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六上 12. 故宫博物院(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六上 12. 故宫博物院(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故宫博物院
12*
故宫又称紫禁城。
紫:紫薇垣(天帝之宫),天子的居所。
禁:守备森严,常人难以涉足的禁区。
··
故宫又称紫禁城,这是因为紫字取名于紫宫,紫宫又称天帝之宫。
古时,人们将天上的星宿划分为三垣、二十八星宿和其他星座,“三垣”指三个宫城的意思,即太薇垣,紫薇垣、天市垣。紫薇垣在中间,称为中垣,于是古人便认为这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即天帝之宫。
封建时代帝王被认为是天帝之子,即天子,那么天子打理朝政和居住的地方皇宫,自然应该是人间的“天上宫阙”,又因为皇宫是禁区,一般人不能涉足,所以故宫又叫紫禁城。
威武 矗立 辉煌 矫健 轮廓 气氛
点缀 蔓延 废墟 烟雾缭绕 庄严肃穆
迥然不同 井然有序 惟妙惟肖
词语积累
3.形容整齐有条理的样子。 ( )
2.很不相同。 ( )
1.形容一种朦胧的,看不清东西的感觉。( )
迥然不同
井然有序
烟雾缭绕
填一填
时间顺序:一般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写清建筑物的结构、空间的位置和事物的表里、大小、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
逻辑顺序:常用以说明事理,以推理过程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说明文的基本写作顺序有哪些?
思考
速读课文,圈画出交代作者行踪变化的词语,完成课后的故宫平面图,记住十三个地名。
一、结合所给的材料、图,读通课文,整体感悟。
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
(第1~2自然段)
主要从整体上介绍故宫,包括名称、历史、形状、面积、风格等。
介绍了故宫的“前朝”,也就是“三大殿”。
第二部分:
(第3~10自然段)
第三部分:
(第11~15自然段)
介绍了故宫的“内廷”。
第四部分:
(第16自然段)
最后一段对故宫作总的概括,再次强调其艺术特点。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的特点,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在前朝的三大殿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大殿?为什么?
太和殿。因为它是三大殿的中心,是举行重大典礼的所在地,是最能显示皇威的地方;它还是故宫建筑群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特点。
深入探究
两个“立足点”分别是正中的“朱漆方台”和“雕金蟠龙”。下面以“方台”为立足点,依次向上、向后、向左右两旁写,上面以“雕金蟠龙”为立足点,依次向上、向周围写。
在介绍太和殿时,立足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介绍的?在书中圈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深入探究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都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太和殿为什么会设在中轴线上?殿内陈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1.强调了皇权这个中心。
2.彩绘了众多的龙的图案。
3.因为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龙是皇权
的象征,以众多的龙来突出皇帝的威严。
深入探究
在内廷作者重点介绍了什么?为什么?
乾清宫。因为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批阅奏章的地方,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
深入探究
“后三宫”的图案和“前三殿”有什么不同?
后三宫的彩绘中,凤凰的图案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飞凤、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和前三殿相比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
深入探究
通读课文,体会作者写作时流露的思想感情。
深入探究
对建筑物的精美
劳动人民的智慧
历史价值

赞美
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
说明对象的特征: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宏大壮丽、风格独特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
说明方法:分类别 列数字 打比方 作比较
说明语言:准确
说明类别:事物说明文
总结归纳
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作诠释:在北京城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广场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
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太和殿的规模宏大,突出了它的雄伟壮丽。
打比方:弯弯的内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摹状貌:生动形象说明了太和殿内部装饰的富丽庄严。
作比较:通过和内廷的比较,突出太和殿的雄伟壮丽。
故宫从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修建,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至今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它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在当时社会条件下,能建筑这样高大雄伟的建筑群,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在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课外拓展
故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很多,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如果全部说明,难免太多太杂,中心不突出,读者也不便了解。所以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的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说明对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课外拓展
板书设计
故宫博物院
(1-2)总

(16)总
位置:历史、建筑地位、总体布局、外观概貌、建筑总体特点
前朝(三大殿)
外形
内景
位置
用途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11)——承上启下
(12-15)
内廷
后三宫
御花园
回望故宫,强调艺术特点
空间顺序(南——北)+游踪
规模宏大
建筑精美
布局统一
风格独特
(3-10)
设计要求:
1.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来介绍;
2.有恰当的开场白、过渡语和结束语;
3.有自己的创意。
争当最佳小导游:选择家乡最熟悉的一个景点,设计导游词。
课后作业12《故宫博物院》导学案
课题 故宫博物院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自主读懂四份材料的内容。 2.感受故宫博物院的雄伟壮观,感受故宫博物院的中华文化底蕴。认识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四份材料的内容,感受故宫博物院的雄伟瑰丽,激发民族自豪感。 2.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和策略。
课前准备 1.制作故宫建筑图片课件。(教师) 2.借助工具书读通课文,理解字词。(学生) 3.搜集有关故宫博物院的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1.欣赏一组故宫建筑图片。 2.引导学生用成语形容这些建筑。 3.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1.欣赏故宫建筑图片。 2.用合适的成语形容这些建筑。 3.读课题。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 挑选的图片要特点鲜明,有代表性,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建筑的壮观,激发他们的自豪感。
二、确定任务,自主探 究(用时:18分钟)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感知本课的呈 现形式。 指导学生了解每一份材料介绍了什么内容。 2.出示本课的学习任务: (1)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 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2)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 3.故宫之旅初体验。 4.提出小组学习要求: (1)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确定学习任务。 (2)小组合作,了解四份 材料的内容,选择适合学习任务的材料重点阅读。 (3)小组确定学习成果呈现方式。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把带拼音的字读正确,把课文读流利。 (2)学习小组合作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互检查、纠错(3)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本课的构成:由四份材料组成,每一份材料介绍了什么。 材料一:整体介绍故宫博物院的结构。 材料二:介绍太和殿的传奇经历。 材料三:故宫博物院的简单介绍,以及2011年7月2日起施行的参观方案。 材料四: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 2.阅读并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 3.假如你是一个导游,面对从未到过故宫的家人将如何制定游玩的路线图呢? 4.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1)故宫之旅定线路,选择一个学习任务。 (2)了解四份材料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学习,深入阅读。完成学生活动卡。 (3)确定学习呈现方式。在组长的安排下合作完成。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巡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与指导。
三、学后交流,展示成果(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说说课文提供的四份材料的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交流小组确定的学习任务,以及选用材料内容和理由。 3.指导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1)指导交流任务一: ①说说制定的故宫一日游的计划书及理由。 ②指导学生归纳材料一中提到的各宫室的特点。出示图片直接感受。指导学生感悟太和殿的重要性,从而明白此处安排的游览时间应该是最久的。③指导学生出示参观路线图,并说说这样画的理由。(2)指导交流学习任务二: ①指导学生以导游词的方式介绍一两个景点。 ②以评选最佳小导游的方式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抓住宫殿特点,结合材料二介绍太和殿。 汇报交流。 1.说出四份材料的不同内容。 材料一:介绍游览路线、故宫博物院的各个宫殿的特点及功能。其中以太和殿介绍最为具体。 材料二:修复太和殿的小故事。 材料三: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特点及参观方案。 材料四: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 2.汇报选择的学习任务,以及选用的辅助材料。完成任务一要认真阅读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其他材料略读。完成任务二要认真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其他材料略读。3.按不同任务进行成果展示,(1)汇报学习任务一: ①推选一个学生为代表进行班级交流,说说故宫一日游的计划书及理由。②在老师的帮助下归纳各大宫殿的特点,了解太和殿是最重要的一个宫殿,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进行参观。挑选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③推选一个学生为代表介绍本组的参观路线图并说说理由。 (2)汇报学习任务二: ①“我是小导游”:用导游词来介绍一两个景点。②评选“最佳小导游”。 1.在展示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运用读到的材料。 2.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要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把意思讲清楚。同时要指导学生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3.“我是小导游”的展示,要重点关注景点内容是否讲清楚了。 4.评选“最佳小导游”时,可从声音、仪态、是否说清景点特点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课堂小结,拓展资料(用时:2分钟) 1.指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2.布置作业:继续搜集故宫博物院 的相关资料。 1.说说自己的收获。 2.课外搜集故宫博物院的其他相关资料。 课外搜集资料,给学生提供搜集途径。【教学目标】
1.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筛选阅读材料。
2.从各种相关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完成故宫参观路线图的设计。
3.对材料中重要信息进行组合,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1.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筛选阅读材料。
2.从各种相关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完成故宫参观路线图的设计。
【教学准备】优翼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1.出示视频,走进故宫,畅谈感受。
2.教师讲解:在中国有一座城中之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如果你去参观了,肯定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它规模的宏大、建筑的精美、布局的统一,特别是那些珍藏着的无数稀世珍宝,更和其建筑艺术一样闻名于世。这座城中之城就是“故宫博物院”。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明确任务,梳理方法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对比之前的课文,说说发现。
(1)师:同学们,请快速浏览这篇课文,对比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你有什么发现?
(2)读取任务,浏览全文。
师:打开课本,同学们会发现课文前的导读提示有两项任务,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读完后,和同学交流一下,你会根据不同的任务怎样选择阅读材料。
2.同学们做出判断之前请先读一读材料,看看材料分别讲述了什么?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把你的发现与同桌分享。
预设:同学们发现这篇课文是由四篇材料组成的,类型不同,有文字,有图片;出处也不同,材料一是选自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材料二选自姜舜源的《故宫史话》,材料三、材料四都选自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2)概括阅读材料的关键信息。同学们通过浏览发现这一次将会有四篇材料帮助我们完成任务。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这一次试着概括四则材料分别讲了什么。
预设:材料一:故宫布局和主体建筑(根据学生板书);
材料二:太和门的故事;材料三:故宫参观提示;
材料四:故宫平面图。
3.根据任务,选择材料。根据我们了解的任务,你会分别从四则材料中选择哪些材料来完成任务呢?
预设: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完成任务一;材料一、材料二,完成任务二。
二、筛选信息,完成任务一
1.回顾方法。同学们已经明确了帮助你们完成任务的阅读材料,下面开始完成任务一。任务一需要阅读三个材料,想一想在此之前我们归纳过“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有哪些?
预设:浏览内容法;勾画中心句;概括段意法;提取关键信息法;对比筛选法;查找资料法。
2.自学提示。请在阅读课文时,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思考哪些是参观路线的关键信息。提取关键信息,并做批注。
3.分享信息,梳理信息。请同学根据你的阅读批注,讲述你选择的阅读方法,分享你的发现。
4.浏览全文,发现结构。
(1)第1~2自然段是整体介绍故宫,从第3自然段开始是游览顺序,这是完成路线图的重点。
(2)关注游览顺序,提取关键信息。
交代行踪的词:“从……往里……,沿着……穿过……到……”“走进……”“进了……就来到……”“从……出……就到……”
方位词:“北面”“中心”“中轴线上”“后面”“往北”
(3)对照材料,把握信息。(材料三:有两个出口,但不可逆行;材料四:阴影部分不能参观。)
5.统整信息,完成任务。根据学生发现的关键词,请他们在自己的学习单上,用彩笔(颜色清晰)勾画出路线。
6.汇报评价,点拨指导。请学生分享,并进行评价。
主要路线:(由南向北)
路线一: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前朝(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内廷(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东六宫、西六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
补充路线二:进神武门,上燕翅楼,下来后去武英殿,再奔文华殿最后出东华门(参观特展,半日游览)
师点拨:同学们设计的路线大同小异,这是同学们认真阅读材料的收获。同时还要根据家人的时间,家人的身体状况,以及故宫博物院的特点来安排。近些年,故宫每年都在午门东西燕翅楼进行特展,展品都是几十年才展出一次的。因此在参观之前,查找资料合理安排路线也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对自己设计的路线图进行调整。
三、组合信息,完成任务二
1.回顾任务,挑选景点。
同学们完成第二个任务,你们需要选择一两个景点进行讲解,你们会选择哪些景点?
预设:太和殿;三大殿;内廷。
过渡:大多数同学选择一个景点的时候都首选了太和殿,让我们再一起走进文本,发现太和殿的特点。
2.聚焦太和殿,提取关键信息。
介绍太和殿,你会选择哪些内容来讲解?小组合作进行选择,并进行分享。
预设:整体样貌;太和殿的龙;太和殿的位置;太和殿的作用。
师点拨:同学们能抓住关键信息,介绍时还要有顺序,比如先说位置——样貌——特点——作用,还可以补充故事,突出特点时可以用上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小组合作,展示讲解。
小组合作介绍选中的景点,面向全班进行讲解。听众可以进行互动:补充、评价、提问。
教师按照学生需求,出示相关图片,并点拨:注意讲解时的语气,表达流畅,内容有趣、吸引人。
小结:同学们精彩的讲解令人意犹未尽,尤其是介绍三大殿的同学引用了“太和门”的故事,让讲解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有同学提出了一些疑问,看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故宫,才能挖掘出故宫博物院多年历史中的故事,让讲解更引人入胜。
四、总结全文,任务延伸
故宫博物院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它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很多(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今天我们只能从课文中窥其一斑,但我们的任务还会继续,大家可以观看《故宫100》,浏览故宫官网,统整搜集来的信息,完善路线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家人一起走进故宫,在这样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中感受它的魅力吧!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带着任务去阅读,初步理解四篇材料的内容,根据任务做出选择。为后面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做铺垫。
本课是这一单元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我先帮助学生复习了本单元“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并运用到本课两个任务中,然后借助方法,联系生活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再关注文本中描写最详细的太和殿,以理解太和殿的描写为台阶,帮助学生把提取的信息进行合理安排,完成讲解的任务,突破了本课难点。
文本是完成任务的资料,我通过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法提取关键信息,进行信息组合,较好地完成了本次教学任务。并延伸到课外,链接生活,感悟故宫的魅力,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第三单元 第12课 故宫博物院类文阅读-12* 故宫博物院
北京名胜古迹(节选)
陈亚丽
先就园林景观来看,作为皇家园林的北海公园,无疑是大手笔园林设计的典范。北海的布局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根据中国古老神话而来的。传说仙界的宫苑分“一池三山”,即“一池”东海,“三山”蓬莱、瀛洲、方丈。北海严格按照这个模式建造,“一池”是太液池,“三山”就是琼花岛、团城、犀山台。在这种建筑格局之下的园林,自然就多了一份庄重的气质。
相比北海公园的严格布局,苏州园林的布局可就没那么多典故可循了。它也不讲究对称,庭院回廊的设计极少有重复之处。苏州园林也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柱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hè),才能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游览宋元工笔云山或者倪云林的小品,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在山间”。
在苏州园林中游览,能忘记身在苏州城,但在北海公园中游览,却能感受到整个北京城的博大。北海里最著名的建筑物白塔,坐落在一个山顶的大型平台上:“巨大的塔身,沉郁,厚重,遮住半个天。在白塔身旁,居高临下,俯视京华,气象万千。环抱白塔的北海,是面擦得锃(zèng)亮的大镜子。整个北京从四外托着这面大明镜,笼罩在淡淡的白烟里。中南海的湖光烟树对面相望;故宫化作一面黄琉璃瓦的海洋;西山黛色,若有若无。环顾天宇低垂,陷到脚下。这时,谁不无忧无虑、心旷神怡呢!”  
1.解释词语。
(1)居高临下:
(2)心旷神怡:
2.仙界的宫苑分“一池三山”中 “一池” 指 ,“三山”指 、
;北海公园的“一池三山”中 “一池”是 ,“三山”就是 、
、 。
3.用“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用“ ”画出拟人句。
4.北海公园和苏州园林有什么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1)占据高处,面向低处。形容所居位置可以控制全局、极为有利。
(2)心情愉快,精神舒畅。
2.东海 蓬莱 瀛洲 方丈 太液池 琼花岛 团城 犀山台
3.示例:环抱白塔的北海,是面擦得锃亮的大镜子。 中南海的湖光烟树对面相望。
4.在苏州园林中游览,能忘记身在苏州城,但在北海公园中游览,却能感受到整个北京城的博大;苏州园林的布局没那么多典故可循,而北海的布局是根据中国古老神话而来的。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yào)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kān),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1.根据意思,从短文中找出合适的四字词语。
(1)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 )
(2)形容气势极其宏壮雄伟。 ( )
(3)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 )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云冈石窟反映了 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 化的过程。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 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 社会生活的反映。
3.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为什么说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
参考答案
1.(1)丰富多彩 (2)气势磅礴 (3)前所未有
2.佛 民族 佛 北魏
3.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早中晚期的云冈石窟的不同特点。
4.云冈中期石窟出现了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故宫博物院》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的一篇略的课文。课文由四则材料组成。第一则材料按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第二则材料则补充介绍了太和殿的毁坏和修复;第三则材料引用了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出示的对故宫博物院的简单介绍和参观引导,第四则材料则出示了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课文前的导读部分提出了两个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学习这篇课文,既可以从中获得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可以增强我们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同时,在根据阅读任务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也能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材料,建立整体把握、重点理解的阅读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
2.了解方位词在空间说明顺序中的重要作用。
3.能画出故宫的路线图,并选择其中一两个景点进行讲解。
4.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他们民族创造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故宫建筑群的宏伟壮丽,学习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中“从实际出发,遵循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形象感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性情陶冶与知识拓展相结合以及以学生本位”的原则,本节课所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
1.讨论法和点拨法结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提醒学生注意方位
词的。在老师的点拨下,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图示法。利用故宫博物院的平面图配合相关景物图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
3.延伸拓展法。不局限于《材料一》对故宫的介绍,其他几个材料也从不同角度对故宫博物院做了介绍。学生在学习时,要学会根据任务来选择阅读材料和合适的阅读方法。
说教学过程:
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多媒体呈现教材中的故宫图片(1.平面图 2.平面示意图),通过谈话,使学生了解故宫博物馆的宏伟壮观,了解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写作顺序,画出有关的方位词。
2.指名回答。
(1)交代行踪的词:“从……往里走……”“沿着……穿过……就到了……”
“走进……”“进了……就来到……”“从……出来……”
方位词语:“北面”“中心”“中轴线上”“后面”“往北”…… 引导学生找方位词,既让学生明确了路线,建立了空间意识,又让学生学习了按空间顺序说明的写作手法。
3.全文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
(总—分—总)总(1—2段):概括说明了故宫博物院的位置、历史和在古代宫殿建筑群中的地位,简单介绍了故宫的整体布局,指出故宫建筑群的特点。分(3—15段):按空间顺序依次介绍故宫的建筑。
总(16段):赞美故宫雄伟建筑。
在学生明确空间顺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分清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整体上把握了文章思路。
(三)再读课文,探究学习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抓住故宫博物院的哪些特征来写?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独特风格”)
2.小组交流讨论,生发言,师小结:
(1)规模宏大:“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宫城呈长方形……房屋九千多间。”“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雄伟壮丽。”
(2)建筑精美:“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有汉白玉栏杆围绕着,栏杆上面刻着龙凤流云……”
“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轮廓非常优美。”
(3)布局统一:①紫禁城有四座城门:东、西、南、北各一座。②三大殿都建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③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 引导抓住重点词句,交流、体会故宫建筑群的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感受各建筑的特点。
(四)研读第8自然段
1.课文重点介绍了哪个宫殿?(太和殿)
2.作者具体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
①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共七米多高),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鳌头)。②外观气势雄伟,色彩壮丽,是故宫最大的殿堂。③内部装饰庄严富丽。④位置和功用——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3.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太和殿是“前朝”乃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作者以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作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使读者既对故宫的“心脏”──太和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又能由点到面,对故宫的整体特点产生比较深刻的印象。 引导对太和殿进行重点研读理解,一来加深学生对这一景点的印象和认识,有助于解决阅读任务二“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二来也引导学生学习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学习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这两部分的内容。小组内交流。
2.结合材料四《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再次回顾复习材料一的内容。 根据材料一的阅读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材料二、三,利用材料四的示意图,加深对材料一的理解,帮助学生加深对故宫的空间布局的认识,从而解决任务一。
(六)课文小结。
材料一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突出表现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艺术风格。材料二介绍了太和殿被修复的起因和经过,表达了对梁九技艺的赞美和对古人智慧的敬佩之情。材料三介绍了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且已经对外开放。材料四介绍了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
六、说板书设计
本次板书根据课文的四则材料展开,分别陈列各则材料的组织结构和主要内容,清晰明了,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有效把握材料信息。
12.故宫博物院
总:位置、历史、建筑地位、总体布局 建筑精美 分: 前朝,内廷
材料一 总:赞美故宫雄伟建筑 人民智慧
起因:太和殿西侧的御膳房起火,蔓延到太和殿。
材料二 经过:梁九解难——利用木模型,完成对太和殿的结构搭建 结果:康熙三十六年,太和殿落成
材料三 故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已经对外开放
材料四 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12 故宫博物院
基础掌握 1.我能给画横线的字注音。 矗立( ) 金銮殿( ) 水榭( ) 鸣钟击磬( ) 琉金( ) 贞门( ) 气氛( ) 迥然不同( )
我会写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七米,面积近两千三百八十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 ) ·后三宫的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 ) ·弯弯的内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
我会理解下面的词语。 矗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迥然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井然有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感知 说说每段材料的写了什么。 材料内容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
实战演练 请你为家人设计故宫一日游,并画一张故宫游览路线图。
提出疑问 关于这篇课文,最想问的问题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