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大战中的插曲聂荣臻1.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章内容,品味文章朴实深沉的语言特点,分析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2.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文章选材特点,理解“插曲”之于“大战”的独特价值,把握文章线索,厘清行文脉络。3.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章在叙述、描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写法,体会文章平实语言中蕴含的深厚情感。4.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革命家的博大胸怀,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学习目标情境任务本期任务:“校园和平纪念馆·战时人道之光”主题展区策划以“寻根铸魂·笔绘丹心”为活动主题,班级作为策展团队,为校园和平纪念馆筹备“战时人道之光”展区。本节语文课的核心任务是通过解读《大战中的插曲》,完成该展区的“文字解说板设计”和“故事宣讲稿撰写”,旨在挖掘战火中的人性光辉,传承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任务一:大战烽烟起·插曲温情生——初识背景与人物作者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作者简介聂荣臻(1899—1992),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重庆市江津区(原四川省江津县)吴滩乡石院子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聂荣臻逝世。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晋察冀军区是作战的主力之一。 1940年8月20日晚,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一声令下,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经车站,8月21日黎明,矿区的日军全部被消灭。木刻版画《百团大战收复井陉煤矿》1941年彦涵写作背景在这次战斗中,井经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夫妇去世,留下了一对女儿,被八路军从硝烟中救了出出来。虽然日本人发动侵华战争,造成中国人的重大伤亡,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穷凶极恶的日军甚至连小孩子都不放过,但中国军民面对2个日本幼儿,绝不可能像日军一样残忍。1940年,聂荣臻(右)照看从百团大战的战火硝烟中救出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写作背景最终加藤美惠子和妹妹被八路军战士救助。聂荣臻元帅听说后,随即命令将两个孩子送到晋察冀军区指挥部,细心照顾收养2个日本孤儿。由于加藤琉美子年纪尚小,聂荣臻元帅特地下令找到附近村庄还在哺乳期的妇女,帮忙喂养加藤琉美子。姐妹二人在聂荣臻元帅照顾下逐渐稳定,加藤美惠子也慢慢熟悉了聂荣臻元帅,把他当作父亲一般,天天跟在身后。1940年,聂荣臻与美穗子任务二:战火叙残酷·文字载深情——梳理结构与品读材料活动一:梳理文章结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并回答问题:1.这个插曲是?救助孤女2.作为一篇回忆录,本文是如何叙述这一“插曲”的?倒叙1段顺叙2-8段插叙9段顺叙10-15段1.顺叙法: 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2.倒叙法: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3.插叙法: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细节;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读性增强。活动一:梳理文章结构3.请按照段意,梳理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 交代战时回忆中的“插曲”,开篇点题。第二部分(2-5) 聂荣臻在战火中照料日本孤女。第三部分(6-10) 聂荣臻派人送回日本孤女。第四部分(11-14) 日本孤女到中国探望感谢。第五部分(15) “插曲”成为一段佳话。活动二:知悉文章内容找出文中体现“大战”残酷的语句——“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孩子、婴儿也不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直白揭露,强烈控诉了日军的暴行,揭示了战争的残酷背景,与后文八路军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手法及效果活动二:知悉文章内容找出文中体现“插曲”温情的细节描写——“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大一点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找哺乳期的妇女给孩子喂奶”;“用勺子给孩子喂食稀饭”……细微的动作描写,朴实无华却细腻传神,生动表现了聂帅的慈爱和八路军战士对孤女无微不至的关怀。手法及效果任务三:形象显仁心·书信见胸怀——分析形象与探究精神活动一:分析聂帅形象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聂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①重情义、有情怀。对战争中发生的一些小事儿,能够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并且用善意和理智来看待战争中的人和事儿。②心思细腻、缜密。在考虑到两个孩子究竟怎么办的时候,把是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每一种情况的利弊都加以权衡,体现了办事的细心和周全。③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热心。当前线部队请示如何处理两个小姑娘的时候,聂荣臻说道: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体现了对部队、对孩子、对工作、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④平易近人,慈爱亲切。例如: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⑤运筹帷幄、精明干练,有真知灼见。例如: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能够看到长远的发展。⑥胸怀宽广,有人道主义精神。在中日对战的特殊时期,能够不计嫌隙,救助日本小姑娘。活动二:探究书信深意信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层:揭露并强烈谴责日军侵华的暴行,痛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第二层:表明中国人民区分日本军国主义与普通日本士兵、人民的态度,阐述八路军的人道主义原则。第三层: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希望日军与中国士兵齐心合力,谋求解放与和平。活动二:探究书信深意写信的目的是?不仅是送归孩子,更是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宣扬和平及人道主义精神,瓦解敌军意志,争取国际理解。信的效果是?信件在日军下层人员中引起反响;部分日军俘虏受感召加入“反战同盟”;美穗子事后感恩回访。任务四:叙议结合处·匠心文章成——赏析手法与文体特征活动一:鉴赏文章语言篇目 句式与用词 材料的组织 语体特征《大战中的插曲》①以第一人称讲述,语言浅白,在句式上主要以散句、短句为主。②还用“啊、啪、嗒”“讲妥了”等拟声词和口语增强了文章的亲和力和感染力。①如实地再现事情的经过。聂荣臻对战争中的一些小事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如救助小姑娘的过程,以及在考虑两个孩子究竟该怎么办的时候,是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心理活动的再现,都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文章的真实性。① 作者在主观叙述的同时,力求做到对史实的客观再现,因而会适当运用书面语,以求对内容的严谨表达。②《大战中的插曲》题目本身以比喻的手法,把救助日本小姑娘的事比喻成大战中的插曲,形象生动,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活动二:鉴赏文体特征回忆录讲求真实、广泛、突出。①真实,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②广泛,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广泛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③突出,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要有个性,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 回忆录的三个特点—— 结合文本分析回忆录是如何体现这三个特点的?活动二:鉴赏文体特征①真实叙述。②用小题材来反映大道理。聂荣臻真实的叙述救助小姑娘的过程。叙述救日本女孩事件,与的百团大战背景相比,是一件“小事”。本文以这件“小事”,表现了八路军将士坚守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反映了中日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宏大主题。③突出聂荣臻的革命情怀。通过回忆在大战之中救助日本小姑娘的一件小事,表现革命家重情义、有情怀,对部队、对孩子、对工作、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通过写一封信给日本官兵这一细节表现革命家运筹帷幄、胸怀宽广的人道主义精神。任务五:插曲成佳话·精神永流传——对接现实与传承精神活动一:探究佳话原因 “插曲”为何能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1)从中国人民的角度来说,对待战争遗孤的救助,体现出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证明了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的实质就是不正义的战争,也促进了中日人民之间的交往和友好往来。(2)从日本人民的角度来说,中国人民的义举证明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抗日战争实质上是维护和平和主权的战争,我们的战争只是针对那些入侵者而言的,而不是对日本人民的,是我们最终取得胜利的保证,而以美穗子为代表的日本民众的态度,更加体现了我们中日友好的主题。(3)个人而言,美穗子回访更加证明了中日人民的友情,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同是战争受害者的中日人民保持了高度的一致,美穗子就是一个事实的例子,美穗子的回访以及日本人民的表现更是体现了中日友情。活动二:传承人道精神 在当今和平年代,如何传承这样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革命人道主义,是指在革命斗争中,坚持以人道主义精神为指导,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 我们身边有哪些行为体现了跨越民族、国家的大爱精神?——大爱无疆——丝绸包裹的种子,来自中国,饱满飘香的稻谷,长在非洲。从一个项目,到一个产业,黄皮肤汉子的执著,让黑皮肤的兄弟,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意。稻浪千重,路远情长。——《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杨华德任务回归——本期任务:“校园和平纪念馆·战时人道之光”主题展区策划以“寻根铸魂·笔绘丹心”为活动主题,班级作为策展团队,为校园和平纪念馆筹备“战时人道之光”展区。本节语文课的核心任务是通过解读《大战中的插曲》,完成该展区的“文字解说板设计”和“故事宣讲稿撰写”,旨在挖掘战火中的人性光辉,传承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布置作业——【基础作业】假设你是“校园和平纪念馆”的讲解员,请根据课文内容,为《大战中的插曲》展板撰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解说词。【拓展作业】美穗子四十多年后致信聂帅或前来中国探望时,可能会说些什么?请发挥想象,以美穗子的口吻写一段文字(或模拟一段视频台词),表达她的感激与对和平的祝愿。感 谢 倾 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