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为杜甫策展:一场诗的远征——以策展人身份重构《登岳阳楼》的时空与情感目 录CONTENTS任务二:心声回响第五章任务一:时空之境第四章学习任务第三章教学目标第二章课堂导入第一章任务三:千年回望第六章合作展示与总结第七章课堂导入01名楼引诗情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教学目标02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坼”“浮”等关键字的运用,深入体会杜甫炼字之妙,感受诗歌创造的壮阔意境。2.梳理出诗人从个人身世之悲到家国命运之忧的情感发展线索,理解杜甫晚年复杂的心境变化。3.通过对比登高题材诗歌,发归纳出“登高”类诗歌的共通特点和文化内涵。学习任务03学习任务今天我们都是数字展馆策展人请你为杜甫的《登岳阳楼》策划一个微型数字展馆。展示展馆的三个核心展区:【时空之境】写景;【心声回响】抒情;【千年回望】比较。任务一:时空之境04沉浸式光影洞庭湖任务要求1.小组讨论:如果要再现这两句诗的意境,会选择什么样的画面构图?用什么色彩基调?光线如何设计?2.使用AI工具生成意境图,或手绘概念图,并撰写简短的设计说明。3.小组代表展示成果,阐述设计理念。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沉浸式光影洞庭湖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凸显力量感,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表现动态感,洞庭湖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颔联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更暗喻了时局动荡、山河破碎的社会现实。沉浸式光影洞庭湖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任务二:心声回响05杜甫心声音频导览小组活动:1.讨论:杜甫登上岳阳楼时,他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2.撰写第一人称独白脚本,要求体现情感的层次性和真实性。3.录制音频片段(1-2分钟),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4.小组互评,提出改进建议。知人论世杜甫生平杜甫(712-770),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一生坎坷,经历了安史之乱等社会动荡,晚年漂泊西南,生活困顿,但始终心系国家与百姓。创作背景《登岳阳楼》创作于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57岁。他登上岳阳楼,面对浩瀚的洞庭湖,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知人论世0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早年壮年晚年知人论世开头部分以“我,杜甫,此刻站在岳阳楼上……”开篇,迅速将听众带入杜甫的视角,营造出沉浸式的体验。独白脚本撰写指导开头撰写主体展开主体部分围绕“看到什么的感受”“想起什么的回忆”“担忧什么的未来”展开,展现杜甫的内心世界。结尾收尾结尾以“不由得凭轩远望,泪流满面……”收尾,呼应诗歌的情感,让听众深刻感受到杜甫的悲怆与无奈。杜甫心声音频导览小组活动:1.讨论:杜甫登上岳阳楼时,他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2.撰写第一人称独白脚本,要求体现情感的层次性和真实性。3.录制音频片段(1-2分钟),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4.小组互评,提出改进建议。独白脚本示例我,杜甫,此刻站在岳阳楼上,望着这浩浩汤汤的洞庭水,竟觉得前世今生恍如隔世。长安十年冷落硌得人心头发疼,可最痛的还是眼见安禄山的铁蹄踏碎山河。如今五十七岁了,六年辗转二十多处落脚地,连酒杯都因贫病不得不戒。有时夜半惊醒,竟想不起今夜身在何处舟中、何处茅檐。亲朋音书断绝,倒不是怨他们,这乱世里谁不是浮萍?只是……只是听不到前线消息最是煎熬。我杜甫一生所求从来不是高官厚禄,不过是盼着战火平息那日……今日本是带着登名楼之喜来的,可站着站着,不由得凭轩远望,泪流满面……忽然明白自己像极了这落日下的孤舟。朝廷不会任用我了,故乡也回不去了,但这里烧着的火从未熄过。只要一息尚存,总要为苍生说几句话,为社稷操几分心。这大概就是我的命了。情感小结夙愿已了登楼之喜壮阔楼景览胜之兴老病孤独个人之悲战火频仍国家之痛身在岳阳,心在长安。登楼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急剧转变的时代,他所看到的和亲身经历的都是战乱流离和忧伤困苦。然而他既不像李白那样白云在天,飘逸绝尘;也不像王维那样逃隐于禅,消极淡漠……杜甫就是杜甫,他能够正视、担荷并且反映时代的苦难,就像大地上一座坚实难移的大山,任凭时代血与泪的冲洗侵袭,却能默默地把它们化为沃土,给后世留下满山生命的碧绿。——叶嘉莹名家评论全体齐诵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齐声诵读感悟任务三:千年回望06登高诗对比研究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唐)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高诗对比研究作品名称 作者 创作时间 背景《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约 696 年 初唐,随军北征契丹失意。《登高》 杜甫 767 年 中唐初,安史之乱后漂泊夔州。《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805 年 中唐后期,“永贞革新” 失败被贬柳州。登高诗对比研究学生活动:1.小组设计对比展板,从意象、手法、情感等维度比较这些登高诗的相同点。2.提炼登高主题的共通文化内涵。3.制作展板(手绘或电子版),准备简要的讲解词。4.小组代表展示展板并讲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意象: “高台 / 城楼” “天地 / 宇宙”“冷色调 / 萧瑟感”手法:动静、俯仰、远近、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情感:①见宇宙无穷,感个体渺小,老大无为;②见大好河山,悲国家不幸,忧时伤世;③见山水渺远,念离家万里,怀人思乡;……登高诗特点总结“登高”文化内涵中国古代文人登高望远,往往触发对人生、社会与国家的感慨,这种登高情结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母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总结07总结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景抒情忧时伤世总结叙事这首诗主旨归纳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杜甫个人的情感世界,更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代士人的普遍心态和精神面貌。诗人通过登高望远这一传统题材,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对家国的关切,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成为杜甫诗歌最动人的精神内核。总结延伸学习基础题完成《登岳阳楼》赏析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题选择一首登高诗(如杜甫《登牛头山亭子》),写一段简短赏析,重点分析其如何通过写景抒发情感。拓展阅读冯至《杜甫传》延伸学习登牛头山亭子杜甫路出双林外,亭窥万井中。江城孤照日,山谷远含风。兵革身将老,关河信不通。犹残数行泪,忍对百花丛。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