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唐诗五首》课件(共5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唐诗五首》课件(共55张PPT)

资源简介

(共55张PPT)
[唐]王 维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又因“精禅理”,有“诗佛”之称。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评价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山居秋暝》《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
作者简介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背景链接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使至塞上
[唐]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yán
chánɡ

sài
yān
诗词诵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乘)一辆车要去慰问边关守军,出使途中经过居延。 像飘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地关塞,像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人地域。
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慰问边关守军。
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地名,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大沙漠里一股烽烟直上云天,黄河边上西沉的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逢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得知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指黄河。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叙事
出使边塞
首联点题,交代诗人此次出使的地点和事由。
“单车”表现出形单影只的孤寂。
“属国”是诗人自称。
诗词品读
“过居延”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承接首联,诗人以蓬、雁自比,传达出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和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蓬”“雁”多用来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处指诗人自己。
【颔联】抒情
抑郁惆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写景
塞外风光
颈联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
“大”突出沙漠的浩瀚无边。
“孤”写出景物的单调,使烽烟显得格外醒目。
“直”表现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圆”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长河落日圆
颈联四美:
①构图美:从上到下,“落日”—“孤烟”—“长河”;从近到远,“孤烟”—“落日”—“大漠”,层次丰富。
②线条美: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长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
③色彩美:黄色的大漠,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色彩艳丽。
④意境美:缓缓升起的狼烟,波澜不惊的长河,即将西下的落日,意境雄浑。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与首联呼应(首尾呼应),写到达边塞后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从侧面反映前线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壮美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变得慷慨悲壮、达观释然。
“燕然”运用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流露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和对都护的赞叹。
【尾联】叙事
战事紧张
用典
典型考题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王维《使至塞上》中,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心境。
颔联“征蓬”“归雁”的意象,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整首诗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精巧;颔联采用对仗的手法,韵律和谐。
“候骑”是等候在此的士兵,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迎,让人倍感温暖。
D
【解析】“候骑”指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尾联两句表现了前线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孤独苦闷
慷慨悲壮
首联(起)
颔联(承)
颈联(转)
尾联(合)
叙事
抒情
绘景
叙事
出使边塞
内心感受
塞外风光
战事紧张
结构梳理
这首五言律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奇丽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感,以及在雄浑的大漠风光中情感得到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主旨归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作感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著有《李太白全集》。
作者简介
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开元十二年(724),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清溪出发,经三峡,下渝州,轻舟东下,经荆门一带时已是平原旷野,视野顿时开阔,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
背景链接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渡荆门送别
[唐]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xínɡ
诗词诵读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舟远渡到荆门山以外,去楚地漫游。 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奔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之中。
往。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辽远无际的原野。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多变,形成海市蜃楼的美景。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远行的小舟。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
喜爱。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叙事
远渡荆楚
首联点题,交代远渡的地点和事由。
“送别”表面指故乡水送别自己,
实际指的是自己作别故乡。
诗词品读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传达出诗人闯荡世界的喜悦与豪情。
“随”,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原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形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颔联】写景
景物变化
(化静为动)
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的开阔境界。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颈联】写景
江上美景
(比喻、对偶)
颈联运用比喻、对偶描摹月夜俯视、白昼眺望所见江上的美景,展现出诗人喜悦开朗的心境。
诗人在此展开想象,将水中的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云霞之美,想象大胆奇特。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尾联】抒情
思乡惜别
(拟人)
“送”字点题,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换角度说是故乡水恋恋不舍地“送”“我”,
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送”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依依不舍、思乡之情。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
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
合作探究
诗人乘舟东下,随着船只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
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但随着离乡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入思乡之情的抒发。
典型考题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南充中考)李白《渡荆门送别》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意境相似。
(2)一轮明月,照亮了夜空,也启迪了诗人。李白泛舟江上,欣喜地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渡荆门送别》)的奇幻一幕。
山随平野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3)李白出蜀入楚,写下了《渡荆门送别》,诗中由描写美景转入抒发思乡之叹,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不写自己思念家乡,而写家乡之水对自己恋恋不舍,遥遥相送。
仍怜故乡水

里送行舟
结构梳理
写景
送别——尾联:思乡、惜别
渡荆门
颔联
颈联
首联:叙事
激动
喜悦
这首五言律诗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山河美景的欣赏、喜爱之情,抒发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外出游历的喜悦及对故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
主旨归纳
诗仙李白:浪漫洒脱的一生
主要经历
开元十二年(724),李白离开故乡,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一带)。次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离家漫游
18—26岁
开蒙读书
4—17岁
江油
平武
成都
扬州
安陆
定居安陆
美满幸福
26—39岁
长安
供奉翰林
名满长安
41—43岁
洛阳
李杜会面
安史之乱
天宝元年(742),唐玄宗召李白入京,令他供奉翰林。李白以国士自诩,渴望施展政治抱负,但唐玄宗仅以文士待之,让他写诗作乐。不到两年他就被“赐金放还”。
再度漫游
43—54岁
站队永王
入狱流放
56—58岁
流放夜郎
途中获赦
当涂
与世长辞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南奔避难。至德二载(757),李白因参与永王之乱,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乾元二年(759),朝廷大赦,李白重获自由。
矢志平乱
壮志未酬
59—60岁
上元二年(761),60岁的李白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但行至金陵,因病折返,投奔当涂县令李阳冰。宝应元年(762),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诗文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后去世。
诗歌成就
少年——逸
18岁出游,23岁学业有成,离家远行,仗剑出蜀,开始了漫游之旅。这一时期的李白主要是漫游、游山览水,所以其诗歌创作主要是山水诗。代表作有《峨眉山月歌》《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中问答》等。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年——狂
在唐代,科举之路非常窄,普通人想要晋身入仕,要靠达官贵人的推荐。满怀壮志的李白希望能通过“干谒”,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李白早期拜谒李邕失败,但这并未让他停止奔走干谒的步伐。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成为御用文人,王公大臣也争相与他交往。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有《南陵别儿童入京》《清平调词三首》等。
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中年——醉
初到长安,李白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及翰林院同僚进谗言,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在思想极度烦闷时,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有《月下独酌》《行路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暮年——愤
安史之乱爆发后,面对战火不断、百姓四处逃亡的社会现状,李白创作了不少反映战乱现实和表达忧国忧民思想的作品,如《奔亡道中五首》《猛虎行》;也有一部分抒发渴望报国靖乱的壮志,如《南奔书怀》《赠张相镐二首》;也有不少是表现蒙冤遭贬的悲愤。
[唐]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著有《白氏长庆集》。
作者简介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此前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精神上因此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也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遭受党争之祸,主动要求到外任杭州刺史。离开了京师,心情恬静一些,该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背景链接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jiǎ
yīnɡ

zhuó
xínɡ

诗词诵读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只早早飞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忙着啄泥筑巢。纷繁的春花渐渐快要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面的美景,总觉得观赏不够,尤其是那绿色杨柳荫蔽下的白沙堤。
向阳的树。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首联】叙事
交代游踪
首联点题,交代游踪。诗人从大处着笔,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孤山寺”“贾亭”两个地名连用,表明诗人是边走边看,暗扣诗题之“行”。
钱塘湖春行
线索,诗眼。
题目点明了游览的地点和季节。
诗词品读
“水面”与“云脚”相连,写出了早春湖面烟雾迷蒙、水汽萦绕的特点。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树、春燕衔泥的生动景象,显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争”“啄”,刻画出了一幅早莺争着飞向朝阳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表明早莺尚少,新燕始回,符合早春特点。
【颔联】写景
禽鸟活动
(动)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
“乱”写出花的颜色和种类繁多。
“浅”写出春草初长,尚未丰茂,符合早春特点。
【颈联】写景
早春花草
(静)
“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以“最爱”一词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完全沉浸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流连忘返、心情愉悦。
【尾联】抒情
最爱湖东
“湖东”“白沙堤”点明游踪,与首联呼应。
“不足”指观赏不够。
“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一派春和景明的气象。
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品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说说你的理由。
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2.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辋川别业》)
3.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
合作探究
《钱塘湖春行》一诗围绕初春来写,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春光。很多词语都能看出初春景象来,如:
①“早莺”“新燕”是早春特有的景物;
②“几处”说明早莺尚少;
③“争暖树”,说明是乍暖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
④“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
⑤“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
⑥“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
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初春,乍暖还寒时候(梅尚带雪;柳叶初长,如烟似雾);
2.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辋川别业》)
仲春(春雨初降,绿意正浓,桃花盛开);
3.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暮春(杨柳已成荫,残花已落尽,群莺已乱飞);
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
仲春(山中杏花、桃花盛开)。
典型考题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徜徉于早春的江南,欣赏莺歌燕舞,你不禁会联想到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南早春,野花初放、芳草新生,我们可以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这番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几处早莺争暖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3)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中,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结构梳理
写景
尾联 喜悦 抒情
颔联
颈联
首联:叙事
禽鸟活动(动)
早春花草(静)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对湖水、白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色彩明丽、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的愉悦之情和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主旨归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