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测试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1.默写。(10分)(1)学校将举行诗歌朗诵会,请补写开场白中的诗句。眼前之景,总能引起诗人无限的情思。杜甫用“ , ”(《春望》)来表现对国家遭受战乱的无限伤感;朱敦儒用“ ,几时收? ”(《相见欢》)表现他对统治阶级深深的失望以及深厚的爱国精神;晏殊用“ , ”(《浣溪沙》)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 (2)骈散结合,有节奏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 “ , ”使用骈句总结天时与地利的关系,使得文章句式整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 ,发于声, ”道出了人才造就的客观因素,音韵和谐。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江姐依wēi在李青竹身边,凝望着刺绣中的五星红旗,她不仅理解战友们的兴.奋心情,她自己的心境,也和大家一样。 她在胜利的喜讯中,激动而又冷静,想得很多、很远。也许此刻只有李青竹才能理解她那复杂的心情。她看见了胜利,可也看见了集中营的最后斗争。她知道,在越狱和tú杀的斗争中,必须付出多少生命作为代价。这代价,也许首先是自己,也许还有别人,但她宁.愿用自己来代替一切战友,为党 更多的力量。 ,在欢乐的战友们面前,在五星红旗面前,她什么也没有讲。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依wēi( ) 兴.( )奋 tú( )杀 宁.( )愿(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但是 保存 然而 B.但是 保管 尽管C.所以 保管 然而 D.所以 保存 尽管(3)选文内容出自小说《红岩》,选段中的“胜利的喜讯”是指 ,“五星红旗”是被大家称为“ ”的小孩的母亲留下的。(2分) (4)杰出的人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精神品质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请结合《红岩》中的一处情节,简要概括江姐的精神品质。(3分) 3.复兴学校开展“阅读经典”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3分)(1)学校想邀请著名作家方华先生参加本次活动,校团委草拟了一份邀请函,请你帮助修改。(6分)邀请函 尊敬的方华先生: 您好![A]为了鼓励同学们多读书,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为目的,我校将于2025年10月23日开展“阅读经典”实践活动,[B]敬请您于10月23日下午三点惠顾我校礼堂,给广大师生做阅读讲座。全体师生诚挚欢迎您的到来! 2025年10月20日 复兴学校团委①邀请函有一处格式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②[A]处画线句语义重复,应将“ ”删去。(2分) ③[B]处画线句有一处用词不得体,应将“ ”改为“ ”。(2分) (2)仿写句子,表达你的读书感受。(2分) 读一本好书就是一次甜美的享受。每次阅读,犹如沐浴和煦的春风,使你神清气爽;每次阅读, ;每次阅读,犹如品尝香醇的美酒,使你陶醉其中。与书为伴吧,你的人生将会更精彩! (3)在“经典阅读网络交流会”上,同学们在班级论坛上就“是否要阅读长篇经典名著”的话题展开讨论。有同学发表如下帖子,请你回复并表达自己的看法。(3分)同学发帖:长篇经典名著篇幅太长,读起来费时费力,对学习也没什么帮助。漫画简单幽默,让人比较放松,还能减轻学习压力,我觉得看漫画好。你的回复: (4)小文同学想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对此次活动的感悟,请你帮他把对联补充完整。(2分)上联:阅经典传承文化瑰宝 下联: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一)父亲归来的那一天(22分)①在我小时候,父亲归来的那一天,就如彗星降临的那一天一样不可思议。父亲是做天文望远镜的工程师,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科院下属的国家级天文台中,不少观测星系的望远镜就是他设计的。设计组装好的望远镜,小心翼翼地运往各地的天文台安装完毕,父亲需要前往调试,确保望远镜的运行达到设计标准。通常,他这一出差就会有一个月左右。②为了避免城市的灯光干扰,各地的天文台都安设在市郊的高山上,生活并不方便,父亲去调试望远镜,业余时间会跟当地天文台的工作人员一起种山芋、种蔬菜、种西瓜,用以改善生活。他可能是吃不到这些蔬果的人,但那年头的人都讲奉献。调试好精密度极高的望远镜,就能开启天文台的观测圆顶,观察浩瀚星空,研究宇宙的演变与奥秘,这是让人无比满足的事情,所以父亲对出差毫无怨言,我们全家也毫无怨言。因为我和母亲都发现,当父亲归来时,那个木讷、谨慎,甚至有点刻板忧郁的工程师会忽然变得浪漫起来。③我记得,父亲到陕西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工作结束后正值临潼的石榴丰收,父亲带回了六个硕大的石榴,每一个都比幼儿的脑袋还大。那是物流极不方便的时代,我们这些江南小孩,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石榴。父亲按照临潼小贩教给他的方法。在石榴果顶上找到一个下刀处,在石榴外皮上轻划了一圈,用力掰开。里面的石榴籽紧紧抱团,晶莹剔透,红润发亮。我们用勺子来吃石榴。细细品尝,它的甜是多维的、立体的、丰富的,有些许醇厚甜蜜还有些许酸爽。我终于明白了书上说的“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繁密的石榴籽,是在怎样的大地上孕育,才能够散发出如此不俗的滋味?这是陕西大地的结晶。那时候,我就立誓要到北方去,看一看完全与南方黏腻、湿润的气候不一样的土地。④父亲还去过新疆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当时绿皮车要走56个小时的漫长旅程。父亲带足了榨菜、方便面,还有自己做的紫菜饭卷上了车。等他归来时,他居然带着一个大纸箱,难道父亲是带回了新疆的冬不拉?打开纸箱,全家人都笑了,父亲居然是带回了新疆的棉花,是生长在棉枝上的一朵一朵的棉花。⑤父亲说,调试完望远镜,他去城里办事,搭乘老乡的拖拉机,路过浩瀚无边的棉田,被一望无际的丰收场景震撼了,他便用口袋里的清凉油,向棉农换了几枝棉花。棉农困惑地问他:要做一副棉手套,或者一只厚棉帽,这点棉花都不够,要不要多送他一点?父亲笑说:够了,千万别把棉花从棉枝上扯下来,他要让两个女儿看一看,真正的棉花是什么样子的。记得那天,我们把家中腌萝卜干的空坛子反复刷洗,接着,父亲将这干燥的棉枝插入罐中,成了家中别致的装饰。⑥父亲还去过云南天文台,那次他前去调试望远镜,我已经上高三。母亲觉得在这节骨眼上,家里的顶梁柱不应该再出长差,但是父亲说,云南天文台的这台望远镜,对研究星系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特殊意义,只有它装成了,我们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研究才能更进一步,所以,他必须去。父亲承诺说,等归来时,他会给我们惊喜。⑦父亲去了40天,回来时,带着从花卉市场批发的一箱子白玫瑰花。我们都吃.了.一.惊.——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给母亲买花。家里没有这么多花瓶,母亲不仅动用了没有来得及扔掉的白醋瓶,腌腊八蒜的坛子,还抱着余下的玫瑰,四处去送邻居。令人疑.惑.的是,在一大捆白玫瑰花的上面,父亲还放上了一把蔫掉的硕大花苞,也是洁白的。看上去已经凋谢的花,他为什么还要带回来?父亲说你们不懂,这就是成语“昙花一现”中的昙花呀!昙花是仙人掌科的植物,都在半夜11点以后开花,两三个小时后,这些花朵都凋谢了,必须从花枝上掰下来,否则下一波花朵就没有力量盛放。昆明人喜欢用昙花做甜汤,父亲买了八朵昙花,想让我们尝一尝昙花汤的味道。⑧他将昙花的花萼轻轻去掉,将那些柔弱无骨的花瓣,用清水反复冲洗,放红枣莲子等配料熬煮了40分钟后,起锅前加入昙花的花瓣。昙花的花瓣,又滑又嫩,带着云贵高原上的清气。父亲的背包里,还带着昙花的小苗。花农对他说,昙花其实很好养,只是栽种后需要三四年才会开花。你要学会耐心等待。⑨这次昆明之行,给父亲带来的最大喜悦,不仅是望远镜的调试成功,还有他归来时,我的高考成绩已经出炉。高过一本线41分的成绩,令他十分满意。他送了我一个礼物作为考上大学的奖赏,是一架迷你天文望远镜,镜片是父亲跟着云南天文台的磨镜师傅学习并磨制的。满月时,用这台小望远镜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月亮上的环形山,看到清辉四溢的月亮上,有山地,有凹坑,有被宇宙风暴吹袭后形成的暗影。⑩我记得,父亲归来那天所带回来的,是外面那个浩瀚无垠的世界。他曾经说过,成长中最要紧的事,就是不局限于眼前的鸡毛蒜皮、些微得失,要看到地球上的千山万水,春华秋实,看到在宇宙星际之间,自己是一颗多么幸运的尘埃。如果你的视野之内都是乌云,那肯定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眺望得还不够远。归来的那一天,作为父亲,他想给予我的教益,就是如何跳脱个人的狭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的别致角度。小到一颗石榴、一枝棉花,大到一架望远镜,他做到了。4.选出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A.第③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疑问句式,表现出“我”第一次见到硕大石榴的好奇与赞叹,引发“我”想要探索更远的世界,照应父亲归来那一天带给“我”的影响。B.选文第⑦段加点词“吃了一惊”是因为父亲第一次给母亲买花,“疑惑”的是父亲为什么要带回来一把已经枯萎的花。C.第⑧段画线句的动作描写,生动准确地写出了父亲做昙花汤的过程,表现父亲做家务十分耐心熟练。D.父亲带回的每一样礼物,都给了“我”启迪,让“我”认识了外面的世界,从而“跳脱个人的狭窄视野”,有了更高的眼界、更宽广的胸怀,对世界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5.文中写了父亲每次归来给“我们”带来的“惊喜”,请你仿照范例,在横线上将“惊喜”补充完整。(4分)第一次: 。 第二次:父亲从新疆回来,带给“我们”长在枝上的棉花,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奇。第三次: 。 6.请你细细品读文章的第一句“在我小时候,父亲归来的那一天,就如彗星降临的那一天一样不可思议”,说说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7.“浪漫”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充满幻想,富有诗情画意。在文章的第②段最后两句,作者写道“当父亲归来时,那个木讷、谨慎,甚至有点刻板忧郁的工程师会忽然变得浪漫起来”,请你说说“浪漫”在文中的深意。(5分) 8.小圳想把本文作为某个单元的拓展阅读篇目,你认为放在第四单元合适吗?请你把握本文整体内容,结合单元提示和某个篇目,具体阐述你的看法。(6分) (二)(17分)材料一: 满树槐花飘香来王 溱槐花与我有缘,我是闻着它的清香长大的。每年,槐树枝露出绿芽,上了年纪的邻居就会拿着马扎子坐在槐树下透气、养神。等到槐树枝上长满了绿色间或有些黄白色的骨朵时,就意味着槐花盛开在即。常常是白天还只看到树枝上露出一点点骨朵,经过一夜“发力”,第二天整棵树便挂满了花朵。那淡淡的黄白色花瓣,素雅、清新,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令人陶醉。槐花一开,邻居们便开始享受欢愉的时光。大院邻居围聚在槐树下,大人们或坐在小板凳上,或半蹲在地上,一边喝着茶水吸着自卷烟,一边对盖满头顶的槐花品头论足。有喜欢尝鲜的,顺手摘几朵花含在嘴里。槐花好吃,味道清香甘甜。大院邻居最拿手的是用槐花包包子。把摘下的槐花稍微清洗一下,讲究的再用热水一焯,去去苦味,然后把剁好的猪肉、调料拌在里面。用槐花包包子,肉必须放得多,五花肉最好,因为槐花喜油水,肉放少了就没香喷喷的滋味。过去生活条件不好,邻居们都舍不得放肉,所以很难蒸出那种香味。我们院里有户姓张的人家,老爸是七级工,挣钱多,老妈又比较舍得花钱,所以他们家的槐花包子最上“档次”。每当包子一出锅,浓郁的香味就飘散出来,全院都闻得到。那肉香裹着槐花的味道,太诱惑人了,光闻味就流口水。好在他们家人大方,每次都分些给邻居们尝鲜,一家一两个虽不多,但情谊在,邻居们还是很感激的,迄今说起来仍念念不忘。在人们眼中,槐树还是祥瑞的象征——“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在我的老家,当地政府因地制宜,靠山吃山,专门在山洼处开辟了一个园子,一气栽种了上万棵槐树,名曰“槐花园”。这里每年都要举办槐花节。每逢花期,那一棵棵浓密高大的槐树上,挂着让人感到震撼却又显得柔情无比的花朵,地上则铺满了洁白如雪的花瓣,犹如一张硕大无边的天然地毯。在如此美丽壮观的园子里徜徉,仿佛置身于梦境,怎能不让人生出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有删改)材料二: 书院四季·春花叶 辛沪剧里唱:“正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红里泛白,白里泛红……”喜欢沪剧的上海人几乎都会唱,直白而又贴切。桃红李白油菜黄,蝶飞蜂舞鱼儿欢,书院①的春天是色彩斑斓的。每年三月,草长莺飞桃花开,四面八方的上海人云集而来,到书院看桃花。灿烂的桃花,含笑怒放,一大片一大片的桃树,形成一个迷离的粉红色世界,一张张笑脸沉浸其中。家家户户的小花园、小果园里,白玉兰、粉玉兰谢了樱花开,樱花谢了杜鹃开,杜鹃谢了月季、玫瑰、扶桑、牡丹热热闹闹地次第开放。小河边、道路旁、防风带附近、瓜田地角、庭院前后,目力所及之处,都是姹紫嫣红的花朵,处处惹人的眼。各种花儿开得太茂盛了,以致人们分辨不清,空气里弥漫着的好闻的味道,究竟是哪种花儿的馨香。带着海腥味的风吹来,暖洋洋的,有一股独特的清新气息。海鸥的鸣叫声透着喜气;跳跳鱼在浅海滩欢呼雀跃,迎接着书院的春天;蛏子张开嘴巴,在春水中吐着泡泡;螃蜞在海滩上爬来爬去,也出来感受春日的阳光。海滩边,一片绿色的芦苇一天一个样地使劲拔节,日渐茂盛起来,很多书院人来采摘鲜嫩的粽叶回家包粽子。滩涂上也热闹起来,捡蛏子、抓跳跳鱼、刨小螃蜞的孩子们叫成一团。春天,置身于书院,在路边,在海边,在庭院中,在田地里,出奇地舒畅、欢快。而今,书院已经归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这是特区里的特区呵!一条经过书院连接上海中心城区和临港新片区的快捷大道正在修建。随着临港新片区的建设,上海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春天。(有删改)[注]①书院:地名。9.材料一第2段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槐树花开的景象,请结合原文对此描写方法作简要分析。(4分) 10.材料二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5分) 11.两篇散文都以“花”入题,试比较其写作意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 12.下面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4分)A.材料一第3段画线句运用一连串的动词,细腻生动地描绘出邻居们享受欢愉时光的情形。B.材料一以“槐花”为线索,依次展现了吃槐花、赏槐花、办槐花节等场景,条理清晰,结构合理。C.材料二以沪剧唱词“正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红里泛白,白里泛红……”开头,引出下文对春花的描写,富含文化韵味。D.材料二通篇不见“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写法新颖别致,有独到的审美情趣。E.材料一、材料二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许多看似闲笔的描写,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三)(16分)[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节选自《管子·治国》)[注]①奚以:即“以奚”,根据什么。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寡助之至. 至: (2)亲戚畔.之 畔: (3)民富则.易治也 则: (4)奚以知其然.也 然: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2分)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16.[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治国之道有什么不同?(4分) 三、写作(55分)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常常有这样的情境——太吵了……静一点。太闹了……静一点。太烦了……静一点。以“静一点”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性文章。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第四单元测试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1.默写。(10分)(1)学校将举行诗歌朗诵会,请补写开场白中的诗句。眼前之景,总能引起诗人无限的情思。杜甫用“ 国破山河在 , 城春草木深 ”(《春望》)来表现对国家遭受战乱的无限伤感;朱敦儒用“ 簪缨散 ,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相见欢》)表现他对统治阶级深深的失望以及深厚的爱国精神;晏殊用“ 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 (2)骈散结合,有节奏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 “ 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使用骈句总结天时与地利的关系,使得文章句式整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 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 ”道出了人才造就的客观因素,音韵和谐。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江姐依wēi在李青竹身边,凝望着刺绣中的五星红旗,她不仅理解战友们的兴.奋心情,她自己的心境,也和大家一样。 她在胜利的喜讯中,激动而又冷静,想得很多、很远。也许此刻只有李青竹才能理解她那复杂的心情。她看见了胜利,可也看见了集中营的最后斗争。她知道,在越狱和tú杀的斗争中,必须付出多少生命作为代价。这代价,也许首先是自己,也许还有别人,但她宁.愿用自己来代替一切战友,为党 更多的力量。 ,在欢乐的战友们面前,在五星红旗面前,她什么也没有讲。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依wēi( 偎 ) 兴.( xīng )奋 tú( 屠 )杀 宁.( nìng )愿(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A.但是 保存 然而 B.但是 保管 尽管C.所以 保管 然而 D.所以 保存 尽管(3)选文内容出自小说《红岩》,选段中的“胜利的喜讯”是指 新中国成立 ,“五星红旗”是被大家称为“ 监狱之花 ”的小孩的母亲留下的。(2分) (4)杰出的人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精神品质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请结合《红岩》中的一处情节,简要概括江姐的精神品质。(3分)根据“你要面对红旗回答——你是否为保卫红旗而生,为保卫红旗而战,为保卫红旗而贡献了问心无愧的一生”可知,江姐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忠于理想,宁死不屈。 3.复兴学校开展“阅读经典”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3分)(1)学校想邀请著名作家方华先生参加本次活动,校团委草拟了一份邀请函,请你帮助修改。(6分)邀请函 尊敬的方华先生: 您好![A]为了鼓励同学们多读书,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为目的,我校将于2025年10月23日开展“阅读经典”实践活动,[B]敬请您于10月23日下午三点惠顾我校礼堂,给广大师生做阅读讲座。全体师生诚挚欢迎您的到来! 2025年10月20日 复兴学校团委①邀请函有一处格式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将署名与日期调换位置。 ②[A]处画线句语义重复,应将“ 为目的 ”删去。(2分) ③[B]处画线句有一处用词不得体,应将“ 惠顾 ”改为“ 莅临 ”。(2分) (2)仿写句子,表达你的读书感受。(2分) 读一本好书就是一次甜美的享受。每次阅读,犹如沐浴和煦的春风,使你神清气爽;每次阅读, 示例:犹如聆听智者的谈话,使你豁然开朗 ;每次阅读,犹如品尝香醇的美酒,使你陶醉其中。与书为伴吧,你的人生将会更精彩! (3)在“经典阅读网络交流会”上,同学们在班级论坛上就“是否要阅读长篇经典名著”的话题展开讨论。有同学发表如下帖子,请你回复并表达自己的看法。(3分)同学发帖:长篇经典名著篇幅太长,读起来费时费力,对学习也没什么帮助。漫画简单幽默,让人比较放松,还能减轻学习压力,我觉得看漫画好。你的回复: 示例:长篇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检验的精品,能引领我们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需要充分而深入地阅读。漫画虽简单幽默,但长期看漫画会导致文字阅读能力降低,也不能提升我们的修养。 (4)小文同学想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对此次活动的感悟,请你帮他把对联补充完整。(2分)上联:阅经典传承文化瑰宝 下联: 示例:读好书塑造精彩人生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一)父亲归来的那一天(22分)①在我小时候,父亲归来的那一天,就如彗星降临的那一天一样不可思议。父亲是做天文望远镜的工程师,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科院下属的国家级天文台中,不少观测星系的望远镜就是他设计的。设计组装好的望远镜,小心翼翼地运往各地的天文台安装完毕,父亲需要前往调试,确保望远镜的运行达到设计标准。通常,他这一出差就会有一个月左右。②为了避免城市的灯光干扰,各地的天文台都安设在市郊的高山上,生活并不方便,父亲去调试望远镜,业余时间会跟当地天文台的工作人员一起种山芋、种蔬菜、种西瓜,用以改善生活。他可能是吃不到这些蔬果的人,但那年头的人都讲奉献。调试好精密度极高的望远镜,就能开启天文台的观测圆顶,观察浩瀚星空,研究宇宙的演变与奥秘,这是让人无比满足的事情,所以父亲对出差毫无怨言,我们全家也毫无怨言。因为我和母亲都发现,当父亲归来时,那个木讷、谨慎,甚至有点刻板忧郁的工程师会忽然变得浪漫起来。③我记得,父亲到陕西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工作结束后正值临潼的石榴丰收,父亲带回了六个硕大的石榴,每一个都比幼儿的脑袋还大。那是物流极不方便的时代,我们这些江南小孩,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石榴。父亲按照临潼小贩教给他的方法。在石榴果顶上找到一个下刀处,在石榴外皮上轻划了一圈,用力掰开。里面的石榴籽紧紧抱团,晶莹剔透,红润发亮。我们用勺子来吃石榴。细细品尝,它的甜是多维的、立体的、丰富的,有些许醇厚甜蜜还有些许酸爽。我终于明白了书上说的“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繁密的石榴籽,是在怎样的大地上孕育,才能够散发出如此不俗的滋味?这是陕西大地的结晶。那时候,我就立誓要到北方去,看一看完全与南方黏腻、湿润的气候不一样的土地。④父亲还去过新疆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当时绿皮车要走56个小时的漫长旅程。父亲带足了榨菜、方便面,还有自己做的紫菜饭卷上了车。等他归来时,他居然带着一个大纸箱,难道父亲是带回了新疆的冬不拉?打开纸箱,全家人都笑了,父亲居然是带回了新疆的棉花,是生长在棉枝上的一朵一朵的棉花。⑤父亲说,调试完望远镜,他去城里办事,搭乘老乡的拖拉机,路过浩瀚无边的棉田,被一望无际的丰收场景震撼了,他便用口袋里的清凉油,向棉农换了几枝棉花。棉农困惑地问他:要做一副棉手套,或者一只厚棉帽,这点棉花都不够,要不要多送他一点?父亲笑说:够了,千万别把棉花从棉枝上扯下来,他要让两个女儿看一看,真正的棉花是什么样子的。记得那天,我们把家中腌萝卜干的空坛子反复刷洗,接着,父亲将这干燥的棉枝插入罐中,成了家中别致的装饰。⑥父亲还去过云南天文台,那次他前去调试望远镜,我已经上高三。母亲觉得在这节骨眼上,家里的顶梁柱不应该再出长差,但是父亲说,云南天文台的这台望远镜,对研究星系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特殊意义,只有它装成了,我们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研究才能更进一步,所以,他必须去。父亲承诺说,等归来时,他会给我们惊喜。⑦父亲去了40天,回来时,带着从花卉市场批发的一箱子白玫瑰花。我们都吃.了.一.惊.——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给母亲买花。家里没有这么多花瓶,母亲不仅动用了没有来得及扔掉的白醋瓶,腌腊八蒜的坛子,还抱着余下的玫瑰,四处去送邻居。令人疑.惑.的是,在一大捆白玫瑰花的上面,父亲还放上了一把蔫掉的硕大花苞,也是洁白的。看上去已经凋谢的花,他为什么还要带回来?父亲说你们不懂,这就是成语“昙花一现”中的昙花呀!昙花是仙人掌科的植物,都在半夜11点以后开花,两三个小时后,这些花朵都凋谢了,必须从花枝上掰下来,否则下一波花朵就没有力量盛放。昆明人喜欢用昙花做甜汤,父亲买了八朵昙花,想让我们尝一尝昙花汤的味道。⑧他将昙花的花萼轻轻去掉,将那些柔弱无骨的花瓣,用清水反复冲洗,放红枣莲子等配料熬煮了40分钟后,起锅前加入昙花的花瓣。昙花的花瓣,又滑又嫩,带着云贵高原上的清气。父亲的背包里,还带着昙花的小苗。花农对他说,昙花其实很好养,只是栽种后需要三四年才会开花。你要学会耐心等待。⑨这次昆明之行,给父亲带来的最大喜悦,不仅是望远镜的调试成功,还有他归来时,我的高考成绩已经出炉。高过一本线41分的成绩,令他十分满意。他送了我一个礼物作为考上大学的奖赏,是一架迷你天文望远镜,镜片是父亲跟着云南天文台的磨镜师傅学习并磨制的。满月时,用这台小望远镜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月亮上的环形山,看到清辉四溢的月亮上,有山地,有凹坑,有被宇宙风暴吹袭后形成的暗影。⑩我记得,父亲归来那天所带回来的,是外面那个浩瀚无垠的世界。他曾经说过,成长中最要紧的事,就是不局限于眼前的鸡毛蒜皮、些微得失,要看到地球上的千山万水,春华秋实,看到在宇宙星际之间,自己是一颗多么幸运的尘埃。如果你的视野之内都是乌云,那肯定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眺望得还不够远。归来的那一天,作为父亲,他想给予我的教益,就是如何跳脱个人的狭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的别致角度。小到一颗石榴、一枝棉花,大到一架望远镜,他做到了。4.选出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3分)A.第③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疑问句式,表现出“我”第一次见到硕大石榴的好奇与赞叹,引发“我”想要探索更远的世界,照应父亲归来那一天带给“我”的影响。B.选文第⑦段加点词“吃了一惊”是因为父亲第一次给母亲买花,“疑惑”的是父亲为什么要带回来一把已经枯萎的花。C.第⑧段画线句的动作描写,生动准确地写出了父亲做昙花汤的过程,表现父亲做家务十分耐心熟练。D.父亲带回的每一样礼物,都给了“我”启迪,让“我”认识了外面的世界,从而“跳脱个人的狭窄视野”,有了更高的眼界、更宽广的胸怀,对世界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5.文中写了父亲每次归来给“我们”带来的“惊喜”,请你仿照范例,在横线上将“惊喜”补充完整。(4分)第一次: 父亲从陕西回来,带给“我们”六个大石榴,让“我”知道了中国的地大物博 。 第二次:父亲从新疆回来,带给“我们”长在枝上的棉花,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奇。第三次: 父亲从云南回来,带给“我们”一箱白玫瑰花和八朵昙花,让“我”学会了要耐心等待(或“父亲从昆明回来,带给‘我’一架迷你天文望远镜,让‘我’了解了宇宙的浩瀚”) 。 6.请你细细品读文章的第一句“在我小时候,父亲归来的那一天,就如彗星降临的那一天一样不可思议”,说说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归来比作彗星降临,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父亲出差的时间长(或“归来一趟的难得”),但每次归来都会带给“我们”礼物,表达了“我”对父亲归来的惊喜、期待和惊叹。 7.“浪漫”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充满幻想,富有诗情画意。在文章的第②段最后两句,作者写道“当父亲归来时,那个木讷、谨慎,甚至有点刻板忧郁的工程师会忽然变得浪漫起来”,请你说说“浪漫”在文中的深意。(5分)文中指父亲每次归来带给“我们”的礼物都很新奇,都是父亲的奇思妙想(或“良苦用心”),是父亲对全家人爱的表达,这个做法特别浪漫。这个词也表达了“我们”对父亲带来的惊喜而感到愉悦和感激。 8.小圳想把本文作为某个单元的拓展阅读篇目,你认为放在第四单元合适吗?请你把握本文整体内容,结合单元提示和某个篇目,具体阐述你的看法。(6分)示例:我认为放在第四单元合适。①本文回忆了父亲几次出差归来给家人带回惊喜礼物的事情,阐发了父亲教会“我们”的人生哲理。②第四单元的散文多是写人记事、阐发哲理、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③例如《背影》,通过细致刻画父亲的“背影”,体现了“我”对父亲态度的变化,表达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例如《白杨礼赞》通过象征手法,赞颂了中华民族精神。④本文和其他文章一样,都表达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因此适合。 (二)(17分)材料一: 满树槐花飘香来王 溱槐花与我有缘,我是闻着它的清香长大的。每年,槐树枝露出绿芽,上了年纪的邻居就会拿着马扎子坐在槐树下透气、养神。等到槐树枝上长满了绿色间或有些黄白色的骨朵时,就意味着槐花盛开在即。常常是白天还只看到树枝上露出一点点骨朵,经过一夜“发力”,第二天整棵树便挂满了花朵。那淡淡的黄白色花瓣,素雅、清新,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令人陶醉。槐花一开,邻居们便开始享受欢愉的时光。大院邻居围聚在槐树下,大人们或坐在小板凳上,或半蹲在地上,一边喝着茶水吸着自卷烟,一边对盖满头顶的槐花品头论足。有喜欢尝鲜的,顺手摘几朵花含在嘴里。槐花好吃,味道清香甘甜。大院邻居最拿手的是用槐花包包子。把摘下的槐花稍微清洗一下,讲究的再用热水一焯,去去苦味,然后把剁好的猪肉、调料拌在里面。用槐花包包子,肉必须放得多,五花肉最好,因为槐花喜油水,肉放少了就没香喷喷的滋味。过去生活条件不好,邻居们都舍不得放肉,所以很难蒸出那种香味。我们院里有户姓张的人家,老爸是七级工,挣钱多,老妈又比较舍得花钱,所以他们家的槐花包子最上“档次”。每当包子一出锅,浓郁的香味就飘散出来,全院都闻得到。那肉香裹着槐花的味道,太诱惑人了,光闻味就流口水。好在他们家人大方,每次都分些给邻居们尝鲜,一家一两个虽不多,但情谊在,邻居们还是很感激的,迄今说起来仍念念不忘。在人们眼中,槐树还是祥瑞的象征——“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在我的老家,当地政府因地制宜,靠山吃山,专门在山洼处开辟了一个园子,一气栽种了上万棵槐树,名曰“槐花园”。这里每年都要举办槐花节。每逢花期,那一棵棵浓密高大的槐树上,挂着让人感到震撼却又显得柔情无比的花朵,地上则铺满了洁白如雪的花瓣,犹如一张硕大无边的天然地毯。在如此美丽壮观的园子里徜徉,仿佛置身于梦境,怎能不让人生出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有删改)材料二: 书院四季·春花叶 辛沪剧里唱:“正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红里泛白,白里泛红……”喜欢沪剧的上海人几乎都会唱,直白而又贴切。桃红李白油菜黄,蝶飞蜂舞鱼儿欢,书院①的春天是色彩斑斓的。每年三月,草长莺飞桃花开,四面八方的上海人云集而来,到书院看桃花。灿烂的桃花,含笑怒放,一大片一大片的桃树,形成一个迷离的粉红色世界,一张张笑脸沉浸其中。家家户户的小花园、小果园里,白玉兰、粉玉兰谢了樱花开,樱花谢了杜鹃开,杜鹃谢了月季、玫瑰、扶桑、牡丹热热闹闹地次第开放。小河边、道路旁、防风带附近、瓜田地角、庭院前后,目力所及之处,都是姹紫嫣红的花朵,处处惹人的眼。各种花儿开得太茂盛了,以致人们分辨不清,空气里弥漫着的好闻的味道,究竟是哪种花儿的馨香。带着海腥味的风吹来,暖洋洋的,有一股独特的清新气息。海鸥的鸣叫声透着喜气;跳跳鱼在浅海滩欢呼雀跃,迎接着书院的春天;蛏子张开嘴巴,在春水中吐着泡泡;螃蜞在海滩上爬来爬去,也出来感受春日的阳光。海滩边,一片绿色的芦苇一天一个样地使劲拔节,日渐茂盛起来,很多书院人来采摘鲜嫩的粽叶回家包粽子。滩涂上也热闹起来,捡蛏子、抓跳跳鱼、刨小螃蜞的孩子们叫成一团。春天,置身于书院,在路边,在海边,在庭院中,在田地里,出奇地舒畅、欢快。而今,书院已经归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这是特区里的特区呵!一条经过书院连接上海中心城区和临港新片区的快捷大道正在修建。随着临港新片区的建设,上海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春天。(有删改)[注]①书院:地名。9.材料一第2段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槐树花开的景象,请结合原文对此描写方法作简要分析。(4分)示例:“槐树枝上长满了绿色间或有些黄白色的骨朵”是从视觉描写槐花;“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是从嗅觉描写槐花。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或“全面”)感受槐花的美。 10.材料二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5分)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铺排出海鸥、跳跳鱼、蛏子和螃蜞在海滩晒太阳的热闹气氛,“透着喜气”“欢呼雀跃”等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它们迎接春天的喜悦、欢快。 11.两篇散文都以“花”入题,试比较其写作意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相同点:都通过写花,表现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或“对生活的热爱”)。 不同点:材料一主要通过回忆往事,表达对故乡(或“童年”)的怀念;材料二主要展现时代的生机,表达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12.下面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BE )(4分)A.材料一第3段画线句运用一连串的动词,细腻生动地描绘出邻居们享受欢愉时光的情形。B.材料一以“槐花”为线索,依次展现了吃槐花、赏槐花、办槐花节等场景,条理清晰,结构合理。C.材料二以沪剧唱词“正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红里泛白,白里泛红……”开头,引出下文对春花的描写,富含文化韵味。D.材料二通篇不见“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写法新颖别致,有独到的审美情趣。E.材料一、材料二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许多看似闲笔的描写,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三)(16分)[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节选自《管子·治国》)[注]①奚以:即“以奚”,根据什么。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寡助之至. 至: 极点 (2)亲戚畔.之 畔: 同“叛”,背叛 (3)民富则.易治也 则: 就 (4)奚以知其然.也 然: 这样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2分)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理的优势比不上众人团结一致啊。 (2)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 16.[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治国之道有什么不同?(4分)[甲]文强调了治国最重要的是施行仁政,让天下人都能归顺一心,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乙]文则注重治理国家先使百姓富足起来,百姓富足了,就安居乐业,敬上畏罪,国家就容易治理了。 三、写作(55分)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常常有这样的情境——太吵了……静一点。太闹了……静一点。太烦了……静一点。以“静一点”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性文章。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四单元测试卷 - 学生版.docx 第四单元测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