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北京二中2025—2026学年度高三年级开学测试试卷
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Fe-56 Ni-59 Cu-64
一、选择题(1~10题每小题3分,11~15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反应中,CO2做氧化剂的是
A. CO2被过氧化钠固体吸收,有氧气生成
B. 镁条在CO2中燃烧,有黑色固体生成
C. 将足量CO2通入氨水中,有碳酸氢铵生成
D. 将CO2通入苯酚钠溶液中,有白色浑浊物生成
2. 室温下,将充满的试管倒立在水中,实验现象如下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B. 试管中剩余的无色气体可能是
C. 取试管中的溶液,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显红色,是因为与反应生成了酸
D. 向试管中再缓缓通入一定量的,试管中的液面上升
3. 下列对实验现象解释的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 0.1 mol/L次氯酸溶液的pH约为4.2: HClO= H++ ClO-
B. 向醋酸中加入NaHCO3溶液得到无色气体:2CH3COOH + CO=2CH3COO- + H2O+ CO2↑
C. 向NaHSO4溶液中加入足量Ba(OH)2溶液,得到白色沉淀:2H+ +SO + Ba2+ +2OH- =BaSO4↓ + 2H2O
D. 在煤中添加石灰石,降低尾气中SO2浓度:2CaCO3 + 2SO2+O22CaSO4+ 2CO2
4. 下列模拟工业生产中物质的转化合理的是
A. 饱和NaCl溶液晶体
B. 海水()沉淀溶液
C.
D.
5. 下列各离子组在指定的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A. 无色溶液中:、、、
B. 含有的溶液中:、、、
C. 由水电离出的溶液中:、、、
D. pH=11的NaOH溶液中:、、、
6. 某小组用如图装置探究的性质。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 甲中紫色褪去:
B. 乙中蓝色逐渐变浅:
C. 丙中产生少量白色沉淀:
D. 丁中可能的反应:
7. 室温下,时刻向两个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①、②蔗糖,搅拌,最终分别得到悬浊液和澄清溶液,溶解过程中分散系的导电能力变化如图。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该实验可证明蔗糖不是电解质
B. 该实验可证明碳酸钙是强电解质
C. 当①中导电能力不变时,达到平衡
D. 时刻,①中再加入,导电能力不变
8. 利用废铝箔(主要成分为Al,含少量Mg、Fe等)制明矾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①中生成了:
B. 操作a是过滤,以除去难溶于NaOH溶液的杂质
C. ②③中加入稀硫酸的作用均是除去杂质
D. 由④可知,室温下明矾的溶解度小于和的溶解度
9. 反应①是制备SiH4的一种方法,利用其副产物可制备相应物质,有关转化关系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2B的化学式为Mg2Si
B. NH3、NH4Cl可以循环使用
C. 反应①中参加反应的NH3和NH4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D. 反应②中每生成24gMg转移2mol电子
10. 实验小组同学制备KClO3并探究其性质,过程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可用饱和NaCl溶液净化氯气
B. 生成KClO3的离子方程式为3Cl2 + 6OH- + 5Cl- + 3H2O
C. 推测若取少量无色溶液a于试管中,滴加稀H2SO4后,溶液仍为无色
D. 上述实验说明碱性条件下氧化性Cl2>KClO3,酸性条件下氧化性:Cl2<KClO3
11. 亚氯酸钠(NaClO2)是一种高效的漂白剂和氧化剂,可用于各种纤维和某些食品的漂白。马蒂逊(Mathieson)法制备亚氯酸钠的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①阶段,参加反应的NaClO3和S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B. 若反应①通过原电池来实现,则ClO2是正极产物
C. 反应②中的H2O2可用NaClO4代替
D. 反应②条件下,ClO2的氧化性大于H2O2
12. 用肼的水溶液处理核冷却系统内壁上的铁氧化物时,通常加入少量,反应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是还原反应的产物 B. 还原性:
C. 处理后溶液的增大 D. 图示反应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的是
13. 某小组同学探究Al与的反应,实验如下。
装置 序号 试剂a 现象
① 2mL0.5mol/L溶液 无明显变化,数小时后观察到铝片上仅有少量红色斑点
② 2mL0.5mol/L溶液 迅速产生红色固体和无色气泡,且气体的生成速率逐渐增大,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在铝片表面产生少量白色沉淀,经检验为CuCl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②中气体生成速率逐渐增大可能与Al和Cu在溶液中形成了原电池有关
B. ②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可能原因:
C. 向①中加入一定量NaCl固体,推测出现与②相似的实验现象
D. ②比①反应迅速是由于水解使②中的更大,利于破坏铝片表面的氧化膜
14. 化学需氧量(COD)是衡量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以水样消耗氧化剂的量折算成消耗的量(单位为)来表示。碱性不与反应,可用于测定含Cl 水样的COD,流程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Ⅱ中发生的反应有
B. Ⅱ中避光、加盖可抑制被氧化及的挥发
C. Ⅲ中消耗的越多,水样的COD值越高
D. 若Ⅰ中为酸性条件,测得含水样的COD值偏高
15. 实验小组研究Na与CO2的反应,装置、步骤和现象如下:
实验步骤和现象:
i. 通入CO2至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后,点燃酒精灯。
ii. 一段时间后,硬质玻璃管中有白色物质产生,管壁上有黑色物质出现。检验CO的试剂未见明显变化。
iii. 将硬质玻璃管中固体溶于水,未见气泡产生;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次过滤,滤液呈碱性;取白色沉淀加入盐酸,产生气体。
iv. 将管壁上的黑色物质与浓硫酸混合加热,生成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步骤i的目的是排除O2的干扰
B. 步骤iii证明白色物质是Na2CO3
C. 步骤iv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 + 2H2SO4(浓) CO2↑+ 2SO2↑+ 2H2O
D. 根据以上实验推测:CO2与金属K也可以发生反应并被还原
二、填空题(共60分,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
16. 钠离子电池和钾离子电池是具有应用前景的二次电池。某钠离子电池以的碳酸丙烯酯溶液作电解质溶液,作正极材料。
(1)与环氧丙烷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碳酸丙烯酯。
①是_____(填“极性”或“非极性”)分子。
②环氧丙烷中,O原子的杂化类型是_____杂化。
③沸点:环氧丙烷_____(填“>”或“<”),解释其原因:_____。
(2)溶液与溶液混合可制备晶体。
①基态Mn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是_____。
②的性质与卤素离子相近,被称为拟卤离子,被称为拟卤素。
ⅰ.与反应生成物的结构式分别是、_____。
ⅱ.HCN有酸性但乙炔无明显酸性,HCN的酸性比乙炔的强的原因是_____。
(3)可用作钾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其晶胞结构如下图所示。
①距离最近的有_____个。
②第三电离能:,结合原子结构解释原因:_____。
③放电后转化为,充电时物质的变化如下:
充电时生成A的电极反应式:_____(请标注A中Fe和Mn的化合价)。
17. 次磷酸钠()具有强还原性,在制药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Ⅰ.利用黄磷()、NaOH和制备,涉及三个阶段。
①阶段一:和NaOH反应生成和。
②阶段二:被氧化为。
③阶段三:与过量的NaOH反应,生成。
(1)阶段一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比为_____。
(2)属于_____(填“正盐”或“酸式盐”)。
(3)理论上,制备过程中,消耗的和与生成的的物质的量之比,_____。
Ⅱ.利用和生成CuCl沉淀可除去酸性废水中的。
(4)该反应同时生成亚磷酸(),其离子方程式是:_____。
(5)取6份含0.01molNaCl的酸性溶液,再分别溶解0.02mol,最后加入,充分反应。测得去除率与初始加入的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①当mol时,检测到反应后溶液中含0.01mol。结合上图推测,氧化的粒子有_____。
②当mol时,去除率随增加而减小。从氧化还原角度推测其原因可能是_____。
18. 工业烟气中常含有(NO、)。用NaClO溶液将氧化为,实现烟气中的脱除。
(1)在大气中会形成酸雨。形成酸雨的过程中,NO表现___________性。
(2)向NaClO溶液中加入硫酸,研究初始pH对脱除率的影响,结果如下。
已知:
①不用盐酸调节NaClO溶液初始pH的原因是___________。
②将pH=3.5时NaClO溶液脱除NO的离子方程式补充完整:___________。
□N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pH<5.5时,分析脱除率随溶液初始pH升高而增大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
(3)用分别将脱除前后的全部转化为,并用库仑仪测定的量,可计算脱除率。库仑仪工作的原理和装置如下:
检测前,电解质溶液中的保持定值时,电解池不工作。进入电解池后与反应,库仑仪便立即自动进行电解到又回到原定值,测定结束。通过测定电解消耗的电量可以求出的物质的量。
①在电解池中被还原为NO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②将脱除前、后等体积的烟气分别用上述装置进行测定,电解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分别为amol、bmol。脱除率是___________。
③测量结束后,电解池中还检测到少量和,这将导致测定结果__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需进行校正。
19. 莫西沙星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1)A的结构简式是_____。
(2)A→B的反应类型是_____。
(3)C中含有的官能团是_____。
(4)物质a分子式为,其分子中有_____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
(5)Ⅰ能与反应生成,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6)芳香化合物L的结构简式是_____。
(7)还可用A为原料,经如下间接电化学氧化工艺流程合成C,反应器中生成C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
20. 某小组同学向的0.5mol·L-1的溶液中分别加入过量的Cu粉、Zn粉和Mg粉,探究溶液中氧化剂的微粒及其还原产物。
序号 金属 实验操作、现象及产物
Ⅰ 过量Cu粉 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为蓝绿色,固体中未检测到Fe单质
Ⅱ 过量Zn粉 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反应缓慢,pH逐渐增大,产生了大量红褐色沉淀后,无气泡冒出,此时溶液pH为3 4,取出固体,固体中未检测到Fe单质
Ⅲ 过量Mg粉 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剧烈,pH逐渐增大,产生了大量红褐色沉淀后,持续产生大量气泡,当溶液pH为3 4时,取出固体,固体中检测到Fe单质
(1)实验Ⅰ、Ⅱ、Ⅲ中都有生成。Ⅰ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
(2)①实验Ⅱ、Ⅲ都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_____
②实验I反应后的混合物,放置较长时间后pH升高,也会生成红褐色沉淀。导致I反应后混合物pH升高的离子反应是_____。
(3)对实验Ⅱ未检测到Fe单质进行分析及探究。
资料:0.5mol·L-1开始沉淀的pH约为1.2,完全沉淀的pH约为3.
理论分析:
ⅰ.当、浓度较大时,即使Zn与反应置换出少量Fe,Fe也会被、消耗。
ⅱ.当、浓度较小时,可忽略、对Fe的消耗。
ⅲ.反应产生的红褐色沉淀包裹在Zn粉上,可阻碍Zn与的反应。
①从反应速率角度说明理论分析ⅰ、ⅱ成立的原因_____。
②设计实验(填实验操作和现象)_____,证实在实验II中理论分析ⅱ成立。
实验探究:
③结合理论分析,重新做实验Ⅱ,当溶液pH为3~4时,不取出固体,向固-液混合物中持续加入盐酸,控制,_____(填实验操作和现象),待pH为3~4时,取出固体,固体中检测到Fe单质。
④用Zn片代替Zn粉,重做实验Ⅱ.
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并缓慢加快,溶液pH逐渐增大,产生红褐色溶液,有丁达尔现象,当溶液pH为3~4,取出固体,固体中检测到Fe单质。
已知:相同条件下,在溶液中的移动速率远大于。
分析反应中金属表面离子浓度的变化,推测Zn片代替Zn粉后,实验现象产生差异的原因:_____
(4)对比实验Ⅱ和Ⅲ,解释实验Ⅲ的固体中检测到Fe单质的原因_____。
北京二中2025—2026学年度高三年级开学测试试卷
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Fe-56 Ni-59 Cu-64
一、选择题(1~10题每小题3分,11~15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B
二、填空题(共60分,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
【16题答案】
【答案】(1) ①. 非极性 ②. sp3 ③. > ④. 环氧丙烷与CO2都形成分子晶体,环氧丙烷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CO2,分子间作用力环氧丙烷大于CO2,则沸点高
(2) ①. [Ar]3d54s2 ②. ③. N原子的电负性大,-CN具有吸电子效应,使HCN中H-C的极性更大,更易断裂
(3) ①. 6 ②. 的价电子为较稳定结构,不易失去第三个电子,的价电子为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较稳定结构 ③.
【17题答案】
【答案】(1)1:3 (2)正盐 (3)1∶2∶4
(4)
(5) ①. Cu2+、O2 ②. NaH2PO2较多时, Cu2+被还原成了Cu
【18题答案】
【答案】(1)还原 (2) ①. 盐酸具有还原性,能与NaClO反应 ②. ③. 溶液初始pH高,小,有利于和正向进行,脱除率大
(3) ①. ②. ③. 偏低
【19题答案】
【答案】(1) (2)取代反应
(3)醛基 (4)4
(5)++2H2O
(6) (7)+4Ce4++H2O→+4Ce3++4H+
【20题答案】
【答案】(1)
(2) ①. 溶液存在平衡:,加入Mg或Zn会与氢离子发生反应,导致平衡正向移动,形成氢氧化铁沉淀 ②.
(3) ①. 当、浓度较大时,消耗Fe的速率大于生成Fe的速率;当、浓度较小时,消耗Fe的速率较慢,可忽略不计 ②. 向pH为3~4的溶液中加入铁粉,一段时间后取出少量溶液,滴加K3[Fe(CN)6]溶液,不产生蓝色沉淀 ③. 铁离子不沉淀,Zn与亚铁离子形成的Fe不会被消耗,现象为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颜色变化 ④. Zn片表面积小,反应速率慢,氢离子消耗速率低,铁离子在Zn片表面浓度较高,优先与Zn反应生成亚铁离子;亚铁离子进一步被Zn还原为Fe单质
(4)实验Ⅲ的固体中检测到Fe单质是因为加入镁粉后产生大量气泡,使镁粉不容易被Fe(OH)3沉淀包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