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课件(共6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语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兼爱》课件(共6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语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66张PPT)
激趣导入
有一个虔诚的教士,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的区别,于是上帝亲自带他前往。他们首先来到地狱,只见那里有一口巨大的锅,正炖着香喷喷的肉汤;所有人都围坐在大锅周围,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把勺子。可是他们个个面黄肌瘦、两眼无神。原来,勺子的柄非常非常的长,以至于难以掌握。他们每个人都竭力想从锅里捞起肉汤送到自己的嘴边,彼此之间互相干扰,结果谁也喝不到肉汤,永远生活在饥饿之中。上帝说:“这就是地狱。”
激趣导入
教士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那么天堂中的人一定用的是正常的勺子了。 ”他们又来到天堂, 出乎教士意料的是,那里是一样的锅,一样的勺子。但那里的人个个红光满面,十分幸福。原来,他们每个人用勺子舀起肉汤之后都送到对面的人嘴里,而目互相配合、彼此协作,大家都不会挨饿。上帝说“这就是天堂。”
激趣导入
启示:
地狱里的人也都各自盛上一勺,但是他们都只顾着自己,不懂得互相着想,所以他们总是吃不到食物,永远饱受饥饿的煎熬。
如果所有人都能为对方想想,都献出自己的关爱,那么世界上就不会再有地狱,那么天堂的阳光就会永远给我们温暖!
兼爱
墨子
导入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同铸就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段熠熠生辉的历史。秦汉以后,儒家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道家主导了普罗大众的思想,法家则主宰了专制王朝的庙堂。
唯独墨家昙花一现,在历史中轰轰烈烈地存在过,却又在乱世中迅速由显而微,乃至分崩离析。如此重要的一个思想流派为何会突然不见踪影、无人传承?是历史的选择还是另有隐情?
学习目标
活动一
今人评墨子
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
——张知寒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毛泽东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
——余秋雨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标题解读
墨子,名翟,春秋末战期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科学家、军事家(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他诸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大师,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他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
走进墨子
墨家与儒家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
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
隐学:通常是指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
1、哲学成就:①创立墨家学说。
②中国逻辑学的奠基者。
2、科学成就:“科圣”【小孔成像实验、“墨子号”量子卫星】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
圆的定义:“圆,一中同长也。”
②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
③精通机械制造的大家,曾精心研制出一种能够飞行的木鸢(风筝)
3、军事成就:
①《墨子》的军事防御理论与孙子以进攻为主的作战理论形成互补
②几乎谙熟了当时各种兵器和工程建筑的制造技术,并有不少创造
小孔成倒像,现代照相技术原理的起源
2016年8月16日 1时40分,酒泉发射中心,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首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文化自信
主要成就
兵器
机械
营造
技术大佬
若跟阁下讲不通道理,在下也略懂一些拳脚。
理工强匠
即无差别的爱,不分厚薄亲疏。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1.兼爱
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即反对一切非正义(侵略)的战争
2.非攻
反对世袭制度,强调举贤不分门第,不分亲疏贵贱,以贤能为用人标准,没有才能不能做官。
3.尚贤
墨子十论
墨家认为治理天下需要全国上下思想统一,遵从上天意志。尚同即在“尚贤”的基础上,推选贤者仁人上位,要求不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要将上天的“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4.尚同
墨家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可以支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5.天志
提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生存态度,鼓励人们强力从事、改变现世中的不平等状态。
9.非命
葬礼不分贵贱,一律“桐棺三寸”,反对厚葬久丧。
8.节葬
墨家也相信鬼神的存在,认为它们会赏善罚暴
6.明鬼
墨家认为音乐对生产毫无用处,而且音乐 (声) 会让人产生淫欲。因此,墨家主张禁止音乐,尤其是一些奢侈浪费的乐器。
10.非乐
墨家强调节约和勤俭,反对奢侈浪费。他们认为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费会导致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从而引发社会问题。
7.节用
背景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
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
— 生平经历 —
早年经历
贵族后裔
平民出身
做过牧童
学过木工
布衣之士
上无君上之事
下无耕农之难
师从儒者
创立墨学
周游列国
墨家三分
短衣麻鞋,步行天下,各地游学,从师儒者,学习儒学
舍弃儒学,另立新说,聚众讲学,抨击暴政
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开始追随墨子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
非儒即墨
墨子死后,墨家分裂为三个学派
相里氏之墨
相夫氏之墨
邓陵氏之墨
弟子满天下
墨家典籍:《墨子》
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内容涉及哲学、逻辑、科技、军事、工程等,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堪称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中国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是从《墨子》开始。墨辩是中国第一个逻辑性系统体系,是世界三大逻辑学(中国《墨经》逻辑、印度佛经逻辑、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之一。
活动二
研读文本
譬(pì) 弗(fú) 恶施不孝(wū)
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
交相恶(wù)
故盗贼有(yòu)亡(wú)
明确字音
学过的“爱”字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疼爱
通"薆",隐蔽,躲藏
吝惜,舍不得
其实这三种“爱”的含义,也基本上代表了古人对“爱”的理解,那么墨子笔下的“兼爱”中的“爱”又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文题解读
本义,一手执两禾,有兼顾、一同、一并之意。
兼爱:
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这是一种不存在血缘关系、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
第一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①圣人: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
②以……为:把……作为
③焉:于是、就(表承接)
④则:就
⑤攻:治疗
⑥弗:否定判断词,不
⑦何独:何尝
⑧然:这样
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治理天下;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这就好比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判断句
所+V,构成名词性短语,即兴起的原因
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对比论证:正反两面讲述“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中心句: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类比论证是通过已知推出未知,逻辑力量强。
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观点的正确。以“喻体”去证明“本体”,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
课文研读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知识卡片——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构成 本体和喻体 本体和客体(类体)
方式 比喻(不同性质的事物) 比较(性质相同的事物)
要求 本体与喻体性质不同; 只在某一点相似; 喻体可以虚构。 本体与客体性质相同;
相似点多多益善;
客体材料客观真实。
效果 说理形象和具体化 说理严密性和逻辑性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比喻论证是指用两类不同事物作为本体喻体,用具体生动的事物来形象地证明抽象道理,力求说理形象、生动。
类比证论是两个在若干属性上相似的事物从而推出其在其他属性上也相似的论证方法,力求说理严密有逻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人……
比喻论证。《劝学》中的草木变化、动物活动,显然不能与人的行为类比,不能由水和冰的关系推理出人的状态,更不能由蚯蚓、马等动物推导出人的某些能力、性质。它们与人的关系只是形似而非质同,没有内在、必然的联系。
2.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类比论证。山是仙的居所、水是龙的居所、陋室是人的居所,这是原本属性的相似,所以山因为仙而出名,水因为龙而灵,可以推出陋室也会因人而不简陋,这是其他属性的相似。
第二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cháng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察:考察 当:同“尝”,尝试
自爱、自利:宾语前置,“爱自”、“利自”
亏:使……受损(使动)
利:使……受益(使动)
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可不明察祸乱兴起的原因。尝试考察祸乱因何而起?起于人们不互相亲爱。臣和子不孝敬君与父,这就是所说的祸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此使兄长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臣子爱自己而不爱君王,因此使君王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谓的祸乱。
判断句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即使
慈:adj→v,慈爱
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盗:v→n,偷窃者
然:这样
室:家
身:指代自己
贼:n→v,伤害
译: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主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祸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子女,因此使孩子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因此使弟弟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君主爱自己而不爱臣子,因此使臣子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互相亲爱。
即使是天下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偷窃者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因此以偷窃别人的家而使自己的家得利;劫夺财物者只爱自身,不爱别人,因此伤害别人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什么原因呢?都是起于不相爱。
判断句
盗和贼
窃货曰盗。
害良曰贼。——《荀子·修身》
“盗”①偷窃②偷东西的人③谗佞小人。
“贼”①祸害,害人的人②杀人作乱的人③强盗。
“盗”侧重于偷窃骗取;“贼”侧重于祸害作乱。
译文:即使是大夫之间互相侵夺封地,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夺别人的封地而使自己的封地得利。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而使自己的封国得利。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卿大夫的封地
纷乱之事
完备、齐全
文意疏通(第二段) 行文思路
现象:乱
封国与封国相攻
封地与封地相篡
人与之相盗相贼
君臣不惠忠
父子不慈孝
兄弟不和调
起因:
亏人自利,自爱而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天下之乱物
,具此而已矣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设问: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设问:
设问: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分析原因
列举事例
反面论述
第三段
译文:考察这是因何而起的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假使天下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主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的现象都没有了。还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看待别人的家像看待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偷?看待别人就像看待自己一样,谁会劫夺财物?所以盗贼又没有了。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假使

还,仍然
怎么实行
同“无”
同“又”
译文:还会有大夫之间相互侵夺封地、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发动祸乱?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会发动攻伐?因此大夫互相侵夺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现象就又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之间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相互侵夺,偷盗抢劫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安定了。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侵扰封地
同“又”
安定、太平
文意疏通 第三段——填写表格,理清逻辑

相爱

不孝不慈

窃贼

相乱

相攻

(天下人)
(君臣父子人)
(盗贼)
(家与家)
(国与国)
(天下)
具体措施
观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若使天下兼相爱,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假设论证
铺排
反问
4个“犹…乎?”
3个“谁”
10个“若”
正面论证
第二段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第四段
译文: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憎恨而鼓励相爱呢?所以天下之人全都互相亲爱就会安定太平,互相憎恨就会发生祸乱。所以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怎么
鼓励
互相
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判断句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梳理文本 理清思路
段落 中心句 主要内容(论说了什么,怎么论说的) 结构思路

② ③ ④ 开篇提出议论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多方面论述乱“起不相爱”。
若此(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运用假设 、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类比论证
总结
假设论证、正反论证
得出结论
①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加强了其观点的阐述,使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②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来阐明“乱皆起不相爱”。
③论证思路清晰。文本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④论证手法多样。如类比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等。
说理特点
活动三
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结合学习提示相关内容进行探究。
感受墨子的语言风格
墨家代表的是数量庞大的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政治诉求,他们“传道”的对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语言风格
墨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平民立场呢?
繁复论证
意质而语显(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
提出问题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
分析问题
2.天下乱——不相爱
君臣父子不爱不慈
贼窃异室
大夫乱家
诸侯攻国
解决问题
3.天下治——兼相爱
盗贼无有
家不相乱
国不相攻
君臣父子孝慈
得出结论
4.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 论证结构 —
正面
论证
反面
论证
正反对比
铺排(排例)
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分析原因
指明方法
主旨归纳
本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论证了墨子“兼爱”的观点。首先论述了要治理天下混乱状况的前提,分析了社会产生混乱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其次阐明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就是要“兼相爱”;最后提出圣人应该“禁恶劝爱”,只有这样,才能把天下治理好。
儒家:
“仁爱”方
墨家:
“兼爱”方
儒墨之爱区别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异同点
无差等之爱
不受等级、血缘影响,人人平等
有差等之爱
宗法等级制度、血缘亲疏关系
最爱:双亲>民众>万物
功利性
对等互报
道德化
不言回报
相同:爱具有普遍性、广泛性;人人相爱,关爱民众
墨子“兼爱”
儒家“仁爱”
内涵
爱的倾向性
在当时乱世,他们开出的药方不同,原因在于找的病根不同:

礼崩乐坏——恢复礼乐,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
做法:“君子”——对自我的要求。君臣百姓恪守其道,尊卑分明,上下有礼,建立稳定的国家体系。

“不相爱”——乱(私心,自私) ——不自私,去等级,普遍的爱。
做法:相爱——相利(实用角度)维护平民利益,百姓吃饱穿暖,从而改变国家现状。
《墨子》:《非乐》《非儒》《非攻》
儒家:统治阶级
墨家:劳动人民
哪家的药方更有疗效呢?
法家主宰
思考:同样从“爱”出发,儒墨观点为什么出现分歧呢?
立场不同
(墨子是)向帝国挑战的剑侠,勇敢的向周王朝发出了挑战。——鲍鹏山《寂寞圣哲》
在当时成为显学的“墨家”为何”中绝“?
当时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
“兼爱”虽然不是评判一个人道德高下的标准,却也涉及到人的道德层面,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战争不止,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奔命,反映出的都是人自利自保的天性,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根本不高,因此“兼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
中国人注重儒家、热衷于义,淡漠墨家、耻于言利。
在乱世中,墨家却致力“非攻”,这自然将自己置于与多国对立的境地。
在当时成为显学的“墨家”为何”中绝“?
历史没有选择墨家,那我们现在重提墨子、墨子思想是否还有意义和价值?
“兼爱”思想创造地转化自爱自利为相爱相利。“兼爱”的互利性、互助性、对等性以及爱人若己的方式,使人与人和睦相处、共存共荣、良性互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与政治、文化的多元化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危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社会失序、人们的精神失守、道德失范、价值失衡,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我们学习墨子思想,借鉴其兼爱学说的精华,对于人类正确认识自身,认识外界,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社会,保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杭州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开放,实行“零门槛”阅览,因此,常有乞丐、拾荒者和农民工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读者无法接受,找到褚树青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此消息在网上传播开后,被感动的网民把杭图称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
兼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84岁的聂利兴因为腿脚不便,平时很少下楼走动。最近几天他发现斜对楼的一位邻居林奶奶家的阳台有些异样,平时她总会晒些衣服,最近却都空着,晚上会拉上的窗帘也一直开着。老人通知女儿去查看情况,及时发现独居老奶奶将其送医,聂静向总台记者表示,邻里之间就是应该相互关心,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也希望有更多人关爱独居老人。
兼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疫情期间,总共有71个国家向中国提供过物资或现金支持,这其中又有老挝、柬埔寨、缅甸三个东南亚的邻国既提供防控物资支持,又提供其他物资支持。
世界
中国
兼相爱,交相利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兼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2024年7月21日至23日,应中方邀请,巴勒斯坦14个派别高级别代表近日在北京举行和解对话,并共同签署《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这是巴勒斯坦解放事业中的重要历史性时刻,是推动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实现中东和平稳定的重要一步,为饱受苦难的巴勒斯坦人民带来了宝贵希望。国际社会高度肯定中方积极斡旋、推动巴勒斯坦内部和解,认为这充分体现中国秉持公正立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国担当。
兼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墨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目标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我们研究传统文化、应该研究孔子,应该研究老子,也应该研究墨子。我觉得墨子的思想比孔子看来更符合现代的精神,今天弘扬墨学更为重要。我认为应该发扬墨子的救世精神和科学精神。” ——张岱年
“如果要问我倾向何方,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墨家。虽然难以实现,却为天下提出了一种纯粹的爱的理想,这种理想就像天际的光照,虽不可触及,却让人明亮。” ——余秋雨
兼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我们不断地追求一个完美的圆,但我们在现实中永远画不出完美的圆,我们画不出完美的圆不代表圆这个概念不存在,因为它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罗翔
兼爱——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们虽然做不到“兼爱”,但它依然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当堂检测
1.下列有关词类活用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亏父而自利 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
B.故亏臣而自利 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
C.虽父之不慈子 慈:形容词用作动词,慈爱
D.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乱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当察乱何自起 B.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C.故不孝不慈亡 D.故盗贼有亡
解析:“利”应该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
B
解析:A项,“当”同“尝”,尝试;C项,“亡”同“无”;D项,“有”同“又”,“亡”同“无”。
B
当堂检测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
B.《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墨家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道家学说并称“显学”。
C.儒家主张“爱人”,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墨家主张“兼爱”,强调“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
D.“子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第一个“子”是先生、老师的意思,在古代用以表示对人的尊称。
解析:“与道家学说并称‘显学’”错,墨家学说与儒家学说并称“显学”。
B
当堂检测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墨子在《兼爱》中认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墨子在《兼爱》中最后总结“兼相爱”“交相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名著,《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4)《兼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
(5)《兼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论述了社会混乱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不相爱”,才引发损人利己、无恶不作的行为。
必知乱之所自起 焉能治之
交相恶则乱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
在明明德 在亲民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必知疾之所自起 焉能攻之
察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爱
(2020年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 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题目解析
理论
部分
参考
立意
①世界命运与共,青年携手共担 ②携手共创,吾辈之责 ③心手相连,共筑未来④与你一起,共创世界未来 ⑤世界青年携手,共创一片蓝天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英国诗人约翰 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推己及人、世界一体、不分彼此、互相帮助的思想
同一世界,互帮互助。
事例
部分
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
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如此美美与共,方能天下大同
宁夏一考生
各位青年代表:
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能够跟大家一起交流,今天,让我们一起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裹大陆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个体脱离了整体就会形单影只,整体没有了个体也会显得残缺不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只有互利互惠,才能实现合作共赢,推动整体的发展和进步。
美美与共,成胸怀之美
墨子曾说:“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可见,只有拥有包容的胸怀,才能海纳百川,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美美与共,君子和而不同。项羽刚愎自用,终自刎于乌江;蔺相如宽容待人,终成千古佳话。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更应该关注时代,胸怀家国,放眼世界。个人的成长应该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和国际发展同进步,不应拘泥于身边小事而忽视了大千世界。若无宽广的胸怀,就易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大厦将倾却浑然不觉。
美美与共,成责任之美
“我们是同一片大海的海浪,同一棵树上的树叶,同一座花园里的花朵。”个体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集体,只有每个人明确自己的职能,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面对困境的时候,更要团结一心,勇担重任。2020年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使人们措手不及,往日喧嚣的街道变得安静,学校停学,企业停工。曾被批“懒散”的“90后”却有不少人下了请战书,志愿参加抗疫行动。有的人穿上了白袍奔赴抗疫一线,有的人骑上了摩托车穿梭于大街小巷为医务人员送去各类必需品。“90后”成为抗疫主力军,彰显着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美美与共,成合作之美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今日世界各国的“互联”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广泛和深入,我国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坚持走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道路。“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中国合作共赢的意愿随着诗句与抗疫物资一同漂洋过海。面对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则有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合作谋求共赢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秉持包容共享的精神,避免“交相恶”。而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更应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秉持公平正义,坚持合作共赢,如此美美与共,方能天下大同。
中国青年愿为世界青年携手并肩,同担时代重任,共创美好未来!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