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六上 15. 金色的鱼钩(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六上 15. 金色的鱼钩(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同学们,在第2单元我们一同领略了长征的壮丽史诗,那这首《七律·长征》大家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齐声背诵这首诗。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征的艰难险阻和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现在谁来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内容?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中央红军长征前约8.8万人,到达陕北后只剩下约七千人。
了解背景
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现在的川西北若尔盖地区。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需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吞没。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变成漫漫泽国。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
他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
朗读描写外貌的句子,思考: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位吃苦耐劳的革命老战士。
老班长
15
第一课时
老班长和金色的鱼钩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说鱼钩是金色的呢?
课题质疑
自读课文。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找到文中提示时间的词语,并尝试概括不同时间段对应的情节。
颧骨 青稞面 搪瓷碗 衰弱
和面 收敛 疙瘩 奄奄一息
quán
liǎn
tánɡ
yǎn
抽噎 瞻仰

字词学习

zhān
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难读的生字词?
shuāi
huó
形容气息微弱。
恭敬地看。
我瞻仰着人民英雄纪念碑,感叹着先烈的英勇。
概括情节
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
1
4
6
20
23
地点
人物
人物
任务
(第1自然段):写了1935
年秋天,老班长受命照顾我们三个病号。
(第3~5自然段):老班长用针弯成鱼钩钩鱼,让战士们喝上了鱼汤,但他自己从来没有吃过一点儿鱼。
(第6~19自然段):“我”发现老班长吃草根和鱼骨的真相,与老班长发生争论。
(第20~22自然段):“我”因为知道真相咽不下鱼汤,却不得不在老班长的命令下大口喝下。
(第23~34自然段):老班长在大家即将走出草地时壮烈牺牲。
接受任务
弯钩钓鱼
发现秘密
含泪喝汤
悲壮牺牲
主要内容
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颂扬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体会形象
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描写老班长的句子,并在句子旁的空白处作好批注。完成后,小组合作交流分享。
看老班长的“外貌””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老班长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班长只有三十多岁,为什么是这般模样?
老班长饱经风霜、吃苦耐劳。
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辛。
察老班长的“神态”
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飘着一丁点儿野菜。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哎!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来了,嘴边露出了意思笑意。
这里有老班长的两次“笑”,联系上下文进一步思考“笑”的原因。
表现了老班长对小同志的关心与爱护。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
关注动作和神态细节
舍己为人
“皱着眉头”写出了老班长咽草根以及鱼骨头时难受的样子。
“收敛了笑容”“拧成了疙瘩”此时老班长在担心小战士们的身体状况,怕大家走不出草地。
尽职尽责
思老班长的“言”
“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老班长的话语,字字千钧,充满力量
忠于革命,关爱小战士
在生命垂危之际,老班长的话语。
“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表示声音断断续续。(突出了老班长很虚弱)
别浪费
一定
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也不肯喝鱼汤,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三位小战士,而把死亡留给自己,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忘记要鼓励小战士们克服困难,坚强地走出草地。他太无私、太伟大了。
牢记使命
观老班长的“行”
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从“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你想到了什么样的场面?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老班长怎样的品质?
坚强的革命意志
尽职尽责
为他人着想
作者除了直接描写老班长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还通过“我”的情感变化,为老班长的形象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进一步突出了老班长的崇高品质。
情感变化
文中“我”有三次流泪,每一次泪水都饱含着不同的情感。
·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第一次哭:是“我”对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饱含敬意的“哭”,也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无奈的“哭”。
第三次哭:是“我们”对老班长的热爱和痛惜。
第二次哭:这泪水中包含着“我”复杂的内心情感,有无奈、有不忍,更多的是感动。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
·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
对话描写
结合前面对老班长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说说对话描写对刻画老班长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对话是对老班长的正面描写,能直接体现老班长对小战士的关心,还有他坚定的革命信念,让我们更能感受到他的性格和品质。
心理描写
除了对话,文中“我”的心理描写也是一大亮点。请找出相关句子,思考这些心理描写对表现老班长形象有什么作用?
“我”的心理描写是侧面描写。从侧面衬托出老班长尽职尽责、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关心他人的品质,让我们知道老班长的行为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老班长的精神多么令人敬佩。
这篇小说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如果让你拟一个题目,你会起什么题目?
《无私的老班长》
《草地守护者》
《金色的鱼钩》
大家想一想,鱼钩本身是铁制的,容易生锈,为什么作者却说它闪烁着 “金色的光芒”?这 “金色” 仅仅是形容颜色吗?
那 “金色的鱼钩” 作为题目,除了象征意义,还有别的作用吗?回忆一下,鱼钩在文中出现的频率,以及它和故事发展的关系。
“金色的鱼钩”不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更象征着老班长金子般闪耀的思想光芒。所以这个题目既贴合内容,又富有深意。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等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现在拿起你的笔,写下你想对老班长说的话吧。
老班长,我想对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情书写
在长征途中,像老班长这样的无名英雄还有千千万万。他们或许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为了革命胜利,不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生命。他们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这些精神丰碑将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希望大家能铭记先烈们的付出,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将这种红色精神传承下去!
总结升华
1.以博物馆导游员身份讲解《金色的鱼钩》的故事;
2.长征途中这样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搜集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的故事。
课后作业15* 金色的鱼钩 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金色的鱼钩》是统编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文章叙述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透过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映射出老班长闪着金色光芒的崇高的内心世界。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二、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复述故事。
3.通过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通过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重点)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感悟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2.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4.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五、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情景渲染
1.请同学们认真地看几幅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图片,说说看后你有什么感受?
2.在长征途中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太多太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草地,继续去感受那动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自由提问)
2.认真阅读课文导读后,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想想课文主要讲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
入情入境,重点赏析
1.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
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可以看出老班长在长征途中饱经风霜,长征的艰苦。)
(2)“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因为找到了一个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的东西的办法,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
(3)“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
(这里没有直接的外貌描写,但是我们可以从句子中进行拓展训练: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神,那眼神中一定充满忧虑。)
(4)“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5)“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步步朝他逼来。)
过渡:从老班长的外貌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
2.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①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②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③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①自由朗读,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白天,老班长要带着战士们行军,晚上宿营时有要忙着张罗食物,而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
②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的摸”等重点词朗读。
③说说此时自己内心的感受。
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
②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③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④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①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②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③指导分角色朗读。
A.老班长“奄奄一息”,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同时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
B.为救老班长时的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
(过渡语:为了伤员,老班长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 )
C.老班长牺牲时,战士们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过渡语:“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要走出草地,他却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此时,你该用怎样学习把握的感情呼唤他呢 ”)
品味金色,升华迁移
1.文章的主人公是老班长,但课题为什么不是“老班长”而是“金色的鱼钩”呢?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2.你觉得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
(五)拓展延伸
1.拓展阅读《草地夜行》。(如有时间分享学生们搜集的长征故事)
2.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如果有一天,你在博物馆里见到了这只鱼钩,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在以后的学习中你要怎么做呢 请写一写。(放歌曲《十送红军》)
(六)课文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当好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作业布置。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呢?
六、说板书设计
15* 金色的鱼钩
忠于党 忠于革命
舍已为人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小说的主要情节,体会老班长的人物形象。
2.能找到描写对话和心理的语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小说的主要情节,体会老班长的人物形象。
2.能找到描写对话和心理的语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准备】优翼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梳理情节
1.联系《七律·长征》,组织学生交流长征的相关资源。
(1)背诵诗歌,唤醒记忆。
师:同学们,在第2单元我们一同领略了长征的壮丽史诗,那这首《七律·长征》大家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齐声背诵这首诗。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征的艰难险阻和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2)拓展资料,了解背景。
师: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现在谁来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内容?(指名分享)
2.聚焦外貌,谈话导入。
(1)出示课文。
①朗读描写外貌的句子,思考: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位吃苦耐劳的革命老战士)
②师:作者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小说《金色的鱼钩》中的人物。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去认识这位老班长。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课题质疑:老班长和金色的鱼钩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鱼钩是金色的呢?
3.出示自学要求,梳理情节。
(1)自读课文。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找到文中提示时间的词语,并尝试概括不同时间段对应的情节。
(2)认读字词,夯实基础。
①师: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难读的生字词?
②颧骨 青稞面 搪瓷碗 衰弱 和面 收敛 疙瘩 奄奄一息 抽噎 瞻仰
重点指导:学生读准“衰”和“敛”,引导学生理解“奄奄一息”和“瞻仰”的意思。
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情节。
①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文中时间的词语和对应的情节。首先,谁找到了表示
时间的词语?(1935年秋天、一天、有一次、第二天、挨了一天又一天)很好,接下来,请大家根据这些时间词语,概括一下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
②交流小说的几个主要情节: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写了1935
年秋天,老班长受命照顾我们三个病号。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对老班长的外貌进行了简单而传神的刻画。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老班长用针弯成鱼钩钩鱼,让战士们喝上了鱼汤,
但他自己从来没有吃过一点儿鱼。
第四部分(第6~19自然段):“我”发现老班长吃草根和鱼骨的真相,与老班长发生争论。
第五部分(第20~22自然段):“我”因为知道真相咽不下鱼汤,却不得不在老班长的命令下大口喝下。
第六部分(第23~34自然段):老班长在大家即将走出草地时壮烈牺牲。
①用精练的语言给每一部分拟小标题。
接受任务→弯钩钓鱼→发现秘密→含泪喝汤→悲壮牺牲
②主要内容: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颂扬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4.过渡:通过梳理情节,我们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把握,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分析老班长的人物形象,感受他的崇高品质。
二、自主读文,体会人物形象
1.批注阅读,合作探究。
师: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描写老班长的句子,并在句子旁的空白处作好批注。完成后,小组合作交流分享。
2.交流分享,感悟品质。
(1)看老班长的“外貌”。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
①老班长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背有点儿驼,脸上布满了皱纹)
②老班长只有三十多岁,为什么是这般模样?(塑造一位饱经风霜、吃苦耐劳的老战士的形象,也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辛)
(2)察老班长的“神态”。
①关注老班长的两次“笑”。
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飘着一丁点儿野菜。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哎!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来了,嘴边露出了意思笑意。
师:这里有老班长的两次“笑”,联系上下文进一步思考“笑”的原因。表现了老班长对小同志的关心与爱护。
②关注动作和神态细节。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
“皱着眉头”写出了老班长咽草根以及鱼骨头时难受的样子,突出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收敛了笑容”“拧成了疙瘩”此时老班长在担心小战士们的身体状况,怕大家走不出草地,体现了他尽职尽责。
(3)思老班长的“言”。
①老班长的话语,字字千钧,充满力量。
“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这句话体现了老班长是一个忠于革命,十分关爱小战士的人)
②在生命垂危之际,老班长的话语。关注标点符号。
“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别浪费”和“一定”感受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也不肯喝鱼汤,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三位小战士,而把死亡留给自己,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忘记要鼓励小战士们克服困难,坚强地走出草地。他太无私、太伟大了。
(4)观老班长的“行”。
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①从“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你想到了什么样的场面?
②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老班长怎样的品质?(老班长坚强的革命意志,尽职尽责,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3.过渡:作者除了直接描写老班长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还通过“我”的情感变化,为老班长的形象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进一步突出了老班长的崇高品质。
4.关注“我”的三次“哭”。
师:文中“我”有三次流泪,每一次泪水都饱含着不同的情感。
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
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
第一次哭:是“我”对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饱含敬意的“哭”,也为自己无力
改变现状而无奈的“哭”。
第二次哭:这泪水中包含着“我”复杂的内心情感,有无奈、有不忍,更多的是感动。
第三次哭:是“我们”对老班长的热爱和痛惜。
聚焦重点,体会作用
1.聚焦对话。
(1)分角色朗读。
师:课文中有很多老班长和小战士们的对话,现在同桌分角色朗读这些对话,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和情感。
(2)体会作用。
师:结合前面对老班长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说说对话描写对刻画老班长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对话是对老班长的正面描写,能直接体现老班长对小战士的关心,还有他坚定的革命信念,让我们更能感受到他的性格和品质)
2.聚焦心理描写。
(1)师:除了对话,文中“我”的心理描写也是一大亮点。请找出相关句子,思考这些心理描写对表现老班长形象有什么作用?
(2)交流:“我”的心理描写是侧面描写。从侧面衬托出老班长尽职尽责、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关心他人的品质,让我们知道老班长的行为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老班长的精神多么令人敬佩。
四、感受精神,升华主题
1.小组讨论,探究题目深意。
师:这篇小说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如果让你拟一个题目,你会起什么题目?(《无私的老班长》突出老班长舍己为人的无私品质;《草地守护者》因为老班长就像一个守护者,尽心尽力照顾小战士们,守护着大家走出草地的希望)
2.深度剖析,感悟象征意义。
(1)师:相比而言,《金色的鱼钩》这个题目好在哪里?
(2)师生交流》
①大家想一想,鱼钩本身是铁制的,容易生锈,为什么作者却说它闪烁着 “金色的光芒”?这 “金色” 仅仅是形容颜色吗?(“金色” 象征着老班长的精神,他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品质像金子一样珍贵。)
②那 “金色的鱼钩” 作为题目,除了象征意义,还有别的作用吗?回忆一下,
鱼钩在文中出现的频率,以及它和故事发展的关系。(鱼钩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故事从老班长用鱼钩钓鱼开始,到最后 “我” 要把鱼钩送到纪念馆,它串联起了整个故事。)
“金色的鱼钩”不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更象征着老班长金子般闪耀的思想光芒。所以这个题目既贴合内容,又富有深意。
3.真情书写,表达崇敬之情。
师: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等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现在拿起你的笔,写下你想对老班长说的话吧。
老班长,我想对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总结升华,传承红色精神。
在长征途中,像老班长这样的无名英雄还有千千万万。他们或许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为了革命胜利,不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生命。他们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这些精神丰碑将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希望大家能铭记先烈们的付出,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将这种红色精神传承下去!
5.课后作业。
【教学板书】
15* 金色的鱼钩
接受任务→发现秘密→弯钩钓鱼→含泪喝汤→悲壮牺牲
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教学反思】
在完成《金色的鱼钩》的教学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反思,既有收获与感悟,也发现了存在的不足,现总结如下:
教学亮点与成功之处
背景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复习《七律 长征》和分享长征资料,有效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历史背景基础。
多元互动,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在体会人物形象环节,采用批注阅读、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引
导学生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深入分析老班长的形象。尤其是对老班长两次 “笑”、“我” 的三次 “哭” 等细节的挖掘,让学生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深刻感悟到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崇高品质。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积极表达,思维得到了锻炼,对人物的理解也更加立体、深入。
紧扣重点,突破难点
聚焦题目 “金色的鱼钩” 的含义以及对话、心理描写的作用,设计层层递进
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学生通过讨论、分析,不仅理解了题目的象征意义和线索作用,还明白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对刻画人物的重要性,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提升了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情感升华,落实德育目标
在 “感受精神,升华主题” 环节,通过让学生为文章重新拟题、书写想对老
班长说的话,引导学生将对老班长的敬佩之情转化为文字表达。最后的总结升华,将老班长的精神延伸到长征中的无数英雄,激发学生珍惜美好生活、传承红色精神的情感,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教学的素养目标。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部分环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
在小组讨论文章题目深意和分享对老班长想说的话时,学生积极性较高,发言较为踊跃,导致这两个环节花费时间超出预期,
(二)学生个体关注不足
虽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更倾向于关注积极参与讨论和发言的学生,对于一些性格内向、不主动表达的学生关注不够,未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导致这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入。
第四单元 第15课 金色的鱼钩15 金色的鱼钩
掌握字词 音 写出画横线字的读音。 威胁( ) 青稞( ) 搪瓷碗( ) 收敛( ) 抽噎( ) 瞻仰( ) 搀扶( ) 鱼饵( )
义 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喜出望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边无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长两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奄奄一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感知 3.用六要素的方法概括本课主要内容。 时间1935年秋天地点人物起因经过老班长让三个生病的小战士吃鱼,自己吃鱼骨头结果
查找资料 4.查找关于本篇文章写作的背景:
提出疑问 5.关于这篇文章,我最想问的问题是:15*《金色的鱼钩》导学案
课题 金色的鱼钩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复述故事。3.通过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
课前准备 1.制作相关的课件。(教师)2.搜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展示资料,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多媒体课件出示《过草地》视频。教师请学生思考: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情?汇报一下自己搜集的资料。 2.板书课题。 3.引导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1.观看视频并展示自己搜集的红军过草地 时的资料。(小组交流,小组派生汇报。) 2.齐读课题。 3.交流质疑:故事的主角是老班长,那又为何以鱼钩作题?鱼钩又怎么会是金色的呢? 1.在学生汇报资料时要给予充足的时间,同时教给学生整理资料的方法。 2.教师板书课题的时候边写边提醒学生注意“钩”与“钓”的区别。
二、整体感知,把握要点(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学习导 航”,引导学生默读课文。 (1)纠正读音,理解词语。 (2)给文章标清自然段。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并想想:自己的想法与课文的内容是不是一样?有哪些异同点? 1.按要求默读课文。 小组讨论怎样纠正 读音,理解词语。 标记自然段并归纳课文主要内容。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读后感受。 在学生自学时相机指导:不认识的字可以看生字表,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借助工具书理解,也可以请老师和同学来帮忙。
三、用眼用心,重点赏析(用时:15分钟) (一)用眼观察。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并做批注。 2.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1)多媒体课件出示红军过草地时的情景。 (2)导思:是什么原因让老班长“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在担心什么? 3.教师引问:从老班长外貌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红军战士? (二)用心感悟。 1.教师指导学生用心去 感悟,找出文章中令自己感动的片段。细细地体会,深入领悟。 2.指导学生通过读第 20~22自然段,体会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1)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朗读:当时“我”已经发现了秘密,“我”能喝下这碗鱼汤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和“可是我的心里 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千斤重”是什么意思?把这千斤重的心情读出来。 (2)导思: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说明什么? 3.教师引言: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的身体又怎么熬得住?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出示第28自然段)引导 学生谈自己的内心感受。 (一)用眼观察。 1.找到“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老班长虽然瘦 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深入体会。 2.默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结合重点词语体会老班长的尽职尽责。(1)交流:什么叫“合不拢眼”?老班长又为什么“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 (2)正当老班长为找不 到吃的而忧虑时,他发现了什么而变得喜出望外? 3.通过理解感悟,总结出:这是一个饱经风霜、平凡朴素、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红军战士。 (二)用心感悟。 1.默读第6~8自然段,体会老班长为别人着想的可贵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第 20~22自然段。体会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1)重点朗读好这两句: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2)以下面这个角度去感悟。 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 什么变化?(笑着说―→收敛了笑容―→露出了一丝笑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3.学生自主学习,深入体会。 (1)自由轻声读第28自然段,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2)说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3)学生分角色朗读。谈谈从老班长身上看到了什么。 1.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老班长的外貌后,课件出示填空,加深感悟。2.在引导体会“为 什么老班长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时,要让学生与文 本反复对话,进而 体会到老班长之所以不合眼是担心三个伤员没有体力支撑到走出草地的那一刻,担心不能完成指导员交给自己的任务。3.在体会老班长为别人着想的可贵品质时,可以通过朗读把“我”的心情和感受表达出来。抓住重点句和关键词,先谈对句子的理解,然后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四、品味金色,升华迁移(用时:7分钟) 1.老班长给战士们留下了什么? 2.为什么说这个鱼钩闪烁着金色光芒?(PPT出示) 3.“我”为什么要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 4.教师引读:在长征途中有多少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 今天,让我们用一首《长征》一起来缅怀他们!跟我一起朗诵吧! 1.结合自己的理解,感悟:是这小小的鱼钩,钓到了挽救战士生命的小鱼,是这看似平凡的老班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三个战士的生存的希望! 2.进一步体会: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班长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3.学生深刻体会:这鱼钩是一种深深的怀念。这鱼钩还是一份革命的力量!这鱼钩更是对一代代享受着美好生活的人们的教育。 4.师生共同朗诵《长征》,缅怀先烈。(配乐:《英雄的黎明》) 根据学习,进行多元引读,加深学生感悟。
五、深入阅读,拓展延伸(用时:3分钟) 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日记形式) 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 1.三个小战士走出草地的情景2.掩埋好老班长的遗体后,小战士会怎么做? 3.复述故事。 结合文中重点语句,写出对“金色的鱼钩”的独特认识和感慨。 1.学生想象,在老班长舍己救人的精神鼓舞下,三个小战士互相帮助,艰难地走出草地的情景。 2.学生想象小战士们 掩埋老班长的遗体后,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又是怎样做的。 3.学生复述故事内容,谈体会。 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写读后感: 1.受老班长精神鼓舞方面:“我们” 要走出草地。 2.从怀念老班长方面:老班长活在“我们”心中。 3.从向上级讲述老班长牺牲的经过方面:老班长救活了“我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