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件(共74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课件(共74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74张PPT)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年长。——韩愈
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闻一多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名家评价
登 高
杜甫
1.了解杜甫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鉴赏诗歌写景特点,把握选取意象,精于炼字,多种角度写景的手法。
3.结合诗人经历,体会其情感内涵,并分析诗人的形象特征。
4.背诵这首诗。
学习目标
目录
知人论世

初读感悟

深度探究

思考延伸

壹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 ,杜少陵等。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诗人。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 ”。
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 这条主线。杜诗风格,基本上是“ ”,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 ”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现实主义
诗史
诗圣
忧国忧民
沉郁顿挫
三吏
三别
少陵野老
杜甫生活和创作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漫游(三十五岁前)
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大概这时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画鹰》、《房兵曹胡马》,《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杜甫生活和创作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2.困守长安(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
杜甫生活和创作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3.战乱流离(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是为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写就不朽的作品,即“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杜甫生活和创作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4.蜀中漂泊(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五十八岁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三十五岁前)(712-745):
《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746-755):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
(忧国忧民)
(涉世不深)
3、陷贼与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756-759):
《月夜》、《春望》、《羌村三首》、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759-7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李白:
杜甫:
豪放飘逸(浪漫主义)
沉郁顿挫(现实主义)
沉郁即深沉、郁结之意
顿挫有抑扬曲折、波澜起伏之意
杜诗风格特色——沉郁顿挫
“沉郁”指思想内容。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则指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音乐美。
杜甫诗歌的典型情感:
一、忧国忧民,渴望兼济天下;
二、仰慕英雄,壮志难酬;
三、漂泊无依,老病孤愁;
四、眷恋亲情,友情。
创作背景
古人有重阳登高的习俗,本诗作于767年重阳节。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时杜甫56岁,寓居长江边的夔州,且身患重病,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这时的杜甫,生活困窘,病魔缠身。又恰逢重阳,他约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来。他抱病登临山顶。秋风瑟瑟,万木凋零,江水东逝,孤鸟盘旋,猿鸣或闻。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被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律诗之冠”。
《登高》创作背景
01
政治背景:“安史之乱”已经结束4年,地方军阀争战再起
03
身体状况:垂暮之年,齿落耳聋,糖尿病、疟疾、风痹、肺病
02
家庭背景:各种情况交相逼迫,离开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来到夔州。
04
朋友状况:好友李白、郑虔、高适、严武纷纷谢世,世上知音日稀。
律诗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排律
绝句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律诗,多为五言、七言。
古体诗
近体诗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
乐府诗
四言古诗
五言古诗
七言古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
必备知识
拓展——登高诗
所谓登高诗,即是诗人在登高时所作的诗歌,内容一般为登高见闻,借登高来抒发某种情感、志向。
拓展——登高习俗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
从古至今,文人所赋之深情,从总体上看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对如画风景、“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热爱或欣赏。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是出蜀漫游时的作品。这首七绝,意境开阔,层次清晰,形象生动。
②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中很朴实地抒写了对兄弟们的怀念。全诗主客相契,情景交融,“每逢佳节倍思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出了人们共通的感情。
③表达自我的人生理想与胸襟抱负。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通过登楼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宏远的抱负和博大的胸襟,也表现了宇宙的无限。后两句出语自然,千古传诵,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自然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④对历史上或现在的事件、时事及人物的是非、成败、得失、进退的评价。
上汝州郡楼
李益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尚此楼。
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此诗与写今昔对比之作不同,别具匠心,写今与昔同,三十年来情况未有改变。后两句写伤心不为个人而是为国家安危。
⑤对人生价值的思考,重在表达英雄失路,报国无门。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此诗的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主要是感怀,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郁闷。
全诗感情沉郁、奔放,几乎句句都是精华,是李白诗的代表作之一。
⑥表达对宇宙无穷,时光荏苒,人生短暂的思考。
如:《登幽州台歌》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如:《兰亭集序》抒发了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
总结登高诗常见情感
1.歌颂赞美:白居易的《杭州春望》
2.思乡怀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抒怀励志:杜甫《望岳》、王之涣《登鹳雀楼》
4.怀古伤今: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5.感怀自身: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文体知识——律诗
定义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起源
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
类型
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特点
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贰 初读感悟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zhǔ
xiāo
bìn
liáo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现在的奉节),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读一读
大家读了这篇小散文,有什么感受?
悲凉?
凄清?
画面重现 时空穿越
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凉、孤独、忧愁、痛苦……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国学大师】王国维
整体感知
分析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划分层次内容。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见闻,重在写景
触景伤怀,重在抒情
①登高: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②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③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④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⑤落木:落叶。
⑥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
⑦万里:指远离故乡。
解释词语,明确诗意。
⑧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⑨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⑩艰难:指自己生活多艰,又指国家多难。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繁霜鬓:像浓霜一样的鬓发。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诗意梳通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
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
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
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登高 —杜甫
叁 深度探究
阅读诗歌的前两联,完成下面表格。
意象 特点 意象 特点
语言特点 画面 意境
意象 特点 意象 特点
语言特点 画 面 意 境








落木

萧萧


飞回
长江
滚滚
凝练准确,精于炼字
描摹出了一幅秋风萧萧,万木凋零,江水滔滔,落叶飘飘,鸟鸣猿哀秋肃临天下的秋景图
苍凉而雄浑
沉郁而悲壮
风急 天高 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灵的。
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听到它的叫声让人感到非常悲凉。
鸟儿在急风中不住盘旋,或许是因为饥饿在寻找食物,或许是因为无家可回。
鉴赏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急)
(高)
(清)
(哀--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白)
(在疾风中回旋)
俯视、近景、静景
仰视、远景
仰视、动景
意境:萧瑟、悲怆、伤感






色彩
冷色调
品读诗句
内容技巧
首联
(提示:找出意象,体会意境,品味技巧,体悟情感)
情感:漂泊无依的孤独之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悲自然之秋
写夔州的特定环境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诗人在此运用了哪些写景方式呢?
有声(风声猿声) 有色(清、白)
有动(鸟飞叶落) 有静(天渚沙)
有仰(风天猿) 有俯(渚沙鸟)
鉴赏首联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声色结合
动静结合
视角变化
补充:暖色调与冷色调
红色、橙色、黄色——暖色调。一般为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等明亮繁复的情景。
绿色、蓝色、黑色——冷色调。一般为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等清冷幽暗的情景。
冷色调抒发感情:伤感、惆怅、迷茫、凄凉等情感。
暖色调抒发感情:喜悦、欢乐、赞美、歌颂等情感。
飞鸟,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毛泽东笔下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因为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杜甫笔下的飞鸟,是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落木:
长江:
无边、萧萧、下
不尽、滚滚、来
生命之短暂
时间之永恒
苍凉、沉郁、宏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夔州秋天典型特征
连用叠词“萧萧”“滚滚”,写出秋色萧瑟和长江气势,字里行间传达出浓浓的时光易逝的悲怆。
运用对比或反衬,突出人生短暂 、自我渺小 、作者壮志难酬之感,但他知道人难免有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品读诗句
内容技巧
颔联
意象
意境
技巧
(提示:找出意象,体会意境,品味技巧,体悟情感)
对比
衬托
情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
悲之广
悲之多
(范围上)
(数量上)
为什么不用“落叶”,而用“落木” ?
颔联详景
萧瑟之声
汹涌之势
纷涌压迫之感
鉴赏颔联
1、叶有繁盛之感,木有干燥光秃之感。
2、突出时节特点。
3、具有壮阔之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名 句 赏 析
这两句诗从大处落笔,意境开阔深远,情景交融,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起伏之变,跌宕之气。
落叶的“萧萧”之态,长江的“滚滚”之势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让人感到韶光易逝,人生短促;
而长江不尽,更古如斯,会觉得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联想到历代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不过,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从空间写到时间角度,由异乡漂泊到多病残生
①“悲”和“独登台”暗含首联 “哀”将眼前景和心中情联系一起(孤独之感)
②“常作客” 指出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 (羁旅之情)

①独知宇宙与人生之悲怆
②独自承担此苦难的情怀
品读诗句
内容技巧
颈联
(提示:分析关键词句)
思想感情:
①思乡之情 ②悲秋之情 ③久旅之悲 ④老病之哀 ⑤孤独之感 ⑥家国之忧
悲人生之秋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悲”,仔细体味。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独登台,孑jié然“孤”独;
重九登台,倍思乡亲
八重愁苦:
身逢战乱、
时值悲秋、
离乡万里、
漂泊他乡、
人到老年、
体弱多病、
孤独无依,
国家多难。



颈联是对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的高度概括,以“万里”和“百年”写出了诗人常年漂泊之苦,老病孤愁之悲,与颔联的“无边”“不尽”呼应。
给诗人的思乡之愁增加了悲秋苦病的情思,融入了诗人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慨,使诗意更加深沉。
分析:为什么写成“作客”而不是“做客”?
①目的不同。“做客”是因为接受别人的邀请或者主动探访别人,目的是沟通感情、交流思想等;“作客”通常是因为求学、谋生、创业等原因而寄居在他乡,现实功利性比较强。
②时间不同。“做客”时间短,而“作客”时间长。
诗人选用“作客”,表明自己长期漂泊流浪他乡,且是无奈之举。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8个年头了,三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总结颈联
颈联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八层合一,层层递进,可见作者功力之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
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身世艰难
国家艰难
遗憾
衰老
忧愁


失意;哀颓;不得志

国家
个人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秋天
极、非常
浊酒:没有过滤的酒,价值低。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新停浊酒杯?
因病停酒
百年多病
无钱停酒
表现:
酒已停,愁未停,无酒消愁,愁上加愁。
宁愿选择内心煎熬,无法抒发,也要选择活下去。

再次体现诗人处境之悲。
不是真正的绝望
【补充——清圣浊贤】
浊酒:指未经过澄清、过滤等处理的酒,酒色浑浊,口感厚重而浓郁。属于不太好的酒,价钱也便宜,往往象征生活上的贫苦与艰辛。在古代的诗词中,浊酒常被用来表达对豪情壮志和奔放生活的向往。(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清酒:乃酒中之冠,冬酿夏熟,味道清爽宜人,透明如水,属于好酒系列,象征比较好的生活和待遇。在古诗中常常被用来表达对宁静、淡泊和精神追求的讴歌。(例:“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李白《行路难》)
诗 歌 赏 析
尾联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国事艰难,壮志未酬,人生潦倒,销愁无途。他既忧国,忧民,又忧己。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既。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尾联有什么作用?
尾联与开篇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强烈的对比。
上句写诗人备尝艰苦,白发弥天;下句写诗人潦倒日甚,疾病缠身。
全诗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
诗 歌 赏 析
尾联
总结:诗人为何而悲?
离乡万里、漂泊已久,
人到暮年、体弱多病,
孤独无依,国家多难,
壮志未酬,被迫戒酒,
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忧国伤怀
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
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
——让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不愧为“诗圣”
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悲国家之秋
探究思考
思考: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国难
安史之乱后,军阀混战,
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家愁
家道艰辛,穷困潦倒
流落他乡,长期飘泊
年老多病,独自登台
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孤独
触景
悲凉萧瑟
总结全诗
 有评者把此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
景: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
己: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
国: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
明写季节之秋,其中也渗透着生命之秋与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也由此深沉博大。
“三秋图”寄意遥深,“秋”字蕴涵丰富,除了指季节之秋外,请再究深意。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探究思考
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又有长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的孤独之感,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和日渐增多的白发,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展现了一位穷困潦倒、漂泊无依、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登高
《登高》内容图示
首联
萧条寂寥之景
尾联
对偶精巧沉郁顿挫
风——急 天—— 高 猿—— 啸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多病漂泊之叹
艰难潦倒之悲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 悲秋 常作客
百年 多病 独 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繁霜鬓
(苍凉)
(悲壮)
(思乡、漂泊)
(年老、多病、孤苦)
苍凉悲壮之境
颔联
颈联
(愁苦)
(难遣)
写景
抒情
声色
动静
俯仰
对比
衬托
总结全诗
颈联
首联
颔联
尾联
仰望:云天秋风
俯视:江水洲渚
仰望:无边落木
俯视:不尽长江
悲秋常作客
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忧愤无奈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写景
抒情




自然之秋
人生之秋
国家存亡 之秋
“一腔诗意,悲尽三秋”
主 旨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恢弘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尽显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①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②锤词炼字精练传神;
③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
④写景方法灵活多样,如动静结合、对比、移步换景等。
④语言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艺术手法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 。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与顽强抗争的精神。
3.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
是: , 。
4.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
是: , 。
5.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
是: , 。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理解默写
6.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悲的句子是: , 。
7.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8.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 。
9.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
是:“ ,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肆 思考延伸
对比阅读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思考:《登高》颈联和《登岳阳楼》首联都从时空角度写作,但略有差异,所蕴含的情感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明确 《登高》颈联时空纵横(诗人置身广阔的空间与漫长的时间中),以“万里”点出空间,以“百年”对出时间,从时空纵横两方面着笔,将“常作客”和“独登台”的情感交汇,写出浓烈的异乡漂泊、残生多病的悲凉情感。
《登岳阳楼》首联在今昔对照(诗人在同一空间想象不同时间),时空交错中写诗人昔闻洞庭盛名向往已久却到如今才得以登临,在看似如愿以偿的喜悦中,实际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的忧民伤时情感。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思考:《客至》《登高》都写到了酒,各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明确 《客至》:①“樽酒”“旧醅”,表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情厚谊。诗人家境贫穷,没有好酒,但是竭诚待客,主客融洽相得。②“余杯”,表现诗人、客人、邻翁性格的真率及会客场面的兴致盎然。诗人请邻翁共饮作陪,引未饮完的残酒,足见率真自然和平日关系的和谐。
《登高》:新停“浊酒”更深一层表现诗人的悲怆之情。诗人因身体多病而停杯断酒,潦倒之情就只能郁积心中,更加无法排遣。
登高丘而望远①
李白
登高丘,望远海。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
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②安可乘?
【注】①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李白南游吴越之时。那时唐玄宗溺于佛道,好神仙,求长生,多穷兵黩武、荒淫误国之事。②古之黄帝与神通,且战且学仙,铸鼎于荆山,有龙下迎。
思考:《登高》和本诗都是登高抒怀诗,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在情感抒发上的不同点。
明确 ①李诗借古讽今,表面上讽刺了秦始皇、汉武帝迷信求仙、穷兵黩武,实际上借以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荒淫误国。②杜诗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抒发了诗人孤独惆怅、漂泊异乡、年华老去、体弱多病、壮志未酬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对比总结
诗人 身份及信仰 经历 诗歌特点 思想性格
李白 诗仙 ①富商: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游侠。 ②信仰:儒道佛 生活于开元-天宝的“盛唐时期”,强盛而又危机四伏。权臣高力士、杨国忠受宠,贤士被排挤。 ①浪漫主义,主观色彩; ②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不拘于格律音韵。 3.豪迈飘逸,直抒胸臆,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①自由奔放,豪迈乐观
②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
杜甫 诗圣 ①官宦。父亲杜预,祖父杜审言。 ②信仰:儒 唐代由盛转衰的剧变时期,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造成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苦难,把诗人也卷入了社会的底层 ①现实主义,重视写实,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②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尤其擅长七律。 ③风格沉郁顿挫,含蓄曲折。 ①严肃悲悯,克己复礼
②始终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注视关心国家和人民命运。
结 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