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第七单元 我的拿手好戏 写作指导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第七单元 我的拿手好戏 写作指导

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 我的拿手好戏
一、审题。
“我的拿手好戏”这一题目明确要求学生以记叙文的形式,围绕自身擅长的技能、才艺或独特本领展开写作。关键词“拿手好戏”强调写作内容需是自己熟练掌握、有一定优势的方面,如绘画、书法、舞蹈、烹饪、手工制作、下棋、朗诵等。“我的”限定了写作视角,需从自身出发,展现个人特色。在审题时,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真正擅长的领域,避免选择只是略知一二的内容。例如,不能将“偶尔画过几次简单的画”当作拿手好戏,而应是经过长期练习,能熟练创作精美画作这样的技能。同时,要明确文章需通过具体事例体现拿手好戏的“好”,以及这一拿手好戏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二、立意。
立意要积极向上,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和生活实际,展现自信、坚持、成长等正面主题。可以从拿手好戏带来的成就感立意,如通过描述在绘画比赛中凭借拿手的水彩画技艺获奖,表达对自身能力的肯定与自豪;从学习拿手好戏的过程立意,讲述在练习书法时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最终取得进步,体现坚持的重要性;从拿手好戏促进人际交往立意,如因为擅长表演魔术,在班级活动中为同学们带来欢乐,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避免立意消极,如只强调拿手好戏用于炫耀;也要防止立意模糊,确保文章始终围绕拿手好戏与自己的紧密联系展开,让读者清晰感受到文章主旨。
一、选材。
1.真实且贴合自身:选择自己真正擅长、真实经历的拿手好戏作为素材。比如,自己从小学习古筝,能够熟练弹奏许多曲目,就可以围绕古筝演奏选材;若擅长修理小物件,可选取修理自行车、组装玩具等事例。只有真实经历,才能在写作时自然地融入感受和细节,让文章生动可信。
2.突出“好戏”特点:选取能充分展现拿手好戏独特魅力和高超水平的事例。若拿手好戏是剪纸,可描述剪出复杂精美的图案,如在一张红纸上剪出栩栩如生的龙凤呈祥,周围的花纹细腻精致,让旁人惊叹不已;若擅长短跑,讲述在运动会上凭借快速的起跑、强劲的冲刺能力,超越对手夺冠的场景。通过具体事例,突出拿手好戏“好”在哪里。
3.新颖独特:挖掘与众不同的拿手好戏或独特的经历,避免千篇一律。除了常见的才艺,还可以写擅长观察蚂蚁搬家、能快速还原魔方、会制作创意书签等。或者在常见题材中加入独特情节,如擅长唱歌,但不是写在舞台上表演,而是写在社区义演时,用歌声安慰受灾的小朋友,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二、构思。
1.确定文章结构:常见结构有总分总、总分等。采用总分总结构时,开头点明自己的拿手好戏是什么,如“我的拿手好戏是弹钢琴,那黑白相间的琴键,就像我的魔法世界,能奏出美妙的乐章”;中间通过具体事例体现拿手好戏,结尾总结拿手好戏给自己带来的收获和感悟,如“弹钢琴不仅让我收获了快乐和荣誉,更教会我坚持的意义,它将伴随我一生”。也可采用倒叙结构,先写拿手好戏展示后的精彩场面,如“当我在舞台上弹完最后一个音符,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我无比自豪。这都源于我多年苦练的拿手好戏——弹钢琴”,再展开叙述。
2.安排详略: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合理安排材料的详略。对于最能体现拿手好戏水平和价值的部分,如比赛中的精彩表现、展示拿手好戏的关键过程,要详细描写;而拿手好戏的学习过程、背景介绍等可简略叙述。比如写厨艺是拿手好戏,详细描写在家庭聚会上制作特色菜肴的过程,包括准备食材、烹饪步骤、菜品的色香味等,简略提及学习厨艺的起因。
一、开头。
1.开门见山式:直接点明自己的拿手好戏,简洁明了,如“我的拿手好戏是跳舞,每当音乐响起,我就像一只自由的蝴蝶,在舞台上翩翩起舞”。
2.设置悬念式:通过描述拿手好戏展示后的效果,引发读者好奇心,如“‘哇,太厉害了!’台下传来阵阵惊叹声和掌声。此刻的我,站在聚光灯下,享受着属于我的荣耀时刻。这一切,都要从我的拿手好戏——魔方速拧说起”。
3.引用式:引用与拿手好戏相关的名言、诗句或俗语开头,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白居易笔下歌女的高超技艺令人赞叹。而我,也有一项拿手好戏——拉二胡,它带给我无尽的快乐”。
二、中间。
1.叙述拿手好戏的故事:按照一定顺序,详细讲述与拿手好戏相关的具体事例。若写绘画是拿手好戏,可按绘画的准备过程(构思画面、挑选画笔颜料)、绘画过程(勾勒线条、上色)、完成后的效果(自己的感受、他人的评价)来叙述。在叙述中,运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等手法,使故事生动有趣。例如,“我拿起画笔,眼神专注地盯着画纸,手轻轻地在纸上勾勒出轮廓。随着画笔的游走,一朵朵娇艳的花朵逐渐在纸上绽放。当我完成最后一笔,看着自己的作品,心中满是喜悦,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2.突出拿手好戏的“好”:通过对比、细节描写等方式,展现拿手好戏的独特之处和高超水平。如写下棋是拿手好戏,可描写与对手对弈时,自己如何巧妙布局、破解对方招数,而对手则眉头紧皱、不知所措,通过对比突出自己棋艺的高超;或者详细描写拿手好戏中的关键细节,如书法作品中某个字的独特笔法,舞蹈中一个高难度动作的优美姿态。
3.自然过渡:使用过渡语或过渡句,使文章内容衔接自然。如从介绍拿手好戏的学习过程过渡到展示拿手好戏的事例时,可使用“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我终于有机会展示我的拿手好戏了”;从一个事例过渡到另一个事例,可用“不仅如此,我的拿手好戏还在另一件事中发挥了大作用”。
三、结尾。
1.总结感悟:回顾拿手好戏给自己带来的收获,如快乐、自信、成长等,再次点明主题,如“我的拿手好戏——书法,不仅让我写得一手好字,更磨炼了我的意志。我会继续在书法的世界里遨游,书写更精彩的人生”。
2.升华主题:将拿手好戏与生活、人生等联系起来,提升文章的思想深度。如“绘画这个拿手好戏,教会我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世界。我相信,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敢于创造,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拿手好戏’,描绘出独一无二的精彩画卷”。
3.自然收束:简洁地结束文章,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如“这就是我的拿手好戏,它如同我生活中的一抹绚丽色彩,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一、词汇运用。
1.准确生动:选用恰当的词汇描述拿手好戏的过程和特点。形容舞蹈动作优美,用“轻盈”“灵动”“婀娜多姿”;描述绘画色彩,用“绚丽”“斑斓”“鲜艳夺目”。例如,“她的舞姿轻盈飘逸,像一只优雅的白天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准确地展现出舞蹈的美感。
2.丰富多样:避免重复使用相同词汇,运用近义词、同义词和不同表达方式。如形容速度快,在描述魔方速拧时,可用“迅速”“飞快”“疾如闪电”等;表达高兴,描述展示拿手好戏后的心情,可用“喜悦”“兴奋”“欢欣雀跃”“乐不可支”。
3.生动形象:使用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我的手指在琴弦上跳跃,一个个音符像小精灵般欢快地流淌出来”,通过“跳跃”“小精灵”等词汇,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二、句式变化。
1.多种句式:
陈述句:客观叙述,如“我每天都会练习书法,一练就是两个小时”。
疑问句:引发读者思考,如“你知道我的拿手好戏是如何练成的吗?”
感叹句:增强情感表达,如“这一手精湛的厨艺,真是我的骄傲啊!”
反问句:加强语气,如“这样精彩的魔术表演,谁能不惊叹呢?”
2.长短句结合:合理搭配长短句,使文章节奏明快。如“我深吸一口气,走上舞台,调整好钢琴凳的位置。然后,缓缓抬起双手,轻轻放在琴键上,开始演奏那首我最熟悉的曲子”。
三、修辞手法。
1.比喻:使描写更加形象,如“我的歌声像潺潺的溪流,流淌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他下的每一步棋,都像精心布局的战略,让人捉摸不透”。
2.拟人:赋予事物人的特点,如“毛笔在宣纸上欢快地舞动,书写出一个个漂亮的汉字”;“吉他的弦似乎也在欢快地歌唱,和着我的歌声,营造出美妙的氛围”。
3.夸张:突出事物的特点,如“我刚表演完魔术,台下的掌声简直要把屋顶掀翻了”;“他的球技太厉害了,眨眼间就从球场这头跑到了那头”。
4.排比:增强语势,如“绘画是我的拿手好戏,它让我学会观察,让我懂得审美,让我收获快乐”。
一、范文展示。
我的拿手好戏
我的拿手好戏是捏泥人。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就跟着爷爷学习捏泥人,到现在已经有四年时间了,如今我也能捏出栩栩如生的泥人作品了。
记得有一次学校举办文化节,老师让我在文化节上展示我的拿手好戏。为了这次展示,我提前一周就开始准备。我先挑选了合适的泥巴,这种泥巴质地细腻,容易塑形。然后,我根据脑海中的构思,开始捏第一个泥人——孙悟空。我先把泥巴搓成一个圆球当作头,又捏出两个小小的圆球做眼睛,用黑色的颜料点上眼珠,孙悟空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就出来了。接着,我捏出他的身体、四肢,还特意用红色的泥巴做了一件披风,让孙悟空看起来更加威风凛凛。当我把孙悟空放在展示台上时,周围的同学都围了过来,“哇,这也太像了吧!”“你看这眼睛,好像真的会动一样!”听着同学们的赞叹,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文化节当天,我的展位前挤满了人。我现场为大家捏泥人,有人想要可爱的小兔子,有人想要帅气的奥特曼。我不慌不忙,按照他们的要求,专注地捏着。我先把泥巴揉成各种形状,再用工具细心地雕刻细节,不一会儿,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泥人就诞生了。看着大家拿到泥人时开心的笑容,我感到无比自豪,也更加体会到了我的拿手好戏带来的快乐。
通过学习捏泥人,我不仅学会了一门手艺,还明白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把一件事情做好。我会继续努力,让我的拿手好戏更加出色!
二、优点分析。
1.审题立意:范文紧扣“我的拿手好戏”主题,以捏泥人为内容,立意明确,通过展示捏泥人的过程和成果,表达了拿手好戏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积极向上。
2.选材构思:选材真实具体,选取学校文化节展示捏泥人的事例,生动地体现了捏泥人这一拿手好戏。构思上采用总分总结构,条理清晰,先点明拿手好戏,中间详细叙述准备和展示过程,结尾总结感悟。
3.结构布局:开头开门见山点明拿手好戏;中间按事情发展顺序,详细描述捏泥人的过程,过渡自然;结尾总结收获,升华主题,结构完整。
4.语言表达:词汇运用准确,如“栩栩如生”“炯炯有神”“活灵活现”等词语生动地描绘出泥人的特点;句式多样,运用了陈述句、感叹句等;适当运用了同学们的语言描写,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三、不足指出。
1.细节描写不足:在捏泥人的过程中,对一些关键动作和细节刻画不够细致,如使用工具雕刻细节时的具体操作;对泥人成品的外观描写也可以更丰富,如色彩、纹理等。
2.情感表达不够深入:文章虽然表达了自豪和快乐,但情感的抒发较为表面,没有深入挖掘拿手好戏对自己内心的深刻影响。
3.缺乏独特视角:整体内容中规中矩,在展示拿手好戏时,没有加入独特的情节或个人的独特感悟,文章亮点不足。
四、修改建议。
1.丰富细节描写:在捏泥人过程中,增加更多动作和细节描写,如“我拿起小竹刀,小心翼翼地在泥人的脸部刻画,轻轻勾勒出鼻子的轮廓,又细致地雕琢出嘴巴的弧度。为了让孙悟空的毛发更加逼真,我用刀尖一点点挑出细细的泥丝,粘在他的头上和身上,每一根都排列得整整齐齐”;对泥人成品,可这样描写“孙悟空身穿的红色披风上,我用金色颜料细细描绘出花纹,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他的虎皮裙纹理清晰,仿佛能感受到真实的皮毛质感”。
2.深化情感表达:加入更多内心感受的描写,如“看着自己亲手捏出的孙悟空,我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这不仅仅是一个泥人,更是我无数个日夜练习的成果,它承载着我对捏泥人的热爱和坚持。在这一刻,我明白了,我的拿手好戏早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增加独特视角:可以加入一些独特情节,如“在文化节上,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走到我面前,说想要一个妈妈的泥人。我看着她期待的眼神,突然有了新的灵感。我没有按照常规的样子去捏,而是把小女孩和妈妈手牵手的温馨场景捏了出来。当我把这个特别的泥人送给小女孩时,她眼中闪烁着泪光,紧紧地抱着泥人不肯松手。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的拿手好戏不仅能带来快乐,还能传递爱与温暖”。
五、修改示范。
我的拿手好戏
我的拿手好戏是捏泥人。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就跟着爷爷学习捏泥人,到现在已经有四年时间了。在这四年里,一团团普通的泥巴在我的手中,渐渐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世界,它们是我最得意的作品,也是我最珍贵的宝贝。
记得有一次学校举办文化节,老师让我在文化节上展示我的拿手好戏。为了这次展示,我提前一周就开始准备。我先精心挑选了合适的泥巴,这种泥巴质地细腻,像柔软的云朵,特别容易塑形。然后,我根据脑海中的构思,开始捏第一个泥人——孙悟空。我轻轻拿起一团泥巴,放在手心里反复揉搓,慢慢搓成一个圆球当作头。接着,我又捏出两个小小的圆球做眼睛,用黑色的颜料仔细地点上眼珠,瞬间,孙悟空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就仿佛有了生命。我拿起小竹刀,小心翼翼地在泥人的脸部刻画,轻轻勾勒出鼻子的轮廓,又细致地雕琢出嘴巴的弧度。为了让孙悟空的毛发更加逼真,我用刀尖一点点挑出细细的泥丝,粘在他的头上和身上,每一根都排列得整整齐齐。最后,我特意用红色的泥巴做了一件披风,还用金色颜料在披风上细细描绘出花纹,在阳光下,披风闪耀着光芒。当我把威风凛凛的孙悟空放在展示台上时,周围的同学一下子都围了过来,“哇,这也太像了吧!”“你看这眼睛,好像真的会动一样!”听着同学们的赞叹,一股自豪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无数个日夜练习的身影,这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文化节当天,我的展位前挤满了人,大家都好奇地看着我手中的泥巴如何“变魔术”。我现场为大家捏泥人,有人想要可爱的小兔子,有人想要帅气的奥特曼。我不慌不忙,按照他们的要求,专注地捏着。我先把泥巴揉成各种形状,再用工具细心地雕刻细节。这时,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走到我面前,小声说想要一个妈妈的泥人。我看着她期待的眼神,突然有了新的灵感。我没有按照常规的样子去捏,而是把小女孩和妈妈手牵手的温馨场景捏了出来。妈妈脸上带着温柔的笑容,轻轻搂着小女孩的肩膀,小女孩则仰着头,一脸幸福地看着妈妈。当我把这个特别的泥人送给小女孩时,她眼中闪烁着泪光,紧紧地抱着泥人不肯松手,嘴里不停地说着:“谢谢哥哥,谢谢哥哥!这是我见过最漂亮的泥人!”看着小女孩开心的模样,我心里也暖暖的。周围的同学和老师纷纷围拢过来,对这个充满温情的泥人作品赞不绝口,还有人用手机拍照记录下了这温馨的一幕。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的拿手好戏不仅能带来快乐,还能传递爱与温暖,它有着比展示技艺更重要的意义。
从那以后,我对捏泥人有了更深的热爱。我不再仅仅满足于捏出形态逼真的单个泥人,而是开始尝试创作一些有故事的泥人作品。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传统文化周”活动,我决定用泥人展现传统节日——春节的热闹场景。
我先在脑海中构思画面,确定了要捏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的场景。接着,我准备了各种颜色的泥巴,光是调配出喜庆的红色,就反复试验了好几次。制作时,我先捏出人物的大致轮廓,再用细小的工具精心雕琢他们的五官和表情。为了让包饺子的“妈妈”看起来更生动,我特意给她捏出了微微上扬的嘴角,和专注包饺子的眼神;“爸爸”贴春联时踮起脚尖、伸长手臂的动作,我也通过多次调整泥巴的形状,让其显得自然又有趣。
在制作放鞭炮的小孩时,可费了一番功夫。我想表现出小孩既兴奋又有点害怕的样子,于是把他的眼睛捏得大大的,眉毛微微上扬,同时身体微微向后倾斜。当我把最后一个泥人——调皮玩耍的宠物小狗放入场景中时,一个栩栩如生的春节画面就呈现在了眼前。
在“传统文化周”展示时,我的泥人作品吸引了众多老师和同学的目光。大家一边欣赏,一边讨论着泥人所展现的春节习俗,还有同学说看着这些泥人,仿佛已经闻到了年夜饭的香味,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氛围。一位参观的老师还激动地说:“这些泥人作品太有创意了,不仅展现了你的手艺,还传播了传统文化,非常了不起!”
通过一次次用拿手好戏创作和展示,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大家的赞美,更是内心的充实与成长。捏泥人让我学会了耐心与专注,也让我懂得了如何用自己的特长去创造美好、传递情感。未来,我会继续在捏泥人的世界里探索,让这门拿手好戏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为更多人带来惊喜与感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