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错 误》郑愁予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州曲》莲,佳人之花莲,爱情之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周敦颐莲,君子之花《古诗十九首》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古诗十九首》知人论世萧统,南朝兰陵人,文学家,武帝(萧衍)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萧统背景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吹捧,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思妇的闺怨和游子的羁旅乡愁。汉魏晋诗的发展源流及文学地位诗经四言叙事五言叙事楚辞杂言抒情四六文抒情文人有意识向民歌学习,创作五言抒情诗,五言诗走向成熟,同时出现七言诗。汉末 魏 晋汉乐府汉赋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 ,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吟哦讽诵吟哦讽诵遗:wèi涉:从水里走过去泽:低湿之地芳草:兰草之:芳草遗:赠送浩浩:水流貌同心:多用于男女间爱情关系,这里说夫妻感情融洽以:连词,表结果所思:所+动词/形容词=名词性结构还顾:回头看旧乡:故乡还:huán【作者】:佚名【朝代】:汉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1.谁在涉江采芙蓉,采下芙蓉赠予谁?(多角度解读)这是一首_______的诗?忧伤姑娘赠予远在千里出门游学、游宦的恋人。诗歌鉴赏品味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1.采芙蓉的过程是怎样的?(1)涉江采芙蓉爱得深厚(2)兰泽多芳草爱得幽深(3)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爱得执着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2、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2.在这长满芳草的水泽,主人公为什么只采摘芙蓉呢?1.这女子涉江采芙蓉的画面中有哪些意象呢?芙蓉 芳草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诗经》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楚辞》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找意象,品意境⑴下面请找出本诗一二句中的意象有哪些?分析形成了什么样的意境?本诗的一二句写了芙蓉、兰泽、芳草 三个意象,这三个意象具有品质高洁、气质优雅、仪表庄重的特点,营造了一种高雅纯洁、欢乐愉快的意境。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答:“芙蓉”,又叫莲、荷花、藕花、芙蕖、菡萏。常被用作高尚、纯洁品德的象征,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花草娇嫩美丽,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表达对亲朋的关怀、思念和祝福。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3.此时主人公内心最深沉的情感是什么?思念之忧(以乐景衬哀情)美景→忧思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设问手法,点明赠送的对象,即远道之人。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是否有变化?轻松欢快黯然失落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但此刻又能送给谁呢?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中,书写主人公的忧伤,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伤。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4.哪些词语最传神?最能传达主人公的情感?还顾、望 [动作描写]使思念之情更加浓重。漫浩浩 [叠词]不仅指道路漫长无际,更让人感觉到思念之忧伤的绵长。明处的意象是“旧乡”“长路”;暗处的意象是“人”。“旧乡”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设想“旧乡”的人也在凝眸相望,相爱却不得相见,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所思在远道”的意思说尽。诗人塑造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谈谈你的观点和依据。涉江采芙蓉环顾望乡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而”可以是转折,两个人“同心”却要“离居”,有很多无奈。“而”字包含了种种不能在一起的困难、挫折,以及满满的无奈。此句可以理解为“只能忧伤的直到终老”;“以”还可以是转折,即便忧伤,却也要“终老”,这让我们看到了男女主人公情感的坚贞。细读文本,深入探究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5. 《涉江采芙蓉》的“一字千金”体现在哪里?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乎一字千金。 ——钟嵘芙蓉:芳草:远道:还顾:长路:莲,谐音“怜”,喜爱优秀的异性有鸿沟蓦然回首,幡然醒悟有鸿沟男子涉江采芙蓉还顾望旧乡你认为《涉江采芙蓉》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结合诗歌分析。答:男子。“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人通常是男子,“望旧乡”即思念心爱的女子。拓展延伸想象对方写法的特点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先描述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述对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感,并形成含蓄曲折的艺术效果。答:女子。“远道”与“旧乡”对立,离“旧乡”走“远道”的人通常是男子,女子采莲是旧俗,全诗情调为“闺怨”;用“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象,可以看出女子对男子的爱情有着极深的信任,印证下文“同心”不是空话,“忧伤”也不仅是女子一人。“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是女子所思的“男子”,表达远隔两地的爱人互相思念的哀伤与惆怅之情。拓展延伸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思考:诗中何处运用了想象对方的艺术手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