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面对春秋战国的纷乱社会儒家的回应: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道家的回应: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庄子和孟子二人是属于同一历史时代的名人,可是在这个乱世,两人走出了截然不同的步伐。一个生活中处处有故事的人一个时时刻刻会讲故事的人一个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的人庄子其人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一生率性,崇尚自由,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终身不仕。主要作品有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庄周约前369—前286《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为郭象整理。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为庄周所作,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作品简介《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散文想象奇特,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富有想象力,擅长用寓言来说明道理,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精 神 自 由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小猪),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庄周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他的作品常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和抨击,也有一些积极意义。主要作品有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名言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②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③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④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响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⑤不以物挫志之谓完。⑥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⑦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庄 子 的 思 想无神论和天道观丰富的辩证法庄子的认识论庄子的人生观庄子的齐物论惠子其人惠子,姓惠,名施,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做过梁惠王的相。惠子是合纵抗秦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惠施约前390—前317背 景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时是一段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中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在复杂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庄子·逍遥游》五 石 之 瓠“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五石”是指数量。“瓠(hù)”: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1石=10斗=60千克 5石=50斗=300千克活动一:诵 读 感 悟五 石 之 瓠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五 石 之 瓠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yí)我大瓠(hù)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shí)。以盛(chénɡ)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piáo),则瓠(huò)落无所容。非不呺(xiāo)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pǒu)之。”庄子曰:夫子固拙(zhuō)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jūn)手之药者,世世以洴(píng)澼(pì)絖(kuàng)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yǔ)之。’客得之,以说(yuè)吴王。越有难(nàn),吴王使之将(jiànɡ)。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jūn)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hù),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huò)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惠子讲“五石之瓠”极言葫芦之大———太大而无实际的用处“大而无用”(讥讽庄子学说“大而无用”)1. 惠子所说的瓠意在隐喻什么?用瓠大无用之例的意图是什么?惠子所说的瓠意在隐喻庄子宏大的理论。用瓠大而无用之例的意图是: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庄子讲“不龟手之药”“宋人”和“客”分别是如何对待“不龟手之药”的?宋人“鬻技百金”;客凭借“不龟手之药”而“大败越人”被吴王“裂地而封”。“所用之异”不龟手之药———“宋人”和“客”的不同对待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批评惠子1.惠子用“大瓠”盛水浆、做瓢,都失败了,于是把“大瓠”击破;庄子“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2.宋人和惠子只看到世俗的小利,看不到背后的“大用”。1. 惠子和庄子分别是如何对待“大瓠”的?2.“宋人”和惠子有何相同点?3.“客”和庄子有何相同点及不同点?3.客和庄子都能看到事物背后的“大用”,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但是“客”的眼光再高,也只是对事物功利价值的追求;而庄子“浮乎江湖”的想象,则超越功利价值,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显然庄子和“客”是有境界高下之分的。渡水腰舟海南黎族原始特有的渡水工具 渡水腰舟惠子和庄子分别是如何对待“大瓠”的?“宋人”和“客”分别是如何对待“不龟手之药”的?“宋人”和惠子有何相同点?“客”和庄子有何相同点及不同点?大瓠 惠子 盛水、为瓢、掊之 庄子 浮乎江湖不龟手之药 宋人 鬻技百金 客 大败越人裂地封之实用小利 大用大价值 研读文本对比论证:宋人与客人对于药物的不同使用方法及其结果形成对比,证明自己的学说大而有用,只是惠子不能领悟。举例“不龟手之药”的故事论证何为“拙于用大”(用小事例予以回击,以小见大)惠子讲故事:大瓠无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讲故事:不龟手之药——(1)说明使用方法不同,结果完全不同。(2)批评惠子见识不通达 ,只看到无用,看不到无用之用。(3)讥讽惠子做法本质与宋人做法一样,从“利”的角度看待有用与无用,看不到无用之“大用” 。这则寓言里,惠子和庄子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 和“不龟手之药” 的事例,有什么用意?3. 《五石之瓠》中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一大一小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之间有何相通之处?“小故事”对“大故事”的作用是什么?“大故事”是围绕如何使用“五石之瓠”展开的,“小故事”是围绕如何使用“不龟手之药”展开的。惠子用“五石之瓠”盛水、做瓢,结果都失败了最后只能把葫芦打破。这种做法与“世世以洴澼絖为事”、最后以百金售药的宋人极为相似,他们只能看见世俗的小利,看不到背后的“大用”。“小故事”对“大故事”的第一个作用:批评惠子的固陋。吴王之客凭借此药裂地受封,眼光和做法超过宋人太多,而庄子以超凡的智慧说出大葫芦的“妙用”,在境界上与吴王之客是相似的。这是“小故事”对“大故事”的第二个作用:凸显庄子的超拔。1. 惠子所说的瓠意在隐喻什么?用瓠大无用之例的意图是什么?惠子所说的瓠意在隐喻庄子宏大的理论。用瓠大而无用之例的意图是: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2.庄子讲述不龟手之药的故事的意图是什么?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讲述“不龟手之药”的故事,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回击了惠子的讥讽,并阐明了要善于从看似无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的道理。活动三:导图引路,概览全文五石之瓠(惠子讲)大故事:五石之瓠大而无用(庄子讲)小故事:不龟手之药结论:明:暗:明:暗:明:暗:借一大一小两个故事展开说理,突显了小大之辩、“ 无用”之大用。瓠大而无用讽庄子学说大而无用所用之异讽惠子固陋浮乎江湖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同一事物,用法不同,眼光和见识不同,价值不同;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的问题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无用之用”,才是大用。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庄子问伐木者,这么高大的树木,怎么没人砍伐。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 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听了此话,庄子说:“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无用之用人生在世,各有各的活法,不同的标准下,有着不同的价值,有时候看似无用也是用。人不能总是用“利益”来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天生万物,各有不同,不单为取悦人而存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庄子另一篇文章,再一次体会“无用之用”。首先,在政治黑暗、动荡混乱社会,该以何种方式生存 庄子告诉人们:避开纷乱现实,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让精神的自由去解放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其次,如何在乱世中进行自救和解脱,如何保持心灵的安宁与人格独立,表现出庄子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以及独立超拔的精神。第三,追求生命内在价值之“大用”,对后世影响巨大。陶渊明、李白、苏轼等都打上庄子印记。第四,追求“绝对自由”,是缺乏现实基础的理想人生境界,在当时社会不可能实现。第五,庄子“有用”“无用”的思辨认识,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在困境中实现自我超越的人生智慧,是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站在历史和今天的角度,我们该如何看待“有用”“无用”的观点?一个是智者,一个是诗人;一个是欲济天下,一个是游心天地;一个欲建立小国寡民的乌托邦,一个却是寻求姑射仙人的自由天地。老子反儒家之道而行之,欲济天下于无为又无不为;而庄子却只关心自己,不为世俗的一切所干扰。许多人认为道家就是无为而独善其身,这是不太准确的,老子还是心怀天下而跃跃欲试,庄子却不屑一顾而纵浪荒野。老子关注的是社会性的道,而庄子关注的是个人性的道,天下不可或忘,他却只求“忘天下于天下,以天下忘天下”,寻求无碍个性的境界。拓展延伸:老子和庄子对比楚国有个猎户,上山打猎回来,发现自己的弓丢了。家人催促他赶快上山找回来,可猎户却若无其事地说:“算了,楚人丢了,楚人捡,还去找什么?”事情传到鲁国,孔子说:“如果去掉‘楚’字,说‘人丢了,人捡’ ,就更有意义了。”庄子知道了此事,他说:“如果再去掉一个‘人’字,说成‘丢了,捡了’ ,其意义就更大了。猎户失弓猎户失弓一事,体现了三个层次的思想境界。猎人面对损失,想到只要是国人能从自己的损失中获利就不是损失,这是胸怀国家的思想境界;孔子认为只要有人能从自己的损失中获得利益,就不是损失,这是胸怀世界的思想境界;庄子认为自己的损失能使任何事物获利都不算损失,这种境界已经超出人的范畴了。如果按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观点,猎人的思想境界是道德境界,孔子的是道德境界中的最高境界,庄子的则是天地境界。境界有高低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我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鲍鹏山素材积累无论老子还是庄子,都是真正的智者,他们教人无为、无我、居下、退后、清虚、自然……他们的思想乍看很难让人接受,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庄子却看到了反面;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老子庄子却看到了内涵。老子庄子的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深度与韧性。他们反对无止境的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法自然,正是化解今日危机的良丹妙药。也许,我们用道家思想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个小困惑,真的让人感觉是杀鸡用牛刀了。其实,纵观中国的历史,小到修身齐家,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不渗透了道家的智慧。这就是所谓的“道在伦常日用中”。老子庄子是出色的心灵导师,以无上的智慧为中国人调制了一锅心灵鸡汤,使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他们是自然规律的代言人,认为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他们是深刻而通透的哲学家,有着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们是固守本分的政治家,因为“无为”才能“无不为”,顺应自然,不主动干预,不刻意追求,不动妄念,谨守自我。熟知庄子的成语:1.庄周梦蝶——比喻形神俱忘的境界;与天地共生,与万物共容。2.目无全牛——比喻技艺达到炉火纯青之境。3.游刃有余——比喻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十分熟练,不需要耗费什么力气。4.相濡以沫——比喻人们在困境之中以微弱的力量相互救助。然而庄子认为与其痛苦地“相濡以沫”,不如快乐地“相忘于江湖”。5.盗亦有道——盗贼自古名声不好,但是盗亦有道,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准则。6.螳臂当车——比喻不自量力之人,同时说明去做远远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必然失败。7.夏虫不可以语冰——和夏虫去谈论冰雪,对夏虫而言简直是天方夜谭。8.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极快,恍惚而已。9.君子之交淡若水——君子之交,纯乎精神之交,犹若清水,表面平淡无奇,实则深邃无比。10.知其一,不知其二——比喻对于事物的认知存在局限性,了解不全面。郭沫若: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闻一多: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李泽厚: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后人评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