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60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60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60张PPT)

归园

陶渊明
(其一)
假如你生活在古代,父母要把你送学堂读书,你去还是不去?
你不去读书,闲逛长大,目不识丁,田间劳作有你的身影,街上商贩有你的吆喝……
你去读书,努力上进, 饱读诗书,可能郁郁不得志,穷困书生一个,可能参加科举成功,成为一方父母官,或称为朝廷中流砥柱……
梦回千古
擅长逢迎拍马的你,官官相护,为官唯权、唯利是图,贪污受贿,恃强凌弱,百姓苦不堪言,咔嚓,人头落地……
你清正廉洁,不谄媚逢迎,不向权贵低头,不与权贵同流合污,在官场里你格格不入,其他人对你不满,孤立你,诬赖你,你非常痛苦……
这时,你是继续在宦海里浮沉,还是选择辞官归隐?
陶渊明选择辞官,回归田园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了解田园诗的特点。
2. 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意境,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3. 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追求。
标签可以用作事物的标志、记号来表明其特点等。如果要给陶渊明帖标签,你会用哪些关键词呢?
是谁来归?——陶渊明
隐逸
饮酒
元亮
五柳先生
彭泽县令
田园
东晋
不为五斗米折腰
桃花源记
靖节先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菊之爱者
自由、本真、不同流合污
知作者
20 22 29 47 53 54 76
游宦
归家
归隐
陶渊明的一生
少年读书
时官时隐
20 22 29 47 53 54 76
游宦
归家
归隐
陶渊明的一生
少年读书
时官时隐
家庭衰微: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
思想上:融贯儒道两家
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
在家修习六经
很少与人交往
杂诗: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20 22 29 47 53 54 76
游宦
归家
归隐
陶渊明的一生
少年读书
为江州祭酒,不久自行解职归家。
当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
桓玄是个有野心的军阀,陶渊明有所察觉,为避免卷入政治风波,又恰逢母亲去世,50岁就回家奔丧。
后来桓玄叛乱,废东晋安帝,自立为天子,为大将刘裕所平定。
担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写下《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
再次出仕。
先后做过镇州参军刘裕、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时间都不长。
20 22 29 47 53 54 76
游宦
归家
归隐
陶渊明的一生
少年读书
时进时退
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归隐期间,朝廷征召他做官,朋友檀道济劝他出山,他都拒绝了。
陶渊明
又名潜,字元亮,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祖父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是东晋时局动荡,政治黑暗,陶渊明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直到41岁完全弃官归隐。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三岁。
他的诗情感真挚,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开创田园诗一派,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陶渊明
去世之后,友人私谥“靖节”,史称“靖节先生”
曾任彭泽县令,后人称为“陶彭泽”
诗风“平淡自然”
代表作:
《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二十首》《五柳先生传》
写作背景----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29岁出仕,任官十三年,然而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权力斗争激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整齐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辞官归田,从此过上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归园田居》这组诗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之后,是田园诗的代表作。
关于作品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公元406年)。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五个方面描写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
常见意象与意境
第一类
① 意象:炊烟、桑麻、桑榆、桃李、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②意境特点: 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③情感: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第二类
① 意象: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
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
接舆、伯夷、叔齐 、林叟、 幽人、樵夫、
寺僧、道人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
③情感: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
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常见意象与意境
陶渊明 田园诗派
谢灵运 山水诗派
王、孟 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
发展脉络

南朝·宋

诵读诗韵,把握基调
归园田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zhuō
yìn
ài
fán
诵读并整体感知
自由诵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题眼是?
题眼是——归
少无 适俗 韵, 性 本爱 丘山。
误入 尘网 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 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词义疏通
适应世俗
气质,情致
天性、本性
田园生活
尘世的罗网,这里指仕途
这里应是“十三”
被关在笼中的鸟。羁,约束。
深水,潭
译: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性格本来就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三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开荒南野际,守拙 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持守愚拙的本性
迷蒙隐约的样子
遮蔽
词义疏通
罗列、排列
译: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指农田
隐约的样子
顶端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词义疏通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闲静的屋子
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
指归耕园田
 
门户庭院
尘俗杂事
译: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古今异义:
依依:
古义: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今义:形容留恋,不容分离
自然:
古义:田园生活,自然的本性
今义:自然界,理所应当的
省略句:
狗吠(于)深巷中
鸡鸣(于)桑树颠
开荒(于)南野际
知识点:
以归为中心解读,可引发哪些问题?

从何归?
为何归?
归何处?
归去如何?
为何
而归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守拙归园田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守拙归园田。”
1、“性”“拙”指什么?为什么陶渊明要“守拙”?
【明确】
“性”——诗人的本性
“拙”——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技巧相对。
陶渊明要“守拙”,即强调自己不会顺应世俗的潮流,要坚守自己的纯真本性。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守拙归园田。”
【明确】为何而归1——本性热爱自然。
显示陶渊明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为什么要“守拙”?
守住愚拙,指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远离官场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羁鸟、池鱼——束缚已久的诗人
旧林、故渊——向往已久的田园生活
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对官场的厌恶及回归田园的迫切心情。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因何而归之2——官场生活限制了他的本性。
根本原因: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从何
而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陶渊明一生做官辞官多次,难道仅仅用一个“误”字就能解释吗?
2、做官本十三年,为什么说是三十年?
用夸大的数字,说明误入时间之长、痛苦之深,是作者对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悔恨。
①矛盾心态:诗人本来就有“大济苍生”的抱负,所以选择了入仕。但当时政治腐败,个人仕途又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所以他一生多次做官又辞官,对待进与退长期处于矛盾的状态。
②反省意识:诗人当了彭泽令之后,对自己的官场生活进行了反思,意识到自己之前奔波官场原来是误入了歧途,走错了路。所以毅然辞官。
3、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尘网、樊笼
官场生活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比喻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污浊、肮脏、压抑,
以及对人性的束缚
归向
何处

守拙归园田。
复得返自然。
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回归田园时环境描写的句子。
诗人是怎么描绘田园景色的?
【解题方向】
【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对比,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渲染,白描,通感、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想象,联想等。
【五大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观察角度】俯视,仰视,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由上到下,从左到右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白描
工笔
写意
1.三个角度:
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描绘角度:绘声绘色、绘形绘势
2.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写动)、
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3.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
4.五种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等
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思考探究——田园有什么?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动景
静景
近景
远景
远近结合
动静结合
白描
恬淡
宁静
安谧
悠闲
意象
手法:情景交融、以动衬静、白描
因为久在樊笼里
一旦冲出罗网,返回自然
便其乐无穷,一草一木便倍感欣慰、亲切。
为何如此平凡可见的景物,我却如数家珍呢?
归去
如处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归去如何?
诗人回归田园后,给我们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最后这两句又在表达什么呢?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定居田园后的生活:
摆脱了官场的喧嚣繁琐,获得了宁静、闲适与自由
视角从室外转向了室内,其实也是诗人的关注点从外界转向了内心。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表面是在写诗人清幽的居室环境,实际上也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境。
摆脱官场,回归田园后,诗人的心灵不再受到俗世的污染,天性得到了解放,进入了自由、舒适的状态,达到了“心远地自偏”的境界。
由此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厌恶官场
热爱田园生活
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你知道么?


从何归?
为何归?
归何处?
归去如何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闲适、愉悦
田园、乡间
本性、自然
尘网、樊笼
思想情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
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
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课堂小结,思悟提升
本诗主要写诗人
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体现了处世之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荣华富贵、自由自在、潇洒的人生志趣,可谓“返璞归真”。
内容图示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白描
归园田居
远近结合
回归自然
田园风光
村居闲适
直抒胸臆
性本
误落
景物优美
心旷神怡
无尘杂
有余闲
复返自然
呼应开头
动静结合
有声无声结合
厌恶官场
向往田园


诗歌 诗眼 意象 艺术手法 情感
《归园田居》(其一)

尘网、羁鸟、池鱼、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短歌行》

朝露、杜康、明月、乌鹊、树枝
比兴
用典
白描
天下归心
复得返自然
情感:
曹操的《短歌行》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建功立业的宏愿。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抒发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
语言风格:
曹操的《短歌行》是四言,质朴刚健;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五言,平淡舒缓。
表达技巧:
曹操的《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化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表达心志;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
曹操的《短歌行》VS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面对生与义,孟子选择了舍生取义。
面对随波逐流与坚守本心,屈原选择了坚守自己高洁志向。
面对投降与忠诚,苏武选择了忠于自己的祖国。
面对理想和现实,辛弃疾选择了坚守自己的理想。
为什么曹操和陶渊明却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生选择?渴望与淡泊,进取与超脱,你更欣赏谁的人生态度?
探 究
儒家:入世,进取
达则兼济天下,入世是为了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更是为了大济苍生。
道家佛家:出世,退隐
为了遇见理想中更好的自己,选择了自己认为适合的方式。
不沉迷物欲,崇尚精神。
不摧眉折腰,坚守节操。
不随波逐流,坚守本性。
陶诗的“人性之光”
七嘴八舌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行为其实是消极避世的,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看法。
解题提示:
(1)首先,要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可以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考虑。
参考:

1、不赞同。
从当 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A、明确观点
B、陈述理由
2、赞同。
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附成因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正方:积极入世不负青春
反方:归隐山林返归自然
活动:班级辩论会
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 。
2.《归园田居》中透过“ , 。”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3.《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 , 。
4.《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归自然的诗句是 , 。
5.《归园田居》中“ ,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高考链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