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辽宁省沈阳市 2025-2026 学年高三 9 月期初考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48 分,每题 3 分)1-5:C A B D A6-10:C B B C D11-16:D B A C C A二、非选择题(52 分)17. (14 分)(1) 经济表现:①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升;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化加速;③各国承认土地私有,按亩征税。(3 分)政治表现:①宗法分封制崩溃,兼并战争频繁;②世卿世禄制被削弱,官僚体系建立;③各国推行中央集权改革(如军功爵制)。(3 分)(2) 共同特点:①以富国强兵为目的;②削弱旧贵族势力,强化君主权力;③建立官僚制度和军功激励机制。(4 分)历史影响:①推动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确立封建制度;②增强各国国力,为秦统一奠定基础;③促进思想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4 分)18. (12 分)(1) 表现:①设立五经博士,兴办太学,以儒学为教育核心;②将儒学作为选官标准,通经者可授官;③皇帝下诏引经决策,以儒学指导政务;④召开经学会议(如石渠阁会议),统一经义解释。(6 分,答出 3 点即可)(2) 原因:①宋初重文抑武政策,提高儒学地位;②科举制发展,士人通过儒学追求功名;③唐末五代战乱后,社会渴望秩序重建;④佛老思想盛行引发士人变革需求;⑤外部威胁激发士人振兴儒学的使命感。(6 分,答出 3 点即可)19. (14 分)(1) 主要目的:①准确掌握土地资源,保证国家财政收入;②打击土地隐瞒和逃税行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③适应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管理需求。(4 分)局限性:①测量技术落后,数据准确性不足;②地方官员贪污腐败,执行不力;③难以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4 分)(2) 积极影响:①废除人头税,农民负担减轻,人身依附关系松弛;②简化税制,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③抑制土地兼并,减少社会矛盾;④促进人口增长和农业发展。(6 分,答出 3 点即可)20. (12 分)示例论题:唐代湘赣诗路的发展反映社会变迁与文人境遇论述:①初唐至盛唐:贬谪诗人占比较高(湘水 3 人、赣水 3 人),赴任和游历诗人较少,反映初唐文人多因政治失意南下,湘赣诗路成为贬谪通道;盛唐赴任诗人增加(湘水 4 人),体现唐王朝对南方治理的加强。②中晚唐:贬谪诗人数量激增(湘水 12 人、赣水 6 人),游历避乱诗人增多(晚唐游历避乱18 人),反映中晚唐政治动荡,文人或遭贬谪、或避战乱南下;不确定身份诗人占比上升,体现社会流动性增强。③空间差异:湘水沿线诗人(101 人)远超赣水(53 人),说明湘水是唐代南下岭南的主要通道,交通地位更重要。结论:唐代湘赣诗路诗人的时空分布,既是文人个人境遇的反映,也折射出唐代政治变迁、区域开发及社会动荡的历史图景。(论题 2 分,论述 8 分,结论 2 分)绝密★启用前2025一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9月期初考试历史试卷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考查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有学者将陶寺文化遗址墓葬按照其规格、分布、随葬品情况等分为六类。读表1:表1陶寺文化遗址墓葬(752座)分类情况统计表蒸类一类二类三类四类五类六类数量62813331156398百分比(%)》0.83.717.694.120.752.9身份①②③④注:墓葬规格、随葬品数量从一类至六类呈递减趋势据此可推知,这几类墓主的身份分别是A.①王者②奴隶主③平民④奴隶B.①天子②诸侯③公卿④平民C.①王者②贵族③富民④平民D.①氏族首领②部落首领③家族首领④平民2.先秦诸子中除了农家、道家曾在某些方面、某种角度向君主专制提出疑问与挑战外,其他各家几乎都把君主制度作为治理国家“当然”的前提。在崇尚君主至尊、独操权柄及决事独断等方面,先秦诸子并没有原则上的区别。这说明A.思想局限性缘于认识水平与时代需求B.诸子思想受奴隶主贵族阶级性主导C.各学派均以维护君主专制为根本目标D.思想争鸣根源于自然经济的分散性3.李开元在《秦崩》中分析:“秦制设‘博士’七十人备顾问,看似延揽百家,实则‘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该策略的核心在于A.保留学术精英维护统治合法性B.通过垄断解释权实现思想专制C.平衡法家与儒家的政治影响力D.建立以吏为师的知识传播体系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4.桑弘羊等人曾奏言,新疆轮台以东“地广,饶水草,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其旁国少锥刀,贵黄金、采(彩)缯,可以易谷食,宜给足不乏”。由此可知,当时西汉政府A.经济改革取得成效B.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C.物资调集能力增强D.以商贸促进屯田戍边5.东汉崔寔编纂的《四民月令》记载,“春分中,雷且发声。先后各五日,寝别外内”“四月立夏节后,蚕大食,可种生姜,取鲷子作酱”。据此可知,《四民月令》A.根据自然节律来规范农事生产B.反映了汉代天文历法发达C.折射出传统经济结构有所突破D.体现出当时农业环境改善6.有学者列举了以下事实:“曹魏恢复太学,褒奖名儒”“刘备定蜀后即设儒林、典学校尉、劝学从事等官”“东吴孙权留心经史,劝导部下读书”。该学者试图说明,三国时期A.民族间交流日益频繁B.文化重心发生转移C.儒学仍具强大生命力D.教育事业发展迅速7.东晋时期,北方士族刁协“性刚悍,与物多忤,每崇上抑下,故为王氏所疾”。北方士族刘隗劾奏王氏王含,“文致甚苦,事虽被寝,王氏深忌疾之”。元帝司马睿任用刁协为尚书令、刘隗为侍中,牵制、分化王氏的权力。这体现了,晋元帝时期A.士族专权局面的结束B.皇权势力仍较为软弱C.中央集权的巩固强化D.土族与庶族矛盾加剧8.隋文帝时期,社仓由州县管理,如果遇到自然灾害,由州县负责开仓放粮。而隋炀帝时期,地方是否开仓赈灾,需中央政府批准。这一变化A.促使救灾体系规范严谨B.制约了救灾的及时响应功能C.反映了商品经济新突破D.彰显出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9.图1所示为重庆万州出土的唐代岳州窑青釉骆驼俑,青釉双峰骆驼俑塑造的骆驼呈直立回首探望状,双眼圆睁、四肢健壮、体态肥硕,造型生动逼真,生动再现了“沙漠之舟”稳健机警的形象。这一形象折射出唐代图1A.民族交融推动了贸易兴盛B.手工艺品大量出口西方C.丝路贸易和对外开拓精神D.与周边国家贸易的频繁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参考答案.docx 辽宁省沈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期初考试历史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