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8 古诗二首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8 古诗二首 教案

资源简介

18 古诗二首
教材第81~83页
1.会认“绝、径”等生字,读准多音字“似”,会写“绝、灭”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根据教师的范读读出停顿、节奏。
3.借助课文插图,想象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的想象及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识字写字,朗读并背诵课文。
让学生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感悟古诗中蕴含的情感。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图片。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利用启发提问法、情境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创设情境和提问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等。
【学习方法】
运用观察法、讨论交流法、小组合作法,深入思考问题,主动进行探究学习。
2课时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学了不少古诗,本学期我们还学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两首古诗——《江雪》和《敕勒歌》吧!(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
1.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特别要注意听自己不认识的字。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多读几遍,试着读出节奏。
3.同桌互读,帮助纠正字音。
4.指生读,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强调“舟”是翘舌音,“踪、苍”是平舌音,“径、踪、笼、苍、茫”是后鼻音,“野”是整体认读音节。
5.男女生合作读,分组读,齐读。
6.师生间、学生间适时评价。
指导书写
重点字:
灭:上横不宜太长;点撇左右呼应;长撇正对横画中点起笔,捺画在撇画中部偏上起笔,撇捺舒展。
独:“犭”撇画斜度一致,竖钩弯弧自然。“虫”竖画从“口”中间直下,点画位置恰当。
野:左部稍短,右部稍长。“里”横向笔画排布均匀,竖画正直,最后一笔为提。“予”宽度适中,竖钩端正。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展示一些雪中的山水图片,提问:大家想一想,在这样的雪景中,如果有一条江,江上会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诗人柳宗元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江雪景色。(板书课题:江雪)
探究新知
一、学习《江雪》
(一)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句诗。
(1)提问:“千山”和“万径”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千”和“万”是实指吗?
引导学生理解“千山”“万径”是虚指,形容山多路多。
(2)提问:“绝”和“灭”又是什么意思呢?从这两个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绝”是绝迹,“灭”是消失,从中感受到环境的极度寂静和寒冷。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描绘的画面。
总结: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都没有人的踪迹。
2.学习第3、4句诗。
(1)提问:在这样寒冷寂静的环境中,出现了谁?从“孤”和“独”这两个字,你能体会到什么?
渔翁。渔翁的孤独。
(2)提问:“蓑笠”是什么?渔翁为什么要在这样寒冷的下雪天独自钓鱼呢?
“蓑笠”指蓑衣和斗笠。渔翁在这样寒冷的下雪天独自钓鱼,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①生活所迫。②个人喜好。③寻找心灵的寄托和安慰。④渔翁并非真实存在的,诗人借助下雪天独自钓鱼的渔翁形象反映自己孤独的心境。
(3)请学生描述这两句诗的画面。
总结:江面上有一条孤单的小船,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独自在大雪纷飞的寒冷江面上钓鱼。
(二)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再读古诗,思考:诗人描绘这样一幅冰天雪地、人鸟绝迹,只有渔翁独自垂钓的画面,仅仅是在写景吗?他想通过这首诗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呢?
2.介绍《江雪》的创作背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他从政坛新星沦为“罪臣”,家族蒙羞,亲友疏离。在母亲去世后的次年寒冬,他创作了这首诗。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结合背景资料和诗句内容,谈谈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4.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诗人借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表达自己在遭受打击和排挤后,虽然孤独寂寞,但依然坚持自己的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困境中不屈服的精神。
(三)朗读背诵。
1.教师指导朗读,读出诗句的节奏和韵味,前两句语调低沉缓慢,表现出寒冷寂静的氛围;后两句语调稍强,体现出渔翁的孤独和坚韧。
2.师范读,学生跟读,再自由练读。
3.多种形式朗读,如分男女读、小组赛读等,在朗读中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4.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描绘的画面,尝试背诵古诗。先自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最后全班齐背。
二、学习《敕勒歌》
导入: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很多美丽的景色。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去草原看一看。
课件出示草原的图片,并配有音乐,引导学生欣赏草原的美丽景色后,让学生谈谈感受。
过渡:碧蓝的天空,如茵的草地,成群的牛羊,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哪!北朝曾有人用简短的27个字向我们概括了草原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北朝民歌《敕勒歌》吧!
简介:敕勒族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之一,《敕勒歌》是敕勒族的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1.引导学生想一想:对照画面读古诗,诗中哪几句描写了图中的内容?
2.课件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1)出示“阴山”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简介:敕勒族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之一。敕勒川是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阴山脚下。
(3)相机指导学生理解“川”是“平川、平原”的意思。
(4)出示圆顶帐篷和圆顶帐篷形状的蓝天,对比感受“天似穹庐”的意思。
①指导学生理解圆顶帐篷是草原上人们住的房子。
②引导学生仔细看看,这些房子的屋顶的形状就像蒸笼的盖儿,而天空就像圆圆的屋顶笼罩在原野上。这正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5)理解生字意思。
①似:好像。
②庐:本义指房舍,“穹庐”指的是游牧民族居住的圆顶帐篷,用毡子做成。
③笼:多音字。出示鸟笼图片,点拨“鸟笼”中“笼”的读音是lónɡ,当表示动作时“笼”读lǒnɡ,如本课的“笼盖”。请同学用双手做屋顶,感受“笼盖”的意思。
④野:课件出示“田野、原野”的图片,强调古诗中的“四野”指的是原野。
3.想象画面,理解诗句。
(1)课件出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理解词语意思。
“苍苍”“茫茫”在形容不同的事物时有不同的含义。
①“天苍苍”是天很蓝的意思。(课件出示蓝天的图片,指生读“天苍苍”。)“松柏苍苍”形容松柏翠绿翠绿的。(出示词语“松柏苍苍”及松柏图片。)
②茫:出示一望无际的草原图片,引导学生读词语“野茫茫”;出示白雪覆盖山野的图片,读词语“白茫茫”;出示望不到边际的大海图片,读词语“大海茫茫”。
(3)小组交流理解诗意:天蓝蓝的,草原一望无际,一阵阵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呈现出又肥又壮的牛羊。
(4)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一边读诗句一边想象画面。
(5)描绘画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多么美丽,多么广阔的草原啊!这简直就是一幅图画:远处是雄伟的阴山,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美丽的草原无边无际。这里有成群的牛羊,这里是牧民可爱的家。
4.读整首诗,小组内互相听一听,评一评。
5.小组派代表有感情地读古诗。
6.结合课文插图练习背诵,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古诗背诵下来。
作业布置
1.选用相关同步练习。
2.搜集有关古诗的资料。
《江雪》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借江边垂钓的渔翁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心中的孤寂,借外部世界的纯洁寂静表现出一种孤傲清高的心灵境界,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的心境。《敕勒歌》描绘了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殷实富足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我们欣赏了柳宗元笔下的江雪景色,游玩了辽阔无边的草原,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与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大自然就是一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笔把它画出来吧!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采用“一读二想三积累”的方法来学习。一读:学习古诗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古诗音韵之美。二想:抓住关键词语和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借助音乐、画面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让诗中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三积累:通过拓展、训练等方式,感受古诗语言的优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及表达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