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6年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9月调研测试卷历史参考答案
1~5 CDABC
6~10 DBCDA
11~15 ABBDC
1.C。题干核心信息为湖北盘龙城墓葬中的陶制器类、朱砂使用、玉器类型及功能,均与郑州商城(商文化核
心区)的文化特征高度一致。这一现象直接表明商文化的典型元素已传播至长江流域,故答案为C项。
其他三项均未体现,故排除A、B、D项。
2.D。题干核心信息为汉文帝拒绝繁琐礼仪,汉武帝却推动礼仪规范化、制度化。汉武帝时期,巩固大一统是
核心政治目标,而统一的礼仪制度是强化中央权威、凝聚国家认同、彰显皇权正统性的重要手段,故D
项正确。儒学只是服务于大一统的思想工具,故A项错误。B和C项与材料关系不大,故排除。
3.A。结合史实,张骞出使西域的真实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与佛教东传无关:而敦煌僧人将佛教传入
附会于张骞出使这一真实历史事件,本质是借助广为人知的历史叙事增强佛教传入的合理性与权威性,
进而扩大佛教在当时的影响,故A项正确。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历史史实,故排除。
4.B。两则案例均直接体现,私营工商业参与后,国家在相关物资采购上的支出显著减少,说明私营工商业的
发展能有效降低官方运营成本,故答案为B项。“私人揽买价格低”不等于“市场物价下降”,故A项错
误。材料未提及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故C项错误。题干中“私人买扑供羊”“行人揽买漆”是政府将采
购环节交由私人完成,并非打破垄断,故D项错误。
5.C。前期民众以经商为谋生手段、回避读书,尚勇好讼且信巫重释:后期则出现以典当为业、宴席追求奢华、
富人购置房产、买爵彰显地位等“僭逾之风”,从“重生存、轻礼制”转向“重财富、尚奢靡”,直接体
现经济发展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C项。“重农抑商政策强化”与材料意思相悖,故A项错误。
B和D项都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6,D。从表格可见,晚清时期财政收入结构变化显著,田赋比重下降,盐课、厘金、关税比重上升,反映经济
从农业向商业和现代经济转型。表格主要展示的是财政收入的结构,A项“政府开支庞大导致财政亏空”
在表格中没有直接体现。B项“农民的赋税负担不断加重”也不准确,因为田赋的比重在下降,虽然绝
对数值可能增加,但相对比重在减少。C项“西方列强控制中国财政经济”在表格中也没有直接体现。
7.B。1922年正值中国面临诸多外交困境,杂志内容涉及日本驻兵、山东悬案等,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强烈的
民族主义情绪,关注国家主权与尊严。A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始于1924年:C项错误,民间外交并非
始于此时:D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治改革主张。
9月调研测试卷(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2025学年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9月调研测试卷 历史
历史测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湖北盘龙城墓葬与郑州商城墓葬在文化特征上存在诸多共性。盘龙城墓葬中的陶爵、斝、鬲、豆、盆、簋、尊等,均是郑州商城墓葬的主要器类;盘龙城墓葬流行使用朱砂,这一现象在郑州商城墓葬中同样存在;盘龙城与郑州商城墓葬所出玉器均属二里冈文化常见器类,二者在玉柄形器与玉戈的随葬情况上也保持一致。这体现出
A.江汉平原已成为商文化的核心区域 B.商王朝通过军事征服控制南方
C.商文化的影响范围扩大到长江流域 D.区域文化的差异影响文明交流
2.据《史记》记载,汉文帝时期,公孙臣等人曾劝谏制定礼仪规范,文帝以礼仪繁琐不利于国家治理为由未采纳;汉武帝时期则“改正朔,易服色,封太(泰)山,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使礼仪规范化、制度化。这一变化主要服务于
A.巩固儒学的统治地位 B.削弱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C.恢复西周的礼乐传统 D.构建大一统的政治统治秩序
3.在敦煌莫高窟初唐第323窟的北壁,有一幅壁画为《张骞出使西域图》。这是敦煌僧人用绘画手法所描绘的唐朝以前文化交流的故事。这里描绘汉武帝击败匈奴后获得两个立佛模样的金人,因不知其名号,遂派张骞出使西域大夏国打探实情,在唐朝的佛教徒眼里,中国佛教的历史便始于此次出使。这一现象反映了
A.佛教借助历史叙事增强影响
B.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佛教东传
C.汉代与西域的佛教交流频繁
D.佛教在唐初三教斗争中失败
4.北宋熙宁年间,河北榷场博买契丹羊“公私岁费钱四十余万缗”,后改由私人买扑供羊,“所裁省冗费凡十之四,人甚以为便”;熙宁五年冬十月,神宗皇帝称:“前宋用臣修陵寺,令行人揽买漆,比官买减半价。”这说明宋代私营工商业发展
A.导致市场商品价格下跌 B.有利于减少国家财政支出
C.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D.打破了政府对市场的垄断
5.明朝万历时期,浙江湖州市王道隆谈到当地变化时说:: “成化 (1465——1487) 以前, 谋a飧者以兴贩为能, 养子弟者以读书为讳,哗者好勇而争讼,细民重释而信巫。今则市廛以质当相先,宴席以华侈相尚,拥资则富屋宅,买爵则盛舆服,钲鼓鸣笳用为长乐,差有僭逾之风焉。”这表明当时
A.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B.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C.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尚 D.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6.下表是晚清时期财政收入以及结构比例,根据表中信息可以推知,晚清时期
年代 田赋 盐课 厘金 关税
岁入(两) 比重(%) 岁入(两) 比重(%) 岁入(两) 比重(%) 岁入(两) 比重(%)
1842 29,575,722 76 4,981,845 13 / / 4,130,455| 11
1885 32,356,768 48 7,394,228 11 12,811,708 19 14,472,766 22
1888 33,243,347 42 7,507,128 10 13,600,733 18 23,167,892 30
1894 32,669,086| 43 6,737,469 9 13,286,816| 18 22,523,605| 30
1903 37,187,788| 38 13,050,000 13 16,252,692| 17 30,530,699| 32
1911 48,101,346 27 46,312,355 26 43,187,097 24 43,139,287| 23
(单位:两;厘金,自1853年开始征收的商业税)
A.政府开支庞大导致财政亏空 B.农民的赋税负担不断加重
C.西方列强控制中国财政经济 D.社会经济逐渐向现代转型
7.1922年北京《国民外交杂志》创刊,第一期刊登以下文章:《日本驻兵中国与中国之安危》《解决山东悬案条例》《太平洋会议之全体的观察》《国民外交盛衰与国家荣枯之关系》。据此可知该杂志
A.受到国民革命运动影响 B.反映中国社会的民族主义情绪
C.开启了民间外交的先河 D.主张进行政治改革以振兴国家
8.秧歌是我国北方农村地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抗战时期,华北各根据地展开新秧歌运动,许多村庄都建立了自己的秧歌队,排演《兄妹开荒》《穷人乐》等剧目,新秧歌音乐节奏强烈、活泼高亢,舞步轻快,节奏鲜明,深受群众的欢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秧歌成为社会主流娱乐活动 B.根据地民众文化素养提高
C.政治动员与民间艺术的结合 D.群众性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9.1950年3月,西南军政委员会颁发《关于纳粮民户可以人民币抵交公粮的通告》,“对用人民币交公粮的给予适当照顾,邻近大中城市的县,按9.8折缴纳,凡属交通不方便及距大中城市较远的县份,均按9.5折缴纳”。该项规定
A.推动农村土改运动深入发展 B.体现优先保障城市的粮食供应
C.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有助于金融秩序的建立与稳定
10.1986年11月,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森访华,邓小平把一张刚刚发行上市,面值50元的飞乐股票赠送给他。这一颇有象征性的赠送举动反映了
A.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展
D.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11.《俄瑞斯忒亚》是古希腊重要戏剧。在上演“弑母者”面对复仇女神与城邦法庭双重审判的场景时,由城邦青年组成的歌队始终在场,以“我们雅典人”的口吻引导观众思考:“当家族血誓与城邦法度冲突时,公民应当如何自处 ”这反映出古希腊
A.通过文化活动塑造公民精神 B.戏剧创作主要服务于政治生活
C.人文主义精神突破宗教束缚 D.家庭伦理与城邦法律难以调和
12.1666年,法国首相柯尔柏筹建驻罗马学院,选派学者常驻罗马研究古罗马建筑、法律与艺术,并将成果用于宫廷建设;法王路易十四通过凡尔赛宫的设计及宫廷文化展演,将法兰西塑造为罗马帝国文化遗产的继承者。这些现象表明
A.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欧洲文化趋同 B.法兰西借助古典传统构建国家认同
C.宗教改革强化了意大利文化影响力 D.法国完整继承罗马法形成大陆法系
13.19世纪初,霍乱自印度恒河三角洲随殖民贸易蔓延至欧洲,欧洲医学界最初称其为“东方疫”。1854年意大利医生菲利普·帕齐尼发现霍乱弧菌后,欧洲医学界仍将其命名为“亚洲霍乱”,并宣称亚洲的“热带气候”“卫生陋习”是疾病根源。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A.对于疾病的科学认知有其特定的过程
B.殖民主义视角下欧洲中心的文明叙事
C.欧洲在近代医学发展中有话语主导权
D.殖民扩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疫病传播
14.右图为全球货币贬值的经济体数量的变化示意图,1930年后曲线的上升反映出
A.美国罗斯福新政主导世界货币格局
B.第二次世界大战引发全球金融动荡
C.贸易自由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识
D.经济危机下国际货币体系失序加剧
15.1947年,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发表演说, “就今日国际关系的基本问题而言,我极其怀疑任何人能以透彻的智慧和深刻的信念来思考问题,如果不是至少在心中重温过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的希腊霸权争夺战)的时代以及雅典的覆灭。”马歇尔意在
A.强调历史学科在国际决策中的工具价值 B.以希腊为代表推动欧洲复兴计划的落实
C.为冷战寻求历史经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 D.借鉴历史战争教训避免美苏冷战的爆发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 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3分)
材料一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注: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任杭州太守。)
————摘编自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 1933年3月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间接地提到应该采取措施保护这个国家面临危机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了应对这两种危机,罗斯福建议国会通过《紧急资源保护工程法》,据此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到1933年6月,有27万名青年被征募,他们在1330个野营地上进行资源保护性工作,包括土壤保护,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和救援等。
————摘编自滕海键《民间资源保护队的缘起和历史地位》
材料三 建国初期面临着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庞大的“失业大军”,据统计全国城镇失业人口达400万之多。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必须认真地进行对于失业工人和失业知识分子的救济工作,有步骤地帮助失业者就业。”政务院颁布了《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强调“救济办法应以以工代赈为主,而以生产自救、转业训练、还乡生产、发给救济金等为补助办法”。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拨出4亿斤粮食作为失业工人救济基金。人民政府还广开就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新中国成立后解放比较早的地区,经济得到迅速恢复,生产建设工作全面展开。许多企事业单位和部门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失业人员中自行招收大量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作。1950年12月底,失业工人重新就业者已达120余万人,其中国营工矿企业就新吸收了约60万职工,失业知识分子解放以来经过各种训练、招聘,以及个别安置,参加各种工作者约100万人。
————摘编自李光田《试论建国初期失业工人的救济与安置》
(1)根据材料一指出范仲淹赈灾的具体措施并解释“荒政之施,莫此为大”的含义。(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民间资源保护队成立的背景。(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建国初期解决城镇失业问题措施的特点。(6分)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解决城镇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阶段 时间范围 主要内容
“前春秋大一统” 先秦到西晋 这一阶段以《公羊传》对《春秋》“春王正月”的解释为思想依据,核心是“尊王攘夷”,强调华夏汉族的正统地位,秉持“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将不行礼义的夷狄视为“禽兽”,严格限制少数民族入居中原或成为中原主宰。
“后春秋大一统” 西晋到隋唐 “唯华夏可建正朔”的桎梏被打破,少数民族也可建立正朔、实现“君天下”,一统主体从华夏一族扩展到多民族。民族观念上,夷狄逐渐被视为人,否定了“夷狄为禽兽”的旧观念。制度上,中原成为多民族聚居区,四方少数民族区域逐步向羁縻州制度转变。
“前中国一统” 辽宋金西夏 各地区、各民族基本进入封建制,中原与地方民族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北朝上升为宗主,在中原以汉族为主统治时期被以少数民族为主统治时期所代替。政治格局上,全国出现多王朝与列国并存的局面,但均被视为“一个中国”。民族关系上,少数民族不再刻意附会为“炎黄之后”,而是自树本族。
“后中国一统” 元明清时期 这一阶段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华一体”国家,消除了经济政治上的分割状态。民族思想上, “华夷一家”“中外一家”成为共识,各族均被纳入同一中国,不再以族类和地域划分。制度上,元朝首次实现统一的多民族中国,清朝进一步巩固完善,将各族纳入统一行政体系。
————摘编自张博泉《“中华一统”论》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正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16—17世纪,西班牙传教士对亚洲的茶俗有所记录,但民众更偏好美洲巧克力,饮茶之风未流行。18世纪,法国波旁王室入主西班牙,贵族效仿法式饮茶风尚。科学家如御医拉韦丹通过实验论证茶的抗菌、助消化功效,促进茶在知识界传播。19世纪中期,随着卫生运动兴起,德阿亨塔等学者进一步肯定茶的保健价值。同时,君主立宪制下自由派精英推崇英法文明,将饮茶视为“自由、文明”的象征,茶逐渐成为王室贵族社交场合的标配,文学作品也反映此风尚。
————摘编自陈彦喆《近代以来西班牙茶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材料二 晚清民国时期,广西六堡茶的外销路线可分为出山、出海及海外之路。其出山依托六堡河、贺江等水路,经封川汇入西江;出海则借西江航运至广州,再经香港转口;海外运输先抵新加坡,后借马来亚铁路深入锡矿区。粤商在此过程中形成联庄经营网络,总号与分号紧密协作,或通过协议保持固定业务关系,六堡茶的转运多由联号负责人接应,如郁南中转、广州转运皆有专人负责。运输工具亦随技术迭代升级,从内河木船到远洋飞剪船,再到蒸汽轮船,运输效率持续提升,使六堡茶外销范围从南洋锡矿区逐步扩展至东南亚多地。
————摘编自邵凡晶《晚清民国时期广西六堡茶的外销之路及其群体互动研究》
材料三 全球茶叶贸易长期呈现不对称格局,发展中国家虽为主要产茶区,却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传统拍卖市场由伦敦、汉堡等西方城市主导,形成“南茶北价”的固化模式,即便印度加尔各答、斯里兰卡等亚洲拍卖市场近年扩容,发展中国家茶叶出口价仍仅为终端零售价的10%-20%。发达国家通过严苛的技术壁垒设限,如欧盟将茶叶农残检测项目从80余项增至480余项,迫使发展中国家投入年均超亿美元的合规成本,部分中小茶企因无力承担而退出市场。跨国企业凭借品牌优势垄断终端渠道,通过在爱尔兰、新加坡等低税率地区设立总部转移利润。同时,跨国资本以长期低价租赁方式控制优质茶园,利用“环保认证”“碳信用”等概念进行溢价交易,而发展中国家因缺乏话语权,难以分享绿色经济红利。
————摘编自居祥《近70年来全球茶叶贸易空间格局演变及其趋势》
(1)根据材料一分析18——19世纪西班牙饮茶之风流行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民国时期广西六堡茶外销的主要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前发展中国家茶产业在全球贸易中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应对措施。(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