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湘潭市湘钢教育集团十二中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湖南省湘潭市湘钢教育集团十二中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资源简介

湖南省湘潭市湘钢教育集团十二中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24九上·湘潭期中)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下列纸的用途中,利用了其化学性质的是
A.用纸搭建模型 B.用废纸生火
C.用纸绘画 D.用纸包装礼品
2.(2024九上·湘潭期中)在实验室中,安全是首位。以下图标表示“仪器热烫,避免直接接触”的是
A. B.
C. D.
3.(2024九上·湘潭期中)按体积分数计,空气中含量约21%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4.(2024九上·湘潭期中)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铁丝在空气中刷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木炭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5.(2024九上·湘潭期中)安全是实验室基本准则。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6.(2024九上·湘潭期中)《黄帝内经》记载“地气(水蒸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表明云、雨、水蒸气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蒸发成水蒸气,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B.雨水落地后,水分子静止不动
C.水蒸气聚集成云,水分子间隔变大
D.水凝结成霜,水分子体积变小
7.(2024九上·湘潭期中)改善环境、保护环境,应该从我做起。以下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垃圾采取分类回收 B.不用或少用含磷洗衣粉
C.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D.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
8.(2024九上·湘潭期中)镨(Pr)是一种稀土元素,已知镨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9,相对原子质量为141,该原子的质子数是
A.141 B.92 C.59 D.82
9.(2024九上·湘潭期中)跨学科活动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经过了几代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直到现在仍在探索中。其中,行星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原子结构的现代模型的问世,如图是锂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图中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4个中子。下列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A.原子核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B.图中带负电的微观粒子是电子
C.由图可知,锂原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D.锂原子的质子数是2
10.(2024九上·湘潭期中)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序号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双氧水在常温下很难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催化剂
B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反应物浓度
C 铁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铁粉在空气中能燃烧 反应物的种类
D 食物在冰箱中保存不易腐烂 温度
A.A B.B C.C D.D
11.(2024九上·湘潭期中)下图为中考答题卡中用于识别考生信息的条形码(样码)。条形码有黏性,其黏性主要来源于胶黏剂丙烯酸。丙烯酸的化学式为C3H4O2,关于丙烯酸,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丙烯酸中含有氧分子
B.丙烯酸是氧化物
C.丙烯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丙烯酸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12.(2024九上·湘潭期中)钯常用作汽车、医学等领域的催化剂。如图为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钯的元素符号为PD B.钯属于非金属元素
C.钯原子的质子数为46 D.钯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6.4g
13.(2024九上·湘潭期中)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同种元素粒子的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C.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所以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所以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一定是金属元素的原子
14.(2024九上·湘潭期中)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模型正确的是
A. B.
C. D.
15.(2024九上·湘潭期中)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甲图装置的气衡性,并用传感器测量锥形瓶内压强的变化,图像记录如乙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0~20s时, 瓶内压强减少
B.20s后压强不再变化说明气密性良好
C.由0~20s的图像可知,该同学的操作是向外拉注射器活塞
D.由20~80s的图像可知,该同学移动注射器活塞后,立刻松手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8分)
16.(2024九上·湘潭期中)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资源。工业制取氧气主要有下列步骤。
(1)从步骤②可以得出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   (填“高”或“低”)。
(2)贮存在蓝色钢瓶里的“工业液氧”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如用“”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下列图中能表示空气的微观模型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B.
C.
17.(2024九上·湘潭期中)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在进行“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时,介绍了梦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里的一个仪器“太空安瓶”,装有硒化铟(化学式为In2Se),这是新一代新型半导体材料。
(1)硒化铟中铟元素化合价为+3价,则硒元素化合价为   。
(2)如图是是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y=   ,据此可判断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   周期。
18.(2024九上·湘潭期中)2023年8月24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核污染水中包含大量放射性物质,其中有大量的氚原子,氚一旦进入人体可能从人体内部对人造成辐射损害,导致细胞死亡、DNA遗传损伤。
(1)核污染水中还有一类危害较大的是碘(131为相对原子质量),碘的原子序数为53,则中子数   。
(2)核污染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镭()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价,该金属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3)氚原子的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下列关于氚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一个氚原子只有1个电子
B.氚原子是氢元素的一种原子
C.氚原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
19.(2024九上·湘潭期中)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某校组装了一个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某同学查阅资料可知,空气污染物中虽含有臭氧,但其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能吸收太阳光中绝大部分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是一切生物的保护层。与氧气()不同,臭氧()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气体,有鱼腥味。不移定,一旦受热极易转化成,并放出大量热。下图为检测设备采集到的某市两天的空气质量报告,坐标轴为空气质量指数与空气质量指数类别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从微观的视角说明与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2)氧气()转化成臭氧()属于   变化(填“物理”、“化学”)变化。
(3)由图可知,4月22日空气质量指数类别是   ,其首要污染物是   。
(4)下列做法有利于改善空气污染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开发使用清洁能源 B.工业废气加高烟囱排放
C.多植树造林 D.露天焚烧垃圾
三、简答题(本题共1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20.(2024九上·湘潭期中)每年的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人类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某实践小组参观本地城市污水处理厂,流程示意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格栅的作用相当于化学实验操作中的   。
(2)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   。
(3)如图是水通电分解的示意图,a管中产生的气体为   (填化学式),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四、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21题(1)1分,其他每空2分,共17分)
21.(2024九上·湘潭期中)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装置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装置B中标“a”的仪器名称是   。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是   ,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
(3)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时,检验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
(4)若用F装置来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   (填“b”或“c”)端通入。
22.(2024九上·湘潭期中)催化剂可显著提高反应效率,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做与催化剂有关的课题,开展了以下探究。
【活动一】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
探究1:温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1)小金为了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借助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装置略去),进行了两次实验,两次实验的部分设计如表所示:
实验1 实验2
二氧化锰的质量/g 0.5 0.5
的过氧化氢的体积/ 40 待填
水浴温度/ 20 80
①实验2中应加入过氧化氢   。
②在两次实验中,可通过收集相同体积气体所需的   来比较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大小。
探究2:催化剂的种类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2)硫酸铜对过氧化氢分解也有催化作用。为比较二氧化锰和硫酸铜对过氧化氢分解快慢的不同影响,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启动传感器,注入过氧化氢溶液。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
①初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不为0,原因是   。
②通过分析下图可知使过氧化氢分解较快的催化剂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 将纸搭建模型,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B. 用废纸生火,能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符合题意;
C. 用纸绘画,没有新物质生成,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D. 用纸来包装礼品,没有新物质生成,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2.【答案】D
【知识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解析】【解答】A. 图标的含义是“实验中会用到或产生有害气体,或产生烟、雾,应开启排气管道或排气扇”,故不符合题意;
B. 图标的含义是“实验中会用到电器,禁止湿手操作”,故不符合题意;
C. 图标的含义是“实验中会遇到明火”,故不符合题意;
D. 图标的含义是“仪器热烫,避免直接接触”,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图标的含义,结合题意,进行分析。
3.【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
【解析】【解答】按体积分数计,空气中氧气含量约为21%,所以答案选A。
【分析】根据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氮气约78%、氧气约21%、稀有气体约0.94%、二氧化碳约0.03%等,据此判断含量约21%的气体是氧气。
4.【答案】B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硫在空气中燃烧,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正确;
B、空气中氧气浓度低,铁丝在空气中无法“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只有在氧气中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错误;
C、木炭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让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正确;
D、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会发出淡蓝色火焰,正确;
故选B。
【解答】逐个分析选项里物质燃烧的实验现象,结合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实际反应情况判断。
5.【答案】A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粉末状药品取用。“一横、二送、三直立”,图示操作正确,正确;
B、倾倒液体时标签要向着手心,瓶口和试管口紧挨,瓶塞倒放在桌面上,错误;
C、加热液体用酒精灯的外焰,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错误;
D、过滤时需要用玻璃棒引流,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错误;
故选:A。
【分析】依据常见实验基本操作规范,对每个选项的操作细节逐一检查判断。
6.【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水蒸发成水蒸气能体现水分子不断运动,A正确。
B:分子始终在不断运动,雨水落地后水分子也不会静止,B错误。
C:水蒸气聚集成云,是气态变为液态,水分子间隔变小,C错误。
D:水凝结成霜,是水分子间隔变大,分子体积不变,D错误。
综上,答案选A。
【分析】从分子的基本性质(不断运动、间隔变化等)出发,分析水的不同状态变化中分子的行为。
7.【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保护水资源;酸、碱性废水的处理
【解析】【解答】A:垃圾分类回收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利于环保。
B:少用含磷洗衣粉可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利于环保。
C: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会污染土壤和水体,不利于环保。
D:植树造林能净化空气、减少污染,利于环保。
综上,答案选C。
【分析】从资源节约、水体保护、土壤与水体污染、空气净化等角度,分析各做法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8.【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解析】【解答】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已知镨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9,所以该原子的质子数是59,答案选C。
【分析】根据原子的基本性质,质子数与核电荷数相等,利用这一关系可直接得出镨原子的质子数。
9.【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解析】【解答】A、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不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错误;
B、原子中核外带负电的微观粒子是电子,图中带负电的就是电子,正确;
C、锂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带正电),核外有3个电子(带负电),正负电荷数相等,原子呈电中性,不带负电荷,错误;
D、题目明确说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所以锂原子质子数是3,不是2,错误;
故选B。
【分析】依据原子结构(原子核由质子、中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整体电中性 )的基础知识,逐一分析选项。
10.【答案】C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解析】【解答】A:二氧化锰加快过氧化氢分解,自身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是催化剂,推理合理。B:硫在空气和纯氧中燃烧火焰不同,因氧气浓度不同,推理合理。
C:铁片和铁粉都是铁,燃烧情况不同是因为反应物接触面积不同,不是反应物种类,推理不合理。
D:食物在冰箱中不易腐烂,因温度低反应慢,推理合理。
综上,答案选C。
【分析】结合催化剂作用、反应物浓度、接触面积、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分析各选项反应事实与影响因素的对应关系。
11.【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丙烯酸由丙烯酸分子构成,不含氧分子,A错误。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丙烯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不是氧化物,B错误。
C:由丙烯酸化学式可知,其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C正确。
D:丙烯酸由丙烯酸分子构成,一个丙烯酸分子由3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D错误。
综上,答案选C。
【分析】从物质的构成、氧化物定义、元素组成等角度,分析丙烯酸相关说法的合理性。
12.【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解答】A:钯的元素符号为Pd,不是PD,A错误。
B:钯的偏旁为“钅”,属于金属元素,B错误。
C:原子中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钯的原子序数为46,所以质子数为46,C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钯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6.4,D错误。
综上,答案选C。
【分析】从元素符号书写、元素分类、质子数与原子序数关系、相对原子质量单位等角度,分析钯元素相关说法的正确性。
13.【答案】C
【知识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 A:离子是带电粒子,但带电粒子不一定是离子,如质子、电子也带电,A错误。
B:同种元素粒子质子数相同,但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如水分子和氖原子质子数相同,B错误。
C: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C正确。
D: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但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不一定是金属元素原子,如氢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D错误。
综上,答案选C。
【分析】从离子与带电粒子的关系、元素的质子数特征、化学变化的本质、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特点等角度,分析各推理的正确性。
14.【答案】A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空气的组成;化合反应及其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有的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如碳燃烧 ),二者有交叉关系,正确;
B、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和纯净物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错误;
C、空气中各成分是按体积分数计算,不是质量分数,错误;
D、试管能直接加热,不是间接加热;蒸发皿、燃烧匙能直接加热,错误;
故选:A。
【分析】根据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关系、物质分类、空气成分表示方法、仪器加热方式等知识,逐一分析模型是否正确。
15.【答案】D
【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解析】【解答】A、由图乙可知,0~20s时,瓶内压强减少,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20s后压强不再改变说明装置不漏气,气密性良好,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0~20s的图像可知,该同学的操作是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装置中气体体积变大,压强减小,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20~80s的图像可知,锥形瓶内压强没有改变,说明该同学拉注射器活塞后,一直没有松手,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和传感器的数据分析来解答。
16.【答案】(1)低
(2)混合物
(3)C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氧气的工业制法;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1)、步骤②中先蒸发出来氮气,说明氮气沸点低,先达到沸点变成气体分离出去,所以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低;
(2)、“工业液氧” 里除了氧气,还含有少量其他气体(如氩气等 ),由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
(3)、空气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体积分数 ),即氮分子数量远多于氧分子数量。A中氮分子和氧分子数量接近;B中氧分子偏多;C中氮分子数量远多于氧分子,符合空气组成,所以选C;
【分析】 依据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利用沸点不同分离,先分离出的物质沸点低;根据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判断 “工业液氧” 成分是否单一;结合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分数关系,分析微观模型中分子数量比例是否符合。
(1)根据图示,液态空气先蒸发出氮气,留下液氧,说明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低。
(2)贮存在蓝色钢瓶里的“工业液氧”是混合物,因为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在分离过程中,虽然氮气因其沸点较低会首先蒸发,但有其他成分(如二氧化碳)仍留在液氧中。
(3)一个氮气分子是由两个氮原子构成的,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相同条件下,气体的分子个数相同,体积就相同。因为空气(忽略其他成分)中,氮气约占4/5体积,氧气约占1/5体积,所以空气中氮气分子和氧气分子的个数比约为:4∶1。故选C。
17.【答案】(1)-6
(2)6;4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解析】【解答】(1)设硒元素化合价为x,已知硒化铟中铟元素化合价为 + 3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 + 3)*2+x = 0,解得x=-6。
(2)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硒原子质子数为34,则2 + 8 + 18 + y=34,解得y = 6;原子中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等于其所在周期数,硒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所以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
【分析】利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规则计算硒元素化合价。根据原子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求出y的值,再依据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周期数的关系确定硒元素所在周期。
18.【答案】(1)78
(2)RaO
(3)A;B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的概念;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1)、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原子序数 = 质子数,碘的原子序数为53,即质子数是53,相对原子质量131,所以中子数 = 131 - 53 = 78;
(2)、镭(Ra)元素在化合物中显 +2价,氧元素通常显 -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其氧化物化学式为RaO;
(3)、A选项:原子中质子数 = 电子数,氚原子质子数为1,所以电子数为1,一个氚原子只有1个电子,正确;
B选项:氚原子质子数为1,属于氢元素,是氢元素的一种原子(氢元素有氕、氘、氚三种原子 ),正确;
C选项:氚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不是8(氦为2 )的稳定结构,不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C错误。
所以选AB;
【分析】利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原子序数 = 质子数”的关系计算;根据元素化合价,结合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书写化学式;依据原子的构成(质子数、电子数关系 )、元素的概念(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原子稳定结构的判断(最外层电子数特点 )分析。
(1)在原子结构中:原子序数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所以碘 的原子序数为,则质子数也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为,所以中子数为:,故填:。
(2)镭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在化合物的化合价一般为-2,根据化学式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0可知,该氧化物中镭元素和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所以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RaO,故填:RaO。
(3)A、氚原子属于氢元素,所以氚原子和氢原子核外的结构相同,都只有一个电子,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B、氚原子的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氚原子是氢元素的一种原子,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C、氚原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在形成阳离子时会失去最外层的电子,不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故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B。
19.【答案】(1)氧分子和臭氧分子的结构(或构成)不同
(2)化学
(3)严重污染;PM10
(4)A;C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1)、物质化学性质由分子构成决定,O3由臭氧分子构成,O2由氧分子构成,分子结构(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填“氧分子和臭氧分子的结构(或构成)不同”;
(2)、O2转化为O3,有新物质臭氧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填“化学”;
(3)、4月22日空气质量指数为500,对应类别是严重污染;主要污染物中PM10数值最大,所以首要污染物是PM10 ,依次填“严重污染”“PM10” ;
(4)、A、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利于改善空气质量,正确;
B、工业废气加高烟囱排放,没减少污染物总量,只是转移排放位置,不利于改善,错误;
C、多植树造林,植物能吸附污染物、净化空气,利于改善,正确;
【分析】从分子构成差异分析物质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结构决定性质 );依据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本质特征判断;结合空气质量指数与类别对应关系、首要污染物的判断标准(污染物中数值最大的 )分析;逐一分析选项做法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判断是否利于改善空气质量。
(1)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臭氧分子是由三个氧原子构成的,氧分子和臭氧分子的结构(或构成)不同,导致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2)氧分子和臭氧分子的结构不同,因此氧气和臭氧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氧气(O2)转化成臭氧(O3)属于化学变化。
(3)由图可知,空气质量指数在300以上,空气质量指数类别为严重污染。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该市2024年4月22日空气质量指数是500,因此该市2024年4月22日空气质量指数类别是严重污染。空气污染物中,质量指数最高的为首要污染物,该市2024年4月22日空气质量报告中PM10的指数为500,在所有污染物中最高,因此首要污染物是PM10。
(4)A、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能减少有害气体和烟尘的排放,符合题意;
B、工业废气加高烟囱排放,有害气体和烟尘仍然排放在空气中,没有减少,不符合题意;
C、多植树造林,可以多吸收部分有害气体,符合题意;
D、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加重空气污染,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20.【答案】(1)过滤
(2)吸附色素和异味
(3)H2;;分解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电解水实验;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1)、格栅能将污水中的固体杂质分离出来,和化学实验中“过滤”操作(分离固体和液体 )的作用相同,所以填“过滤”;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所以主要作用是“吸附色素和异味”;
(3)、水电解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a管连接电源负极,产生的气体是H2;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 ;
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分析】对比格栅分离固体杂质的作用与过滤操作的原理(分离固液 );依据活性炭的吸附性(物理性质 )分析其在水处理中的作用;根据水电解的实验现象(正氧负氢、体积比 )判断气体,结合反应特点写符号表达式、判断反应类型。
(1)过滤是实现固液分离的操作,由流程图可知:格栅的作用相当于化学实验操作中的过滤,一级处理主要是去除污水中不溶性杂质,故填:过滤。
(2)活性炭表面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有良好的吸附性,可以吸附颜色、气味等,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色素和异味,故填:吸附色素和异味。
(3)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符号表达式:,该反应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电解水正氧负氢,氢二氧一,a气体多是氢气,故填:H2;;分解。
21.【答案】(1)铁架台
(2)或;AC
(3)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集满
(4)b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万用瓶的使用
【解析】【解答】(1)、装置B中“a”是铁架台,用于固定、支撑实验仪器,所以填“铁架台”;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符号表达式为: ;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固体加热型反应,选发生装置A;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排水法(装置C )比排空气法(D )纯度高,所以选AC ;
(3)、D装置是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验满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集满;
(4)、F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应从长管(b端 )通入,空气从短管(c端 )排出,所以填“b”;根据高锰酸钾分解的反应原理写表达式,结合反应类型(固体加热 )选发生装置,依据“排水法收集气体更纯净”选收集装置;利用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性质,结合向上排空气法验满的操作要点(瓶口验满 )设计方法;根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判断F装置的进气端(长管进 )。
(1)根据图示,装置B中标“a”的仪器名称是铁架台。
(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符号表达式是:。
高锰酸钾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因此发生装置选择:A。因为实验中需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纯,所以收集装置选择:C。故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装置是:AC。
(3)因为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时,检验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集满。
(4)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所以若用F装置来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b端通入,空气从a端排出。
22.【答案】40;时间;装置内原本就含有空气;二氧化锰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
【解析】【解答】(1)①实验2应加入5%过氧化氢 40 mL。(控制变量,除温度外其他条件相同,所以体积与实验1一致 );②通过收集相同体积气体所需的 时间 比较反应速率。(时间越短,速率越快 );
(2)①初始氧气体积分数不为0,原因是 装置内原本含有空气 (空气中约21%是氧气 );
②使过氧化氢分解较快的催化剂是 二氧化锰 。(对比图像,二氧化锰催化时,氧气快速达到稳定体积分数,反应更快 );
【分析】用控制变量法,保证除温度外,过氧化氢体积、催化剂质量等相同,通过“收集同体积气体的时间”衡量速率(时间短→速率快 );①装置内有空气(含氧气 ),所以初始氧气体积分数非0;②对比氧气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二氧化锰组氧气快速达到稳定,说明催化效率更高。
1 / 1湖南省湘潭市湘钢教育集团十二中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24九上·湘潭期中)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下列纸的用途中,利用了其化学性质的是
A.用纸搭建模型 B.用废纸生火
C.用纸绘画 D.用纸包装礼品
【答案】B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 将纸搭建模型,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B. 用废纸生火,能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符合题意;
C. 用纸绘画,没有新物质生成,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D. 用纸来包装礼品,没有新物质生成,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2.(2024九上·湘潭期中)在实验室中,安全是首位。以下图标表示“仪器热烫,避免直接接触”的是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解析】【解答】A. 图标的含义是“实验中会用到或产生有害气体,或产生烟、雾,应开启排气管道或排气扇”,故不符合题意;
B. 图标的含义是“实验中会用到电器,禁止湿手操作”,故不符合题意;
C. 图标的含义是“实验中会遇到明火”,故不符合题意;
D. 图标的含义是“仪器热烫,避免直接接触”,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图标的含义,结合题意,进行分析。
3.(2024九上·湘潭期中)按体积分数计,空气中含量约21%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
【解析】【解答】按体积分数计,空气中氧气含量约为21%,所以答案选A。
【分析】根据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氮气约78%、氧气约21%、稀有气体约0.94%、二氧化碳约0.03%等,据此判断含量约21%的气体是氧气。
4.(2024九上·湘潭期中)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铁丝在空气中刷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木炭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答案】B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硫在空气中燃烧,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正确;
B、空气中氧气浓度低,铁丝在空气中无法“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只有在氧气中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错误;
C、木炭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让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正确;
D、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会发出淡蓝色火焰,正确;
故选B。
【解答】逐个分析选项里物质燃烧的实验现象,结合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实际反应情况判断。
5.(2024九上·湘潭期中)安全是实验室基本准则。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粉末状药品取用。“一横、二送、三直立”,图示操作正确,正确;
B、倾倒液体时标签要向着手心,瓶口和试管口紧挨,瓶塞倒放在桌面上,错误;
C、加热液体用酒精灯的外焰,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错误;
D、过滤时需要用玻璃棒引流,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错误;
故选:A。
【分析】依据常见实验基本操作规范,对每个选项的操作细节逐一检查判断。
6.(2024九上·湘潭期中)《黄帝内经》记载“地气(水蒸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表明云、雨、水蒸气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蒸发成水蒸气,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B.雨水落地后,水分子静止不动
C.水蒸气聚集成云,水分子间隔变大
D.水凝结成霜,水分子体积变小
【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水蒸发成水蒸气能体现水分子不断运动,A正确。
B:分子始终在不断运动,雨水落地后水分子也不会静止,B错误。
C:水蒸气聚集成云,是气态变为液态,水分子间隔变小,C错误。
D:水凝结成霜,是水分子间隔变大,分子体积不变,D错误。
综上,答案选A。
【分析】从分子的基本性质(不断运动、间隔变化等)出发,分析水的不同状态变化中分子的行为。
7.(2024九上·湘潭期中)改善环境、保护环境,应该从我做起。以下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垃圾采取分类回收 B.不用或少用含磷洗衣粉
C.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D.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保护水资源;酸、碱性废水的处理
【解析】【解答】A:垃圾分类回收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利于环保。
B:少用含磷洗衣粉可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利于环保。
C: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会污染土壤和水体,不利于环保。
D:植树造林能净化空气、减少污染,利于环保。
综上,答案选C。
【分析】从资源节约、水体保护、土壤与水体污染、空气净化等角度,分析各做法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8.(2024九上·湘潭期中)镨(Pr)是一种稀土元素,已知镨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9,相对原子质量为141,该原子的质子数是
A.141 B.92 C.59 D.82
【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解析】【解答】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已知镨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9,所以该原子的质子数是59,答案选C。
【分析】根据原子的基本性质,质子数与核电荷数相等,利用这一关系可直接得出镨原子的质子数。
9.(2024九上·湘潭期中)跨学科活动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经过了几代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直到现在仍在探索中。其中,行星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原子结构的现代模型的问世,如图是锂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图中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4个中子。下列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A.原子核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B.图中带负电的微观粒子是电子
C.由图可知,锂原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D.锂原子的质子数是2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解析】【解答】A、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不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错误;
B、原子中核外带负电的微观粒子是电子,图中带负电的就是电子,正确;
C、锂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带正电),核外有3个电子(带负电),正负电荷数相等,原子呈电中性,不带负电荷,错误;
D、题目明确说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所以锂原子质子数是3,不是2,错误;
故选B。
【分析】依据原子结构(原子核由质子、中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整体电中性 )的基础知识,逐一分析选项。
10.(2024九上·湘潭期中)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序号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双氧水在常温下很难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催化剂
B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反应物浓度
C 铁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铁粉在空气中能燃烧 反应物的种类
D 食物在冰箱中保存不易腐烂 温度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解析】【解答】A:二氧化锰加快过氧化氢分解,自身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是催化剂,推理合理。B:硫在空气和纯氧中燃烧火焰不同,因氧气浓度不同,推理合理。
C:铁片和铁粉都是铁,燃烧情况不同是因为反应物接触面积不同,不是反应物种类,推理不合理。
D:食物在冰箱中不易腐烂,因温度低反应慢,推理合理。
综上,答案选C。
【分析】结合催化剂作用、反应物浓度、接触面积、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分析各选项反应事实与影响因素的对应关系。
11.(2024九上·湘潭期中)下图为中考答题卡中用于识别考生信息的条形码(样码)。条形码有黏性,其黏性主要来源于胶黏剂丙烯酸。丙烯酸的化学式为C3H4O2,关于丙烯酸,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丙烯酸中含有氧分子
B.丙烯酸是氧化物
C.丙烯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丙烯酸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丙烯酸由丙烯酸分子构成,不含氧分子,A错误。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丙烯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不是氧化物,B错误。
C:由丙烯酸化学式可知,其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C正确。
D:丙烯酸由丙烯酸分子构成,一个丙烯酸分子由3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D错误。
综上,答案选C。
【分析】从物质的构成、氧化物定义、元素组成等角度,分析丙烯酸相关说法的合理性。
12.(2024九上·湘潭期中)钯常用作汽车、医学等领域的催化剂。如图为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钯的元素符号为PD B.钯属于非金属元素
C.钯原子的质子数为46 D.钯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6.4g
【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解答】A:钯的元素符号为Pd,不是PD,A错误。
B:钯的偏旁为“钅”,属于金属元素,B错误。
C:原子中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钯的原子序数为46,所以质子数为46,C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钯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6.4,D错误。
综上,答案选C。
【分析】从元素符号书写、元素分类、质子数与原子序数关系、相对原子质量单位等角度,分析钯元素相关说法的正确性。
13.(2024九上·湘潭期中)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同种元素粒子的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C.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所以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所以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一定是金属元素的原子
【答案】C
【知识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 A:离子是带电粒子,但带电粒子不一定是离子,如质子、电子也带电,A错误。
B:同种元素粒子质子数相同,但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如水分子和氖原子质子数相同,B错误。
C: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C正确。
D: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但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不一定是金属元素原子,如氢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D错误。
综上,答案选C。
【分析】从离子与带电粒子的关系、元素的质子数特征、化学变化的本质、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特点等角度,分析各推理的正确性。
14.(2024九上·湘潭期中)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模型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空气的组成;化合反应及其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有的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如碳燃烧 ),二者有交叉关系,正确;
B、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和纯净物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错误;
C、空气中各成分是按体积分数计算,不是质量分数,错误;
D、试管能直接加热,不是间接加热;蒸发皿、燃烧匙能直接加热,错误;
故选:A。
【分析】根据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关系、物质分类、空气成分表示方法、仪器加热方式等知识,逐一分析模型是否正确。
15.(2024九上·湘潭期中)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甲图装置的气衡性,并用传感器测量锥形瓶内压强的变化,图像记录如乙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0~20s时, 瓶内压强减少
B.20s后压强不再变化说明气密性良好
C.由0~20s的图像可知,该同学的操作是向外拉注射器活塞
D.由20~80s的图像可知,该同学移动注射器活塞后,立刻松手
【答案】D
【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解析】【解答】A、由图乙可知,0~20s时,瓶内压强减少,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20s后压强不再改变说明装置不漏气,气密性良好,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0~20s的图像可知,该同学的操作是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装置中气体体积变大,压强减小,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20~80s的图像可知,锥形瓶内压强没有改变,说明该同学拉注射器活塞后,一直没有松手,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和传感器的数据分析来解答。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8分)
16.(2024九上·湘潭期中)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资源。工业制取氧气主要有下列步骤。
(1)从步骤②可以得出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   (填“高”或“低”)。
(2)贮存在蓝色钢瓶里的“工业液氧”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如用“”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下列图中能表示空气的微观模型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B.
C.
【答案】(1)低
(2)混合物
(3)C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氧气的工业制法;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1)、步骤②中先蒸发出来氮气,说明氮气沸点低,先达到沸点变成气体分离出去,所以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低;
(2)、“工业液氧” 里除了氧气,还含有少量其他气体(如氩气等 ),由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
(3)、空气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体积分数 ),即氮分子数量远多于氧分子数量。A中氮分子和氧分子数量接近;B中氧分子偏多;C中氮分子数量远多于氧分子,符合空气组成,所以选C;
【分析】 依据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利用沸点不同分离,先分离出的物质沸点低;根据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判断 “工业液氧” 成分是否单一;结合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分数关系,分析微观模型中分子数量比例是否符合。
(1)根据图示,液态空气先蒸发出氮气,留下液氧,说明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低。
(2)贮存在蓝色钢瓶里的“工业液氧”是混合物,因为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在分离过程中,虽然氮气因其沸点较低会首先蒸发,但有其他成分(如二氧化碳)仍留在液氧中。
(3)一个氮气分子是由两个氮原子构成的,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相同条件下,气体的分子个数相同,体积就相同。因为空气(忽略其他成分)中,氮气约占4/5体积,氧气约占1/5体积,所以空气中氮气分子和氧气分子的个数比约为:4∶1。故选C。
17.(2024九上·湘潭期中)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在进行“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时,介绍了梦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里的一个仪器“太空安瓶”,装有硒化铟(化学式为In2Se),这是新一代新型半导体材料。
(1)硒化铟中铟元素化合价为+3价,则硒元素化合价为   。
(2)如图是是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y=   ,据此可判断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   周期。
【答案】(1)-6
(2)6;4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解析】【解答】(1)设硒元素化合价为x,已知硒化铟中铟元素化合价为 + 3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 + 3)*2+x = 0,解得x=-6。
(2)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硒原子质子数为34,则2 + 8 + 18 + y=34,解得y = 6;原子中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等于其所在周期数,硒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所以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
【分析】利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规则计算硒元素化合价。根据原子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求出y的值,再依据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周期数的关系确定硒元素所在周期。
18.(2024九上·湘潭期中)2023年8月24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核污染水中包含大量放射性物质,其中有大量的氚原子,氚一旦进入人体可能从人体内部对人造成辐射损害,导致细胞死亡、DNA遗传损伤。
(1)核污染水中还有一类危害较大的是碘(131为相对原子质量),碘的原子序数为53,则中子数   。
(2)核污染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镭()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价,该金属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3)氚原子的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下列关于氚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一个氚原子只有1个电子
B.氚原子是氢元素的一种原子
C.氚原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
【答案】(1)78
(2)RaO
(3)A;B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的概念;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1)、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原子序数 = 质子数,碘的原子序数为53,即质子数是53,相对原子质量131,所以中子数 = 131 - 53 = 78;
(2)、镭(Ra)元素在化合物中显 +2价,氧元素通常显 -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其氧化物化学式为RaO;
(3)、A选项:原子中质子数 = 电子数,氚原子质子数为1,所以电子数为1,一个氚原子只有1个电子,正确;
B选项:氚原子质子数为1,属于氢元素,是氢元素的一种原子(氢元素有氕、氘、氚三种原子 ),正确;
C选项:氚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不是8(氦为2 )的稳定结构,不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C错误。
所以选AB;
【分析】利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原子序数 = 质子数”的关系计算;根据元素化合价,结合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书写化学式;依据原子的构成(质子数、电子数关系 )、元素的概念(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原子稳定结构的判断(最外层电子数特点 )分析。
(1)在原子结构中:原子序数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所以碘 的原子序数为,则质子数也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为,所以中子数为:,故填:。
(2)镭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在化合物的化合价一般为-2,根据化学式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0可知,该氧化物中镭元素和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所以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RaO,故填:RaO。
(3)A、氚原子属于氢元素,所以氚原子和氢原子核外的结构相同,都只有一个电子,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B、氚原子的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氚原子是氢元素的一种原子,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C、氚原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在形成阳离子时会失去最外层的电子,不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故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B。
19.(2024九上·湘潭期中)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某校组装了一个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某同学查阅资料可知,空气污染物中虽含有臭氧,但其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能吸收太阳光中绝大部分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是一切生物的保护层。与氧气()不同,臭氧()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气体,有鱼腥味。不移定,一旦受热极易转化成,并放出大量热。下图为检测设备采集到的某市两天的空气质量报告,坐标轴为空气质量指数与空气质量指数类别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从微观的视角说明与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2)氧气()转化成臭氧()属于   变化(填“物理”、“化学”)变化。
(3)由图可知,4月22日空气质量指数类别是   ,其首要污染物是   。
(4)下列做法有利于改善空气污染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开发使用清洁能源 B.工业废气加高烟囱排放
C.多植树造林 D.露天焚烧垃圾
【答案】(1)氧分子和臭氧分子的结构(或构成)不同
(2)化学
(3)严重污染;PM10
(4)A;C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1)、物质化学性质由分子构成决定,O3由臭氧分子构成,O2由氧分子构成,分子结构(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填“氧分子和臭氧分子的结构(或构成)不同”;
(2)、O2转化为O3,有新物质臭氧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填“化学”;
(3)、4月22日空气质量指数为500,对应类别是严重污染;主要污染物中PM10数值最大,所以首要污染物是PM10 ,依次填“严重污染”“PM10” ;
(4)、A、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利于改善空气质量,正确;
B、工业废气加高烟囱排放,没减少污染物总量,只是转移排放位置,不利于改善,错误;
C、多植树造林,植物能吸附污染物、净化空气,利于改善,正确;
【分析】从分子构成差异分析物质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结构决定性质 );依据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本质特征判断;结合空气质量指数与类别对应关系、首要污染物的判断标准(污染物中数值最大的 )分析;逐一分析选项做法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判断是否利于改善空气质量。
(1)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臭氧分子是由三个氧原子构成的,氧分子和臭氧分子的结构(或构成)不同,导致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2)氧分子和臭氧分子的结构不同,因此氧气和臭氧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氧气(O2)转化成臭氧(O3)属于化学变化。
(3)由图可知,空气质量指数在300以上,空气质量指数类别为严重污染。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该市2024年4月22日空气质量指数是500,因此该市2024年4月22日空气质量指数类别是严重污染。空气污染物中,质量指数最高的为首要污染物,该市2024年4月22日空气质量报告中PM10的指数为500,在所有污染物中最高,因此首要污染物是PM10。
(4)A、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能减少有害气体和烟尘的排放,符合题意;
B、工业废气加高烟囱排放,有害气体和烟尘仍然排放在空气中,没有减少,不符合题意;
C、多植树造林,可以多吸收部分有害气体,符合题意;
D、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加重空气污染,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三、简答题(本题共1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20.(2024九上·湘潭期中)每年的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人类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某实践小组参观本地城市污水处理厂,流程示意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格栅的作用相当于化学实验操作中的   。
(2)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   。
(3)如图是水通电分解的示意图,a管中产生的气体为   (填化学式),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答案】(1)过滤
(2)吸附色素和异味
(3)H2;;分解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电解水实验;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1)、格栅能将污水中的固体杂质分离出来,和化学实验中“过滤”操作(分离固体和液体 )的作用相同,所以填“过滤”;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所以主要作用是“吸附色素和异味”;
(3)、水电解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a管连接电源负极,产生的气体是H2;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 ;
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分析】对比格栅分离固体杂质的作用与过滤操作的原理(分离固液 );依据活性炭的吸附性(物理性质 )分析其在水处理中的作用;根据水电解的实验现象(正氧负氢、体积比 )判断气体,结合反应特点写符号表达式、判断反应类型。
(1)过滤是实现固液分离的操作,由流程图可知:格栅的作用相当于化学实验操作中的过滤,一级处理主要是去除污水中不溶性杂质,故填:过滤。
(2)活性炭表面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有良好的吸附性,可以吸附颜色、气味等,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色素和异味,故填:吸附色素和异味。
(3)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符号表达式:,该反应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电解水正氧负氢,氢二氧一,a气体多是氢气,故填:H2;;分解。
四、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21题(1)1分,其他每空2分,共17分)
21.(2024九上·湘潭期中)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装置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装置B中标“a”的仪器名称是   。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是   ,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
(3)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时,检验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
(4)若用F装置来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   (填“b”或“c”)端通入。
【答案】(1)铁架台
(2)或;AC
(3)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集满
(4)b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万用瓶的使用
【解析】【解答】(1)、装置B中“a”是铁架台,用于固定、支撑实验仪器,所以填“铁架台”;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符号表达式为: ;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固体加热型反应,选发生装置A;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排水法(装置C )比排空气法(D )纯度高,所以选AC ;
(3)、D装置是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验满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集满;
(4)、F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应从长管(b端 )通入,空气从短管(c端 )排出,所以填“b”;根据高锰酸钾分解的反应原理写表达式,结合反应类型(固体加热 )选发生装置,依据“排水法收集气体更纯净”选收集装置;利用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性质,结合向上排空气法验满的操作要点(瓶口验满 )设计方法;根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判断F装置的进气端(长管进 )。
(1)根据图示,装置B中标“a”的仪器名称是铁架台。
(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符号表达式是:。
高锰酸钾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因此发生装置选择:A。因为实验中需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纯,所以收集装置选择:C。故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装置是:AC。
(3)因为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时,检验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集满。
(4)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所以若用F装置来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b端通入,空气从a端排出。
22.(2024九上·湘潭期中)催化剂可显著提高反应效率,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做与催化剂有关的课题,开展了以下探究。
【活动一】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
探究1:温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1)小金为了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借助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装置略去),进行了两次实验,两次实验的部分设计如表所示:
实验1 实验2
二氧化锰的质量/g 0.5 0.5
的过氧化氢的体积/ 40 待填
水浴温度/ 20 80
①实验2中应加入过氧化氢   。
②在两次实验中,可通过收集相同体积气体所需的   来比较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大小。
探究2:催化剂的种类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2)硫酸铜对过氧化氢分解也有催化作用。为比较二氧化锰和硫酸铜对过氧化氢分解快慢的不同影响,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启动传感器,注入过氧化氢溶液。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
①初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不为0,原因是   。
②通过分析下图可知使过氧化氢分解较快的催化剂是   。
【答案】40;时间;装置内原本就含有空气;二氧化锰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
【解析】【解答】(1)①实验2应加入5%过氧化氢 40 mL。(控制变量,除温度外其他条件相同,所以体积与实验1一致 );②通过收集相同体积气体所需的 时间 比较反应速率。(时间越短,速率越快 );
(2)①初始氧气体积分数不为0,原因是 装置内原本含有空气 (空气中约21%是氧气 );
②使过氧化氢分解较快的催化剂是 二氧化锰 。(对比图像,二氧化锰催化时,氧气快速达到稳定体积分数,反应更快 );
【分析】用控制变量法,保证除温度外,过氧化氢体积、催化剂质量等相同,通过“收集同体积气体的时间”衡量速率(时间短→速率快 );①装置内有空气(含氧气 ),所以初始氧气体积分数非0;②对比氧气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二氧化锰组氧气快速达到稳定,说明催化效率更高。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