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共4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大学之道》课件(共4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礼记》
大学之道
1.语言构建与运用: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了解与《大学》相关的文学常识。(重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三纲”“八目”的内涵,梳理“三纲”“八目”的逻辑关联。(重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概念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难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人生经验和社会现实,思考《大学之道》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中的指导意义。(难点)
学习目标
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出自《大学》,你能猜出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
香港大学
厦门大学
东南大学
河南大学
积铢累寸
触摸经典

探究新知
作品介绍——《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中庸
大学
论语
孟子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南宋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 《孟子》 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
编者: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相传是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
特点:《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
内容: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主要内容一是介绍先秦的礼制条文,二是阐述了周礼的意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意义:《礼记》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地位:《小戴礼记》和《周礼》、《仪礼》并称"三礼”。“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作品介绍——《礼记》
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三礼”:《礼记》《周礼》《仪礼》
“五经”:《诗》《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十三经”: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官,称五经。唐代增三礼之周礼、仪礼,并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经,益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礼》与《礼记》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需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其弟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礼》与《礼记》
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
《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著者介绍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sì)姓,曾氏,名___ ,字____,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___字___,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____”,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曾子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相关故事:杀猪教子;啮指痛心)
著者介绍
儒家五圣:
“至圣”孔子、 “复圣”颜渊(颜回)、
“宗圣”曾子(曾参) “述圣”子思(孔子嫡孙)、
“亚圣”孟子(孟轲)
孔庙四配:
孔庙里供了四位圣人,称为四配,他们是颜子、曾子、子思、孟子。
文意疏通
诵读经典

探究新知
①小学:8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及六艺”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②大学:15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学问。
③现代大学: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
题目解读
“大学之道”:意思是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道:本指道路,引申为宗旨、规律、原则等在这里指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朗读课文
(1)齐读: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自读:自由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大意,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明:使动用法,“使彰明”发扬、弘扬。
明德: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新”,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状语后置句。
止:至,到。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文意疏通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定: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详。
得:处事合宜。
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状语后置句。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正:使动用法,使自己的心思端正。
诚:使动用法,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致其知:使动用法,使自己获得知识。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齐其家:使动用法,使家族中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译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 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知至:对外物之理充分认识。
庶人:平民百姓。
壹是:一概,一律。
译文: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寻根究底
感悟经典

探究新知
探究三纲
第一段阐述的儒学追求的“三纲”是什么?
本义:提网的总绳
衍义:引申指事物的关键部分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明明德】彰明美德
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有当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每个人的“明德”皆源自上天,如此便赋予了每个人的明德以神圣性、平等性与不可剥夺性。每个人本应充满灵性,对世间万物皆能洞察明晰,具备自然界的一切道理,足以应对所有不同的事情。然而,凡人的禀赋有时会受到个体气质的局限,被自身过度的欲望所蒙蔽,故而有时会陷入昏昧、失去清醒,也可以说是变得不理性了。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亲民】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程子曰:“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旧染之污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早期“亲民”体现了儒家对庶民、对一般百姓的关怀。后来“亲民”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在个体“明明德”之后,由个体之善扩充之天下万民)
【止于至善】
止者 , 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 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阅读下列材料,说说朱子所说人的“明德”来源于哪里?
“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是一种尽善尽美的自身素养和人生境界。
三纲之间的关系
明明德
完善自我,改进自我
(对己修身)
亲民
推己及人,德化万民
(对外治人)
止于至善
人人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国家治理达到最完美的地步
教化手段
目的、根本
3.第二段重点写了“八条目”,包括哪些内容?
理解“八目” 八目 内涵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推究事物的原理
使自己获得知识
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使自己的心思端正
修养自身的品性
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安抚天下黎民百姓
八目之间的关系
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致知
格物
诚意
正心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基础
目的
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目的;二者紧密联系,层层递进。
“齐家” 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平天下”是“齐家” 的延伸。“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外用之道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道德主体修为的最高境界。
修身
八目中,哪一个环节是最核心的环节?怎么理解?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格物”"致知”“诚意”“心”是“修身”的方法。
“修身”是“内圣”到“外王”的过渡,既要内化于心,也要外显于形。“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符合“明明德”的要求;“齐家、治国、平天下”符合“亲民”的要求;天子到庶人都应该以“修身”为本,将“止于至善”作为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八目之间的关系
《大学之道》中“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修 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目的
根本
(内修)
(外治)
独善其身
兼善天下
方法
与生共勉
悟青年担当

阅读《大学》全文(略),思考部分重点语句含义:
所谓使意念真诚,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恶臭的气味一样,也像喜爱美色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这样才能使自己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不苟。
小人在平时为非作歹,做尽坏事,及至见到君子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的邪恶行径,而显示其如何善良。殊不知,别人看自己,就像看见自己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内心的真实总要表现到外面的,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不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wù恶è臭xiù,如好hào好h o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xié jǔ)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所谓平定天下在于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兴起孝顺自己父母的风气;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形成敬长的风气;在上位的人怜恤孤幼,老百姓也同样不会背弃这一美德。所以,君子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凡是处于上位的人的某种作为为我所厌恶,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处于下位的人;凡是处于下位的人的某种作为为我所厌恶,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处于上位的人;我若厌恶前面的人的作为,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后面的人;我若厌恶后面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前面的人;我若厌恶右边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左边的人;我若厌恶左边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右边的人。这就叫作“絜矩之道”。
阅读《冯友兰:内圣外王现实意义探讨》,思考“内圣外王”的内涵,及其对当今青年的指导意义。
内涵:
内圣是相对于人的内在心性修养而言,外王是相对于人的社会功用而言。
指导意义:
作为当代青年,要深刻理解“仁、爱、礼、智、信”的思想内涵,剖析自身是否存在思想浮躁、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的倾向,并主动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及思想修养。
《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团队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大学》开篇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成己达人,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以及实现这一理想的大道,即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是宗旨,是纲领,更是指导思想;“八条目”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二者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道不远人,人能弘道”,这八条目促使我们达成内在的身心统一、心意统一、意识统一,以及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更为重要的是,要实现个人与家庭、家庭与国家,乃至国家与全人类的统一。
这便是儒家思想对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呵护,也是其对整个中华民族性格和世界观的塑造。
课堂总结
拓展积累
大学之道,在明 明 德: _______
古之欲 明 明德于天下者: ___________
知至而后意 诚 : _____
先 诚 其意: ___________
意诚而后心 正 : _____
先 正 其心: ___________
家 齐 而后国治: _________
先 齐 其家: _______________
使 …… 整齐有序
规律特点:
形容词放在主语或名词后充当谓语,其后一旦带了宾语 (或名词),该词可能活用为使动 (或意动) 用法。
美好的
使 …… 彰明
真诚
使 …… 真诚
端正
使 …… 端正
整齐有序
《礼记》中的名言警句
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思考一:《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助人为乐”。然而现实是民未必可亲,助人也不一定快乐:“学生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小伙归还遗失钱包反被怀疑偷钱”类似的事件越来越多。我们到底要不要“亲民”“助人”?你会在生活中如何施展“明德”,践行“亲民”?
作业布置
思考二:如今读书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比如清华学生为证实“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强”的正确性向狗熊泼硫酸;复旦学子与室友发生矛盾后,向饮水机投毒害死室友;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读大学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获得优质生活。这类人物和现象的出现,其深层原因是什么?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致知在格物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课堂练习
(5)《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6)《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
(7)《大学之道》中,对所有人提出个人修养要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先修其身
先正其心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牛何之
B.游于赤壁之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D.欲治其国者 其“恕”乎
A项,①助词,的;②动词,到……去、往。
B项,均为介词,在。
C项,①介词,把;②介词,因为。
D项,①代词,他的;②副词,表推测,大概。
B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
B.知止而后有定 知:知道
C.定而后能静 静:心不妄动
D.安而后能虑 虑:忧虑
D项,“虑”,意思是“思虑周详”。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先正其心
A.见贤思齐焉 B.在明明德 C.朝闻道 D.先诚其意
D
A项,“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
B项,“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彰显;
C项,“朝闻道”中“朝”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在早上;
D项,“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诚。
板书设计
由“修己” 到 “安人”
《大学之道》中的“修身 齐家”智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