钟后完成取样。
③培养:将6个培养皿取出,并盖上盖子,分别写上对应的场所编号。将培养皿都放在30℃的恒温箱中培养48小时。
④观察:观察各培养皿中菌落的生长情况,结果记录如下表(“+”多表示菌落数量多)
【实验结果】
实验 场所 A:密闭空间 ——?两个 B:半开放空间 ——教室两间 C:开放空间 ——操场东西两侧
编号 A1 A2 B1 B2 C1 C2
有无除菌卡 有 无 有 无 有 无
菌落数量 + +++++ +++ ++++++ ++++++ ++++++
【分析交流】
(1)实验场所A中“?”处可填写  。
(2)小科通过  来比较除菌卡的除菌效果。
(3)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可得到的结论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周承秉
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自主高效练】浙教版(2024版)七上科学 高效培优练(3)
考查范围:1.3 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01 科学探究的意义
1.(2024秋 杭州月考)同学们一定很喜欢科学课吧?要学好科学,下列说法或认识正确的是(  )
A.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对的,记住书本知识就能学好科学
B.科学学习就是做实验,所以只要做好实验就能学好科学
C.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科学需要观察、思考和实践
D.科学探究、科学发现是科学家们的事,与我们学生无关
【答案】C
【分析】科学探究的意义在于它不断推动人类知识的边界,促进技术的进步,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保护地球环境,加强国际合作,并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参与。通过科学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应对全球性挑战,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可持续的未来社会。
【解答】解:A、书本上的知识不一定完全正确,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部分知识可能会被修正或完善。而且学好科学不能仅仅依靠记住书本知识,还需要理解、实践、思考等多方面的能力,故A错误;
B、科学学习不仅仅是做实验,做实验只是科学学习的一部分。科学学习还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等多个方面,故B错误;
C、科学确实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有许多科学现象。学习科学需要通过观察发现问题,通过思考分析问题,通过实践去验证和探索,故C正确;
D、科学探究和发现并非只是科学家们的事,学生同样可以参与科学探究,培养科学思维和能力,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这是初中科学考试常见的题型,平时要加强练习,掌握答题技巧。
2.(2024秋 温州期中)2024年10月30日4时27分,我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阶段的第4次载人任务,下列对太空提出的问题,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什么是黑洞
B.太空中为什么听不到声音
C.宇宙有多大
D.航天员在太空会想家吗
【答案】D
【分析】根据科学研究是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从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活动过程去判断。
【解答】解:A、什么是黑洞?属于科学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
B、太空中为什么听不到声音?属于科学问题,故B不符合题意;
C、宇宙有多大?属于科学问题,故C不符合题意;
D、航天员在太空会想家吗?属于情感问题,不属于科学问题,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要掌握科学研究的意义。探究是否成功,取决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是否科学合理。
02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1.(2024秋 椒江区期末)为探究香烟烟雾的危害,某兴趣小组观察和记录了红肚玻璃鱼在不同浓度的香烟烟雾水溶液中的心跳次数,结果如表。
实验组别 加入溶液 平均心跳次数(每分钟)
第一组 200毫升清水 66
第二组 200毫升含1只香烟烟雾的水溶液 82
第三组 200毫升含2只香烟烟雾的水溶液 95
第四组 200毫升含3只香烟烟雾的水溶液 71
根据上述结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组实验起对照作用
B.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出香烟烟雾对红肚玻璃鱼的心跳有抑制作用
C.每一组实验均应选择多条大小、生长状况相似且数量相同的红肚玻璃鱼
D.此实验可获得启示:适量吸烟能提高心跳次数,有利于身体健康
【答案】C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A.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故第一组实验(加清水)起对照作用,A错误。
B.与清水组比较,二、三、四组的平均心跳次数(每分钟)均大于66次/分,说明香烟烟雾对红肚玻璃鱼的心跳有促进作用,B错误。
C.为了控制单一变量,每一组实验均应选择多条大小、生长状况相似且数量相同的红肚玻璃鱼,C正确。
D.此实验分组较少,紧靠实验的三组数据不能说明吸烟就一定能提高心跳次数,并且烟草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吸烟有害身体健康,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相关知识。
2.(2024秋 义乌市月考)“转换法”是研究科学问题的一种方法,它将不易直接观测的物理量转换为易观测的量来显示。以下实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属于转换法的是(  )
A.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粒子
B.将体温计做成三棱柱状,更容易观察示数
C.液体温度计利用测温液体体积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
D.研究光在液体中传播情况时,在水中加入少许牛奶使光的传播路径更明显
【答案】C
【分析】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解答】解:A、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粒子,没有用到转换法。
B、将体温计做成三棱柱状,更容易观察示数,没有用到转换法。
C、液体温度计利用测温液体体积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采用的是转换法,
D、研究光在液体中传播情况时,在水中加入少许牛奶使光的传播路径更明显,没有用到转换法。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转换法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
1.(2024秋 宁波校级期中)为比较苹果汁与橘子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取2个小烧杯,分别加入蓝色淀粉一碘溶液(维生素C能使淀粉一碘溶液褪色),然后用胶头滴管分别滴入2种果汁,如图所示。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中必须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
①准备的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必须相等
②两只烧杯中的淀粉一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
③两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
④两个小烧杯的大小必须相等
A.①和④ B.③和④ C.①和② D.②和③
【答案】D
【分析】此题通过实验比较苹果汁和橘子汁中维生素C含量多少。利用维生素C能使蓝色的淀粉碘溶液褪色的原理进行探究。由于是对比实验,作为对比实验时一定注意控制好变量,如果应该控制的不变的量不一样时,就会影响到测定结果。
【解答】解:控制变量以必须保证一个变量,其他条件相同,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现象的不同是由此因素引起的。实验中取2只小烧杯,分别加入同种蓝色淀粉﹣碘溶液(维生素C能使蓝色淀粉﹣碘溶液褪色),然后用2只胶头滴管分别向2只小烧杯滴入苹果汁和橘子汁,实验的变量是苹果汁和橘子汁的不同,其它条件均相同,如2只小烧杯中蓝色淀粉﹣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2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1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而榨取的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多少对此实验没有影响,故实验中必须控制的条件是②和③,观察选项,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2.(2024秋 余杭区校级月考)人们猜想,长时间的电脑电磁辐射是否对动物的身体产生伤害,有人进行了动物实验:将健康状况和年龄等相同的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喂养情况相同。一组为对照组,置于正常环境中:另一组为辐射组,置于通电电脑前35cm处。实验60天后获得数据如下表,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组别 雄性大鼠数 (只) 体重增长量 (g) 精子畸形率 (%)
对照组 8 86.32±14.08 38.5
辐射组 8 31.25±11.48 99.3
A.电脑电磁辐射会对人类的身体造成影响
B.电脑电磁辐射会对雄性大鼠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造成伤害
C.接受的电脑电磁辐射越强,动物的生殖能力越弱
D.动物的体重增长越慢,精子的畸形率越高
【答案】B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对照组和辐射组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有无电脑电磁辐射。对照组无电脑电磁辐射,体重增长数高、精子畸形率低;辐射组有电脑电磁辐射,体重增长数低、精子畸形率高。因此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电脑电磁辐射影响雄性大鼠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
故选:B。
【点评】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03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1.(2024秋 黄岩区期末)为了解滨江区降低青少年近视率以及“美好教育”近视防控措施的开展和实施效果,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视力”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答案】D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视力”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收集事实与证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024秋 江北区期末)“为30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正脊筛查”列入2024年浙江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该项目可以获
得学生的脊柱曲度、体质指标等相关健康信息。“正脊筛查”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猜想或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答案】D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六个步骤。
【解答】解: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正脊筛查”是通过对 300 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进行相关检查,来获取学生的脊柱曲度、体质指标等相关健康信息,这些信息是用于后续分析和判断学生脊柱健康状况等的依据,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收集证据。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关键在于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并能对事件属于哪一环节做出判断。
3.(2024秋 义乌市校级期末)为了研究铝对鱼类的毒性及解毒方法,有人设计了以下5组实验:第①组将鱼放在正常的池水中,其余四组分别将鱼放在含铝的池水中,其中在②③④组中分别加入从不同树叶中提取的汁液。定时观察,结果如图所示,依据图示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叶的汁液加速了鱼的死亡
B.三种叶的汁液对鱼都有毒性,且不同汁液的毒性不同
C.三种叶的汁液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铝对鱼类的毒
D.松的汁液解毒效果最好
【答案】C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A、叶的分解产物降低了鱼对铝盐毒性的敏感性而抑制鱼的死亡,错误;
B、所测试的三种叶的分解产物能降低可溶性铝盐对鱼类的毒性,而不是对鱼都有毒性,错误;
C、三种叶的分解产物能降低可溶性铝盐对鱼类的毒性,正确;
D、柏的汁液解毒效果最好,最有利于鱼的生存而不是松,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对照试验的特点以及正确识图。
1.(2024秋 余杭区校级期末)一种菊科植物从海拔500米的平原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分布,但其植株的高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现设计实验探究“海拔高度是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实验分组及处理如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原产地 栽培地
第一组 海拔500米 a组海拔500米
海拔500米 b组海拔3000米
第二组 海拔500米 c组海拔3000米
海拔3000米 d组海拔500米
(1)你认为“第一组”与“第二组”哪个实验方案更合理?理由是什么? 第一组,因为变量唯一  。
(2)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  b组  。
(3)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以  平均值  (选填“最大值”或“最小值”或“平均值”)为该组植株的株高。
(4)若仅采用题中一组合理方案进行单次实验获取实验结论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你对本实验设计思路还有什么补充? 进行重复实验  。
【答案】(1)第一组,因为变量唯一;
(2)b组;
(3)平均值;
(4)进行重复实验。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的变量。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第一组”与“第二组”两个实验方案中,更合理的是第一组,因为选用的植株都是原产地海拔500米,只有栽培地海拔这一个条件不同,变量唯一。
第二组中,植株的原产地和栽培地海拔都不相同,变量不唯一,设置不合理。
(2)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a组和b组的对照中,b组将原产地海拔500米的植株移到海拔3000米的栽培地,对实验对象进行了处理,因此是实验组;则a组是对照组。
(3)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以平均值作为该组植株的株高。
(4)若仅采用题中一组合理方案进行单次实验获取实验结论,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应进行重复实验。
故答案为:(1)第一组,因为变量唯一;
(2)b组;
(3)平均值;
(4)进行重复实验。
【点评】此题考查对对照实验的理解,探究实验的两个原则:对照实验和变量的唯一性。
2.(2024秋 杭州月考)七年级科学兴趣小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的脉搏快慢与运动是否有关?”针对这一问题,他们提出两种猜想:猜想一:脉搏快慢与运动有关;猜想二:脉搏快慢与运动无关。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金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分别测定四位同学在安静状态、跳绳后、100米赛跑后三种状态下1分钟内的脉搏次数,测得数据如表所示。
姓名 安静状态 跳绳后 100米赛跑后
小宁 82 123 136
小科 80 125 138
小晶 78 120 135
小莹 79 121 137
(1)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你支持猜想  一  (填“一”或“二”)。
(2)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可以分为:①提出问题;②制订计划;③收集证据;④建立猜想与假设;⑤评价与交流;⑥分析证据;⑦得出结论。以上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①④②③⑥⑦⑤  (用序号表示)。
(3)王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且很疲劳,脸色绯红,同时伴有咳嗽,于是她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上述信息中,从探究的基本步骤分析,王老师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的目的是  收集证据  (填步骤名称)。
【答案】(1)一。
(2)①④②③⑥⑦⑤。
(3)收集证据。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解:(1)通过观察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跳绳后和100米赛跑后,小宁、小科、小晶、小莹的脉搏次数都明显增多,这说明运动活动会导致脉搏加快,与猜想一相符,支持猜想一。
(2)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可以分为:①提出问题;④建立猜想与假设;②制订计划;③收集证据;⑥分析证据;⑦得出结论;⑤评价与交流,故正确顺序是①④②③⑥⑦⑤。
(3)王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且很疲劳,脸色绯红,同时伴有咳嗽,于是她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上述信息中,从探究的基本步骤分析,王老师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的目的是收集证据,这样方便确认或否认他的猜想。
故答案为:(1)一。
(2)①④②③⑥⑦⑤。
(3)收集证据。
【点评】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3.(2024秋 温州校级期末)微塑料是塑料制品分解产生的直径小于5mm的颗粒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为探究微塑料对生物的影响,研究人员用小鼠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操作及结果如表所示,据表回答问题。
组别 小鼠数量(只) 饲喂方式 实验结果
小肠绒毛状态 体重增长值(g/只)
甲 30 每日饲喂_____,8g/只,连续30天 数量多且排列整齐 7.1
乙 30 每日饲喂含0.3%微塑料的普通饲料,8g/只,连续30天 数量少且排列散乱 1.2
丙 30 每日饲喂含3%微塑料的普通饲料,8g/只,连续30天 基本消失 ?
(1)实验中选取的小鼠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健康状况相同、生长状况相同(或月龄相同)  的幼年小鼠(写出2点)。
(2)实验中,若甲组起对照作用,补全其饲喂方式。  普通饲料  。
(3)由实验结果可知,与甲组比较,乙、丙两组小鼠小肠绒毛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影响小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可以推测出丙组体重增加值  小于  (选填“小于”或“大于”)1.2g/只。
(4)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C  。
A.使用塑料制品替代品
B.对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
C.为减少陆地塑料污染,将塑料制品排放至海洋中
D.寻找可无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
【答案】(1)健康状况相同、生长状况相同(或月龄相同)
(2)普通饲料;
(3)小于;
(4)C。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为了控制单一变量,实验应选健康状况相同、生长状况相同、月龄等相同的幼年小鼠。
(2)实验中,若甲组起对照作用,每日饲喂普通饲料,8g/只,连续30天。
(3)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由实验结果可知,与甲组比较,乙、丙两组小鼠小肠绒毛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影响小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可以推测出丙组体重增加值小于1.2g/只。
(4)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可采用:使用塑料制品替代品、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寻找可无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等措施。为减少陆地塑料污染,将塑料制品排放至海洋中会污染海洋环境,故选:C。
故答案为:(1)健康状况相同、生长状况相同(或月龄相同);
(2)普通饲料;
(3)小于;
(4)C。
【点评】掌握对照实验的原则是解题的关键。
1.(2024秋 玉环市期末)在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探究活动中,小宇逐枚轻轻地向杯中放入回形针,并数出到水开始溢出时一共放入了多少回形针,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答案】C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解决此题要结合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进行分析。
【解答】解:小宇逐枚轻轻地向杯中放入回形针,并数出到水开始溢出时一共放入了多少回形针,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故选:C。
【点评】该题考查对科学探究环节的认识,解决此类问题的前提是,我们对各个环节的特征有清晰的认识。
2.(2025春 永康市期末)小徐家有一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今年却开出了紫色的花,小徐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她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设是不符合的。对此,小徐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修改假设,重新实验
B.修改实验结果,使其与假设相符
C.宣告失败,停止实验
D.继续重复实验,直到与假设相符
【答案】A
【分析】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为了使实验有说服力,实验中一定要设置对照组。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
【解答】解:AD、经实验论证(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说明猜想错误,应修改猜想,再进行实验论证,故A正确、D错误;
BC、应尊重实验结论(实验事实),猜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为了猜想而修改过程和实验结果,故B、C错。
故选:A。
【点评】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环节是解题的关键。
3.(2024秋 临海市期末)某同学以叶绿素含量为指标,研究了LED红蓝光照射对西兰花保鲜效果的影响。下表是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的叙述,他们的叙述与探究环节不匹配的是(  )
甲 西兰花的保鲜效果受到什么因素影响
乙 可能是红蓝光照射对西兰花的保鲜效果有影响
丙 对一组西兰花不进行光照,另一组西兰花采用LED红蓝光持续照射
丁 红蓝光照射能缓解西兰花失绿变黄
A.甲为提出问题
B.乙为作出猜想或假设
C.丙为制订计划进行实验
D.丁为表达与交流
【答案】D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变量。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解答】解:A、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甲同学提出的问题是“西兰花的保鲜效果受到什么因素影响”,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A不符合题意。
B、在科学探究中,猜想或假设是对提出问题的可能答案的预测,乙同学的假设是“可能是红蓝光照射对西兰花的保鲜效果有影响”,这是对问题的直接回应,B不符合题意。
C、制订计划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环节,丙同学的计划是“对一组西兰花不进行光照,另一组西兰花采用LED红蓝光持续照射”,这是对假设进行检验的具体实验设计,C不符合题意。
D、丁同学的表述“红蓝光照射能缓解西兰花失绿变黄”并不是表达与交流,而是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或结论。表达与交流通常涉及将实验结果和结论与他人分享和讨论,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题关键是掌握对照实验原则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相关知识。
4.(2024秋 金东区期末)同学们一定很喜欢科学课吧?要学好科学,下列说法和认识正确的是(  )
A.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对的,记住书本知识就能学好科学
B.科学学习就是做实验,所以只要做好实验就能学好科学
C.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科学需要观察、思考和实践
D.科学探究、科学发现是科学家们的事,与我们学生无关
【答案】C
【分析】科学探究的意义在于它不断推动人类知识的边界,促进技术的进步,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保护地球环境,加强国际合作,并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参与。通过科学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应对全球性挑战,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可持续的未来社会。
【解答】解:A、书本上的知识不一定完全正确,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部分知识可能会被修正或完善。而且学好科学不能仅仅依靠记住书本知识,还需要理解、实践、思考等多方面的能力,A 错误。
B、科学学习不仅仅是做实验,做实验只是科学学习的一部分。科学学习还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等多个方面,B 错误。C、科学确实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有许多科学现象。学习科学需要通过观察发现问题,通过思考分析问题,通过实践去验证和探索,C 正确。D、科学探究和发现并非只是科学家们的事,学生同样可以参与科学探究,培养科学思维和能力,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D 错误。
故选:C。
【点评】这是初中科学考试常见的题型,平时要加强练习,掌握答题技巧。
5.(2024秋 嘉兴期末)速度是通过两个量的比值来定义的一个新的量。下列事例不属于此类方法的是(  )
A.用投篮的进球数与投篮总数的比值表示投篮命中率
B.用电扇转动的圈数与转动时间的比值表示电扇转速
C.用班级患近视的人数与总人数的比值来反映班级近视率
D.用多次测量课本长度的总和除以次数来得出课本的长度
【答案】D
【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分类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法、测量法等。
【解答】解:A.投篮命中率是用投篮的进球数与投篮总数的比值来表示,属于通过两个量的比值定义新量,所以A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电扇转速是用电扇转动的圈数与转动时间的比值来表示,属于通过两个量的比值定义新量,所以B选项不符合题意。
C.班级近视率是用班级患近视的人数与总人数的比值来反映,属于通过两个量的比值定义新量,所以C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用多次测量课本长度的总和除以次数来得出课本的长度,这是求平均值的方法,并不是通过两个量的比值定义一个新的量,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这是初中科学考试常见的题型,平时要加强练习,掌握答题技巧。
6.(2024秋 上城区期末)某校学习小组想研究“温度对细菌的繁殖速度有何影响?”他们认为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菌的繁殖速度加快,学习小组设计并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对整个探究过程理解正确的是(  )
温度/℃ 每小时细菌增加倍数
20.5 2.0
30.5 3.0
36.0 2.5
39.2 1.2
A.“他们认为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菌的繁殖速度加快”属于提出假设
B.根据结果可得出“当温度为39.2℃时,细菌繁殖速度最快”的结论
C.该实验用不同种类细菌多做几组,目的是数据取平均减小实验误差
D.实验需要修改结果中的数据,才能使结果符合我们的预期
【答案】A
【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权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解:A.假设是科学探究的起始步骤,用于指导后续的实验设计。“他们认为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菌的繁殖速度加快”这一描述,是学习小组在实验前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对问题提出的一个假设,A正确。
B.观察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30.5℃时,细菌每小时的增加倍数达到3.0,这是所有温度条件下最高的繁殖速度。因此,“当温度为39.2℃时,细菌繁殖速度最快”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在39.2℃时,细菌的繁殖速度已经明显下降,B错误。
C.该实验中使用的是同一种类的细菌进行的多组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这一单一变量对细菌繁殖速度的影响,而不是通过不同种类细菌的数据取平均来减小实验误差,C错误。
D.科学实验要求尊重事实,即使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也不能随意修改数据。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任何对数据的篡改都是不道德的,也会破坏实验的科学性,D错误。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7.(2025春 诸暨市校级月考)某同学探究“不同营养液对草履虫培养效果的影响”,实验设计如表,下列对该实验改进建议不合理的是(  )
组别 营养液种类 营养液的体积 营养液的温度 草履虫的数量
甲组 稻草浸出液 500毫升 25℃ 2只
乙组 牛奶浸出液 500毫升 10℃ 2只
A.统一用稻草浸出液
B.营养液温度统一为25℃
C.草履虫数量改为20只
D.可设置用清水作培养液的对照组
【答案】A
【分析】作为探究“不同营养液对草履虫培养效果的影响”的对照试验,根据对照实验变量的唯一性,此对照试验的变量是营养液,其它条件应该都一样。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对照实验要控制变量的唯一,此对照试验的变量是营养液,其它条件应该都一样,因此应该除了甲组用稻草液,乙组用牛奶营养液之外,温度、草履虫的数量等都一样,故A符合题意;
B.由A可知,温度应该一样,并且是适宜温度25°C,故B不符合题意;
C.草履虫数量改为20只,2只太少,容易出现偶然性,实验结果没有科学性,故C不符合题意;
D.可设置用清水作培养液的对照组,用甲乙分别与之作对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关键点:对照实验组的变量与探究的条件有关,必须要保持变量的唯一。
8.(2024秋 诸暨市校级月考)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六个方面:①评价与交流; ②制订探究计划; ③建立猜测和假设; ④提出问题; ⑤得出结论; ⑥获取事实与证据。
(1)一次较完整的探究所经历的流程应该是: ④③②⑥⑤①  (用以上序号排序)。
(2)某女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且很疲劳、脸色绯红,同时伴有咳嗽,于是她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上述信息中,从探究的角度上讲,老师的“估计”属 于  ③  (填序号)。
【答案】(1)④③②⑥⑤①;
(2)③。
【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解答】解:(1)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所以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④提出问题、③建立猜测和假设、②制订计划、⑥获取事实与证据、⑤检验与评价、①合作与交流.
(2)从科学探究的角度上讲,老师的“估计”属于③建立猜测和假设。
故答案为:
(1)④③②⑥⑤①;
(2)③。
【点评】解答此题要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环节。
9.(2024秋 义乌市校级期中)阅读下面材料,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下列问题:
A、一次,小柯发现有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运食物。观察思考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昵?
B、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经验,小柯提出了许多假设:蚂蚁可能爱吃甜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软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小昆虫。
C、小柯针对“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一假设,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把一只蚂蚁放进培养皿中,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
D、小柯按照实验设计完成了实验,发现蚂蚁都聚集在甜食附近。
E、经过几次重复实验后,得出了结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F、然后他把探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进行了交流。回答:
(1)小柯设计实验的变量是  食物类型  。
(2)上述步骤中属于获取事实与证据的是  E  。
(3)小柯在E步骤几次重复实验,目的是  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
【答案】(1)糖和盐(食物类型)
(2)D
(3)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因素引起的误差
【分析】此题考查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的理解和认识;解题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方面切入。
【解答】解:(1)小柯针对“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一假设,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因此该实验有两个变量是糖和盐(食物类型)。
(2)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可以分为:①提出问题;②建立猜想与假设;③设计研究方案;④获取事实与证据;⑤得出结论;⑥评价与交流。在实验过程中D属于获取事实与证据。
(3)实验时,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因素引起的误差,常需要设置重复组,求其平均值。
故答案为:
(1)糖和盐(食物类型)
(2)D
(3)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因素引起的误差
【点评】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本题考查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并学会运用。
10.(2024秋 北仑区校级期末)为了探究月季营养生殖的环境条件,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取三个同样大小的花盆,装满同样的土壤后,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
②将健壮、无虫害的同种月季枝条剪成同样长度的三段(每段均留有相同数量叶片),用生根粉溶液浸泡过后,在每个花盆中各插入一段。
③三组花盆按照下表的要求分别培养,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花盆组别 培养条件
甲 2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乙 5℃,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丙 20℃,光照充足,不浇水
分析实验,请回答。
(1)该实验中甲组的作用是  作对照  。
(2)该实验甲、乙两组探究的环境因素是  温度  。
(3)实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实验的月季枝条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  。
(4)两周后如果甲组的月季都长出新叶,而丙组的发黄枯萎,可得出结论: 月季营养生殖需要水分  。
【答案】(1)作对照;
(2)温度;
(3)实验的月季枝条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
(4)月季营养生殖需要水分。
【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对照试验要求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
【解答】解:(1)该实验中甲组的作用是作对照。
(2)甲组和乙组形成对照,除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所以探究的环境因素是温度。
(3)实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实验的月季枝条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
(4)两周后如果甲组的月季都长出新叶,而丙组的发黄枯萎,可得出结论:月季营养生殖需要水分。
故答案为:(1)作对照;
(2)温度;
(3)实验的月季枝条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
(4)月季营养生殖需要水分。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11.(2024秋 瑞安市期中)如图是纸做的“竹蜻蜓”,在空中释放时能旋转下落。为了探究影响“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因素,小明取翅身、翅尾长度不相同的“竹蜻蜓”,改变回形针的数量,选择在无风的环境,从2.5米高的平台静止释放,记录落地的时间,实验结果如表。
组别 翅身长度(厘米) 翅尾长度(厘米) 翅身负重 下落时间
1 4 4 无 t1
2 4 5 无 t2
3 5 4 无 t3
4 4 5 一枚回形针 t4
5 4 5 两枚回形针 t5
(1)在“竹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针数量进行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翅身负重会影响竹蜻蜓下落快慢吗  ?
(2)比较  1、2  组别(填序号)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竹蜻蜓”下落快慢与翅尾长度的关系。
(3)实验结果发现“竹蜻蜓”的下落随翅身长度和翅尾长度的增大而加快,且翅尾长度对“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影响大于翅身长度,则“t1、t2、t3”三者应满足的大小关系是  t1>t3>t2  。
【答案】( 1 )翅身负重会影响竹蜻蜓下落快慢吗;
(2)1、2;
(3)t1>t3>t2。
【分析】(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竹蜻蜓”的翅身加回形针,增大了纸蜻蜓翅身负重,结合实验目的可知,针对的问题是翅身负重是否会影响纸晴天下落的快慢;
(2)探究“竹蜻蜓”下落的快慢与翅尾长度的关系,要控制翅身长度不变翅身负重不变,只改变翅尾长度;
(3)组别1、2、3实验翅身都没有负重,根据竹蜻蜓的下落随翅身长度和翅尾长度的增大而加快:
由控制变量法,组别3实验与1相比,得出t3与t1大小关系;
组别3实验与2相比,由“竹蜻蜓”的下落随翅身长度和翅尾长度的增大而加快及推论和翅尾长度对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影响大于翅身长度,分析得出T3与T2大小关系,最终得出“t1、t2、t3”三者的关系。
【解答】解:(1)在“竹蜻蜓”的翅身加回形针,增大了纸蜻蜓翅身负重,结合实验目的可知,针对的问题是翅身负重是否会影响纸晴下落的快慢?
(2)探究“竹蜻蜓”下落的快慢与翅尾长度的关系,要控制翅身长度不变翅身负重不变,只改变翅尾长度,所以选1、2组实验结果;
(3)据题意,组别1、2、3实验翅身都没有负重,“竹蜻蜓”的下落随翅身长度和翅尾长度的增大而加快;组别3实验与1相比,翅身长度增大1cm,故t3<t1﹣﹣﹣﹣﹣①;
组别3实验与2相比,翅尾长度减小1cm,因蜻蜓的下落随翅身长度和翅尾长度的增大而加快,故蜻蜓的下落减慢,时间变长;而翅身增大1cm,故蜻蜓的下落加快;根据若翅尾长度对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影响大于翅身长度,即加快的多而减慢的少,故t3>t2﹣﹣﹣﹣﹣﹣②;
由①②得:t1>t3>t2。
故答案为:( 1 )翅身负重会影响竹蜻蜓下落快慢吗;
(2)1、2;
(3)t1>t3>t2。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对照实验的设计和原则。
12.(2024秋 余姚市期中)夏季的蚊子惹人厌烦,不仅影响休息,还会传播疾病。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发现,不同人对蚊子的吸引力不同。有的同学认为与衣服颜色有关,也有的同学认为与汗液的气味有关。为了探究衣服颜色和汗液气味对蚊子吸引力的影响,同学们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分析回答:
实验步骤:
①准备3种不同颜色、大小相同的同种纸板各2张,在名种颜色的纸板上分别涂抹等量且适量的生理盐水和汗液(来自同一人)。
②将6张纸板分开随机放置在草地上,用摄像机拍摄,并如实记录每分钟内各纸板上蚊子的停留次数。
③随机交换纸板位置,重复①和②步骤2次。
实验结果:
颜色、蚊子停留次数及涂抹物 浅色 较深色 深色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生理盐水 2 1 2 5 3 3 8 7 6
汗液 20 21 18 22 24 23 28 25 29
(1)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纸板颜色加深,蚊子停留次数  增加  (选填“增加”或“减少”)。
(2)通过涂抹物的对照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汗液对蚊子的吸引力较大  。
深入探究:小科同学发现,不同颜色的纸板在户外吸热能力是不同的。他提出疑问:随着同一颜色纸板温度的升高,纸板对蚊子的吸引力是否会发生变化?为探究这一问题,他将一定数量活力相同的同种雌蚊子放入如图密闭装置中。实验分组如下表:
组别 1 2 3
纸板温度 25℃ 30℃ 35℃
每5分钟纸板上蚊子停留次数 x y z
(3)若实验结果的大小关系为X<Y<Z,那么实验结论为  一定范围内,随着纸板温度的升高,纸板对蚊子的吸引力增强。  .
【答案】(1)增加。
(2)汗液对蚊子的吸引力较大。
(3)一定范围内,随着纸板温度的升高,纸板对蚊子的吸引力增强。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2)对照试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计对照试验,使实验更具说服力。
【解答】解:(1)根据题干中表格的数据分析可知:随着纸板颜色的加深,蚊子在纸板上的停留次数逐渐增多。
(2)通过对比涂抹生理盐水和汗液的纸板上蚊子停留次数,可以计算出涂抹生理盐水纸板上蚊子停留次数的平均值小于涂抹汗液纸板上蚊子停留次数的平均值,这说明汗液对蚊子的吸引力远大于生理盐水。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汗液对蚊子的吸引力较大。
(3)由表格中的数据:每5分钟纸板上蚊子停留次数X(25°)<Y(30°)<Z(35°)可知,随着纸板温度的升高,蚊子在纸板上的停留次数也在增多,则可以得出结论:一定范围内,随着纸板温度的升高,纸板对蚊子的吸引力增强。
故答案为:(1)增加。
(2)汗液对蚊子的吸引力较大。
(3)一定范围内,随着纸板温度的升高,纸板对蚊子的吸引力增强。
【点评】解题关键:掌握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熟知实验原则并能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归纳推理。
13.(2023秋 丽水期末)水滴落在荷叶上会顺着荷叶表面滚落,这一现象称为荷叶“自洁效应”。同学们收集资料并开展项目化学习,探究荷叶”自洁效应”的原因。
(1)任务一:探究荷叶表面物质与荷叶”自洁效应”的关系。
[查阅资料]荷叶表面有一层蜡质,不溶于水但能够溶于物质甲。
[实验设计]将一片荷叶从中间切开,分为A、B两个区域,处理方法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A区域 B区域
物质甲浸泡,5分钟后取出并擦干 清水浸泡,5分钟后取出并擦干
处理方法 分别滴加清水,观察水滴在叶面上的状态
实验结果 水凝聚成半球状水滴 水凝聚成球状水滴
B区域起  对照  作用。
(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到实验结论: 荷叶表面蜡质有利于荷叶的“自洁效应”  。
(3)任务二:进一步探究荷叶表皮结构与荷叶”自洁效应”的关系。
[收集资料]触摸荷叶表面,略感粗糙。进一步制作荷叶横切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荷叶上表皮有凸起,这些结构可以支撑水滴。
[实验设计]将一片荷叶从中间切开,分为A、B两个区域,A区域用刀片将荷叶表面凸起刮去,B区域表面不做处理应观察的现象是: A区域上水凝成半球状水滴,B区域上水凝成球状水滴  。
(4)任务三:寻找身边的”自洁效应”。
[启示应用]基于仿生学,荷叶”自洁效应”在生产、生活多领域广泛应用。
根据图分析防油不粘锅是如何模拟荷叶“自洁效应”的: 锅底有涂层模拟荷叶表面的蜡质,不吸水(或微凸结构模拟叶表皮的微小凸起,当杂质落在表面时,随着水珠的滚动被带离)  。(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1)对照
(2)荷叶表面蜡质有利于荷叶的“自洁效应”
(3)A区域上水凝成半球状水滴,B区域上水凝成球状水滴
(3)锅底有涂层模拟荷叶表面的蜡质,不吸水(或微凸结构模拟叶表皮的微小凸起,当杂质落在表面时,随着水珠的滚动被带离)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对照实验需遵循单一变量原则,A、B两个区域处理的变量为物质甲,其中B区域的处理方法是:清水浸泡,5分钟后取出并擦干,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2)荷叶表面有一层蜡质、不溶于水但能够溶于物质甲。根据实验一可知,物质甲浸泡的区域,水在叶面上凝聚成半球状水滴;清水浸泡的区域,水在叶面上凝聚成球状水滴,说明荷叶表面蜡质有利于荷叶的“自洁效应”。
(3)荷叶上表皮有凸起,这些结构可以支撑水滴。将A区域用刮刀将荷叶表面凸起刮去;B区域表面不做处理,要得到荷叶表皮结构与“自洁效应”有关系的结论,实验现象应该为:A区域上水凝成半球状水滴,B区域上水凝成球状水滴。
(4)结合实验结果与题图丙=可知,防油不粘锅能实现不沾的原因为:锅底有涂层模拟荷叶表面的蜡质,不吸水;微凸结构模拟叶表皮的微小凸起,当杂质落在表面时,随着水珠的滚动被带离。
故答案为:
(1)对照
(2)荷叶表面蜡质有利于荷叶的“自洁效应”
(3)A区域上水凝成半球状水滴,B区域上水凝成球状水滴
(3)锅底有涂层模拟荷叶表面的蜡质,不吸水(或微凸结构模拟叶表皮的微小凸起,当杂质落在表面时,随着水珠的滚动被带离)
【点评】关键是熟记掌握科学探究各个环节的过程以及作用。
1.(2023 衢州)小科发现许多人胸前佩戴除菌卡,除菌卡除菌效果怎么样呢?于是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环境下除菌卡的除菌效果
【实验场所】A:密闭空间—?两个(编号A1、A2)
B:半开放空间—教室两间(编号B1、B2)
C:开放空间—操场东西两侧(编号C1、C2)
【实验步骤】
①杀菌:在A1、B1、C1分别放置1张除菌卡,对实验场所进行杀菌。A2、B2、C2不放除菌卡。4小时后,取出除菌卡。
②取样:在A1、B1、C1和A2、B2、C2中各放置1个装有培养基的无菌培养皿,打开盖子,让空气中的菌种落在培养皿中,40分钟后完成取样。
③培养:将6个培养皿取出,并盖上盖子,分别写上对应的场所编号。将培养皿都放在30℃的恒温箱中培养48小时。
④观察:观察各培养皿中菌落的生长情况,结果记录如下表
(“+”多表示菌落数量多)
【实验结果】
实验场所 A:密闭空间—?两个 B:半开放空间—教室两间 C:开放空间—操场东西两侧
编号 A1 A2 B1 B2 C1 C2
有无除菌卡 有 无 有 无 有 无
菌落数量 + +++++ +++ ++++++ ++++++ ++++++
【分析交流】
(1)实验场所A中“?”处可填写  储物柜(书包、抽屉、衣柜、箱子等密闭空间均可得分  。
(2)小科通过  比较不同场所培养皿中菌落数量的变化量  来比较除菌卡的除菌效果。
(3)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可得到的结论是  除菌卡在不同空间的除菌效果:密闭空间>半开放空间>开放空间  。
【答案】(1)储物柜(书包、抽屉、衣柜、箱子等密闭空间);
(2)比较不同场所培养皿中菌落数量的变化量;
(3)除菌卡在不同空间的除菌效果:密闭空间>半开放空间>开放空间。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为了与BC形成对照,实验场所A中“?”处可填写储物柜(书包、抽屉、衣柜、箱子等密闭空间)。
(2)ABC形成以不同场所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因此,小科通过比较不同场所培养皿中菌落数量的变化量来比较除菌卡的除菌效果。
(3)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可得到的结论是除菌卡在不同空间的除菌效果:密闭空间>半开放空间>开放空间。
故答案为:(1)储物柜(书包、抽屉、衣柜、箱子等密闭空间);
(2)比较不同场所培养皿中菌落数量的变化量;
(3)除菌卡在不同空间的除菌效果:密闭空间>半开放空间>开放空间。
【点评】掌握对照实验的原则是解题的关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周承秉
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