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教版2024】科学 八上1.2声与听觉 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2025八下·海曙期中)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A.甲图,发声的喇叭使小纸片“跳舞”B.乙图,说话时触摸咽喉会感觉到振动C.丙图,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D.丁图,抽出空气铃声减弱2.某人在半岁时,由于药物导致神经性耳聋,左耳听力损失大于105dB,右耳听力完全丧失。以下表述中,错误的是( )A.他耳聋的原因可能是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的损伤B.他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位于耳蜗C.听觉形成的流程: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耳蜗D.他如果接受人工耳蜗治疗,听力可能会得到改善3.(2025七上·拱墅开学考)听诊器的头部与耳郭作用相似,为了更好地收集患者内脏发出的声音。以下听诊头形状设计中,最合理的是( )。A. B.C. D.4.下列各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A.飞行的蜜蜂 B.运转的机器C.挂在胸前的哨子 D.演奏的钢琴5.鱼缸中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金鱼立即受到惊吓游走,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水的振动产生的B.上述现象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C.金鱼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空气-水-鱼D.在月球上进行上述操作,金鱼不会受到惊吓6.(2016七下·浙江期中)某中学有一个150m×70m大小的操场,广播室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如图),老师绕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A.乙和丁 B.甲和乙 C.丙和丁 D.甲和丙7.在装满水的长50m的水管的一头敲击一下,在水管的另一头能听到响声的次数是 ( )A.1次 B.2次 C.3次 D.无法确定8.(2025八下·宁波期中)下列实验或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发声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停止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9.(2024七下·杭州月考)如图是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④两侧的气压平衡B.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C.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和③过于敏感造成的D.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10.课堂上,老师在教室中大声讲课,走廊中回荡着老师的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老师讲课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B.只有固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C.老师讲课时是声带在振动发声D.老师讲完一句话后,走廊中仍可以听到声音,说明振动停止仍能发声11.(2024七下·吴兴期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如图),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 )A.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B.此实验为了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实验中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D.若将此实验放到月球上做,只会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开而听不到声音12.(2025八下·余姚期中)小刚扁桃体发炎没有及时治疗,几天后感觉耳朵疼,经检查是患了中耳炎。病菌从口腔侵入中耳的通道是( )A.听小骨 B.耳蜗 C.外耳道 D.咽鼓管13.如图是一款骨传导蓝牙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住耳朵,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耳机声和周围环境的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A.固体、固体 B.气体、气体 C.固体、气体 D.气体、固体14.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A.大钟不振动也能发声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C.是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15.如图所示,在四个声现象中,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的两个是(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二、填空题16.(2025八上·宁波期末)行军打仗途中,古人会在远处通过耳朵紧贴地面的方式,能更快更清晰地听出敌军行进的声音。这是由于:①声音传播相同的距离,在大地中比在空气中能量损失小;②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7.科学家用超声波探测海洋某处的深度,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米/秒,如果在海面处发出超声波4秒钟后收到从海底反射回来的超声波,那么该处海洋的深度是 。18.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需要0.1秒。现有一根长为34米的空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那么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 秒,你会听到 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米/秒)19.(2025八下·宁波竞赛)如图所示的耳的结构图,播放歌曲《复兴的力量》,歌声通过外耳道引起鼓膜 ,再刺激我们耳内的 (填下面图中的序号)产生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从而形成听觉。若听神经受损造成的失聪 (填“能”或“不能”)借助助听器听到外界声音。20. 液体中的声速与温度有关,关系式为vt=v0+a(t-t0),其中:vy表示温度为t时的声速,t0为表格中指出的温度,v0表示温度为t0时的声速,a为温度系数。液体 丙酮 水 甘油 水银 酒精20 25 20 20 201192 1500 1923 1451 1180-5. 5 2. 5 -1. 8 -0. 46 -3. 6可见,水中的声速随温度升高而 。如图所示是酒精、水和水银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其中 表示酒精中声速的规律。21.(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和温度有关,如图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回答:(1)当温度为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 。(2)当飞机在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会有很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超音速试验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条件下,在 环境试飞更容易成功。22.如图,敲响乙音叉时,观察到与甲音叉接触的乒乓球将会 ,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物体在振动,也能说明声音可在 中传播,还能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乒乓球所起的作用是 。三、实验与探究题23.小明学了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①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②将衣服盖在钟上方,把钟放到一个盒子里,然后人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嘀嗒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③依次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钟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听不见钟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1)根据实验数据,上述待测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 。(2)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可以作出一个推测:表面 (填“平整光滑”或“粗糙多孔”)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24.如图甲所示,小明将衣架挂在绳子中间,小华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小明能听到敲击声;然后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如图乙所示),小华用相同的力再次敲击衣架,此时小明听到的敲击声更大、更清晰。(1)该实验说明声音在 (填“固体”或“气体”)中的传播效果更好。(2)小明用食指堵住双耳后仍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____(填字母)。A.没有将双耳完全堵住,有声波从空隙间传入人耳B.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引起手的振动使人听到声音C.声波经细绳、食指传入人耳,使人听到声音D.衣架离耳朵更近,经过空气传入的声音更大25.(2025八下·鄞州期中)小科同学学习了声现象后,进行了一些探究:(1)他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桌面上,用一根细线悬挂一个轻质小球贴近闹钟上方的铃铛,小球被弹开。此现象说明 ;(2)探究“空气能传声”时,他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变小,小科预测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 ,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填字母)。A.转换法 B.理想实验法 C.控制变量法 D.类比法26.小科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是否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有关。他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不变,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反射面材料 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 强 强 较强 弱 几乎听不到(1)分析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有关。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一条)。(2)小科联想到在实际生活中该实验结果的应用场景,如电影院室内的墙壁装饰最好用上述材料中的 。(3)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那么选择表中的 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27.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兵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乒乓球在试验中起到什么作用?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3)若在月球上做上述两个实验, 实验乒乓球会弹起。(4)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____法。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转化四、综合题28.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如表所示。阅读下表,回答相关问题:(介质中声速v的单位是米/秒)空气(0℃) 331 冰 3160空气(15℃) 340 铜棒 3750空气(25℃) 346 铝棒 5000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在一根长为750米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能先后听到两个声音。(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 (写出两条)。(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敲击金属管时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的原因: 。(3)从敲击到听到第一个声音用了0.2秒,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9.如图为探究声音的传播的条件的实验装置,在发声体上放一些轻质小球并倒扣1个塑料杯,然后放在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甲,通过抽气口,往外抽出罩内空气,随着罩内空气不断减少,最后几乎听不到声音了,但发声体上方的轻质小球照旧跳动,说明发声体仍在 ,由此得出实验结论:声音传播 。(2)本实验无法抽成绝对真空,始终都能听到声音。需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真空 传声。(3)如图乙,在底部安装特殊装置,使发声体悬浮于空中,这样改进的好处是为了避免声音 。30.(2025八下·鄞州期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如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空气温度/℃ - 20 - 10 0 10 20 30声音速度/ (m/s) 318 324 330 336 342 348(1)请你根据图像找出温度为5℃时声速为 m/s。(2)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试验更容易成功吗 。(3)20℃时,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0.3秒钟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0.5秒钟才听到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则这个山谷的宽度为多少米 31.(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位于海面下几十米深处的“南海一号”商船被打捞浮出海面,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的又一突破,“南海一号”商船长约 30米,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如图所示。很早以前,我国考古队员就利用超声波方向性好的特点制成了一种装置安装在船上,用它发出的超声波对“南海一号”沉船进行了细致的探测。(1)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为1500m/s,如果探测装置发出的信号后,从发出到遇到沉船,再到接受返回信号所花时间是0.02s,则沉船在海面下多深处 (2)该装置能不能用来探测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为什么 。32.(2022七下·义乌期中)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管长1020m,两次响声相隔2.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1)若金属管内装满水则通过水传播的声音是第几声? (选填1、2或3)(2)敲击结束后通过空气传播听到声音需要多少秒?(3)该金属中的声速。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通过直观现象证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可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2)人发声时身体部位的振动能体现声音由振动产生。(3)借助轻小物体被发声物体弹开,能表明发声物体在振动。(4)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与声音产生的原理不同。【解答】A、甲图中发声的喇叭使小纸片 “跳舞”,小纸片的跳动说明喇叭发声时在振动,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故错误。B、乙图中说话时触摸咽喉会感觉到振动,说明人发声时咽喉在振动,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故错误。C、丙图中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表明音叉发声时在振动,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故错误。D、丁图中抽出空气铃声减弱,这是在探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而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故正确。故答案为:D。2.【答案】C【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耳的功能是收集声波并将声信息传送到大脑。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外耳包括耳郭、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外界传来的声波经过耳郭收集,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击鼓膜,使其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会带动位于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听小骨把声波放大后再传入耳蜗。耳蜗的外形像一个蜗牛壳,里面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当声波传至内耳时,耳蜗内的液体也会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便把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到脑部,形成听觉,我们就听到了声音。【解答】AB.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由此可知,他耳聋的原因可能是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的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位于耳蜗,A、B正确。C.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的一定区域(或听觉中枢),C错误。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最终在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他如果接受人工耳蜗治疗,听力可能会得到改善,D正确。故答案为:C3.【答案】C【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专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解答】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的耳郭具有收集声音的作用。听诊头与耳郭的作用相似,为了更好地收集病人的心跳声,听诊头的形状应该呈喇叭口形状,有利于收集更多的声波。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4.【答案】C【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 声音是一种机械波。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如:声带、音叉、鼓等都是声源。但是声源是不能脱离其周围的弹性介质的,空间中同样的物体,同样的状态,如果脱离了弹性介质,那么就不能产生声波了,这时物体不是声源。【解答】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ABD都属于声源;C不属于声源;故答案为:C5.【答案】B【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介质传播形成的运动。声音是一种波。可以被人耳识别的声(频率在20 Hz~20000 Hz之间),我们称之为声音。【解答】A. 声音是由鱼缸的振动产生的,A错误;B.上述现象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B正确;C. 金鱼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鱼缸 -水-鱼,C错误;D. 在月球上进行上述操作,金鱼会受到惊吓,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但是固体能够传播声音,D错误;故答案为:B6.【答案】D【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人和两个声源之间的距离相同时,两个声源发出的同一内容的声音到达人耳时间相同,听起来具有立体感;同一内容的声音如果不同时到达人耳,就会相互干扰,含混不清。【解答】由图可见,乙和丁距离两个声源一样远,声音同时到达,不会产生干扰,会听起来比较洪亮;而甲和丙两处则不同,距离两个声源的远近明显不同,两个声源传来的声音相互干扰,导致听不清楚。故答案为:D7.【答案】C【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根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在气体中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即可解答此题。【解答】本题中传播声音的物质有三种:水、钢管和空气,而自来水管较长,在这三种物质中,声音在钢管中传播的最快,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人在水管的另一端听到的第一声响是从水管中传来的,第二声响是从水中传来的,第三声响是从空气中传来的。故答案为:C8.【答案】D【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解答】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发声的不同,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停止了,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答案为:D。9.【答案】A【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图中:①鼓膜,②是半规管,③是前庭,④是耳蜗,⑤是咽鼓管,⑥是听小骨。【解答】A.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在短时间内,飞机的高度发生巨大的变化,外界气压也发生巨大变化,而鼓膜内的气压不变,因此容易击穿鼓膜。故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将口张开可以使咽鼓管张开,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的气压保持平衡。可见,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①鼓膜(不是④耳蜗)两侧的气压平衡,A错误。B.咽鼓管连通了咽喉部和鼓室。因此,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咽鼓管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B正确。C.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会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可见,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半规管和③前庭过于敏感造成的,C正确。D.当我们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口,咽鼓管的管口开放,空气由此进入鼓室,可以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若某一侧的压力过大,鼓膜可能会被震破,人的听力就会受损。闭嘴、堵耳也能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可见,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鼓膜,D正确。故答案为:A。10.【答案】C【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AC.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B.一切物体都能振动发声;D.有声音,物体就在振动。【解答】AC.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讲课是声带振动发声,故A错误,C正确;B.一切物体都可以成为声源,故B错误;D.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但是已经产生的声音还在传播,故D错误。11.【答案】B【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A.根据乒乓球的振动幅度较大分析;BC.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D.根据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判断。【解答】A.发生的音叉振幅很小,用眼睛看不到,而小球的振幅较大,因此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A正确不合题意;B.此实验为借助乒乓球的振动反映音叉的振动,即探究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故B错误符合题意;C.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故C正确不合题意;D.月球上没有空气,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故听不到声音,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12.【答案】D【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听小骨的作用是将振动放大。耳蜗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感受器将信息传递给脑部,形成听觉。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声音由耳廓收集后进入外人道后撞击鼓膜使其振动。【解答】咽鼓管一端连接咽部、一端连接鼓室,没有及时治疗,病毒可由咽鼓管进入中耳的鼓室,导致中耳炎。故答案为:D。13.【答案】C【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正常情况下,人听到声音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耳朵,二是通过骨骼进行传播。【解答】佩戴该耳机时,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头骨、颞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跑步时他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空气(即气体)传播的。故答案为:C。14.【答案】B【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介质传播形成的运动。【解答】A. 大钟不振动就不能发声,A错误;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B正确;C.不是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D. 大钟仍然在振动,所以带动了周围的空气仍然在振动,D错误;故答案为:B15.【答案】B【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需要条件,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够传声,真空不能传声;(3)蝙蝠中的多数具有敏锐的听觉定向(或回声定位)系统,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具有回声定位能力的蝙蝠,能产生短促而频率高的声脉冲,这些声波遇到附近物体便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反射回来的回声,能够确定猎物及障碍物的位置和大小。【解答】甲图: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乙图: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丙图:太空中没有空气,宇航员不能直接交谈,说明真空不能传声;丁图: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因此声学知识相同的是乙和丙。故ACD错误,B正确。故答案为:B。16.【答案】大于【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 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小。【解答】行军打仗途中,古人会在远处通过耳朵紧贴地面的方式,能更快更清晰地听出敌军行进的声音。这是由于:①声音传播相同的距离,在大地中比在空气中能量损失小;②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17.【答案】3000米【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 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s/t,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解答】 科学家用超声波探测海洋某处的深度,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米/秒,如果在海面处发出超声波4秒钟后收到从海底反射回来的超声波,那么该处海洋的深度=vt=×1500米/秒×4s=3000m故答案为:3000米18.【答案】0.1;1【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s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解答】 因为管长s=34m,空气中的声速v=340m/s,由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由于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所以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一定小于0.1s。则两次声音的间隔一定小于0.1s。此时人耳无法分辨两次声音,故只能听到一次敲打声。故答案为:0.1;1。19.【答案】振动;④;不能【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根据人的耳朵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听觉的形成过程分析解答。【解答】(1)歌声通过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刺激我们耳内的④(耳蜗)产生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从而形成听觉。(2) 若听神经受损,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不能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不能形成听觉。20.【答案】增大;c【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由题目所给的关系式可以知道,当α为正数时表示声音在介质中的速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α为负数时则表示声音在介质中的速度会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解答】 解:(1)由表格数据可知,水的a是一个正数,所以当温度越高时,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越快即水中的声速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知道,水的α值是正值,水银、酒精的α值都是负的,但是酒精的α数值更小,所以传播速度会随温度减小的更快,水银的α数值比酒精的α数值大,传播速度会随温度减小的比酒精慢,故c是酒精,b是水银图象。故答案为:增大;c。21.【答案】(1)339m/s(2)低温【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确定声速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据此推算15℃时的声速;(2)根据“ 当飞机在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会有很大的阻力 ”分析解答。【解答】 (1)根据图象可知: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成正比;当温度从10℃升高到20℃时,声速增大:342m/s-336m/s=6m/s;那么温度为15℃时的声速为:336m/s+=339m/s。(2)当飞机在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会有很大的阻力,则飞机速度与声速相差越大,则阻力越小,越有利于起飞。在低温环境下声速较小,试飞更容易成功。22.【答案】弹起;空气;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3)把物体微小的振动转换成其它物体的运动,这是转换法。【解答】(1)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2)乙音叉和甲音叉之间是空气,乙音叉的振动引起甲音叉的振动,说明空气可以传声。(3)音叉发声时振动很微小,把微小的音叉振动转换成乒乓球的运动。故答案为:弹起;空气;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23.【答案】(1)塑料袋(2)粗糙多孔【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1)相同条件下,听不到钟声的实际距离越大,则说明隔声性能越差;(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袜子的隔声性能最好,它表面疏松多孔,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材料的隔音性能越差,听不见钟声的实际距离越长,由题表可知,塑料袋的隔音性能最差;(2)由题意得到,表面粗糙多孔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24.【答案】(1)固体(2)C【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解答】(1)用图乙方法小明听到的敲击声更大、更清晰,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且在固体中传播的效果比在气体中好。(2) 小明用食指堵住双耳后仍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声波经细绳、食指传入人耳,使人听到声音,固体也能传播声音;故答案为:(1)固体(2)C。25.【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真空不能传声 (或声音传播需要介质);B【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2)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通过音色能辨别;物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①防止噪声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②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③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解答】(1)当轻质小球接触发声的铃铛时,小球被弹起,所以发声的音叉应该在振动,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铃声逐渐变小,声音变小,指声音的响度小;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这说明了水能够传播声音,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液体能够传声;小刚同学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此时几乎听不到铃声,属于在人耳处减弱了噪声。26.【答案】(1)其他条件相同时,海绵的吸音效果最好(2)海绵(3)大理石【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介质传播形成的运动。声音是一种波。可以被人耳识别的声(频率在20 Hz~20000 Hz之间),我们称之为声音。【解答】(1) 分析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有关。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相同时,海绵的吸音效果最好;(2) 小科联想到在实际生活中该实验结果的应用场景,如电影院室内的墙壁装饰最好用上述材料中的 海绵,消音的效果最好,以为内海绵反射声音的能力最弱;(3) 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那么选择表中的大理石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因为他反射声音的能力最强。故答案为:(1) 其他条件相同时,海绵的吸音效果最好(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2) 海绵 (3) 大理石27.【答案】(1)发声音叉在振动;放大作用(2)空气能传播声音(3)甲(4)B【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 (1)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不容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3)用水波来类比声波。【解答】(1)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用乒乓球来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2)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故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3)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故甲球会被弹起,乙球不会。(4)用水波类比声波,这种方法叫类比法,故选:B。故答案为:(1)发声音叉在振动 ;放大作用;(2)空气可以传播声音;(3)甲;(4)B。28.【答案】(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2)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解:米,根据表中信息可知,该金属是铜。【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物理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物体在一秒钟之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字母Hz。人的耳朵可以听到20~20000Hz的声音,最敏感是200~800Hz之间的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是固体>液体>气体(例外如:软木 500m/s,小于煤油(25℃)、蒸馏水(25℃)等),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解答】(1)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2) 因为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 解:米,根据表中信息可知,该金属是铜。故答案为:(1)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2) 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该金属是铜。29.【答案】(1)振动;需要介质(2)不能(3)通过底部固体传播,排除影响实验的干扰因素【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2)真空不能传播声音;(3)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解答】(1)发声体上方的轻质小球照旧跳动,说明发声体仍在振动;实验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而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2)本实验无法抽成绝对真空,始终都能听到声音。需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3)在底部安装特殊装置,使发声体悬浮于空中,这样改进的好处是为了避免声音通过底部固体传播。30.【答案】(1)333(2)低温下更容易成功(3)136.8m【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建筑物的墙壁、大山里面等)在界面将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原声区分开的反射声波叫做回声。【解答】(1) 请你根据图像找出温度为5℃时声速为 333m/s。(2) 因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而且温度越低时,声音传播的越慢,所以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低温下更容易成功,(3)s=×342m/s×0.3s+×342m/s×0.5s=136.8m故答案为:(1)333(2)低温下更容易成功(3)136.8m31.【答案】(1)解:从发出超声波到接受到返回信号所花时间是0.02s=2×10-2s,则超声波传到海底的时间。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v=1500m/s,超声波传到海底的时间t=1×10-2s,沉船在海面下的深度为:s=vt=1500m/s×1×10-2s=15m。(2)不能,真空不能传声。【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1)利用回声计算海底深度:先找到超声波从水面传到海底的时间,再利用公式s=vt计算海底的深度。(2)声波的传播特点:真空不能传声。【解答】 (2)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不能利用超声波探测地球到月球的距离。32.【答案】(1)2(2)敲击结束后通过空气传播听到声音需:;(3)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t'=t-2.5s=3s-2.5s=0.5s;则声音在金属管中的速度。【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的传播速度分析;(2)根据公式计算出通过空气听到声音的时间;(3)首先根据t'=t-2.5s计算出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时间,再根据计算出声音在金属管中的速度。【解答】(1)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金属管>v水>v空气,则听到声音的时间t金属管1 / 1【浙教版2024】科学 八上1.2声与听觉 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2025八下·海曙期中)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A.甲图,发声的喇叭使小纸片“跳舞”B.乙图,说话时触摸咽喉会感觉到振动C.丙图,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D.丁图,抽出空气铃声减弱【答案】D【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通过直观现象证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可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2)人发声时身体部位的振动能体现声音由振动产生。(3)借助轻小物体被发声物体弹开,能表明发声物体在振动。(4)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与声音产生的原理不同。【解答】A、甲图中发声的喇叭使小纸片 “跳舞”,小纸片的跳动说明喇叭发声时在振动,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故错误。B、乙图中说话时触摸咽喉会感觉到振动,说明人发声时咽喉在振动,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故错误。C、丙图中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表明音叉发声时在振动,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故错误。D、丁图中抽出空气铃声减弱,这是在探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而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故正确。故答案为:D。2.某人在半岁时,由于药物导致神经性耳聋,左耳听力损失大于105dB,右耳听力完全丧失。以下表述中,错误的是( )A.他耳聋的原因可能是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的损伤B.他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位于耳蜗C.听觉形成的流程: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耳蜗D.他如果接受人工耳蜗治疗,听力可能会得到改善【答案】C【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耳的功能是收集声波并将声信息传送到大脑。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外耳包括耳郭、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外界传来的声波经过耳郭收集,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击鼓膜,使其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会带动位于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听小骨把声波放大后再传入耳蜗。耳蜗的外形像一个蜗牛壳,里面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当声波传至内耳时,耳蜗内的液体也会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便把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到脑部,形成听觉,我们就听到了声音。【解答】AB.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由此可知,他耳聋的原因可能是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的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位于耳蜗,A、B正确。C.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的一定区域(或听觉中枢),C错误。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最终在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他如果接受人工耳蜗治疗,听力可能会得到改善,D正确。故答案为:C3.(2025七上·拱墅开学考)听诊器的头部与耳郭作用相似,为了更好地收集患者内脏发出的声音。以下听诊头形状设计中,最合理的是( )。A. B.C. D.【答案】C【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专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解答】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的耳郭具有收集声音的作用。听诊头与耳郭的作用相似,为了更好地收集病人的心跳声,听诊头的形状应该呈喇叭口形状,有利于收集更多的声波。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4.下列各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A.飞行的蜜蜂 B.运转的机器C.挂在胸前的哨子 D.演奏的钢琴【答案】C【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 声音是一种机械波。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如:声带、音叉、鼓等都是声源。但是声源是不能脱离其周围的弹性介质的,空间中同样的物体,同样的状态,如果脱离了弹性介质,那么就不能产生声波了,这时物体不是声源。【解答】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ABD都属于声源;C不属于声源;故答案为:C5.鱼缸中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金鱼立即受到惊吓游走,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水的振动产生的B.上述现象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C.金鱼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空气-水-鱼D.在月球上进行上述操作,金鱼不会受到惊吓【答案】B【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介质传播形成的运动。声音是一种波。可以被人耳识别的声(频率在20 Hz~20000 Hz之间),我们称之为声音。【解答】A. 声音是由鱼缸的振动产生的,A错误;B.上述现象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B正确;C. 金鱼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鱼缸 -水-鱼,C错误;D. 在月球上进行上述操作,金鱼会受到惊吓,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但是固体能够传播声音,D错误;故答案为:B6.(2016七下·浙江期中)某中学有一个150m×70m大小的操场,广播室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如图),老师绕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A.乙和丁 B.甲和乙 C.丙和丁 D.甲和丙【答案】D【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人和两个声源之间的距离相同时,两个声源发出的同一内容的声音到达人耳时间相同,听起来具有立体感;同一内容的声音如果不同时到达人耳,就会相互干扰,含混不清。【解答】由图可见,乙和丁距离两个声源一样远,声音同时到达,不会产生干扰,会听起来比较洪亮;而甲和丙两处则不同,距离两个声源的远近明显不同,两个声源传来的声音相互干扰,导致听不清楚。故答案为:D7.在装满水的长50m的水管的一头敲击一下,在水管的另一头能听到响声的次数是 ( )A.1次 B.2次 C.3次 D.无法确定【答案】C【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根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在气体中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即可解答此题。【解答】本题中传播声音的物质有三种:水、钢管和空气,而自来水管较长,在这三种物质中,声音在钢管中传播的最快,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人在水管的另一端听到的第一声响是从水管中传来的,第二声响是从水中传来的,第三声响是从空气中传来的。故答案为:C8.(2025八下·宁波期中)下列实验或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发声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停止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D【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解答】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发声的不同,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停止了,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答案为:D。9.(2024七下·杭州月考)如图是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④两侧的气压平衡B.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C.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和③过于敏感造成的D.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答案】A【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图中:①鼓膜,②是半规管,③是前庭,④是耳蜗,⑤是咽鼓管,⑥是听小骨。【解答】A.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在短时间内,飞机的高度发生巨大的变化,外界气压也发生巨大变化,而鼓膜内的气压不变,因此容易击穿鼓膜。故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将口张开可以使咽鼓管张开,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的气压保持平衡。可见,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①鼓膜(不是④耳蜗)两侧的气压平衡,A错误。B.咽鼓管连通了咽喉部和鼓室。因此,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咽鼓管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B正确。C.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会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可见,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半规管和③前庭过于敏感造成的,C正确。D.当我们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口,咽鼓管的管口开放,空气由此进入鼓室,可以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若某一侧的压力过大,鼓膜可能会被震破,人的听力就会受损。闭嘴、堵耳也能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可见,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鼓膜,D正确。故答案为:A。10.课堂上,老师在教室中大声讲课,走廊中回荡着老师的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老师讲课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B.只有固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C.老师讲课时是声带在振动发声D.老师讲完一句话后,走廊中仍可以听到声音,说明振动停止仍能发声【答案】C【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AC.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B.一切物体都能振动发声;D.有声音,物体就在振动。【解答】AC.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讲课是声带振动发声,故A错误,C正确;B.一切物体都可以成为声源,故B错误;D.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但是已经产生的声音还在传播,故D错误。11.(2024七下·吴兴期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如图),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 )A.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B.此实验为了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实验中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D.若将此实验放到月球上做,只会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开而听不到声音【答案】B【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A.根据乒乓球的振动幅度较大分析;BC.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D.根据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判断。【解答】A.发生的音叉振幅很小,用眼睛看不到,而小球的振幅较大,因此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A正确不合题意;B.此实验为借助乒乓球的振动反映音叉的振动,即探究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故B错误符合题意;C.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故C正确不合题意;D.月球上没有空气,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故听不到声音,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12.(2025八下·余姚期中)小刚扁桃体发炎没有及时治疗,几天后感觉耳朵疼,经检查是患了中耳炎。病菌从口腔侵入中耳的通道是( )A.听小骨 B.耳蜗 C.外耳道 D.咽鼓管【答案】D【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听小骨的作用是将振动放大。耳蜗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感受器将信息传递给脑部,形成听觉。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声音由耳廓收集后进入外人道后撞击鼓膜使其振动。【解答】咽鼓管一端连接咽部、一端连接鼓室,没有及时治疗,病毒可由咽鼓管进入中耳的鼓室,导致中耳炎。故答案为:D。13.如图是一款骨传导蓝牙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住耳朵,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耳机声和周围环境的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A.固体、固体 B.气体、气体 C.固体、气体 D.气体、固体【答案】C【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正常情况下,人听到声音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耳朵,二是通过骨骼进行传播。【解答】佩戴该耳机时,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头骨、颞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跑步时他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空气(即气体)传播的。故答案为:C。14.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A.大钟不振动也能发声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C.是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答案】B【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介质传播形成的运动。【解答】A. 大钟不振动就不能发声,A错误;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B正确;C.不是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D. 大钟仍然在振动,所以带动了周围的空气仍然在振动,D错误;故答案为:B15.如图所示,在四个声现象中,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的两个是(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答案】B【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需要条件,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够传声,真空不能传声;(3)蝙蝠中的多数具有敏锐的听觉定向(或回声定位)系统,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具有回声定位能力的蝙蝠,能产生短促而频率高的声脉冲,这些声波遇到附近物体便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反射回来的回声,能够确定猎物及障碍物的位置和大小。【解答】甲图: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乙图: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丙图:太空中没有空气,宇航员不能直接交谈,说明真空不能传声;丁图: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因此声学知识相同的是乙和丙。故ACD错误,B正确。故答案为:B。二、填空题16.(2025八上·宁波期末)行军打仗途中,古人会在远处通过耳朵紧贴地面的方式,能更快更清晰地听出敌军行进的声音。这是由于:①声音传播相同的距离,在大地中比在空气中能量损失小;②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答案】大于【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 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小。【解答】行军打仗途中,古人会在远处通过耳朵紧贴地面的方式,能更快更清晰地听出敌军行进的声音。这是由于:①声音传播相同的距离,在大地中比在空气中能量损失小;②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17.科学家用超声波探测海洋某处的深度,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米/秒,如果在海面处发出超声波4秒钟后收到从海底反射回来的超声波,那么该处海洋的深度是 。【答案】3000米【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 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s/t,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解答】 科学家用超声波探测海洋某处的深度,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米/秒,如果在海面处发出超声波4秒钟后收到从海底反射回来的超声波,那么该处海洋的深度=vt=×1500米/秒×4s=3000m故答案为:3000米18.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需要0.1秒。现有一根长为34米的空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那么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 秒,你会听到 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米/秒)【答案】0.1;1【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s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解答】 因为管长s=34m,空气中的声速v=340m/s,由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由于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所以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一定小于0.1s。则两次声音的间隔一定小于0.1s。此时人耳无法分辨两次声音,故只能听到一次敲打声。故答案为:0.1;1。19.(2025八下·宁波竞赛)如图所示的耳的结构图,播放歌曲《复兴的力量》,歌声通过外耳道引起鼓膜 ,再刺激我们耳内的 (填下面图中的序号)产生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从而形成听觉。若听神经受损造成的失聪 (填“能”或“不能”)借助助听器听到外界声音。【答案】振动;④;不能【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根据人的耳朵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听觉的形成过程分析解答。【解答】(1)歌声通过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刺激我们耳内的④(耳蜗)产生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从而形成听觉。(2) 若听神经受损,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不能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不能形成听觉。20. 液体中的声速与温度有关,关系式为vt=v0+a(t-t0),其中:vy表示温度为t时的声速,t0为表格中指出的温度,v0表示温度为t0时的声速,a为温度系数。液体 丙酮 水 甘油 水银 酒精20 25 20 20 201192 1500 1923 1451 1180-5. 5 2. 5 -1. 8 -0. 46 -3. 6可见,水中的声速随温度升高而 。如图所示是酒精、水和水银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其中 表示酒精中声速的规律。【答案】增大;c【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由题目所给的关系式可以知道,当α为正数时表示声音在介质中的速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α为负数时则表示声音在介质中的速度会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解答】 解:(1)由表格数据可知,水的a是一个正数,所以当温度越高时,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越快即水中的声速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知道,水的α值是正值,水银、酒精的α值都是负的,但是酒精的α数值更小,所以传播速度会随温度减小的更快,水银的α数值比酒精的α数值大,传播速度会随温度减小的比酒精慢,故c是酒精,b是水银图象。故答案为:增大;c。21.(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和温度有关,如图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回答:(1)当温度为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 。(2)当飞机在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会有很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超音速试验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条件下,在 环境试飞更容易成功。【答案】(1)339m/s(2)低温【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确定声速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据此推算15℃时的声速;(2)根据“ 当飞机在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会有很大的阻力 ”分析解答。【解答】 (1)根据图象可知: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成正比;当温度从10℃升高到20℃时,声速增大:342m/s-336m/s=6m/s;那么温度为15℃时的声速为:336m/s+=339m/s。(2)当飞机在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会有很大的阻力,则飞机速度与声速相差越大,则阻力越小,越有利于起飞。在低温环境下声速较小,试飞更容易成功。22.如图,敲响乙音叉时,观察到与甲音叉接触的乒乓球将会 ,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物体在振动,也能说明声音可在 中传播,还能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乒乓球所起的作用是 。【答案】弹起;空气;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3)把物体微小的振动转换成其它物体的运动,这是转换法。【解答】(1)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2)乙音叉和甲音叉之间是空气,乙音叉的振动引起甲音叉的振动,说明空气可以传声。(3)音叉发声时振动很微小,把微小的音叉振动转换成乒乓球的运动。故答案为:弹起;空气;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三、实验与探究题23.小明学了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①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②将衣服盖在钟上方,把钟放到一个盒子里,然后人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嘀嗒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③依次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钟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听不见钟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1)根据实验数据,上述待测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 。(2)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可以作出一个推测:表面 (填“平整光滑”或“粗糙多孔”)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答案】(1)塑料袋(2)粗糙多孔【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1)相同条件下,听不到钟声的实际距离越大,则说明隔声性能越差;(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袜子的隔声性能最好,它表面疏松多孔,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材料的隔音性能越差,听不见钟声的实际距离越长,由题表可知,塑料袋的隔音性能最差;(2)由题意得到,表面粗糙多孔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24.如图甲所示,小明将衣架挂在绳子中间,小华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小明能听到敲击声;然后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如图乙所示),小华用相同的力再次敲击衣架,此时小明听到的敲击声更大、更清晰。(1)该实验说明声音在 (填“固体”或“气体”)中的传播效果更好。(2)小明用食指堵住双耳后仍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____(填字母)。A.没有将双耳完全堵住,有声波从空隙间传入人耳B.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引起手的振动使人听到声音C.声波经细绳、食指传入人耳,使人听到声音D.衣架离耳朵更近,经过空气传入的声音更大【答案】(1)固体(2)C【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解答】(1)用图乙方法小明听到的敲击声更大、更清晰,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且在固体中传播的效果比在气体中好。(2) 小明用食指堵住双耳后仍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声波经细绳、食指传入人耳,使人听到声音,固体也能传播声音;故答案为:(1)固体(2)C。25.(2025八下·鄞州期中)小科同学学习了声现象后,进行了一些探究:(1)他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桌面上,用一根细线悬挂一个轻质小球贴近闹钟上方的铃铛,小球被弹开。此现象说明 ;(2)探究“空气能传声”时,他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变小,小科预测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 ,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填字母)。A.转换法 B.理想实验法 C.控制变量法 D.类比法【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真空不能传声 (或声音传播需要介质);B【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2)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通过音色能辨别;物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①防止噪声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②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③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解答】(1)当轻质小球接触发声的铃铛时,小球被弹起,所以发声的音叉应该在振动,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铃声逐渐变小,声音变小,指声音的响度小;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这说明了水能够传播声音,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液体能够传声;小刚同学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此时几乎听不到铃声,属于在人耳处减弱了噪声。26.小科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是否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有关。他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不变,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反射面材料 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 强 强 较强 弱 几乎听不到(1)分析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有关。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一条)。(2)小科联想到在实际生活中该实验结果的应用场景,如电影院室内的墙壁装饰最好用上述材料中的 。(3)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那么选择表中的 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答案】(1)其他条件相同时,海绵的吸音效果最好(2)海绵(3)大理石【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介质传播形成的运动。声音是一种波。可以被人耳识别的声(频率在20 Hz~20000 Hz之间),我们称之为声音。【解答】(1) 分析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有关。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相同时,海绵的吸音效果最好;(2) 小科联想到在实际生活中该实验结果的应用场景,如电影院室内的墙壁装饰最好用上述材料中的 海绵,消音的效果最好,以为内海绵反射声音的能力最弱;(3) 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那么选择表中的大理石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因为他反射声音的能力最强。故答案为:(1) 其他条件相同时,海绵的吸音效果最好(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2) 海绵 (3) 大理石27.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兵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乒乓球在试验中起到什么作用?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3)若在月球上做上述两个实验, 实验乒乓球会弹起。(4)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____法。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转化【答案】(1)发声音叉在振动;放大作用(2)空气能传播声音(3)甲(4)B【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 (1)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不容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3)用水波来类比声波。【解答】(1)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用乒乓球来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2)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故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3)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故甲球会被弹起,乙球不会。(4)用水波类比声波,这种方法叫类比法,故选:B。故答案为:(1)发声音叉在振动 ;放大作用;(2)空气可以传播声音;(3)甲;(4)B。四、综合题28.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如表所示。阅读下表,回答相关问题:(介质中声速v的单位是米/秒)空气(0℃) 331 冰 3160空气(15℃) 340 铜棒 3750空气(25℃) 346 铝棒 5000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在一根长为750米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能先后听到两个声音。(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 (写出两条)。(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敲击金属管时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的原因: 。(3)从敲击到听到第一个声音用了0.2秒,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答案】(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2)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解:米,根据表中信息可知,该金属是铜。【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物理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物体在一秒钟之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字母Hz。人的耳朵可以听到20~20000Hz的声音,最敏感是200~800Hz之间的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是固体>液体>气体(例外如:软木 500m/s,小于煤油(25℃)、蒸馏水(25℃)等),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解答】(1)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2) 因为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 解:米,根据表中信息可知,该金属是铜。故答案为:(1)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2) 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该金属是铜。29.如图为探究声音的传播的条件的实验装置,在发声体上放一些轻质小球并倒扣1个塑料杯,然后放在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甲,通过抽气口,往外抽出罩内空气,随着罩内空气不断减少,最后几乎听不到声音了,但发声体上方的轻质小球照旧跳动,说明发声体仍在 ,由此得出实验结论:声音传播 。(2)本实验无法抽成绝对真空,始终都能听到声音。需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真空 传声。(3)如图乙,在底部安装特殊装置,使发声体悬浮于空中,这样改进的好处是为了避免声音 。【答案】(1)振动;需要介质(2)不能(3)通过底部固体传播,排除影响实验的干扰因素【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2)真空不能传播声音;(3)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解答】(1)发声体上方的轻质小球照旧跳动,说明发声体仍在振动;实验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而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2)本实验无法抽成绝对真空,始终都能听到声音。需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3)在底部安装特殊装置,使发声体悬浮于空中,这样改进的好处是为了避免声音通过底部固体传播。30.(2025八下·鄞州期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如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空气温度/℃ - 20 - 10 0 10 20 30声音速度/ (m/s) 318 324 330 336 342 348(1)请你根据图像找出温度为5℃时声速为 m/s。(2)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试验更容易成功吗 。(3)20℃时,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0.3秒钟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0.5秒钟才听到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则这个山谷的宽度为多少米 【答案】(1)333(2)低温下更容易成功(3)136.8m【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建筑物的墙壁、大山里面等)在界面将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原声区分开的反射声波叫做回声。【解答】(1) 请你根据图像找出温度为5℃时声速为 333m/s。(2) 因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而且温度越低时,声音传播的越慢,所以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低温下更容易成功,(3)s=×342m/s×0.3s+×342m/s×0.5s=136.8m故答案为:(1)333(2)低温下更容易成功(3)136.8m31.(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位于海面下几十米深处的“南海一号”商船被打捞浮出海面,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的又一突破,“南海一号”商船长约 30米,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如图所示。很早以前,我国考古队员就利用超声波方向性好的特点制成了一种装置安装在船上,用它发出的超声波对“南海一号”沉船进行了细致的探测。(1)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为1500m/s,如果探测装置发出的信号后,从发出到遇到沉船,再到接受返回信号所花时间是0.02s,则沉船在海面下多深处 (2)该装置能不能用来探测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为什么 。【答案】(1)解:从发出超声波到接受到返回信号所花时间是0.02s=2×10-2s,则超声波传到海底的时间。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v=1500m/s,超声波传到海底的时间t=1×10-2s,沉船在海面下的深度为:s=vt=1500m/s×1×10-2s=15m。(2)不能,真空不能传声。【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1)利用回声计算海底深度:先找到超声波从水面传到海底的时间,再利用公式s=vt计算海底的深度。(2)声波的传播特点:真空不能传声。【解答】 (2)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不能利用超声波探测地球到月球的距离。32.(2022七下·义乌期中)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管长1020m,两次响声相隔2.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1)若金属管内装满水则通过水传播的声音是第几声? (选填1、2或3)(2)敲击结束后通过空气传播听到声音需要多少秒?(3)该金属中的声速。【答案】(1)2(2)敲击结束后通过空气传播听到声音需:;(3)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t'=t-2.5s=3s-2.5s=0.5s;则声音在金属管中的速度。【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的传播速度分析;(2)根据公式计算出通过空气听到声音的时间;(3)首先根据t'=t-2.5s计算出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时间,再根据计算出声音在金属管中的速度。【解答】(1)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金属管>v水>v空气,则听到声音的时间t金属管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八上1.2声与听觉 课时精练(学生版).docx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八上1.2声与听觉 课时精练(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