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鸦片战争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鸦片战争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一课《鸦片战争》导学案
一、课程标准
1.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认识其在反抗外来侵略中的重要意义。
2.简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3.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初步认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二、学习目标
1.能准确说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过程,记住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束标志。
2.熟练掌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能运用史实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感受林则徐等民族英雄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理解国家强大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自主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以下任务,梳理本课基础知识点:
1.填写下表,梳理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与结果
类别 具体内容
背景(战前中西方对比) 中国:处于___ ___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以小农经济为主)、科技停滞; 西方: 完成,资本主义发展,急需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直接原因 林则徐 ,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
根本原因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
爆发时间 年 6 月
结束标志 1842 年 8 月,清政府被迫签订《 》
2.虎门销烟:1839 年 6 月,林则徐在 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鸦片,共销毁鸦片约______万箱,这一行动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3.《南京条约》主要内容:
割地:割______给英国;
赔款:赔款______万银元;
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______五处为通商口岸;
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四、合作探究
探究主题 一:虎门销烟的意义
材料:“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1.结合林则徐的名言和虎门销烟的史实,分析虎门销烟仅仅是销毁鸦片吗?它还具有哪些深层意义?
2.有人说 “虎门销烟直接引发了鸦片战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探究主题 二: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从《南京条约》的内容出发,分别分析每一项内容对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产生的具体影响(可结合下表讨论):
《南京条约》内容 对中国的影响
割香港岛
赔款 2100 万银元
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协定关税
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提示:从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历史任务的变化角度分析)
五、课堂反馈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
A.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B. 打开中国市场
C. 掠夺中国原料 D. 毒害中国人民
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国商品有较强抵抗力,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为扭转这一局面,英国开始大量走私鸦片。
2.领导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是( )
A. 邓世昌 B. 林则徐 C. 关天培 D. 左宗棠
答案:B
解析:1839 年,林则徐奉命到广州禁烟,最终在虎门海滩完成销烟壮举,是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
3.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 )
A. 清政府武器装备落后 B. 清政府政治腐败,妥协退让
C. 英国军事力量强大 D. 中国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A、B 是直接原因,C 是外部原因。
4.《南京条约》中,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被割占的领土是( )
A. 台湾 B. 香港岛 C. 澳门 D. 九龙司地方一区
答案:B
解析:《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被列强割占的领土;A 是《马关条约》割占,C 是葡萄牙逐步侵占,D 是《北京条约》割占。
5.《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不包括( )
A. 广州 B. 上海 C. 天津 D. 厦门
答案:C
解析:《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天津是《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
6.“协定关税” 条款的签订,对中国的影响是( )
A. 中国丧失了领土主权 B.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C. 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D. 便于英国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答案:C
解析:“协定关税” 意味着中国不能自主决定关税税率,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便利了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A 对应割地,B 对应赔款,D 是 “协定关税” 的间接影响,C 是直接影响。
7.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为( )
A.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 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
C.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
D.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鸦片战争后,新增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且逐渐成为主要矛盾,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依然存在。
8.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依据是( )
A. 中国第一次遭受外国侵略
B.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中国开始出现近代工业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这是划分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主要依据;A 表述错误(中国古代也遭受过外国侵略,如元朝时抵抗日本倭寇),B 表述不具体,D 是洋务运动的影响。
(二)材料题(10 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离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离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材料一中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 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 分)
材料二的内容出自哪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是在哪一历史事件后签订的?(4 分)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该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 分)
答案:
(1)事件:鸦片战争。(2 分)
(2)条约:《南京条约》;(2 分)历史事件:鸦片战争(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2 分)
(3)影响:①政治上,中国丧失了部分领土主权(如割香港岛)和关税自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经济上,开放通商口岸和协定关税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冲击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③外交上,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接触,打破了 “闭关锁国” 状态;④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中国开始进入近代史阶段。(任答两点,每点 2 分,共 4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