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多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多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依于仁,游于艺。——孔子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概括地说出了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王弼解释得好:“言有为政之次序也: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感应而动,则发乎声歌。所以陈诗采谣,以知民志风。既见其风,则损益基焉。故因俗立制,以达其礼也。矫俗检刑,民心未化,故必感以声乐,以和其神也。”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的。《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从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就是一切现象的体和用。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最能表现出中国人“观我生”“观其生”的风度和境界。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但这境界,这“形而上①的道”,也同时要能贯彻到形而下②的器。器是人类生活的日用工具。人类能仰观俯察,构成宇宙观,会通形象物理,才能创作器皿,以为人生之用。器是离不开人生的,而人也成了离不开器皿工具的生物。而人类社会生活的高峰,礼和乐的生活,乃寄托和表现于礼器乐器。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礼好像画上的线文,钩出事物的形象轮廓,使万象昭然有序。孔子曰“绘事后素”(意为“先粉地为质,后施五彩”)。“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中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现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浑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显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诗纬》里说:
诗者,天地之心。
《乐记》里说:
大乐与天地同和。
《孟子》曰:
君子……上下与天地同流。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礼器里的三代彝鼎,是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的观摩对象。铜器的端庄流丽,是中国建筑风格、汉赋唐律、四六文体,以至于八股文的理想型范。它们都倾向于对称、比例、整齐、谐和之美。
然而,玉质坚贞而温润,玉的色泽的空灵幻美,却领导着中国的玄思,趋向精神人格之美的表现。它的影响,显示于中国伟大的文人画里。文人画的最高境界,是玉的境界。倪云林的画可为代表。不但古之君子比德于玉,中国的画、瓷器、书法、诗、七弦琴,都以精光内敛、温润如玉的美为意象。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刘向《说苑》里有这么一段记载:
孔子至齐郭门之外,遇一婴儿……其视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谓御曰:“趣驱之,趣驱之,韶乐将作!”
他在一个婴儿的灵魂里,听到他素所倾慕的《韶》乐将作。(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说苑》上这段记载,虽未必可靠,却是极有意义。可以想见孔子酷爱音乐的事迹已经谣传成为神话了。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一切艺术境界都根基于此。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人性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摘编自宗白华著《美学的散步》)
[注]①形而上:文中指无形的东西。②形而下:文中指有形的东西。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表明孔子的教育理念遵循从情感陶冶到行为规范,最终达成精神升华的递进过程。
B. 王弼把孔子的三句话诠释为为政次序,并引入“喜怒哀乐”自然之情作为诗、礼、乐之基,阐发民情在政治建构中的重要功用。
C. 孔子提出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思想,将音乐精神视为理想人格的灵魂,后世把孔子酷爱音乐的事迹谣传为神话。
D. 中国文人艺术以“玉”为最高审美标准,因其坚贞温润特性,恰好契合儒家对理想人格“外圆内方”的道德要求。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教育以诗、书、礼、乐为根基,艺术文学是主要工具,诗与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性灵人格。
B. “绘事后素”的典故说明,礼如同素底勾勒轮廓,使社会秩序显明;乐则如色彩渲染,赋予群体内在和谐。
C. 中国建筑的对称美与汉赋的铺陈美,均以青铜器的“端庄流丽”为范本,表明艺术形式受礼器形制的严格制约。
D. 孔子在婴儿身上感知《韶》乐,印证了音乐能直接触达性灵,这一传说强化了儒家以艺术净化人心的教化观。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反映了中国人的什么思想?请简要回答。
4. 本文多处引用古代典籍(如《礼记》《乐记》),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5. 作者认为中国艺术“一切境界根基于宇宙的生命节奏”,而西洋艺术长于表现悲剧精神。请结合文本,分析此差异的根源和说明文本对此差异的评价。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捧鸟窝
刘庆邦
初夏,石榴树下满地花,很鲜艳。小青把尚好的花朵捡起,找出针线,穿成项圈。
小青往树上挂花项圈,偶然发现那个小鸟窝,在枝叶缝隙间。开始她以为是一片干丝瓜叶,又看了一眼,她差点叫出声来:呀,小鸟窝!
石榴树向南向上挑着根长树丫。窝搭在“丫”字鼎立点上。小鸟窝真小。仅因不经意间看到小鸟的家,小青就有些抱歉,她说:对不起,我什么都没看见。
春天一个早上,小青正在窗内梳头,听见院里小鸟在独唱。循着音律,她终于在刚发出小红芽儿的石榴树上把小鸟找到了。小鸟的脸黑白相间。小青在古装戏的戏台上看见过,花脸的脸谱就是这样的。
花脸子又飞来,轻轻落在开满红花的树梢。小青进屋躲开,像是从此把这个院落的主人位置让给它。这次花脸子没唱歌,三跳两跳,隐入绿叶鲜花丛中。
中午,小青正在灶屋和面,准备擀面条,弟弟小龙放学回来。小龙没跟她说话,就到堂屋去。她先跟他打招呼:小龙,放学了?
小龙说:嗯。
小龙拿出钓鱼竿,还拿了只盛鱼的旧塑料袋,要去钓鱼。
小青说:别去了,一会儿就吃饭了。
小龙说:人家都去了。又说:我一会儿就回。
小青想,要不要把发现小鸟窝的事告诉小龙呢?小青犹豫了一下,暂时没把石榴树上藏着的秘密告诉他。前院三婶子家桐树上垒了个喜鹊窝,喜鹊孵出的儿子才长绒毛,三婶子的儿子小伟就招来一帮男孩,爬上树梢,从窝里把喜鹊的儿子掏下来一个。这下把小喜鹊父母惹恼了,它们瞪着尖锐的小眼睛,喳喳叫着,一会儿都不消停。
午饭做好了,小龙还没回,小青去村西南水塘边喊小龙。
小龙大概钓到兴头上,两眼盯着鱼漂,头也不回,说:你先吃,我一会儿就回。
小青以母亲般的严厉口气说:马上回去!你下午还上不上学了?不上学,钓到天黑我都不管你!
小龙随姐姐回去,他钓到两条鲫鱼板子。他们的娘死了,爹到外地烧砖窑,家里只剩姐弟俩。娘死时不到三十岁。到现在小青都不知娘得的是什么病。娘死那年,她八岁,弟弟五岁。今年她十四岁,弟弟十一岁。她小学毕业就不上了,弟弟在上小学四年级。因她自己不能继续上学,就对弟弟的希望多一些。在别的事情上她对弟弟有所迁就,只在上学的事情上对他的要求特别严格,决不许耽误功课。
小龙端起饭碗吃面条,小青却没吃。她拉过洗衣用的大塑料盆,到压井那里压出半盆多水,把鱼放进盆里。两条鲫鱼乍一放大盆里,兴奋得乱窜一气,把水搅得哗哗的。其中一条,一下跳出盆沿儿,落在地上。小青说:看看,摔着了吧!你又不是鲤鱼,盆沿又不是龙门,瞎跳什么!她拾起鲫鱼,放回盆里。她对小龙说:让鲫鱼再活一天,明天中午她给小龙烧鱼汤喝。
第二天清晨,花脸子嘀嘀溜溜一叫,小青就起床了。花脸子又落在开满新花的石榴树上。小青想离花脸子近些,试试花脸子跟她熟了没。她装作去看花圃的花。还没到花墙边,花脸子就飞走了,看来花脸子还没把她当自家人。
花脸子飞走了,小青到盆边看鱼。怪事,盆里两条鱼都不见了。水稍稍有点浑,水底沉着几片细鳞。
小青想到前院问三婶子,这怎么回事?还没问,她突然想起,一定是三婶子家的那只大白猫把鱼偷吃了。小青大意了,她要是把盆盖上锅盖,再压一块砖,大白猫的诡计就不能得逞。小龙一会儿放学回来,知道他的两条鲫鱼都被大白猫吃掉,该不高兴了。
小青听说,猫眼睛很尖,越是夜里,猫眼睛越好使。大白猫能发现盆里的鱼,会不会发现树上的小鸟窝呢?小青不由地走到树下,踮脚探脑,看看小鸟窝还在不在。谢天谢地,小鸟窝还在。这一次她不仅看见小乌窝,还看见一只卧在窝里的花脸子。花脸子大概也看见她了,把身子俯下,卧得更低些。小青心里说了两个对不起,赶紧退走。
小龙早上放学回家,见两条鲫鱼都没了,眼皮往下一塌蒙,不说话。
小青说:三婶子家的大白猫嘴馋得很,再见它捞嘴,看我不打死它!
小龙不说话。
小青说:都怨我,夜儿黑睡觉前,我把盆盖上锅盖就好了。
小龙还是不说话。
为了让小龙高兴,干脆把小鸟窝的事告诉小龙算了。小龙到灶屋吃饭,没给她告诉小鸟窝的机会。
小鸟窝面临的新威胁,是一天傍晚爹从砖瓦厂回来。爹还带回一个年轻女人,女人怀里抱着只长毛哈巴狗儿琼斯。哈巴狗儿黑灰色,头顶用红头绳扎着一根朝天糖子辫儿。哈巴狗儿一进院子,就哇哇叫起来。
小青有些紧张,不知爹带回的年轻女人是什么人。娘死后,爹一直想给她和弟弟找个后娘。
爹对她说:这是乔阿姨,我们厂里的会计。
小青叫了一声乔阿姨。
乔阿姨只顾跟琼斯说话,没答应。
村里人见小青爹带回一个女人,以为他续弦成功,纷纷到他们家,说是看新媳妇。小鸟窝面临的新威胁就在这里,人多眼杂,看新媳妇的人万一看见小鸟窝就不好了。
被说成新媳妇的女人,并不愿被更多的人看到她。见人们进了院子,她抱着琼斯,转入里屋。
小青做着饭,不时往石榴树那边看一眼。见小龙回来,喊他到灶屋帮烧锅。她对小龙说:咱爹从外边带回一个乔阿姨。
小龙点点头。
饭做好了,小青喊爹吃饭。
听说这家人要吃饭,来看热闹的都走了。
爹来到灶屋,对小青和小龙说:你们把饭盛到小铁桶里一些,提到小伟家吃吧。
小青看了看小龙,没往小铁桶里盛饭。她说:你和阿姨先吃吧。她和小龙到三婶子家去。
三婶子让小青小龙在他们家吃饭,两个孩子摇着头,都说不饿。
天晚了,爹不来喊他们回去睡觉,他们也不回去。三婶子过去跟爹打声招呼,让两个孩子在他们家住下。
爹和乔阿姨,还有哈巴狗儿琼斯,在他们家住了一夜,一天,又一夜,第三天吃过早饭,一行三个才走。爹走后,小龙一直闷闷不乐,眼里好像还有泪光。小青也很不快乐,但作为一个姐姐,她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弟弟快乐起来。她做出欣喜的样子,喊着小龙:告诉你个好消息,咱家石榴树上搭了个鸟窝,可好看呢!
小龙说:我知道。
你什么时候知道的?
小鸟儿刚衔草搭窝,我就知道了。小龙说:姐,你知道就行了,不要再跟别人说。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青发现鸟窝后道歉,她意识到自己可能打扰了小鸟的生活,体现了她的善良与细腻。
B. 小龙放学执意去钓鱼,可见他对学习缺乏兴趣,这侧面反映乡村儿童教育观念的淡薄。
C. 大白猫偷吃鲫鱼后,小青未及时告知弟弟,是因为她担心影响弟弟学业,而刻意隐瞒。
D. 父亲带回乔阿姨后,姐弟俩住三婶子家,暗示乡村家庭重组时儿童普遍面临情感疏离。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石榴树的枝条、鸟窝的位置、鸟窝的大小等这些细节,点明鸟窝的隐蔽性,与全文守护秘密的叙事基调相呼应。
B. 大白猫与琼斯狗形成对照,前者体现乡村自然的生存法则,后者暗示外来者介入对家庭关系的潜在破坏。
C. “花脸子”小鸟几次出现,小说以它串联情节,“花脸子”的警觉神态为儿童眼中的自然观察增添了生动性。
D. 全文是全知视角,部分内容通过小青视角展开叙事,以孩子纯真眼光过滤现实沉重,呈现乡村生活中诗意的生存状态。
8. 小龙对“鸟窝”早已知情却未告知姐姐,这一情节对人物塑造有何作用?
9. 小说结尾姐弟共守“鸟窝”秘密,有人认为这是纯真童心的象征,也有人认为这是对成人世界侵蚀的无力抵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杨涟,字文孺。四十八年,神宗疾,不食且半月,皇太子未得见。涟偕诸给事、御史走谒大学士方从哲,御史左光斗趣从哲问安。从哲曰:“帝讳疾。即问,左右不敢传。”涟曰:“昔文潞公问宋仁宗疾,内侍不肯言。潞公曰:‘天子起居汝曹不令宰相知将毋有他志速下中书行法。’公诚日三问,不必见,亦不必上知,第令宫中知廷臣在,事自济。”越二日,从哲始率廷臣入问。及帝疾亟,太子尚踌躇宫门外。涟、光斗遣人语东宫伴读王安:“帝疾甚,不召太子,非帝意。当力请入侍,尝药视膳,薄暮始还。”太子深纳之。起涟礼科都给事中。进左副都御史。是时魏忠贤已用事,群小附之,惮众正盈朝,不敢大肆。涟益与左光斗、魏大中辈激扬讽议,务植善类,抑邪。忠贤及其党衔次骨,遂兴汪文言狱,将罗织诸人。事虽获解,然正人势日危。涟遂抗疏劾忠贤,列其二十四大罪。忠贤初闻疏,惧甚。遂令魏广微调旨切责涟。涟愈愤,拟对仗复劾之。忠贤诇知,遏帝不御朝者三日。自是,忠贤日谋杀涟。其党大理丞徐大化劾涟、光斗党同伐异,招权纳贿,命逮文言下狱鞫之。许显纯严鞫文言,使引涟纳熊廷弼贿。文言至死不承。显纯乃自为狱词,坐涟赃二万,遂逮涟。比下诏狱,显纯酷法拷讯,体无完肤。遂于夜中毙之。涟素贫,产入官不及千金。征赃令急,乡人竟出赀助之,下至卖菜佣亦为输助。
(选自《明史·杨涟传》,有删改)
材料二:
涟今死杖下矣!痴心报主,愚直仇人;久拚七尺,不复挂念。不为张俭逃亡,亦不为杨震仰药,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
打问之时,枉处赃私,杀人献媚,五日一比,限限严旨。家倾路远,交绝途穷,身非铁石,有命而已。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
惟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注]”持此一念,终可以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
(选自杨涟《狱中血书》,有删改)
[注]此句出自《论语》,应是曾子说的。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子起A居B汝曹不令C宰相D知E将毋F有他志G速下中书H行法。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诚,果真,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中的“诚”意思不同。
B. 济,成功,与《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意思不同。
C. “死于诏狱”与“然余居于此”(《项脊轩志》)两句中的“于”意思相同。
D. 夺,强行改变,与《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的“夺”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神宗患病将近半月不进食,皇太子不得见,杨涟以文潞公为例劝方从哲每日问安,最终促使朝臣入宫探问。
B. 徐大化弹劾杨涟结党营私、收受贿赂,许显纯严刑逼供汪文言,虽汪至死未认罪,但许显纯仍伪造供词给杨涟定罪。
C. 杨涟临死前以“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自勉,并以张俭、杨震自比,还劝乡人不必为其缴纳赃款。
D. 《狱中血书》这篇文章是杨涟在被捕后的慷慨陈词,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到,杨涟遭受酷刑,被打得体无完肤。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魏忠贤已用事,群小附之,惮众正盈朝,不敢大肆。
(2)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
1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杨涟的优秀品格。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
苏轼
余谪居黄州五年,将赴临汝,作《满庭芳》一篇别黄人。既至南都,蒙恩放归阳羡,复作一篇。
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①。船头转,长风万里,归马驻平坡。
无何②。何处有?银潢尽处,天女停梭。问何事人间,久戏风波?顾谓同来稚子,应烂汝、腰下长柯③。青衫破,群仙笑我,千缕挂烟蓑。
[注]①弹铗(jiá)悲歌:用战国冯谖典故,指自伤穷困不遇。铗:剑。②无何:“无何有之乡”的简称,《庄子·逍遥游》中幻想出来的理想境界。③烂……柯:南朝《述异记》载,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斧子柄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发现已经过了上百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去世了。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句先直接引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后写阳羡水之深、山之高等自然景色,流露出归阳羡的喜悦之情。
B. “天远夕阳多”一句,从后句看,语意双关,表面是写景,实际上是说虽然自己离神宗远,却得到他的很多温暖和恩惠。
C. “空回首、弹铗悲歌”,在悲歌弹剑的慷慨言辞中,流露出穷困不遇的自伤之情,语言确实慷慨,但情感实则悲凉。
D. “青衫破,群仙笑我,千缕挂烟蓑”,写衣衫褴褛遭群仙嘲笑,表现了词人身处困苦艰难中狼狈与落魄。
16. 简要赏析词中“顾谓同来稚子,应烂汝、腰下长柯”几句。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明读到李斯《谏逐客书》“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时,联想到《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者可谓异曲同工。
(2)家里来了客人,主人往往以丰盛的菜肴款待,但杜甫无法这样做,在《客至》中他解释道“__________,__________”。
(3)很多唐宋诗词上下句都写到数字,通过数字对举强化意象,以增强韵律感和表现力,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前,“看似正常实则伤牙的行为”词条登上热搜,其具体行为包括刷牙前牙刷蘸水导致牙膏稀释、横着刷牙、用力刷牙等。
这些行为为什么会伤牙呢?牙膏的主要成分摩擦剂,约占牙膏含量的20%至60%。摩擦剂一般不融于水,因此常见的牙膏在使用前可以适量蘸水,这不影响清洁效果。不过,一些含有特殊功效的牙膏,如含有脱敏、美白等成分的牙膏,则不建议在刷牙前蘸水。因为蘸水可能会导致这类牙膏的有效物质被稀释,从而降低效果。同时,横着刷牙、用力刷牙,花费很多精力,但( A ),收效甚微,还可能引发牙龈组织萎琐,甚至引起牙体硬组织摩损、颈部楔状缺损等,从而导致牙颈部敏感。
那么究竟该如何正确保护牙齿呢?常见的牙齿疾病包括龋齿、牙髓根尖周病、牙周病等,保护牙齿要( B ),找准病因,从控制疾病的危险因素入手。
①龋齿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口腔的微生物失去平衡导致的,②产酸的细菌占据主要地位,③牙齿在酸的作用下被破坏,④最终形成龋洞。⑤龋齿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⑥还将引起牙髓根尖周病,⑦出现牙龈肿胀出血、牙齿咬合痛、牙齿松动,⑧严重时还可能引发牙齿脱落等症状。因此,需重视口腔卫生,可使用牙线、冲牙器等辅助工具,进一步“清剿”牙间隙的食物残渣,配合巴氏刷牙法将有效抑制细菌。将牙刷刷毛与牙面呈约45度角,使刷毛进入龈沟、部分铺于龈缘,在原位短距离水平颤动,按顺序刷完牙齿各个面,这个方法叫“巴氏刷牙法”。每次刷牙不少于3分钟,每天至少两次。如果发现口腔内已出现龋齿,请务必及时就医,否则就( C )。
牙周病是临床中另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牙菌斑生物膜是其主要致病因素,牙菌斑对牙齿极其“依恋”。因此,控制牙菌斑是预防牙周病的关键。具体来说, ,由专业医生清除牙齿表面及牙龈下的牙菌斑和牙结石。
18.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0. 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提出修改意见,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分别分析文中画波浪句子的表达效果。
(1)进一步“清剿”牙间隙的食物残渣。
(2)牙菌斑对牙齿极其“依恋”。
22.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日常需坚持早晚使用含氟牙膏正确刷牙,每半年至一年洁牙一次
B. 应每半年至一年到口腔医疗机构洁牙,还要早晚使用含氟牙膏正确刷牙
C. 除了日常使用含氟牙膏正确刷牙,还需每半年至一年到口腔医疗机构洁牙
D. 不仅早晚使用含氟牙膏正确刷牙,更重要的是每半年至一年要注意洁牙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的作者黑塞、《树和天空》的作者特朗斯特罗姆、《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都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后,都会掀起一阵“诺奖读书热”。获奖的作品会迅速走红,在市场上畅销。有人认为跟风的行为并不可取,因为这并非对阅读的真正热爱;也有人认为这是好事,文学奖的本意就是激发公众对优秀作品的关注与思考。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D 2. C
3. 反映了中国人“器以载道”的思想,即认为日用工具可升华至礼器,从中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爱,使物质器皿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生命情调相连,达成灵肉不二的和谐。(意思对即可)
4. ①增强论证权威性,如引用《礼记》中的相关论断界定礼乐本质,为“社会柱石”说提供经典依据;②深化文化阐释,如《乐记》“天地同和”揭示音乐与宇宙的关联,凸显艺术哲学高度;③强化历史纵深感,通过典籍串联三代至明清的艺术实践,体现传统的延续性。
5. ①差异根源:中国农耕文明对自然的亲和,形成天人无隔阂的宇宙观,艺术追求与自然节奏共鸣(如礼乐反射天地秩序);西方受希腊悲剧传统影响,强调个体与命运的对抗(或“注重人性冲突与命运抗争”)。②评价:中国艺术强调整体和谐,利于文化延续,但可能弱化个体批判;西方艺术挖掘人性深度,却易陷入分裂感,两者互补更利发展。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A 7. C
8. ①体现小龙的敏感早熟:他默默守护鸟窝,既表现其细腻敏感,又显示其内敛克制。
②暗示姐弟情感隔阂:各自隐藏秘密,缺乏沟通,映射单亲家庭中儿童的孤独。
9. 观点一:象征纯真童心
①对自然生命的珍视:小青发现鸟窝后的小心翼翼(如“对不起”“赶紧退走”),以及小龙明知鸟窝存在却选择沉默守护,体现了孩童对脆弱生命的本能珍视。鸟窝成为姐弟共同的情感寄托,象征未被世俗侵染的纯真心灵。
②困境中的美好坚守:尽管家庭破碎(母亲早逝、父亲再婚)、生活艰难(姐弟相依为命),但鸟窝始终未被破坏。石榴树上的秘密空间,成为他们抵御现实困苦的精神堡垒,彰显儿童在逆境中对美好的执着守护。
(或者简化为,观点一:象征纯真童心。
①鸟窝是小青对自然生命的珍视的象征,小龙的沉默是对姐姐情感的回应;
②秘密未被破坏,象征儿童在困境中仍保有对美好的坚守。)
观点二:暗喻无力抵抗。
①脆弱美好的宿命:鸟窝始终面临多重威胁——大白猫的窥伺、琼斯狗的闯入、人群的围观。这些威胁象征成人世界的侵扰(如乔阿姨介入家庭),暗示孩童无法真正守护纯粹的美好,暗含悲剧性。
②沉默背后的妥协:姐弟对鸟窝的“双向隐瞒”,实则是面对父亲再婚、家庭重组时的无言妥协。他们以守护秘密的方式回避现实冲突(如住三婶家),暗示儿童在成人规则前的无力感。
(或者简化为,观点二:暗喻无力抵抗。
①鸟窝始终面临猫、琼斯等的威胁,暗示儿童无法守护脆弱的美好;
②父亲带回乔阿姨象征成人世界入侵,姐弟的沉默是对现实的妥协。)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EG
11. D 12. C
13. (1)这个时候魏忠贤已经掌权,众小人依附他,忌惮满朝都是正直的人,不敢太放肆。
(2)想把性命交给朝廷,没想到妻子儿女却因我围聚悲泣不已。
14. ①忠君爱国,鞠躬尽瘁;②刚正不阿,直言敢谏;③坚守气节,舍生取义;④清廉正直,深得民心。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D 16. 这几句词借“烂柯”典故,以戏谑口吻对“稚子”言说,暗喻自身久历人间风波、恍若隔世的沧桑感。词人将仕途坎坷化作对仙界时间错位的想象,既含对世事变幻的喟叹,又以超现实笔触消解现实痛苦,于诙谐中见旷达,于奇幻中显悲凉。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不积小流 ②. 无以成江海 ③. 盘飧市远无兼味 ④. 樽酒家贫只旧醅 ⑤. 三顾频烦天下计 ⑥. 两朝开济老臣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A事倍功半 B有的放矢 C追悔莫及
19. “不融于水”改为“不溶于水”;“萎琐”改为“萎缩”;“摩损”改为“磨损”。
20. 第①句,删去“发生的主要原因”或删去“导致的”;第⑦句,在“牙齿松动”后面加“等症状”。
21. (1)用军事术语“清剿”比喻清除残渣的过程,形象化展现清洁的彻底性和主动性,暗示食物残渣如“敌人”般顽固,需强力清除。
(2)“依恋”赋予牙菌斑拟人化特征,以情感化表述形容其黏附特性,暗示清除难度,同时将医学概念通俗化,增强趣味性。
22. C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