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7 古诗二首 教案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7 古诗二首 教案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7 古诗二首
教材第39~41页
1.会认“登、唐”等生字,会写“依、尽”等字。
2.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1.会认“登、唐”等生字,会写“依、尽”等字。
2.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深刻理解诗句的含义,读出古诗意境。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尝试朗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
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
【学习方法】
在反复诵读中,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2课时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1.结合图片,介绍鹳雀楼及其名字的由来。
2.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栖息在这座楼中,因此而得名。在咏鹳雀楼的诗文中,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
1.指导学生初读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课件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生字借助书上的拼音认读;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生读诗,相机正音。读准前鼻音“尽”和后鼻音“层”,翘舌音“照、川”。
2.(课件出示:登、唐、依、尽、欲、穷、层、瀑、布、炉、紫、烟、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快速记住这些字?(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模仿朗读,多次练读。教师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
指导书写
重点字:
尽:上部的“尺”稍扁,下面的两点对齐,上点略小,下点略大。
层:半包围结构,“云”要写得半藏半露。
川:三笔的排列、高低要有变化。
直:上横稍短,底横要长。横画平行、均匀,框形端正,宽窄适中。
银:“钅”三横均匀平行,竖提端正。“艮”横向笔画均匀,竖提长短适中,撇短捺长,捺画收笔不可低于竖提。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背诵《登鹳雀楼》,复习生字。
2.出示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并说一说瀑布的样子。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探究新知
一、学习《登鹳雀楼》
1.先读诗的第1句,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把太阳叫作“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白乎乎的。)
2.那第2句写的是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3.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读读,好好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师指生读、齐读。)
4.品读第3、4句。想一想:此时的诗人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指生回答,并引导学生思考诗句背后蕴含的哲理,升华诗句的内涵。)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学习第1、2句。
(1)先学习名词“日、香炉、紫烟、川”的意思,再学习动词“照、生、看、挂”的意思。
(2)图文结合,理解第1、2句诗的意思。
2.学习第3、4句。
(1)诗人远望瀑布如白丝带挂在山前,接着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们一起朗读后两句诗找一找答案吧!
(2)学习方法同第1、2句,分别学习每个字词的意思。
(3)重点理解“三千尺”使用的修辞手法——夸张,并拓展延伸夸张的使用方法。由“九天”拓展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合课文的插图,想象一下这两句诗: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师引导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景色,和诗人一起感受瀑布的美。总结: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作业布置
1.选用相关同步练习。
2.背诵课文。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句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它是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抓住瀑布的动态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与壮丽。
这两首诗都用凝练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告诉我们要热爱大自然,并懂得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识字、写字是小学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通过不同的方式朗读古诗,使学生能够在语境中检查字音,巩固生字;识字环节中,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最后,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为下面品读古诗作好铺垫。小学第一学段古诗教学重点是在品读中知意,读重于解。因此,通过图文结合帮助学生品味诗句,启发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美景,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入诗的意境中,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朗读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