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高效练】1.2声与听觉 高效培优练(含解析)--浙教版(2024版)八上科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自主高效练】1.2声与听觉 高效培优练(含解析)--浙教版(2024版)八上科学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自主高效练】浙教版(2024版)八上科学 高效培优练(2)
考查范围:1.2 声与听觉
01 声音的产生
1.(2025春 余姚市期中)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
A.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B.吸收了声波
C.改变了鼓面的振动频率
D.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答案】A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解答】解: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手掌按住鼓面,鼓面停止振动,因此鼓发声停止,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是声学的基础知识,属于识记性内容。
2.(2024春 杭州期中)下列实验中,不能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是(  )
A.敲响大钟,固定在大钟上的铅笔在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
B.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C.在音箱上放一些塑料泡沫,塑料泡沫会随着音乐起舞
D.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塑料泡沫球,塑料泡沫球被弹起
【答案】B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解答】解:A、敲响大钟,固定在大钟上的铅笔在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说明声音在铁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故B符合题意;
C、在音箱上放一些塑料泡沫,塑料泡沫会随着音乐起舞,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塑料泡沫球,塑料泡沫球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的条件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2025春 宁波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实验中,是为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实验①: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
实验②:敲击鼓面
实验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
实验④:用自制的土电话传声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解:实验①: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②:敲击鼓面,鼓面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④:用自制的土电话传声,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属于基础性题目。
4.(2024春 北仑区期中)下列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事例是(  )
A.在山谷中叫喊可以听到回声
B.大声讲话会惊动鱼缸中的鱼儿
C.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
D.放在钟罩内的手机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答案】C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
A、在山谷中叫喊可以听到回声,是指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不符合题意;
B、大声讲话会惊动鱼缸中的鱼儿,说明液体可以传声,不符合题意;
C、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用转换法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符合题意;
D、放在钟罩内的手机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与声现象相关的多个知识点,有一定综合性,但都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1.(2024春 嵊州市期末)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也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
A.由物体振动产生 B.可以通过气体传播
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响度越大,声速越大
【答案】A
【分析】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所以乒乓球被弹开,音叉停止振动,声音也消失,说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属于基础题。
2.(2023春 慈溪市校级期中)下列事例中,属于固体振动发声的是(  )
A.吹笛子发出的声音
B.电铃发出的声音
C.潮水涨落发出的声音
D.自行车爆胎发出的声音
【答案】B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又叫发声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是声源。
【解答】解:A、笛子是管乐器,是空气柱振动发声,故A错误;
B、电铃发出的声音,是铃振动发声,故B正确;
C、潮水涨落发出的声音,是水振动发声,故C错误;
D、自行车爆胎发出的声音,是空气振动发声,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知道各种物体发声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3.(2024春 拱墅区校级期中)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  )
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闹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少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静止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
丙: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丁: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A.甲、乙 B.丙、丁 C.乙、丁 D.甲、乙、丁
【答案】C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的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
【解答】解:(1)甲中铃声减小是因为抽去了钟罩内的空气,当钟罩内为真空时,则听不见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2)乙中发声的音叉会振动,所以当接触静止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
(3)丙中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发声体振动的快慢不同,声音的音调也不同;
(4)丁中发声的大钟在振动,所以固定在钟上的笔,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往返弯曲的细线,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
故选:C。
【点评】此题通过实例综合考查了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及声音的特征理解与判断,是一道易错题目。
4.(2023春 西湖区校级期中)下列实验中,不是验证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敲击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B.敲击鼓面时,撒一些轻小的纸屑在鼓面上
C.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中,并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空气
D.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咙处
【答案】C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根据题目给出的情景判定其物理原理。
【解答】解:A.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感知发声体的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敲击鼓面时,撒轻小的纸屑,可以看到纸屑在鼓面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若把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则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是验证声音传播条件的,故C符合题意;
D.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结处,会感觉到声带的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利用转换法动验证声音的振动,以及声音的传播条件。
5.(2024春 长兴县月考)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如图甲,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说明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
(3)若在月球上做上述两个实验, 图甲  实验乒乓球会弹起。
(4)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B  。
A.推理法
B.类比法
C.控制变量法
D.转换法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空气可以传播声音;(3)图甲;(4)B。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
(2)(3)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4)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看不见,用水波来类比声波。
【解答】解:(1)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月球上没有空气,处于真空状态,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甲实验乒乓球会被弹起,乙实验乒乓球不会被弹起;
(4)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被称为类比法。故选B。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空气可以传播声音;(3)图甲;(4)B。
【点评】此实验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注意转换法和类比法在物理实验中的运用。
02 声音的传播条件
1.(2025春 余姚市期中)科学课上小慧设想未来的太空音乐会却被老师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因为(  )
A.太空中物体振动的频率较低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太快
C.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答案】D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但真空中没有介质,声音无法传播。太空处于真空状态,即使乐器在太空中振动发出声音,也无法传播出去,人们无法听到声音,所以在太空中无法举办音乐会。A选项中,太空中物体振动频率不一定低;B选项,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而不是传播速度太快;C选项,声音不只是能在空气中传播,在其他介质中也能传播。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真空不能传声。
2.(2025春 泰州月考)小兰用牙签在两个纸杯的底部各扎一个小孔,接着把棉线的两端分别穿过这两个小孔,并在细线的末端打上死结,确保中间的棉线绷直,就制成一个“纸杯电话”。她在卧室轻声说话时爷爷听不见,但她对着“纸杯电话”轻声说话时爷爷听见了。以下关于“纸杯电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纸杯电话”能通话,传声介质主要是空气
B.“纸杯电话”能通话,传声介质主要是棉线
C.若将中间的棉线松弛,传声效果会更好
D.若将中间的棉线换成铜线,传声效果会变差
【答案】B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AB.“纸杯电话”能通话,传声介质主要是棉线,故A错误,B正确;
C.若将中间的棉线松弛,传声效果将降低,故C错误;
D.若将中间的棉线换成铜线,传声效果会变好,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真空不能传声。
1.(2024春 鹿城区校级期中)2024年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回答下面小题。如图是一种骨传导耳机,配戴时将它紧贴颚骨,通过骨头将声音直接传至内耳就可听到耳机里的音乐,同时也能听到外界的声音,听到这两种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
A.气体 气体 B.液体 气体
C.固体 气体 D.固体 固体
【答案】C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正常情况下,人听到声音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耳朵,二是通过骨骼进行传播。
【解答】解:佩戴该耳机时,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头骨、颞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人可以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空气(即气体)传播的,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途径,是一道声现象的基础题,难度不大。
2.(2024春 余姚市期中)下列实验或事例中,能说明声音传播条件的是(  )
A.甲: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B.乙:汽车安装倒车雷达,可探测车后方障碍物
C.丙:吹自制的哨子,上下拉动活塞可使声音变得悦耳或低沉
D.丁: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
【答案】D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可以传递信息;
(3)上下拉动活塞,改变了哨内空气柱的长度,空气柱振动快慢发生了变化,听到的声音的音调发生了变化,说明音调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
(4)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A、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不合题意;
B、汽车安装倒车雷达,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B不合题意;
C、吹自制的哨子,上下拉动活塞,改变了哨内空气柱的长度,空气柱振动快慢发生了变化,听到的声音的音调发生了变化,说明音调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故C不合题意;
D、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因为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进行传播,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可以说明声音的传播条件,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声音传播是需要介质的两个方面去考虑。掌握声现象的基础知识,把小实验与知识点要联系起来。
3.(2023春 浦江县期末)回归课本,温故而知新。我们在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时,将小球放在被用力敲过的音叉旁边,发现小球被弹起,从而证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若把正在运行的该装置放到月球上,则(  )
A.小球被弹开,且听到音叉的声音
B.小球未被弹开,听不到音叉的声音
C.小球被弹开,但听不到音叉的声音
D.小球被弹开,仍听到音叉的声音
【答案】C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不能传播,但是敲击音叉,音叉可以振动,将小球弹起来,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真空不能传声。
4.(2023春 桐乡市月考)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B.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C.“土电话”是靠固体传声的
D.真空不能传声
【答案】A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且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真空不能传播。
【解答】解: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液体中的速度比气体中要快。此选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B、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靠的是空气的传播。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土电话”能传递信息,利用的是固体传声。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声音传播条件和影响传播速度的因素进行分析解答。
03 超声波与次声波
1.(2025春 浙江期中)“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是人们却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
A.声音太小
B.超声波的频率小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C.超声波无法传到人耳
D.超声波的频率大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答案】D
【分析】(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2)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
【解答】解:“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其频率大于20000Hz,高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所以人们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声的应用,只要认识到“B超”是超声波,解答就不难了。
2.(2024春 温州期中)人的听觉范围在20﹣20000赫兹之间,无法感知地震的次声波,以下动物能感知到地震次声波的是(  )
动物 听觉频率(赫) 动物 听觉频率(赫)
蝙蝠 1000﹣120000 猫 60﹣65000
海豚 150﹣150000 大象 1﹣20000
A.蝙蝠 B.海豚 C.猫 D.大象
【答案】D
【分析】次声波指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解答】解: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大象能听到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故大象能听到次声波。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次声波,属于基础题。
3.(2023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超声波具有许多奇特的效应:净化效应﹣﹣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破裂后能产生强冲击力的微波水柱,它能不断冲击物体表面进而达到净化的目的。此外,超声波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定向直线传播,根据这一特性可用来探伤、测距、测量、医学诊断等。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耳不能听到超声波
B.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
C.由于超声波波长短,故在月球上可以用超声波测定两山间的距离
D.B超是超声波在医学诊断中的重要应用
【答案】C
【分析】①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之间,大于20000Hz的声波,人们听不见,叫超声波,小于20Hz的,人们也听不见,叫次声波;
②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③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
A、人耳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人们听不见。故A正确;
B、声音具有能量,所以可以利用超声波清洗物件。故B正确;
C、月球上是真空状态,声音无法传播。所以在月球上无法用超声波测定两山间的距离。故C错误;
D、声音可以传递信息,B超就是超声波在医学诊断中的重要应用。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超声波的概念、声音的传播和应用,是声现象基本规律的应用,难度不大。
1.(2023春 椒江区校级期中)我们听不到蝴蝶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是由于(  )
A.蝴蝶的翅膀振动的幅度太小,所以响度小,人耳听不到
B.蝴蝶的翅膀振动太慢,它对人来说是次声波,所以人耳听不到
C.一般情况下蝴蝶离人太远,所以我们听不到它振翅的声音
D.蝴蝶发出的声音不能传播
【答案】B
【分析】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或高于这一范围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
【解答】解:ABC、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蝴蝶的翅膀振动太慢,其频率低于20Hz,它对人来说是次声波,而不是因为响度太小,也不是因为蝴蝶离人太远,故AC错误、B正确;
D、蝴蝶发出的声音可以在介质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定义,知道人耳的听觉范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024春 临平区校级期末)利用地震波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监测震源的位置。图示两条直线分别表示这两种波从震源开始传播的距离(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若测得这两种波先后到达某监测站的时间间隔为10s,则震源到该监测站的距离为(  )
A.25km B.50km C.75km D.100km
【答案】C
【分析】由图读取横波和纵波对应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横波与纵波的速度,由速度公式可得横波与纵波传播的时间差,列出方程可得震源到该监测站的距离。
【解答】解:由图可知,纵波的速度为:v15km/s,横波的速度为:v23km/s,
测得这两种波先后到达某监测站的时间间隔为10s,由题意可得:10s,即10s,
解得:s=75km。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根据测得这两种波先后到达某监测站的时间间隔为10s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3.(2025春 北仑区校级月考)如图所示,某品牌超声波清洁器在清洗眼镜,使用时先向水槽加水使眼镜完全浸没水中,通电清洁器开始工作。此清洁器工作时人站在旁边能听到“嗞嗞”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的音调比人能听到的声音音调低
B.超声波传播不需要介质
C.人听到的“嗞嗞”声是超声波
D.超声波能用来清洗物体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答案】D
【分析】(1)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耳只能听到20﹣20000Hz的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声音不但能传递信息还能传递能量。
【解答】解:A、超声波的音调比人能听到的声音音调高,故A错误;
B、超声波传播需要介质,故B错误;
C、人听到的“嗞嗞”声不是超声波,超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故C错误;
D、超声波能用来清洗物体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依据超声波的特点在生活中应用,会解释简单的现象。
04 耳的结构与听觉形成
1.(2025春 宁海县期末)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出现了许多如图所示的“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听觉毛细胞,使听力下降;长期玩手机可能会损伤感光细胞,使视力下降,上述两类细胞分别位于(  )
A.外耳道、虹膜 B.鼓膜、角膜
C.耳蜗、视网膜 D.听小骨、脉络膜
【答案】C
【分析】外界物体反射到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获得图像信息后,会通过视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的特定区域,大脑立刻处理有关信息,形成视觉。听觉形成的过程,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震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的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
【解答】解:耳蜗内有听觉毛细胞,能感受声音的刺激;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掌握眼球的机构及其功能、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2.(2025春 余姚市月考)如图所示的耳的结构图,播放歌曲《复兴的力量》,歌声通过外耳道引起鼓膜  振动  ,再刺激我们耳内的  ④  (填下面图中的序号)产生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从而形成听觉。若听神经受损造成的失聪  不能  (填“能”或“不能”)借助助听器听到外界声音。
【答案】振动;④;不能
【分析】题图中:①是鼓膜、②是半规管、③是前庭、④是耳蜗、⑤是咽鼓管、⑥是听小骨。
【解答】解:外界声波传入外耳道后,首先引起鼓膜振动,这是声音传导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鼓膜振动经听小骨传导到内耳,刺激耳蜗(图中④)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助听器只能放大声音,帮助声音更好地传导至内耳。然而,听神经受损后,神经冲动无法正常传递到大脑皮层,即使声音能正常到达内耳并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也无法形成听觉,所以听神经受损造成的失聪不能借助助听器听到外界声音。
故答案为:振动;④;不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耳的结构、听觉形成过程以及助听器的作用原理,涵盖了人体听觉系统的关键知识。解答此类题目,需牢记耳各部分结构在听觉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助听器的功能局限。
3.(2024春 宁海县期末)“倒车,请注意!”路人听见提示音后,可以及时躲避车辆,避免事故的发生。听觉形成过程路径正确的是(  )
①听神经
②鼓膜
③耳蜗
④外耳道
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⑥听小骨
A.①→②→⑥→③→④→⑤ B.④→③→①→②→⑥→⑤
C.④→①→②→⑥→③→⑤ D.④→②→⑥→③→①→⑤
【答案】D
【分析】耳的结构如图:

【解答】解: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④外耳道传到②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⑥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①听神经传递到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因此听觉形成过程的正确途径是:④外耳道→②鼓膜→⑥听小骨→③耳蜗→①听神经→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故选:D。
【点评】听觉的形成结合耳的结构图记忆效果好。
1.(2024春 鹿城区校级期中)2024年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回答下面小题。耳接受外界声波刺激后,形成听觉的部位在(  )
A.鼓膜 B.耳蜗 C.听小骨 D.大脑
【答案】D
【分析】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能够放大振动,并将振动传导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解答】解:根据分析可知听觉的形成过程中,耳郭能收集声波,声波通过外耳道到达鼓膜,鼓膜的作用是将声波转换成振动,三块听小骨能够放大振动,并将振动传导到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接受振动刺激,产生兴奋,再经听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而形成听觉。
故选:D。
【点评】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以及听觉的形成是重点,复习时要注意。
2.(2025春 余姚市期中)小刚扁桃体发炎没有及时治疗,几天后感觉耳朵疼,经检查是患了中耳炎。病菌从口腔侵入中耳的通道是(  )
A.听小骨 B.耳蜗 C.外耳道 D.咽鼓管
【答案】D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耳的卫生保健,解答时可以从耳的结构方面来分析。
【解答】解:下面是耳的结构模式图。
可见,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咽鼓管一端连通咽部,另一端连通鼓室。得了扁桃体、咽炎如不及时治疗,病菌就有可能沿着咽鼓管进入中耳的鼓室,会引发中耳炎,使听力下降。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咽鼓管的位置特点。
3.(2024春 北仑区期中)如图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听小骨上有听觉感受器,可以传递声波
B.耳蜗是听觉感受器,听觉形成在大脑皮层
C.③是听神经,与口腔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
D.④鼓膜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
【答案】B
【分析】图中①听小骨、②耳蜗、③听神经、④鼓膜。
【解答】解:A、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听小骨可以传递声波,A错误。
B、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可见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听觉形成在大脑皮层,B正确。
C、③听神经连接②耳蜗和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咽鼓管与口腔相连,儿童的咽鼓管短,因此,儿童易患中耳炎,C错误。
D、④鼓膜的作用是当声波传送来时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D错误。
故选:B。
【点评】掌握耳的结构功能及听觉的形成过程是的关键。
1.(2024春 义乌市期中)耳蜗的作用是(  )
A.将声音放大
B.收集声波
C.充满听觉感受器,接受振动,产生兴奋
D.将声波转换成振动
【答案】C
【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解答】解: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据分析可见:耳蜗的作用是接受振动,产生神经冲动(兴奋)。
故选:C。
【点评】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能够理解耳的结构及各结构。
2.(2025春 江北区校级期末)缶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乐器。用“击缶迎宾”的方式作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序曲,也是取法于古人,并利用现代的声光电高科技手段,把古代的乐队演奏进行了重新演绎。如图,演员将击响的缶用手一按,响声马上消失了,这是因为(  )
A.声波传到人体中去了 B.缶面停止了振动
C.手阻碍了声音的传播 D.没有介质传播声音
【答案】B
【分析】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解答】解: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演员将击响的缶用手一按,由于缶停止振动,所以响声马上消失了。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是一道基础题。
3.(2023春 杭州月考)鱼缸中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金鱼立即受惊吓,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水的振动产生的
B.上述现象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金鱼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空气﹣﹣水﹣﹣鱼
D.在月球上进行上述操作,金鱼不会受到惊吓
【答案】B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传声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解答】解:
A、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鱼缸振动产生声音,故A错误;
B、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声音是鱼缸振动产生的,鱼缸振动的声音通过水传递给鱼,这表明水能够传递声音,故B正确;
C、金鱼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鱼缸﹣﹣水﹣﹣鱼,故C错误;
D、在月球上进行上述操作,鱼缸振动的声音会通过鱼缸和水传递给金鱼,金鱼会受到惊吓,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分析解答。
4.(2023春 慈溪市期中)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答案】D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可以明显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用到转换法来研究物理现象。
【解答】解:发声的音叉振动较弱,不易观察,但可以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就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故选:D。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属于基础知识,要掌握。
5.(2025 拱墅区校级二模)如图所示是小明为爷爷购买的一款助听器及部分结构名称,它能将声音放大,让听力衰减患者听见声音,其中患者听觉的形成与①听小骨②鼓膜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外耳道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有关,那么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是(  )
A.声波→①→②→③→④→⑤ B.声波→④→③→①→②→⑤
C.声波→④→①→②→③→⑤ D.声波→④→②→①→③→⑤
【答案】D
【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
【解答】解:听觉的形成过程为:外界声波→④外耳道(传递声波)→②鼓膜(产生振动)→①听小骨(传递振动)→③耳蜗(感受振动,产生兴奋,但不形成听觉)→听觉神经(传导兴奋)→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听觉。
故选:D。
【点评】掌握听觉的形成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6.(2024春 拱墅区校级月考)每年的3月3日是“世界爱耳日”,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B.鼓膜内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
C.坐在汽车上,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是靠半规管和前庭
D.飞机起降时可咀嚼口香糖,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答案】B
【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解答】解: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A正确。
B.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B错误。
C.坐在汽车上,即使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接受这种刺激的感受器位于前庭和半规管,C正确。
D.鼓室内有咽鼓管能调节鼓室的压力,使鼓膜内外压力维持平衡。乘坐飞机时,乘务员往往要求乘客在飞机降落时咀嚼食物,咀嚼食物可以使咽鼓管张开,这样可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击穿鼓膜,D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耳的结构及听觉的形成过程。
7.(2024春 宁波期末)如图所示是一种新型的无线骨传导耳机,戴在耳外能将声音振动传到头骨,再由内耳传给听觉神经。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听觉形成部位在耳蜗
B.使用骨传导耳机,声波不需要经过鼓膜振动
C.使用骨传导耳机,一定不会使听觉细胞受损
D.长期处在噪声环境下不会引起耳聋
【答案】B
【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5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解答】解:A、据分析可见:听觉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A错误。
B、使用骨传导耳机是通过声波引起颅骨振动,直接将声音信号传递到听小骨,声波不需要经过鼓膜,B正确。
C、使用骨传导耳机,可能会使听觉细胞受损,引起听力下降,C错误。
D、噪音污染是“看不见的杀手”,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的人,听觉会受到影响,D错误。
故选:B。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耳的结构以及听觉的形成过程。
8.(2024春 临平区期末)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提醒全球人类注意爱护自己的耳朵。下列生活中有关对耳朵的保护措施及其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游泳时戴上泳帽盖住耳朵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
B.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和减小音量,保护②鼓膜免受损伤
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③,使其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
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
【答案】C
【分析】图中①外耳道、②鼓膜、③半规管、④耳蜗。
【解答】解:A、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A正确;
B、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对鼓膜造成损伤,如果骨膜受损,会使听力下降,因此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可保护②鼓膜,B正确;
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④耳蜗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C错误;
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因为病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D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要掌握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是一道基础题。
9.(2023春 西湖区月考)如图,把持续响铃的闹钟放入玻璃罩,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铃声变弱,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铃声逐渐变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听到铃声逐渐变响,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强
B.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
C.听不见铃声,是由于玻璃罩反射了声波
D.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答案】D
【分析】(1)声音是由声源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解答】解:A、听到铃声逐渐变响,是因为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多,故A错误;
B、无论能否听到声音,真空罩内的闹钟始终在振动,因此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只能说明声音传播的条件,故B错误;
C、听不见铃声,是由于玻璃罩内没有了传声介质空气,故C错误;
D、把持续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变弱,直至听不见,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条件的理解,是一道基础问题,只要掌握好基本知识点即可解决。
10.(2023春 慈溪市期中)如图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鼓膜能将振动转换为声波
B.G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形成听觉
C.F听神经,与咽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
D.听觉形成顺序为C→D→A→G→F→大脑的听觉中枢
【答案】D
【分析】(1)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耳郭,收集声波;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听小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咽鼓管,连通鼓室和鼻咽部;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听神经,将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
(2)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3)图中B耳郭,C是外耳道,D是鼓膜,A是听小骨(三块),E是半规管,H是前庭,F是听神经,G是耳蜗,I是咽鼓管,J鼓室。
【解答】解:A、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A错误;
B、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B错误;
C、I咽鼓管与咽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C错误;
D、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即C→D→A→G→F→大脑的听觉中枢,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耳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听觉的形成以及正确识图。
11.(2023春 永嘉县期中)下图是小科和小敏探究音叉共振现象实验的过程,面对小敏的质疑,小科增加下列哪一个实验来说服小敏最合适?(  )
(注:频率的单位是赫兹,其符号Hz)
A.减轻敲击音叉的力量,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
B.将其中一支音叉更换成频率为500Hz的音叉,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
C.将两支音叉更换成频率同为500Hz的两支音义,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
D.将其中一支音叉更换成频率为360Hz但大小不同的音叉,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
【答案】B
【分析】音调的高度与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探究不同频率的音叉是否能产生共振,需要改变频率的大小。
【解答】解:
A、减轻敲击音叉的力量,音叉的振幅变小,响度变小,但不能改变振动的频率,故A错误;
BCD、探究不同频率的音叉是否能产生共振时,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实验中需要改变音叉振动的频率,所以应该将其中一支音叉更换成频率为500Hz的音叉,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故B正确,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属于基础题。
12.(2022春 宁海县期中)如图是学习声学知识时,同学们所做的一个探究实验示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探究通过“实验+推理”的方式证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当玻璃罩内空气逐渐抽出,铃声减弱
C.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音调变低的缘故
D.在几乎听不到铃声时,把空气逐渐放入玻璃罩内,铃声又逐渐加强
【答案】C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用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
A、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传声的介质逐渐减少,所以听到声音逐渐减小,推理得出,把空气抽净,即玻璃罩内是真空时不能听到声音,得出结论为:真空不能传声,故A正确;
BC、抽气时传播声音的介质少了,所以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故B正确,C错误;
D、把空气逐渐放入玻璃罩中,传播声音的介质增加了,所以听到的铃声加强,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条件实验,记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没有介质就不能传声。
13.(2024春 拱墅区校级月考)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
(1)实验中,乒乓球起到的作用是 放大橡皮膜的微小振动,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
(2)如果将这个实验拿到月球表面上去做。你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乒乓球并未弹起,也听不到声音  。
【答案】(1)放大橡皮膜的微小振动,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2)乒乓球并未弹起,也听不到声音。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1)橡皮膜的振动不易观察,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橡皮膜的振动,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因为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乒乓球在月球上不能被弹起,同时也听不到声音。
故答案为:(1)放大橡皮膜的微小振动,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2)乒乓球并未弹起,也听不到声音。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属于基础性题目。
14.(2023秋 浦东新区校级期末)为研究声音的传播,按如图组装仪器并操作。
(1)接通电源后,可以听到电铃发出声音,看到电铃在振动。
(2)开动真空泵后,可以听到铃声逐渐  变轻  (变轻/变响/不变);看到电铃  振动  (选填“振动”或“不振动”)。
(3)关闭真空泵,让空气慢慢回到罩内,可以听到铃声逐渐  变响  (变轻/变响/不变)。
(4)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随着钟罩内空气逐渐抽出,罩内空气的粒子数会逐渐减少,使传播声音的介质也逐渐  减少  (增加/减少)。
由此推测:当钟罩内抽成真空时,声音  不可以  (可以/不可以)传播,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真空不能传声  。
【答案】(2)变轻;振动;(3)变响;(4)减少;不可以;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2)开动真空泵后,可以听到铃声逐渐变轻;看到电铃振动。
(3)关闭真空泵,让空气慢慢回到罩内,可以听到铃声逐渐变响。
(4)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随着钟罩内空气逐渐抽出,罩内空气的粒子数会逐渐减少,使传播声音的介质也逐渐减少。由此推测:当钟罩内抽成真空时,声音不可以传播,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2)变轻;振动;(3)变响;(4)减少;不可以;真空不能传声。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真空不能传声。
15.(2024春 下城区校级期末).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吸音效果。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了图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
(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 将小球拉倒同一高度释放  。
(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材料种类 聚酯棉 软木 泡沫 海绵
玻璃杯发声大小 最小 最大 较大 较小
最强 最弱 较弱 较强
你认为表中空格处应填入 吸音性能  。
(3)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 聚酯棉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小球从高处落下时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敲击玻璃杯发出声音。
(2)实验中把不同的材料放在玻璃杯下面,杯子发出的声音大小间接反映了材料的吸音性能。
(3)适合装修隔音墙的就是吸音性能好的,也就是杯子发出声音最小的。
【解答】解:(1)小球的位置越高,下落时敲击玻璃杯发出声音越大,实验中为控制敲击玻璃杯的力度,必须把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
(2)本实验比较的是不同材料的吸音性能,因此表格中应该填入吸音性能。
(3)吸音效果的好坏通过玻璃杯被敲击发出的声音的大小反映出来,聚酯棉垫在杯子底下时发出声音最小,因此它的吸音性能最好,适合装修隔音墙用。
故答案为:(1)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2)吸音性能;(3)聚酯棉。
【点评】本题通过实验的形式探究不同材料的吸音性能,考查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并且注重了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周承秉
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自主高效练】浙教版(2024版)八上科学 高效培优练(2)
考查范围:1.2 声与听觉
01 声音的产生
[典例1](2025春 余姚市期中)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
A.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B.吸收了声波
C.改变了鼓面的振动频率 D.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典例2](2024春 杭州期中)下列实验中,不能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是(  )
A.敲响大钟,固定在大钟上的铅笔在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
B.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C.在音箱上放一些塑料泡沫,塑料泡沫会随着音乐起舞
D.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塑料泡沫球,塑料泡沫球被弹起
[典例3](2025春 宁波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实验中,是为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实验①: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 实验②:敲击鼓面
实验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 实验④:用自制的土电话传声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典例4](2024春 北仑区期中)下列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事例是(  )
A.在山谷中叫喊可以听到回声
B.大声讲话会惊动鱼缸中的鱼儿
C.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
D.放在钟罩内的手机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跟踪1](2024春 嵊州市期末)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也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
A.由物体振动产生 B.可以通过气体传播
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响度越大,声速越大
[跟踪2](2023春 慈溪市校级期中)下列事例中,属于固体振动发声的是(  )
A.吹笛子发出的声音
B.电铃发出的声音
C.潮水涨落发出的声音
D.自行车爆胎发出的声音
[跟踪3](2024春 拱墅区校级期中)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  )
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闹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少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静止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
丙: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丁: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A.甲、乙 B.丙、丁 C.乙、丁 D.甲、乙、丁
[跟踪4](2023春 西湖区校级期中)下列实验中,不是验证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敲击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B.敲击鼓面时,撒一些轻小的纸屑在鼓面上
C.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中,并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空气
D.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咙处
[跟踪5](2024春 长兴县月考)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如图甲,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说明   。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
(3)若在月球上做上述两个实验,   实验乒乓球会弹起。
(4)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
A.推理法 B.类比法 C.控制变量法 D.转换法
02 声音的传播条件
[典例1](2025春 余姚市期中)科学课上小慧设想未来的太空音乐会却被老师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因为(  )
A.太空中物体振动的频率较低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太快
C.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典例2](2025春 泰州月考)小兰用牙签在两个纸杯的底部各扎一个小孔,接着把棉线的两端分别穿过这两个小孔,并在细线的末端打上死结,确保中间的棉线绷直,就制成一个“纸杯电话”。她在卧室轻声说话时爷爷听不见,但她对着“纸杯电话”轻声说话时爷爷听见了。以下关于“纸杯电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纸杯电话”能通话,传声介质主要是空气
B.“纸杯电话”能通话,传声介质主要是棉线
C.若将中间的棉线松弛,传声效果会更好
D.若将中间的棉线换成铜线,传声效果会变差
[跟踪1](2024春 鹿城区校级期中)2024年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回答下面小题。如图是一种骨传导耳机,配戴时将它紧贴颚骨,通过骨头将声音直接传至内耳就可听到耳机里的音乐,同时也能听到外界的声音,听到这两种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
A.气体 气体 B.液体 气体
C.固体 气体 D.固体 固体
[跟踪2](2024春 余姚市期中)下列实验或事例中,能说明声音传播条件的是(  )
A.甲: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B.乙:汽车安装倒车雷达,可探测车后方障碍物
C.丙:吹自制的哨子,上下拉动活塞可使声音变得悦耳或低沉
D.丁: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
[跟踪3](2023春 浦江县期末)回归课本,温故而知新。我们在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时,将小球放在被用力敲过的音叉旁边,发现小球被弹起,从而证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若把正在运行的该装置放到月球上,则(  )
A.小球被弹开,且听到音叉的声音 B.小球未被弹开,听不到音叉的声音
C.小球被弹开,但听不到音叉的声音 D.小球被弹开,仍听到音叉的声音
[跟踪4](2023春 桐乡市月考)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B.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C.“土电话”是靠固体传声的
D.真空不能传声
03 超声波与次声波
[典例1](2025春 浙江期中)“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是人们却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
A.声音太小
B.超声波的频率小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C.超声波无法传到人耳
D.超声波的频率大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典例2](2024春 温州期中)人的听觉范围在20﹣20000赫兹之间,无法感知地震的次声波,以下动物能感知到地震次声波的是(  )
动物 听觉频率(赫) 动物 听觉频率(赫)
蝙蝠 1000﹣120000 猫 60﹣65000
海豚 150﹣150000 大象 1﹣20000
A.蝙蝠 B.海豚 C.猫 D.大象
[典例3](2023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超声波具有许多奇特的效应:净化效应﹣﹣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破裂后能产生强冲击力的微波水柱,它能不断冲击物体表面进而达到净化的目的。此外,超声波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定向直线传播,根据这一特性可用来探伤、测距、测量、医学诊断等。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耳不能听到超声波
B.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
C.由于超声波波长短,故在月球上可以用超声波测定两山间的距离
D.B超是超声波在医学诊断中的重要应用
[跟踪1](2023春 椒江区校级期中)我们听不到蝴蝶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是由于(  )
A.蝴蝶的翅膀振动的幅度太小,所以响度小,人耳听不到
B.蝴蝶的翅膀振动太慢,它对人来说是次声波,所以人耳听不到
C.一般情况下蝴蝶离人太远,所以我们听不到它振翅的声音
D.蝴蝶发出的声音不能传播
[跟踪2](2024春 临平区校级期末)利用地震波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监测震源的位置。图示两条直线分别表示这两种波从震源开始传播的距离(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若测得这两种波先后到达某监测站的时间间隔为10s,则震源到该监测站的距离为(  )
A.25km B.50km C.75km D.100km
[跟踪3](2025春 北仑区校级月考)如图所示,某品牌超声波清洁器在清洗眼镜,使用时先向水槽加水使眼镜完全浸没水中,通电清洁器开始工作。此清洁器工作时人站在旁边能听到“嗞嗞”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的音调比人能听到的声音音调低
B.超声波传播不需要介质
C.人听到的“嗞嗞”声是超声波
D.超声波能用来清洗物体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04 耳的结构与听觉形成
[典例1](2025春 宁海县期末)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出现了许多如图所示的“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听觉毛细胞,使听力下降;长期玩手机可能会损伤感光细胞,使视力下降,上述两类细胞分别位于(  )
A.外耳道、虹膜 B.鼓膜、角膜
C.耳蜗、视网膜 D.听小骨、脉络膜
[典例2](2025春 余姚市月考)如图所示的耳的结构图,播放歌曲《复兴的力量》,歌声通过外耳道引起鼓膜     ,再刺激我们耳内的     (填下面图中的序号)产生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从而形成听觉。若听神经受损造成的失聪     (填“能”或“不能”)借助助听器听到外界声音。
[典例3](2024春 宁海县期末)“倒车,请注意!”路人听见提示音后,可以及时躲避车辆,避免事故的发生。听觉形成过程路径正确的是(  )
①听神经 ②鼓膜 ③耳蜗 ④外耳道 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⑥听小骨
A.①→②→⑥→③→④→⑤ B.④→③→①→②→⑥→⑤
C.④→①→②→⑥→③→⑤ D.④→②→⑥→③→①→⑤
[跟踪1](2024春 鹿城区校级期中)2024年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回答下面小题。耳接受外界声波刺激后,形成听觉的部位在(  )
A.鼓膜 B.耳蜗 C.听小骨 D.大脑
[跟踪2](2025春 余姚市期中)小刚扁桃体发炎没有及时治疗,几天后感觉耳朵疼,经检查是患了中耳炎。病菌从口腔侵入中耳的通道是(  )
A.听小骨 B.耳蜗 C.外耳道 D.咽鼓管
[跟踪3](2024春 北仑区期中)如图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听小骨上有听觉感受器,可以传递声波
B.耳蜗是听觉感受器,听觉形成在大脑皮层
C.③是听神经,与口腔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
D.④鼓膜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
1.(2024春 义乌市期中)耳蜗的作用是(  )
A.将声音放大 B.收集声波
C.充满听觉感受器,接受振动,产生兴奋 D.将声波转换成振动
2.(2025春 江北区校级期末)缶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乐器。用“击缶迎宾”的方式作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序曲,也是取法于古人,并利用现代的声光电高科技手段,把古代的乐队演奏进行了重新演绎。如图,演员将击响的缶用手一按,响声马上消失了,这是因为(  )
A.声波传到人体中去了 B.缶面停止了振动
C.手阻碍了声音的传播 D.没有介质传播声音
3.鱼缸中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金鱼立即受惊吓,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水的振动产生的
B.上述现象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金鱼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空气﹣﹣水﹣﹣鱼
D.在月球上进行上述操作,金鱼不会受到惊吓
4.(2023春 慈溪市期中)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5.(2025 拱墅区校级二模)如图所示是小明为爷爷购买的一款助听器及部分结构名称,它能将声音放大,让听力衰减患者听见声音,其中患者听觉的形成与①听小骨②鼓膜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外耳道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有关,那么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是(  )
A.声波→①→②→③→④→⑤
B.声波→④→③→①→②→⑤
C.声波→④→①→②→③→⑤
D.声波→④→②→①→③→⑤
6.(2024春 拱墅区校级月考)每年的3月3日是“世界爱耳日”,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B.鼓膜内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
C.坐在汽车上,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是靠半规管和前庭
D.飞机起降时可咀嚼口香糖,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7.(2024春 宁波期末)如图所示是一种新型的无线骨传导耳机,戴在耳外能将声音振动传到头骨,再由内耳传给听觉神经。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听觉形成部位在耳蜗
B.使用骨传导耳机,声波不需要经过鼓膜振动
C.使用骨传导耳机,一定不会使听觉细胞受损
D.长期处在噪声环境下不会引起耳聋
8.(2024春 临平区期末)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提醒全球人类注意爱护自己的耳朵。下列生活中有关对耳朵的保护措施及其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游泳时戴上泳帽盖住耳朵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
B.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和减小音量,保护②鼓膜免受损伤
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③,使其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
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
9.(2023春 西湖区月考)如图,把持续响铃的闹钟放入玻璃罩,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铃声变弱,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铃声逐渐变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听到铃声逐渐变响,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强
B.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
C.听不见铃声,是由于玻璃罩反射了声波
D.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0.(2023春 慈溪市期中)如图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鼓膜能将振动转换为声波
B.G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形成听觉
C.F听神经,与咽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
D.听觉形成顺序为C→D→A→G→F→大脑的听觉中枢
11.(2023春 永嘉县期中)下图是小科和小敏探究音叉共振现象实验的过程,面对小敏的质疑,小科增加下列哪一个实验来说服小敏最合适?(  )
(注:频率的单位是赫兹,其符号Hz)
A.减轻敲击音叉的力量,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
B.将其中一支音叉更换成频率为500Hz的音叉,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
C.将两支音叉更换成频率同为500Hz的两支音义,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
D.将其中一支音叉更换成频率为360Hz但大小不同的音叉,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
12.(2022春 宁海县期中)如图是学习声学知识时,同学们所做的一个探究实验示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探究通过“实验+推理”的方式证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当玻璃罩内空气逐渐抽出,铃声减弱
C.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音调变低的缘故
D.在几乎听不到铃声时,把空气逐渐放入玻璃罩内,铃声又逐渐加强
13.(2024春 拱墅区校级月考)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
(1)实验中,乒乓球起到的作用是    ;
(2)如果将这个实验拿到月球表面上去做。你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
14.(2023秋 浦东新区校级期末)为研究声音的传播,按如图组装仪器并操作。
(1)接通电源后,可以听到电铃发出声音,看到电铃在振动。
(2)开动真空泵后,可以听到铃声逐渐     (变轻/变响/不变);看到电铃     (选填“振动”或“不振动”)。
(3)关闭真空泵,让空气慢慢回到罩内,可以听到铃声逐渐     (变轻/变响/不变)。
(4)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随着钟罩内空气逐渐抽出,罩内空气的粒子数会逐渐减少,使传播声音的介质也逐渐     (增加/减少)。
由此推测:当钟罩内抽成真空时,声音     (可以/不可以)传播,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15.(2024春 下城区校级期末)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吸音效果。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了图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
(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    。
(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材料种类 聚酯棉 软木 泡沫 海绵
玻璃杯发声大小 最小 最大 较大 较小
最强 最弱 较弱 较强
你认为表中空格处应填入    。
(3)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周承秉
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