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琵琶行(并序)》课件(共6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琵琶行(并序)》课件(共6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69张PPT)
我们经常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是音乐将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让他们共享高山流水情;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琵琶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为什么音乐会让素不相识的人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进入白居易的《琵琶行》,来探究音乐背后的情感。
导 入
白居易
知人论世,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明确诗歌写作背景;
读懂小序,把握诗歌内容,理清诗歌层次;
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学习目标
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
作者简介(其人)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也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与元稹友谊甚笃,且与之齐名。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近3000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白居易
作者简介(其文)
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政治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
二是长篇叙事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诗歌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诗作风格: 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
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
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
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入仕--贬江州司马
后期 贬江州司马--死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创作变化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上朝时被地方军阀派人刺死,白居易认为是国辱,上书请求捕贼。一些权臣早因为他的政治讽喻诗而仇恨他,便给他加上了越职奏事的罪名,把他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贬谪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写作背景
叙事诗
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情节一般较为简单。这种体裁形式,有故事有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有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
代表诗人:白居易、元稹。
代表作品:乐府双璧: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北朝民歌《木兰诗》
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
1.“琵琶”,一种乐器
2.“行”是古诗中的一种体裁,从唐人歌行体风格来看,行指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歌:《长恨歌》)
(行:《琵琶行》)
(引:李贺《李凭箜篌引》)
3.“并序”,一般出现在诗文的题目或前言中,在内容上一般介绍与诗文密切相关的人、事、物等。
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解题
湓浦 铮铮然 商贾
悯然 憔悴 转徙
恬然 迁谪 浔阳
荻花 间关 慢捻
六幺 霓裳 迸
裂帛 虾蟆 红绡
钿头 银篦 阑干
呕哑 嘲哳 管弦
幽咽 嘈嘈 敛容
pén pǔ
zhēng

mǐn
qiáo cuì

tián
zhé
xún

jiàn
niǎn
ní cháng
yāo
bèng

há má
xiāo
diàn

lán
u yā
zhāo zhā
xián
cáo cáo
yōu yè
li n
贬官、降职
歌女
脱身,这里指嫁人
商人
曾经
介词,跟
状语后置句,“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
小序1
古义:第二年
湓江流入长江的地方
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对当时技艺高超的乐师的称呼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的样子
代词,那

今义:今年的下年,明年
姿色
省略句,应为:本(是)长安倡女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pén)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gǔ)人妇。
元和十年,我贬官到九江当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铮铮纵纵,很有京城里的韵味。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嫁给一个商人。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字。
命名,题名。
于是,就
畅快
省略句,使之快弹数曲
忧郁的样子
完,毕
名词作动词,摆酒
指年幼之时
状语后置句,“于江湖间转徙”
泛指四方各地
(京官)外调。
淡泊宁静的样子
代词,这
这天晚上
名词作动词,作歌。
古义:两个单音节词,于是创作
今义:连词,表示因为或理由
被动句,被贬官
小序2
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叙述了年轻时候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飘零憔悴,在江湖中间辗转流离!我从京城里贬官出来,已有两年,心情平静,安于现状。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于是创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01
时间:被贬第二年的秋天
地点:湓浦口
人物:作者、客人、琵琶女
事情:奏曲、自叙身世、作诗
写作动机:同病相怜伤迁谪
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小序的作用:小序简要地概括了全诗的内容,交代了写诗的时间、背景、缘由、动机,并确立了诗歌的主题:同情琵琶女,控诉社会现实,抒发内心苦闷、失意之情。
整体感知
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你有何看法?
02
“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
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整体感知
“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
第1自然段
“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
第2、3自然段
“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第4自然段
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小序解析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左迁,降级。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黜,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9.孝廉:汉代选拔各级官吏的科目之一。孝廉是能尽孝道,做事正直。
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词语
必备知识
思考: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试用七字形式概括每段的内容。
1、江头送客闻琵琶
2、江上聆听琵琶曲
3、歌女倾诉身世苦
4、同病相怜伤迁谪
5、重闻琵琶青衫湿
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诗中塑造了几个主要人物形象?
2、作者用哪个诗句将他们联系起来?
1、琵琶女和诗人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找出诗眼
琵琶行并序
独自弹琵琶
欣赏琵琶
演奏琵琶
感叹世态
自述身世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君翻作琵琶曲
却坐促弦弦转急
满座重闻皆掩泣
诗人
琵琶女
送客闻琵琶
双线结构
暗线
明线
再读文本,理清层次
3次闻曲
一闻琵琶(2段)
“主人忘归客不发”
01
02
03
再闻琵琶(2段)
“东船西舫悄无言”
三闻琵琶(5段)
“江州司马青衫湿”
找一找:诗中几次写到听弹琵琶?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夜晚我到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枫树、 芦荻被秋风吹得发出瑟瑟的声响。我和客人一起下了马,登上船,举起酒杯想要饮酒却无助兴的音乐。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中浸着一轮冷月。
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
音乐
江边
烘托悲凉气氛,奠定哀婉凄凉感情基调

互文
互文指由上下文意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的意思。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词语,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点明时间、地点、人物
顶针
第一段
互文延伸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译文: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译文:对着窗子和镜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窗子和镜子在额头上贴好花黄。
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毛泽东)
译文: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
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译文: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环境描写:
渲染悲凉气氛, 奠定全诗基调。
(互文)
(顶真)“惨”!(离愁、沦落)
为琵琶女的出场营造氛围
侧面烘托:
音乐的美、琴技的高超
暗写
第一次演奏
埋下伏笔,并和后文“地僻无音乐”照应
琵琶女:寂寞 作者、客人:离愁
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一段,浔阳江头闻琵琶。
此段是全诗的引子,“浔阳”两句,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
渲染着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着力写送别的悲凉、凄惨心情,用来反衬琵琶乐曲声强大的吸引力。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1.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分析
2.如何理解“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惨”字?
①自然环境:秋的寒意,又值夜晚。一个“秋” 字境界全出。秋风、秋声、秋色(秋意)与夜联系起来,自然出现了一个秋夜阴冷、凄凉的境界。
②官场境况:直言被贬,失意谪居,又送别好友,更是冷落寂寞,心情压抑。与自然环境一起奠定全诗的基调。再加上喝酒没有音乐做伴助兴,于是心情很不愉快,怀着凄凉的心情同朋友道别,见到的只有寒江冷月,即“惨将别”。
3.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第一段
1.“枫叶荻花秋瑟瑟。”和“别时茫茫江浸月”写景。”醉不成欢惨将别“直接抒情。
2.内容:茫茫秋江边,暗淡的月光下,暗红的枫叶和惨淡的荻花在瑟瑟的秋风中摇曳。
3.作用:为诗人谪守江州,月夜送别友人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叙写离别之情。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忽然听见江面传来阵阵琵琶声,我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出发。寻着声源轻声询问弹琵琶的是谁?琵琶停了许久将要回答,又有些迟疑。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重新掌灯摆起酒宴。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依然怀里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她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还没弹成曲调却先有了感情。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深长的情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一生的不如意。她低眉随手慢慢地连续弹奏,尽情地倾诉心底无限的伤心事。
低沉抑郁的乐声
深长的情思
得意
低头
调弦校音

轻声
迟疑不决
重新掌灯
第二段
动词,说话,回答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开始
拟声词,形容声音的沉重舒长
拟声词,形容声音的轻细急促
珠子,比喻乐声清脆圆润
流畅
像泉水一样又冷又涩不能畅流
弹琵琶的四种指法
鸟鸣婉转
形容乐声梗塞不畅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声音沉重抑扬如暴风骤雨,小弦细促轻幽、急切细碎,如人窃窃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大小小的珍珠一颗颗掉落玉盘。一会儿像黄鹂在花下啼鸣婉转流利,一会儿又像泉水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好像冰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艰难,形容乐声滞塞难通
动词,弹奏
拟声词
比喻
比喻
通感
像另有一种忧愁和怨恨暗暗滋生,此时声音暂歇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琵琶之音陡然高昂,像银瓶突然破裂,水浆迸射一样;像铁骑突然冲出,刀枪齐鸣一般。乐曲终了,用拨子在琵琶的中间部位划过四弦。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东面和西面的画舫和游船都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之中映着的秋月泛着白光。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内心深藏的忧愁和怨恨
突然
溅射
悄然
古义:突然冲出
今义:超过一半的显露
出来;鼓出来;使超过...
同时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序曲
第一
乐章
第二
乐章
第三
乐章
曲终
倾诉悲情
急切愉快
幽愁暗恨
激越雄壮
情随声出
总写
再闻琵琶·明写、详写
请同学们理清琵琶曲的旋律变化过程并分析其曲调特点和描摹音乐的手法。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轻柔尖细轻脆圆润宛转流利冷涩凝结低沉停顿突然雄壮戛然而止二:叠词传神。(椭圆处)三:叙议结合,妙语点睛(方框处)四:正侧结合(此处与末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第三层:弹奏效果侧面烘托,以景衬情声息,名词此文中,白居易对音乐的描绘可谓绝唱,大量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找出来。其他的描绘方法?急促沉重一:大量运用比喻(划线处)使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客观事物
序曲(初弹):
转、拨、掩抑、思、诉
开始:
大弦—嘈嘈—急雨
小弦—切切—私语
错杂弹、落玉盘
间关—滑
幽咽—难
冷涩—凝绝
不通—暂歇
银瓶-乍破-迸
铁骑-突出-鸣
收拨、划
一声、裂帛
秋月白
过渡:
发展:
高潮:
尾声:
《霓裳》《六幺》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过程
场景
特点
方法
浊杂粗重
轻细凄切
清脆圆润
婉转凝咽
声弦暂歇
雄浑激昂
清脆尖利
戛然而止、余音绕梁
以议评声
以喻摹声
以形绘声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正写
侧写
悄无言
诗中运用那些手法来写音乐?效果?
雄浑、激昂、大气
欣赏音乐,体会技巧
一曲琵琶看似乐曲的起伏变化,实际上是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
思考:音乐能够传递出人的心声,人生如歌,那么,我们是否能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的轨迹呢?
清脆圆润
沉浸在往昔回忆中的幸福与快乐
婉转低沉
置身于现实生活的窘迫与凄凉
激越雄壮
传达出女子愤怒的抗争与呐喊。
音乐旋律
嘈嘈切切
珠落玉盘
花下莺语
声暂歇
水浆迸 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冰泉冷涩
高亢激越
戛然而止
急切愉悦
幽愁暗恨
余音绕梁
春风得意少年时
年长色衰守空船
命运抗争诉悲愤
梦啼妆泪红阑干
欢快——悲伤——悲愤——凄凉
请同学们试着划出琵琶曲音乐旋律的曲线变化。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以情演曲
琵琶女
以情绘声
白居易
曲中含情,找出文中句子为证
1.动作
用饱含感情的动作引领听众去感受音乐。
“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调弦校音的准备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弾”是演奏时的情态,“轻拢慢捻抹复挑”“拢”“捻“抹”“挑”是弹奏过程中的指法,表面看,是展示琵琶女技艺的娴熟,实际上一系列时缓时急、时强时弱的动作变化,正是琵琶女内心世界的波澜。曲终时“收拨” “画”,干净利落,整个音乐戛然而止,却余音绕梁。
描摹音乐的方法
2.
3.
4.通感
琵琶声时而像黄莺的歌声在花下婉转流动,时而像泉水在冰层下艰难流动。(听觉调动视觉)
时而像水流遇冷渐渐失去流动性开始凝结“滑”和“冷涩”是触觉。(听觉调动触觉)
声音开始中断,让人心里生出愁思、幽怨和暗恨。(听觉调动感觉)
又突然像是银瓶撞破,水浆溅洒;像是军队厮杀,刀枪齐鸣。(以声类声中也会唤起以声类形,即听觉调动视觉)
描摹音乐的方法
5.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声。
这一段开头六句,极简练地交待邀请琵琶女相见的经过。之后,就细致地描写了弹琵琶的全过程。
作者把琵琶女弹奏时的动作和神情、琵琶声的美妙动人、乐曲声中包含的满腹愁思以及听者的感受融合在一起。
表现了琵琶女演奏才能,又表现了乐曲的丰富感情,为下面两段琵琶女叙述自己经历和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慨作铺垫。
内容分析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她说她本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十三岁就已学会弹奏琵琶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乐团的第一部里。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城的富贵子弟争着给我赏赐,每当一曲弹罢,不知要给多少彩绸。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整理
显出严肃的脸色
佩服
成妆,画好妆
节拍
京城富家豪族子弟
要说话又有些迟疑的样子
争给,争送
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

轻美的丝织品
被动句
第三段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教坊的兄弟参军去了,当家的阿姨也死了,暮去朝来我也年老色衰。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自己的年岁大了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只重营利,对离别看得很轻淡,上个月他到浮梁买茶办货去了。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船的秋水凄寒。更深夜阑常常梦到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再、又
平常、随随便便
古:容颜今:色彩
旧,衰老
古:年龄大 今:排行第一的人
走了以后
美好的时光
时间流逝
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阿姨 古义:教坊中管歌女的头目
今义:称呼跟母亲同辈份、年纪差不多的妇女
朗读第三段思考: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为什么要着力刻画这一形象?
当年
曾是京城名噪一时的歌女,色艺双绝,生活充满了欢乐。
而今
年老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过着凄惨的生活。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恨。
文本解析
在这段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典型。
“沉吟”两句是过渡句。“自言”以后二十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分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控诉。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内容分析
名词做状语,在早晨和晚上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古:叹息声
今:低声交谈,也指自语或虫鸣。
各地

离开
顿时
什么声音
芦苇
在这里
更加
沉沦流落
音乐
声音嘈杂刺耳
形容杜鹃啼声悲切
独自饮酒

写作
我听了琵琶声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加叹息。同样都是天涯沦落的可怜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便一直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居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尽长些黄芦苦竹。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第四段
思考: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
要求:用原诗文概括回答
(提示:读序与第3段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当年
京倡
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而今
商妇
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体悟情感,把握形象
思考: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
要求:用原诗文概括回答
提示: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当年
京官
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而今
谪官
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体悟情感,把握形象
第四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与琵琶女有哪些相似之处 并概括两人形象特征。
相似之处 诗人 琵琶女
来处 去年辞帝京 本是京城女
才华 才华横溢的诗人 名满京都的艺人
经历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琵琶女:才艺超凡,地位卑贱,年老色衰,孤苦无依;
诗人:被贬九江,孤独寂寞,感慨伤怀,失意悲凉。
文本解析
开头就写出了作者的感慨。开头两句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后两句写产生共鸣。感到自己和琵琶女有着共同的命运,因而发出天涯沦落、同病相怜的感慨。这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中间十二句是诗人自述。主要写迁谪后的郁闷心情,揭示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的原因。
最后,用“如听仙乐耳暂明”来赞扬琵琶女,并提出“莫辞更坐弹一曲”的请求,引出结尾段。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内容分析
一个飘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长安歌女。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长色衰。“重色重利”的社会使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她有一种“曾经沧海”,却仍不失其率真及女性矜持端庄风格的成熟的美。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那么,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呢?  
为什么要极力铺写这一形象?
拓展探究
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
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
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
同滴辛酸泪,流泪人对流泪人;
同泄音乐情,知音人对知音人;
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
共鸣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弦声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凄凄切切不下不像以前的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江州司马的泪水已经湿透了青色的单衣。
很久
退,退回
更加急促
古义:以前
今义:朝着前方
掩面
把琴弦拧紧
形容琴音悲切
青色单衣
被眼泪浸湿
设问句,被动句
第五段
写诗人重闻琵琶时激动悲切的强烈感情。
“感我此言良久立”,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
“却坐促弦弦转急”,是琵琶女满腔激情的自然流露。
最后,用设问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全诗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的余地。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内容分析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 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
赏读“第三次琵琶声”
感我此言良久立,
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被感动
琵琶女的反应,同情诗人的不幸遭遇,受到诗人尊重的知遇之感
退回
古:刚才。 今:介宾短语,往前
程度重过2段的“悄无言” ,表现大家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
设问,表现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第三曲
侧面烘托。这“泪”既是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又是对当时社会抛弃人才的控诉。
凄凉、悲伤
特色
重闻琵琶青衫湿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琵琶
“醉不成欢惨将别”(烘托)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详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同是天涯沦落人”
(点明主旨)
第三次(明写略写):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正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
琵琶女三次演奏琵琶曲
暗线
明线
双线交织,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相交,谪情离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以人物为线索
琵琶女的身世
诗人的感受
结构特色
①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③“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④“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⑤“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鉴赏文中出现的景物描写
本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并借琵琶女的身世来观照自己被贬受屈的不幸遭遇,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抒发了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才子之悲。
主 题
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
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1. 苏轼《前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其中“泣孤舟之嫠妇”化用了《琵琶行》中的四句
是: , 。 , 。
2.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侧面描写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 , 。
4.诗人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 , 。
5.把琵琶女的情感暗流推向高潮的音乐描写
是: , 。
《琵琶行》理解默写
6.《琵琶行》中描写音乐间歇时诗人感受的诗句
是: , 。
7.诗中以声音写声音,运用类比联想,写大小弦合奏时效果的句子: , 。
8.诗中第一次写到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中有四处描写月亮作衬托的诗句,它们是:
, ;
, ;
, ; , 。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10、《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 ”,侧面描写的句子是: ;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 , ”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 ”,作者又用“ 。 ? 。”作侧面描写。
11.古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琵琶行》 “ , 。”
12.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
13.有些人离家在外,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 , ” 的感喟。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弟走从军阿姨死 暮去朝来颜色故
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感我此言良久立 却坐促弦弦转急
住近湓江地低湿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黄芦苦竹绕宅生
14.在了解琵琶女身世以及感怀自己的身世之后,诗人请琵琶女再次演奏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 。
而琵琶女面对诗人的邀请的表现是: , 。
15.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写诗人被贬之后终日听杜鹃哀鸣,只能取酒独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16.《琵琶行》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是
“ , ”,表现出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莫辞更坐弹一曲 为君翻作《琵琶行》
1.阅读下面这首诗,试比较其与《琵琶行》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1)相同点:都写了歌女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她们的同情。
(2)不同点:本诗只是较客观地叙述描绘,没有交代歌女的身世;《琵琶行》不仅写了琵琶女的身世,也有诗人对自身遭遇的深切感受,反映出的社会现实更为深广。
拓展练习
2.阅读白居易的《夜筝》一诗,思考后面的问题。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问题: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的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在写法上的不同。
《琵琶行》的精彩之处在于对琵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
《夜筝》则从侧面落笔,所取的是《琵琶行》中用作陪衬的描写。
拓展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