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1.2 科学测量--长度测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1.2 科学测量--长度测量

资源简介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1.2 科学测量--长度测量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余杭期末)我国占代把女子一拃长称为“咫”,男子一拃长称作“尺”, 如下图“咫尺之间”用来比喻相距很近,实际“咫”与“尺”的长度大约相差
A.3mm B.3cm C.3dm D.3m
2.(2025七上·德清期末)如图为教学楼的消防栓箱,某天小德发现它的玻璃损坏了,在配换破损的玻璃时,小德最好选用下列哪种刻度尺
A.最小刻度为1毫米,量程为15厘米的刻度尺
B.最小刻度为1毫米,量程为1.5米的刻度尺
C.最小刻度为1厘米,量程为1.5米的刻度尺
D.最小刻度为1厘米,量程为15米的刻度尺
3.(2025七上·衢州期末)自古台湾就是我国的领土,要测量台湾地图上海岸线的长度,你认为最佳的方法是
A.用卷尺量,沿海岸线慢慢移动,读出数值
B.用平直的刻度尺沿海岸线慢慢移动,读出数值
C.用橡皮条与海岸线重合,拉直后测出橡皮条的长度
D.用无弹性的细丝线与海岸线重合,拉直后测出细丝线的长度
4.(2025七上·义乌期末)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小明用一根细绳比较甲乙两个文具盒的长度,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测量的过程。在这一测量过程中,标准量为(  )
A.甲盒子 B.乙盒子 C.细绳 D.无法确定
5.(2025七上·义乌期末)如图,用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数据中最准确的是(  )
A.7.55厘米 B.7.5厘米 C.1.55厘米 D.1.5厘米
6.(2025七上·嵊州期末)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一下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
A. B.
C. D.
7.(2023七上·浙江月考)有6位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本《科学》课本的长度,测得数据分别为26.03厘米、26.09厘米、26.08厘米、26.04厘米和26.08厘米、31.38厘米。下列测量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
A.26.064厘米 B.26.06厘米 C.26.95厘米 D.26.08厘米
8.(2022七上·鄞州期中)一位同学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各次测量值分别为:8.42cm、8.43cm、8.42cm、8.44cm、8.64cm,则这个物体的测量值应取 (  )
A.8.47cm B.8.428cm C.8.43cm D.8.4275cm
9.(2025七上·浙江期末)选择不同的刻度尺会影响测量结果的精确性。如表所示为小宁用两种不同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宽度的结果,分析数据可知,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测量次序 1 2 3
甲组/厘米 18.33 18.34 18.35
乙组/厘米 18.3 18.4 18.6
A.更精确地反映《科学》课本宽度的是乙组数据
B.甲组测量所选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厘米
C.该《科学》课本的宽度应取18.33 厘米
D.多次测量的目的是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10.(2025七上·浙江期末)如图用木质刻度尺测量金属丝的直径,其测量结果会偏大的是
A.刻度尺吸水膨胀 B.绕线时线圈之间有空隙
C.数匝数时多数两圈 D.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
11.(2018七上·绍兴期中)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 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
B.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C.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
12.(2019七上·义乌月考)判断下列测量数据:0.3260米, 7.59米, 759毫米, 759分米, 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
A.分米、毫米、厘米、米 B.厘米、分米、毫米、米
C.毫米、分米、分米、米 D.毫米、分米、厘米、米
13.(2021七上·温州月考)某同学在测量圆柱体的周长时,把一张矩形纸条紧紧包在圆柱体外面,纸条的边没有与圆柱体的轴垂直,如图所示。然后在纸的重叠处用针扎个孔,把纸条展开,用刻度尺测两孔之间的距离,如此测出的圆柱体的周长(  )
A.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大
B.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小
C.因实验方法错误,偏大或偏小都有可能
D.实验方法没有错误
14.(2022七上·临海期末)中考百日倒计时日历本共有100页(50张),某同学用刻度尺进行了四次测量,量出这本日历本的厚度为2.00厘米、3.95厘米、1.95厘米、2.05厘米,则每张日历纸的厚度约为(  )
A.0.05厘米 B.0.04厘米 C.0.03厘米 D.0.02厘米
15.(2021七上·拱墅月考)某测量结果是5.0厘米,其末尾的“0”(  )
A.无意义 B.表示准确到1cm
C.与5cm的意义一样 D.表示准确到0mm
16.(2022七上·余姚竞赛)小科用一把刻度均匀的米尺量得一小桌边长为0.980m,后来把米尺跟标准米尺对比,发现此米尺实际长度为1.002m。则小桌边长的真实长度是(  )
A.1.000m B.0.982m C.1.020m D.0.978m
17.(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 第4节 第3课时 实验: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要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为了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方法最佳的是(  )
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测量10个1分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1个1分硬币的厚度
D.用刻度尺分别测量10个1分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
18.(2021七上·绍兴月考)小培和小华用各自的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张课桌的长度。小培测量的结果为122.9 cm,小华测量的结果是1.228 m,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华的读数比小培的准确
B.小培的读数比小华的准确
C.两人中至少有一人的数据是错误的
D.两人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相同的
二、填空题
19.长度的测量方法
刻度尺的使用:选,即根据被测物选择适当   和   的刻度尺;量,测量时要将刻度尺的   对准被测物的一端,且要   被测物;读,即视线要与刻度线   ,并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记,测量结果=   +   。
20.(2022七上·临海期末)如图是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一金属片长度的情形。
(1)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
(2)A、B两种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3)用正确方法测得金属片的长度为   cm。
21.(2021七上·温岭期中)小明游览南京长江大桥时, 发现桥面有条宽窄不一的裂缝,他用刻度尺测得裂缝某处宽为 7.00cm,他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为了得到该裂缝的平均宽度,小明应该在裂缝的     (同一/不同)位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从冬季到夏季, 由于温度升高, 该缝隙会变    (宽/窄)。
22.(2018七上·三门期中)某同学用如图方法测得的硬币直径为   厘米。
23.(2018七上·台州月考)H7N9 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于 2013年 3 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造成多人死亡。H7N9 禽流感是由 H7N9 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如图所示为 H7N9 禽流感病毒在放大 30 万倍电子显微镜下所成的像与刻度尺比对情况,该病毒的实际整体宽度为   米,使用透气孔为 0.3 微米的 N95 型口罩   (能或不能)有效遮挡 H7N9 禽流感病毒。
24.(2022七上·滨江期末)为了较准确地测出金属导线的直径,他采用了以下的办法:剪下一段导线后,将这段导线紧密地在一支铅笔上缠绕18圈,形成一个导线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去测量这线圈的长度如图所示为   cm, 这一品牌导线的直径是   mm。 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留有间隙,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   (选填 “大”或“小”)
25.(2023七上·慈溪期末)利用工具可以完成一些测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用直尺测量物块的长度为    cm。
(2)气象人员测得某昼夜四个不同时刻的气温数值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当日的最大温差为    。
(3)测量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下列属于产生误差原因的是    (填序号)。
①测量工具
②测量者
③测量环境
三、实验与探究题
26.(2017七上·浙江期中)某同学利用一纸条、一大头针、一刻度尺想办法测出圆柱体的周长。具体步骤如下(补全步骤):
⑴将纸条紧包在圆柱体的侧面上,在纸条重叠处用大头针扎个小孔。
⑵    ,并记录数据为21.32厘米.
⑶重复上述实验三次。并记录数据分别为21.35厘米. 21.36厘米. 24.33厘米.则实验的最终记录结果应该为   厘米。
27.某同学家里装修,所用墙纸的规格是“0.53m×10m(宽×长),厚度为0.63mm”,他想测量一下墙纸厚度是否属实,实验步骤如下:
A.用刻度尺测出一张墙纸的长度为L1
B.把墙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n圈
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1
D.用刻度尺测出最外层圆的直径为D2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   (均填字母)。
(2)墙纸厚度的表达式是h=   。
(3)该同学一共测了三次,每次墙纸都重新缠绕,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进行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有哪些?____(填字母,多选)。
A.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B.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
C.墙纸厚度不均匀 D.读数时小数点标错
四、综合题
28.(2024七上·绍兴期末)某次测量活动中,老师要求同学们用一把刻度尺和一把三角尺测出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和高度。
(1)四名同学采用下列四种方式对圆柱体的直径进行了测量,其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2)小明对圆柱体的高度进行了测量,并将五次测量的数据记录如表。下表记录的数据中存在错误的是第    次;这次测量的最终结果为    。
实验次序 1 2 3 4 5
测量值/厘米 17.72 17.69 17.7 17.18 17.71
(3)小红在测量圆柱体的直径时,想采用累积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测量误差。于是她想出了下面的办法:用一条很长的薄纸条,紧密地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然后将纸条展开,用刻度尺测得两端孔之间的长度,就得到圆柱体的周长,再除以π就得到此圆柱体的直径。你认为她的方法合理吗?   ,理由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 “咫尺之间”用来比喻相距很近,图中分析可知大约为3cm。
故答案为:B。
2.【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 (1)首先估计物体的长度和物体对准确程度的要求;
(2)刻度尺的选取要根据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来选取;
(3)为了减小误差,测量时要尽量进行一次测量,即刻度尺的量程要大于物体的长度。
【解答】A 、量程为 15 厘米太小,一般消防栓箱的尺寸会超过 15 厘米,无法一次测量完成,不便于使用。
B、量程为 1.5 米可以满足测量消防栓箱尺寸的需求,最小刻度为 1 毫米可以保证测量有较高的精度,能够准确测量出消防栓箱玻璃的尺寸,便于配换合适的玻璃。
C 、最小刻度为 1 厘米的精度较低,对于需要精确配换玻璃的情况来说,可能会导致配换的玻璃尺寸不够准确,影响安装和使用。
D 、量程 15 米过大,在测量消防栓箱这种相对较小的物体时,使用起来不方便,而且该刻度尺的精度可能也不适合精确测量。
故答案为:B。
3.【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化曲为直法:用无弹性的细棉线、细丝线等与曲线重合,然后将线拉直,用刻度尺测量线的长度,即为曲线的近似长度。比如测量地图上铁路线、海岸线等长度,就常用这种方法。
【解答】 A、卷尺相对较硬,很难完全与弯曲的海岸线重合,无法准确测量出海岸线的长度,该选项错误。
B、刻度尺是直的,而海岸线是弯曲的,不能很好地贴合海岸线,也就不能准确测量其长度,该选项误。
C、橡皮条有弹性,在拉直过程中容易被拉伸,导致测量的长度比实际海岸线长度要长,测量结果不准确,该选项错误。
D、无弹性的细丝线可以很好地与弯曲的海岸线重合,将其拉直后测量的长度就是海岸线的近似长度,这种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测量出地图上海岸线的长度,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 D。
4.【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在物理学中,要想进行比较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比较标准,这个公认的标准量就称为单位,故每个物理量都有各自的单位。
【解答】小明根据甲乙两个文具盒与绳子长度的关系来得出文具盒的大小,因此标准量为细绳,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记录数据的倒数第二位所对应长度单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解答】物体的起始刻度值为:6.00cm,末尾刻度值为7.55cm,所以木块的长度为
L=7.55cm-6.00cm=1.55cm
故答案为:C。
6.【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刻度尺的使用规则: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
【解答】A.刻度尺刻线一侧没有靠近铅笔,故A错误;
B.铅笔没有紧靠刻度尺有刻线的一侧,故B错误;
C.铅笔左侧与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并且紧靠刻线,故C正确;
D.铅笔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或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7.【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略有差异,但是相差不大,据此排除错误数据,计算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即可。
【解答】比较可知,31.38cm明显偏大,为错误数据,将其去掉,则课本的长度为:。
故选B。
8.【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时,测量结果略有差异,但是相差不大,据此排除错误数据,求出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即可。
【解答】比较可知,8.64cm明显偏大,为错误数据,将其去除。
则这个物体的测量值为:。
故选C。
9.【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把给出的数据换算成小数点后有一位数字的数值,那么,其单位就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度值小的更准确;
(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解答】A、甲组测量的结果为18.33cm,18.34cm,18.35cm,精确到毫米;乙组测量的结果是18.3cm,18.4cm,18.6cm,精确到厘米,故能更准确反映《科学》教科书宽度是甲组,故A错误;
B、甲测量的结果为18.33cm,18.34cm,18.35cm,精确到毫米,故B错误;
C、该《科学》教科书的宽度 ,故C错误;
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0.【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刻度尺刻度间隔小了,刻度尺上所显示的1cm要比真实的1cm小,因此测量的数据会偏大;
(2)根据直径进行分析;
(3)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可以从其它整刻度线量起。
【解答】A、刻度尺吸水膨胀,刻度间隔变大了,会使测量值小于真实值,即测量结果将会偏小,故A错误;
B、绕线时匝数之间有空隙,会测得线圈长度L偏大,由可知,测量结果会偏大,故B正确;
C、数匝数时多数两圈,由直径d=
可知,测量结果会偏小,故C错误;
D、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可以从其它整刻度线量起,不影响测量结果,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1.【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其实得到的测量值就是物体的真实长度与尺上单位长度的比值;
(2)刻度尺的材料温度升高后膨胀程度大,那么温度降低后缩小程度也大。
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A.如果两种物质的膨胀程度相同,那么两个温度下测得的结果应该是相同的;因为L1>L2,所以L2B.因为升高相同的温度时乙的膨胀程度小,那么降低相同的温度时乙缩小的程度也小,因此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降低相同温度后乙的长度大于甲的长度,故B错误;
C.因为升高相同的温度时乙的膨胀程度小,所以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故C正确;
D.综上所述,故D错误。
故选C。
12.【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计值,因此一个正确的长度测量结果,从右边数,第一位为估读数字,而第二位所在的单位就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解答】0.3260米中,“6”在千分位上,因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毫米;
7.59米中,“5”在十分位上,因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分米;
759毫米中,“5”在十位上,因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厘米;
759分米中,“5”在十位上,因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米。
故选D。
13.【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实验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解答】题上提到的用矩形只是一种误导,因为无论用什么来测量只需要一条线,所以纸条是否垂直都没有关系,因此该实验没有错误。D正确,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4.【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略有差异但是相差不大,据此排除错误数据,再计算出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即可。
【解答】比较可知,3.95厘米明显偏大,为错误数据,将其去掉。
那么这个日历本的厚度为:

则每张日历纸的厚度为:

故选B。
15.【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长度的测量结果等于准确值和估读值的和;一个正确的长度结果,从右边数,第二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第一位为估读值,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某测量结果是5.0厘米,其末尾的“0”为估读值,而“5”所在位置的单位厘米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即精确到厘米,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6.【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刻度尺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则测量结果与真实长度成正比,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刻度尺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则测量结果与真实长度成正比,
即:;

解得:L'=0.982m。
故选B。
17.【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累积法”测微小长度的知识判断。
【解答】一分硬币的厚度比较小,如果直接用刻度尺进行测量会误差较大。我们可以找10个相同的硬币叠加起来测出总厚度,然后再除以10,从而得到一个硬币的厚度,这样误差会较小,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8.【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一个正确的长度的测量结果,从右边数,第二位所在的单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第一位为估读数字,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小培测量的结果为122.9 cm,则数字“9”为估读数字,第二个数字“2”所在的单位厘米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小华测量的结果是1.228 m,数字“8”为估读数字,而第二个数字“2”所在的单位厘米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比较可知,两把尺的分度值相同,则准确程度相同,故D正确,而A、B错误;
两把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相同,则二者准确值部分都是相同的,只有估读数字不同,因此两个人的测量结果都是正确的,故C错误。
故选D。
19.【答案】测量范围;最小刻度;零刻度线;紧贴;垂直;数字;单位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解答。
【解答】刻度尺的使用:选,即根据被测物选择适当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的刻度尺;量,测量时要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且要紧贴被测物;读,即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并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记,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20.【答案】(1)1mm(或0.1cm)
(2)B
(3)2.75(2.71~2.79之间均可)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大格表示的长度除以中间的小格数;
(2)根据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判断;
(3)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上一个大格表示1cm,中间有10个小格,则刻度尺的最小刻度:1cm÷10=0.1cm=1mm;
(2)刻度尺的刻度要最大程度的接近被测物体,则正确的是B。
(3)金属片的长度为:7.75cm-5.00cm=2.75cm。
21.【答案】1mm;不同;窄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长度的测量结果由准确值和估读值构成,从右边数,第一位为估读数字,第二位所在的单位就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2)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多次测量,然后计算出平均值,这样可以减小测量误差;
(3)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判断。
【解答】(1)裂缝的宽度为7.00cm,右边第一个“0”为估读数字,而第二个“0”所在的单位mm就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即分度值为1mm。
(2)为了得到该裂缝的平均宽度,小明应该在裂缝的不同位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从冬季到夏季, 由于温度升高,两边的桥面都会膨胀,即该缝隙变窄。
22.【答案】1.85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刻度尺每一大格代表1cm,那么每一个小格就是1mm,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解答】起始端从零开始,右端对的刻度是7.40cm,4个硬币直径的长度之和为7.40cm.所以硬币的直径D== 1.85cm
故答案为:1.85
23.【答案】1.2×10-7;不能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先读出放大30万倍后H7N9禽流感病毒的宽度,然后除以30万,即得到该病毒的实际整体宽度;然后与0.3微米比较大小,从而判断出气孔为0.3微米的N95型口罩能否有效遮挡H7N9禽流感病毒。
【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放大30万倍后禽流感病毒的宽度为:3.56cm,则其实际宽度为:;
因为0.3微米=3×10-7m>1.2×10-7m,所以气孔为0.3微米的N95型口罩不能有效遮挡H7N9禽流感病毒;
故答案为:1.2×10-7 ;不能。
24.【答案】2.50;0.14;大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所对的两个刻度值,然后相减得到物体的长度;
(2)导线的直径=;
(3)根据“测量结果=直径和+空隙”分析。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导线的直径和为:4.00cm-1.50cm=2.50cm;
(2)线圈共有18圈,则导线的直径为:;
(3)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留有间隙,那么测量的结果就是导线的直径和空隙的和,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大。
25.【答案】(1)2.30
(2)13℃
(3)①②③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所对两个刻度值,最后相减即可。
(2)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并分别读出对应的温度,最后将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相减即可。
(3)根据对误差产生原因的认识判断。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物块的长度为:4.30cm-2.00cm=2.30cm;
(2)根据图片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从左到右示数依次为:-7℃、6℃、-4℃和-6℃,那么当日的最大温差为:6℃-(-7℃)=13℃。
(3)测量工具的材料、工艺,测量者的熟练程度,以及测量环境,都会对测量产生影响,从而产生误差,故选①②③。
26.【答案】将纸条展开,纸条上出现两个小孔,用刻度尺量出两小孔间的长度;21.36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此题是圆形物体长度的特殊测量,由提供的器材可知,主要利用纸条紧包在圆柱体的侧面上,在纸条重叠处用大头针扎个小孔,展开后在纸条上会出现两个小孔,两小孔间的长度就是圆柱体的周长,多次实验记录数据再求平均值,得到较准确的结果。
【解答】由分析可知,(2)中步骤为:将纸条展开,纸条上出现两个小孔,用刻度尺量出两小孔间的长度,并记录数据。(3)重复三次得到的数据中24.33厘米的准确值部分与其它两个不同,所以确定这个数据是错误的,求平均时应去掉,只对21.35厘米. 21.36厘米求平均,平均值为: ≈21.36厘米。
故答案为:(2)将纸条展开,纸条上出现两个小孔,用刻度尺量出两小孔间的长度;(3)21.36
27.【答案】(1)A;CBD
(2)
(3)A;B;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可知,铅笔的半径和最外层圆的半径之差等于n层纸的总厚度,根据这些数据可以计算出墙纸的厚度,而测墙纸的长度是没用的,据此分析解答。
(2)根据(1)中的分析解答;
(3)根据实验过程分析是否会对测量产生影响即可。
【解答】(1)实验的合理步骤应该为:
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1;
B.把墙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n圈;
D.用刻度尺测出最外层圆的直径为D2。
即顺序为CBD。
那么测量墙纸的长度无用,即步骤A是多余的。
(2)根据图片可知,铅笔的半径和最外层圆的半径之差等于n层纸的总厚度,
即nh=;
则墙纸的厚度为: 。
(3)A.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会使外圈的直径偏大或偏小,从而影响测结果,故A符合题意;
B.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会使同一个长度呈现不同的数值,故B符合题意;
C.墙纸厚度不均匀,则在不同位置测出外圈的直径大小不同,故C符合题意;
D.读数时小数点标错,这是错误,不是误差,故D不合题意。
故选ABC。
28.【答案】(1)A
(2)3、4;17.71cm
(3)不合理;因为薄纸条紧密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会增大圆柱体的直径,不仅不能减小误差,反而会增大误差。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直接用刻度尺来寻找圆柱体的直径的方法是不科学的,无法准确找到圆的直径,一般测量值会偏小;特殊测量方法称之为辅助工具法(三角板、直尺等),可用在不能用刻度尺直接准确测量的一些几何体的高度、直径等物理量的测量;
(2)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读数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薄纸条紧密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会增大圆柱体的直径,据此解答。
【解答】(1)A、采用辅助工具法测量时,两侧的刻度都能准确读出,故A正确;
B、圆柱体下方的刻度不是从刻度尺有刻度的地方开始,不能准确读出,上方读数准确,故B错误;
C、圆柱体下方的读数准确,上方三角板的一个顶点与刻度尺接触,不一定准确,故C错误;
D、圆柱体下方的读数不准确,上方的三角板斜边与圆柱体接触,不能准确读出圆柱体上边缘的刻度,故D错误。
故选:A.
(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读数需要再估读一位,所以第3次测量结果是错误的;第4次结果与其它测量的结果偏差较大,所以也是错误的,所以求平均值是,这两组数据都要去掉;
其最终结果为第1、2、5三次有效测量的平均值,即;
(3)薄纸条紧密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会增大圆柱体的直径,不仅不能减小误差,反而会增大误差,所以小红的方法不合理。
1 / 1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1.2 科学测量--长度测量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余杭期末)我国占代把女子一拃长称为“咫”,男子一拃长称作“尺”, 如下图“咫尺之间”用来比喻相距很近,实际“咫”与“尺”的长度大约相差
A.3mm B.3cm C.3dm D.3m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 “咫尺之间”用来比喻相距很近,图中分析可知大约为3cm。
故答案为:B。
2.(2025七上·德清期末)如图为教学楼的消防栓箱,某天小德发现它的玻璃损坏了,在配换破损的玻璃时,小德最好选用下列哪种刻度尺
A.最小刻度为1毫米,量程为15厘米的刻度尺
B.最小刻度为1毫米,量程为1.5米的刻度尺
C.最小刻度为1厘米,量程为1.5米的刻度尺
D.最小刻度为1厘米,量程为15米的刻度尺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 (1)首先估计物体的长度和物体对准确程度的要求;
(2)刻度尺的选取要根据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来选取;
(3)为了减小误差,测量时要尽量进行一次测量,即刻度尺的量程要大于物体的长度。
【解答】A 、量程为 15 厘米太小,一般消防栓箱的尺寸会超过 15 厘米,无法一次测量完成,不便于使用。
B、量程为 1.5 米可以满足测量消防栓箱尺寸的需求,最小刻度为 1 毫米可以保证测量有较高的精度,能够准确测量出消防栓箱玻璃的尺寸,便于配换合适的玻璃。
C 、最小刻度为 1 厘米的精度较低,对于需要精确配换玻璃的情况来说,可能会导致配换的玻璃尺寸不够准确,影响安装和使用。
D 、量程 15 米过大,在测量消防栓箱这种相对较小的物体时,使用起来不方便,而且该刻度尺的精度可能也不适合精确测量。
故答案为:B。
3.(2025七上·衢州期末)自古台湾就是我国的领土,要测量台湾地图上海岸线的长度,你认为最佳的方法是
A.用卷尺量,沿海岸线慢慢移动,读出数值
B.用平直的刻度尺沿海岸线慢慢移动,读出数值
C.用橡皮条与海岸线重合,拉直后测出橡皮条的长度
D.用无弹性的细丝线与海岸线重合,拉直后测出细丝线的长度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化曲为直法:用无弹性的细棉线、细丝线等与曲线重合,然后将线拉直,用刻度尺测量线的长度,即为曲线的近似长度。比如测量地图上铁路线、海岸线等长度,就常用这种方法。
【解答】 A、卷尺相对较硬,很难完全与弯曲的海岸线重合,无法准确测量出海岸线的长度,该选项错误。
B、刻度尺是直的,而海岸线是弯曲的,不能很好地贴合海岸线,也就不能准确测量其长度,该选项误。
C、橡皮条有弹性,在拉直过程中容易被拉伸,导致测量的长度比实际海岸线长度要长,测量结果不准确,该选项错误。
D、无弹性的细丝线可以很好地与弯曲的海岸线重合,将其拉直后测量的长度就是海岸线的近似长度,这种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测量出地图上海岸线的长度,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 D。
4.(2025七上·义乌期末)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小明用一根细绳比较甲乙两个文具盒的长度,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测量的过程。在这一测量过程中,标准量为(  )
A.甲盒子 B.乙盒子 C.细绳 D.无法确定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在物理学中,要想进行比较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比较标准,这个公认的标准量就称为单位,故每个物理量都有各自的单位。
【解答】小明根据甲乙两个文具盒与绳子长度的关系来得出文具盒的大小,因此标准量为细绳,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2025七上·义乌期末)如图,用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数据中最准确的是(  )
A.7.55厘米 B.7.5厘米 C.1.55厘米 D.1.5厘米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记录数据的倒数第二位所对应长度单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解答】物体的起始刻度值为:6.00cm,末尾刻度值为7.55cm,所以木块的长度为
L=7.55cm-6.00cm=1.55cm
故答案为:C。
6.(2025七上·嵊州期末)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一下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刻度尺的使用规则: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
【解答】A.刻度尺刻线一侧没有靠近铅笔,故A错误;
B.铅笔没有紧靠刻度尺有刻线的一侧,故B错误;
C.铅笔左侧与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并且紧靠刻线,故C正确;
D.铅笔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或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7.(2023七上·浙江月考)有6位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本《科学》课本的长度,测得数据分别为26.03厘米、26.09厘米、26.08厘米、26.04厘米和26.08厘米、31.38厘米。下列测量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
A.26.064厘米 B.26.06厘米 C.26.95厘米 D.26.08厘米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略有差异,但是相差不大,据此排除错误数据,计算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即可。
【解答】比较可知,31.38cm明显偏大,为错误数据,将其去掉,则课本的长度为:。
故选B。
8.(2022七上·鄞州期中)一位同学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各次测量值分别为:8.42cm、8.43cm、8.42cm、8.44cm、8.64cm,则这个物体的测量值应取 (  )
A.8.47cm B.8.428cm C.8.43cm D.8.4275cm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时,测量结果略有差异,但是相差不大,据此排除错误数据,求出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即可。
【解答】比较可知,8.64cm明显偏大,为错误数据,将其去除。
则这个物体的测量值为:。
故选C。
9.(2025七上·浙江期末)选择不同的刻度尺会影响测量结果的精确性。如表所示为小宁用两种不同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宽度的结果,分析数据可知,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测量次序 1 2 3
甲组/厘米 18.33 18.34 18.35
乙组/厘米 18.3 18.4 18.6
A.更精确地反映《科学》课本宽度的是乙组数据
B.甲组测量所选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厘米
C.该《科学》课本的宽度应取18.33 厘米
D.多次测量的目的是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把给出的数据换算成小数点后有一位数字的数值,那么,其单位就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度值小的更准确;
(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解答】A、甲组测量的结果为18.33cm,18.34cm,18.35cm,精确到毫米;乙组测量的结果是18.3cm,18.4cm,18.6cm,精确到厘米,故能更准确反映《科学》教科书宽度是甲组,故A错误;
B、甲测量的结果为18.33cm,18.34cm,18.35cm,精确到毫米,故B错误;
C、该《科学》教科书的宽度 ,故C错误;
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0.(2025七上·浙江期末)如图用木质刻度尺测量金属丝的直径,其测量结果会偏大的是
A.刻度尺吸水膨胀 B.绕线时线圈之间有空隙
C.数匝数时多数两圈 D.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刻度尺刻度间隔小了,刻度尺上所显示的1cm要比真实的1cm小,因此测量的数据会偏大;
(2)根据直径进行分析;
(3)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可以从其它整刻度线量起。
【解答】A、刻度尺吸水膨胀,刻度间隔变大了,会使测量值小于真实值,即测量结果将会偏小,故A错误;
B、绕线时匝数之间有空隙,会测得线圈长度L偏大,由可知,测量结果会偏大,故B正确;
C、数匝数时多数两圈,由直径d=
可知,测量结果会偏小,故C错误;
D、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可以从其它整刻度线量起,不影响测量结果,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1.(2018七上·绍兴期中)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 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
B.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C.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其实得到的测量值就是物体的真实长度与尺上单位长度的比值;
(2)刻度尺的材料温度升高后膨胀程度大,那么温度降低后缩小程度也大。
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A.如果两种物质的膨胀程度相同,那么两个温度下测得的结果应该是相同的;因为L1>L2,所以L2B.因为升高相同的温度时乙的膨胀程度小,那么降低相同的温度时乙缩小的程度也小,因此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降低相同温度后乙的长度大于甲的长度,故B错误;
C.因为升高相同的温度时乙的膨胀程度小,所以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故C正确;
D.综上所述,故D错误。
故选C。
12.(2019七上·义乌月考)判断下列测量数据:0.3260米, 7.59米, 759毫米, 759分米, 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
A.分米、毫米、厘米、米 B.厘米、分米、毫米、米
C.毫米、分米、分米、米 D.毫米、分米、厘米、米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计值,因此一个正确的长度测量结果,从右边数,第一位为估读数字,而第二位所在的单位就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解答】0.3260米中,“6”在千分位上,因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毫米;
7.59米中,“5”在十分位上,因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分米;
759毫米中,“5”在十位上,因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厘米;
759分米中,“5”在十位上,因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米。
故选D。
13.(2021七上·温州月考)某同学在测量圆柱体的周长时,把一张矩形纸条紧紧包在圆柱体外面,纸条的边没有与圆柱体的轴垂直,如图所示。然后在纸的重叠处用针扎个孔,把纸条展开,用刻度尺测两孔之间的距离,如此测出的圆柱体的周长(  )
A.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大
B.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小
C.因实验方法错误,偏大或偏小都有可能
D.实验方法没有错误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实验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解答】题上提到的用矩形只是一种误导,因为无论用什么来测量只需要一条线,所以纸条是否垂直都没有关系,因此该实验没有错误。D正确,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4.(2022七上·临海期末)中考百日倒计时日历本共有100页(50张),某同学用刻度尺进行了四次测量,量出这本日历本的厚度为2.00厘米、3.95厘米、1.95厘米、2.05厘米,则每张日历纸的厚度约为(  )
A.0.05厘米 B.0.04厘米 C.0.03厘米 D.0.02厘米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略有差异但是相差不大,据此排除错误数据,再计算出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即可。
【解答】比较可知,3.95厘米明显偏大,为错误数据,将其去掉。
那么这个日历本的厚度为:

则每张日历纸的厚度为:

故选B。
15.(2021七上·拱墅月考)某测量结果是5.0厘米,其末尾的“0”(  )
A.无意义 B.表示准确到1cm
C.与5cm的意义一样 D.表示准确到0mm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长度的测量结果等于准确值和估读值的和;一个正确的长度结果,从右边数,第二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第一位为估读值,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某测量结果是5.0厘米,其末尾的“0”为估读值,而“5”所在位置的单位厘米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即精确到厘米,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6.(2022七上·余姚竞赛)小科用一把刻度均匀的米尺量得一小桌边长为0.980m,后来把米尺跟标准米尺对比,发现此米尺实际长度为1.002m。则小桌边长的真实长度是(  )
A.1.000m B.0.982m C.1.020m D.0.978m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刻度尺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则测量结果与真实长度成正比,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刻度尺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则测量结果与真实长度成正比,
即:;

解得:L'=0.982m。
故选B。
17.(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 第4节 第3课时 实验: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要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为了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方法最佳的是(  )
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测量10个1分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1个1分硬币的厚度
D.用刻度尺分别测量10个1分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累积法”测微小长度的知识判断。
【解答】一分硬币的厚度比较小,如果直接用刻度尺进行测量会误差较大。我们可以找10个相同的硬币叠加起来测出总厚度,然后再除以10,从而得到一个硬币的厚度,这样误差会较小,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8.(2021七上·绍兴月考)小培和小华用各自的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张课桌的长度。小培测量的结果为122.9 cm,小华测量的结果是1.228 m,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华的读数比小培的准确
B.小培的读数比小华的准确
C.两人中至少有一人的数据是错误的
D.两人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相同的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一个正确的长度的测量结果,从右边数,第二位所在的单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第一位为估读数字,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小培测量的结果为122.9 cm,则数字“9”为估读数字,第二个数字“2”所在的单位厘米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小华测量的结果是1.228 m,数字“8”为估读数字,而第二个数字“2”所在的单位厘米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比较可知,两把尺的分度值相同,则准确程度相同,故D正确,而A、B错误;
两把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相同,则二者准确值部分都是相同的,只有估读数字不同,因此两个人的测量结果都是正确的,故C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
19.长度的测量方法
刻度尺的使用:选,即根据被测物选择适当   和   的刻度尺;量,测量时要将刻度尺的   对准被测物的一端,且要   被测物;读,即视线要与刻度线   ,并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记,测量结果=   +   。
【答案】测量范围;最小刻度;零刻度线;紧贴;垂直;数字;单位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解答。
【解答】刻度尺的使用:选,即根据被测物选择适当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的刻度尺;量,测量时要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且要紧贴被测物;读,即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并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记,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20.(2022七上·临海期末)如图是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一金属片长度的情形。
(1)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
(2)A、B两种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3)用正确方法测得金属片的长度为   cm。
【答案】(1)1mm(或0.1cm)
(2)B
(3)2.75(2.71~2.79之间均可)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大格表示的长度除以中间的小格数;
(2)根据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判断;
(3)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上一个大格表示1cm,中间有10个小格,则刻度尺的最小刻度:1cm÷10=0.1cm=1mm;
(2)刻度尺的刻度要最大程度的接近被测物体,则正确的是B。
(3)金属片的长度为:7.75cm-5.00cm=2.75cm。
21.(2021七上·温岭期中)小明游览南京长江大桥时, 发现桥面有条宽窄不一的裂缝,他用刻度尺测得裂缝某处宽为 7.00cm,他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为了得到该裂缝的平均宽度,小明应该在裂缝的     (同一/不同)位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从冬季到夏季, 由于温度升高, 该缝隙会变    (宽/窄)。
【答案】1mm;不同;窄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长度的测量结果由准确值和估读值构成,从右边数,第一位为估读数字,第二位所在的单位就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2)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多次测量,然后计算出平均值,这样可以减小测量误差;
(3)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判断。
【解答】(1)裂缝的宽度为7.00cm,右边第一个“0”为估读数字,而第二个“0”所在的单位mm就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即分度值为1mm。
(2)为了得到该裂缝的平均宽度,小明应该在裂缝的不同位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从冬季到夏季, 由于温度升高,两边的桥面都会膨胀,即该缝隙变窄。
22.(2018七上·三门期中)某同学用如图方法测得的硬币直径为   厘米。
【答案】1.85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刻度尺每一大格代表1cm,那么每一个小格就是1mm,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解答】起始端从零开始,右端对的刻度是7.40cm,4个硬币直径的长度之和为7.40cm.所以硬币的直径D== 1.85cm
故答案为:1.85
23.(2018七上·台州月考)H7N9 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于 2013年 3 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造成多人死亡。H7N9 禽流感是由 H7N9 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如图所示为 H7N9 禽流感病毒在放大 30 万倍电子显微镜下所成的像与刻度尺比对情况,该病毒的实际整体宽度为   米,使用透气孔为 0.3 微米的 N95 型口罩   (能或不能)有效遮挡 H7N9 禽流感病毒。
【答案】1.2×10-7;不能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先读出放大30万倍后H7N9禽流感病毒的宽度,然后除以30万,即得到该病毒的实际整体宽度;然后与0.3微米比较大小,从而判断出气孔为0.3微米的N95型口罩能否有效遮挡H7N9禽流感病毒。
【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放大30万倍后禽流感病毒的宽度为:3.56cm,则其实际宽度为:;
因为0.3微米=3×10-7m>1.2×10-7m,所以气孔为0.3微米的N95型口罩不能有效遮挡H7N9禽流感病毒;
故答案为:1.2×10-7 ;不能。
24.(2022七上·滨江期末)为了较准确地测出金属导线的直径,他采用了以下的办法:剪下一段导线后,将这段导线紧密地在一支铅笔上缠绕18圈,形成一个导线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去测量这线圈的长度如图所示为   cm, 这一品牌导线的直径是   mm。 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留有间隙,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   (选填 “大”或“小”)
【答案】2.50;0.14;大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所对的两个刻度值,然后相减得到物体的长度;
(2)导线的直径=;
(3)根据“测量结果=直径和+空隙”分析。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导线的直径和为:4.00cm-1.50cm=2.50cm;
(2)线圈共有18圈,则导线的直径为:;
(3)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留有间隙,那么测量的结果就是导线的直径和空隙的和,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大。
25.(2023七上·慈溪期末)利用工具可以完成一些测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用直尺测量物块的长度为    cm。
(2)气象人员测得某昼夜四个不同时刻的气温数值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当日的最大温差为    。
(3)测量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下列属于产生误差原因的是    (填序号)。
①测量工具
②测量者
③测量环境
【答案】(1)2.30
(2)13℃
(3)①②③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所对两个刻度值,最后相减即可。
(2)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并分别读出对应的温度,最后将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相减即可。
(3)根据对误差产生原因的认识判断。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物块的长度为:4.30cm-2.00cm=2.30cm;
(2)根据图片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从左到右示数依次为:-7℃、6℃、-4℃和-6℃,那么当日的最大温差为:6℃-(-7℃)=13℃。
(3)测量工具的材料、工艺,测量者的熟练程度,以及测量环境,都会对测量产生影响,从而产生误差,故选①②③。
三、实验与探究题
26.(2017七上·浙江期中)某同学利用一纸条、一大头针、一刻度尺想办法测出圆柱体的周长。具体步骤如下(补全步骤):
⑴将纸条紧包在圆柱体的侧面上,在纸条重叠处用大头针扎个小孔。
⑵    ,并记录数据为21.32厘米.
⑶重复上述实验三次。并记录数据分别为21.35厘米. 21.36厘米. 24.33厘米.则实验的最终记录结果应该为   厘米。
【答案】将纸条展开,纸条上出现两个小孔,用刻度尺量出两小孔间的长度;21.36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此题是圆形物体长度的特殊测量,由提供的器材可知,主要利用纸条紧包在圆柱体的侧面上,在纸条重叠处用大头针扎个小孔,展开后在纸条上会出现两个小孔,两小孔间的长度就是圆柱体的周长,多次实验记录数据再求平均值,得到较准确的结果。
【解答】由分析可知,(2)中步骤为:将纸条展开,纸条上出现两个小孔,用刻度尺量出两小孔间的长度,并记录数据。(3)重复三次得到的数据中24.33厘米的准确值部分与其它两个不同,所以确定这个数据是错误的,求平均时应去掉,只对21.35厘米. 21.36厘米求平均,平均值为: ≈21.36厘米。
故答案为:(2)将纸条展开,纸条上出现两个小孔,用刻度尺量出两小孔间的长度;(3)21.36
27.某同学家里装修,所用墙纸的规格是“0.53m×10m(宽×长),厚度为0.63mm”,他想测量一下墙纸厚度是否属实,实验步骤如下:
A.用刻度尺测出一张墙纸的长度为L1
B.把墙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n圈
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1
D.用刻度尺测出最外层圆的直径为D2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   (均填字母)。
(2)墙纸厚度的表达式是h=   。
(3)该同学一共测了三次,每次墙纸都重新缠绕,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进行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有哪些?____(填字母,多选)。
A.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B.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
C.墙纸厚度不均匀 D.读数时小数点标错
【答案】(1)A;CBD
(2)
(3)A;B;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可知,铅笔的半径和最外层圆的半径之差等于n层纸的总厚度,根据这些数据可以计算出墙纸的厚度,而测墙纸的长度是没用的,据此分析解答。
(2)根据(1)中的分析解答;
(3)根据实验过程分析是否会对测量产生影响即可。
【解答】(1)实验的合理步骤应该为:
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1;
B.把墙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n圈;
D.用刻度尺测出最外层圆的直径为D2。
即顺序为CBD。
那么测量墙纸的长度无用,即步骤A是多余的。
(2)根据图片可知,铅笔的半径和最外层圆的半径之差等于n层纸的总厚度,
即nh=;
则墙纸的厚度为: 。
(3)A.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会使外圈的直径偏大或偏小,从而影响测结果,故A符合题意;
B.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会使同一个长度呈现不同的数值,故B符合题意;
C.墙纸厚度不均匀,则在不同位置测出外圈的直径大小不同,故C符合题意;
D.读数时小数点标错,这是错误,不是误差,故D不合题意。
故选ABC。
四、综合题
28.(2024七上·绍兴期末)某次测量活动中,老师要求同学们用一把刻度尺和一把三角尺测出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和高度。
(1)四名同学采用下列四种方式对圆柱体的直径进行了测量,其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2)小明对圆柱体的高度进行了测量,并将五次测量的数据记录如表。下表记录的数据中存在错误的是第    次;这次测量的最终结果为    。
实验次序 1 2 3 4 5
测量值/厘米 17.72 17.69 17.7 17.18 17.71
(3)小红在测量圆柱体的直径时,想采用累积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测量误差。于是她想出了下面的办法:用一条很长的薄纸条,紧密地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然后将纸条展开,用刻度尺测得两端孔之间的长度,就得到圆柱体的周长,再除以π就得到此圆柱体的直径。你认为她的方法合理吗?   ,理由    。
【答案】(1)A
(2)3、4;17.71cm
(3)不合理;因为薄纸条紧密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会增大圆柱体的直径,不仅不能减小误差,反而会增大误差。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直接用刻度尺来寻找圆柱体的直径的方法是不科学的,无法准确找到圆的直径,一般测量值会偏小;特殊测量方法称之为辅助工具法(三角板、直尺等),可用在不能用刻度尺直接准确测量的一些几何体的高度、直径等物理量的测量;
(2)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读数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薄纸条紧密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会增大圆柱体的直径,据此解答。
【解答】(1)A、采用辅助工具法测量时,两侧的刻度都能准确读出,故A正确;
B、圆柱体下方的刻度不是从刻度尺有刻度的地方开始,不能准确读出,上方读数准确,故B错误;
C、圆柱体下方的读数准确,上方三角板的一个顶点与刻度尺接触,不一定准确,故C错误;
D、圆柱体下方的读数不准确,上方的三角板斜边与圆柱体接触,不能准确读出圆柱体上边缘的刻度,故D错误。
故选:A.
(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读数需要再估读一位,所以第3次测量结果是错误的;第4次结果与其它测量的结果偏差较大,所以也是错误的,所以求平均值是,这两组数据都要去掉;
其最终结果为第1、2、5三次有效测量的平均值,即;
(3)薄纸条紧密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会增大圆柱体的直径,不仅不能减小误差,反而会增大误差,所以小红的方法不合理。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