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出无尽的遐想。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的故国之月。李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故乡之月。李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苏轼的哲思之月。苏轼“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的清雅之月。王维1、学习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3、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学习目标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张若虚生平事迹不详,唯知其曾任兖州兵曹。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开元初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其诗作语言清丽,富有跌宕起伏的音乐美感,诗境优美深邃。《全唐诗》中张若虚的诗作仅存两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风格柔靡,近齐梁体;另一首就是千载传诵的抒情杰作《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历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诗人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虽已无具体文字资料可考,但根据诗歌内容可作如下推测:作者创作此诗时,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步江边。他仰望挂在天边的一轮皎月,沐浴着湿润的江风,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花香,不禁在景色中沉醉,于是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为线索,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情理融为一体, 抒发孤舟游子的思乡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相思之苦,同时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创作背景朗读正音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yàndiànxiàntīngxiānjiǎopànyǐpǔpiānpái huáizhēnhuánhuánxiájié解读题目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题目里包含了几种意象?全诗紧紧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布局谋篇,层层抒写。诗歌情节也随此五字逐步展开和逐步归结。1、哪个意象贯穿全诗?本诗展现了它的哪几种状态?找出对应的诗句。“月”——贯穿全诗,是全诗的纽带。月出—月悬—月斜—月落明月初升(月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月上中天(月悬)——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月渐西落(月斜)——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月沉江海(月落)——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整体感知2、全诗从月出写起到月落结束,可分为三大层次。根据内容,请找出对应句段:春 江 花 月 夜月下之景(1—8句)月下之思(9—16句)月下之情(17—36句)月色无垠月色纯净人生无尽宇宙永恒思妇怀远游子思归景物美哲理美情感美关于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由景引发的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春天的江潮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月光照得春江波光荡漾,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哪里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呢。月光如霜,所以空中霜飞无从觉察。沙滩上的白沙(和月色相融),看不分明。江水蜿蜒曲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着花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画面一:月下之景(1-8句)春江花月图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1、诗歌前八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意象:春潮、明月、水波、春江、江水、原野、花林、流霜、白沙;意境:空阔纯净,清幽静谧、朦胧恬静、空灵澄澈。情感: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手法:从远到近、从大到小、动静结合、比喻2、赏析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生”,生长。潮水上涨,明月随潮水涌动生长上升。“生”字具有欣欣向荣的灵性、活力,赋予明月以生命,化静为动,写出了明月随潮涌生的情状,极富动感,展示了月随潮生的动态之美。月光闪耀千万里远,又有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 呈现了万里阔大的时空,同时眼界之广,胸襟之大,有一种俯仰天地的宇宙意识。春天没有白色的雪和霜,但是在月光照耀下的世界,是银色的,所以作者在这里把月光比作雪和白霜,写出了月色清凉,月夜朦胧。月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把它比作霜,而且是空里流动的霜,这样既有动态的美感,又能让人深入其境,是由虚变实。诗人不直接描写月亮,而是从嗅觉、视觉来写,置身这个月夜,有花的芳香,有月色的皎洁,从侧面(感受)来营造梦幻朦胧的意境。3、春天的夜晚为什么会出现“霰”和“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水与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何人,只见长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送走东去的流水。人生一代代无穷尽地传承,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那么相像。画面二:月下之思(9-16句)月下沉思图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一句在诗篇中起到什么作用?①过渡作用。对前面描写的江上月景进行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②由写景开始转思考人生,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自然地引发诗人的遐思冥想。2、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原文回答)“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第一个人注视明月,开始去领略其中的美时(初见月),明月不是被动的处于被欣赏的地位,而是也在深情的注视着人(初照人)。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关汉卿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王勃3、赏析“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诗人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没有落入前人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窠臼,而是翻出新意。他将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照着来写,宇宙是永恒的,就个体而言,生命何其短暂;就整个人类而言,则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所以“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的江月得以共存。阐明了“宇宙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这一哲理。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和绝望,缘于对人生的热爱。其基调是哀而不伤、郁而不堕,表现了他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4、赏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待”“送” 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明月,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间的离愁别恨。依然是过渡句。既紧承上文对人生与宇宙的沉思,又引出下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同时也为下文由月及人展开联想作好铺垫。月下沉思:①自然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易逝;②月的圆满与人的孤独无依;③月之有情和人生的残酷无情。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画面三:月下之情(17-20句)白云:飘忽不定。比喻游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两水分流之所,泛指送别之地。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明月楼:思妇望月怀人之所。借指楼上的思妇。意象含义此四句总写春江花月夜中游子和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白云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李攀龙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云在空中随风而起,随风而止,形状千变万化,始终处于飘荡、不安定的状态。在诗人眼里,这与游子天涯漂泊、无依无靠的命运相似,白云成为游子离别的象征。意象积累扁舟扁舟从此去,鸥鸟自为群。——张九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漂泊”是古代文人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内涵。古代文人或为生计、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漂泊天涯,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自由。意象积累画面三:月下之情(21-28句)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闺房中的门帘卷不走月光,捣衣砧上拂去了月光但它又已回来。这时相互凝望着月亮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追随月光流去照耀着游子。送信的鸿雁能够飞翔很远但也无法飞渡月光到达你的身边,送信的鱼龙游得很远但也无法游到你的身边而只能在水面上卷起阵阵波纹。思妇怀远图1、赏析“裴回”“卷不去”“拂还来”的表达效果。“裴回”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月的徘徊其实是人的徘徊。“卷不去”和“拂还来”明指月光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暗指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她想赶走恼人的月光,可月光却卷不去、拂还来,正如她对游子的思念,想忘记却做不到。2、“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借用典故——“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捣衣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晏几道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陆游捣衣机械重复的劳作和砧声的单调悠长,有助于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的作用。捣衣是中“思妇”主题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月下捣衣,风送砧声不仅使思妇伤情,也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意象积累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砧)上,用木棒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捣衣鸿雁寄托诗人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思念;也是信使,传递爱情、亲情、友情之书。鲤鱼代称书信:“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人常把书信叠成鲤鱼形状。意象积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晏几道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画面三:月下之情(29-36句)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昨天晚上梦见花落在幽静的水潭,可怜春天已过了一半却还不能回家。江水流走了,春光随着水流逝,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水潭上落下的月亮如今又正向西倾斜,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斜月慢慢下沉隐,继而藏进海雾之中,北方的碣石山与南方的潇湘江水路程无限遥远。不知浪迹天涯的游子中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即将西沉的残月余辉伴随着缭乱不宁的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游子思归图1、这八句选取了哪些意象 表达游子思归的哪些感情?意象:落花、流水、落月、斜月。花落、水流、月落,都有美好事物消逝之意,既是写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归的凄苦和落寞。2、除了意象又用了哪些词语表现思归之情的 沉沉:写出了游子归期难定的沉重心理和孤寂之情。无限路:写游子与思妇天各一方,道路遥远,有家难归,衬托了他的相思之苦。满:字写出了愁思的深厚。月光洒满江边的树林象征着无穷无尽的离愁,月色和离愁水乳交融。落花流水意象积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用落花、流水等伤情的意象表现游子的思归之情。花落、水流、月落,都有美好事物消逝之意,既是写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归的凄苦和落寞。3、这八句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游子对思妇的相思?夸张:以“无限路”表达有家却难归的无奈。虚实结合:在梦中也想归家。寓情于景: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想要归家的心情。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月下之景月下之思月下之情月光清凉月色朦胧人生无尽宇宙永恒思妇怀远游子思归画意春江花月图哲理月下沉思图诗情思妇怀远图游子思归图哀而不伤思维导图全诗以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营造了朦胧恬静、幽深静谧而又略带惆怅的意境。构成了春江花月图、月下沉思图、思妇怀远图、游子思归图四幅图画,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呈现出一种非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课堂小结代答闺梦还张若虚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第一、二句主要写丈夫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离“我”而去,到那荒寒的关塞驻守;“我”只能伫立在高高的楼台上,遥望与“我”离别的丈夫,可是哪里能够望得到呢。B.第七、八句中的“催”“寄”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思妇对戍边丈夫的思念催开了桃李,思妇的心随着音乐飞到边塞,飞到了丈夫身边。C.思妇幻想着丈夫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来,于是盛装打扮,等待着遥远的离人。而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不见人归,就算梦中,也只好把重门掩上。D.这首诗对于人物心理描写的方式可称得起是别具一格。句句不直接描绘心境,可句句写的都是心境。C.“就算梦中,也只好把重门掩上”对最后两句的解读有误。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睡梦中也不见夫君的身影,醒后长叹,只能再次将门窗关上”。理解性默写(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两句诗是“ ,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 , ”。(4)在《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面对着空中的那轮明月,不由生出了“ ? ”的遐思。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理解性默写(5)《春江花月夜》中写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树林的句子是“ , ”。(6)《春江花月夜》中通过比喻和侧面烘托表现月光洁白明亮的两句诗是“ , ”。(7)《春江花月夜》中的“ , ”两句诗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思妇内心的极度痛苦。(8)《春江花月夜》中含蓄地表现思妇想要向漂泊在外的丈夫传递信息也不能实现的两句诗是“ ,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理解性默写(9)《春江花月夜》中与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10)《春江花月夜》中分别从游子思妇不止一家、一处的角度来写相思之情的两个句子是 “ ?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