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3.通过参与情境学习任务,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4. 培养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前预习】★基础常识闯关查阅资料,完成下面的空格。1.李白(701-762),字( ),号( ),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 )诗人,被后人誉为( )。与杜甫并称为(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又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2.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 ),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 )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3.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著名的( )诗人。曾官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其诗歌富有( )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4.李益(约750—约830), ( )诗人,字( ),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擢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课中探究】★任务一:诗仙行迹,探寻《峨眉山月歌》学校正在开展 “诗人足迹” 主题展览活动,需要同学们搜集整理诗人的行迹相关资料。李白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其行迹充满传奇色彩,《峨眉山月歌》就记录了他的一段行程,快来参与探寻吧!【任务要求】自由朗读《峨眉山月歌》,读准字音,如 “羌”“渝” 等,初步感受诗歌节奏。 结合注释,梳理诗歌中提到的地名,思考诗人的行程路线。 小组讨论:诗人在旅途中的心境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尝试背诵。1.诗人的行程路线是什么?2.诗人在旅途中的心境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3.请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任务二:乱世重逢,感悟《江南逢李龟年》学校戏剧社正在筹备以 “乱世故事” 为主题的短剧表演,《江南逢李龟年》所描绘的乱世重逢场景很适合改编,邀请同学们一同赏析诗歌,为剧本创作提供灵感。【任务要求】朗读《江南逢李龟年》,注意节奏和停顿。查阅资料,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以及李龟年的身份。理解诗歌的大意及情感。1.思考:诗中 “寻常见”“几度闻” 与 “又逢君” 形成了怎样的对比?这种对比有何作用?2.小组交流对诗歌情感的理解,然后全班分享。★任务三:战地思亲,品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学校将要举办 “爱国情怀” 主题征文比赛,《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蕴含着诗人在战地的特殊情感,值得我们深入解读,为征文积累素材。【任务要求】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理解理解诗歌的大意及情感。1.理解 “九日”“登高”“菊花” 等词语在古诗中的特殊含义,思考它们在诗中的作用。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两句诗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3.描述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任务四:月夜乡思,品味《夜上受降城闻笛》学校广播站计划开设 “思乡情怀” 栏目,《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很好的素材,让我们一同品味诗歌,为栏目供稿。自由朗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初读诗歌,解决诗中的生字词,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诗歌的体裁?如何朗读?理解诗歌的大意及情感。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2.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后任务】1.任选一首诗,为其配上一幅插画,并在插画旁写下 2-3 句自己的感悟。 2.背诵这四首诗,同桌之间相互检查背诵情况。3.完成对应的分层练习。【学习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编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同步备课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3.通过参与情境学习任务,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4. 培养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前预习】★基础常识闯关查阅资料,完成下面的空格。1.李白(701-762),字( ),号( ),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 )诗人,被后人誉为( )。与杜甫并称为(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又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2.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 ),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 )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3.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著名的( )诗人。曾官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其诗歌富有( )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4.李益(约750—约830), ( )诗人,字( ),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擢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点拨要点: 1.太白 青莲居士 浪漫主义 “诗仙” “李杜” 2.子美 现实主义 “小李杜” “大李杜” 3.边塞 浪漫主义 “高岑” 4.唐代 唐代 边塞【课中探究】★任务一:诗仙行迹,探寻《峨眉山月歌》学校正在开展 “诗人足迹” 主题展览活动,需要同学们搜集整理诗人的行迹相关资料。李白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其行迹充满传奇色彩,《峨眉山月歌》就记录了他的一段行程,快来参与探寻吧!【任务要求】1.自由朗读《峨眉山月歌》,读准字音,如 “羌”“渝” 等,初步感受诗歌节奏。 2.结合注释,梳理诗歌中提到的地名,思考诗人的行程路线。 3.小组讨论:诗人在旅途中的心境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尝试背诵。点拨要点: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1.诗人的行程路线是什么?点拨要点: 提到的地名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些地名按照从西向东的顺序排列,体现了诗人从峨眉山出发,沿着平羌江顺流而下,经过清溪,再向三峡驶去,最终前往渝州的行程。2.诗人在旅途中的心境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点拨要点: 诗人在旅途中的心境是思念友人、不舍离乡。从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可以看出,诗人在夜晚出发前往三峡,因思念友人却无法相见,带着这份牵挂继续前行,满是不舍。3.请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点拨要点: 明确: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行船所见的描写,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景图,抒发了诗人行江思友之情。★任务二:乱世重逢,感悟《江南逢李龟年》学校戏剧社正在筹备以 “乱世故事” 为主题的短剧表演,《江南逢李龟年》所描绘的乱世重逢场景很适合改编,邀请同学们一同赏析诗歌,为剧本创作提供灵感。【任务要求】1.朗读《江南逢李龟年》,注意节奏和停顿。2.查阅资料,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以及李龟年的身份。3.理解诗歌的大意及情感。点拨要点: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他乡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1.思考:诗中 “寻常见”“几度闻” 与 “又逢君” 形成了怎样的对比?这种对比有何作用?点拨要点: “寻常见”“几度闻” 描绘了开元盛世时期诗人与李龟年频繁相见的场景,而 “又逢君” 则是安史之乱后两人在江南的偶然重逢,形成了今昔对比。这种对比突出了时代的变迁、世事的沧桑,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盛世的怀念和对如今身世飘零的感慨。2.小组交流对诗歌情感的理解,然后全班分享。点拨要点: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怀念,对安史之乱后国家衰败、民生凋敝的感慨,以及对自己和李龟年身世飘零、人生无常的无奈与怅惘。★任务三:战地思亲,品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学校将要举办 “爱国情怀” 主题征文比赛,《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蕴含着诗人在战地的特殊情感,值得我们深入解读,为征文积累素材。【任务要求】1.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理解理解诗歌的大意及情感。点拨要点: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官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1.理解 “九日”“登高”“菊花” 等词语在古诗中的特殊含义,思考它们在诗中的作用。点拨要点: “九日” 指重阳节,“登高”“赏菊” 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在诗中,这些词语既点明了时间,又因诗人身处战地无法像往常一样过节,更衬托出诗人的孤独和对故园的思念。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两句诗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点拨要点: 这两句诗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诗人遥想故园的菊花应该在战场旁边盛开。通过对故园菊花的怜惜,表达了对故园的深切思念,同时 “战场” 一词也隐含着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3.描述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点拨要点: 重阳节这天,诗人在战地勉强想要登高,却没有亲友送来美酒,心中满是孤独与无奈。他远远地思念着故乡的菊花,猜想它们此刻应该在战场旁边寂寞地绽放着。 思路点拨: 抓住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有助于学生体会诗人在特殊环境下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通过描述画面,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任务四:月夜乡思,品味《夜上受降城闻笛》学校广播站计划开设 “思乡情怀” 栏目,《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很好的素材,让我们一同品味诗歌,为栏目供稿。自由朗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1.初读诗歌,解决诗中的生字词,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2.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3.诗歌的体裁?如何朗读?4.理解诗歌的大意及情感。点拨要点: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唐初名将张仁愿 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点拨要点: 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对偶;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辽阔和苦寒。2.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要点: 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引发了戌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的凄冷和戍边将士“闻笛”时“尽望乡”的举动,表达了诗人和将士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课后任务】1.任选一首诗,为其配上一幅插画,并在插画旁写下 2-3 句自己的感悟。 2.背诵这四首诗,同桌之间相互检查背诵情况。3.完成对应的分层练习。【学习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