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0课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0课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0课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1.默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及内容,结合关键句把握文章中心。
2.梳理作者记叙的往事,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往事的 “依依” 之情。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通过生动描写展现往事的写作手法,提升语言鉴赏能力。
4.感悟读书、求知、审美在成长中的重要意义,激发对文学和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梳理文中往事,理解其对作者成长的影响,体会作者情感。
2.赏析文章精彩语句,学习语言运用技巧。
【教学难点】
深入领悟作者通过往事传达的对文学、生活的热爱以及成长的启迪。
第一课时:初品往事,感知文字之美
任务一:开启往事,绘制记忆地图
任务二:品味往事,赏析语言魅力
第二课时:深悟往事,汲取成长力量
任务三:深掘往事,领悟主旨意蕴
任务四:感悟往事,书写成长启迪
2课时
第一课时 初品往事,感知文字之美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校每年都会举办 “时光胶囊” 活动,大家会把自己珍视的小物件、写下的心愿放进盒子里,待多年后开启。那些物件和心愿背后,都藏着一段段难忘的往事。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 “时光匣”,里面装满了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打开著名教育家于漪的 “时光匣”,走进她的《往事依依》,去看看她心中珍藏着哪些难忘的往事,又有着怎样的情感与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开启这段往事探寻之旅吧!
探究新知
学校的 “成长记忆展”活动即将开始,但在活动任务正式开始前,我们需要做几个知识小展板,请从作家作品、字词积累方面完成展板制作。
【走近作者】
于漪(yī),1929年生,江苏镇江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家。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文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2019年,相继获得国家“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称号。
【背景资料】
本文主要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界的变革有关,特别是素质教育和人文化教育的强调。 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开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人文关怀和审美教育。于漪老师,作为一位在教育战线上辛勤工作多年的教师,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和执着,对中学生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和关注。
这些个人背景和教育环境的变革,为《往事依依》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考,使得这篇文章不仅回忆了作者的童年生活,还表达了对教育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情感。
读一读·正字音
记一记·晓词义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有味,有趣味。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身历其境:亲身到了那个境地。也作“身临其境”。(常考易错)
油然而生:指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常考易错)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任务一:开启往事,绘制记忆地图
学校文化节即将来临,为了展现同学们丰富多彩的成长经历,特举办 “成长记忆展”,现在需要大家一起梳理《往事依依》中的往事,为展览绘制 “记忆地图”。
1.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圈点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关键语句。思考:本文写了哪几件 “往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
注意文章中具有标志性的语句,如 “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 等,从这些语句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小时候看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
童年读《千家诗》
初中听两位国文老师讲课(诵读宋词和现代诗)
初中聆听老师谆谆教导
2.你能根据刚才的阅读和梳理,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一下全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吗?
明确:
3.齐读标题,结合文章内容,思考 “依依” 在文中的含义。
(从作者对这些往事的描述和情感表达入手,分析作者为何对这些往事难以忘怀。)
明确:
“依依” 在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作者对这些往事印象深刻,充满怀念,这些往事对作者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难以忘怀。
任务二:品味往事,赏析语言魅力
校园文学社准备举办 “文学语言之美” 主题活动,要求同学们从《往事依依》中探寻优美语句,感受语言魅力,为活动提供素材。
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文章中优美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来,并在旁边批注这些语句好在哪里,可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思路点拨】
如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看其运用了哪些形容词来描绘画面;对于描写人物的语句,分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展现人物形象等。
【学法指导】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赏析内容,互相学习,完善自己的批注。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内认为最精彩的语句赏析。发言过程中,其他小组同学可以提问、交流。
明确:
1.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渺,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 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
赏析:运用 “雄伟险峻”“烟波浩渺”“无边无际” 等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梁山泊水泊浩荡、芦苇连天的雄伟景象,让读者身临其境。
2.“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
赏析:通过引用大量诗句,简洁而生动地展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美景,体现了诗境带给人的美好感受,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四季变换的诗意画卷中。
3.“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赏析:用对比,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4.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赏析:“编织”一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作者读《千家诗》中一首首优美的诗歌时,其中美好的意境逐渐与作者的生活融为一体,为作者营造出一个五彩斑斓、美丽丰富的精神世界的过程。
【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同梳理了《往事依依》中于漪先生回忆的几件往事,品味了文中优美的语言。这些往事如同散落在时光里的珍珠,串联起了作者美好的少年时光,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究这些往事背后蕴含的情感与主旨,感受它们对作者成长的深远影响。
第二课时 深悟往事,汲取成长力量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走进了于漪先生的 “时光匣”,梳理出了那些让她难以忘怀的往事,也领略了文中优美语言的魅力。这些往事就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作者心中生根发芽,影响着她的成长。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深入这片 “往事的田野”,去探寻这些种子所孕育的情感内核和主旨意蕴,感受它们所蕴含的成长力量。
任务三:深掘往事,领悟主旨意蕴
学校 “情感共鸣分享会” 即将召开,本次分享会旨在引导同学们从文学作品中感受作者的情感,领悟作品主旨。《往事依依》是很好的素材,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
1.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你能找出来吗?它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
依 依: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2.于漪老师在回忆往事时,字里行间处处透着情。想一想,这几件事对作者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默读课文,圈画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明确:
3.于漪老师在追溯少年时代的往事时,字里行间也流露出缕缕情思。你能体会这种感情吗?再读课文,填一填下列表格。
明确:
4.作者通过回忆这些往事,想要表达怎样的主旨?这些往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思路点拨】从往事对作者成长的影响、作者对这些往事的共同情感等方面入手,分析文章的主旨;思考这些往事在作者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否有相似之处,从而找到内在联系。
明确:
作者通过回忆少年时代的往事,表达了对美好往事的怀念,以及对文学、生活的热爱,同时强调了读书、求知、良好的教育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这些往事都与作者的精神成长相关,是作者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精神滋养,共同塑造了作者的情感和价值观。
任务四:感悟往事,书写成长启迪
学校开展 “成长启迪” 征文活动,鼓励同学们从《往事依依》中汲取智慧,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读书、求知等对成长的影响,参与征文。
【思路指导】
结合文中作者从几件往事中获得的收获,如看画获得审美体验、读书丰富想象力、听老师讲课激发爱国情怀等,思考这些往事对自己成长的启迪。
回忆自己在生活中类似的经历,比如阅读某本书、欣赏某幅画、聆听某节课后的感受和收获,与作者的体验相联系。
【学法指导】
小组讨论:分享自己从往事中得到的感悟,每个成员都要发言,倾听他人的感悟并交流。
独立书写:结合自身经历,写一段对自己成长影响的文字,表达真情实感,字数 150 字左右。
成果展示:推荐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从内容、感悟、语言表达等方面提出建议。
【示例】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读书与求知宛如熠熠生辉的灯塔,照亮我前行的道路。犹记儿时,初次翻开《安徒生童话》,那精美的插画与奇妙的故事瞬间将我吸引。读着《丑小鸭》,我仿佛与它一同经历寒冬的困苦,又为它蜕变后的美丽而欣喜。从那时起,我懂得了坚持与勇敢,知晓了即使身处困境,也不能放弃对美好的向往。
踏入校园,课堂上老师讲解古诗词,李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豪迈,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悲悯,让我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与古人的胸怀。这些诗词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让我学会从不同视角看待生活,也让我在面对困难时,能拥有豁达的心境。读书求知,拓宽了我的视野,赋予我成长的力量,引领我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
阅读,除了读懂文本之外,还要能够读出问题,读出自我。结合课文下列“资料助读”,于漪老师追忆依依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资料助读】
本文原是于漪老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刊登在该刊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明确:
于漪老师想通过这些往事,告诉同学们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于漪老师用文学的语言深情回忆少年读书的往事,抒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启示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你能说一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吗?可以从读书意义、读书方法等角度来谈。
明确:
读书,能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能开阔我们的眼界,开启我们的心智,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自觉、认真、主动地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本文谈到了一些读书方法,如作者看《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和读《千家诗》时运用的图文结合法、联想想象法,国文老师教的诵读法,都值得我们在读书时借鉴运用。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跟随作者于漪一起回顾了她少年时代的往事,感受到了那些往事的美好以及这些往事对作者成长的重要意义。我们不仅梳理了文章内容、赏析了优美语言,还深入探究了文章的情感主旨,更从往事中获得了对自己成长的启迪。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多读书、读好书,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成长之路更加精彩。
1.学校生活丰富多彩,请你写一写自己学习生活中难忘的事,或者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老师,300字左右。
2.完成对应的分层作业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