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素能测评(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化学鲁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中素能测评(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化学鲁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期中素能测评
满分:60分
时间:5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Zn—65
一、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下列生活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 钢铁生锈 B. 西瓜榨汁 C. 量体裁衣 D. 干冰升华
2. 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
A. 氧气具有助燃性,用于医疗急救 B.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净水
C. 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生产氮肥 D. 酒精具有可燃性,用于医疗消毒杀菌
3.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4. 下列化学用语错误的是 (  )
A. Cl2:两个氯原子 B. SO2:一个二氧化硫分子
C. Al2O3:氧化铝 D. KO4:高锰酸钾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7
5. 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第5题
A. x的值为7
B. 碘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七周期
C. 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g
D. 加碘食盐中的“碘”指碘原子
6. 实验室要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
A. 计算:配制该溶液所需氯化钠固体的质量为8.0g
B.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固体
C. 溶解:将称量好的氯化钠固体倒入量筒中溶解
D. 装瓶: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贴好标签的试剂瓶并盖好瓶塞
7. 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科学思维: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B. 化学观念: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则质子数相同的微观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C. 科学探究与实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可以初步判断石蜡的硬度和密度
D. 科学态度与责任:实验后的废液不能直接倒入水池,防止腐蚀管道和污染水源
8.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选 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氮气中的氧气 将气体缓慢通过红热的木炭粉
B 鉴别厨房中的醋和酱油 分别闻气味
C 区分蒸馏水和食盐水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后在酒精灯上灼烧
D 区分氮气和氧气 用燃着的木条
9. 利用一种特殊的催化剂可以有效消除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丁的化学式为CO2 B. 丙、丁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同
C.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改变 D. 反应过程中原子重新组合
    
10. 如图为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w)随温度(T)的变化曲线。M、N、P三点分别表示三份KN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温度。当条件改变时,溶液新的状态在图中对应的点的位置可能也随之变化,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 M、N点代表的是饱和溶液,P点代表的是不饱和溶液
B. 其他条件不变,加水稀释N点溶液可使其移动至M点
C. 其他条件不变,将P点或N点溶液降温40℃后溶液均可至M点
D. 恒温蒸发溶剂时,M、N点均不动,P点垂直上移可至N点
二、 填空、简答题(共12分)
11. (7分)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如图甲是水的电解实验。
(1) 图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2) 下列关于图甲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 试管a中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 实验前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目的是除去水中的杂质
C. 该实验能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 过滤是一种常见的净水方法,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仪器b的名称是    ,进行操作时,发现装置存在一处明显错误,该错误是            。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
(4) 如图丙是利用膜技术净水的过程示意图,经过超滤膜净化后的水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12. (5分)20℃时,向质量均为50g的5份水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固体,然后搅拌至完全溶解得到溶液(若有不溶解的氯化钾,则过滤除去),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所得溶液的质量如表所示。
实验编号 1 2 3 4 5
氯化钾的质量/g 5 10 15 20 25
溶液的质量/g 55 60 65 67 67
(1) 20℃时,实验3所得的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2) 20℃时,实验5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g。
(3) 20℃时,实验1所得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溶液。
(4) 20℃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实验3    实验4    实验5。(填“>”“<”或“=”)
三、 实验、探究题(共15分)
13. (6分)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Ⅰ所示的仪器进行实验并探究。
(1) 实验室欲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干燥的氧气,选择的发生和收集气体的装置组合是    (填字母,从A~E中选择)。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2) 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来制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若选择D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导管    (填小写字母)通入。
(3) 为了证明MnO2的催化作用,甲同学通过如图Ⅱ~Ⅳ所示的装置来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如图Ⅱ,向锥形瓶中加入amLH2O2溶液,然后塞入有带火星的木条和漏斗的橡皮塞,如图Ⅲ所示;再通过漏斗加入bgMnO2,如图Ⅳ。待充分反应后,将图Ⅳ装置中的固液混合物进行过滤,对滤出的固体洗涤、干燥、称量,固体仍为bg。
① 实验过程中依次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② 甲同学认为MnO2是催化剂,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严谨,请你帮乙同学说出理由:                       。
14. (9分)有关空气组成的研究与发现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也尝试通过自己的实验研究空气的组成。
Ⅰ. 拉瓦锡的研究:用加热汞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如图甲所示,拉瓦锡把少量的汞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连续加热12天后,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红色粉末,容器内空气体积减小了约五分之一。收集汞表面生成的红色粉末(氧化汞),置于另一容器内加热得到了汞和氧气,且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原来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空气体积。
(1) 上述实验中,使用汞的优点有    (填字母)。
A. 汞为液态,在加热的条件下只与氧气反应且生成物为固体
B. 时间足够长,能将密闭装置中的氧气几乎耗尽
C. 实验过程中没有污染
D. 生成的化合物加热分解又能得到汞和氧气
(2) 继拉瓦锡研究后,英国科学家瑞利经多次实验发现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氮气密度总是略大于纯净氮气密度,这一差异主要与空气中的       相关。
Ⅱ. 兴趣小组同学追寻科学家的足迹,利用图乙装置也进行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请你一起参与。
【实验原理】 请写出图乙实验原理的符号表达式:                。
【实验步骤】
(1) 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
(2) 将一支硬质玻璃管注满水(两端用橡皮塞封住),然后打开一端橡皮塞,将水倒入量筒中,记录体积为50mL。
(3) 如图乙所示,在另一支与步骤(2)完全相同的干燥的硬质玻璃管中装入铜粉,两端塞上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其中一端用气球密封。移动注射器活塞,在注射器中留存25mL的气体,记录体积后与硬质玻璃管另一端密封连接。根据    的高度,将硬质玻璃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4) 用酒精灯在铜粉部位加热,加热时多次缓慢推拉注射器。
(5) 停止加热后,待硬质玻璃管冷却至室温,将气球内的气体全部挤出。待注射器活塞稳定后,记录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约为10mL。
【实验现象】 实验中硬质玻璃管内观察到的现象是                。
【实验结论】 由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                。
【反思与评价】
(1) 【实验步骤】(4)中多次缓慢推拉注射器的目的是            。
(2) 如果【实验步骤】(5)中记录到的数值大于10mL,你认为可能原因是                   (写一条)。
(3) 玻璃管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你认为氮气的化学性质是 。
四、 推理、计算题(共13分)
第15题
15. (5分)A~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物质,已知A和B的组成元素相同,C能供给呼吸。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物质能相互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以生成另一种物质。
(1) B的化学式为    。
(2) A和B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3) A→B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4) C和D反应的现象是              。
16. (8分)如图为某补锌口服液说明书的部分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葡萄糖酸锌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2) 葡萄糖酸锌的化学式量是455,则x的值为    。
(3) 葡萄糖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结果精确到0.1%)
(4) 若儿童每1kg体重每日需要0.5mg锌,每天从食物中只能摄入所需锌的一半,则体重为20kg的儿童,理论上一天还需服用该口服液    支。
期中素能测评
一、 1. A 2. B 3. A 4. A 5. A 6. C 7. B 8. A
9. D 解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1个丁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其化学式为H2O,A错误;丙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丁为水,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也为-2,丙和丁中氧元素的化合价相同,B错误;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没有改变,C错误;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改变,反应过程中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D正确。故本题选 D。
10. B 解析:由题意可知,图中曲线为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M、N点处于曲线上,代表的溶液为饱和溶液,P点处于曲线下方,代表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A正确;其他条件不变时,溶液加水稀释后会由饱和变为不饱和,N点溶液和M点溶液都是饱和溶液,B错误;由图示可知,将P点溶液降温40℃后溶液移动至M点恰好达到饱和状态,如果将N点溶液降温40℃后,溶液中会有晶体析出,也能到达M点达到饱和状态,C正确;恒温蒸发溶剂,溶剂变少,温度不变,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恒温蒸发溶剂时,M、N点均不动,P点垂直上移可至N点,D正确。故本题选B。
二、 11. (1) 水氢气+氧气 分解反应 (2) C (3) 漏斗 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引流 (4) 混合物
12. (1) 3∶10 (2) 17 (3) 加氯化钾(合理答案均可) (4) < = 解析:(1) 20℃时,向质量为50g的水中加入15g氯化钾后得到65g溶液,说明氯化钾全部溶解,所以20℃时,实验3所得的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5g∶50g=3∶10。(2) 20℃时,向质量为50g的水中加入25g氯化钾后得到67g溶液,说明只有67g-50g=17g氯化钾溶解,所以在20℃时,实验5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7g。(3) 20℃时,实验1所得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加氯化钾或蒸发水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溶液。(4) 在20℃时,实验3、4、5在50g水中溶解氯化钾的质量分别为65g-50g=15g、67g-50g=17g、67g-50g=17g,所以在20℃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实验3<实验4=实验5。
三、 13. (1) BD (或BE)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 A a (3) ① 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② 甲同学没有验证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是否发生改变 14. Ⅰ. (1) ABD (2) 稀有气体等物质 Ⅱ. 【实验原理】 Cu+O2CuO 【实验步骤】 (3) 酒精灯 【实验现象】 红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 【实验结论】 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反思与评价】 (1) 使氧气与铜粉充分反应 (2) 铜粉不足(合理答案均可) (3) 氮气在加热条件下不与铜反应(合理答案均可)
四、 15. (1) H2O (2) 分子构成不同 (3) H2O2H2O+O2 分解反应 (4) 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16. (1) 9∶14 (2) 22 (3) 解:葡萄糖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14.3%。
答:葡萄糖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4.3%。
(4) 1 解析:(1) 葡萄糖酸锌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2)∶(16×14) =9∶14。(2) 葡萄糖酸锌的化学式量是455,即12×12+1×x+16×14+65=455,解得x=22。(4) 每天还需服用该口服液的数量为=1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