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八上科学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1.2声与听觉认识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以声波形式传播。了解人耳的主要结构和听觉形成过程。知道乐音的三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噪声的危害与防治。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声音的特性,增强保护听力的意识。 知识点一 声音的产生1.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如击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往盛水的盆中倒水时,可以听到水振动发出的声音;吹笛子时,空气在笛子内振动发出声音。【能力拓展】有些发声物体的振动不明显,不容易直接观察到,比如扬声器在发声时的振动。为了证明扬声器发声时是在振动的,我们可以把一些小塑料泡沫颗粒放到扬声器上面的纸盆里,打开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我们会看到塑料泡沫颗粒随着音乐上下跳动,这时可以证明扬声器发声时也在振动。这种证明发声体在振动的方法被称为“转换法”或“放大法”。“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传播。 例如,对着高山喊话,停止喊话后,声带不再振动,但是几秒钟后,我们仍能听到回声。 知识点二 声音的传播1.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探究活动1: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过程 现象 结论一个同学轻敲桌子的一端,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的桌面上,堵住另一只耳朵 能听到敲敲击声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玻璃鱼缸中盛有水,水中有金鱼,用细棍轻敲鱼缸上沿 金鱼立即受惊游动 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探究活动2: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①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源使电铃发声,此时你能听到电铃声吗 ②用抽气机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的电铃声有什么变化 ③再让空气逐渐进人玻璃罩内,你听到的电铃声又怎样变化 探究分析:刚开始能听到玻璃罩内的电铃声,随着空气逐渐被抽出,听到的电铃声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人玻璃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推理: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 就完全听不到电铃声了。2.归纳总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能力拓展】在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我们不可能把玻璃罩内空气完全抽成真空,但我们可以通过空气越来越稀薄,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这一现象推理得出:如果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则声音也就不能传播了,这种研究方法称为理想实验法(或推理法)。①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发出声音,也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②空气越稀薄,传声效果越差,真空不能传声。③一般而言,固体传声效果最好,液体次之,气体传声效果最差。 知识点三 声波1.声音的传播方式:与水波的传播相似,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波的方式向远处传播的。当喇叭的振动面向外侧运动时,压缩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当喇叭的振动面向内侧运动时,这部分空气变疏。振动面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2.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3.影响声速的因素(1)介质种类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例如: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一端敲击一下,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为水管传来的,第二次为水传来的,第三次为空气传来的。(2)温度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气温每升高1 ℃,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偏向低温方向,如上方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低处的声音,高处的人更容易听到。 知识点四 听觉的形成1.耳的构造及各部位功能结构 功能外耳 耳廓 收集声波外耳道 传导声波中耳 鼓膜 随着声波的振动而引起振动,将振动传到听小骨鼓室 与耳道一起引起共鸣,并且起到平衡气压的作用听小骨 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咽鼓管 连通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内耳 耳蜗 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接受声波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前庭 感觉头部位置变动,产生神经冲动2.听觉的形成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即: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内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3.耳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易出现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题型一 声音的产生【例1】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飞溅,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___________产生的。【答案】振动【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水花飞溅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把不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可以明显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题型二 声音的传播【例1】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当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却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声音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D【解析】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这是通过纸屑的跳动来显示鼓面的振动,表明正在发声的鼓面在振动,这是研究声音产生的条件;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是研究声音传播条件的;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第一次木梳齿的振动频率比第二次快,所以第一次比第二次听到的声音高,说明音调高低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锣面振动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这是研究声音的产生条件。综上所述,能说明声音产生或传播条件的实验现象是①②④。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例2】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C.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 D.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答案】D【解析】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有空气的玻璃罩中,能听到闹钟的声音,逐渐抽出空气,声音变小,到最后,罩内空气抽完,便听不到声音了。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例3】如图所示,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此事实说明( )A.真空能够传播声音 B.固体能够传播声音C.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声音以波形式传播【答案】C【解析】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因为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所以有“麻”的感觉,故此事实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题型三 声波【例1】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B.“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答案】A【解析】A.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带动水振动使“水花四溅”,故A正确;B.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鱼洗”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故D错误。【例2】如图所示为音叉共鸣实验: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用橡皮槌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另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此现象可以说明A.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B.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C.声音传播不需要时间 D.物体不振动也可产生声音【答案】A【解析】A.一个音叉被敲击发声时,一个没有被敲击的音叉也会跟着振动发声,这类现象称为共振,振动属于传递能量;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因此传播需要时间;D.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例3】古诗《春晓》中提到了风声、雨声、鸟鸣声,这三种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A.风声最快 B.雨声最快C.鸟鸣声最快 D.一样快【答案】D【解析】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发声的物体无关,故各种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例4】进行百米赛跑时,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如果听到起跑枪声才开始按表计时,某同学到达终点时秒表的读数为14.00s,则该同学跑完百米的实际成绩是( )(空气温度为,此时声速为340m/s)A.14.00s B.13.71s C.14.29s D.14.06s【答案】C【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声音从起跑处传到计时员处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听到枪声才计时,计时员所计的时间偏小,故计时不准确,根据可知,枪声的传播时间为运动员的百米的实际成绩是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例5】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装置:(1)交流讨论:①在玻璃钟罩内的木塞上,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乐闹铃,此时我们能听到音乐;②用抽气设备抽钟罩内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音乐声将会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2)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声音在______中不能传播。【答案】 变小 介质 真空【解析】(1)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设备抽钟罩内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传声介质越来越少,听到的声音就越来越小。(2)由实验可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没有介质时声音无法传播,即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题型四 听觉的形成【例1】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⑦是人的听觉感受器B. 耳郭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C.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D.听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可确保②内外的气压平衡【答案】A【解析】【分析】耳的功能是收集声波并将声信息传送到大脑。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外耳包括耳郭、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外界传来的声波经过耳郭收集,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击鼓膜,使其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会带动位于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听小骨把声波放大后再传入耳蜗。耳蜗的外形像一个蜗牛壳,里面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当声波传至内耳时,耳蜗内的液体也会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便把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到脑部,形成听觉,我们就听到了声音。11是耳廓,①外耳道,②是鼓膜,③是听小骨,④鼓室,⑥半规管,⑦前庭,⑨耳蜗【解答】A.图中⑦是前庭,故A 错误。B. 耳郭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 ,B正确;C. 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C正确;D. 听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可确保②内外的气压平衡,D正确;【例2】如图是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④两侧的气压平衡B.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C.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和③过于敏感造成的D.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答案】A【解析】【分析】图中:①鼓膜,②是半规管,③是前庭,④是耳蜗,⑤是咽鼓管,⑥是听小骨。【解答】A.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在短时间内,飞机的高度发生巨大的变化,外界气压也发生巨大变化,而鼓膜内的气压不变,因此容易击穿鼓膜。故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将口张开可以使咽鼓管张开,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的气压保持平衡。可见,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①鼓膜(不是④耳蜗)两侧的气压平衡,A错误。B.咽鼓管连通了咽喉部和鼓室。因此,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咽鼓管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B正确。C.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会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可见,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半规管和③前庭过于敏感造成的,C正确。D.当我们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口,咽鼓管的管口开放,空气由此进入鼓室,可以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若某一侧的压力过大,鼓膜可能会被震破,人的听力就会受损。闭嘴、堵耳也能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可见,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鼓膜,D正确。【例3】如图所示的耳的结构图,播放歌曲《复兴的力量》,歌声通过外耳道引起鼓膜 ,再刺激我们耳内的 (填下面图中的序号)产生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从而形成听觉。若听神经受损造成的失聪 (填“能”或“不能”)借助助听器听到外界声音。【答案】振动;④;不能【解答】(1)歌声通过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刺激我们耳内的④(耳蜗)产生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从而形成听觉。(2) 若听神经受损,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不能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不能形成听觉。【例4】人体听觉形成过程中,依次经过的途径是( )①外耳道 ②听小骨 ③鼓膜 ④听觉神经 ⑤大脑的一定区域 ⑥耳蜗.A.①③②⑥④⑤ B.①②③⑥④⑤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③④②⑥⑤【答案】A【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如图:【解答】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一、选择题1.下列诗句中,与我们的听觉有关的是 ( )A.举头望明月 B.处处闻啼鸟C.吹面不寒杨柳风 D.为有暗香来【答案】B【解答】A、举头望明月与视觉有关,故A错误;B、处处闻啼鸟与听觉有关,故B正确;C、吹面不寒杨柳风与冷热觉和触觉有关,故C错误;D、为有暗香来与嗅觉有关,故D错误。2.北京天坛的圜丘等建筑反映了我国古代高水平的建筑声学成就。如图所示,人站在圜丘第三层台面中心的天心石上说话或唱歌时,会觉得声音特别洪亮,但站在天心石以外的人听起来,却没有这种感觉。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声音的反射B.声速随温度而改变C.人耳听到的只有回声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答案】A【解答】A、声音在圜丘建筑上发生反射,回声与原声叠加,使声音洪亮,该选项正确。B、题干现象与声速随温度改变无关,该选项错误。C、人耳听到的是原声和回声叠加,不是只有回声,该选项错误。D、题干现象不是因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而是声音反射,该选项错误。3.2025年3月3日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健康聆听,无碍沟通”。如图所示为一种骨传导耳机,配戴时将它紧贴颞骨,通过骨头将声音直接传至内耳就可听到耳机里的音乐,同时也能听到外界的声音,听到这两种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A.气体 气体 B.液体 气体 C.固体 气体 D.固体 固体【答案】C【解析】【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解答】配戴该耳机时,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颞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人可以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空气(即气体)传播的,故C正确,A、B、D错误。4.下列实验或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碎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中的手机有来电时,能看到指示灯闪烁,但听不到铃声③用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分别快速和缓慢划过,发现两次的声音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立即消失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D【解析】【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解答】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碎纸屑在不停地跳动,可用来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②放在真空罩中的手机有来电时,听不到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③用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分别快速和缓慢划过,快速划过木梳齿时的振动频率比缓慢划过时高,快速划过时声音更尖锐,说明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立即消失,可以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5.关于声波的说法错误的是( )A.固体、液体也能产生声波B.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C.声波除了能使人耳的鼓膜振动,让人们觉察到声音,它还能使其他物体振动D.声波不能被用于探测海水深度【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声波的产生和利用的知识判断。【解答】A.固体、液体也能产生声波,故A正确;B.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故B正确;C.声波除了能使人耳的鼓膜振动,让人们觉察到声音,它还能使其他物体振动,故C正确;D.声能在水中传播,故声波能被用于探测海水深度,故D错误。6.某中学有一个150m×70m大小的操场,广播室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如图),老师绕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A.乙和丁 B.甲和乙 C.丙和丁 D.甲和丙【答案】D【解析】【分析】人和两个声源之间的距离相同时,两个声源发出的同一内容的声音到达人耳时间相同,听起来具有立体感;同一内容的声音如果不同时到达人耳,就会相互干扰,含混不清。【解答】由图可见,乙和丁距离两个声源一样远,声音同时到达,不会产生干扰,会听起来比较洪亮;而甲和丙两处则不同,距离两个声源的远近明显不同,两个声源传来的声音相互干扰,导致听不清楚。7.手机具有录音和显示波形的功能。将一个乒乓球从一定高度由静止释放,利用手机记录下乒乓球碰撞桌面发出的声音,其波形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据此分析 ( )A.每次发声的时间间隔相等 B.声音是由桌面的振动产生的C.声音在耳蜗处形成听觉 D.听到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大【答案】B【解答】 A.由图可知,第1次碰撞的时间是1.12s,第2次碰撞的时间是1.58s,第3次碰撞的时间是2.00s,第4次碰撞的时间是2.40s,第5次碰撞的时间是2.78s,第1、2次时间间隔为0.46s,第2、3次时间间隔为0.42s,第3、4次时间间隔为0.4s,第4、5次时间间隔为0.38s,每次发声的时间间隔不相等,故A错误;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乒乓球碰撞桌面发出的声音是因为球与桌面之间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C.声音传入人耳后,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不是耳蜗,故C错误;D.根据波形图可知,乒乓球每次发声时的振幅变小,听到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小,故D错误;8.如图所示为木制玩具青蛙刮鼓,用木棒在青蛙背上摩擦,就会发出类似青蛙的叫声,有时还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是由木棒振动产生的B.模拟青蛙的叫声是指音色相近C.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噪声D.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答案】B【解答】 A.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是由青蛙的背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模拟青蛙的叫声是指模拟出相同的音色,故B正确;C.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如果影响到了人的休息和工作,就属于噪声,没有影响,就不属于噪声,故C错误;D.声音能传递信息,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就是利用了传递信息,故D错误9.听诊器的头部与耳郭作用相似,为了更好地收集患者内脏发出的声音。以下听诊头形状设计中,最合理的是( )。A. B.C. D.【答案】C【解答】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的耳郭具有收集声音的作用。听诊头与耳郭的作用相似,为了更好地收集病人的心跳声,听诊头的形状应该呈喇叭口形状,有利于收集更多的声波。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10.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A.甲图,发声的喇叭使小纸片“跳舞”B.乙图,说话时触摸咽喉会感觉到振动C.丙图,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D.丁图,抽出空气铃声减弱【答案】D【解答】A、甲图中发声的喇叭使小纸片 “跳舞”,小纸片的跳动说明喇叭发声时在振动,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故错误。B、乙图中说话时触摸咽喉会感觉到振动,说明人发声时咽喉在振动,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故错误。C、丙图中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表明音叉发声时在振动,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故错误。D、丁图中抽出空气铃声减弱,这是在探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而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故正确。11.小刚扁桃体发炎没有及时治疗,几天后感觉耳朵疼,经检查是患了中耳炎。病菌从口腔侵入中耳的通道是( )A.听小骨 B.耳蜗 C.外耳道 D.咽鼓管【答案】D【解析】【分析】听小骨的作用是将振动放大。耳蜗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感受器将信息传递给脑部,形成听觉。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声音由耳廓收集后进入外人道后撞击鼓膜使其振动。【解答】咽鼓管一端连接咽部、一端连接鼓室,没有及时治疗,病毒可由咽鼓管进入中耳的鼓室,导致中耳炎。12.2023年浙江亚运会划龙舟比赛上,选手的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A.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B.吸收了声波C.改变了鼓面的振动频率 D.把声音反射回去了【答案】A【解析】【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解答】 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手掌按住鼓面,鼓面停止振动,因此鼓发声停止,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13.在学校举行的逃生演习中,同学们听到警报声需要迅速逃生。如图是人耳的结构,下列关于人耳结构在此过程中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②收集声波 B.③带动听小骨振动C.⑤放大振动 D.⑥产生听觉【答案】B【解析】【分析】观图可知:①耳郭、②外耳道、③鼓膜,④听小骨、⑤耳蜗、⑥听神经。【解答】A、②是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A错误。B、③是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带动听小骨振动,B正确。C、⑤是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C错误。D、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产生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感觉细胞,再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产生听觉,D错误。14.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如图),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 )A.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B.此实验为了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实验中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D.若将此实验放到月球上做,只会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开而听不到声音【答案】B【解答】A.发生的音叉振幅很小,用眼睛看不到,而小球的振幅较大,因此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A正确不合题意;B.此实验为借助乒乓球的振动反映音叉的振动,即探究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故B错误符合题意;C.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故C正确不合题意;D.月球上没有空气,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故听不到声音,故D正确不合题意。15.以下是一宇航员在月球上的生活片段,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其中真实的有①听到大风呼啸②跳过4米高的横杆③举起一块200千克重的大石头④拍了一张照片⑤脱掉宇航服在被窝里睡觉⑥吃到土生土长的食物⑦“袋鼠式”走路A.②③⑥⑦ B.①④⑤⑥ C.②③④⑦ D.②③④⑤【答案】C【解析】【分析】月球上没有大气和水,没有植物,温差大,据此判断。【解答】①月球表面没有空气,故听到大风呼啸是不真实的;②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地球对物体吸引力的六分之一,故人会跳得很高,故跳过4米高的横杆可能是真实的;③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地球对物体吸引力的六分之一,物体的质量虽然不变,但重力会变小,故举起200千克的石头可能是真实的;④拍照片利用的是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规律,阳光能够射到月球上,月球也能够反射太阳光,故拍照片可能是真实的;⑤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当然也就没有大气压,脱掉宇航服在被窝里睡觉是不可能的,故是不真实的;⑥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植物不能生长,故吃到土生土长的食物是不真实的;⑦月球对人的吸引力变小,故“袋鼠式”走路是真实的。16.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鱼洗”发出的嗡嗡声是次声波B.“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C.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D.“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答案】D【解析】【分析】A.次声波是振动频率小于20Hz的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B.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变的,它只受温度和介质种类的影响;D.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解答】A.“鱼洗”发出的嗡嗡声能被人耳听到,所以不是次声波,故A错误;B.根据题意可知,人能听到“鱼洗”发出的声音,是靠空气传入人耳的,故B错误;C.众多“鱼洗”声汇集不会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故C错误;D.“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故D正确。二、填空题17.如图所示为一款降噪耳机。(1)耳机可以发出声音是因为耳机内的部分结构在 。(2)声波进入人耳,在 形(第10题)成听觉。(3)佩戴降噪耳机是在 (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答案】(1)振动(2)大脑(3)人耳处【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进行分析。(2)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3)减弱噪声的方式: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例如静止鸣笛;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例如加装双层真空玻璃;在人耳处减弱,例如佩戴耳机。18.根据耳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1)⑦是 (填名称),它的功能是 (填字母)。A.把振动放大后传入耳蜗B.接收声波的撞击,产生振动C.收集声波D.内有听觉感受器,接受振动的刺激,并产生兴奋(2)鼓膜的振动由 (填序号)传递到耳蜗。(3)⑥受损造成的失聪, (填“能”或“不能”)借助助听器听到外界声音。【答案】(1)耳蜗;D(2)④(3)不能【解析】【分析】(1)①是耳廓,②是外耳道,③是鼓膜,④是听小骨,⑤是半规管,⑥是听神经,⑦是耳蜗,⑧是咽鼓管。(2)听小骨将振动放大后传递给耳蜗。(3)助听器可以帮助患有传导性耳聋的患者听到外界的声音,不能帮助神经性耳聋的患者听到外界的声音。【解答】(1)由图可知,⑦的外形像一只蜗牛,称为耳蜗,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接受振动的刺激,并产生兴奋。(2)鼓膜的振动由④听小骨传递给耳蜗。(3)⑥是听神经,由于听神经损伤导致的失聪不能通过助听器听到外界的声音。19.眼、耳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学会科学用眼、用耳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1)飞机升降时,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图甲中 (填序号)内外气压平衡。(2)用眼过度,使得眼睛只能看清近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物体,这种疾病的成因与图乙中 (填序号)相似,可用图乙中 (填序号)进行矫正。【答案】(1)⑦(2)①;③【解析】【分析】(1)①耳廓,②外耳道,③半规管,④咽鼓管,⑤耳蜗,⑥听小骨,⑦鼓膜。(2)近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前,应佩戴具有发散光线功能的凹透镜进行矫正。【解答】(1)飞机升降时咀嚼口香糖,其目的是使咽鼓管张开,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保护鼓膜不受到伤害。(2)眼睛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此眼睛属于近视眼,近视眼的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故形成原理与图乙中①相符;为了使像正好成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推迟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所以应用发散透镜即凹透镜进行矫正。20.如图所示,“探索二号”科考船携“奋斗者”号在某海洋区域作业时,利用回声定位原理从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从发射至接收到回声所用的时间为6s,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 500 m/s,该处海洋的深度为 m。【答案】4500【解析】【分析】(1)根据速度公式求出超声波传播的路程,海洋的深度等于超声波传播路程的一半;(2)真空不能传声。【解答】由 可知,超声波传播的路程:s=vt=1500 m/s×6s=9000m,则海洋的深度: 。21.如图甲所示,小明将衣架挂在绳子中间,小华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小明能听到敲击声;然后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如图乙所示),小华用相同的力再次敲击衣架,此时小明听到的敲击声更大、更清晰。(1)该实验说明声音在 (填“固体”或“气体”)中的传播效果更好。(2)小明用食指堵住双耳后仍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____(填字母)。A.没有将双耳完全堵住,有声波从空隙间传入人耳B.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引起手的振动使人听到声音C.声波经细绳、食指传入人耳,使人听到声音D.衣架离耳朵更近,经过空气传入的声音更大【答案】(1)固体(2)C【解析】【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解答】(1)用图乙方法小明听到的敲击声更大、更清晰,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且在固体中传播的效果比在气体中好。(2) 小明用食指堵住双耳后仍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声波经细绳、食指传入人耳,使人听到声音,固体也能传播声音;故答案为:(1)固体(2)C。22.观察如图所示情景,回答下列问题。(1)用棉线连接“土电话”并绷紧棉线,能实现10m间通话,这表明 。(2)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棉线的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答案】(1)固体能传播声音(2)捏住棉线会阻断(停止、中止、不再)振动(合理即可)(3)不能【解析】【分析】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靠介质传播。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传声的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声在松弛的棉线中传播,能量损失很快,传不了多远。【解答】 (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传声的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而棉线是固体,表明固体能够传播声音;(2)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也会引起棉线振动,如果捏住棉线的一部分,棉线无法随声音振动,也就不能传声了;(3)如果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了,这是由于棉线“松弛”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振动。23.老杨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如图)。(1)当用小槌敲击音叉时,在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解析】【分析】(1)音叉振动导致小球振动,同时音叉发出声音,说明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2)将音叉的振动转化为小球的振动,现象更明显。【解答】(1)音叉振动产生声音,旁边的小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乒乓球可以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更易观察。24.2024年5月18日,“诸暨西施音乐节”在西施滩火热开幕,歌手激情开唱,现场音浪炸裂。歌手演唱时,歌声通过声带 产生,以 形式经空气传播进入人耳,刺激人耳内 (填结构名称)中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至 产生听觉。【答案】振动;声波;耳蜗;大脑皮层【解析】【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据以上分析解答。【解答】声音是由喉部的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发出后,以声波的形式经空气传播进入人耳。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三、综合题25.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如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空气温度/℃ - 20 - 10 0 10 20 30声音速度/ (m/s) 318 324 330 336 342 348(1)请你根据图像找出温度为5℃时声速为 m/s。(2)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试验更容易成功吗 。(3)20℃时,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0.3秒钟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0.5秒钟才听到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则这个山谷的宽度为多少米 【答案】(1)333(2)低温下更容易成功(3)136.8m【解析】【分析】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建筑物的墙壁、大山里面等)在界面将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原声区分开的反射声波叫做回声。【解答】(1) 请你根据图像找出温度为5℃时声速为 333m/s。(2) 因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而且温度越低时,声音传播的越慢,所以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低温下更容易成功,(3)s=×342m/s×0.3s+×342m/s×0.5s=136.8m故答案为:(1)333(2)低温下更容易成功(3)136.8m26.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声速(m/s) 318 324 330 336 342 348(1)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个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行速度有限的情况下,请你指出:在 的环境中试验更容易成功。(选填“低温空气”或“高温空气”)(2)20℃时,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1s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又经过0.5s听到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则这个山谷的宽度为多少?【答案】(1)低温空气(2)427.5m【解析】【分析】根据图表,空气温度越低速度越低。且每降低10℃,速度减小6m/s.【解答】(1)因为温度越低声速越低,所以选择速度越低越容易超越,应该选低温空气时,故答案为:低温空气(2)20℃时,根据图表,声速为342m/s,某人的声音在左侧1s后听到回音,距离左侧为S1=v×t1=342m/s×1s/2=171m,右侧是又经过0.5s,即总共1.5s后,听到回音,距离右侧距离为 S2=v×t2 342m/s×1.5s/2=256.5m 所以山谷的宽度为S=S1+S2= 171m + 256.5m =427.5m,故答案为: 427.5m。27.某人在半岁时,由于药物导致神经性耳聋,左耳听力损失大于105dB,右耳听力完全丧失。以下表述中,错误的是( )A.他耳聋的原因可能是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的损伤B.他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位于耳蜗C.听觉形成的流程: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耳蜗D.他如果接受人工耳蜗治疗,听力可能会得到改善【答案】C【解答】AB.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由此可知,他耳聋的原因可能是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的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位于耳蜗,A、B正确。C.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的一定区域(或听觉中枢),C错误。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最终在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他如果接受人工耳蜗治疗,听力可能会得到改善,D正确。28.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驶向一山崖附近,途中鸣了一声笛,3s后司机听到回声,已知空气中声速为340m/s,问:(1)鸣笛处距离山崖多远?(2)当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还有多远?【答案】(1)设鸣笛处距离山崖Xm,,所以鸣笛处距离山崖540m。(2)当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还有540m-3x20m=480m。29.学校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其中一个项目为自制民族乐器——排箫。以下是自制排箫的资料卡:自制排箫资料卡资料一:排箫是由若干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图甲)。演奏时,用嘴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声音的频率与管长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资料二:音级、音区与频率的关系如表一所示。小组同学选择若干根长为20cm的吸管,用剪刀剪裁后,按由短到长的顺序横向连接制得“排箫”(如图丙)。(1)演奏时,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这是由于吹气时,管内的空气发生 ;(2)根据图乙可知,声音的频率与管长的关系是 ;(3)自制排箫的其中一项评价指标如下。请根据该指标对该小组制作的排箫进行等级评定,并简述理由。 自制“排箫”评价量表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优秀 合格 待改进音区数量 能吹奏出3个完整的音区 能吹奏出1-2个完整的音区 不能吹奏出完整的音区【答案】振动;频率随着管长的增加而降低;合格;制成的排箫只能吹出中音区和高音区【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演奏时,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这是由于吹气时,管内的空气发生振动。(2)由图乙知道,声音的频率与管长的关系是:频率随着管长的增加而降低。(3)吸管的最大长度为20cm,由图乙知道,制成的排箫只能吹出中音区和高音区,所以评定为合格。30.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介质 介质水(5℃) 1450 冰 3230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50水(20℃) 1480 软木 500海水(25℃) 1531 铁(棒) 5200(1)分析表格的信息,可推断出声速大小可能跟 (只写一点)有关,依据是 ;(2)小明随父母到山区爬山,他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1.6s听到回声,他们距山崖大约 m(声速按计算);(3)真空中声速是 。【答案】介质的温度;声音在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或:介质的种类; 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物质中速度不同;);272;0【解析】【分析】(1)由表中信息可知,变量为介质和温度,可知声速与温度以及介质种类有关。(2)听到回声,声音经过的距离是他们距山崖距离的2倍。(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零。【解答】(1)观察表中数据,不难发现:①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说明声速大小和介质种类有关。②声音在 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说明声速大小和温度有关。(2)声音从小明这里到远处山崖的时间为,根据可得(3)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真空中声速是0m/s。01 学习目标02 思维导图03 基础知识04 经典例题05 强化提升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八上科学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1.2声与听觉认识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以声波形式传播。了解人耳的主要结构和听觉形成过程。知道乐音的三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噪声的危害与防治。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声音的特性,增强保护听力的意识。 知识点一 声音的产生1.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 、 和 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如击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往盛水的盆中倒水时,可以听到水振动发出的声音;吹笛子时,空气在笛子内振动发出声音。【能力拓展】有些发声物体的振动不明显,不容易直接观察到,比如扬声器在发声时的振动。为了证明扬声器发声时是在振动的,我们可以把一些小塑料泡沫颗粒放到扬声器上面的纸盆里,打开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我们会看到塑料泡沫颗粒随着音乐上下跳动,这时可以证明扬声器发声时也在振动。这种证明发声体在振动的方法被称为“转换法”或“放大法”。“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传播。 例如,对着高山喊话,停止喊话后,声带不再振动,但是几秒钟后,我们仍能听到回声。 知识点二 声音的传播1.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探究活动1: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过程 现象 结论一个同学轻敲桌子的一端,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的桌面上,堵住另一只耳朵 能听到敲敲击声 声音能在 中传播玻璃鱼缸中盛有水,水中有金鱼,用细棍轻敲鱼缸上沿 金鱼立即受惊游动 声音能在 中传播探究活动2: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①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源使电铃发声,此时你能听到电铃声吗 ②用抽气机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的电铃声有什么变化 ③再让空气逐渐进人玻璃罩内,你听到的电铃声又怎样变化 探究分析:刚开始能听到玻璃罩内的电铃声,随着空气逐渐被抽出,听到的电铃声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人玻璃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推理: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 就完全听不到电铃声了。2.归纳总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传播需要 。真空 传声。【能力拓展】在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我们不可能把玻璃罩内空气完全抽成真空,但我们可以通过空气越来越稀薄,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这一现象推理得出:如果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则声音也就不能传播了,这种研究方法称为 (或推理法)。①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发出声音,也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②空气越稀薄,传声效果越差,真空不能传声。③一般而言, 传声效果最好, 次之, 传声效果最差。 知识点三 声波1.声音的传播方式:与水波的传播相似,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波的方式向远处传播的。当喇叭的振动面向外侧运动时,压缩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当喇叭的振动面向内侧运动时,这部分空气变疏。振动面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 。2.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 米。3.影响声速的因素(1) ______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例如: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一端敲击一下,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为水管传来的,第二次为水传来的,第三次为空气传来的。(2)_______-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气温每升高1 ℃,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偏向低温方向,如上方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低处的声音,高处的人更容易听到。 知识点四 听觉的形成1.耳的构造及各部位功能结构 功能外耳 耳廓 收集声波外耳道 传导声波中耳 鼓膜 随着声波的振动而引起振动,将振动传到听小骨鼓室 与耳道一起引起共鸣,并且起到平衡气压的作用听小骨 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咽鼓管 连通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内耳 耳蜗 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接受声波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前庭 感觉头部位置变动,产生神经冲动2.听觉的形成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即: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内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3.耳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易出现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题型一 声音的产生【例1】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飞溅,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___________产生的。 题型二 声音的传播【例1】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当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却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声音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例2】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C.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 D.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例3】如图所示,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此事实说明( )A.真空能够传播声音 B.固体能够传播声音C.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声音以波形式传播 题型三 声波【例1】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B.“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例2】如图所示为音叉共鸣实验: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用橡皮槌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另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此现象可以说明A.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B.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C.声音传播不需要时间 D.物体不振动也可产生声音【例3】古诗《春晓》中提到了风声、雨声、鸟鸣声,这三种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A.风声最快 B.雨声最快C.鸟鸣声最快 D.一样快【例4】进行百米赛跑时,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如果听到起跑枪声才开始按表计时,某同学到达终点时秒表的读数为14.00s,则该同学跑完百米的实际成绩是( )(空气温度为,此时声速为340m/s)A.14.00s B.13.71s C.14.29s D.14.06s【例5】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装置:(1)交流讨论:①在玻璃钟罩内的木塞上,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乐闹铃,此时我们能听到音乐;②用抽气设备抽钟罩内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音乐声将会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2)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声音在______中不能传播。 题型四 听觉的形成【例1】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⑦是人的听觉感受器B. 耳郭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C.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D.听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可确保②内外的气压平衡【例2】如图是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④两侧的气压平衡B.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C.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和③过于敏感造成的D.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例3】如图所示的耳的结构图,播放歌曲《复兴的力量》,歌声通过外耳道引起鼓膜 ,再刺激我们耳内的 (填下面图中的序号)产生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从而形成听觉。若听神经受损造成的失聪 (填“能”或“不能”)借助助听器听到外界声音。【例4】人体听觉形成过程中,依次经过的途径是( )①外耳道 ②听小骨 ③鼓膜 ④听觉神经 ⑤大脑的一定区域 ⑥耳蜗.A.①③②⑥④⑤ B.①②③⑥④⑤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③④②⑥⑤一、选择题1.下列诗句中,与我们的听觉有关的是 ( )A.举头望明月 B.处处闻啼鸟C.吹面不寒杨柳风 D.为有暗香来2.北京天坛的圜丘等建筑反映了我国古代高水平的建筑声学成就。如图所示,人站在圜丘第三层台面中心的天心石上说话或唱歌时,会觉得声音特别洪亮,但站在天心石以外的人听起来,却没有这种感觉。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声音的反射B.声速随温度而改变C.人耳听到的只有回声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3.2025年3月3日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健康聆听,无碍沟通”。如图所示为一种骨传导耳机,配戴时将它紧贴颞骨,通过骨头将声音直接传至内耳就可听到耳机里的音乐,同时也能听到外界的声音,听到这两种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A.气体 气体 B.液体 气体 C.固体 气体 D.固体 固体4.下列实验或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碎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中的手机有来电时,能看到指示灯闪烁,但听不到铃声③用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分别快速和缓慢划过,发现两次的声音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立即消失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5.关于声波的说法错误的是( )A.固体、液体也能产生声波B.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C.声波除了能使人耳的鼓膜振动,让人们觉察到声音,它还能使其他物体振动D.声波不能被用于探测海水深度6.某中学有一个150m×70m大小的操场,广播室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如图),老师绕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A.乙和丁 B.甲和乙 C.丙和丁 D.甲和丙7.手机具有录音和显示波形的功能。将一个乒乓球从一定高度由静止释放,利用手机记录下乒乓球碰撞桌面发出的声音,其波形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据此分析 ( )A.每次发声的时间间隔相等 B.声音是由桌面的振动产生的C.声音在耳蜗处形成听觉 D.听到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大8.如图所示为木制玩具青蛙刮鼓,用木棒在青蛙背上摩擦,就会发出类似青蛙的叫声,有时还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是由木棒振动产生的B.模拟青蛙的叫声是指音色相近C.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噪声D.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9.听诊器的头部与耳郭作用相似,为了更好地收集患者内脏发出的声音。以下听诊头形状设计中,最合理的是( )。A. B.C. D.10.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A.甲图,发声的喇叭使小纸片“跳舞”B.乙图,说话时触摸咽喉会感觉到振动C.丙图,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D.丁图,抽出空气铃声减弱11.小刚扁桃体发炎没有及时治疗,几天后感觉耳朵疼,经检查是患了中耳炎。病菌从口腔侵入中耳的通道是( )A.听小骨 B.耳蜗 C.外耳道 D.咽鼓管12.2023年浙江亚运会划龙舟比赛上,选手的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A.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B.吸收了声波C.改变了鼓面的振动频率 D.把声音反射回去了13.在学校举行的逃生演习中,同学们听到警报声需要迅速逃生。如图是人耳的结构,下列关于人耳结构在此过程中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②收集声波 B.③带动听小骨振动C.⑤放大振动 D.⑥产生听觉14.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如图),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 )A.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B.此实验为了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实验中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D.若将此实验放到月球上做,只会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开而听不到声音15.以下是一宇航员在月球上的生活片段,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其中真实的有①听到大风呼啸②跳过4米高的横杆③举起一块200千克重的大石头④拍了一张照片⑤脱掉宇航服在被窝里睡觉⑥吃到土生土长的食物⑦“袋鼠式”走路A.②③⑥⑦ B.①④⑤⑥ C.②③④⑦ D.②③④⑤16.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鱼洗”发出的嗡嗡声是次声波B.“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C.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D.“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二、填空题17.如图所示为一款降噪耳机。(1)耳机可以发出声音是因为耳机内的部分结构在 。(2)声波进入人耳,在 形(第10题)成听觉。(3)佩戴降噪耳机是在 (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18.根据耳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1)⑦是 (填名称),它的功能是 (填字母)。A.把振动放大后传入耳蜗B.接收声波的撞击,产生振动C.收集声波D.内有听觉感受器,接受振动的刺激,并产生兴奋(2)鼓膜的振动由 (填序号)传递到耳蜗。(3)⑥受损造成的失聪, (填“能”或“不能”)借助助听器听到外界声音。19.眼、耳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学会科学用眼、用耳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1)飞机升降时,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图甲中 (填序号)内外气压平衡。(2)用眼过度,使得眼睛只能看清近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物体,这种疾病的成因与图乙中 (填序号)相似,可用图乙中 (填序号)进行矫正。20.如图所示,“探索二号”科考船携“奋斗者”号在某海洋区域作业时,利用回声定位原理从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从发射至接收到回声所用的时间为6s,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 500 m/s,该处海洋的深度为 m。21.如图甲所示,小明将衣架挂在绳子中间,小华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小明能听到敲击声;然后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如图乙所示),小华用相同的力再次敲击衣架,此时小明听到的敲击声更大、更清晰。(1)该实验说明声音在 (填“固体”或“气体”)中的传播效果更好。(2)小明用食指堵住双耳后仍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____(填字母)。A.没有将双耳完全堵住,有声波从空隙间传入人耳B.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引起手的振动使人听到声音C.声波经细绳、食指传入人耳,使人听到声音D.衣架离耳朵更近,经过空气传入的声音更大22.观察如图所示情景,回答下列问题。(1)用棉线连接“土电话”并绷紧棉线,能实现10m间通话,这表明 。(2)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棉线的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23.老杨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如图)。(1)当用小槌敲击音叉时,在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24.2024年5月18日,“诸暨西施音乐节”在西施滩火热开幕,歌手激情开唱,现场音浪炸裂。歌手演唱时,歌声通过声带 产生,以 形式经空气传播进入人耳,刺激人耳内 (填结构名称)中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至 产生听觉。三、综合题25.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如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空气温度/℃ - 20 - 10 0 10 20 30声音速度/ (m/s) 318 324 330 336 342 348(1)请你根据图像找出温度为5℃时声速为 m/s。(2)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试验更容易成功吗 。(3)20℃时,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0.3秒钟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0.5秒钟才听到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则这个山谷的宽度为多少米 26.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声速(m/s) 318 324 330 336 342 348(1)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个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行速度有限的情况下,请你指出:在 的环境中试验更容易成功。(选填“低温空气”或“高温空气”)(2)20℃时,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1s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又经过0.5s听到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则这个山谷的宽度为多少?27.某人在半岁时,由于药物导致神经性耳聋,左耳听力损失大于105dB,右耳听力完全丧失。以下表述中,错误的是( )A.他耳聋的原因可能是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的损伤B.他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位于耳蜗C.听觉形成的流程: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耳蜗D.他如果接受人工耳蜗治疗,听力可能会得到改善28.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驶向一山崖附近,途中鸣了一声笛,3s后司机听到回声,已知空气中声速为340m/s,问:(1)鸣笛处距离山崖多远?(2)当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还有多远?29.学校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其中一个项目为自制民族乐器——排箫。以下是自制排箫的资料卡:自制排箫资料卡资料一:排箫是由若干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图甲)。演奏时,用嘴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声音的频率与管长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资料二:音级、音区与频率的关系如表一所示。小组同学选择若干根长为20cm的吸管,用剪刀剪裁后,按由短到长的顺序横向连接制得“排箫”(如图丙)。(1)演奏时,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这是由于吹气时,管内的空气发生 ;(2)根据图乙可知,声音的频率与管长的关系是 ;(3)自制排箫的其中一项评价指标如下。请根据该指标对该小组制作的排箫进行等级评定,并简述理由。 自制“排箫”评价量表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优秀 合格 待改进音区数量 能吹奏出3个完整的音区 能吹奏出1-2个完整的音区 不能吹奏出完整的音区30.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介质 介质水(5℃) 1450 冰 3230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50水(20℃) 1480 软木 500海水(25℃) 1531 铁(棒) 5200(1)分析表格的信息,可推断出声速大小可能跟 (只写一点)有关,依据是 ;(2)小明随父母到山区爬山,他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1.6s听到回声,他们距山崖大约 m(声速按计算);(3)真空中声速是 。01 学习目标02 思维导图03 基础知识04 经典例题05 强化提升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八上1.2声与听觉(原卷版).doc 八上1.2声与听觉(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