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西省定南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政治试卷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近几年,人工智能的发展令人瞩目,深度学习不仅让人工智能具备了特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甚至让人类唯一还值得骄傲的创造力也受到挑战。据报道,首部人工智能参与创作的影片已制作完成。人工智能的发展 ( )①有力地证明了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同的反应本能②说明人工智能的思维力肯定能超越人类③说明人不仅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④是人类思维不断发展的产物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2.在一列火车的一个车厢里有3个人,他们分别是德国人、日本人和中国人。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里端着的鱼缸放在空座上。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种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日本人接着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这表明 ( )A.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B.不同的思维主体存在着思维方式的差别C.思维方式有优劣之分D.德国人、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思维风格都包含着思维的共同特征3.北京市社科院通过对比北京和纽约等世界城市的四方面数据:经济、社会、文化、设施和环境,得出结论:北京与世界城市的差距在30年左右。这体现的思维特征是 ( )A.概括性 B.间接性 C.群体性 D.科学性4.“逻辑”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常用语词,也是一个多义词。对下面语句中的“逻辑”所表达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①“贫穷才是社会主义”,这是什么逻辑?观点,论调②普及逻辑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的规律、规则③我们要善于逻辑地思维和明确地表达思想。逻辑学④“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这一逻辑不能成立。理论,论点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正义终究战胜邪恶,这是社会发展的逻辑。”此句中“逻辑”的含义与下列选项中涉及“逻辑”的含义一致的是 ( )①任何脱离现实生活逻辑的文学作品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②大学生应该上逻辑课 ③历史的逻辑决定人类社会一直向前发展 ④这几句话不合逻辑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说本案是重伤罪是对的,说本案不是重伤罪也是对的。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 )A.违反了同一律 B.违反了矛盾律 C.不违反逻辑规律 D.违反了排中律7.下列选项中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能用以下图示表达的是 ( )A.诗人 诗歌 诗集 B.绘画 音乐 艺术C.教师 党员 女性 D.工人 农民 技工8.下列选项中的概念关系与“土豆—马铃薯”一致的是 ( )A.坦克—战车 B.录音机—录音笔 C.萝卜—青萝卜 D.番茄—西红柿9.中国探月工程不断创造奇迹的背后,是一代代航天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他们从大山深处到大海之滨,一路追随、永不言弃;从翩翩少年到白发院士,矢志坚守、攀登不止。追梦没有坦途,圆梦唯有实干。“实干”是“圆梦”的 (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不构成条件关系10.“王芳比周玉大两岁,周玉比王艳大两岁”这个关系判断为 ( )A.传递关系 B.反传递关系 C.非传递关系 D.非对称关系11.“任何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所以,他也有灭亡的那一天。”对此分析正确的是①这是由一般性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②这种推理具有普遍的保真性,即能够保证从真实的前提推出真实的结论③在这种推理中,如果前提真实,而结论虚假,说明推理结构是错的④这种推理的结构是稳定的,只要推理结构正确,就能推出真实的结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所以,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上述推理用的是 ( )①演绎推理 ②归纳推理 ③类比推理 ④三段论推理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13..“要么物质决定意识,要么意识决定物质,世界发展史充分证明绝不是意识决定物质,所以,是物质决定意识。”这里的逻辑推理有效结构是 ( )A.不相容选言推理的分解式 B.联言推理的合成式C.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 D.不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1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以下哪项与这项陈述最不接近 ( )A.只有入虎穴,才能得到虎子 B.除非入虎穴,否则不能得到虎子C.或者入虎穴,或者不能得到虎子 D.不入虎穴,也可以得到虎子15.宇宙是许多部分构成的一个和谐的整体,正如同钟表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和谐整体一样,而钟表有一个创造者,所以,宇宙也有一个创造者。上述推理的逻辑错误是 ( )A.错误地使用了比较的逻辑方法 B.将宇宙比喻为钟表C.犯了“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 D.类比的根据不充分16..作为常规思维,要防止花卉丢失,就是要惩罚盗窃者。而奖励检举者的思维方法和做法,实践证明却更有效。这说明 ( )A.分析是科学思维的最有效方法B.必须在综合指导下分析,又要在分析基础上综合C.科学、合理的想象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D.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一株小草(青蒿素)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穿越古今……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成书于两千多年以前,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中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未病”是中医特有的一种医疗理念,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等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有效延缓了人们从亚健康迈向疾病的步伐,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如今,中医药已传播到全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之一。从砂锅熬汤到颗粒中药,从膏丹丸散到注射针剂,从依靠五个指头到借鉴现代医疗影像技术,中医药一直吸收西医药优点与时俱进。2019年《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纳入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分类,标志着以世界卫生组织为代表的整个国际公共卫生系统对包括中医药以及来源于中医药的这部分传统医学价值的认可。中医药所代表的“中国智慧”越来越受瞩目。中医“治未病”的独特理念能够有效延缓人们从亚健康迈向疾病的步伐,请结合材料并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其中第一问2分,第二问12分)中医诊治的依据是临床望、闻、问、切四诊后获得的病情信息,是一种从不同角度检查病情和收集临床资料的整体审察。中医学强调对疾病发展和病情衍变的过程在机体上的反映等各种症状信息的获取,通过综合分析进行症候确定,具有因时调整治疗方案的优越性。(1)上述材料说明中医所运用的辩证思维方法是 ( )A.思维聚合 B.具体思维C.抽象思维 D.分析综合法(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这种辩证思维方法的?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假定:甲、乙、丙、丁四个人的血型各不相同,即他们的血型是A、B、O、AB四种血型中的一种。甲自述:“我是A型。” 乙自述:“我是O型。”丙自述:“我是AB型。” 丁自述:“我不是AB型。”在这四个人的自述中,有三个人的自述是正确的,有一个人的自述是错误的。请问:如果甲的自述是错误的,那么,甲、乙、丙、丁各是什么血型?请写出推理过程。(11分)20.(齐国宰相)邹忌入朝见齐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齐威王点头称善,立即广开言路。(1)邹忌劝谏齐威王运用的推理方法是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还是类比推理?(2分)(2)请从提高这类推理可靠性的一个角度,分析邹忌为什么能够成功劝谏齐威王。(12分)答案1. C[解析] 本题考查思维的含义、特征。材料中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说明人的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又能反作用于实践,③④正确。事物具有特殊性,不可能具有相同的反应本能,①错误。人工智能是工具,没有人所特有的思维能力,更不可能超越人类,②错误。2.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由材料可知,对于同一种鱼,中国人、德国人和日本人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反映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故答案为B项。A、C两项与题目无关;材料中没有体现共同特征,而是体现的差异,故D项错误。3. A[解析] 通过多个指标得出综合结论,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特征,间接性、群体性、科学性与题意没有直接关系,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4.B[解析] “贫穷才是社会主义”,这是什么逻辑?观点,论调和“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这一逻辑不能成立。理论,论点,这是对句中的“逻辑”所表达含义理解正确的,①④正确。该选项中的“逻辑”指的是逻辑学,②错误。该选项中的“逻辑”指的是思维规律和规则,③排除。故本题选B。5. A[解析] 依题意知,无论是“社会发展的逻辑”“生活逻辑”,还是“历史的逻辑”,均是指客观规律。因此,任何脱离现实生活逻辑的文学作品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历史的逻辑决定人类社会一直向前发展。①③正确。②中的“逻辑”指的是逻辑学这门课程。与题意不符。④中的“逻辑”指的是思维规律。不选。故本题选A。6.. B[解析] 不矛盾律有时又称矛盾律,主要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B符合题意。A、C、D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7. C[解析] 该项中的三个概念是互异的,互不相容,A不符合题意。该项中“艺术”包含“绘画”与“音乐”,而“绘画”与“音乐”是反对关系,B不符合题意。该项中这三个概念是互为交叉关系,符合题干中的图示,C符合题意。“工人”包含“技工”,而“工人”与“农民”是相异关系,D错误。故本题选C。8. D[解析] 题中“土豆”和“马铃薯”属于全同关系,坦克—战车属于种属关系,A排除。录音机—录音笔属于全异关系,B排除。萝卜—青萝卜属于属种关系,C不符合题意。番茄—西红柿属于全同关系,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9. B[解析] 假言判断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实干”也不一定“圆梦”,A不符合题意。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没有“实干”一定不能“圆梦”,B符合题意。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有了“实干”不一定“圆梦”,没有“实干”一定不能“圆梦”,“实干”是“圆梦”的必要条件,C不符合题意。没有“实干”一定不能“圆梦”,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0. B[解析] “王芳比周玉大两岁,周玉比王艳大两岁”这个关系判断很显然是反传递关系,因为王芳比王艳一定不是大两岁,B项符合题意。本题的关系判断不是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或非对称关系,A、C、D不合题意。故本题选B。11. A[解析] 题干中事例是一个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由一般性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这种推理的结构是稳定的,具有普遍的保真性。如果前提不真实,仅仅推理结构正确,也不能得出正确结论,故只有①②③正确。12. D[解析] 该材料连续采取三段论推理,从“名不正”推出“民无所措手足”,属于演绎推理形式,①④符合题意,②③排除。13.. D[解析] 在“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上,前提断定它们不可能同时共存。这个不相容的选言推理,前提中否定了其中一种可能性,结论可以必然地肯定另一种可能性。这种推理结构叫作不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14.. D[解析]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要求选出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项陈述最不接近的选项。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意思是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入虎穴”是“得虎子”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所以不入虎穴肯定不能得虎子。所以“不入虎穴,也可以得到虎子”的陈述与题意最不接近。故选D。15. C[解析] “宇宙”与“钟表”之间有着本质属性上的差别,由此而推出宇宙也有一个创造者,犯了“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16.. D[解析] 奖励检举者的思维方法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A、B、C三项都不是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思考的,排除;D项符合题意。17.(12分)[答案]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治未病”理念从疾病未产生时就注意防护,通过控制致病因素的发生和积累来减少疾病的产生;在疾病产生后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防止其不断严重而产生病变,从而有效帮助人体保持和恢复健康。[解析]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医“治未病”的独特理念能够有效延缓人们从亚健康迈向疾病的步伐。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联想主干知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从材料信息“治未病”理念从疾病未产生时就注意防护,通过控制致病因素的发生和积累来减少疾病的产生可知要在疾病产生后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防止其不断严重而产生病变,从而有效帮助人体保持和恢复健康。18(14分,其中第一问2分,第二问12分)D[答案] (2)①中医诊治通过望、闻、问、切从不同角度检查病情和收集临床资料,体现了分析的方法。②中医学强调对疾病发展和病情衍变的过程在机体上的反映等各种症状信息的获取,通过综合分析进行症候确定,体现了综合的方法。③中医整个诊治过程都是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是分析与综合的统一。[解析] 本题考查对分析综合法内涵的理解。第(1)问,中医诊治先通过四诊从不同的角度检查病情,从而收集临床资料,然后对病情进行综合的把握,运用了分析综合法;第(2)问,组织答案时,要运用课本知识并结合材料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19.(12分)[答案] 甲、乙、丙、丁四个人的血型各不相同,因此,甲、乙、丙、丁的血型分别要么是A型,要么是B型,要么是O型,要么是AB型。这是一个不相容选言命题。如果甲的自述是错误的,可得结论:甲不是A型。而其他三个人的自述是正确的。根据不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可得结论:乙是O型,丙是AB型,这样甲只能是B型。因此,丁只能是A型。[解析] 由题干中“甲、乙、丙、丁四个人的血型各不相同”等条件,要求推出“甲、乙、丙、丁各是什么血型”。可见,这是一个不相容选言推理,其中对甲的自述进行否定,根据不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对乙、丙、丁的自述就要肯定,这样即可推出结论。20.[答案] (1)类比推理。(2分)(2)①邹忌列举了自己与齐威王各自身边的三类不同的人物,增加了类比的根据,提高了推理的可靠性。②邹忌与齐威王都位高权重,两人身边的三类人行为相似,相同属性接近本质属性,并且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度较高,提高了推理的可靠性。③邹忌与齐威王的处境相似,由邹忌受到蒙蔽推论出齐威王也受到蒙蔽,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与结论属性比较一致,没有相互排斥,提高了推理的可靠性。(12分)[解析] 本题考查类比推理的特点以及提高类比推理可靠性的要求。解答第(1)问要清楚三种推理的区别,进而作出判断。解答第(2)问则要清楚提高类比推理可靠性的三个要求,然后分析材料,将要求与材料一一对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