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定位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定位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北京市新高三入学定位考试
地理
本试卷共9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我国古人把花开时吹过的风叫做“花信风”。农历节气,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从小寒到谷雨节气共有24候,每候都有花卉应时开放,于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某校同学据此开展了跨学科学习活动。下图为同学们制作的部分资料卡。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二十四番花信风”始于梅花,终于楝花。据资料卡a推算梅花和楝花的始花期大约在( )
A. 一月初和五月初 B. 二月中和四月中 C. 三月中和七月初 D. 十二月和三月末
2. 据资料卡b判断,下列地区中最有可能属于楝花原生地是( )
A. 河西走廊 B. 松嫩平原 C. 江南丘陵 D. 柴达木盆地
3. “二十四番花信风”期间,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人们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 B. 白昼时间先变短再变长
C. 日出方位先东北后东南 D. 正午旗杆影长逐渐变短
下图为我国某平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图中( )
A. ①岩层中可发现恐龙化石 B. ②处的岩石属于喷出岩
C. ③岩层处于向斜构造核心 D. ④岩层形成晚于③岩层
5. 甲地区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 )
A. 岩浆侵入——古生代沉积——抬升侵蚀——断裂下沉——第四纪沉积
B. 中生代沉积——抬升侵蚀——第四纪沉积——断裂下沉——岩浆侵入
C. 中生代沉积——挤压褶皱——抬升侵蚀——断裂下沉——第四纪沉积
D 第四纪沉积——抬升侵蚀——挤压褶皱——中生代沉积——断裂下沉
甘肃省兰州市下辖的什川镇以万亩古梨园闻名于世,梨树树龄可达三百年以上。图1为什川镇和兰州市位置示意图,图2为近年来什川镇a村空间规划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什川镇( )
A. 距兰州市直线距离大约18千米 B. 附近河流只在夏秋季节会有汛期
C. 聚落主要沿高速公路东西向发展 D. 山区面积广,资源环境承载力大
7. 图2中甲、乙、丙区土地应分别用于( )
A. 商业设施、乡村住宅、公共服务设施 B. 乡镇工业、公共服务设施、乡村住宅
C. 乡村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商业设施 D. 乡村住宅、商业设施、石化工业园区
8. a村适宜重点建设( )
A. 国家粮食生产基地 B. 大型水电站及水陆货运集散枢纽
C.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D. 农业观光、体验及文化休闲设施
9. 下图为北京时间2025年7月26日2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据图推算,当日( )
A. 甲地受冷气团控制,气温持续降低 B. 乙地吹西南风,可能发布暴雨预警
C. 丙地沿海受东北信风影响有风暴潮 D. 丁地气流辐散下沉,大气逆辐射弱
赵口引黄灌区是河南省最大灌区。2024年灌区二期工程完工,配套多个水系连通工程,大范围实现了精准灌溉。下图为赵口引黄灌区水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赵口引黄灌区( )
A. 位于黄河上游,径流含沙量较大 B.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便于引流
C. 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区,需水量大 D. 黑土分布广,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11. 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工程建成后,使当地( )
A. 地下水长期保持高水位 B. 土壤的含盐量降低
C. 洪水期加快向平原泛滥 D. 黄河水质得到改善
日本北海道的知床半岛以渔业、观光业为主。当地遍布火山、湿地、原始森林,境内小河是鲑鱼洄游产卵的栖息地,也是同纬度地区唯一可观赏流冰接岸奇景的地方。(流冰接岸:每年1月末~3月初,大量浮冰在半岛沿岸聚集围绕)。下图为知床半岛位置及周边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知床半岛( )
A. 地处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活跃 B. 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区
C. 沿岸受上升流影响形成渔场 D. 鲑鱼借助千岛寒流洄游至此
13. 形成流冰接岸景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洋流 ②冬季风 ③海岸轮廓 ④潮汐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正在加速“出海”的步伐。自2022年以来,我国著名新能源车企B公司将旗下多款车型推向德国、英国、匈牙利等20个欧洲国家。2023年,B公司宣布在匈牙利建设该公司在欧洲第一个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B公司没有选择汽车工业更发达的德国,而选择在匈牙利建整车生产基地,其主导因素是( )
A. 市场规模 B. 生产成本 C. 交通条件 D. 产业基础
15. B公司在匈牙利建设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将( )
①全面抢占欧洲传统汽车市场 ②发挥该车企全产业链的优势
③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④推动中匈间技术交流与创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5分。
16.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白洋淀是京津冀地区主要的淡水湿地分布区,被誉为“华北之肾”。多年来,国家级科研团队和地方政府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白洋淀“山水林田淀海”系统治理,构建了一系列连山通海的生态廊道。图1为白洋淀-大清河生态廊道规划图和流域气候资料。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大清河流域
多年平均降水量/mm 510-583
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mm 1000-1200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白洋淀周边人口增加,工农业发展,大清河水系多条河流的上游修建了水库。20世纪80年代,白洋淀罕见的连续5年出现干淀情况。2006年启动了“引黄济淀”生态输水工程,白洋淀的干淀困局才得到缓解。
(1)说明上世纪白洋淀干淀困局的原因。
科研团队为治理和改善白洋淀水环境,设计了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水情监测系统。
(2)结合图2中相关模块,绘制白洋淀水情监测系统结构框图。
白洋淀区域突出问题是“有河没水”、河淀生态脆弱及农业围堤围埝侵占等。如图1所示,通过构建“五区三轴”的白洋淀-大清河生态廊道,该流域已重塑健康自然水系格局,有效控制了入淀污染,恢复了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
(3)以图示生态廊道的“三轴”或“干轴”为例(任选其一),阐述在流域各区统筹管理中应采取的措施。
17.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罗斯海保护区(下图)是世界最大的公海保护区,16000余种生物栖息在这里,包括世界上多数的企鹅、鲸类、磷虾等独特海洋生物,被科学家认为是“地球上变化最小的海洋生态系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罗斯海保护区的主要功能。
(2)列举在罗斯海保护区开展研究和保护行动存在的主要困难。
18.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陕西省是全国最早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省区。1999年,陕北高原被确定为优先退耕及人工造林区。但该区域在早期植树造林后,发现坡面林地土壤出现明显干燥化趋势。图1为陕西省地形和降水量分布图,图2为陕北高原地区自黄土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与中部、南部相比,陕北高原被确定为优先退耕及人工造林区的原因。
(2)指出图2中甲地典型植被类型,阐释造林后出现坡面土壤干燥化的过程。
通过二十多年科学造林实践,陕北高原已成为全国连片增绿幅度最大的地区。陕北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北移了400千米,黄河泥沙减少了5亿吨。
(3)简述陕北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意义。
19.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761年,英国的布里奇沃特公爵在曼彻斯特和附近煤矿间修建了第一条现代运河,从此两地间大宗货运不再依赖马车,并使煤炭价格降低了一半。1776年布里奇沃特运河从曼彻斯特延长到利物浦港,自此掀起了英国运河基建狂潮。19世纪末,英国建成了庞大的内陆运河网络。1850年后铁路系统基本完善,布里奇沃特运河沿岸发展成为世界棉纺织业的中心区。20世纪中期传统产业衰退,该运河基本终止了商业货运。21世纪,政府对古老的运河系统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多数运河功能发生了转变。下图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局部城市交通及工业分布图(1850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18~19世纪英国建设内陆运河网的必要性。
(2)概述19世纪纺织业分布在布里奇沃特运河沿岸的有利条件。
(3)指出20世纪中期以后布里奇沃特运河的功能变化。
20.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再高端,也只能“空转”。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城镇化模式,即通过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结合实例,论述产城融合模式对我国城镇化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025—2026学年北京市新高三入学定位考试
地理
本试卷共9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3题答案】
【答案】1. D 2. C 3. D
【4~5题答案】
【答案】4. B 5. C
【6~8题答案】
【答案】6. A 7. A 8. D
【9题答案】
【答案】A
【10~11题答案】
【答案】10. B 11. B
【12~13题答案】
【答案】12. D 13. A
【14~15题答案】
【答案】14. B 15. D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5分。
【16题答案】
【答案】(1)气候干旱(降水少),流域水面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增加,使上游水库过度拦蓄,下游不合理引水及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表水位下降、湖淀干涸。
(2) (3)“三轴”(或其中一轴):Ⅰ区:山林养护、水土保持措施。Ⅱ区:对水库蓄水量统筹调控,保障旱季向下游的生态供水量;严控入淀污染源(关停污染性工厂、严禁直排污水),防治水污染;生产生活节水措施。Ⅲ区:拆除围堤围埝,退耕还淀还湿;疏通河道,治理污水,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或“干轴”:Ⅲ区:拆除围堤围埝,退耕还淀还湿;疏通河道,保障与下游河湖及入海通道的自然连通。Ⅳ区:治理污水,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推广农田节水灌溉设施。V区:建设蕾洪、泄洪安全工程,设置洪水预警机制;防治滨海土壤盐碱化。
【17题答案】
【答案】(1)保护极地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护 16000 余种生物(含企鹅、鲸类、磷虾等)栖息地与完整食物链;提供极地生态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天然 “实验室”,支撑极地生态演化、气候反馈等科学研究;规范公海人类活动(如限制捕捞、勘探),实现极地海洋资源可持续管理;维持全球生态平衡,通过极地碳汇、海洋环流调节等作用支撑地球气候与海洋环境稳定。
(2)极端自然环境;后勤保障困难;技术设备适配性差;国际协作复杂;成本高昂与资金短缺。
【18题答案】
【答案】(1)陕北高原耕地质量差(产出低),退耕成本低;降水少,环境恶劣,天然植被少;是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需求迫切。
(2)落叶阔叶林。黄土坡面不易保水;造林树木大量吸取地下水,使地下水资源短缺;植被因缺水长势不好,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使蒸发加剧,土壤变干。
(3)防治水土流失(荒漠化),改善土质;调节区域气候,缓解干旱;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减少黄河泥沙,保障下游安全;固碳增汇;向绿色产业转型,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19题答案】
【答案】(1)大幅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连接工业城市、港口和资源产地;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支持工业化和贸易发展。
(2)水运便利,便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靠近港口,便于国际贸易;煤矿资源丰富,能源充足;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运河与铁路相连,便于实现海陆联运。
(3)20世纪中期以后其功能转变为: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休闲与生态功能;城市景观与环境保护。
【20题答案】
【答案】以中关村为例,通过发展数字产业进行产城融合,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功能多元化;以麦田CBD为例,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产城融合,统筹空间规划与功能布局,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发展活力;以普洱小镇为例,通过发展茶产业进行产城融合,增强就业与社会凝聚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与质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带动区域联动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使城市更好地发挥其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