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控制燃烧 素能测评 (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化学鲁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控制燃烧 素能测评 (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化学鲁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控制燃烧 素能测评
满分:60分
时间:5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l—35.5
一、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下列物质只含碳元素的是 (  )
A. 石灰石 B. 金刚石 C. 碳酸 D. 石蜡
2. 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
A. 石墨有导电性,可用作润滑剂 B. 金刚石无色透明,可用于裁玻璃
C. 干冰升华时吸收热量,可用于人工降雨 D. 盐酸有挥发性,可用于除水垢
3. 如图所示为实验室模拟粉尘爆炸实验。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下列干燥的粉末,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的是 (  )
A. 大理石粉  B. 面粉  C. 煤粉  D. 镁粉
   
4. 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燃烧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B. 炒菜时油锅起火,可用锅盖盖灭
C. 可以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来灭火 D. 夜间发现煤气泄漏,应立即开灯检查
5. 生活中燃料的变迁经历了“木柴→煤炭→煤气→天然气”等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能量转化:燃料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B. 科学态度:上述燃料均属于可再生能源,可以任意使用
C. 化学观念:上述燃料均含有碳元素,完全燃烧后均能生成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
D. 科学思维:上述燃料燃烧时均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6. 下列方案中,不可行的是 (  )
A. 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少量的CO B. 用MnO2区分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C. 用紫色石蕊试液区分CO2和O2 D. 用检验燃烧产物的方法来区分CO和H2
7. 中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CO2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为应对粮食危机和气候变化提供了一条很有前景的策略。下列关于CO2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可在充有CO2的包装中保存 B. 将CO2合成淀粉可以减少CO2对空气的污染
C. 空气中CO2的质量分数为0.03% D. 二氧化碳是由1个碳元素和2个氧元素组成的
8. 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利用可调节温度的电炉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氯化钠不是可燃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当温度为60℃时,只有①处白磷燃烧
B. 为控制变量,①②③④处所取白磷、红磷、氯化钠的质量应相等
C. 当温度为260℃时,②处红磷燃烧、③处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D. 当温度升至500℃时,④处氯化钠可能燃烧
9. 碳及其部分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X表示转化中的另一种反应物。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X可以是单质或氧化物 B. 反应①中CO一定发生了氧化反应
C. 反应③只能是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 D. 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会发生反应②
   
10. 节能减排中“减排”的关键是减少CO2的排放,而“减排”的重要手段是合理利用CO2。科学家利用CO2为原料制取炭黑的流程如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过程2的变化中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B. 过程1和过程2的变化都属于分解反应
C. 此流程中有炭黑生成,还有氧气生成 D. 此流程还需要解决炭黑和Fe3O4的分离问题
二、 填空、简答题(共14分)
11. (6分)同学们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 实验1:如图甲所示,两个量筒中,一个充满CO2,一个充满空气。充满CO2的量筒是    (填“A”或“B”),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2) 实验2:如图乙所示,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发生该变化的原因是                             。
(3) 实验3:如图丙所示,其设计的目的是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Y形管右侧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2. (8分)煤是重要的能源,也是化工产品的生产原料。
(1) 随着煤、石油等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大量消耗,开发更多的新能源显得相当重要。试列举一项新能源:         。
(2) 乌黑的煤炭经过化学加工合成天然气的工艺流程如图甲。
① 为使煤炭在气化炉中充分反应,可以进行的操作是            。
② 一定条件下,经变换炉反应后,CO含量降低,则气体含量增加的是        。
③ 合成天然气(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3) 一定条件下,将上述气化炉制得的氢气与氮气反应生成氨气,氨气进一步氧化为NO,进而可生产硝酸。
① 氮气通常用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在压强为101kPa时,液态氮的沸点是-196℃,液态氧的沸点是-183℃,则随温度升高先逸出的气体是      。
② 17gNH3与    gHNO3具有相同质量的氮。
③ 如图乙是氨氧化率与氨—空气混合气中氧氨比的关系。其中直线表示反应的理论值,曲线表示生产实际情况。当氨氧化率达到100%,理论上y=1.25,实际生产要将y值维持在1.7~2.2之间,原因是                               。[说明:n(O2)可以认为是表示氧分子堆积数目的一种物理量,即n(O2)值越大,说明氧分子数目越多]
三、 实验、探究题(共14分)
13. (6分)如图所示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
(1) 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E装置收集的氧气不纯,则可能的原因是            (写一点);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填“a”或“b”)端进入。
(2) 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的装置为    (填字母),在装入试剂前应先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4. (8分)化学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水能生火”的魔术(如图甲),他将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放在陶土网上,向脱脂棉上滴了几滴水,脱脂棉立刻燃烧起来。同学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起来呢
【提出猜想】
a. 小新认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可支持燃烧的物质。
b. 小海又根据燃烧的条件,对小新的猜想进行了补充:            。
【实验与分析】 同学们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
(1) 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水滴加的速度,看到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导管口P,看到木条复燃,你推测此气体可能是    。
(2) 实验中还观察到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3) 完成了以上实验,同学们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是什么。小新猜想另一种物质是Na2CO3,小海认为不可能,小海的依据是              ,通过进一步实验证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为氢氧化钠,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老师介绍】 过氧化钠不仅可以和水发生反应,还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因此,过氧化钠经常被用于潜水艇和防毒面具中提供氧气。
【补充实验】 明确了以上性质,小红又设计了一个实验(如图丙):将一团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塞到漏斗的管中,漏斗口下方点燃一支短蜡烛(蜡烛火焰与脱脂棉不接触),则脱脂棉    (填“能”或“不能”)燃烧。这主要是因为蜡烛燃烧生成了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的物质:      ,同时反应放热。
【实验反思】 结合实验,同学们对于运输过氧化钠固体提出了安全建议:           (写一点)。
四、 推理、计算题(共12分)
15. (6分)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如何把空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吸收或转化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若甲为单质,自然界通过光合作用完成转化Ⅰ,则甲为    ;转化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碳与单质    发生化合反应,完成转化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转化Ⅳ在缓解温室效应的同时,将氢能储存在    (填化学式)中,解决了氢能源不便贮存和运输的问题。
(3)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写出一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做法: 。
16. (6分)为测定实验室某瓶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与标签相符,小雷利用其与大理石的反应(其中杂质不参与反应)做了探究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反应前物质的质量/g 充分反应后物质的质量/g
盐酸样品 大理石 剩余固体(含大理石)+液体
53.0 6.0 56.8
(1) 实验中共生成CO2的质量为    g。
(2) 通过计算,判断测定结果与试剂瓶(如图)标签上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否相符。
第六单元素能测评
一、 1. B 2. C 3. A 4. B 5. A 6. A 7. A 8. D 9. C 10. B
二、 11. (1) B 密度比空气大 (2) 软塑料瓶变瘪(或变形) 部分CO2溶于水(或与水反应)使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减小,大气压强使软塑料瓶变瘪 (3) 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H2O+CO2H2CO3 12. (1) 不可再生 太阳能(合理答案均可) (2) ① 将煤炭粉碎(合理答案均可) ② CO2和H2 ③ CH4+2O2CO2+2H2O (3) ① 氮气 ② 63 ③ 氧气太少不利于NH3的转化,增大氧气的量,利于氨气的转化,y值为2.2时氨氧化率已接近100%
三、 13. (1) 2H2O22H2O+O2↑ 集气瓶没装满水(或没等气泡连续且均匀地冒出时就收集等合理答案均可) b (2) BC 检查装置气密性 CaCO3+2HClCaCl2+CO2↑+H2O 14. 【提出猜想】 b. 此反应还会放热 【实验与分析】 (1) 氧气(或O2) (2)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热,使吸滤瓶内压强增大 (3) 反应物中没有碳元素 2Na2O2+2H2O4NaOH+O2↑ 【补充实验】 能 水和二氧化碳 【实验反思】 隔绝空气(或隔绝水;或密封保存等合理答案均可)
四、 15. (1) 氧气 CO2+Ca(OH)2CaCO3↓+H2O 碳 CO2+C2CO (2) CH4O (3) 不使用一次性木筷(合理答案均可)
16. (1) 2.2 (2) 解:设53.0g盐酸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为x。
CaCO3+CaCl2+H2O+↑
= x=3.65g
该瓶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6.9%≠7.3%。
答:与试剂瓶标签上溶质的质量分数不相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